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繁花》第一季、第二季,话剧《前哨》、昆曲《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 ......近5年来,上海戏剧市场涌现出的这些或古典、或现代的剧目,都出自上海戏剧学院导演马俊丰之手。虽然题材、形式各不相同,但富有美感、诚意满满的舞台是马俊丰一以贯之的“票房密码”。
有媒体评论他是“严谨的疯狂”,他在“严谨”中创造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舞台美学”,也在“疯狂”中大胆尝试各类手法进行创作。在这“严谨的疯狂”中,他渐渐解决了自己初到上海时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建立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本期「先锋派」对话导演马俊丰,一起走进他的“舞台美学”。
- 对话者 -
马俊丰(微博@马俊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3 我抓一个戏的创作,最先抓的就是舞台和灯光
07:33 文字字体在舞台上的出现是我要求最高的一件事情
11:37 在排练场我给自己的戏打60分,进了剧场以后可以打90分
18:44 没有任何一版《牡丹亭》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21:04 我最满意的小剧场作品只有36位观众
23:14 戏剧的形态其实只有两种
26:33 我16岁时的朋克乐队被称为“重工业城市不堪重负的呐喊”
31:04 《浮生六记》是我高中时夹在王朔和金庸之间的读物
33:19 我得了四次舞美奖,却一个导演奖也没有
39:03 每个人在向你敞露自己内心的时候,那一刻是非常美妙的
49:02 创排《繁花》的时候我每一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当中
51:2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导演?
60:37 《繁花》解决了我在上海的身份认同问题
66:55 如果遇不到一个能够解释这个城市的作品是非常难熬的
- 马俊丰导演作品剧照 -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先锋派报告》节目社区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