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发生冲突”,似乎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内容了。因为离家、因为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因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冲突方方面面。 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各种晒“奇葩父母”的内容。很多人都会留言:“这种父母,还是远离得好。”这两年还流行起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似乎人身上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曾经父母的原因导致的。 这种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代际之间有冲突,这是事实。但原因为何? 如何处理?选择远离是否合理?作为围观别人家务事额第三方又该如何把握自己态度的边界? 这期主要聊了聊这些问题。 我们努力不聊成批判父母。真的。
这几天“捅了马蜂窝”的事情特别火,不考虑捅马蜂窝这个团队的目的性,只来说一说“搬运工”这个现象。 事情起因是,一篇名为《估值175亿的旅行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刷屏了,文章指出马蜂窝平台中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抄袭自点评,美团,携程等平台,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虽然马蜂窝的声明他们点评的数据占他们数据很少,并且甩锅给了商家,但抄袭的事实的确是存在并且间接承认了的。 从互联网从业者的身份来看,类似于蚂蜂窝的这种爬取别人家数据的事情是业内非常普遍的,几乎所有的设计UGC的产品都会面临冷启动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刚开始推广产品的时候怎么让第一批用户能够看到还不错的内容,那么从其他平台上“抓取”一些数据“撑场面”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也因此,在事情曝光出来后,蚂蜂窝可能都没有认为是个大问题,当成是一个行业共性,所以回复的声明中也没有态度很诚恳。 而网友在此刻可能更在乎的是抄袭这个行为,是这一个道德的问题,是一个企业操守的问题,即使马蜂窝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好的信息给用户。 我们已经能够意识到照片和文章等作品的版权了,这些目前看起来已经控制的很好。但是,评论的简单一两句话,有没有版权呢?即使没有版权,那么这种抓取数据的行为是否对用户是欺骗呢?
最近高校的学生会突然火了。 追这个热点对于芥末章鱼三位主播来说特别容易,因为我们对大学本科的学生会实在是太熟悉了。从大一开始加入,大二疯狂投入,到大三接受兴哥的领导负责了一年组织学生会工作,最后离开。我们与彼此,以及与“学生会”这个概念一起真实的度过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三年。 可这个热点也不那么好聊,因为这次这个概念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的原因,其实我们非常的不熟悉。坦白说,录完整期节目,我们也没有人真正能理解为什么所谓的“官僚”会与这个概念产生关系,似乎也永远无法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想法。 我承认,的确存在一定的可能是我们选择性的记住了一些东西,也的确存在一定的可能是我们无意的刻意美化了一些东西。但无论如何,那个组织和那群人一直以来,而且很可能会始终以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存在在我们,至少我的记忆里。为了更接近当时的状态,我还特意登录了早已遗忘许久的校内账号,翻出了一篇离开院会后写的日志,网站上记录的时间是2009年8月1日,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有这样一个地方, 它自由~人们在这里解放自己的思想,任由它去奔驰,人们按照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做着自己觉得重要且值得的事情。 它干净~空气清新透明,看不见一点儿污浊,阳光温和的照亮所有地方,人们坦然的站在阳光下,开怀。 它公平~人们互相尊重和爱护,没有等级,没有什么狗屁权威,有的是想法碰撞的火花和碰撞中间大家的相互了解和认可。 它年轻~人们在这里燃烧自己的青春,放纵自己的激情,一起战斗,一起在每一个战役之后相拥畅饮~~ 在这样一个地方有着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这样无比美丽的年纪相遇,于是相互认识、了解、信任,进而肩并肩的用他们的青春去战斗,他们相互支持、鼓励着走过这一路,写下的是青春、勇敢和坚持的追逐梦想的动人故事~ 这样一个地方,听起来甚至那么的不真实,我曾住在那里 这样一群人,看起来那么疯狂,他们就在我身边” 日志的题目叫《再见,我的理想国》,另外我有点儿忘了那个年代为什么流行用“~”。
家乡是什么? 南拳妈妈的牡丹江里唱:“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某个程度可以代表我的感受。 秋天就容易让我泛起想念家乡的情绪。北京的秋日阳光总是很好,而我时候生活的地方似乎就不是这样,所以有限的明媚秋天就让我记忆深刻。每年十月,我总会想起一个画面: 是一个周五的傍晚,我还在上初中。放学了,同学们从教室中涌出,在长长的坡道上走着。在我身边的,是几位初中时候形影不离的死党。他们在前面边走边捉弄对方,开怀大笑。阳光穿过两栋教学楼中间的缝隙,打在树上、路上、和我们的背上,把一切都照得很好看。 那个时候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会在哪里,只是希望这样的日子可以再多一些。过了两年我就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环境,再然后来到北京。从那之后,我似乎过着一直都是“临时”的生活。 什么是临时的?就是你觉得在正常的情况下,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总有一天,我会回到我曾经那“正常”的生活里。然而有一天,却发现那正常的生活变成了“临时“的,而且会一直是这样。
亲爱的,你想红吗?现在想红还能赶上末班车,十一假期旅行回来的路上,只要“霸座”就可以。之前的霸座哥就成了大V呢。 按照之前的经验来看,如果你有座,那你可以坐别人的座位;如果你无座,也可以占别人的座位,如果别人讲道理,你还可以让人家坐你腿上。 下手的时候要注意,找个身体没那么壮的,不然很可能人家不惯着你,直接出手把你打成座位。 如果上车晚了,也没关系,会有人去厕所、买东西之类的,就可以趁机占座。如果人家不跟你计较,也没关系,你再换一个人,务必要吵到周边群众都参与进来职责,乘务员乘警来劝导,然后说出你让别人无言以对的理由。 都有什么理由来着?可以反问他,买票了为什么不能座?还可以说自己站不起来了?也可以说自己聋了?或者说怀疑自己坐在的地雷上,抬起屁股可能就会爆炸…… 当周边的人都拿你没办法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成功了。需要注意,飞机上或在东北地区,请注意了,这两处可能会有不明危险。 从八月中旬开始到现在已经凑齐了霸座小分队了,很多人认为高铁霸座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是处罚力度不够。 但现在并没有看到更合理的改善措施,反而在更多的新闻中看到了类似的不遵守规则的无赖行为,且大多都以为没有明确的违反法律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实如果被占座或者被人耍无赖,咱们好人,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之前广场舞大妈们为了抢跳舞场地砸了人家车之后,因为人数过多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种事情咱们倒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只能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我总是想把一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拿出来跟顾、黄二位主播聊一聊,幸运的是我总能遇到这类问题,不幸的是总是聊不清楚。 这期的问题跟所谓的“管理”相关。 坦白说我对于这个在我的理解里仅存在于所谓可以大规模协作的人类社会里的概念非常的负面,甚至我认为这个概念也许根本就是不需要存在的,尽管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很多组织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的组织中,我看到了太多无谓的“管理者”和“管理行为”。我同意节目中提到的类似目标、协调、辅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在协作中是需要的,其中一些还是必要的,但在我心里,这些工作只和协作有关,只和参与协作的人有关,至于“管理”和“管理者”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阶级和彼此不信任的环境里创造出来的垃圾。 我不知道自己是真的经历过某些理想的协作状态,还是莫名其妙的设想过很多,亦或仅仅是对于各种组织的现状怀着巨大的不满意。无论如何,我始终期待着一个理想的组织模式,可以真正高效和由衷的形成某些协作。 但是我说不清楚这些观点(惆怅……),于是录了一期混乱的节目,权且当做对于“管理”这个东西的厌烦的情绪表达吧。
热点过后讨论热点,这大概快成为我们的保留节目类型了。 前两周,全国开学季。教育部联合央视做了个叫“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并下发了通知要求学校组织观看。然后网上就炸了。 通知8点开始,但是8点13分之前一直在播放广告。开场请来了一堆“娘炮”小鲜肉进行表演。以及很多学校还要求写读后感。 朋友圈里的家长们义愤填膺,一方面抨击广告过分,另一方面宣扬“少年娘则中国娘”来抵制“娘炮”。当然,是个网络热点就会有两面。另一部分网友跳出来说:“请撇开对男性的刻板印象,娘炮是审美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坦白说,当我知道央视邀请了那些艺人来进行表演的时候,也感觉很不舒服。这不禁让我有点好奇:我提倡任何人可以进行任何打扮,也理解各种奇怪的审美/审丑都可以有市场,同时接受主流审美与自己大不相同。但看到那堆人出现在“开学第一课”这样的节目中,为何我会觉得不舒服? 我们所发泄的情绪和所表达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义性而进行的二次解释。探索这背后的真实诱因,是这期节目的出发点。 PS:网易云该期节目的名字和封面都是空白。因为我们按照原想的方式或者擦边球的方式上传了十几遍都落入不过审的状态里。大家理解下。道阻且长。
最近因为一些原因去了很多次医院,在某次遇到一对母女检查完CT在咨询急诊医生,那个母亲大概70岁的样子,脸色很不好,女儿大概40多岁,很焦急。医生对比着两张CT的片子说,颅内周边有一点血迹,但是这两张片子看起来没有扩散的现象,但是建议留院观察,后面几天持续做检查,确定没有脑出血扩散才安全。而这个女儿却希望她母亲能回家静养,过两天再来复查,因为有重要的会议需要她参加,公司没人能替代她。 这个时候,我看到了这个医生和这个母亲那眼神中的复杂情绪。 我在想,如果我老了病了,如果自己的儿女非常忙,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会怪她? 如果我老了,我很可能不想给自己的子女带来负担。但是我去哪里呢?养老院?养老院楼道窗户的防护栏告诉我,在那里待久了,人家都会怕你跳楼的。 那我想怎么度过晚年? 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去跟老伴儿旅游,直到我们谁走不动了。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三五好友整天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聊聊年轻时吹吹过的牛逼。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整体的吃鸡打麻将看电影。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写本回忆录,总结一生的经历体会给愿意看的人。。。 但如果真的没力气了,我也不想在病痛中忍受折磨,苦苦挣扎,而是希望家人和法律可以让我有尊严的死去,安详的死去。 你老了打算怎么过?有想过吗? 听听主播们想怎么过吧。
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好社会?这是我思考过最久的问题之一。当然,我幻想过乌托邦,也曾为主义的描绘而感到兴奋。现实也给了我无数的打击,让我一度不再去细想这个问题。 年龄增长,阅历增多,发现对人、社会、生产力的理解逐渐产生了变化。现实世界中,是否已经出现了接近了理想社会的地区?前段时间,我看到有人提问”北欧某国工程师和清洁工收入相近,它是怎么让人们接受这种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社会进步的激励问题呢?“这让我十分好奇。是否这样的收入相近,可能是理想社会的情况之一呢?假设是,现实里要达到这样的情况,又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这一期我们的确碰撞了不少的观点。 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在某次浴室沉思时十分兴奋,感觉像找到了一些人类美丽未来的希望。当然,我们还需要看看现实。 道阻且长。
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一期分享歌曲的节目,不仅是一期节目,我们还把它计划成了一个专题,并取了一个我认为无比贴切的名字。本期的歌单主题是熟悉的歌手不熟悉的歌。 提议录这个主题,是因为有一天无意间听了一张世纪交替时大陆流行乐坛做的的大合集专辑,产生了“对,他还唱过这首歌”的感受。于是我想,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手,在拥有大量脍炙人口的热歌的同时,也有一些很少被人们提及的却同样出色的“小众”作品,如果我们恰好知道一些的话那就放几首。 难得的是,为了这期节目我们的三位主播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讨论,并且一如既往严谨的约定了关于“熟悉的歌手”和“不熟悉的歌”的几条定义,节目中黄主播有介绍。至于聊到的6位歌手和6首作品,你们看封面和听节目就好了。 题外话,我其实挺喜欢录分享类的节目,分享内容和发表观点本质上是一样的,维度和形式上又有区别,尽管我个人是个没什么分享精神的人,但录这种节目在我心里还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你还记得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干什么吗? 你还记得“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 的歌词么? 你还记得北京中轴线上空“一步一个脚印”的炫丽烟火吗? 你还记得“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吗? 十年前的那一年,2008,北京奥运会,我们有幸经历了参与了。 十年过后,因为我们可能在怀念着什么,所以又重温了那一年的故事。 那一年,我们有幸参与到了奥运会当中,我们做为奥运志愿者,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趣事,也有都自己的职责。我们代表着中国同胞,用笑容,热情和专业的服务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开放与自信。 那一年,我们有幸见证了奥运会的各个奇迹,从奥运圣火克服重重阻力,实现最长时间最长距离最多人数火炬传递;到开幕式其气壮山河的表演,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再到奥运健儿们洒下汗水与泪水的荣光时刻,我们为此欢呼,为此自豪。 当然,那一年,地震、雪灾也给我们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坚强的挺过这些灾难。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感觉再也不会有机会,去感受这样的激情、自豪、热泪盈眶的时刻了。 这十年,过得好快,如果能回去,真想再来一次。
首先,这是第100期了!不知不觉,就到了三位数这个很大的门槛。犹记得刚开始筹备节目的时候,译泽主播说如果节目录到了100期,他就要打破不发朋友圈的原则,把第100期节目转发出来。然而他现在竟然否认了这个事情,让我一度怀疑有一个如此不守承诺的主播,我们节目到底还能走多远。欢迎大家在后台留言,给他压力。 其次,本期节目我们聊了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浪漫。这期节目和如何追到了现在的太太、恋爱期间有什么浪漫的事情、哪些异性为你做过的事情让你觉得十分浪漫这些猛料 ————完全没有关系。大概是主播们年轻的时候可能都太呆了吧。 浪漫,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词。在我心里,它和理想这样的词是排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浪漫,生活大概会索然无味,让人没有任何想要继续的冲动。关于浪漫的种种感受、定义、还有一些思考,都在这期节目里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