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位主播最近实在凑不上时间,电台这周差点儿断货,这也催生了芥末章鱼创刊以来第一期在其他城市录制的节目,也是第一期一个主播加一个嘉宾的节目。 这期的嘉宾是大闻(不认识请去听第7期),作为一个深刻理解A股市场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大闻同志提了这么一个话题。不要被题目误导,本期节目绝不涉及任何职业歧视,我们从第一时间开始抽离了IT从业者的特性,机会成本、受教育程度、思考方式等等,一直讨论到理性人假设在一个荒诞的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困境。我们谈到一个问题,你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证明自己是对的。我想,如果把这里的“挣钱”换成其他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理性的人,也许应该可以分明自己在做什么,是不是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对的。 每次写推送我都觉得,我真能编。
今天我们聊了一个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词,它叫做“油腻”。 原本是2017年,冯唐的一篇文章,让这个词迅速串红网络。但是最近因为中餐厅这个节目,让黄晓明荣登油腻四子排行榜,也引得无数网友对油腻的热烈讨论。 原本油腻主要是形容中年人圆滑,世故,猥琐,邋遢。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红小鲜肉也被认为是油腻。它不仅不在特指中年男人,而且好像能够形容一切会让别人产生不舒服的行为,是难得的一个不用看脸的词。 以前我们会用丰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行为和感受,比如吹牛,装X,油腔滑调,轻浮,低俗,土里土气,大男子主义,猥琐,幼稚,没礼貌等等等等,到现在,只需要一个“油腻”。 网红词语不断产生并不断消亡,这很正常。但留下来的词慢慢的被不同的解读和使用,一个词能代表的含义太多。这却造成了我们慢慢遗忘掉了那些以前的含义明确的词语。不知道这是网络所带来的不幸,还是只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 很想找到历史上消失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讨论它们消失的原因。
我前两天听到一个段子。 动物园的熊猫馆,外面竖着一块牌子,写着大熊猫的介绍,有一句是:每天吃竹子约30公斤。这是什么,是不是大熊猫的KPI?大熊猫坐在阳光房里,一边看外面的游客,一边看看旁边的竹子,哎,吃吧,还有20多斤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绩效。 这个转折,是不是一点都不生硬? 就在我实在不知道写点啥的时候,部门群里的两张图片救了我: 我们为什么要有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如何帮助/毁掉一家公司的? 你是否经历过被绩效评估折磨得要吐血?你是否经历过评估开始轰轰烈烈然后越来越无卵用? 这期有吐槽,也有鸡汤,大家都聊了聊自己经历过的绩效评估,有大有小,有踩有赞。如果哪点刚好击中了屏幕前的你,私信给我们好么? 开头那个关于熊猫的段子,结尾就是,你去公园看熊猫,明天就要去公司,被一群人像看熊猫一样看自己。你看看旁边的需求文档,看看桌上跟孩子的合影,哎,干吧,还有好几十年呢。 对了,我是子寅,中秋节快到了,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晚年幸福。 内个,听听节目,但求一笑:)
上周聊了关于教育变革的一些想法后,刚刚投入在线教育行业的老季说这种话题应该有他一份。于是这周我们拉着他又聊了聊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个蛮宽泛的概念。作为非资深从业者,我们也仅能从现在的产品形态、使用感受以及看到的一些表面问题来进行讨论。顾哥说他十分看好这个行业,我却说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现在的模式都会死。如果我们在面临一场关于教学空间、方式、工具、教研等各方面的大变革,关于未来我们现在说的想的大概率都是错的。 当然,我们期待和尊敬所有在模模糊糊的方向里认真摸索的人。
从某个角度去评价人类社会,会发现有两样东西始终决定着一切,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知识。教育,大概是最集中蕴含这两样东西的人类的大事,正巧最近也在关注教育行业,所以这期我们聊教育和教育行业。如果从观察一个行业的视角去看,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大约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6,000亿,大娱乐18,000亿,教育行业大致在40,000亿美元。面对这样一个意义深渊,规模巨大的命题,《大学的终结》一书告诉我们,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在思考在讨论,也有无数的人冲进这个领域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到了对经历过的正统教育体系的不满意和疑问,也聊到一些关于改变的观察和想法。我个人坚信在今天的条件下,教育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好机会,也欢迎对于教育行业有想法的朋友来和我们聊天。
小时候我就常在想,那些吵架时候总喜欢刺激对方“那你去死吧”的人,如果真的对方自杀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我们当然可以想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说出这种气话,然后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必然会带来长久的心理影响。但需要更进一步思考才能理清的是,这种话和这个结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否真的有相关责任?如果有,如何衡量?如何定责? 最近又想起这个问题,不过情况与前文说的不太一样。两位大学生自杀,他们学校的老师被认为是引起这两起自杀的直接原因,同时被要求负起相应的责任。假设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客观真实,那我们真的可以界定这就是这两位老师的责任吗?如果可以,该如何界定?要这两位老师负起的到底是什么责任?法律层面的?道德层面的?这些负责的行为,又会带来怎样的作用?换个角度,我们是否还面临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些信息并不完全客观真实,或者并不全面,那么这种无法自证清白的指责,又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我下意识的想法里,我觉得这很可怕。所以这次,我们对这个自杀责任界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认真严肃的讨论。
我是顾哥,之前缺席情况比较多,是因为家里面宝宝出生,导致了超出自己认知的忙。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译泽主播夫人怀孕,娜娜家宝宝一岁,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我们聊过一期男人和生孩子的事儿,里面聊到了很多猜想的问题。因此,这一期,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译泽和娜娜又问了我一堆问题。他们妄想通过前后对比找到我前后差异,但是好像没有成功……当然,也印证了一些之前的回答 事实上,在生了宝宝之后,的确感觉到了变化,感觉生活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而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也让我这样自认为能搞定一切的男人手忙脚乱,甚至有时手足无措。想想真是天真的,生孩子之前还是要做好各方面准备的,包括精神上,物质上的,还有夫人和亲人在精神上的…… 今天刚好是情人节,祝大家有情人的没情人的都节日快乐。 这也是我跟我的小情人的第一个节日。祝她开心。
真是很多年没在网上跟人对喷了,而且是跟一群人,这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起因是我公开发表的一些评价,大概让某些追捧自己偶像的人感受到了不友好,甚至攻击。 于是这期节目的开始我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偶像,然后又基于我的那个遭遇,聊了聊对于偶像、爱豆和脑残粉的一些感受,以及我个人对于脑残粉们的三大疑问。 为了写这期的微信推送文章,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中文环境下“偶像”这个词的释义和出处,然后获得了一个无比尴尬又恍然大悟的知识。“偶像”一次,语出太平天囯东、西二王杨秀清和萧朝贵所著的《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这也就难怪我会对如今的偶像崇拜者们有如此的不解。 不管是感性的人更多,还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关于脑残粉界diss水平之低下至今我仍然觉得极为疑惑,有答案的同志请务必告知,谢谢!
红黄蓝事件爆发后,人们不仅对幼儿教育市场深入讨论,也对资本市场展开热议。 在红黄蓝涉嫌“虐童”事件爆发以前,截至11月22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为26.71美元,较发行价涨幅超过44%。事件爆发后,因为感恩节休市躲过一天后,股价直接腰斩,跌幅一度超过40%。可是,在经过下跌后,这家公司的股票居然在美东时间11月28日以超过23%的涨幅收盘。 这让关注“虐童”事件的公众内心痛苦,而且北京黄红蓝涉嫌“虐童”事件尚未平息,河北沧州一家红黄兰幼儿园又爆出涉嫌“虐童”。在关注者看来,如果一系列事件属实而影响又如此重大,这家公司的股价值得往跌跌不休的道路上狂奔而去,一些公众甚至希望有机构可以去“做空”它。然而在大幅下跌后,红黄蓝的股价如坐了过山车,大幅反弹,并没有按照公众情绪的导向走向“跌跌不休”。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舆论环境里,仍然有大量的资本以及散户看好红黄蓝及时补仓。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是犹豫的,虽痛恨虐童行为,但也知道红黄蓝教学资质并未被取缔,此时进入可以赚一笔。那这样的钱到底该不该赚呢?赚这样的钱是不是不道德呢?因此有了这一期的话题。 事实上,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它是不具备道德属性的,然而,因为金钱发生相关行为是具有道德属性的。 最近在看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在只言片语里可以感受到商业竞争的无所不用其极,也可以感受到金钱至上、人性沦丧,这样的事件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不然也不会有贩卖黑奴,带血的钻石。虽然我们不太有这样考验内心的选择,也可能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但我们仍然可以设想下违背道德程度多少的钱我们是可以“勉强”去赚的呢? 经过讨论,我只知道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判断结果,却没能找到一个标准或者一个计算公式,来判断什么样的钱我会去赚以及什么样的不会。也发现了译泽主播和娜娜主播是更有道德感的人,至少他们对于是否做一件事的衡量指标并不是money,具体是什么,就请好好听听这期吧。 补充一下红黄蓝最新的股价,让有道德感的人稍微安慰了下,然而,事件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影响,等待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Hello,大家好,这一期顾主播终于回归,但是娜娜主播却远在有钱任性的迪拜有钱任性着。 我是顾主播的。。。咳咳。。。 上两期顾主播缺席,是因为我们一起去考察了最近火热的海外置业,但是我们不去美国不去日本,我们要去希腊,买个岛!!! 一说起希腊,会想到打翻了蓝色颜料、充满爱情的浪漫气息,会想到古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的厚重历史感,会想到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也会想到圣斗士星矢中的雅典娜小姐。 怀揣着这些想象,来到这个弥漫着咱祖上曾经阔过气息的国家,由于有希腊国宝级厨师瓦西里的招待,我们对希腊有了一个相对深度的体验。 虽然第一大支柱产业海运被中国人买走,有可能就是张主播他爸,但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懒散、舒适的生活,周六日不上班,周一、周三提早下班,请问你们是找了个假工作吗? 不适合农耕,牧业成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人餐桌常客羊肉、奶酪(特别是菲达芝士)和酸奶文明世界,海鲜、葡萄酒也自有其独特风味,但是合不合中国人的口味呢?呵呵。 虽然祖上有过私生活极其混乱的奥林匹亚神,但也被基督、穆斯林轮番洗劫过,在帕特农神庙里能看到浓缩的欧洲宗教斗争史,但最后还是万能上帝占了上风,不过有些奇特的宗教习惯还是让顾主播瞪大了他的小眼睛。 更多惊喜和槽点,请好好听这一期的电台节目吧。 至于我们有没有买成岛呢,如果不是廉价航空坑了顾主播的一大笔钱,没准周六一回国的房地产新政对内心的冲击没有这么大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吃饭已不仅是解决温饱这一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特别在中国,“饭局社交”仍是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 既然是一种社交方式,必然会有社交的规则,而不同的饭局中的规则也不尽相同,如何学会在不同的饭局中“正确”的吃饭,是每个社会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门技能俗称“餐桌礼仪”。 事实上,在文艺复兴前,西方与中国一样,人们采用的是不分你我的合餐制,而到17世纪的欧洲,分餐制开始流行。这不仅是卫生方面的提升,而更是一种追求品质,尊重他人的一种思想的改变。 尊重他人,给他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是“餐桌礼仪”中的最根本的要求,那这就涵盖了用餐的方方面面,从约请,入座,点餐,进食,喝酒……无一不体现了你的餐桌礼仪,更体现出你为人处世之道。本期节目三位主播就从这几个方面分享了对于餐桌礼仪的观点,顾主播少有的开启了吐槽模式,没准你就躺枪了哦~
为周杰伦打榜事件已过去半周,为周杰伦超话贡献了36积分的娜娜带领着我们又来蹭热度了。 我们认为这里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这是一场群体参与的行为艺术,是对以数据衡量一切的“大数据时代”一次醍醐灌顶般的嘲讽。 数据收集、计算、分析无处不在的时代,人们习惯用数据来作为评判标准。数据成为了评价“好坏”的尺度后,人们就需要出让自己对某个事物评价的权利:你只可以说你“个人”不喜欢蔡徐坤,你不能说蔡徐坤是差的。因为所有的数据榜单都在告诉你:他的热度是第一。这个热度第一,又可以被翻译为:他是现在娱乐业明星中的王者。 直到上个周末,一场集体行为戳破了这个幻象。一群超话的新群众,只用一个周末就击溃式地夺取了ikun群体依赖长时间经营才获得的“王者地位”。进而向整个社会宣告:那些被珍视的数据指标,荒唐可笑。 曾经的我常常想不明白,热度如此之高的那些明星,为何我问变身边的所有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却很少见到议论他们的人。现在明白了。 但,评判事物的权利,会因为这场集体行为,而重新转移到群众手里吗?做了十年数据相关工作的顾哥和译泽都表示悲观。数据作为对人类语言和感性部分缺陷的补充,是必然的演进方向。进入信息时代后,无数难以获取和计算的数据第一次在应用中成为可能,巨大地提升了社会效率。人们无一不承认数据所带来的优势。这是时代的滚滚洪流,不可阻挡。人类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会毫不犹豫地出让自对好坏评价的权力。就像人们为了便利对隐私权所做的一样。 这次群体行动,会被历史记录为一次出色的行为艺术。它利用“参与”,去表达一种“反抗”,拆解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要义。但它又仅仅是一次提醒:时代彻底变了。评价权力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转移。这个时代的所有好坏,都将由那些制定数据指标的人来解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