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了一篇毒Sir写的关于李诞的文章,讨论了关于年轻人面对现实社会压力和打击呈现“佛系”状态的问题。这让我想起10月中旬在杭州参加培训时一个被叫做“佛系少女”的同学,也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份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报告,那份报告称,2018年全球CEO最头疼的问题列表中的第一名,是年轻员工无法激励。于是我说把这个“佛系”拿出来聊聊。 与关于油腻那期一样,一旦聊到一个词都很容易发现在高度概括的背后,是大量被隐藏了的细节。与“油腻”不一样的是,佛系背后不仅隐藏了大量的细节,更隐藏了一个高阶概念叫“如来佛系”。一边聊着我一边意识到,这种隐藏是更大的一种可怕。 最后引用一段毒Sir文章的结尾,权当一首诗。 《抱歉,我不跟风夸李诞》(节选) 总有声音,在我们面对困境时出现,它说: “躺下吧。” “承认吧。” “放弃吧。” 关键,还不忘补一句——“你没输。”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Sir想起了一个人,他比谁都躺得多。 周星驰。 他爱拍小人物,更爱拍小人物的失败。 《功夫》里的阿星,面对火云邪神,第一次,完全无从招架,被打到头都掉了。 包租婆和包租公在一旁都不忍看:算了吧,算了吧…… 阿星怎么办? 当火云邪神走向他。 这个趴在地上的小人物,还是挣扎着捡起身边一块小木头,对准火云邪神的头—— 敲。 有用?没用。 好笑? 如果你也曾经这样“没用的努力”过,你不会笑。 比起躺平认输,这种至死还在战斗的姿态,不才真的帅? Sir当然知道—— 今天,太多屠杀以正义之名,太多谎言披着真理外衣,太多太多信仰背后,全是鸡鸣狗盗的利益。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全然蜕变成一个实用主义者。 放弃正义,唾弃信仰,背弃理想。 还是那句话—— 我们至少要敲一敲。 不是随大流地敲。 是建立更强大的自我意志,去分辨,去选择,去战斗,去牺牲。 这,才叫活过。 当然了。 或迟或早,我们最终都会躺下。 这也不是输了。 躺下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仰望那片天空。 说白了。 今天被“李诞们”所消解、反对的崇高是什么? 没那么复杂,它就是—— 头顶上璀璨的星空,是无数人、数代人捍卫的恒星点缀而成。 如果只有漂亮、稍纵即逝的流星,我们就将陷入无尽的黑夜。 此为堕落。
今天的话题来源于某期节目后和译泽的对话:“工作了这些年,似乎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胜大败。” 所以我们聊了聊这些年经历过的一些输赢事件。 但其实在译泽主播说这句话之前,我似乎从来没有刻意在乎过输赢这样的事情。面对C端的业务,在我的逻辑中,只有这个事情可行和不可行的区别。可不可以本质上只取决于逻辑,所以不需要太多地去关注竞争对手。它和面向B端的业务有很多的不同。不停积累正确的执行,就能换来不错的结果。同时似乎也很少和竞对有完全零和的博弈。 当然这样的感受和我从来没有陪着某个项目走向终局也有些关系吧。 这期节目里我们更多的是分享了一些细节故事。最后聊到了最近遇到的“集团军式商业战”的感受。还是蛮有意思的。
2019年,而立之年,做了很多勇敢且突破自己的事,其中就包括: 在上海时装周办了人生中第一场秀。 对外人而言可能是一场视觉盛宴,对我而言那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战况。经历一场大秀操盘的磨砺后,一口气跟认识二十多年的朋友聊起了台前幕后。回听后,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包括自己的不专业,过程中的心境,从中的收获,遇到的阻碍等等… 从创意萌芽,到落地执行,到casting、styling、fitting这些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装逼专业名词派上用场,到彩排,到音乐,到线上传播线下邀请,不可否认,身心疲惫的同时,确实有了突飞式的进步。 我记得音乐响起第一个模特走出的一瞬间,我是起鸡皮疙瘩眼泛泪光的。不是因为没见过世面,也不是因为矫情。这些疙瘩是为自己起的,有种跑了十公里马拉松突然看到胜利就离我不远的兴奋感。 所以我要告诉芥末章鱼的朋友一句很老土的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压力山大和时间紧迫之时,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念感,你就一定可以挑战自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甚至变得比别人更好。 毕竟跨行业,我也只用了45天的时间,虽然还不到深入骨髓,但皮毛之事还是略知一二。由于非专业,节目内容还有待考证,但绝不纯属虚构。 接下去让我们听听我是怎样杀出重围,丧气满满,再到激情澎湃的一个月吧……
上一期提到,我们三人同属于创业公司参与者这样一类人,但由于我没有参加讨论,却有很多话想说,因此又坦诚地聊了一期。 参与创业这类人,确实没太被关注过,但这类人我认为其实是大多数,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并不是自主选择来到了创业公司,毕竟至少在互联网/IT这个行业里大厂也就那么几个,更多人都在小公司打拼着。 在我看到的这类人中有很多不同的心态,有人不想做螺丝钉,有人想接触更多岗位,有人在为自己创业做储备,有人实在是迫不得已。 而分析过来,我的最主要理由的是“自由”,这个“自由”体现在工作方法上,也体现在工作态度上,所以参与创业会比较适合我们三位主播的散漫作风。 回过头看,在面对大厂的机会放弃的时候,我还是不知道怎么选择是正确的,只能说现在不后悔。 但我们一致认为无论怎么选择,最终的收益都会大概与自己的价值相当,也就是在大厂的高薪与奖金可能与一个创业公司的薪水加股权变现的价值相当,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 另外,我觉得参与创业这类人,往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更多维的能力和资源,我觉得能更容易培养出敢打敢拼的企业家。 恩,祝福这群人,能有更多的成就。
各位听友,晚上好: 根据《关于三位主播想要了解体制内工作情况的通知》工作要求,现汇报本人工作经历,请审阅。 会议纪要及文案附后,再次感谢三位主播邀请,日后工作望大力支持为盼。 11月某一天(注意排版,首行两个字,倒数第二行右对齐) 冷姑娘 附件: 主播们说想了解了解体制内,觉得大机构充满神秘。我想了想,我也不能代表国企内的朋友们,所以我就来吐吐苦水。 毕业后,我满心热忱参加工作,解决户口、大平台、国字头,充满了诱惑的气息,得到的是开会、喝热茶、写公文。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就玩乐队、开密室,我觉得这是在荒废专业。我开始考专业认证,换工作去了国企,想锻炼自己的技术,在工作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看到了跟领导站队,看到了职级瓶颈,我想多赚点,所以我又换了工作。 我又面试了互联网、外企、民企,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看到了新闻里、段子里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互联网很累但股权吸引人,外企国内发展前景堪忧但外表光鲜充满诱惑,民企有着饱满的工作量和待遇,在继续本专业且专业有前景的前提下,到底该选个什么样的环境,所以我又换了工作,这次我怂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了国企金融行业。 我觉得换工作比我多的人有很多很多,但是又有想法又没想法,是不是你们也有的迷茫,我用了8年我还在想我自己要什么,我觉得我知道了,只不过一直在变。请大家听节目吧,另短期内急需一个网络安全攻防工程师,打过CTF比赛的最好,联系主播,微信聊,撒花,祝主播们越来越好,祝听友们比主播还要好。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我们属于这样一类人:有过短暂的独立创业经历,长期在创业公司工作。显然,这批人的故事和想法并不是经常有机会表达,特别是市场上创始人一抓一大把的这些年。我觉得这部分人的一些经历和想法会很有意思,比如我们聊到的关于当初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的重新阐述、关于创业这个事情本身理解的变化,也比如中间接到猎头电话时的想法、跟创始人意见不一致时的想法、觉得有希望和没希望时候的想法等等还没有聊到的话题。 在关于家乡的一期节目里有说到,我特别喜欢重新去想自己过去做的决定。经常去想想对一个事情自己不同阶段的理解,很容易加强对自己的理解,比如想要什么和恐惧什么。这期节目就是我和黄主播作为这么一类人的闲聊和适度反思,只能说到目前为止基本坦诚。
题目里的纵向关系,来自阿德勒心理学。他提倡用横向关系取代纵向关系,让我印象深刻。不过这期节目并不聊阿德勒。 我们聊的东西,或者用“相对社会地位”会更清晰一些。在我自己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我总是不停地在比较人和人的“强弱”。如同每个人脑袋上都有一个分数,根据他的一系列现实情况计算得出。一旦有了这个分数,人生也变得有目标起来:我们就是努力让这个分数变得更高。理想化的:做到最高。 再来到不同的人,这个分数的计算标准就会有区别。很多人会有钱(比如过去的我),有的用能力。当然,学历、外表、伴侣、父母…不一而足。这个事情十分普遍,而我们今天会把他拿出来聊,是因为我们的老朋友老季在经历了一次“社会地位对比”后,来咨询我是否应该去深造个学历。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进而发现了更多的分歧。在看来,如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学习深造似乎不是一个好投资。但老季一边说着他的确想要更多收入,但一边又说他有个人成就感的诉求。我们一同拆解,但似乎没有触及核心,这让我迷惑。所以有了这期和译泽的讨论。 节目的最后我似乎得到一点结论。那就是纵向关系让人们常常处在被评价的状态中。而当人们受到负面评价时,情绪上自然是要保护自己。我们想要去深造,想要赚更多的钱,想要被更多的人尊重,其实是为了去安抚之前被纵向关系伤害的自己。 这是下意识的事情,是常态。而我总觉得,如果要完成理性上更优的结果,就应该对抗下意识。这或许就是那一晚我和老季讨论时想表达的内核吧。
国庆假期的第三天,我们三家人聚在了我家。本来是录节目,结果顺便来了个家庭聚会。感谢新房子有一个能放下这些孩子的客厅。 这个国庆假期,竟然过得有点像过年一般。除了今晚的聚会为假期增添了许多家庭氛围外,祖国母亲盛大的生日庆典也是个关键的原因。前天万人空巷,所有人都聚集在荧幕前,如同当年的春晚一般。仪式结束,似乎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感觉。网络上也是铺天盖地的相关内容。朋友圈被大量“又红又专”的文字图片视频刷屏,且每一条似乎都包含真情。实属罕见。 如果我们还是学生,那么我们这个假期必然会有一个关于国庆活动的观后感作业。为了假装年轻,我们就主动选了这个命题。今年的活动似乎和之前的有些不同。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录完了节目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和顾哥多少都还沉浸在活动给我们的情绪中,而译泽主播则用他惯常的逻辑来描述这一切。 几个月前的我可能表现会和译泽比较像。但通过二手的方式投身于群众中的我已经有了更多的感受。自然这些营造情绪的文化作品没法直接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但共识是人类社会的根基,而这次活动感觉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了原来的“爱国中间派”。温相曾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种新的情绪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我觉得值得留意。 送走了他们两家人,回家路上遇到了小区里遛狗的小姑娘。她正哼着《我和我的祖国》。
恩,终于经过一周的折腾从米国回来了。 没有实现娜娜主播让我在米国用翻译机找大妞录节目的愿望,一点都不可惜。 因为工作短暂的去了趟芝加哥,没有深入的了解当地文化,也没有到处旅游,这期跟两位主播浅浅的聊了一下这次的经历。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完全低于心里预期,那里又危险、又没感受到哪里发达、也没感受到人民热情、消费(小费)也是挺高。幸好我拒绝了公司领导和家人放我假多玩儿几天的建议,我毅然决然的表示为了好好工作,抓紧回来,恩,一刻都不想多待。 比较有趣的经历在节目里面聊了,欢迎听一听。
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去。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在重庆与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象房屋,使我会作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象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的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象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的很多,失去了海滨上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最使我看不惯的是那些喝醉的外国水兵与差不多是裸体的,而没有曲线美的妓女。秋天,游人都走开,这地方反倒更可爱些。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 老舍 《住的梦》 相比于极热的夏和极冷的冬,春秋显得特别丰富。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多多少少都是不同的,比如老舍先生会惦记瓜果螃蟹和各式菊花,比如黄主播会想起福建秋季傍晚阴凉的秋风,比如我会关注空旷和凄凉。 9月9号我出差去南京和上海,11号夜里回来一落地就感到了满身的凉意,我就知道北京的秋天来了。这周顾主播去解决中美关系问题,于是我和黄主播录了期关于秋天的懈怠歌单。
啊!竟然要写两期一样主题的推送,愁煞我也。本来我准备第二期也认真写写,但最近凭空多了不少事情,而且我24分钟后还要赴个约,只好大致说说了。 这期主要讲的是处理旧物过程中,很多的心理活动(好像是吧)。比如,通过过去的所有劳动合同,系统性地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对明信片频率的统计,发现了在某个时期原来有特别重视自己的朋友被忽略了。通过扔掉大量物品的动作,完成了和过去告别的仪式。 而自己到现在这个事情开始做这些事情,是因为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同时只进不出,于是拥挤不堪,没有空间给新的东西进来了。这或许就是感到“瓶颈”的原因。如果不清空,可能要永远躺在这些过去上生活了。 现在把自己的空间(物理和心理的)清空了2/3。那么要不要放新的东西进来,要的话该放什么进来?以前不太挑地放进来很多东西,最后它们除了占据空间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面对事物的时候,就会有标准去选择了。“上次那件事情/那个人我也是这么想的,最终没用上只能扔了。”于是想要拥有的东西就会变少,就可以花时间在真正需要的东西上。 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还是有些难度的。毕竟匮乏感导致的人类欲望,是最核心的需求之一。
因为要搬家,我已经卖了一个月的二手了。 起初我只是想整理出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给搬家和未来减轻负担。然后我就发现,大多数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用,但扔掉很可惜的”。恰巧那段时间和朋友一直在讨论硬核玩具的二手流转市场,研究着闲鱼,于是想刚好把这些东西上架,通过实践了解下二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市场。这一试,竟然还有些上瘾。 在这一个月中,我通过处理旧物,得到了货币、社交、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收获。这一期我们主要讲的是通过“交易二手”,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包含了我和一些“客户”的故事、我对闲鱼交易的一些观察,以及一些二手中的坑。当然,因为收获很多,我们还聊了另一期,里面更多的是我精神层面上对这个事情的收获。 另外,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了两个小点:一是我自己蛮享受这交易的过程的。二是其实这是一个消耗大量时间经历的事情。整理、清洁、拍照、搜产品定价、找合适鱼塘、发帖、客服沟通、打包、发货、售后服务… 若不是我借着搬家的借口给了自己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应该会像以前一样直接把这些东西扔了。我相信听众朋友们肯定很难像我这一个月一样把这个事情相对完整地研究和处理好。于是我决定试着把这两个小点结合起来。 所以下面是广告时间:我决定尝试做一个“二手代卖”服务。一方面满足下自己交易二手的乐趣,另一方面帮助朋友们家里的闲置能去到更合适的人的手中去发挥更大的价值。经过向身边朋友的一通推介,目前已经有5位朋友在我这上架了闲置物品。如果有感兴趣使用这个服务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后台联系我。 方法很简单: 1. 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告诉我你大致的闲置情况。 2. 我会帮助你判断这些物品该通过什么样方式处理(上架出售、朋友圈赠送、捐赠、同城自取…) 3. 同时我会帮助你回想是否还有其他需要处理的东西(经过这一步的朋友通常会发现原来5倍数量的闲置) 4. 合适代卖服务的物品你可以快递寄给我,确定好期望价格。我会完成清理、拍照、上架、客服……等一些系列工作。 5. 售出后,你将获得扣除发货快递费后85%的收入,我抽成15%。 当然,这只是是我业余的一个小实践。服务的SOP也没有定,具体能做到多好我也没底。所以初期会尽量只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开展,希望大家能多多体谅。 节目还是蛮有趣的,希望大家都听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