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丨这届年轻人,想“戒”盲盒的瘾

盲盒热正在退潮。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十一,盲盒的二手价格跌得尤其明显,最低跌到了10元一个,连隐藏款也都跌到了原价。商家推出的双十一盲盒福袋则是下跌的重灾区,盲盒玩家春霖说,“一个系列只要进了福袋,就难逃跌价的命运。”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盲盒的投诉高达3.08万条,比双十一之前多了近1万条。 过去一年里,盲盒成了春霖“戒”不掉的瘾。“抽上头了就挺疯狂的”,作为一名重度玩家,她一年在盲盒上的支出超过40万元,一上午可以抽掉2万元。“大家为了堵好东西,会一直抽、一直买,再去二手市场卖。” 在社交平台上,和春霖一样伤心“戒”瘾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搜索“盲盒退坑”,笔记数量高达上万篇,很多年轻人表示对盲盒已经到了不“戒”不行的地步。盲盒龙头公司泡泡玛特,也经历了“出道即巅峰”的尴尬,一直在淡化自己的“盲盒”标签。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邀请到了正在“痛苦离场”的盲盒消费者@春霖,和认为盲盒只是“收藏玩具冰山一角”的从业者@陈威,一起来探究盲盒退潮的真正原因。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春霖,正在“戒瘾”的盲盒玩家,一年支出40余万元抽盲盒 @陈威,52TOYS创始人兼CEO,资深玩具爱好者,专注玩具收藏 【时间轴】 02:12 “戒”盲盒的玩家,一上午抽出去2.5万元 06:28 “万物皆可盲盒”,完全是一个悖论! 12:46 “大佬”的退场更痛苦 16:30 “盲盒作为金融产品流通”也是个悖论! 21:58 行业里应该有的样子,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33:05 企业不要用盲盒这种形式“逗”消费者 34:38 精打细算:保持玩具初心,认清商家本质

35分钟
99+
2年前

VOL.11丨批量造星,打“王一博”牌不顶用了

9月1日,主营业务为“艺人管理”的乐华娱乐暂缓其赴港上市计划,“经纪人第一股”又停下了脚步。从乐华娱乐的招股书中,可以窥见“顶流”王一博带给这家公司的巨大利益和桎梏。从之前男团、女团选秀爆火到现在的流量明星盛行,追逐数据、绑定“顶流”成了娱乐行业的常态,“顶流依赖症”似乎广泛存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从业5年的偶像经纪人@梓原,以及湃客号“娱乐资本论”的作者@李钟豪,让我们挤去流量泡沫,揭秘真实而残酷的偶像养成之路。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梓原,知名女团经纪人,负责艺人运营、包装与内容制作 李钟豪,湃客号@娱乐资本论作者,关注潮流文化和青年文化 【时间轴】 02:07 四次冲击资本市场,“顶流”不够用了 08:17 《长津湖》和《小欢喜》打不过一个“王一博”? 14:00 资本追捧的收益组合:锁定“顶流”吸金 17:34 明星一夜爆火,广告商和节目邀约蜂拥而至 23:10 “六大蓝血”“八大红血”外,偶像商业价值如何判断? 30:16 提前收益,从减少艺人培养周期开始 38:40 量产“王一博”,真的是个伪命题! 39:19 流量裹挟下:“顶流”决定审美,多元化被挤压 43:56 尝到甜头,丧失本心,内娱生产水准下降了 47:09 “艺人经纪,该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了” 48:42 追星是为了快乐,而不是做“乞丐”

50分钟
99+
2年前

VOL.10丨被“刺客”合围的夏天,这届年轻人“觉醒”了

在这个“雪糕刺客”横行的夏天,你是喊出“退退退”了,还是变身成为“雪糕侠”?“一亿网友保卫雪莲”把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拉到了高潮,“雪莲文学”被整活、《孤勇者》被改编成了《孤糕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湃客创作者“町芒评测”的创始人@高公璞,他专注食品垂直领域测评,团队已连续三年测评雪糕,以及湃客创作者“燃次元”的主编@饶霞飞,她一直以来采访关注“刺客”现象。让我们从“刺客”热潮谈起,细数“觉醒”的消费者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力。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高公璞,@町芒评测 创始人,专注食品垂直领域测评 饶霞飞,@燃次元 主编,长期关注“刺客”现象 【时间轴】 01:54“刺客”频现,你被“偷袭”了吗? 06:41“一亿网友保卫雪莲”,雪莲为啥可以20年不涨价? 08:15“刺客”的行刺秘籍:高端名称、新异概念、模糊标价 14:00“刺客”的诞生和消费者的“觉醒” 17:48年轻消费者:你可以贵,但不能骗我 19:34渠道做选择后,年轻人怒了 20:25网红商品:资本在话语权和渠道权上的占领 25:20“整顿”与“反制”,消费者可以改变市场? 30:52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了? 35:30不被“刺客”裹挟:该闪就闪,该退就退

37分钟
1k+
2年前

VOL.9丨辞职开家咖啡店,这事靠谱吗?

在过去的上半年里,咖啡赛道格外热闹,各方玩家跨界入局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茶饮品牌早已坐不住了,喜茶、书亦烧仙草、甜啦啦……消费者在一家奶茶店的菜单里看到咖啡饮品早就习以为常。狗不理、同仁堂等开卖咖啡也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就连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中国邮政、中石化、华为和李宁都要掺和一脚。 有分析称,虽然餐饮行业深受疫情冲击,但咖啡市场依然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迹象。美团《2022年中国现制咖啡品类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5月1日,中国内地共有咖啡门店11.73万家,现制市场规模达89.7亿元,订单同比增长178.7%;根据壹览商业的统计数据,2022年1-4月,国内主要的17家连锁咖啡品牌共开新店1545家,平均下来每月新开店386家,门店存量达到16840家。 在如此火热的氛围下, “三四五线城市日营业额可以做到2.5万”的传闻,让年轻人们动了辞职回家开咖啡店的念头。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咖啡创业”关键词,相关推荐甚至可以详细到《创业计划书》,“装修、运营指南”“小城市开店笔记”“咖啡店创业实录”的条目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今年,在咖啡豆大幅涨价、开店成本飙升、客流量受疫情影响锐减的冲击之下,咖啡生意也没有那么好做了,“六亏三平一盈利”更像是行业的现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Coffeeplus播客》的主播@Yujia和@Yike,她们分别是咖啡深度爱好者和咖啡行业从业者,以及湃客财经创作者“零态LT”的创始人@胡展嘉,她长期关注饮品市场。让我们从“咖啡第一城”上海出发,探讨咖啡文化和咖啡市场的发展路径,聚焦这门看似“浪漫”的生意。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Yujia,Coffeeplus播客主播,咖啡深度爱好者 Yike,Coffeeplus播客主播,咖啡行业从业者 胡展嘉,湃客财经创作者@零态LT创始人 【时间轴】 03:58 疫情之下,“咖啡团结上海”? 10:24 咖啡之爱:人的灵魂、城市的肌理 15:18 “凶残”的咖啡赛道,生意并不好做 23:49 咖啡还可以属于文化产业? 29:06 “器材党”“咖啡豆发烧党”在“剁手群”支棱起来了 32:58 下沉市场做咖啡,也会被“门槛”绊倒 41:36 “六亏三平一盈利”,你还敢冲吗? 46:07 涨价背后,一杯咖啡的历险记 53:49 从业20年后开的第一家咖啡馆,一出即火 55:20 咖啡是一门生意,不要因为“浪漫”入局

57分钟
99+
2年前

VOL.8丨“疫”后618,年轻人不止“攒钱上瘾”

今年618,被称为“最难”“最冷清”的一届。 作为疫情后的第一个购物节,它正好处在疫情防控形势稳定、消费逐步恢复的关键节点上。虽然平台、商家、主播等各方势力“暗战”不断,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购物狂欢氛围似乎减淡了,尤其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再热衷于“买买买”“囤囤囤”,优惠、满减,甚至是直播间,都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 在上海“暂停”的两个月里,许多从出生后就顺风顺水的年轻人,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不可预估的风险。他们被迫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物品的态度,有人开始“断舍离”,定下了第一个攒钱计划,也有人继续选择量贩式囤货,开启“报复性消费”。 这个618,他们是以什么态度参与的?疫情改变了年轻人的哪些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财经创作机构豹变的主编@凌冲,他在疫情前后采访了多位年轻消费者,以及90后全职博主@高妮海瑟蛙,她在上海停摆的两个月里,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有了独特的理解与清晰的认知。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凌冲,财经创作机构@豹变 主编,长期关注年轻人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 高妮海瑟蛙,90后生活方式类全职博主,在上海生活 【时间轴】 02:50 “疫”618,购物车大赏 03:45 冰柜、单车、咖啡机摇身变刚需 05:15 买推子、团购理发,小区tony成稀有物种 08:25 史上最难618,有商家资金链断了 10:35 这一次,物流比价格更重要 12:09 “没饿过肚子”的年轻人,消费观变了 15:55 爱上预制菜,10分钟可以整个硬菜 17:00 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冰箱焦虑? 20:30 懒人囤货法:四十个汉堡,两听可乐 25:10 “断舍离”和“反断舍离”,看视频就能缓解焦虑? 28:10 从“扔扔扔”到“理理理”,“家庭整理术”大法好 34:20 “月光”到理财,年轻人需要抵御未知风险 36:22 换闲置为现金,拿在手里的最真实 38:15 买黄金、炒茅台,年轻人想给钱做升值 39:57 投资宝典:“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41:03 提高财商靠听课?警惕杀猪盘! 43:05 你的愉悦感究竟来自哪里?

44分钟
99+
2年前

VOL.7丨“疫”中毕业的00后,敢为自己“叫价”吗?

今年毕业季,又一批00后进入职场,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直面的就业压力更大。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比去年整整多了167万人,加上疫情和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考研、考公也是“卷”过之前,分数线更是水涨船高。甚至还有部分校招生遭遇了“毁约”“调岗”等不愉快的经历。 之前以“硬怼老板”“仲裁公司”“整顿职场”出名的00后,今年经历了什么?身处“史上最难毕业季”,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面对择业,他们又有哪些纠结与困惑? 本期《精打细算》,我们邀请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裴菁,她从2020年疫情初就成立了“职味等你来”工作室,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DT财经的编辑@菜乙己,她通过大数据长期研究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观,并采访了多位00后求职者。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裴菁,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学生就业市场负责人 菜乙己,DT财经编辑,通过大数据长期研究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观 【时间轴】 03:00 优质岗位缩水,求职形势严峻 05:56 调动求职积极性,很难吗? 07:06 这届毕业生,都想学历“卷”过别人 11:08 疫情下的就业指导,每场直播过万观看 15:15 遭遇“毁约”后,重头再来的“孤勇者” 21:05 敢“开老板”只是个例,00后不太敢叫价 24:14 花光薪水租房,就只为多睡一小时 28:20 00后找工作,来自父母的压力更重了 32:43 过半数“扎堆”考编,薪资不是首要标准 39:00 00后找工作更看重认可度, 很难接受否定? 42:48 想尝试新职业,大多数人被现实扯后腿了 45:11 00后入校,“自带流量” 46:00 为了心动的offer,加油!

48分钟
6k+
2年前

VOL.6丨“上海团长”营业记:社区团购能否疫后“重生”?

疫情下的上海,“团长”成了各个小区里最受欢迎的人。他们为居民们组织采买各类生活物资,联系货源、沟通物流、联动分发。几乎每个身在上海的人,手机里都会有蔬菜、水果、面包等各式各样的团购群。 “团长”们的本来职业可能和电商零售毫无关系。因为疫情,他们第一次和货品打起了交道。有人炙手可热,化身社区中的“李佳琦”;也有人遭遇误解,情绪一度崩溃;当然,也不乏有人从中牟取私利。 当一名合格的上海“团长”,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团购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团购和零售平台,为何在这次疫情中集体失声?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她被称为800多位“团长”的“军长”,在疫情期间为94个社区对接物资;财经自媒体好看商业编辑@安心,她在疫情期间采访观察了多位“团长”。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崔丽丽,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 @安心 ,湃客财经栏目优质创作者@好看商业编辑 【时间轴】 01:45 当我成了800位“团长”的“军长” 04:40 特殊时期、特殊人群,以钱换物难上加难 08:30 成团比拼:前期秒光,后期观望 11:40 公益培训,自主成册,IT男团长的高能 14:11 贴钱团购,团长拼了 16:50 从单枪匹马到小团队,团长也成团了 20:23 所有人的第一次 23:21 被迫“营业”,但全程高能 30:28 发泄情绪?NO! 31:26 零售、团购平台为什么失声了? 35:40 那些失效了的,如何“重生”? 40:33 应急机制,角色制定刻不容缓 41:50 @所有人,你有一份小贴士,请查收!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D 主播、撰文 / 丁珏汭 后期 / 李小庆 徐婉 运营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44分钟
99+
3年前

VOL.5丨再不支棱起来,你的年终奖要被虚拟人拿走了

春节脚步临近,就地过年或者返乡途中的你,年终奖到手了吗?今年有企业把优秀员工奖颁给了虚拟人,打工人的心态还能崩住吗? 搭乘元宇宙快车,虚拟数字人已经强势走入了现实世界:活跃在电商直播间,Ta是24小时在岗的金牌销售;走上偶像花路,Ta唱歌跳舞讲段子样样拿手;如今又潜入职场,用超高的工作效率“卷”走了你的年终奖。 虚拟人频频亮相,资本也闻风而动。据天眼查显示,截至2021年11月,相关投资达到13笔;而2022刚开年,虚拟人赛道就迎来了几笔大投资。随着字节、网易等氪金入局,持续升温的虚拟人产业似乎成了大厂通往元宇宙世界的门票。 虚拟数字人到底是什么人?多大程度上能够代替人工?资本在元宇宙和虚拟人的爆火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漫福社创始人@张嘉敏,他和团队孵化的哈酱入选了2021年十大虚拟偶像,以及 @钱皓频道 的安吉拉,她是元一资本联合创始人,长期关注虚拟人产业。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编辑 【本期嘉宾】 @张嘉敏,《精打细算》特约盘算人,漫福社创始人,虚拟人行业从业者 @安吉拉 ,优质湃客@钱皓频道创作者,元一资本联合创始人 【时间轴】 01:19虚拟人“卷”走了最佳新人奖 04:01 虚拟人也争第一? 06:00灵魂,是虚拟偶像的终点? 07:12虚拟人还有多少想象? 08:15一夜爆火,打破次元壁 10:00黑转粉,全靠中之人 12:10哈酱怎么走花路? 12:45你爱的到底是谁? 14:21虚拟人需要“保姆团” 15:37你家idol是常青树吗? 18:01气抖冷,男性虚拟偶像啥时站起来 20:12大厂“氪金”也上瘾 21:33养虚拟人,烧钱还是赚钱 22:50投资≈玄学?上亿的游戏玩不玩? 24:45元宇宙,真的这么好蹭? 28:10《银翼杀手》照进现实 32:34火眼金睛辨得清真假人类吗? 34:45打工人宝典:别焦虑,向前进 主播 / 丁珏汭 后期 / 李小庆 徐婉 撰文 / 冯雪妍 丁珏汭 运营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36分钟
85
3年前

VOL.4丨拯救”国货,买就完事了?

今年,“野性消费”成了年度热点。“破产式捐款”的鸿星尔克引发全国性抢购狂潮,销售业绩一度猛翻52倍;国货老品牌蜂花“哭穷”“十年涨两块”,网友冲进直播间“拯救”后一天卖出平时一月的货。“中国制造”“中国情怀”“中国元素”成了消费者选购国货的硬指标。“中国人要用中国货”,在民族情绪的影响下,国货崛起与情绪消费引发了讨论与质疑。 “国潮风”也吹进了资本市场,国货的高光时刻似乎到来了。国货不再只是“平替”,颜值、创新与性价比兼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刷新了大众的刻板印象。但是,当赞美与国货绑定在一起,有一些品牌也走上了“歧路”,逆势涨价、烧钱营销、变卖商标、设计抄袭甚至财务造假,各种乱象层出不穷。 国货崛起的背后,除了单纯的情绪动因,还借了什么力?在消费人群、消费场景、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当下,国货又该如何接招?国货的发展到底应该由消费者引领企业,还是由企业去引领消费者?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湃客优质财经创作机构“消费界”联合创始人@晓样,一起聊聊当下国货面临的“机”与“危”。 【本期主播】 杨雪婷,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特约主持 【本期嘉宾】 @万喆,《精打细算》特约盘算人 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晓样,湃客优质财经创作机构“消费界”联合创始人 【时间轴】 01:28 怎么要靠“野性消费”拯救国货了? 04:18 国潮来了,企业能不能接得住? 06:25 国货崛起,谁说了算? 08:15 新老国货大碰撞 10:00 瑞幸,伤了谁的心? 11:00 走歧路还是走花路?选一个 13:20 “我是穿个帅,不是穿个logo” 14:25 国货=平替,为什么会这样? 16:38 慢下来,别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19:45 都2021年了,怎么还有国货在吹大泡泡 20:14 市场就在那里,你来还是不来 22:12 替国货企业精打细算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 -D 主播 / 杨雪婷 后期 / 杨雪婷 徐婉 撰文 / 杨雪婷 丁珏汭 运营 / 杨雪婷 监制 / 徐婉

23分钟
99+
3年前

VOL.3丨年轻人的双十一,直播能安排明白吗?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狂欢正如火如荼进行,平台造物又造节,疯狂拉长战线;主播安利种草火力全开,挖空心思让你“买它”;商家拼完规则拼话术,博完销量搏流量;消费者避雷挖宝猎好价,绞尽脑汁熬夜凑满减。这场持续了 13 年的狂欢,今年有什么新看头? 因为直播,今年双十一提早了 4 小时。但也有人正在逃离。快递费上涨、赔本销售、流量禁锢,中小商家陷入迷茫,满减规则、真假种草、营销短信,消费者维权成了一场甩锅连续剧。 直播冲击下,双十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主播还是不是日进斗金的“真香”职业?大大小小的购物狂欢节又如何重构消费习惯、影响我们的生活?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美妆博主@我是珍珠啊 以及“字母榜”首席记者@谭宵寒,一起拆解双十一狂欢背后的逻辑,争做合格的“尾款人”。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编辑 【本期嘉宾】 @谭宵寒,湃客优质财经创作机构“字母榜”首席记者 @我是珍珠啊,《精打细算》特约盘算人、美妆博主,有 6 年代购经验 【时间轴】 01:50 购物车大揭秘 03:24 美妆博主如何比价? 05:23 真假种草迷人眼 07:14 头部主播双十一日进斗金 08:24 还是“全网最低价”吗? 09:28 直播间避雷指南 10:55 光环消退:有人陪跑、有人逃离 14:40 店播PK主播,谁更胜一筹 16:04 谁“杀死”了代购? 17:29 双十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18:32 线下砍价=线上凑单? 22:00 实用至上,优惠为王,这届年轻人变“精”了 23:12 消费者“不敢”打差评 26:04 消费者还能反薅商家羊毛? 26:35 干货:双十一拯救钱包大作战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 - DreSwagg 【精打细算】 主播 / 丁珏汭 后期 / 管薇 徐婉 撰文 / 杨雪婷 丁珏汭 运营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28分钟
99+
3年前

VOL.2丨年轻人,先养好自己还是先养好宠物?

“有钱有闲,猫狗双全”,这届年轻人定义人生赢家有了新标准。从主食到零食,从智能家电到美容护理,养宠物比养自己还用心。有人因为跟风,“负债养宠”,月消费过万;有人学习和宠物“通灵”被骗近 5 万,甚至花 40 万只为“复活”爱宠;当然也有年轻人嗅到商机,学习各类专业课程,把宠物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国庆期间,宠物寄养行业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价格堪比快捷酒店;618 当天,主播仅凭宠物直播带货,日销售额就可达到 3000 万;宠物美容师、宠物摄影师、宠物侦探、宠物训练师、宠物殡葬师等一批新职业来袭,小动物撑起 2065 亿元大市场,“它经济”正成为资本争抢的新风口。 关于宠物的新消费名词层出不穷,哪些是硬需求,哪些又是营销噱头?宠物高消费到底是不是花样氪金?新兴的宠物职业可以当作事业吗?本期《精打细算》为你来揭秘。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编辑 【本期嘉宾】 @刘毅,澎湃新闻湃客优质财经创作者、《宠物行业白皮书》主编 @陈俊凯,《精打细算》特约盘算人、宠物寄养行业创业者 【时间轴】 01:25 宠物寄养,半月收入过万 03:23 “只要宠物好,多少钱都会花” 04:55 高消费养宠物=花样氪金? 07:59 2065亿元,小动物撑起大市场 09:25 宠物“拟人化”催生新职业 11:30 宠物友好店是不是噱头 12:40 40 万元“复活”爱宠,值得吗? 14:50 宠物托运避雷大法 17:09 中国一亿多的猫猫狗狗谁在养 18:10 养宠物会掏空钱包吗? 22:17 “天价”医疗?宠物看病那些事儿 24:00 干货:如何精打细算养宠物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 - DreSwagg 【精打细算】 主播 / 丁珏汭 后期 / 杨雪婷 徐婉 撰文 / 杨雪婷 丁珏汭 运营 / 胡雅婷 监制 / 徐婉

26分钟
99+
3年前

VOL.1丨你吃的是月饼吗?不,是“卷饼”

又到一年中秋节,月饼这个每年只消费一次的非刚需产品像往年一样,在网络上又掀起了一场大战。不管是不是做月饼的商家,都卯足了劲想来分一杯羹:讲故事、换口味、搞联名、抽盲盒……看得人眼花缭乱。今年,甚至连家乡特色月饼也加入新战局,撞网红、搏出圈,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钱包也被商家慢慢掏空。 卖月饼到底有多赚钱? 根据上市公司数据,月饼企业一般在第三季度即可达成全年营收目标,一年靠月饼收入上亿元,毛利率可高达 65%。在如此高毛利的驱使下,卖月饼变成了一场有关创意、营销、售卖的大狂欢。鲍鱼、海参、植物肉一样不落,统统被装进小小的饼里;代购、黄牛入场,医院食堂月饼被炒至千元以上;一些酒店员工沦为没有感情的销售机器,需要定额定量完成近万盒月饼销售KPI;甚至还有厂家玩起了证券化,不生产月饼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月饼界的创意到底有多卷,为什么会这么卷?它们是怎么卷起来的,卷起来是不是意味着价格也越来越高了? 本期《精打细算》为你来揭秘。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编辑 【本期嘉宾】 @五环财经,澎湃新闻湃客优质财经创作者、财经博主 @一块儿月饼,《精打细算》特约盘算人、美食博主,连续三年测评月饼 【时间轴】 01:38 从人到宠物,月饼一年比一年奇葩 03:10 家乡月饼出圈后,中国的月饼到底应该怎么分? 05:55 从口味到包装,联名跨界成标配 09:57 今年月饼真的在变贵吗? 12:03 月饼行业的赚钱大法 13:13 排队5小时买月饼,值得吗? 16:16 商家如何掏空我们的钱包? 20:32 大厂月饼之争:有人翻新,有人翻车 23:57 为什么有的商家不生产月饼,但可以大赚一笔? 26:27 月饼吃不完?拿来吧你,交换一下! 28:00 干货:如何精打细算挑月饼 【配乐】 Funk Trap Heavy Kick 2018 - DreSwagg 【精打细算】 主播/ 丁珏汭 后期/ 管薇 撰文/ 杨雪婷 丁珏汭 运营/ 胡雅婷 监制/ 徐婉

32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