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7 | 信任你的感觉

最近在做一个练习,就是 100%信任自己的感觉。遵从感觉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听从外界各种「应该如何如何」的声音。 哪怕是应该多喝水,应该早睡觉,应该读一些些书,这些无比正确的「应该」,如果我此刻不想做,就会毫无负罪感的不做(还在练习这一点)。 为什么要变得这么“懈怠”?是因为前几年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了,带来了一些反噬,变得越来越不想做任何事情,失去了动力。 最近这几年成长很多,身边的朋友经常反馈,每次才 1-2 个月不见,和你聊天就发现你又成长了很多,我回顾之前的自己也常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些也是有代价的。我总在用各种应该要求自己,应该自律,应该多看书,应该要成长、应该要完成 KPI、应该专业、交代的事不能出错…… 几乎每天都在逼死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很盲目的在方方面面要求自己,长期处于对自己不满意的负面状态。 之前关于自律的文章也一直在反思这点。 最近想到可以通过这种另一种极端练习的方式,补偿和修复自己,直到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这是我看电影《猫鼠游戏》的启发,影片的结尾,当小李子又一次假扮飞行员逃走时,警探并没有抓他回去,而是说你只是想出去走走,周一你还是会回来上班的对吧?果然,小李子周一还是回到 FBI 继续协助警方破案。 感受的那个自己很像小孩子,这些年一直很委屈很委屈,没有人听他的,做了很多很不喜欢的事情,现在我希望更多地看见他。 最后也不会真的一直什么都不做,最后还是会想小李子一样, 就是想满足一下心中的叛逆,在外面飘来飘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想要做些有价值事情的。 我自己练习下来的感受也是,以前是每天逼自己写日更,天天都很痛苦。最近这段时间完全放弃「应该」更新的念头,没感觉就不写。 一开始确实会好几天都不想写,但是到了后面,突然有想写的了,甚至是那种明明还在散步,忍不住马上回到电脑前开始写,一口气写完,酣畅淋漓。 这就是我们在做有感觉事情时候的样子,哪里还需要什么自律意志力啊,拦都拦不住好吗,做完不要太开心。 如果大家也和我有类似的困扰,可以试试,信任自己的感觉,多做些有感觉的事情,把珍贵的意志力资源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3分钟
99+
3年前

vol.86 | 简单生活:新手自由职业者的一天

上篇文章有简单提道过我开始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了,有些读者还特地跑来和我确认。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探索完全时间自由之后该如何生活了,也早就知道自由并没那么容易。 加上最近的体验,攒了很多新鲜有趣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的生活也有所启发~ /// ⏰ 07:00 首先,我是没有闹钟的。 我理想的状态是每天自动7点精神饱满地醒来,睁眼就起床开始一天的流程。 然后也想尝试一段时间4:20起床的体验,看情况能做到的话,以后会做一期视频。 但我并没有一上来就定闹钟,要求自己每天必须7点就起来如何如何。 这是自由职业者非常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不要过多的动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做事,尽可能通过热爱驱动和建立习惯的方式来管理自己一天的行为。 我们每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过早在起床这些事情上用掉,会让我们在白天尤其是到了下午,很难再做一些需要意志力和心力的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而且强制自己每天早起,会像快速减肥一样,一旦意志力用完就会报复性反弹,之前所有的辛苦都白费了,这会让自由职业生活变得很糟糕。 自由职业之后大家更多看到的是时间资源,其实更重要的是意志力资源,我会把意志力用在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类似早起这种,我会在慢慢调节的过程中,逐渐靠近那个目标。 这样只要内心真的想要做是可以慢慢达到的,而且一旦达到就很容易维持并变成习惯。 —— ⏰ 07:30 起床之后分两种情况。 一种方式昨晚熬夜了,起床之后身体还是很疲倦,这时候不要和这个疲倦的身体对抗,对抗只会带来内耗,顺着身体的状态慢慢调整即可。 一般会先在窗户前的沙发上坐着听会儿播客,让身体自然苏醒。然后洗漱、整理收拾房间,吃早饭。 状态好的话会下楼做简单的运动或只是散步,这样作为奖励,就可以出门去外面早餐店吃早点,天天吃自己做的也容易吃腻。 以前我以为早上运动会让自己白天很累,但事实上,早上做了运动之后好像激活了身体,整个一天都会很精神。平时经常吃完午饭就开始犯困,但早上运动后精神状态能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中间稍作休息可以维持到晚上8-9点。 所以只要状态好,轻轻推动自己就能下楼跑步或者跳绳,就一定会去做运动,这样可以一天下来状态都是好的。 —— ⏰ 08:30 上午第一件事情不是阅读,而是写作。 有想写的选题就写,没有的话就自由写作,找到自己最近感受最强烈的想法和情绪去写出来,完全自由表达。 想法多就多写点,没有想法就少写点,很轻松且容易获得心流。 有时候会一口气写到下午13点,中间吃饭都顾不上,写的太嗨了,这样通常会写出一篇自己很满意的3-4000字的稿子。 有时候则写个几段就没想法了,这时候也不逼着自己写,而是去整理自己的卡片笔记,看有没有新的想法。 自由写作有很多好处,首先它帮助我看见并安放好情绪,自由职业者照顾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情绪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想法都无法实现; 其次,自由写作激发的是创造力的部分,所以放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来做,避免被各种阅读带来的思维框架框住; 最后,这是一件值得做10年20年的事情,是我可以不断精进的正业,可以从中源源不断挖掘价值,每天只要做了这件事就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 ⏰ 12:30 中午通常自己做/外卖,很多时候会一口气做4份分装好放到冰箱里,到时间了就拿出来加热吃,好处是方便省时间(讲真,现在点外卖也挺痛苦的)。 缺点是再加热的食物味道和口感很一般,非常一般,不太有食欲…… 理想的状态是附近有好吃的食堂,可以很快吃完。也想过自己好好做,可我好像确实对于吃没啥乐趣,不难吃可以快速解决营养问题就行。 中午一定会午休,也不定闹钟,醒来会洗把脸,然后吃根冰棒,这样可以帮我用比较愉悦的方式真正醒过来。 这里我又要分享一个自由职业的重要法则,就是让自己快乐工作。 享受过程,热爱生活。 快乐工作就是用让自己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做一些自己想要达到的行为,而不是过度调用意志力去过一种自我苛责式的自律去要求自己。 后者是完全不可持续的,不要问我怎么知道。 一旦感觉自己在强烈的拖延、疲倦、困顿,会立刻打消要做很多事情的念头,暂时放下进取心,转而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开始放松和休息。 切记,放松不是玩游戏或者看剧。最好是散步、整理房间、找人聊天、做点手工这类简单能快速得到正反馈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放松。 不要觉得这样很没效率,事实上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可以让自己更快从负面的情绪和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进入快乐且高效的状态。 而要是选择和自己的感受对抗,并苛责自己一定要进入高效状态,只会让自己陷入持久的内耗当中,这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非常伤。 更相信意志力而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其实本质上是不相信热爱可以帮我们实现人生理想。 事实上在这个变得越来越不确定、需求爱好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会更容易帮我们实现卓越和成功,并且过程也会更快乐。 ⏰ 14:30 好,回到一天的流程当中: 午休完会开始阅读和学习一些深度的书籍、文章、课程,同时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流程转译+写想法,并尝试与卡片笔记盒中的永久笔记进行关联。 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2~3个小时左右,过程中把手机放在柜子的抽屉里,然后时不时会走动吃点水果什么的切换下脑子。 最新的科学证明,在每次专注学习中间,短暂的切换注意力非常有助于我们一直保持专注力。 by 《认知》杂志 ⏰ 17:30 接着就是娱乐时间,看看剧、综艺、玩玩游戏什么的,顺便把饭给吃了。饭后再玩会儿,下楼把垃圾扔掉,然后打开听课App开始听课散步。 最近是再听看理想平台的《你好,马克思》,一般20-30分钟,听完正好感觉有点累了,回到房间把刚才听到的知识点记下来,写下想法。 接下来是兴趣时间,最近在日更视频,所以每天都在剪辑,间隙时间学习画画,水彩画和手绘都有在学。 再接下来会随意看点书;有时候是找朋友微信电话,不工作后社交变少了,需要更多主动维持好的关系。平时也会约有时间的朋友下午在咖啡馆见面聊几个小时。 然后去洗澡、冥想、睡觉。如果没有睡意,就看一部电影再睡。 想要好的睡眠,睡前1个小时很重要,千万不要刷视频、看微信,凡是这类容易接触到制造焦虑信息的东西都不要碰。 美剧什么都容易一集一集看个没完,所以尝试下来,电影是最好的。容易投入进去,看完2小时结束也很晚了,带着对电影剧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入眠,挺好。 最近在优化的几个问题: 1,给自己找到一些能带来外力Push的事情。 这是我在和少楠聊的时候意识到的。 我每天得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这样其实很辛苦,每天要做很多决定,一旦今天没状态了就会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但是少楠说他没有这个问题,原因是flomo这个产品还有大量的用户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之前他写了4年的《产品沉思录》感觉已经没什么好更新的了,现在做flomo源源不断给他提供问题,让他又找到了更新素材。 自由之后才深刻的感受到,人还是需要一定的拉力和限制的,唐诗也是因为有严格的字数和韵律的限制,才创造出那么多惊才绝艳的文字组合。 完全的自由反而会很容四处飘荡,而且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决定真的非常耗神,现在回想起高中时候规律且有明确目标的生活似乎也挺幸福的…… 2,逐渐把学习、画画、以及整理房间这些兴趣和日常,做为自己的娱乐放松方式。 以前工作时不时会遇到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以至于下班后时常需要娱乐和玩游戏补偿自己,但现在时间自由了,就打算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填满自己的时间。 最主要是游戏、刷剧、看视频这些娱乐方式很容易陷进去和沉迷,要把自己拔出来又很耗费意志力,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开始。 3,磨合出适合自己感受和节奏的半结构化流程。 后来发现也不是完全不能玩游戏,在吃完饭后可以玩一会儿,因为小区垃圾分类的投放点是有时间限制的,晚上8点之后就没办法扔垃圾了。 为了下楼扔垃圾,我就自然中断了游戏回到流程中,可以毫不费力的开始在楼下散步、听音频课,然后自然而然的开始写听课笔记卡片以及之后的学习。 这就是结构化的好处,省力、稳定。其实就是在生活中设定一些固定的事情,让身体做这件事变成习惯,不需要任何驱动力自动就会去做。 当然不能完全僵化,所以是半结构化,在固定事件之外保持灵活性。这样刚好把固定事情节省下来的心力,用在更灵活更需要创造力的事情上。 限于篇幅,这点会在以后的文中做详细分享。 写在最后: 上面写的都是我真的在做的,但是,并不是每次都能按照流程去做,事实上能按照完整流程的过一天的时候极少。 大部分时候还是会有各种意外或者状态低迷,很难完全按照流程去做。 但至少已经找到了非常适合我节奏的流程,上面说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发自内心觉得喜欢并且能为我带来长期价值的事情。 我只需要在后续时间慢慢养成习惯即可,然后还会不断调整迭代。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思考和探索,但就留到以后吧,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分享记得留言告诉我,我下次攒够了再来分享~

13分钟
99+
3年前

vol.84 | 极简与禅:心有余裕,万事就都简单了

今天是解读枡野俊明的《 简单 丰盛 美好:幸运一辈子的禅的50种习惯》。 我对禅其实了解的很少,但就是从为数不多的了解当中有个感觉: 禅关注的是最日常最简单行为的修炼。 以前并没觉得这么日常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尤其是每天都忙的要死,就算有心也无力。 但这段时间自由职业之后(每天的全部时间都属于自己),就能明显感觉到每天很日常的举动,极大的影响了我一天的状态。 刚开始因为不用上班而随意的安排起床、吃饭以及工作时间,各种事情混在一起,整个人非常容易懈怠、混乱和失去动力。每次要开始工作都需要很大的意志力才能开始去做, 很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明显感觉到脑子都转的慢很多。 直到我开始比工作时候更明确和规律自己的作息和行为后,整个人那种高效的状态才回来。 之前莫名的做各种事情都很不顺利,规律作息之后做各种事情有变得流畅自然,此后再也不敢轻视这些日常的行为。 就像书中说的, 人的行为举止无论好坏,都会受到“一贯性”的影响。你敷衍了早餐,也就很容易敷衍这一整天,以及此后的所有岁月。 /// 本文节选自,枡野俊明的—— 《简单 丰盛 美好:幸运一辈子的禅的50种习惯》 禅是出家人的一种修持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简、静、精”的生活方式。 禅一直强调简单生活。 世俗生活中,人们总是把丰盛与物质财富联系起来,其实,所谓的丰盛,固然可以指物质财富,其实更应该指的是充实的生活—— 不是拥有越多越幸福的生活,而是,懂得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只留下能一辈子相守的人、事、物的生活。 禅宗的思维方式是,东西也罢,思想也罢,越是丢弃,越是放手,内心才越是丰盈、清爽和美丽。 若不需要,就试着放手。让生活变得简单,就会让心灵变得简单,然后你会奇妙地发现,简单之后,便是丰盛;丰盛之后,到达美好。 01 清晨打扫 清晨的时光最美好,也最珍贵;虽然短暂易逝,但也最容易高效。 若能珍惜地、认真地利用清晨时光,它将会以一个崭新的生活、崭新的人格回馈你。 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也是我一直都叮嘱大家的。 那么,这么重要的时间该如何利用起来呢?我想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换个说法,这些建议也是帮助大家设立流程,让清晨充实起来,继而充实一整天,然后由日及月,由月及年,由一年到数十年,最终实现整个人生的幸运、幸福。 大家清晨起来首先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打扫”。 我这里建议大家做的打扫并不是大规模的打扫,而是五分钟、十分钟就能做好的清洁工作。 每天早上,搞定一小块区域即可。比如,星期一玄关,星期二厨房,星期三厕所,星期四浴室。十分钟打扫不完的区域就放到休息天去打扫。 搞卫生的要诀只有一个:擦就擦,扫就扫,集中精力只做一项工作即可。 当我们集中精神,不三心二意的时候,事情会变得很简单,很容易完成。尤其是清晨打扫房间这种事,不需要复杂的流程,不需要耗费脑力。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它很困难,而是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可以坚持下去。 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件只需要花五六分钟的事情,养成习惯,然后通过习惯的坚持,改变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变得丰盛。 有一句禅语,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这种态度: “一行三昧。” 日语中“三昧”这个词一般常用在“工作三昧”(专心工作)、“玩三昧”(专心玩)上。 就是倾注全力、全身心投入的意思。 三昧这个词来自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彻底去做一件事。它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大家有见过禅寺行脚僧打扫的情景吗?有时电视上也会播出,他们会以“疾风般”的速度,拿着抹布在走廊上爬来爬去,简直就是一副扫除三昧(专心搞卫生)的架势。 打扫完之后,当你感觉每个区域都变干净了的时候,心情也会变得很舒畅。 一行三昧就是要专心、用心,换句话说,去除杂念其实就是让心变得简单,拥有极简之心。 当你心无旁骛时,你做的事情,一定会因为专注而变得简单。 02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禅宗认为,进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道元禅师曾在他的著作《典座教训》中阐述了自己的各种心得:“淘米洗菜等,自己动手亲见,精勤诚心而作。不可一念疏怠缓慢,一事管看,一事不管看。” 在禅宗中,准备餐食也是修行,所以道元禅师详细列举了所有应该做的事,但其中最希望大家能首先掌握的是“用心去做”。 做沙拉也好,做凉拌菜也好,都要竭尽全力,用心去做。 禁止随随便便、敷衍了事。因为用心准备早餐跟所有的事都有关联。 人的行为举止无论好坏,都会受到“一贯性”的影响。 准备早餐敷衍了事之人,不可能会在工作上用心。能够尽心尽力做好小事的人,做任何事都会用心。反之,连小事都草草了事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敷衍了事。 每一个伟大的行动,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许许多多小而确定的快乐,才能筑起人生最大的幸福。 03 心守一事去生活 同时做两件事看似很有效率,其实两件事都没做好。人本来就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边看电视边吃饭,就无法充分品尝到饭菜的美味了。那不成了只是用筷子或叉子机械地给嘴巴送食物了吗? 禅语有云:“饮茶吃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茶的时候只专心喝茶,吃饭的时候只专心吃饭。不管什么理由,正视那一时刻那一瞬间,就是当时应该做的一切。 正因为如此,就要对那一件事倾注心血。 这既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也是禅宗生存方式的根本所在。 请大家怀着一种“饮茶吃饭”的心态,把清晨的每一件事都一一做好吧。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专注地做一件事”都与生活方式相通,这点不用多说了吧。 心守一事去生活,去过一种简单而有味的生活。 “茶圣”千利休曾这样说过:“须知茶道之本,不过就是烧水、点茶和饮茶。” 04 宽松散步 如果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人获得放松、宁静,能锻炼人的体魄,还能让人接触到自然万物,感受自然的美妙,那大概就是“散步”吧。 按照自己的步伐不紧不慢地散步,距离以不勉强为宜。这样,不仅能唤醒大脑和身体,还能让肌肤感受到季节的更迭。 散步的关键在于“宽松”。 如果把散步当成一种义务,必须每天清晨完成,那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负担,也就是压力。我觉得下雨天或提不起兴致的清晨可考虑不去,这样酌情处理的方式会比较好。 用禅宗的思维去想,散步也在好好感知每一天并生活下去方面意义重大。 不知大家有这样思考过吗? 匆匆走出家门坐公交车或电车,在办公楼里工作,然后原路回家,这样的生活模式能让你感觉“那一天”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次吗?不能。 那样会让你感觉每一天都是没有变化的。 但是,就算时间不长,早上散步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天的阳光、微风和云彩的。“今天的阳光比昨天要柔和。”“多么舒服的微风啊。 原来真有让人心情大好的风呢!”一边迈着步子一边涌上这样的想法。 我想所谓的“切实感受那一天”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说,这样你就可以切实感受到与“平淡无奇的一天”截然不同的、一生只有一次的一天了吧。也许,幸运就会在这样的日子降临。 05 心有余裕,万事就都简单了 什么事都能做得很好,这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满足感,会给人带去自信。 说话大家早上是不是都这样? 吃完饭后,把碗筷往水池里一放,“没时间了,等下班回来再洗吧”,然后就把洗碗这事挪后处理了,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完就出了家门。 其中或许还有一些已经养成“不立刻洗碗”的坏习惯的人。这种“尚未做完”的感觉会让人挂心。 有时候,“我竟然把脏碗就这么放着没洗”“回家还得洗碗。哎,累都累死了,真不想干了”的想法会突然涌上心头。 人若有挂心之事,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更做不到心有余裕。那么,其后无论是做工作还是人的应对,都无法全力以赴。 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吃完饭后收拾碗筷上。 拖延是一种性格,一种行为方式,它会体现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种事务上。 禅宗提倡实践才是一切。没有一件事拖着没干,这种“成就感”会成为当天你心有余裕的原动力。 让我们立刻切实感受一下成就感带来的心之余裕吧。当你先从简单做起,然后变得丰盛,再之后变得有余裕,最后,因为游刃有余而回归简单。 这样一个以简单起又以简单终的过程,就是禅的智慧的体现。 写在最后: 践行极简生活之后,就一直很期待文中说的心有裕,万事简单的生活状态。 是一种宽裕的放松的心态,而不是总是觉得不够一直再焦虑和奔忙状态。 每天一睁眼就都是期待,可以悠闲而专注的度过清晨时光,然后从容的开始一天的生活。 因为内心是充裕的,所以每天都可以很简单,就算不做很多事情,内心还是可以很充实。 现在我在时间是已经完全自由了,但心境上还差的很远。之前一直也不知道怎么调整,现在读完这本书突然有了启发,就从书中提到的日常行为开始修炼吧。 但是讲真,光专心吃饭就很难啊,偶尔还行,时间长了总是忍不住会想看手机或者视频......说明内心还不安定,所以总是想要更多才踏实。 生活真的是需要修行呀! 最后,还是需要强调一下,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也有的人更适合每天勇猛精进做很多事情,所以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

14分钟
99+
3年前

vol.83 | 你有大脑被塞满学不下去的感觉吗?

拍视频内容是我想了有2年的事情,但一直都没能真正做起来,推进的非常艰难。今天的思考是在视频创作时候有的灵感。 中间一度开始生理排斥这件事情(明知道这件事很好,但我就是做不到,以至于一看到别人做的好视频,想到自己做不到,就一阵揪心想要逃避面对)。 这两年中间,陆陆续续也尝试过非常多的办法、学习过很多教程,都没有能拍出一个自己满意的视频作品,到了今年,我已经不太学习拍摄、剪辑的教程了。 我是个学习力能力还蛮强的人,当年写文章、自己摸索搭建个人网站、自学Photoshop、自学Python编程,都能慢慢搞定。也很乐于学习,每次学习都可以帮我大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出了刚开始的艰难,之后的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乐趣。 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学不下去,甚至看见教程就排斥。 但当我真的克服心魔,开始不管刚开始做出来的视频作品有多么粗糙,都坚持去拍去剪辑去发布之后,这种大脑被塞满学不下去的感觉消失了。 再看到优秀的视频作品、好的教程,一下子变了。我可以轻易从中提取出一些我现在用的上的手法运用到下一个视频作品中,用了之后马上就变成自己的技巧,可以反复的在以后的作品中出现在合适的位置,这种感觉太棒了。 这种感觉很像以前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没用,就堆积在头脑里。学的多,做(真正掌握)的少,就会将大脑塞满,此后大脑就再也学不动了。 这让我想起阅读学习也是,要是有一段时间不写文章输出或者找个朋友交流各自最近学习到的东西,就会失去阅读新书籍和文章的动力。 反而是每次把自己最近学到的新东西和别人说过一遍或者写文章讲过一遍之后,脑子会有种掏空了的感觉,马上就会想要去再学点东西。 果然,学而时习之,才不亦说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大家以后在学习的时候,也要记得时不时将它们使用一次,将知识讲明白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用,熟练的话只需要在脑海里想象就好了。 我经常学到一个知识马上就可以很兴奋的想象我在把这个知识讲给别人听,甚至能想到别人会怎么问,继而激发我根深的思考,这可能也是我能一直独处的原因吧...... 这种以教代学的费曼技巧的重要性,在另一篇中有详细讲述,推荐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flomo weekly vol.029 - 不写,就无法思考 写在最后: 之前听冬吴同学会聊到油腻的中年人,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变得油腻呢?吴伯凡说,一定要有一个自己可以持续精进的正业。 很多人到了中年之后就变得很少学习,用一套旧的系统去面对世界,不但不适应就只会消极抱怨和愤世嫉俗,这才是油腻。 而还有很多人,在孩子长大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瑜伽、去旅行、去钓鱼,这样的人一定不会太油腻,而且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活力和快乐。 所以,一定不要停止学习!要找到一件事情、一个兴趣爱好,持续做下去,不断精进从中汲取乐趣和活力。 在忙于工作上班的小伙伴也是一样,即使再忙也要有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做着,会帮助自己不陷入麻木和丧,足够热爱的话说不定会帮助自己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前面4-5年很拼的在成长和工作,幸运的是我在坚持思考和写作(其实是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这无形中帮助我持续保持更高的能量状态,不管是读者还是我的老朋友经常就会说,和你聊天(看你的文章)会对生活更有动力。 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现在我才明白,一切都因为我在持续有输出的学习,可以让我一直学下去,一直保持这份能量。

5分钟
99+
3年前

vol.82 | 改变身体习惯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今天早上醒来,我猜大概就是7点20,点开手机看了下,果然,7点14分。 这是国庆假期保留下来的「身体习惯」,其实还是困的,如果是以前,我会继续睡回笼觉,回笼觉是极舒服的事情,这1、2年我很少能抵御它的诱惑,尤其每次工作完都挺累的, 多睡会儿也是心安理得的事情呀。 但我是个早期型的人,我在早上和上午状态和效率都是最好的,下午开始到晚上8-9点状态会差很多,22点开始又很有活力。 大家也可以结合自己过往的感受,看看你在哪些时候状态会更好,哪些时候状态会差些。 状态好的时候做最重要和比较难的事情,状态差的时候就对自己好些,放松下,做些沟通、阅读类的工作。 用符合身体节奏的方式做事会很舒服。 前两年我一直都是很早起床阅读和思考的,在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我已经在收获时间的果实了,那种内心的优越感和愉悦感是非常开心的。 也会让自己一天状态都会很好,有种出门前今天就已经赚到了的感觉。就算这一天鸡飞狗跳过得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整个人是非常有活力的。 这两年很忙碌不知不觉失去了这个好习惯,也难怪今年开始越来越容易陷入到低迷的状态当中出不来,这在前几年是从来没有过的。 之前我还以为是面临30岁压力的关系,现在看来,还是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改变导致的。 国庆假期因为每天都过的很开心,每天早上都会迫不及待的起床,所以不知不觉间恢复了这个身体习惯。也终于让我在今天早上抓住了这个感觉,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当然,克服每天早上的起床抗拒情绪还是很艰难的事情。 但我有自己一套管用培养好习惯的秘诀: 就是让自己爱上这件事情,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一想到这件事情就很开心,就很愉悦,只要做到这点,这个习惯就很容易养成。 比如早起这件事情,我只要求自己7:20醒过来然后下床这一件事情,至于从7:20到9:00出门这一段时间做什么,完全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 因为每天早上身体的惰性还是很强的,所以我 只要求自己不要继续躺在床上。 我租的房间早上很早就能晒到太阳,一般我会起来坐在阳台沙发上点开喜马拉雅听小说发呆,身体大概需要5-10分钟才能彻底醒过来。 ( 我的居心地 ) 培养正念的习惯也是,初期正念10分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前会逼迫自己坚持10分钟,结果就是每次想起正念恶感大增,自然也很难坚持。 后来为了让自己爱上正念,就会记住每次正念让自己心非常快静下来的那种愉悦感,同时只要自己觉得正念的累了,就会停下来不正念。 其实心中没有那个执念,坚持反而时间非常容易的事情。你会开始完全享受这件事情,不知不觉就会坚持很久,这样就是心流的状态。 写在最后: 我们一直在学习改变思维,其实 改变身体习惯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我在文中提到很多次身体习惯,平时我们都非常注重的学习,都是在思维层面上的,思维改变起来会很快,而我们的身体接受要比思维慢非常多。 但身体习惯也有个好处,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一旦学会了,几乎不会忘记。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你只是思维学会了,身体压根没有学会。所以想要过好这一生,思维的成长是一方面, 但最终决定我们过得好不好的,还是我们身体也学会这个道理。 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个道理之后,其实不用忙着学更多新道理。而是要停下来,不断地实践练习,先把这个道理刻到身体记忆力,就像学会骑自行车一样。 这几年大家有些夸大了「知易行难」这个心障,行也没有那么难,想想你小时候学自行车,是不是最开始只要学保持平衡骑一段路,后面骑得飞快且技艺高超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呢? (不会骑自行车的小伙伴可以找到其它掌握的技能来不断激励自己) 今天就这样,大家早安!

5分钟
99+
3年前

vol.81 | 为什么你总在花钱,买那些没必要的东西

相比如何挣钱,我们为什么挣钱以及如何对待这些钱,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想要去过怎样的生活,以及我们以怎样的形式去拥有这些钱。 钱和财富只是桥梁,而人是无法栖息在桥梁之上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这座桥梁去到怎样的对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宇宙 @ After school 我自己早就习惯了定期「断舍离」,能转让的就挂到闲鱼,偶尔也会帮身边的朋友代卖一些物品。每次我去朋友家帮忙清理闲置,最常听到的就是:我当初怎么会买这些没用的东西…… 是啊,为什么我们花出去的钱总会后悔,买回来的东西总会闲置? 之前我分享过自己「不买年」的心路历程,也是经过这一整年严格控制消费,我才清醒意识到,那些让我们不停花冤枉钱的消费陷阱。不要指望物品能培养习惯 “只要买了XXX,我就会……”很多占地儿又落灰的东西,都是这么来的。 有时我们购物是为了成为自己幻想中的人—— 一个会用早餐机准备精致早饭的人; 一个坚持用美容仪保养皮肤的人; 有时间把地面擦得一尘不染的人…… 真正买回家才发现,要实现脑海中这些美好画面,除了需要这件东西本身,还需要你付出额外的劳动和时间。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借助物品养成习惯同样不易。 若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购买,大多都无法坚持,变成了浪费钱的垃圾。 正确的思路是,你已经习惯于做某件事,再去选择能让这事变得更简单的物品。 譬如已经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但下班晚再去夜跑不安全,于是买一台跑步机;经常用摩卡壶泡咖啡,但要在一旁看火很麻烦,于是用全自动咖啡机来替代。 归根结底,我们总想通过买一件神器,来让自己变得勤奋。相信我,这行不通的。 买东西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买回家又闲置,似乎多数都可以归咎于「懒」。之前做拔草栏目,也经常会有人说,东西是好东西,只能怪自己太懒。 但懒又有什么错?人类不懒,就不会有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况且「懒」也不是绝对的。 有人不爱做家务,但他对工作积极主动;有人不能坚持运动,但他会悉心照顾好植物。 所谓的懒,只是你有更重要的事想做,而不愿浪费时间在这件事上。 还有人会因为试穿一件衣服不合身,而责怪自己太胖。我们太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盯着那些不适合的物品反复强调自己的缺点,每一次购物都是打击。 而当你无条件接纳自己时,就会发现身边有大把大把的好东西,就像天生是为你准备的,你也不需要通过物品来自我肯定。 还有一类东西,买回来要像祖宗一样供着:不能进洗碗机的锅具器皿,每次穿之前都得小心熨烫的真丝衬衫…… 这些要占用你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维护的东西,谨慎购买。购物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不是吗?怎么反过来为它们忙得团团转呢? 做物品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奴役。——想通这一点,我们才能享受消费带来的乐趣。 购物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 我经常一个人去买东西,尤其在买衣服的时候,我总要反复试穿,让别人等我就会很有压力,不如自己慢慢挑选。 当然和朋友们一起逛街也很好,但我始终认为,不要太依赖同伴的意见。 在你面露喜爱、但事实不怎么样的情况下,我相信只有极少数人能坦然说真话。 没有人能替你做出消费决策,最后还得是你自己对花出去的钱负责。另一方面,当购物成为一种群体行为,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花掉更多钱 。 包括看直播购物、电商大促,几乎没有人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冷静。 因此,强烈建议大家明确每一次的购物的目的,别忘了最初想买的是什么。对于计划外购物,都要保持一点警惕。 识别冲动消费的触发器 有时间不妨来盘点一下,你最近 5 次「冲动消费」的诱因,这是避免下一次错误决策最有效的途径。 你买了什么?现在为什么后悔? 在哪里种了草?从种草到下单经过了多久? 购买前做过什么功课?哪些方面吸引你? 在什么时间地点进行消费?当时和谁在一起? 通过做这样的复盘,你更容易以第三视角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找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 经常晚上看直播,感觉很便宜,来不及思考就买了。→晚上找点事做,或早点洗洗睡 · 其实没那么喜欢,但是被店员夸得不好意思不买。→线上购物,或和擅长拒绝的朋友一起 · 被朋友/博主强烈安利,咬牙买了超出自己消费水平的东西。→多去关注和自己消费观相似的人 区分「需要」和「想要」 从动机出发,可以将消费分为两类:需要vs 想要。 很多必需品,没有它就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或者生活质量会大大降低,譬如手机、床垫、卫生纸……这类物品,只要做好功课,或者用惯了某个品牌,一般不会买错。 买完会后悔的,大多是出于「想要」这一类,我自己也是如此。 主动规避那些促使你冲动消费的触发器,不断矫正自己的消费习惯,自然就能少花冤枉钱。 但只要留出一点点时间,在心里反复咀嚼自己的购买欲望,这些想要的东西,就会一件一件被淘汰,无谓的消费自然就会减少。 通过上一步消费习惯的反思,也不难得出自己最容易冲动消费的品类。选择这类物品要更加苛刻,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心动的「阈值」。 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把想要的一切都买回家。调整和清理自己的欲望,为的就是抓住那些真正想拥有的东西,在该花钱的时候痛快买入。 谨慎地选择,不后悔地掏钱,长期愉快地共处,最后尽量能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保持这样的消费习惯,生活品质也自然会提高。 扔东西其实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情,起码对我来说,舍弃一件还能用的物品并不容易。 未经思考,买到不中意的东西,很可能未来几年每天都要看到它,还要花时间收纳清洁……一想到这些,真的再便宜我也不瞎买了。 分享了这么多技巧,我最想说的是——「精准购买」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比看什么种草拔草都有用。 有意识地练习购物,关注自己的消费习惯,你自己就能给自己拔草,轻松做对每一次消费决策。 学会花钱,才是学会了省钱。 做理性的消费者,重新找回购物的快乐吧。

9分钟
99+
3年前

vol.79 | 现代人啊,看见自己的情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很重要

今天要分享一个特别疗愈我的事情:情绪日记 写日记这事,被姜文的世界非物质遗产《邪不压正》的一句话给带歪了。说真的,写日记这件事的好处,我能吹半年好嘛。 人家胡适、季羡林、梅贻琦也都写日记好不好 我之前坚持每天写日记有5年多的时间,其实就是每天简单记录发生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以观察的视角重新看待今天发生的事情,不但有复盘的功效,而且对于情绪稳定也很有帮助,我从中收获到非常多自我和解时刻。 日记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就是让我时不时就会产生洞察和领悟时刻。 我现在的成就几乎都是工作后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和开始写日记的时间不谋而合,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领悟能力突然变得很强,之前读书的时候一直是懵懵懂懂的状态。 中间有段工作特别困顿的日子,我都是通过写日记坚持下来的。可以说我能不断突破从小到大的自卑和高敏感特质以及有比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有写日记一份功劳。 写下来有一种魔力,其实就是类型冥想时候观察和抽离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人不被情绪困扰,可以特别清醒的看待问题,也更容易解决问题。 我的日记都是电子的,存到有道云笔记中加密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越来越没动力写日记了,以前时不时就在写日记,近1、2年总是忘记写日记,一忘就是1-2个月。 刚开始我以为是因为工作忙,但现在闲下来,几次想着是不是继续写,但后来发现,是真的没动力去写了。 直到最近启用Notion开始整理笔记,我突然意识到,我只是不写记叙性日记了,其它功能性日记一直有在写,热情不比当年写日记差。 什么是功能性日记?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知道网上有没有雷同。 我现在的功能性日记有:情绪日记、小确幸日记、大事件日记、照片日记、视频日记。 情绪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当下的情绪写下来。这是之前参加正念写作训练营之后保留下来的习惯。 作为一个高敏感特质、高共情的人,非常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而情绪是个很奇妙的家伙,你越是想忽视它、越是要不去想它,它的反应就越大。 很多时候,我们应对情绪的办法都是不对的@暂停实验室 并且作为动物,我们的情绪永远大于理性,最后肯定是情绪胜利。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先停下来和自己的情绪相处一会儿,你只要看见情绪,情绪就会安静下来,这点特别像婴儿。 而情绪日记就是很好看见情绪、与情绪相处的方式。真心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看见自己的情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很重要。 情绪其实包含了很多重要信息@暂停实验室 比如焦虑其实是期待+害怕,完全躺平并不会焦虑 小确幸日记是我会在每天快结束的时候,打开Macbook自带的日历,写上2-3件今天值得记录的事情。每年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只需要打开日历就可以看见这一年所有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 我的日历生活清单,刻意模糊了文字 大事件日记,可能是一次出门旅行,可能是一次对谈,可能是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会在事情过了之后,专门坐下来花点时间回顾下整个事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思考。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放任自由的想到什么写什么。 照片日记/视频日记,照片和视频能记录更丰富的信息,可以让自己回顾的时候能唤起更多当时的感受,我会每月定期整理这个月拍摄下的照片和视频,然后按照时间轴排序存放和备份。 用的也是Macbook系统自带的照片软件 写在最后: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个心事很重的人,需要把心事用日记的方式转移到纸上,不然会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后来,当我越来越能承担各种事情的时候,就不用写日记了,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生活过得更精彩,并且在不影响感受的同时将这份美好记录下来。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样,是比较喜欢记录生活的人,推荐你也试试呀。 /// 季羡林1935年2月的日记: 还有之前胡适著名的打牌的日记, 看着这些名人的日记,突然觉得有啥好焦虑的呢

5分钟
99+
3年前

vol.78 | 亲和力高的人,不要陷入自我剥削的深渊

开局一张图: 今天朋友圈看到这张图,应该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说来做心理咨询的原因各式各样,但通常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太亲和了。 他们需要接受所谓的自信训练,这并不是在训练他们的自信本身,而是在训练一种,能为自己谈判的能力。 我会告诉亲和的人,尤其还很尽责的那些人,真诚的表达自己。 因为亲和的人不喜欢冲突,你不希望发生任何扰乱意识安宁的事,并且如果你容易感到生理和心理伤害。你也会很痛恨那些高强度的冲突。 亲和的问题在于,这不能解决中期和长期的问题。很多时候,你需要去开诚布公。因为矛盾不会消失,帮助亲和的人,其中一点在于让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很难。 如果你问一个亲和性低的人想要什么,他们马上就会告诉你。但亲和的人,特别是那些极度亲和的,他们亲和到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因为他们习惯于为别人活着,发现别人的需求,能让他们感到舒适,所以他们的人生中,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欲望。 这一段话非常的触动我,我算是一个极度亲和的人,我很少表达自己的欲望,即使是一个人的时候,好像也习惯了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 有次在做这方面选题的时候就聊到,我是那种和很熟悉的同事一起出去吃饭,都不太好意思点自己喜欢菜的人,总是顾及同事的需求让他们点。 当然,也没有到文中说习惯于为别人活着这种程度,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会选择独处,这时候我完全是为自己活着的。 即使在人群当中,我的确会很容易、不自觉的去照顾其它人的感受(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后),但应该也不算是为被人活着,只是这样做会让自己更自在些吧。 1,一定要练习到本能反应可以自动帮自己回击各种自我苛责念头的程度。 那位心理咨询师说的,这类人需要训练一种能为自己谈判的能力,这点我也是很早就意识到了,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练习,之前写过很多篇这方面的文章: 《任何时候,你都是好的》、《对任何「否定自己」的想法说不》、《万物生长,各自高贵。》《你很重要,记得找回自己。》大家要是有感觉可以点进去再看一遍。 这是一个很长期的改变过程,先要意识到要为自己说话。我想读过我文章的读者很多都也意识到了这点,但这还不够。 理性意识只是浅层的,真正决定我们大量行为的是潜意识,一定要通过不断练习讲潜意识的自然反应,也调整为接纳自己的模式。 比如,下次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看见喜欢的菜就大声说出来想吃那个,说不定同事也刚好想吃那个呢。 还比如,刚经历了一次面试感觉自己发挥的不好,又习惯性的开始自责、批判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一点但意识到这点就需要马上启用为自己说话的能力。 我现在每次意识到自己又在习惯性批判自己了,就会先停止对刚才的事情做反应,然后调用理性告诉自己: 事情做的好或者不好,肯定是会产生影响的,但并不对我本人(人格)造成伤害,我还是好的,下次我可以抓住机会变得更好。 这样其实就是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上帝视角,把那个自己当成自己在控制的一个角色,这样就不那么容易触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练习做的多了,才会由意识转变为本能反应。 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到过,因为我的不断练习,我的本能反应也越来越多帮我回击那些自我苛责的念头,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2,用真诚表达自己的方式,直面冲突 就像图中说的,我们这类人害怕冲突。还记得最早做乐嘉的色彩性格,我就是属于9分的绿色,极度的讨厌人际冲突。 这自然导致我回避一切冲突,甚至回避任何有可能发生冲突的事情,很少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 但总是逃避冲突,在工作中很多事情就无法推进,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冲突其实也少了很多精彩,也很难进入深度的关系。 我也是意识到这点后开始改变。 也没有说要变成一个自由奔放的性格,而只是在真正重要的时候,用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方式去直面冲突。 其实就是开心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开心,对方有无意冒犯的时候,也找到合适的时机,把心里的不舒服情绪表达出来。 只有表达出来了,才有沟通的机会。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许回避了冲突,但其实制造了更多的误会。 由于我的亲和指数过高, 现在也没太要求自己在这方面改变太多,就是在真的开心的时候,告诉对方我现在很开心;在自己感受到伤害或者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善意的表达出来,你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舒服了。 这种直接表达真实感受的感觉是很愉悦的,尤其是得到对方善意的回应之后,这种愉悦更是达到了巅峰,远比自己以前习惯性的猜测和担心要痛快。 事实上,只要是善意的、真实的感受,别人其实不会觉得这是在挑起矛盾,反而是一种接纳和友好的表现,反而更容易拉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忘记哪本书上看到的,说爱是从自我暴露开始的。 所以,请大胆的把自己真实感受说出来吧,会收获很多惊喜哦。

7分钟
99+
3年前

vol.76 | 不但教你如何扔东西,还告诉你如何买东西

01 扔东西 断舍离是一门丢东西的学问,与极简主义不同,它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帮助人们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而非成为被生活驾驭的奴隶。 被生活驾驭的人,有3种经典状态: 用无意识地买买买来化解不开心 用无节制地吃吃吃来抵消各种压力 用放纵地看剧看视频来打发时间 如果我们过多的把目光放在当下,烦恼的症结在于想要的太多,比如堆积在书架上未看的书,下载好未学习的资料,以及自己安排好的长长的行动清单。 在断舍离里,以抛弃物品为切入点,是为了让你重新思考,哪些才是自己真正所需、所要的,从而去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 我们舍不得丢掉一些东西,并不是它有多有用,可能只是因为它栖息着我们的“心情”,它带来的影响,甚至比一个人还大。 心随物动,情随事迁,如果一个人的房间里充斥的是不需要的东西,自己也会有一种不被需要的感觉。 只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从源头上节流,可以省却日后要舍弃的犹犹豫豫和负疚感。 我们应该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创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生活总是耗散无序的,要想变得有条理,就要快刀斩乱麻,该舍的舍,该丢的丢。 只有果断放弃,理智引进,才能赋予生活不断进化的生命力。 by 衷曲无闻 02 买东西 对于购买使用任何一个消费品,有三种资源要考虑: 第一是时间: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它。一个闲置的东西是最大的浪费。 第二是空间:你是否有富余的空间来容纳,比如跑步机,至少占地1平米。在北京,这就是5-10万地价。 第三是金钱:你是否支付得起(买它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吗?) 这三种资源中,最贵的是时间,其次是空间,最次是金钱。 所以,买那个「最贵」的,能让你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上得到最大的利用和节省。 按照这种思考方式去思考和决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却是一个能让你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1、少买东西,要买就买真正自己心仪的好东西 2、购物纠结的时候,在其他因素都考虑到但依然纠结的时候,果断去买那个你能买得起的最贵的一个。 3、不用让「我买不起」占据自己的心灵,因为如果你习惯「我买不起」,最终会变为「我配不上」,这才可怕。 by 辉哥奇谭

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