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第一份工作开始,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个大活动就是年会,说也奇怪,好像认识的各家公司都会办年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年会成立企业必要的活动。 有钱有人的公司年会堪比晚会,大场地大明星大奖池配公司大佬。没钱没人的公司,也会找个小酒店弄个小舞台,强制要求各部门才华横溢的同学表演个节目抽个甭管多大的奖。 年会年年办,奇葩也很多,据说有拿带薪假期的当奖品的;有发迟到劵的,可抵几次迟到;有的公司大奖是跟老板共进晚餐,也不知道中奖的同事会是什么心情…… 节目也是得雅俗共赏,有一阵子流行男扮女装,年会没让男老板穿裙子上台都很丢人;歌曲串烧,群体最炫小苹果舞蹈之类的也是常见; 年会过程也很有趣,有的公司集体聚餐,坐飞机去吃饭;有的公司看个节目就拉到;还有的开大会,一开以整天,各部门述职喊口号,直逼chuan销;还有的拉到国外,放飞自我 主播们都工作快10年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年会也参加了不少,这一期,我们就聊聊我们参加过的年会~~
这一期据说会开创我们一个新的系列节目,叫“畅想系列”。简单来说,就是随便挑个听起来就让人很爽的情况,然后瞎扯淡,满足下内心YY的需求… 这期挑的是白日梦里最常见的变量因子:钱。本来这应该是顾哥来写推送文的,但顾哥还在外面喝酒,而且已经连喝十几天了。我觉得某个层面上,他已经符合了这期假设的情况,嗷逼有钱了… 有钱了会做什么?三个人的答案蛮不同的。总结来看,顾哥就是找朋友一起来喝,译泽就是都拿去看球,而我没想到我的第一反应是去拥有很多的物质。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我们三位的幻想中,都没有提到任何与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有关的东西。侧面反应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大概就是为了有钱吧…
这期我们邀请到了老季同学,也就是我,一起聊聊中东那些事儿。 起因是黄主播之前因公去过沙特阿拉伯,出差期间也是小心翼翼,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悖当地风俗。毕竟入了人家的“儿”,就得守人家的规矩。 其实也可以猜到,阿拉伯文化笼罩的中东地区肯定会有很多隐秘的事儿,在宗教条例和传统禁锢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关注点也跟其他人群大不相同。 到哪个山头儿唱哪个歌儿,想了解中东的有趣故事,跟在那儿生活过的的人聊天最方便。从懵懂骚年到中东ranger,在沙特工作生活了三年多的老季同学,今儿就来跟分享下他在异国沙特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分。 欢迎收听,更欢迎讨论。 PS: 欢迎关注老季同学的公众号“禾子学堂”,在那儿可以找到今儿聊到的短篇小说:《沙乌地的白兰鸽》。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看到
这是芥末章鱼2018年录制的最后一期节目,也是2019年发布的第一期节目,作为这个时间点的节目,内容当然是留给最大的节日:总结(纯是为了响应节目里的梗)。我发现从2016年9月开播以来,年度总结的节目已经成为了芥末章鱼隐含着的系列节目,16年跨17年的是《2016结束了,2017你们爱听不听》,17跨18年的是《2017你在想什么》,既然已经成为一个系列了,索性这期的名字就延续下来叫做“2018你在想什么”。 为了写这期的推送内容,我又重听了一遍一年前的那期节目,收获了极大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2017年你在想什么》里充满的是疑惑和纠结。顾主播疑惑在结不结婚、生不生娃,纠结于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黄主播疑惑在爱的定义,纠结于感受自己与最亲密的家人之间关系的实质和变化;我则沉浸在虚无主义带来的对于所有概念的疑惑里。对比于一年前的疑惑和纠结,这期的内容变化很大。顾主播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了宽阔,也似乎随着生活中一些内容确定下来加上磨合而不再纠结于那些问题;黄主播关注的问题好像也从偏重感性和情绪方面,转向了去感受角色转变过程中的视角变化;我也没再提主义,既然复杂也就尝试去享受复杂带来的实际挑战以及从更大的尺度去看待复杂的体验。 从疑惑和纠结,到感受和体会。我不知道这是过了而立之年的成长,还是拗不过的妥协,或者只是录节目那一会儿的状态或者切入的问题不同,这大概是几个方面一起影响产生的结果。其实我们也难以分清成长和妥协的区别,或者说,所谓的成长和妥协其实是一回事,指向的都是更清楚的认识到现实。而这里的现实,不是人类社会的现象,而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由复杂的人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充满不知所谓的利益没有任何天生合法性的。我们不得不每天更加接近它,被它的种种现象迷惑,又几乎必须通过感受和体验假装享受其中。 去年的节目最后祝愿大家的是幸福,那今年祝大家享受吧。(写的太丧不想写了……) 新年快乐! ps.强烈建议大家翻出去年那期节目也听一遍,对比着听可有意思了。
年轻人过洋节,已经有那么大十几年的时间了。今年突然发了文,要求党员不能过洋节。然后就看见群里面转来的各种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内要求不得公开参与任何形式的庆祝圣诞节的活动。说实话,我还蛮惊讶的。 人们喜欢一个东西,它必然是有原因的。通过限制来阻止这种喜欢,大概只能取得要求祝英台嫁给马文才的效果。之所以不嫁马文才,原因无非有二:马文才不好,或者梁山伯太好。 圣诞、情人节,甚至感恩节、万圣节都能在国内流行起来,原因是什么?作为它们竞品的传统节日,到底为何在年轻人人群中败下阵来?如果真要让传统节日重新恢复影响力,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这是我们这期讨论得比较多的内容。 另,我本以为我们会录一期通不过审核的节目呢…
人与人之间的东西,我们常用“关系”来描述。关系好、关系坏、亲情关系、友情关系、同事关系、有关系、没关系… 就像我们讨论过的很多内容一样,关系是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我感觉这种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最后都模糊地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东西。 人和人建关系的本质,是在建什么?建立一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关系为何而消失或结束?人的关系是否可能是无限多的?如果不是无限多的,那么他的边界又在哪里? 其实这又是一期把开会当话题的节目。最近几位主播的脑子里都被这些话题牢牢占据,似乎对别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如果要评选2018年最牛网络新词,我必然会投“真香”一票。 在讨论这期话题的时候我费劲力气去描述,试图让娜娜主播听懂。“有没有哪些事情你说过之后做的时候完全不一样?”“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意想不到的?”“有没有什么主观定论之后的打脸行为”…… 最后还是通过举例子才让一脸懵逼的娜娜主播理解,并给我讲述“真香”定律。听过之后简直是,幡然开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惊为天语啊! "真香"原本来自《变形记》,其中城市主人公王境泽来到农村,嫌弃条件很差,非常生气的说:“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然而,几小时之后饿了的他只能吃农家饭,并很傲娇的说“真香” 这个喜感的情节,被网友深深的记住并走红,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很难用言语表达。有热心网友们认真的做了粗浅的定义: 他断言当人拒绝某件事,并宣言即便未摄入营养物质导致机体死亡,或者从一定高度坠落导致物理性死亡,也绝对不做这件事时,他一定会因为某种因果论的原因发出以下声音“真香”。——由中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王境泽提出。 其实我们总会对很多未知的事情莫名的抗拒或有偏见,因此产生错误的认知;也会因为担心改变现状,不愿去尝试新鲜事物,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拒绝未知;还有很多是因为的确的无知,有些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变化,这些都会导致“真香”事件的出现。 “这个男生好low啊,又丑,喜欢他的人绝对是瞎了”→→→“我瞎了,都是因为他害的” “养你一个废物就够了,你要是弄个狗回家,我把你和狗都扔出去”→→→“哎呀,小宝贝(狗)你怎么这么可爱啊,今天再给你加个餐吧” “XX,我要是再跟你玩儿,我姓就倒着写”→→→“XX,快出来玩儿呀,我姓王,没事儿” 有很多国内外历史名人,当红明星,企业家等等的,都有各种有趣的真香事件,大家可以搜一下。 据说,没有人能逃离真香定律
这个吧,不是什么特殊的吧,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酒吧。 记得上学那会,喝酒都很简单,主要也是图便宜。所以路边的砂锅摊、学校外面啤酒免费的火锅店,是我们最经常喝酒的地方。现在年纪稍长,喝酒这个事情似乎要求也多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这期略显矫情的话题。 这期我们聊的内容是:一个体验好的酒吧,会是什么样? 本人在北京去过的酒吧,几乎都是译泽和顾哥带我去的(可见我是一个乖小孩)。其实我个人最喜欢是一堆人在家里或者酒店里喝酒,可以更加放肆。(本质原因还是穷,这样酒比较便宜) 所以一个吧能成为一个好吧,必须有强于在家喝酒的地方。有可能是酒,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就是从进去到离开这个过程中的完美体验。这些体验能好成什么样? 欢迎节目里找答案。
如果事件本身是真的,那么2018年11月26日对于人类历史来说绝对是具有标志性的日子。在那天中国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女孩近日在中国健康诞生。再次强调,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是世界首例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出生,我想最近没有比这更热闹的事了。 消息一经公布引起巨大震动,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两位共同发明人(UC Berkeley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华人生物学家、MIT教授张锋)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国内方面,最初报道的媒体(疑似人民网)撤稿,120多位科学家通过《知识分子》杂志官方微博发布联合声明,对其“成果”进行强烈谴责,国家卫生委健康委员会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调查核实,同时知名私人电台芥末章鱼也特别录制了本期节目。 虽然节目的最后部分因为顾主播对于道德标准的疑问有所偏题,但大部分还是分享了每个人看待这个事件的角度以及观点,对于我们根本不懂的所谓“科学伦理”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展开了一些讨论。 在发节目的今天,事件又有了很多新的进展。贺建奎出席基因组编辑世界峰会,并发表演讲公布其基因编辑婴儿的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在卫生健康委员会表态之后,科技部也给出了“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定性结论,并表示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虽然我不知道是哪些法律和条例)。 人类大概就是这样,所谓潘多拉的盒子只要存在就一定会被打开,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这个人就是那个人。对于我来说,真正恐惧的是这么个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没有预告——如果它是真的。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既然这项技术已经发展了近60年,也许这个事件早就发生了而我们并不知道,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或者就在人群中,就有着一个露露或者娜娜。 说不定我们的娜娜主播就是呢!
从古至今,人们都离不开酒。它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多时候,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甚至是一种境界。 酒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酒能助兴,能忘记烦恼,能酒壮怂人胆,能酒后吐真言。 但有的时候,酒喝多了,也能做出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从各种明星、企业家在酒后爆出来的各种丑闻就能看出来。 有的人喝多了会狂笑,会大哭,会睡觉;还有人会唱歌,会吵架,会脱衣服;会吐,会上树,会吹牛。 比较严重的是断片儿,第二天醒来可能会因为失忆陷入深深的恐惧。 若不是这次聊天,我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在酒后曾弄出过这么多糗事。 有兴趣的话,来听一听吧,你还可以知道什么叫“仰卧起坐吐”和“甩吐”~~
这期呢,可能是比懈怠歌单还要懈怠的节目了。我们竟然把我们开会的议题拿来当节目的主题。 不过这的确我也是最近在持续思考的东西,即使和工作无关的时候。节目里提到的第二身份,或者斜杠之类的概念,会比我想的东西更具体一些。我其实好奇的是,人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什么? 我,福建人,还未30岁,已婚,在北京上学,学的计算机,从事互联网行业,家里有8口人。 我,一个观影量800的影迷,一个从不超过150字的影评人,一个只喝过一堆入门酒的威士忌爱好者,一个每天都玩手机10个小时以上的网瘾少年,一个总是拥有两个手机的人。 在说这些的时候,似乎是关于我的不同部分?似乎一些是社会给予的定义,而一些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这些部分的界线在哪里呢?这是最近在思考的。 不过,节目里聊的和上面这些没什么关系。
金庸先生去世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录一期节目怀念他。 实际上我们录了一期半的节目,不是因为聊的内容太多,而是居然我们的顾、黄二位主播没怎么看过金庸的小说,实在是个惊奇的发现。于是我们转变了一个录法,改为随着播放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曲,来聊金庸。在这个放歌和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没怎么看过原著,即便是黄主播认为自己从小对于武侠题材没什么兴趣,还是有很多张口就来的人物、桥段、台词和感受,足见金庸先生作品之影响。 坦白说我也算不上一个合格的金庸迷,没看过全部小说作品,看过的几本也并没有太深的研究。但于我来说,生长在市井味浓厚的天津,不管是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还是评书、古曲等戏曲曲艺形式的作品都接触了不少,可以算是热爱武侠题材。热爱武侠题材的人,很难不对金庸和他的作品有一些感情。 很多人研究和讨论金庸,最近这些日子更是集中涌现了大量内容。我不知道把侠文化树立为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是否有理和有效,也不知道把侠客精神类比欧洲的骑士精神是否恰当,但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很清楚的感受到,江湖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的影响。当你去观察这个社会上的人们时,在他们的概念中大概很难发现什么样的神话体系、宗教体系,对于其中的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很难有成型的历史体系,但大多能理解什么是江湖。当你再去深究到底什么是江湖时,却很难得到明确的回答,慢慢的你会发现,好像它就隐藏在这个社会里。 所以录完节目我发现,去缅怀金庸,可能真的不必在意是否看过所有作品,不必把那些赫赫有名的侠客和威震武林的招式如数家珍,不必因哪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感动落泪,更不必去争论杨过和令狐冲谁的剑法高明。我于金庸,最感激的大概就是他带着我们去想象和构建的那个江湖概念,那个有人有事、有名有利、有正有邪,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却又贯穿这个社会的道德追求和反思。 金庸先生去世了,我们录了一期节目(放了一期歌)怀念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