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开始,芥末章鱼的三位主播就纷纷投身到了创业型公司工作。这9年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圈创业的最大一波热潮,9年来我们不仅亲身体验了创业的过程,更见证了很多身边的创业者的沉浮经历。这些人做的公司里边当然有牛逼的,有惨淡的,也有很多仍然在奋力挣扎的。今天顾主播不在,我和黄主播一起聊了聊这些年来我们熟悉的那些创业者如今都咋样了。录完节目回家的路上我还一直在想这个话题,其实又想到了很多节目里没有谈到的人。同时我也在想节目里提出的一个观点:成的到底是事儿还是人。
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它们或者平凡,或者精彩。 你有没有记得,小的时候有哪些事情,在发生时并没觉得如何的特别。而现在却认为它对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一期谈这个话题,原本以为对于我这个没有童年又记忆奇差的人来说,又会是旁听的一期。但是万万没想到,在两位主播的讲述中,让自己谈起了很多的重要时刻。 很多时候影响一个人决策的是他的性格,这与长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偶尔的一件事情也会导致对人生有重大的影响。一般我们常说的因为什么事情留下的阴影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期我们分享了各自经历的事情,各有不同。很奇妙的,有的时候就只是那一句话,改变了很多东西。
这期感觉聊得很零碎,因为不停地换话题。本来的话题是:你有什么处理自己情绪的习惯?有的人靠吃,有的人靠酒,有的人靠游戏…在这些习惯里,有哪些是有负罪感的? 然后我们从喝酒说起,说到译泽主播喜欢发呆,顾哥喜欢睡觉… 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想听的啊!我本来是想帮听众们挖八卦的,谁知道主播的生活如此无趣。 于是我们开始天马行空。在这里面我们提了几个蛮有意思的问题: 1. 有的人(比如我)长期习惯用逃避来处理情绪,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 单纯的情绪发泄,带来的是什么?发泄了和消解了等价吗? 3. 在最近的几年中,是否有过害怕的情绪?我们发现似乎很少。那,是为什么? 4. 译泽主播常常会处在多年不变的环境中,这为他面对情绪是否提供了一些支撑? 5. 顾哥觉得自己很少有情绪,是否是因为对自己的观察太少?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但我真的记不住了。听众们就去节目里找吧。
在今天有两个比较默认的情况,一个是社会分工细化,另外一个是普遍的各种规模的协作。这两个情况使得如今在很多领域想要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项目都变得非常困难,这紧接着带来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负责建立和维护协作关系的人似乎比某个细化分工的专业人士更被社会推崇,再比如针对一个项目的成就想要归因给无论建立和维护协作关系的人还是在某个环节贡献了杰出专业能力的人都变得异常的困难。 这是这期节目聊的话题,也是我个人最近在招聘工作中遇到进而想到的实际问题。 录完节目之后的这些天里,关于这个话题我又产生了一些引申的想法,我在想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还应不应该试图去评价个体,人类文明的习惯到底能不能接受和适应没有对个体的评价(这个疑问来自我认为我们的基因里写死了类似偶像崇拜的内容),诸如此类。以往我提出类似的话题总会聊的不那么顺畅,确切的说总是难以准确的表达问题,但这期还行。
这一期的话题,是从西塘开始的。两位主播分别在2007年和2019年感受了西塘古镇,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他们甚至怀疑去的不是一个地方。 旅行是很多人选择的放松身体的娱乐方式。或是为了远离工作的压力,或是为了感受不同的文化,或者为了看看那些没有见过的人和事,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为了享受美食。 然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那些个热门旅游景点,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城隍庙、成都宽窄巷子、南京的夫子庙……丽江古城、西塘古镇、平遥古城、凤凰古镇、古北水镇…… 很多旅游景点商业化得很俗气、很急功近利。它们丢了原有的特点,丢掉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清一色的小吃店和小商品店,它们卖着毫无特色的食品和廉价地址的纪念品。 跟着拥挤的人流走在这样的景点街道上,看着这些毫无兴趣的商业,不禁会问自己,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的梦想或者是财务自由之后的打算,都是“环游世界”。还好还有很多的商业化不是这么严重,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去探索的地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行是我们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最好的方式。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新奇和那么多可能,我们都没有见过。所以要暂时远离朝九晚五的生活,放空自我,去寻找我们期待的那些可能。 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本来就应该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看一看的。
6月已到。高考、端午、高温,一系列的符号都标志着:夏天来了。 我们觉得夏天似乎是有别于其他三个季节的存在。它更多地出现在青春电影和青年男女的文字中。夏天似乎总与某些充满了暧昧与荷尔蒙的东西有关联。黏糊糊的午后、汗淋淋的傍晚,以及夏夜的晚风,伴随着宽松的T恤、花哨的沙滩裤和人字拖,构成一种亮绿色的生活。 虽然顾哥回忆起夏天,大多和干活有关,译泽的夏天记忆则是充满了野趣。我记忆最深刻的则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夏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们的离家,夏天变得特征越来越少。因钢筋水泥而消失的小动物、因空调而消失的难耐酷热、因太过宽阔的马路而消失的傍晚散步,都成了我们这期里美好的细节。 不知道你们都有什么关于夏天的美好记忆呢?期待留言分享。
大家好,我是沛公,一个目前混迹于艺术圈的小美工。很开心在见证芥末章鱼近三年的节目录制后,在今天的第142期参与了一次现场录制。 这一期我们聊的是关于人工智能和艺术的话题,或者说是科技与艺术的话题。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顶尖的计算机技术、新兴的数字媒介,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工智能艺术表现的探索不仅利于我们对当今科技的思考和理解,也为当代艺术传播提供新载体、新启示。所以,这期两个学计算机的人和我这个学设计的人一起讨论了艺术的话题。 临摹和创作的界限在哪里?设计和艺术的界限在哪里?一个艺术系的毕设是如何评价好坏的?人工智能的创作给人带来的体验有和特别?本期节目也部分回应了芥末章鱼43期《机器人包饺子》里的一些问题。
这一次我们终于又聊了一部电影,《调音师》。 之所以推荐另外两位主播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从头至尾毫无尿点,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反转最多的电影。并且看完之后,我非常少有的又回头翻看了几处细节。 这部电影改编于2010年的一部13分钟的短片《调音师》,保留了“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意外成为一个凶案的目击证人”核心冲突,又丰富了因此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剧情。 虽然影片有一些反转比较刻意,有一些情节过于巧合,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 里面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推敲和回味,当然也遗留了让观众思考的问题,比如男主都有哪些细节暴露了自己装瞎?比如男主是什么时间恢复了视力的?男主最后对苏菲是什么态度? 节目中有剧透,看过的同学可以从第22分钟开始听。 推荐没有观看的同学看一看,给我们留言一起讨论。
大家好,我是皂皂,一个播客重度依赖者,一个想做产品的程序员,却又机缘巧合进入了教育公益的行业。很意外地来芥末章鱼聊天,毕竟才认识黄主播 1 个小时。 这一期我们聊聊陌生的乡村教育。为什么说陌生,毕竟知识付费、1v1外教、兴趣班、学区房这些词汇更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最近 20 年来,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萎缩、留守儿童、师资紧缺、教育资源匮乏等等让乡村教育难上加难。芥末章鱼聊过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大体现实就是这样吧。就拿师资来说,如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就是难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 欣喜的是,由于国家和众多地公益组织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如今乡村学校的基础条件比想象的要好很多了,网络、电子白板都不成问题。而且从物资捐赠到长期支教,从阅读教育到社会化学习,教育公益组织从不同场景共享了很多力量。 于此同时,最让人意外的是,有很多校长和教师在困难的条件下,反而做出了很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管理创新。他们跳出应试,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格培养上。倘若寒门难出贵子,那就让孩子能够更真诚地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相处。项目制学习、家校共建、阅读教育、自然教育这些教育理念,被巧妙地与天然特色的乡土资源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关于这一观察,在罗振宇 2019 年的跨年演讲里也有提及。 从乡村教育展开,大家分享很多对小孩教育方面的故事及想法。如果你也有一些有趣的经历,欢迎留言分享。
主题不够,歌单来凑。这是新一期的懈怠歌单,主题是从电影里爱上的歌。电影是一个立体的沉浸艺术。从影像,到故事,到对白、音效,以及音乐。有品位的音乐为电影加分无数。 这一期我们一共推荐了6首歌,来自6部不同的电影。他们分别是: The Wrestler (Bonus Track) - Bruce Springsteen 来自电影《摔角王》。译泽推荐,里面有他喜欢的女演员托梅的福利。 Les Amants - Les Rita Mitsouko 来自电影《新桥恋人》。娜娜推荐,里面有他喜欢的女演员比诺什的福利。 Miss Misery - Elliot Smith 来自电影《心灵捕手》。译泽推荐,里面有他最喜欢的角色Chuckie。译泽主播认为这是对男人之间友情理解得最为深刻的电影。 This Time Tomorrow - The Kinks 来自电影《穿越大吉岭》。娜娜推荐,充满着韦斯安德森美学和印度风情的一部电影。关于寻找、成长以及和解。 一生所爱 - 卢冠廷 来自电影《大话西游》。译泽推荐,但我放错了版本。译泽本来是要放卢冠廷《Beyond Imagination》那张专辑的最后一首,一个粗Demo的版本。大话西游是对译泽主播最重要的电影之一。同时我们都认为里面的朱茵是难以超越的美。 Just Like Honey/More Than This - Jesus & Mary Chain / Bryan Ferry 来自电影《迷失东京》。娜娜推荐,里面有我和译泽主播都爱的斯嘉丽约翰逊。比尔· 默瑞也出现在这部电影里,如同本·阿弗莱克扮演心灵捕手的Chuckie完美适合一样,默瑞简直就是哈里斯本人。
做了两年半130+期播客的黄主播最近开始喜欢上听播客,于是忍不住拉上译泽、老季用播客聊一聊播客。 播客似乎是web2.0概念中,仅存的还被掌握在普通人手里媒介形式。之所以还在普通人手里,大概是因为它不挣钱。不挣钱的事情,干的人就少。干的人少,在干的人心就真。真心做出来的东西,它自然有它的魅力。 我最近喜欢上的,大多是像芥末章鱼这样的独立电台。几个充满表达欲的,自认为有想法的人凑在一起,在一个随意且私密的空间里,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倒出来,互相碰撞和摩擦。然后记录再分享给有限的听众。听众就像坐在一旁但插不上话的好友,参与了一场十分真实的聊天。 这种形式充满魅力。这魅力来自两个要素。第一,这是来自普通大众的声音,第二,它来自和自己有相同生活体验的人。这样的认真思考后的声音,是这个时代被忽略、被低估、被打上无利可图标签的产出。大众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合适的空间里会比刷屏的头部内容有更大的价值。 但我们活在一个用流量数据评价一切内容的时代,所有媒体都在走向推荐算法、流程化生产、围绕热点无视内涵的路上。于是那么多普通人的声音全被淹没,被大数据的洪流冲到了信息流最深的角落里。而播客却因为它的小众,成为我们最后一块去接触大众思考的优质表达空间。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去构建更多播客这样的表达空间,去发掘与传播大众的思考? 我们创建的这张信息网络从匮乏,到极度爆炸、再到被过度筛选,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当所有人看到不是大号就是身边有限的朋友时,人们失去了走出这个茧房,去探索与发现的门。 我们在渴望一扇新门。推开它,将引领我们去到一个更多样与广阔的空间。我们能和更多的普通人相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人们拥有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把思考尽情分享出来。我们可以不在乎数据,而是在乎是否引起了新的共鸣、思考与灵感。我们需要这样的大众表达空间。 为大众构造多样的空间,让大众进行多样的表达,让大众与大众相遇、交流与碰撞。当时代变化到今天,这个听起来有些年代感的使命似乎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这是我们又一期分享外国/外地见闻的节目,我们打算将它定义为一个子系列,但是没想好叫什么。对名字有想法的请留言。 -- 娜娜] 大家好,我是老季,很兴奋又到芥末章鱼聊天,今天跟三位主播和新朋友一起聊聊去年我在非洲的经历。 一提到非洲,可能大家印象里会是贫穷和疾病,事实也差不多,但并不都是。非洲占全球陆地面积20%,但确是世界经济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1%。 另外,节目里忘了聊疾病这个话题,事实上去非洲很多国家都需要办“小黄本”,就是记录各种疾病疫苗接种的本子,包括黄热,流脑,甲肝,还要口服霍乱疫苗。我有次从赞比亚回国前一天得知在赞的同事得了疟疾,自己也感觉有些症状,回国立刻验血检查有无疟原虫,还好只是感冒,但也是心有余悸。 除了这些,还得说说非洲好的地方,它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然风光十分壮丽,当地人民热情友好,总之,如果你是去非洲旅游,我相信将是个很不错的体验。 说到去非洲玩,本想拉个list方便大家参考。但发现值得去的地方真太多了,而且自己去过的也确实不多,大家就自做功课吧。就我个人经历而言,推荐两个地方:肯尼亚马赛马拉大草原(七八月看动物迁徙)和赞比亚维多利亚瀑布(五月雨季左右最壮观)。 最后还是得说下非洲很大(分东南西北中非),我的见闻主要集中在东部非洲,要承认不一定适应其他地区。如果你有不一样的经历,欢迎留言跟我们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