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同学举报导致某阳事件被复核之后,似乎北大就没清净过。从岳同学因要求公开该事件信息被“处理”,到各种声援岳同学的信息被和谐,再到5月4日北大百二十年校庆上任北大校长的某先生念白字,进而又在其道歉信中大放“焦虑与质疑不能创造价值”之厥词。这一系列事情是引发我想聊这期节目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更深入一点儿的原因,大概是由此回顾自己大学生活时发现了诸多遗憾。其中最大的一个,恐怕就是那个时期,未能在思想上与这个时代建立几乎任何联系。在我眼里,我的本科四年,只活在青春无知、学习恋爱、同窗情意以及自己很野蛮的冲动和幻想里,与青春年纪息息相关,与时代社会毫无关联。同时我认为,如今的大学和大学生们,恐怕并没有好到哪里。 我觉得这很糟糕,所以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过去的第一期,提出录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想到了好多希望拿出来聊聊的问题,比如大学在社会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大学应该对学生的什么负责,对于思想甚至思潮的启迪和引导是否是大学的核心,一个民族——假设民族是有意义的——拥有怎样的一批大学才是健康的,人类拥有怎样的环境提供给年轻人才是健康的,等等等等。但是问题提的不清楚,导致一期节目的时间聊的激烈有余却不尽兴。 于我自己来说,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但从主观感受上我觉得,在那样体力充沛头脑灵光无知无畏的年纪,妄想把自己的思考、志向和行动与时代联系上,似乎更浪漫一些。 在此尝试更清楚抛出这些问题,有缘看到的同志们,饭后闲谈时或许可以聊上一聊。
这一期聊的东西,一时还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总结。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长期地处在对现实生活不满足的一种状态里。虽然这些年生活也变化不少,拥有的东西也多了不少,但是那种不满足感却时时刻刻都在。 随时随地地想着是否会有更好的状态,更好的机会。想着未来怎样才能比现在更好。计划着将来能够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居住条件、日常生活…然而这些事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头?似乎又不太明确。 曾经也是一个没有太多期望的人。如今这种情况,还是让我产生了不少的疑惑和不安。不知道大家又是否都是这样,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什么利弊。所以,在这期节目探讨和分享了。 这期两位主播还是给了我不少的启示。虽然结论是“欲望与现实的不匹配”这种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是这种启发的过程,还是让我收获了一些新东西。
从电视、报纸到广播、路牌再到电脑、手机上,广告技术伴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可以说广告无处不在。 广告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记住了那些品牌,虽然很可能你自己觉得广告并没有用。 那么问题来了, 要买二手车,你想到了啥? 怕上火,你喝啥?困了累了,你喝啥?今年过年不送礼,要送你就送啥?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想,您用的是什么牙膏? 营销人大展身手,千方百计的想通过广告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虽然这些广告让我们记住了,但却有一些广告创意经常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时候甚至很恶俗。 比如“恒源祥,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鼠鼠鼠……牛牛牛……虎虎虎……兔兔兔……龙龙龙……” 呃,这个真的很想砸电视的,要命的是后来人家还会问: “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没事儿就吃溜溜梅” 我摔,我这暴脾气,嘿!
这期本来是蹭今日头条等4款APP被要求从应用市场下架整改的热点,但两周之前录的节目,到今天热点已然换了好几轮了,立刻组织录一期关于中兴和国产制造业的节目,又实在不是我们电台的行事风格。 另一个跟预想不一致的是,本想很紧形式响应号召落井下石酣畅淋漓的批判一通今日头条的,结果聊成了产品的正义性。 产品是的确需要正义性的。 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下,人与人在物理世界面对面交互已经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祈使、交付以及种种互动和协作,都是借助各种产品完成。于是产品,特别是被大规模使用的产品,除了承担其功能层面的使命之外,也不同程度的承担着对于用户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层面的责任,因为群体意味着很多。而这个层面的问题,又是很难评价和考量的,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好产品的标准。 所以你心目中的好产品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在华人世界甚至整个国际范畴,有无数来自媒体介绍张国荣先生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各界评价的材料,也有无数来自歌迷、影迷表达喜爱和思念的文章。以芥末章鱼电台一贯的工作状态,也很难有更多关于哥哥的信息呈现给大家,但我还是非常想录这样一期节目,在哥哥离开的第15年,表达对我心目中华人第一巨星的尊敬和怀念。 尽管为了这期节目做了电台开播以来最充分的一次准备,但仍然觉得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像此刻写推送文案的时候,总觉得词穷。 除了节目中提到的演艺生涯的成功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哥哥热衷公益和杰出人品的事迹。娱乐评论人肥罗大电影在百度TA说发表了一篇名为《15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想念张国荣?》的文章,开头一段话的很好,在此引用:“是啊,张国荣也不过是唱歌的,演戏的而已,但这样的巨星没了,就没了。而他之所以成为巨星,不仅是因为那些歌,那些电影,那些绝世风华,而是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把做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15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张国荣?因为‘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今夜的北京大雪纷飞,发出这期节目表达思念。
大多数人的30岁左右应该刚刚是刚刚组建家庭,事业正在紧张爬坡阶段,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年纪。但不知道30岁左右的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身边最好的朋友突然间告诉你,他得了癌症,你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可能大家第一个反应都会是很意外,想立刻去见他,然后去考虑如何帮助他。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但仅仅想想就会觉得很害怕。更不敢想的是,如果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在收到朋友信息时,已经是他在治疗成功并恢复健康之后了,但在埋怨他隐瞒消息的同时,仍然会很不安、很替他担心,然而更悲伤是,同时还收到了另外一位朋友得了良性肿瘤的消息。 从来没有想到这种事儿会离自己这么近,而且是在这么年轻的朋友身上。 这一年,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在各家医院中奔波,见到了很多病人的痛苦,也见到很多暴露人性的丑事,也看到了一个病人让一个家庭陷入混乱的事实。 像《生命不能承受的36岁》一文中所说,生命如此脆弱,你永远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所以,面对这并不遥远的重病,我们聊了聊自己的感受。
节目的质量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对,就是每当我提出这类话题的时候。 这一期提出了我的个人问题,希望译泽和娜娜主播帮忙剖析:我觉得自己沉迷于网络小说和手机游戏,想放手又觉得空虚,不放手却又没那么爽的状态。 那个,正在拿着手机的你,是不是正在沉迷于刷手机? 我的沉迷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在正常工作和生活职责完成后,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那种。例如吃饭的时候,开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沉迷 在两位主播看来我这样的状态还可以,并没有影响到什么重要的事儿。他们的问题是,我到底是因为看小说本质上就不爽,还是因为看网络小说没有营养,浪费时间而自责?而另外一个猜想是,或许我的潜意识在在逃避某些东西,才会去找一些事情填补某一段空闲时间的。 呃,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但是至少知道往哪个方向想,也是进步。这大概就是芥末章鱼对讨论本质带给我的价值吧。
我其实特别喜欢学习和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从历史、语言、地理、政治上,找到一些解释和一些偶然。我也喜欢观察和了解动物,感受它们特有的能力、性格和关系。研究这类问题可以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尽管它很困难,尽管几乎没有办法确定某种答案的正确性。 但对于直男这个物种来说,有一种差异理解起来是更困难的,甚至可能是根本无解的,那就是某些集中在女性朋友们身上特质。于是这期节目,为了庆祝广大女孩儿、女神、妇女、女王、小公主的节日,我们充满勇气的展现了直男这种病的症状,讨论了从拉手上厕所到情绪化、对于某些细节的变态敏感等诸多不理解的问题。在此由衷的感谢本期嘉宾三元桥结衣小姐,一是不杀之恩,二是耐心的听取我们的问题,并认真的给了很多理性的解答,尽管仍然很难理解…… 然后我几乎确信,男人和女人对待所有信息的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最底层逻辑。 再次声明: 芥末章鱼发自内心的尊重女性,高度肯定和赞扬女性的美和社会地位,节目中谈及的所有现象,如果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则一律与本电台女性听众无关。 本电台所有女性听众最美,祝你们节日快乐!
这一期我们蹭一个全球最火的热点:区块链。不过要聊的是一个和区块链没什么关系的东西:三点钟区块链社群。 这个社群在过年期间一炮打响,给无数人的春节制造了巨大的焦虑,让他们感觉每天早于三点睡觉就如同在犯罪一般。不天天刷朋友圈,不加点微信群,不买点币,不学习些货币学、哲学、神学,自己就错过了成为下一个亿万富翁的机会。 虽然这个东西的名字里面挂着区块链三个字,但是它和这个技术到底有哪些关系?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有一系列的套路。这些套路其实都常见,但是难得见到这么大规模且流畅得组合应用。 所以,我们这期聊了聊我们对这些套路的一些分析、想法,以及我们觉得怎样来识别一个新技术、产品、模式,是有价值的而不仅仅是套路的。
过年期间有一段视频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被热议,视频中的一个人更是成为了议论的中心,因为他说了句tmd。 相信你看过那段视频,如果是的话,也相信你知道我那是胡说的。关于冯小刚导演的行为,有人说是关爱提携后辈,有人说是物化女性并炫耀控制权。关于陈道明老师的行为,有人说是三观正知尊重,有人说是懂规矩有配合。关于葛大爷的行为,有人说是油腻的起哄,有人说是恰到好处的捧哏。 谁说的对,我不知道。中国式酒局上的种种,是否集中体现了一个权力社会的畸形,原本我也不知道。但现在我知道了,无论那些用相对恶意揣度和想象这个视频内容的人说的符不符合事实,他们所引发的群情激奋说明了一切。 这就是这个事情讽刺的地方,也是我们为何要聊这个话题。
这一期聊以前我觉得很虚的一个东西:安全感。 年前的几个新闻把我们拉到了这个话题上面:大悦城砍人、西安人质劫持、以及一场感冒夺走的一个岳父的生命。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生活质量的安全… 这些需求以前不是没有注意到,也不是没有注意过它们的脆弱。只不过被如此集中的展示,难免引起内心的波澜。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多城市都可以凌晨出门吃烧烤而不太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的国家,但是却常常地觉得隐隐不安。我们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没有得到保障,等待着我们去改进解决。然而解决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我们似乎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承诺。 这大概就是不安全感的来源吧。
97年香港回归,距今已是二十年出头。 在2000年前后,无数的港片通过盗版录像带、盗版VCD、各种小地方电视台、录像厅等途径传入内地,成为了一代人共同的回忆,甚至给了我们香港情结。 九龙、尖沙咀、庙街、太平山。红白色的丰田出租车,高楼大厦里的商场人们提满了各色购物袋。浪漫的场景要在维港、或者去半山看夜景。男女生约会要去吃冰,有钱人请客要在酒楼。阿sir、madam、绿色的皇家警察制服、白色的警察摩托。码头的枪战、巷子里的打斗、犯事之后要坐小船跑路。狭小的唐楼里犯罪分子正在准备、门口蹲着待命的飞虎队和探头探脑的便衣… 这些名字、画面、颜色、细节,构成了小时候对香港的诸多印象。这些印象如此鲜明,让我总期待着有一天也能在这电影般的港味里活一活。 然而,世界是不停再变化的。港片的势头已经大不如前。可能不仅是香港电影,香港的很多东西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没有那么让人好奇与神往了。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港味作为小时候的一个梦,一个美好的存在,四散了,让人伤感。 所以我们这一期聊一聊小时候的“香港记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