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主创谈:不要急着谈“文艺复兴”,我们在做实验与探索

新年伊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线了一部崭新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青绿山水间的小猪妖,米氏山水间的货郎与书生,白山黑水间的猎人与狼……天马行空的想象,满载中式美学的画风,网友们在弹幕里齐刷刷地感慨“上美影的文艺复兴来了”。截至目前,这部短片的网络评分已高达9.6分,总观看量在以日均千万级的数字上涨,这些事实似乎都在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动画的民族气派又将重振雄风。《中国奇谭》的主创们如何把握民族化特征?面对铺天盖地的美誉,他们仍在做着怎样的思考?我们专访了《中国奇谭》主创,一起探讨“中国动画的当代实验与探索”。 —对话者— 《中国奇谭》总制作人 李早 《小妖怪的夏天》导演 於水 《鹅鹅鹅》导演 胡睿 《林林》导演 杨木 媒体人 江冉(@江冉Lucien) —收听指南— 03:41 於水:我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成一个作品 17:13 杨木:三维动画呈现中国水墨原本是一个“悖论” 27:48 胡睿:要为中国动画走出去做好准备 41:38 李早:我们的初心还是为行业做一点小小努力 —同期与音乐— 同期/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 音乐/《美美》 来源/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奇谭全海报— 来源/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搜索“先锋派报告”

57分钟
2k+
2年前

贺坪X王衡:《12個人》里,3号陪审员和8号陪审员没在舞台上说出的心里话

“一名16岁的男孩,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的证据极具说服力,被告显然会被裁决有罪,只要12位‘陪审员’一致通过有罪,就可以将这男孩送上电椅。临时被召集来的“陪审员”是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素不相识,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利益和经验。看似已成定局的判决由于其中8号陪审员的异议而变得审慎和复杂起来。” 这是经典戏剧IP《十二怒汉》讲述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问题丛生,编剧雷基纳德在一个真实杀人案件中担任陪审团一员,他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戏剧《十二怒汉》。从1954年诞生第一个版本电视剧《十二怒汉》之后,这一IP不断翻拍,光电影就有四国5个版本,并各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本土化改编。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12個人》忠实雷基纳德原著,原汁原味呈现了美国版本的故事,2010年首演以来,每年都会上演。 近日,该剧再次登上舞台。观众热情不减,他们感慨“好剧本就算过了半个世纪还是好剧本”“即使知道结局也依然扣人心弦”……本期「先锋派」对话《12個人》剧组成员,谈谈演技、戏剧和怀疑的能力。 - 对话者 - 贺坪(微博@贺坪):饰8号陪审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王衡:饰3号陪审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 付仲豪:复排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4 如果用《12個人》的台词做自我介绍 08:39 贺坪:因为签了另一部剧,错过了《12個人》,但那部剧不怎么样。 16:24 王衡:要用表演的细节展现自己的能力。 17:36 贺坪:方向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延安路高架和延安路地面的区别。 20:19 王衡:支撑3号陪审员的信念是爱。 22:24 王衡:有观众说我演的3号和他大伯特别像。 25:25 付仲豪:这句台词对剧场所有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33:12 和11个大老爷们对戏的感觉 36:46 贺坪:我质疑全世界。 40:57 付仲豪:怀疑是人类进化的方式。 44:07 付仲豪:始终有人看是最大的心愿。 - 话剧《12個人》剧照 - (图片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 话剧原声 - 来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2個人》最新演出宣传片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44分钟
99+
2年前

杨丽萍:舞者之间的传承是很自然的事,就像是小孔雀看见大孔雀开屏

杨丽萍舞剧《孔雀》2022版在全国完成40场巡演,置身《孔雀》的现场,人们可以在一个浪漫的神话故事中,感受到时间,感受到爱情,感受到生命,感受到超越……上到白发老者,下到五六岁孩童,杨丽萍的孔雀舞依然保持着对全人群的吸引力。此次巡演,她也带出了全新的演员阵容,不负众望。杨老师和她的年轻舞者们都有哪些故事,听本期播客,走进“杨老师和她的孔雀舞者们”。 —对谈者— 杨丽萍(@杨丽萍):著名舞蹈家 肖蓉浩(@蓉RongHao):中央民族歌舞团首席演员,扮演女孔雀 杨涵(@杨涵先生):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员,扮演男孔雀 范景玥(@范景玥):青年舞者,扮演时间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00 杨丽萍的演出可以吸引上到白发老人下到五六岁小孩,这样的艺术家屈指可数 04:00 舞者肖蓉浩与杨丽萍老师的渊源 06:30 舞者杨涵被杨丽萍老师“BOSS直聘”选中 12:00 时间扮演者范景玥曾经想过放弃《孔雀》的演出 20:40 孔雀对于东方美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25:30 生活中“神灵”无处不在 27:55 杨丽萍坦言:作为舞者,自己的身体条件也不是最完美的 34:30 肖蓉浩分享学习杨丽萍舞蹈的心得 38:00 孔雀舞在舞剧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塑造人物 41:40 《孔雀之死》这段舞多年后终于等来了杨涵这样的舞者 47:34 年轻舞者面对成名这件事的心态 52:00 《孔雀》剧组成员们的新年愿望 57:52 杨丽萍如何看待“接班人”问题 —音乐— 均为舞剧《孔雀》背景音乐 来源/网易云音乐 —《孔雀》剧照— 来源/上海大剧院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4分钟
99+
2年前

金星:未来一定会有一个金星剧院,要请全世界最棒的艺术家过来

金星是一个太独特的存在,在镜头里,她是大众传媒的顶流,很多年轻人都爱听她讲话,觉得她“讲真话”;在舞台上,她又是执着的艺术家,哪怕现代舞依然小众,依然坚持不懈。近些年,她又跨界戏剧导演,把曹禺先生的经典《日出》搬上舞台。忙忙碌碌,金星如何保持真实与纯粹?林林总总,金星最想要的是什么? —对话者— 金星(@金星)著名舞蹈家、主持人、演员 江冉(@江冉Lucien)媒体人 星纪(@Starcyxx)媒体人 —收听指南— 02:17 如果退休以后不愿意出镜了,也想做个电台 04:40 曹禺之女万方:相信金星的艺术判断 05:35 爱翠喜胜过爱陈白露 10:40 陈白露的生活很单调,哪有底层社会那么“活色生香”啊! 16:00 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忍受的过程搞清楚我为什么要忍 17:30 金家组训:人捧人高,人踩人低 18:55 现在中国很多年轻艺术家还处在被认可被证实的阶段 20:00 《野花》想表达的是:无畏禁锢,自由绽放 21:08 亚瑟·库格兰:我更关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中的一朵小花 24:00 面对舞蹈,我们要公平公正 27:00 我的梦想是等我晚年的时候有一家金星剧院 31:00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仍没有进剧场的爱好 33:37 中国舞者的身体开发世界一流…… 42:35 现代舞者的生活方式 46:00 我太需要自由了 49:42 从电视台回家VS从剧场回家 56:50 我所有的跨界都是为了保护我的天赋 -《日出》剧照- (剧照by尹雪峰) -歌曲- 田震-《野花》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1分钟
99+
2年前

韩再芬:当院长之后,我很多年没给自己排过戏

1985年,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颁给了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姣》,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韩再芬的可爱、清纯征服了大家。出演《郑小姣》时,韩再芬只有16岁,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也才6年时间。 韩再芬成长、成熟、成才、成名的过程,见证了黄梅戏从发展的“黄金年代”到遭受市场的冲击。我很想从她的故事中去了解这个年轻剧种40年来走过的风雨,也试图从与她的交谈中憧憬这个年轻剧种的未来走向。 录完这期节目,我对她说:“我是安庆人,黄梅戏也从出生起就写进我的DNA,我很想为它做点什么。”她说:“我能看出来。”我说:“是你让黄梅戏时至今日仍然在舞台上散发着魅力。现在是,以后也一定是...” 本期「先锋派」对话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一起走进她的艺术生涯。 - 对话者 - 韩再芬: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星纪(微博@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18 1952年与2022年的黄梅戏 07:10 安庆这块土壤孕育了黄梅戏 11:42 我的艺术生命确实走得很顺 15:46 10岁进入剧团,老师们的爱让我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19:42 我和黄梅戏是双向奔赴 29:17 我不喜欢重复自己,更不喜欢做没有意义的戏 34:08 我当院长之后,很多年没有给自己排戏 38:05 当黄梅戏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来培养人才是不行的 44:10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就是我小时候心中的院团该有的样子 47:31 年轻演员在网络上直播,我提醒他们:要有底线,且唯一的路径就是传播黄梅戏 52:23 在艺术上我要让大家“服气” 55:39 找不到志趣相投的人合作,我宁愿不做这部戏 - 韩再芬作品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2分钟
99+
2年前

马俊丰: 每个人在敞露内心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美妙的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第二季,话剧《前哨》、昆曲《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 ......近5年来,上海戏剧市场涌现出的这些或古典、或现代的剧目,都出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马俊丰之手。虽然题材、形式各不相同,但富有美感、诚意满满的舞台是马俊丰一以贯之的“票房密码”。 有媒体评论他是“严谨的疯狂”,他在“严谨”中创造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舞台美学”,也在“疯狂”中大胆尝试各类手法进行创作。在这“严谨的疯狂”中,他渐渐解决了自己初到上海时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建立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本期「先锋派」对话导演马俊丰,一起走进他的“舞台美学”。 - 对话者 - 马俊丰(微博@马俊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3 我抓一个戏的创作,最先抓的就是舞台和灯光 07:33 文字字体在舞台上的出现是我要求最高的一件事情 11:37 在排练场我给自己的戏打60分,进了剧场以后可以打90分 18:44 没有任何一版《牡丹亭》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21:04 我最满意的小剧场作品只有36位观众 23:14 戏剧的形态其实只有两种 26:33 我16岁时的朋克乐队被称为“重工业城市不堪重负的呐喊” 31:04 《浮生六记》是我高中时夹在王朔和金庸之间的读物 33:19 我得了四次舞美奖,却一个导演奖也没有 39:03 每个人在向你敞露自己内心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美妙的 49:02 创排《繁花》的时候我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 51:2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导演? 60:37 《繁花》解决了我在上海的身份认同问题 66:55 如果遇不到一个能够解释这个城市的作品是非常难熬的 - 马俊丰导演作品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69分钟
99+
2年前

《武家坡2021》作者李政宽:我是95后,我和京剧平等地谈恋爱

萧敬腾、张淇合作演绎的京腔民谣《武家坡2021》走进大众视野,传统戏曲与现代曲风的融合,重新演绎了薛平贵和王宝钏的经典故事。这首火遍全网的《武家坡2021》出自一位95后的戏曲人李政宽之手,他5岁学艺,曾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坐科8年,目前是上戏戏曲导演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深受海派京剧影响的他现在的理想是做一种“扎根于京剧的流行艺术”。 本期「先锋派」对话《武家坡2021》词曲作者 李政宽,一起了解京剧在这位95后戏曲人心中是怎样的形态。 - 对话者 - 李政宽(@龍猛寺寛度):青年戏导演/编剧,跨界音乐人 星纪(@Starcyxx):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6 得知萧敬腾要唱《武家坡2021》我很慌 05:20 让年轻人接受京剧可以从音乐逻辑上一步步唤醒 08:44 我只改换逻辑,不改换京剧的内容本身 11:31 我的最终的理想是想做一种“扎根于京剧的流行艺术” 16:51 95后也可以和京剧平等地谈恋爱 18:10 我对“洗白”薛平贵这件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 29:46 京剧是我的养分,也我的一个工具 31:15 我玩的东西都是先生们玩剩下的 34:15 5岁学艺,坐科8年之后却毅然转行 41:45 海派京剧以前是和西方的歌剧电影、话剧公平竞争的 48:11 我不希望给我的观众制造审美阶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52分钟
99+
2年前

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导演李松楠:聊聊“陀翁巨著的音乐化呈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最后的作品,凝聚了他一生中在文学经历及无数苦难折磨里形成的人生哲思与体悟。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展现了道德败坏的老卡拉马佐夫与四个儿子之间的激烈矛盾与冲突,也将作家关于“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的主旨通过这家人的种种行为来展开。 2016年,韩国导演吴世爀将这部名著搬上了音乐剧的舞台。在谈及将小说搬上舞台的创作思路时,吴世爀谈道:“小说中最核心的事件是父亲的死亡和以此为契机聚在一起的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因此将演出的整体结构中心定为费尧多尔的葬礼。在进行葬礼的过程中,一步步揭露儿子们内心的恐惧,这使得原本潜藏的矛盾激烈地爆发出来,形成了强烈的舞台能量。在导演的过程中,我也尽力将这种能量呈现出来,让这部音乐剧成为吹向我们身体深处的暴风。” 由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携手韩国原班主创制作出品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将于10月28日-11月13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殿堂级的78万字原著浓缩成100分钟的音乐剧,陀翁笔下的的高能剧情将如何呈现?中文版又会具有怎样独特的气质?本期节目我们专访了导演李松楠,一起聊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音乐化呈现”。 - 对话者 - 李松楠:音乐剧《卡拉马佐夫》中文版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47 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觉得我跟它很契合 06:30 俄罗斯、韩国版的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 13:46 组里的演员就像自己的“孩子们” 14:44 音乐剧翘楚刘令飞担纲本次服装设计 21:12 来自导演的剧本朗读:展示台词“母版” 26:22 “复调”文学如何用音乐剧呈现? 30:53 看到阿辽沙就像我们某一个瞬间在照镜子 33:14 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同情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37分钟
99+
2年前

曾昭娟X剧文林:聊聊评剧与“革命”

评剧可以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剧种。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迎来了鼎盛时期,在华北、东北、京津唐地区,影响力甚至与京剧等量齐观。凭借着自身广泛的影响力和庞大的观众群,它得以在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大剧种”之一。 你或许从未专门听过评剧,但大概不会对赵丽蓉老师小品中的这段评剧说唱感到陌生:“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发音吐字更接近于普通话,唱词浅显易懂,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正是这种“接地气”让它拥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但是,观众在变。评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面临着传承和创新两大艰巨任务。什么才是值得传承的?创新又该如何守住评剧的艺术特色?近年来老一辈艺术家渐渐凋零,青年创作者如何奋起直追,有捷径吗?我们为此专访了两位评剧名家曾昭娟、剧文林。由他们主演的现代评剧《革命家庭》前不久摘得了文华大奖桂冠。在长达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创排中,他们有了自己的答案。 - 对话者 - 曾昭娟:天津评剧院院长、《革命家庭》方承饰演者 剧文林:评剧名家、《革命家庭》江梅清饰演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28 方承是特殊的,她被爱包围。 09:01 选择一种职业就等于选择一种生活。 11:08 导赏:传统评剧唱腔与国际歌经典旋律的衔接 19:56 嘴巴40分钟合不上,那是练到肌肉痉挛了…… 20:56 艺术没有捷径,捷径就是碰壁。 22:43 在侧幕候场时默戏,让人无法忍受! 24:22 剧文林:她对自己比较狠,现在身上还有钉子…… 27:50 我把评剧当作母亲,我要让世人对“母亲”刮目相看。 29:46 没有生活依据,再漂亮的动作都只是炫技。 31:48 导赏:没有激情高亢,只有隐而不发的痛苦。 34:13 我们不讲流派,只从人物出发。 36:36 艺术需要张扬个性,不能一味模仿。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40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