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
有共通学术兴趣的博士生聊学术研究

Album
主播:
我是RT、我是Lucia、我是青青
出版方:
双重意识
订阅数:
65233
集数:
34
最近更新:
2年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一档关于「和我们看似无关却又紧密相关的学术研究」的播客。主播是三个一起追剧吐槽的好朋友,有共通学术兴趣的博士学生,和对世界有相似困惑的青年人。欢迎你在各大社交平台或博客平台上搜索“双重意识”找到我们,并给我们留言和我们互动。期待和你一起探索、发现、提问、回答、创造。 有兴趣加入听友群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回复“听友群”,扫码来和我们一起聊天!
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的创作者...
我是RT
我是Lucia
我是青青
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的音频...

33. 每一个人作为灾难的感知器: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灾害管理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凌尧。凌尧目前是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院的博士后,他研究的方向是计算社会科学。 我们对于灾害的记忆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的被刷新。灾害的发生切实的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社交媒体往往成为了灾害中人们第一时间交流,互助,思考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所记录下来的数据也可以成为机构和组织进行灾害管理和救援的重要信息途径。灾害管理包含哪些方面?社交媒体可以从哪些角度辅助灾害的管理和评估?和传统方法相比,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灾害管理又有哪些利弊? 从灾害管理的目的与内容开始,凌尧在本期的节目中从计算社会科学的角度讨论了灾害中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趋势,社交媒体信息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以及利用社交媒体信息进行灾害管理的局限性。 本期嘉宾 李凌尧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12 「灾害管理」管理的是什么? “组织疏散、分配救灾物资、灾后评估” 04:20 用来自社交媒体的大数据做灾害评估 07:20 突发的灾害事件包括什么? 10:00 社交媒体可以提供哪些灾害评估相关的信息? 13:30 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能够提供什么帮助? “社交媒体数据研究中把每一个人看作灾害信息的传感器” “帮助决策者决断、保险公司判断” 16:40 和传统数据相比,社交媒体数据的优缺点是什么? “社交媒体数据是快速产生的,容易获取;对研究者来说免费;相对遥感技术来说,能够提供人的情绪信息;和卫星遥感相比,能够提供建筑内部结构信息” “社交媒体数据不能代表大众,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群;社交媒体的谣言会影响数据准确性” 22:10 社交媒体信息的传播趋势是什么?社交媒体中什么信息传播得广? “发声者很重要,替发声者发声的人也很重要” “求助信息、骇人听闻的信息” 30:20 社交媒体数据中的图像信息如何被分析? 32:10 如何验证数据的可靠性? “不是所有基于社交媒体的数据的分析都需要被验证” “为决策提供辅助的信息需要被验证” “和地质局的调查问卷结果对比” 34:40 验证数据可靠性的另一个例子 “用社交距离指数来验证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是否支持封城的态度” 39:00 如何理解社交媒体数据的质量? “灾害非常严重,网络信号受影响时,社交媒体信息无法反应受灾情况” 参考资料 Ashokkumar, A., & Pennebaker, J. W. (2021). Social media conversations reveal large psychological shifts caused by COVID-19’s onset across US cities. Science advances, 7(39), eabg7843. Li, L., Ma, Z., & Cao, T. (2021). Data-driven investigations of using social media to aid evacuations amid Western United States wildfire season. Fire Safety Journal, 126, 103480. Li, L., Bensi, M., Cui, Q., Baecher, G. B., & Huang, Y. (2021). Social media crowdsourcing for rapid damage assessment following a sudden-onset natural hazard ev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60, 102378.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源:http://www.mountholyokenews.com/healthandscience/2021/10/11/google-launches-new-wildfire-mapping-feature. Photo Courtesy of the NRDC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49分钟
5k+
2年前

32. 疾病与医药: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医学的理解?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外码师傅。外码师傅在北美读人类学的博士项目,她研究的的方向是医学人类学。 医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生活中小到作息起居大到生老病死的决定,无疑不体现着我们对身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理解。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医学与生命的理解?我们被“科普”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方式在何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何种程度上是科学?当治疗疾病的药物作为商品流通时,商业模式的全球化又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于药物与治疗的理解? 从文化与科学的关系开始,外码师傅在本期的节目中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讨论了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医药生产及推广的过程,以及这样的过程如何利用并重塑了我们对疾病的文化理解。 本期嘉宾 外码师傅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01 什么是医学人类学? 03:05 人类学视角中的自然和文化:我们认为什么属于文化、什么不属于文化的观点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科学也是文化,是一种非常强势的文化” 07:00 外码师傅对医学人类学感兴趣的契机 12:10 生病的人和家属面对疾病时的感受是什么?会有什么情绪? 《疾痛的故事》阿瑟·克勒曼 16:40 生病、治病过程中医生的角色 “医学人类学关注系统、制度、关系中的人” 24:20 医学中的文化冲突 “医生和患者的沟通被文化影响” “文化也影响人们对医学的需要和看法” “疾病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面对的问题” 27:40 比如:把巫术作为一种手段 31:10 当人们对于医学的理解不一样时,医学人类学视角中什么是“真实”? “医学人类学关注对于一群人来说什么是真实” 33:45 外码师傅的研究:热气 “热气和上火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王老吉的例子 “上火借用商业逻辑超越热气的本土语境” 41:00 外码师傅的研究:中医药生产的全球化 Local biologies本土知识如何全球化? “资本主义也是一种文化体系” “经济逻辑在和中医体系打交道” 51:30 阿胶生产的全球化 世界各地会有各自的对中医的理解,有不同的中药现象 57:00 医学人类学会帮助研究者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自己的生活? “有意识地培育、感受、理解自己的身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01:01:35 医学人类学著作推荐 《医学人类学十二论》朱剑峰 《疾痛的故事》阿瑟·克勒曼 《照护》阿瑟·克勒曼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阿瑟·克勒曼 参考资料 Kleinman, A. (2020). 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Basic books. 《疾痛的故事》 Kleinman, A. (2020). The soul of car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husband and a doctor. Penguin.《照护》 Kleinman, A., Anderson, J. M., Finkler, K., Frankenberg, R. J., & Young, A. (1986). 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 Depression, neurasthenia, and pain in modern China. Current anthropology, 24(5), 499-509.《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Fadiman, A. (2012).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A Hmong child, her American doctors, and the collision of two cultures. Macmillan. 朱剑峰. (2021).《医学人类学十二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播客 世界莫名其妙物语: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ec74981418a84a046d8a006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64分钟
8k+
2年前

31. 公共舆论中的社交机器人:假账号是否有真舆论?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朋友段泽宁。泽宁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大众传播学博士生,他的工作使用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新兴媒介算法的影响及争议事件中的公共舆论。 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冲浪时,和我们产生互动的用户可能不仅仅包括网线另一端的网友,还包括社交机器人。一方面,社交机器人虽然不像聊天机器人一样能够进行对话,他们作为社交平台用户也能提供有用的服务,比如更新天气信息、体育比分。另一方面,一部分社交机器人又常常以“水军”、“僵尸号”等名字被大家熟知。社交机器人改变了社交平台的运行逻辑吗?我们如何从真实用户中辨别社交机器人?当真人用户和社交机器人产生互动时,社交机器人如何参与和塑造公共舆论?我们如何得知社交平台所反映的公众舆论代表了谁?社交机器人的言论是否是真舆论的一部分? 从社交机器人账号和真实人类用户的区别开始,泽宁和我们在本期节目中从传播学研究的角度讨论了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真假公共舆论,以及普及新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本期嘉宾 段泽宁 @计传岛COMputation(微信公众号)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0:43 嘉宾介绍 01:05 新兴媒介算法是什么?社交机器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06:13 社交平台是由人和社交机器人共同组成的 08:05 社交机器人和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区分? “取决于研究者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公共舆论学者关心真正人类的观点是什么” 12:15 谁改变了舆论场? 16:35 微博僵尸文学与社交机器人 “给一只猴子一个打字机和足够多的时间也能够打出莎士比亚全集” 21:52 社交机器人是否影响了人的判断? “更像人类的社交机器人有更多的说服作用” Duan, Z., Li, J., Lukito, J., Yang, K. C., Chen, F., Shah, D. V., & Yang, S. (2022). Algorithmic Agents in the Hybrid Media System: Social Bots, Selective Amplification, and Partisan News about COVID-19.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7:30 社交机器人的正向作用 “在自然灾害发生、公共健康危机时借助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平台上传递重要的、服务社会的信息” “社交机器人和汽车、太空等其他技术没有区别”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技术” 30:40 社交平台的底层逻辑决定了社交机器人的出现 “从社交媒体诞生以来我们就有一种冲动去操纵代表流行度的数字” “社交机器人的负面作用在于在舆论场中打破了我们平等参与讨论的可能性” “武器化社交机器人来攻击对方观点的合理性” “注意力经济、流行即正义、公共舆论可以称为武器” 39:00 一些意见不被信任,一些声音不被倾听:社交机器人、数据女工、水军、营销号 “社交平台上我们真正接受的、认为真实的、愿意倾听的声音是什么?是如何发出的?” “我们不喜欢虚假,尤其是这个虚假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时” 43:20 理想的社交平台是什么? “即使没有社交机器人也不能避免社交媒体中充斥的情绪、不能避免非理性表达的观点” 47:10 在社交平台上什么是真和假?假账号是否有真舆论? “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课题中定义了真和假” “真舆论代表了谁?” “真和假取决于研究的问题” 52:35 如何阅读新闻?新闻和我们的个人生活的关系 “有时间可以了解新闻是如何产生的,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知道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社会中的固有偏见” 参考资料 段泽宁的研究: Duan, Z., Li, J., Lukito, J., Yang, K. C., Chen, F., Shah, D. V., & Yang, S. (2022). Algorithmic Agents in the Hybrid Media System: Social Bots, Selective Amplification, and Partisan News about COVID-19.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来自双重意识的提纲和段泽宁的文献整理: Social bot 社交机器人和 chatbot聊天机器人有什么不同? 目前的定义依然在辩论中,边界也模糊,bot applications是一个广泛的“光谱”。 Stella, M., Ferrara, E., & De Domenico, M. (2018). Bots increase exposure to negative and inflammatory content in online social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49), 12435-12440. Bail, C. A., Argyle, L. P., Brown, T. W., Bumpus, J. P., Chen, H., Hunzaker, M. F., ... & Volfovsky, A. (2018). Exposure to opposing views on social media can increas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37), 9216-9221. Go, E., & Sundar, S. S. (2019). Humanizing chatbots: The effects of visual, identity and conversational cues on humanness percep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7, 304-316. Wischnewski, M., Ngo, T., Bernemann, R., Jansen, M., & Krämer, N. (2022). “I agree with you, bot!” How users (dis) engage with social bots on Twitter. New Media & Society, 14614448211072307. Rahwan, I., Cebrian, M., Obradovich, N., Bongard, J., Bonnefon, J. F., Breazeal, C., ... & Wellman, M. (2019). Machine behaviour. Nature, 568(7753), 477-486. Holtgraves, T. M., Ross, S. J., Weywadt, C. R., & Han, T. L. (2007). Perceiving artificial social ag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5), 2163-2174. Spence, P. R., Edwards, A., Edwards, C., & Jin, X. (2019). ‘The bot predicted rain, grab an umbrella’: few perceived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a weather Twitterbot versus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meteorologist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8(1), 101-109. 如何从真实用户中辨别社交媒体机器人?社交的特点是什么? 一个简单的实验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和似人(更逼真)以及和自己意识形态更一致的社交机器人账号互动。因此,一些机器人工作室将机器人账号设计得更为拟人化,大约是正确的思路(也许之后会有新的证据)。 Wischnewski, M., Ngo, T., Bernemann, R., Jansen, M., & Krämer, N. (2022). “I agree with you, bot!” How users (dis) engage with social bots on Twitter. New Media & Society, 14614448211072307. 社交机器人的用途包括发布无法通过正常广告渠道的审核的非法广告 比如推广电子烟,这个话题USC的Allem和Ferrara在16、17年就有一些研究在讨论: Allem, J. P., Ferrara, E., Uppu, S. P., Cruz, T. B., & Unger, J. B. (2017). E-cigarette surveillance with social media data: social bots, emerging topics, and trends. 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3(4), e8641. Allem, J. P., & Ferrara, E. (2018). Could social bots pose a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8(8), 1005. 社交机器人的正向用途 CensusAmericans bot: https://fivethirtyeight.com/features/introducing-censusamericans-a-twitter-bot-for-america/ 天气预告机器人: https://twitter.com/IsMtRainierOut 人工智能可以以搜集资料、整理数据、核查事实、版面校对等方式参与新闻生产 另一个小案例是,现在不少新闻机构都依靠bots和自动写作技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一些自动news feed账号。人工智能技术也进入到了信息分发的渠道中。 Newman, N. (2022). 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22.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journalism-media-and-technology-trends-and-predictions-2022 人工智能GPT-3语言模型可以根据标题内容来生成新闻全文内容 Brown, T., Mann, B., Ryder, N., Subbiah, M., Kaplan, J. D., Dhariwal, P., ... & Amodei, D. (2020).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3, 1877-1901. 社交平台由人和机器人共同组成 Ferrara, E., Varol, O., Davis, C., Menczer, F., & Flammini, A. (2016). The rise of social bo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9(7), 96-104.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Midjourney生成的AI图像: "社交媒体账号背后的机器人算法"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欢迎大家在微信后台或是微博(@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等各大平台给我们留言、提供反馈意见。

59分钟
5k+
2年前

30. 国家的形成与建构

上次「市场参与权力分配:经济学如何解释男女不平等?」这期节目收到了很多朋友们积极的反馈。这次我们给大家带来这一solo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我们的主播兰亚青,将从上学期的一节课说起,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国家”这个概念。 “国家”是一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概念,然而“国家”到底是什么?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一个决策单位?一个行动者?科技,工具,环境会对国家的形成有什么用的影响?税收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税收方式各不相同? 如今国际社会的讨论中,国家的强大与否似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当我们说一个国家力量强大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意思?而又是什么导致了有些国家强大?有些国家弱小?这些经典的关于国家建构的理论对我们现代国家能力的建构有什么样的启示,又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 本期嘉宾 兰亚青 内容提要+精彩预告 01:10 国家是什么? “马克思韦伯:对于暴力的垄断” 04:50 为什么农业社会更等级化? “农业社会里,工具的出现伴随而来的是局部地区、部分人口的生产力快速提高,进而导致不平等” “出现生产者和‘强盗’的分化,强盗不生产,主要活动是想方设法拿走生产者的成果” Mancur Olson: moving bandits 游走的强盗 and stationary bandits 常驻强盗 Olson, M. (1993). 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3), 567-576. 11:00 科技/工具、环境/地形促进国家的形成 land productivity 土地的生产效率 vs. land appropriability 农作物被征收的容易程度 Mayshar et al.: “农作物被征收的容易程度和社会的等级分化程度成正比” Mayshar, J., Moav, O., Neeman, Z., & Pascali, L. (2021).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Productivity or Appropriabilit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4:40 地形促进国家的形成:是否容易迁徙 16:20 为什么有些国家强大,有些国家弱小? “我们关注国家作为行动者是如何变强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稳定的执政权” “相对于这两个目的而言重要的能力,叫做国家能力” “任何对于增长国家能力的有帮助的过程,叫做国家建构” 19:20 税收:说明国家渗透进人民生活的程度 21:00 税收、利润对于国家建构的重要性 Tilly: “war made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made war” - “进行战争的过程帮助国家建构能力” “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帮助国家建立了成熟的向国民收税的机制,这种收税的机制体系在战争结束后不会瓦解消失,而是成为了帮助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阶梯。” 23:30 三种国家建构的路径 “1. 城市国家,统治者需要和资本家、商人、银行家谈判来获得战争资金” “2. 强制/武力集中的地区,地主、封建制度里的贵族向农民征收税” “3. 民族国家,统治者从资本家的手里获得战争资金” Tilly, C. (1992).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Wiley-Blackwell. 26:50 为什么资本家愿意缴税,将钱借给国家 ? David Stasavage: “城市国家一般比领土面积更大的国家更容易借到钱” Stasavage, D. (2003). Public debt and the Birth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1688–17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0:10 英国和法国税收体系的区别 “法国是自上而下强制性的税收,只要国家统治者能够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资本家就愿意借钱给国家” “英国的官僚体系相对薄弱,统治者和国民谈判,促进了议会的形成” North, D. C., & Weingast, B. R. (1989).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9(4), 803-832. 36:10 什么收税方式是更加有效率? “农业为主的社会,自上而下的专制体系更有效,贸易和工业为主的社会,自下而上议会制更有效” “中央集权最利于国家建构,最重要的是权力集中在国家中央” 38:00 对于现代国家能力建构的启示? “国家/统治者的主要收入来源:自然资源、国际资金援助” “会削弱国家增强自己官僚体系税收能力的意愿” “殖民时代遗留的国家的官僚体系”:非洲的国家划分的例子 41:40 基于西欧历史的国家建构分析有局限性 参考资料 Boix, C. (2015). Political order and inequ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raman, K. K., & Pamuk, Ş. (2013). Different paths to the modern state in Europ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rfar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regim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7(3), 603-626. Mayshar, J., Moav, O., Neeman, Z., & Pascali, L. (2021).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Productivity or Appropriability?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b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North, D. C., & Weingast, B. R. (1989).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9(4), 803-832. Olson, M. (1993). Dictatorship,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7(3), 567-576. Stasavage, D. (2003). Public debt and the Birth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1688–17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savage, D. (2011). States of cred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illy, C. (1992).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 Wiley-Blackwell. 片头片尾音乐 《Sunrise at Seaside》by 王乾 封面图片 来自Unsplash ----------- 双重意识是一档「让我们认识到那些我们以为此时此刻与我们生活需求没有关联的东西其实和我们紧密相关」的播客节目。你可以在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fm,小宇宙APP和Spotify搜索"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找到我们,关注我们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43分钟
11k+
3年前
双重意识DoubleConsciousness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