97.世界杯,完!

大家好,我是子寅,我又来了。 芥末章鱼上次聊世界杯的时候邀请了我,可惜我有家事未能赴约,于是他们又安排了一期,我很感动,所以,我又来了。 据说上次节目中三位主播进行了一些预测,这期节目我们来还个愿。 我们聊了挺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比如什么来着?哦,日本队打扫卫生与足球踢得好之间的关系啦,本届杯赛传统强队为何纷纷落马啊,如何看待主动让出控球权的战术思想呀,好像还谈到了常委、换届啥的,blablabla~~~ 抱歉我实在想不清楚都聊啥了,因为聊完我就一直看他们打刺激战场,断片了。 所以,我就说点我想说的吧。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喜欢听,但既然都看到这了,就接着看看吧,不是朋友圈,不用点开全文。 我记忆里看的第一场球赛是北京国安对阵深圳飞亚达,1995年,甲A联赛。 97年的时候看了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家人一起看乒乓球直播的时候,解说员突然说同时进行的中国男子足球队与土库曼斯坦队的比赛中,彭伟国打进一球!后来十强赛,1:4伊朗,1:1卡塔尔,1:0沙特张恩华头球,2:0科威特认识了跑的贼快的高峰,然后2:4伊朗,主场2:3卡塔尔,在上小学的我下午放学知道的这个消息,看到范志毅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比完赛大脑一片空白,我第一次了解了感同身受这个词的温度,1:1沙特,1:0科威特。我看着足球报上的积分榜,认真计算发现只要任何一场比赛结果好于实际,我们都能出线。似乎是一步之遥,这一步,是4年。 98年看法国世界杯,吃干脆面,集球星卡,看罗纳尔多,看达沃苏克。决赛比完,暑假兴趣班的同学跟我说法国3:0赢巴西得冠军了,我说哦。 01年上初中了,几乎看了每一场国足的预选赛,十强赛第一场之后,班里从不看球的女生跟我说她认识了李霄鹏,我说我也刚认识。1:0阿曼,当时还在的五里河体育场,范大将军身披国旗红着眼圈低头沉默,大头李玮锋亲吻着国旗队徽“中国,中国牛逼!”。当时的我还不懂喜极而泣,后来无数次回顾这些镜头,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有眼泪夺眶而出的感觉。未曾拥有,不谈失去,可原来,我们真的曾经拥有。那些画面那么真实,真实得让我不敢相信。我们,还配得上那些拥有么? 02年世界杯,在学校礼堂看打哥斯达黎加;在家里跟爸妈看打巴西,可能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跟他们一起看足球赛;在课堂上听打土耳其,收音机放怀里,用校服档上,耳机线从袖子里伸到手掌,手掌托住耳朵假装在思考。最终一个球都没进,没事吧,等4年还有呢。 05年没进十强赛,邵佳一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到现在我都很恶心的话,“这就是足球”。 06年高中毕业,看左后卫小将拉姆打进首球,看杰拉德第一次的世界杯,看黄健翔发疯,看齐祖顶人。 09年预选赛,邵佳一罚丢点球。好吧,这就是足球。 10年大学毕业,女朋友跟我一起看球,我看杰队,她看卡西。 13年,我忘了。 14年,我开始做足球游戏,晚上边玩边看球。也差不多忘了。 17年,国足史诗般续命,后来赢了韩国,再后来被淘汰。 18年,我好像又快忘了。至此,等了4年,4年,4年,4年。 节目里的最后一个话题是,你认为国足何时再进世界杯,你们觉得呢?我随意。

60分钟
28
5年前

96.你为什么在做这份工作?

你有想过你为什么在做你目前就职的这份工作吗? 因为自己擅长,还是个人兴趣,还是因为待遇高,或者只是为了离家近,因为同事关系融洽? 娜娜主播又一次炒了老板,成为待业青年了。羡慕这样勇敢果断的人,发现自己不喜欢的时候就可以放飞自我,重新寻找自己的目标。 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觉得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看起来有些技术含量的工作就可以了,没有经验不能去要求那么高。工作几年到成家有娃之后,面临更大生活的压力,不少人也会重新考虑,是不是去换个薪水高的工作?最终生活工作都稳定了,没什么可以发愁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我,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份工作? 不知道是不是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遇到这几个阶段。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工作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就是开头的问题,快乐,钱,成就,自有?每周工作5天,假期2天,若是5天悲催的工作换来的薪水只能给2天带来些许快乐?那么是否应该更直接了当的,换一个开心的工作好了? 这一期聊的很散乱,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已。我们都可以好好考虑一下,如果现在过的不如意或有所怀疑了,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下,找到心里最真实的想法,然后勇敢去改变呢?

60分钟
50
5年前

95. 企业家的事,能算骗吗?

最近有两个新闻最惹人注目的无疑是全球前三的科技股IPO了。同时,币圈大佬李笑来喊出“币圈都是傻逼!但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 本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但后来听到了一些信息,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大逻辑下的,不禁感叹自己竟如此幼稚。与译泽主播深夜稍聊了一下,诞生了这期节目的话题,那就是:是否有一个标准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骗子? 说起这个话题时,顾哥本是信心满满觉得十分简单。但我向他阐述了那个晚上我想到的例子后,他就懵逼了。例子如下: 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要销量需要大量的销售渠道,渠道费用常常是公司的成本大头。一个产品成本50,期待毛利10元,如果渠道成本40,那么售价就得是100元。如果我能做到只给渠道5元,渠道就愿意和我一起玩,那么我售价只需定在65元就能获得10元的毛利。因为售价大幅低于竞品,我将获得规模上的碾压优势。 那么肯定有人问:渠道为什么同意卖你的产品而不去卖别人给40的产品呢?其实是这么干的:5块是现金付款,同时每卖一个产品我还会给渠道授予1股我的股票,同时我让渠道相信了我这个股票上市的时候,会值50元,这样渠道预期将获得55元的收入,而我用更低的售价也获得了10元的收入还扩大了规模。大家都挣到了更多的钱,其乐融融。 然后,做完这些,我将获得一个市场规模更大、利润规模更大、成本更低、利润率更高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估值是否应该大幅高于竞品公司?那个时候,我的股价可能会达到100元。每个人的财富都将更上一层楼,皆大欢喜。 听完这个,我们不禁想问,都皆大欢喜,那么谁亏了呢?亏了的那个人算不算被骗了? 我要告诉大家的事情是,上面这个例子在现实里是真实在发生的。同时我想到,如果不仅仅是向渠道商发股票,如果我还和员工、供应商、合作方等所有人完全用股票结算,甚至用上“使用我产品的用户会获得股票奖励”这种市场营销手段,那我岂不是不用一分钱就能做出一家股价100元的公司了? 这个模式是如此眼熟,我不禁想到了天天都在发空投糖果的币圈。那个时候,我突然理解了“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不过,我后来又想出一个新例子,供大家对比探讨: 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要销量需要大量的销售渠道,渠道费用常常是公司的成本大头。一个产品成本50,期待毛利10元,如果渠道成本40,那么售价就得是100元。但我做完产品研发后,剩余的现金只能做到给渠道5元费用,所以渠道不愿意和我玩。于是我向渠道发售价格35元1股的1亿股票来进行融资,并承诺他们我公司2年内一定上市,届时价格将是50元1股。我用发售股票融来的35亿和账上的钱支付了渠道成本,卖出了1亿个产品。 靠着卖出1亿台产品的业绩,公司成功上市,100元1股。渠道卖掉了股票,核算下来,每卖一个产品挣到了105元。每个人的财富都更上一层楼,皆大欢喜。 这个行为,就是我们常说通过融资(在这个例子里是向渠道商进行股权融资),帮助公司发展的行为。这样一讲,是不是就不像有人被骗了呢? 不过,本来嘛, 企业家的事,能算骗吗?这…只是一种共识而已。

60分钟
29
5年前

91. 崔永元告手机主创有道理吗?

这期又是蹭蹭热点但是不讨论热点的话题。 不过在译泽主播提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我们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会这么大。我们卡在了责任划分这个问题上,和我们上一次聊自杀责任界定的话题时候类似。 我们在聊的过程中,陷入了某种互相不理解对方的逻辑死结中。在我眼里,译泽要求一个十分理想的环境以及十分苛刻的条件,才能认定艺术作品通过影射伤害了某个人。以及提到,对艺术作品随意联想的观众也得为这种伤害负责。 而我从内心完全地不认可这个逻辑,甚至一度激烈地认为他这是诡辩(当然他也把同样的话扔给了我)在我看来这些事情的确界限模糊,但不应该在完全否定一些常识性的因果理解的同时,用某个极端模型来把所有事情演绎一番,并推出这个事情责任完全没法界定的结论。 当然,这种辩论基本是不会有结论了。不过在这期激烈的录制过程中,我有几点感受: 1. 人与人的差异如此之大,哪怕彼此熟悉如我们三位,一旦互相进入对方的逻辑/知识/经验盲点,也是会导致完全无法理解对方在说什么。 2. 因果责任认定这种问题,是许多现实问题的核心难点。或许某一天基于大量数据的社科研究能帮助我们挨个领域解决这些难点。 3. 我们三位的社科知识真的是太缺乏了。这类问题从古至今一定有很多人讨论过,或许还有过一些系统化的讨论方法。而我们似乎对此一无所知。

60分钟
67
5年前

90.那些只对你重要的偏执

我发现我出话题的节目,结果通常都是用一整期的时间在尝试把问题提明白,既开不好头,过程也波折,这期也不例外。其实这个问题在每次我想抛出这个话题的时候自己就会遇到,那些困扰绕我时间很长程度很深的问题,总让我觉得很难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大概就像你很难用一些简单的标签描述你最熟悉的家人,爱人和朋友。 去年夏天我在身上填了两个纹身,其中一处是我的偶像约翰·克鲁伊夫先生的一句话:“Quality without results is pointless, results without quality is boring”。我想,还是这句话最能表达我的那个偏执。 我的感觉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和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对于目标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会因为自己的特性而对过程或者过程中的某些维度产生偏执。在你独自完成任务时,这应该并不太构成一个问题,最多也就是折腾你自己。但在你需要与别人协作时就很麻烦,你不能指望其他人理解你这个偏执,更不能奢求认同,于是你由你的这个偏执出发表现出的行为,几乎带来的就是某种程度的冲突。更难的是,你会发现并且认可,你所偏执的这个维度和大家面临的目标真的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至少建立不起任何因果关系,而你又渴望达成那个目标。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在这期节目里想聊的问题,所以请大家忘了节目前几分钟开题说的话,尝试去体会你有没有感受过这样的问题。以及,你的某些偏执给你带来类似的困扰和烦恼时,你是不是更爱它了。

60分钟
35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