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德伟在《披荆斩棘》的舞台上再次穿起《第八号当铺》时的黑色大褂,我们童年的回忆好像再次被点燃了。我们在群里聊起小时候看过的那些港台剧,以前分不清那些电视台,也不知道这些电视剧从哪里来,但如今回忆起来,才发现TVB是个跨不过去的坎。 于是我和鹿乙杉作为两个江苏人,在海倫这位广东人面前,大聊童年看过的TVB。 04:54《上海滩》—— 即使很多情节都淡忘了,但那一年的发哥和雅芝姐却永远记在心里,那是最传神的许文强与冯程程,也是我心中港剧盛行时代里的巅峰之作。 07:30《封神榜》—— 那一年家里刚装上宽带,我和爸爸坐在家里看了一个周末,是我完整看完的有印象的第一部港剧。后来回忆起来,里面太多生动的故事依然记得,哪吒与杨戬、雷震子的友情,与薛十娘、李靖的曲折亲情,一直陪伴哪吒成长不离不弃的小莲花,还有美得不可方物的苏妲己。 12:10《西游记》—— 印象里的孙悟空与唐僧是清远的、严肃的,可是这一版里,他们都那么的有情有义。故事曲折搞笑,却又觉得有了七情六欲的孙悟空某些时候确实是更可爱的。 21:03《牛郎织女》—— 小时候最想拥有的就是织女的百变衣柜,唐宁扮演的喜鹊也太过可爱。即使故事情节与童年听过的神话几乎没了关系,但那个结局我依然为之感动。鹊桥相会是比干和喜鹊扮演的,真正的牛郎织女隐居木棉村,白发苍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6:28《寻秦记》—— 有记忆以来的第一部穿越剧,那一年的古天乐还没被彻底晒黑。一切故事走向都无比离奇不真切,但又在那个故事里显得合乎情理。穿越本身已是冒险,古天乐之后也再无项少龙。 30:09《使徒行者》—— 说起港剧怎么能没有警匪片,《使徒行者》或许不是最经典的,却也是步入大学生活后少有的惊心动魄的一部电视剧。警察、卧底、犯罪团伙,我在他们角色的来回切换间跟着跌宕起伏。也许剧情有套路,但兄弟情仇总是看不腻的。 36:12《倩女幽魂》—— 聂小倩心心念念着她的宁采臣,我却久久为七夜魔君抱不平。小倩不再魅惑,宁采臣是个自私的书生,在主角线失去吸引力后,却被一个个配角故事打动着,大概也是成年后还对这部剧念念不忘的原因。 40:30《金枝欲孽》—— 清宫剧的开山之作却多少也成为了巅峰。后来再看《大清后宫》《甄嬛传》也总能想起这部剧。这部剧里也算是汇聚了那个时代璀璨的香港女星们,服饰、容貌都让人记忆犹新。 46:46《云海玉弓缘》—— 花了一天时间找到了这部剧的名字,除了那个翡翠绿的“打狗棒”,和丐帮纠缠不清的故事,其它也都快忘记了。那些年武侠盛行,根本不缺好剧,但那一年的林峰和叶璇,又是多么的生动可爱呢。 我们本想也聊一聊那个时代的金庸武侠剧,但总觉得太过庞大,选择先行放弃了这一板块,日后再议。 长大后再看TVB,我们总是习惯“找茬”,但童年的那些人物故事却还久久留在我们内心深处,成了一种情怀。 很多人都说TVB落寞了,香港影视剧落寞了,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关注它的人变少了,但它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慢慢前行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们这一代就是被他们鼓舞着成长起来的一代。 MUSIC: 金枝欲孽咏叹调 —— 李君筠
今天邀请来了一位我留学时的好朋友——小宸儿,回国后的她留在了北京发展。毕业四年,除了19年的短暂相聚,我们已经分开成长了三年多,在微信中保持着联系却也不常腻歪。 我们最好的记忆留下了学生时代,留在了英国,留在了卡迪夫,留在了伦敦。但生活一直在向前,我们也在向前,再相见,我们很多地方都改变了,很多地方依然没变。 我们回忆从前,畅想未来,但也脚踏实地聚焦于当下。 聊起重看《欲望都市》时心中的波澜,那些故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似乎总有能重新与我们引起共鸣的地方。 我们共同的回忆大多留在了学生时代,但很多记忆在慢慢淡去,留下的是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嗅觉、是味觉,是情绪。 当抽象的旧人回到我们身边时,依然会令我们兴奋,但成长让我们学会了主动与旧物、旧事、旧人告别。 生离,是即使成长到今天我依然处理不好的情绪。我无法接受曾经亲密无间的人突然消失在了我漫长的人生里,从此再无交集。而对于小宸儿,她似乎也依然无法为自己处理人与人离别的关系打高分,但她依然向前了。与其被动的承受情绪,不如主动抛弃在也不会出现的过去。 于如今的我们而言,就像李雪琴曾经在节目中提及过的,“生离当是世界上第二浪漫的事情,因为我们会对重逢怀有期待,而重逢是这个世界上第一浪漫的事情。” 惊喜的是,我的朋友从前无论何事发生,她永远保持冷静理智、波澜不惊,现在的她却学会舒展与袒露自己的情绪,让我看见她更为鲜活、有血有肉的一面。 说起职场带给我们的改变。于我而言,职场带给我的是潜移默化中我从INFP变成了ENFP。学生时代的我是内向的、胆怯的,容易在问题面前退缩的。但职场的训练,让我可以从容坦然地与不同类型的人都畅快交谈。而小宸儿说起自己在职场中努力摆脱“学生心态”,摆脱所有的事情等别人评判与打分,而学会主动争取是她所改变的。 “拥抱变化”、“不再设限”好像是我们对彼此新的认知。 我时常觉得,我不再拥抱变化了,小宸儿却告诉我,也许拥抱变化与关注当下是殊途同归的。现在的我,更关注当下的自我,更松弛有度的生活,是她看见的更好的我的状态。 有些人成长是努力成为更冷静的大人,但或许,还有一部分人是走向更感性的一面,而小宸儿就是这样的人。在人生某些灰暗的时候里,有种触底反弹的感觉,而随之带来的是看见更高更蓝的天空。 我第一次听她说起留学时去攀爬爱丁堡亚瑟王座的故事,她也是在多年后的某一天重新回忆起那天山顶凛冽的风,想起那天不顾一切向上攀爬的自己,突然觉得,也许人生从来就不该给自己设定那么条框,冲破自己四面的墙,或许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与自己。 我们欣慰彼此都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欣慰彼此在一次次放下里,直面更真实的自己。我们依然抱有遗憾,也依然满怀期待。 生活依然在向前,我们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会因为确信熟悉的朋友依然陪伴在左右而更加笃定有勇气,我们值得也一定会,遇见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自己。 MUSIC:When the endcomes – Andrew Belle
从广东到江苏,从故乡到他乡,从与父母相伴到独自远行,随着年纪的增长、境遇的变换,中秋在我们心中的意义也在不停改变。 从习以为常的家乡味,到回不去的故乡; 从与父母一同赏月,到习惯独自抬头看看月亮; 从儿时认真准备节日的每一个仪式,到长大后一声问候也可以潦草过完这一天。 中秋依然是中秋,时而圆满,时而孤单,但十五的月亮从不在夜空缺席。 今年的你回家了吗?吃月饼了吗? 不论此时此刻的你身处哪里,都祝愿你中秋快乐。
“这一年的秋天似乎一下子就到了。九月一日的早晨像苹果一样脆生生、金灿灿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在返校季聊聊毕业,离开校园的我们真的快乐吗?这一次,想换个形式,我们三个人决定分开录制,来一段与自己的对话。是一段独白,一段回忆,一段思考,也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信。 01:02斯嘉丽:“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我想起大学的时候看《肖生克的救赎》,那时候觉得这部电影振奋人心,却并没有领会到真正的含义。时过境迁,当疫情阻拦了我们远行的步伐,人与人面对面成为奢望时,我突然明白了那部电影的意义。 在不知道“回归正常”哪天才会到来的时光里,在心中默默哼唱曾经熟悉的歌曲,记住自己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一遍一遍又一遍。然后告诉自己,那些风景我还会再看见的,我还会遇见我想遇见的人,还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的。如果快乐短暂告别了,也还是要相信,它会再回来的。 我曾想过,如果要给还在念书的孩子们一些建议会说些什么呢?读书有用,太苍白了。我想,只有保持勇气,才是不变的真理。 14:07 OK海倫:“深知事有瑕疵会更特别的说辞,但仍有些遗憾没跑最后的过场。” 人普遍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在无望没有盼头的的日子里总想抓住点什么。 最近的一次毕业,是大学毕业,因为自己来上海实习,我缺席了,连证书也是室友给寄的。 翻看到当时因为可惜写下的纪录: 深知事有瑕疵会更特别的说辞 但仍有些遗憾没跑最后的过场 可能没有正式的告别是再见最好的预告 祝你我前程似錦 也願各位萬事如意 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可是原来一转眼就各奔东西。那些以为还会再有的快乐出游,通宵探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不管快不快乐,毕业快乐! 27:47鹿乙杉:“不一定非得长成玫瑰,乐意的话,做茉莉、做蔷薇、做无名小花,千千万万都可以。” 仔细数了数,已经毕业4年10个月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去读书”,这是我刚毕业第一年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想象着:如果重回校园,应该就没有那么多困扰和烦恼了吧,一头扎进书本里,只有几段简单的关系去维持,不用在意复杂的人际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校园生活中最让人怀念的就是大把的时光和肆意追梦的自由。 “职场如战场”,这是前辈们送给我最多的一句话。还记得刚步入职场那会儿,因为自己还没有从学生转换为打工人的角色,被骂哭了好多次,也委屈了很多个夜晚。 想对还在校园里的孩子们说一句:你们不一定非得长成玫瑰,你们乐意的话,做茉莉、做蔷薇、做无名小花,千千万万都可以。只要你不丢失自我,全力以赴就行。你们所期待的未来,就是现在。 希望你们所有人都能够快乐毕业,不留遗憾的毕业。 Music: Sound of Silence – 王晰/李琦/鞠红川 Peter Pan Was Right – Anson Seabra Superlit – Garrett Nash/ Imad Royal
你会不会时常有下班回家后不想讲话,不想打开手机回复消息的时候?会不会因为在职场上,在社交环境中不知不觉花费了太多心力去“讨好”别人,而忽略自我的舒适? “讨好型人格”好像在不知不觉中依附在了我们身上,我们的行为举止中多多少少展现出了“讨好”的特质: * 怕麻烦别人也害怕拒绝别人 * 做事习惯看人眼色 * 自己的坏情绪不敢展露 * 与人交流时害怕冷场 * 自我表达立场不够坚定 * 喜欢考虑很多种可能性 我们有意无意间的不自信,对他人习惯性的应和,将自我的快乐放在末尾等等,多少都是我们“讨好型人格”的表现。而这样的习惯日积月累后,我们甚至于会忘记去仔细关注自我的感受。 所有人的平静、顺畅,避免争吵、摩擦,似乎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就算很多时候,我们心中并不认可,但我们的表情、言语都在寻求一份表象上的万事和平。 但或许,我们努力“讨好”的这一切,不过都是一场自我感动。 我们觉得自己一直在付出在给予在体谅他人,习惯陷入自我而看不见别人的举动。某种程度上,讨好型人格或许是太过自爱的一种表现。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面面俱到、均衡全面发展,但真的需要这样吗? 希望完美,期待被欣赏也许才是我们最大的错觉。 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讨好型人格同时,也多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过度的“讨好”,有时候是另一种内耗的表现。如果因为太在乎别人而忽略了自我的感受,那该多可惜呢? 于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交距离便显得尤为重要。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也学会适时拒绝别人。 “讨好”有时像是一个循环,不要一味盲目的善良,所谓“讨好”要留给值得的、重要的人。 毕竟,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离开你。 MUSIC: Paris - Caro Emerald
今年的《乘风破浪》在王心凌姐姐登顶冠军落幕了。第三季的主题是“三十而悦”,而这后面还有半句话是“平凡而后勇”,“保持勇气”这件事本来就很难了。 当“甜心教主”王心凌说出要成为“甜心奶奶”,当twins出道21后再唱起《下一站天后》,当Jessica退团后8年重新回到舞台唱跳,当谭维维在决赛夜在“大火”中唱完《但求疼》顺势倒下,我们还是会为之感动。 我时常觉得,透过一切关于娱乐圈“资本”“利益”之外,在他们身上看见的是一种笃定,一种与自我的对抗,与命运的对抗。 “已经踏过了千重浪,却依然挚爱着,像刀锋一样。转眼度过了万重海,依然骑鲸追梦。” “每一年,我都以为这是最好的年纪了,但当我又多长一年,我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更好。”这是我成长到今天,最庆幸的感受。 30岁的界限某种意义上是重要的,但这个界限也不是绝对重要的,只要我确信生活与内心都是充实的,是爱的人都在身边相伴的,是我勇气尚存,还敢面对未知的,是我依然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不过,身为95后,我们已经可以清晰感受到的,是来自后浪的压力。 同样,身为女性,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没有太多因为女性身份带来的焦虑,也会和朋友聊起一些性别议题,但如果当我仔细回望身边的男性朋友的言论,或者是长辈的态度看法等等,会突然发现,我们的思想跑的多么往前,都是没用的,我们还是会被拉回来。 三十岁以后,或许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自我的见证会越来越多。 每个时代的三十岁都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做的事情也不该用年龄会划定。但我们依然希望三十岁后,不要为了突破而突破,为了改变而改变,不要为了快乐而寻找快乐,笃定走好每一步,快乐会来找你的。 三十岁的乘风破浪未必是走上了人生的高峰,也许是人生的顺意,如节目中所说: “离离春风,万物生长。乘风破浪,别来无恙。” MUSIC:但求疼-谭维维
从某天开始,发现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网络用语、新鲜活泼的表情包,都渗透在我们的日常聊天甚至书写文案中。这些网络热词迭代速度快,出现频次高,稍不留神,我们就跟不上网络热潮。 网络用词的适时出现,会在一些严肃的场合减少交流的压力,打破紧张感,或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好像也有很多时候,网络热词的出现,也会带来另外一些层面的交流负担。 不知道从某一时刻开始,说话文邹邹反倒被称为了嘲讽的对象。了解更多的网络用语并熟练使用,怎么会成为评判一个人智慧水平的标准呢?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可以看到大家讨论一些事物该如何用丰富的语言形容表达,语言是否应该更真诚等等问题。 网络用语让人害怕的一个点或许在于,观点的同质化。好像所有的情感可以套入到相似的语句里,你真正想表达的点,想突出的情绪真的都是一样的吗? 网络用语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评论区里清一色的话术,和回归现实生活中的表达时贫瘠的叙述。只会拾人牙慧,重复他人的思想才是可怕的。 语言的纯粹性似乎在一点点被打碎,在网络语境中玩闹过后,是否应该留住语言表达最初的模样呢? 人类的表达已经在进化的千百年里由简到繁,又慢慢由繁及简。我们从古人晦涩的文言文、繁体字,走到了白话文、简体字,那汉字的下一步会走到哪里呢? 保持语言的纯粹性,表达的真诚感,以及每次开口前自我的独立思考,或许才是让自我和文字本身走的更远的方式。 MUSIC: Writer in the dark - Lorde
00:30 社交媒体是什么时候走进我们生活的呢?从QQ,人人网站,到博客、微博、微信、小红书,以及后来认识到了IG,twitter,youtube。 02:17 仔细想想,在开始拥有这些社交媒体账号开始,它们对我们成长的负面影响就在与日俱增。 我发布的内容会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形束缚着我们,即使我们从未察觉。 从前非常沉溺于社交媒体,觉得社交媒体是离成名最近的途径。那时候没有分辨真伪、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所有一切鱼龙混杂一锅粥砸向自己。 永远有无法跟上的热点,总会看见过不上的生活,还会被告诫在我这个年纪必须要做到的事情,这些话题都是我们在社交平台上所害怕看到的。 36:58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中,有段引人深思的话。我们不过都是社交媒体上的商品,是“人类期货”,广告商才是顾客,我们都被精心策划过,多停留一秒,都是资本的成功。我们的生活是,白天在办公室里工作,夜晚打开手机,成为了别人的猎物。 我们难以辨别真假,人们也永远只相信自己预设好的答案。大多数时候,社交媒体充斥着的,是随着舆论环境左右摇摆,耳目闭塞的人,保持独立的思考,关注于自身是很难的一件事。 而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是在我们学会了筛选信息,辨别信息,并关注于自我后连带出来的。我们虽然无法辨别别人生活的真伪,但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们想要学习的,改变的,社交媒体同样可以带给我们。所以如果无法改变大环境,那就学会草船借箭,让社交媒体成为学习的工具或是变强大的武器。 我们某些思想或许是极为古旧的,社交在我们这里,依然属于面对面的真实沟通。就好像希望我们每次的录音最好是围坐在一起的。 希望每个人,在满天飞沙的网络信息里,都不要迷失自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认识自我,落回真实的生活里,过好每一天。 MUSIC: Head in the clouds - Hayd
转眼七月已是尾声,2022年竟已经过半。我们好像没有停止过奔波,却也似乎没有前进。 仲夏来临,却好像有许多在凋零的事物。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些让我们保持生机与期待的事物,与大家分享。 书籍: 01:10《巴黎伦敦落魄记》 在资本主义世界最繁华的地方,社会底层的贫困和困顿令人触目惊心。书中提到底层人民劳碌却无意义的工作,10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电视剧: 10:15《怪奇物语》 当你看见一群小孩拯救世界,分批去升级打怪,而且全员智商在线,瞬间感觉又燃又过瘾。 13:45《听见你的声音》 男主女主在海洋馆里轻轻一吻,头顶海豚飞过,浪漫的跨年龄爱情大概就是如此。 16:45《燃情克里夫兰》 三个女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阴差阳错降落在了克利夫兰。我年纪虽然不再年轻了,可我还是值得更好的生活,有种让我来试试。 21:15《海岸村恰恰恰》 夏日与海边,像是一个经典cp。从城市来到海边的女主,遇到了热心帅气的男主,轻松浪漫海边的爱情,怎么能不嗑呢。 综艺: 25:00《换乘恋爱(第二季)》 男男女女的关系算是被韩国人剖析的很彻底了,每一期都话题刺激,火花十足,随时上演修罗场。 27:35《向往的生活-许知远》 走近大海,独自坐在帐篷里发呆,感受大海的浪漫,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向往的生活。对一切充满好奇,懒惰贪念与热爱都是清晰和明朗的。 30:23《恰好似少年》 三个男孩,一辆车,三个目的地,没有广告,没有刻意的矛盾,没有过多的煽情,这样简单而轻松的旅行类慢综艺,好像很久没看到过了。 32:58《密室大逃脱》 有人负责搞笑,有人负责胆小,有人智慧,有人统筹。一群在在屋子里斗智斗勇,笑料百出,化学反应不断升级,是完美的夏日解暑综艺。 35:08《元气满满的哥哥》 哥哥们不仅帅气,还多面有趣。看见他们总觉得神清气爽,燥热夏日里带来一丝沁凉。 音乐: 37:25《Dreams》-The Cranberries 主唱桃乐丝的歌声就像盛夏的一阵晚风,吹散你脖颈边的发丝,让藏在里面的汗水化成了一阵微凉的风,沁人心脾。 39:42《想去海边》- 夏日入侵企画 追风追浪追自由,夏天就是想要无数次的奔向海边呀。 41:21《Walking on sunshine》- Jazzystics 燥热的夏天里偶尔需要一份清凉和宁静,很适合一个人随便做点什么事的时候听。 43:32 《Crush culture》-Conan Gray 在科切拉音乐节认识到他,他的声音就像夏天傍晚的海边沙滩,一抬头就看见了心动和落日。 46:52《Touch my body》-SISTAR 甜美夏天,穿着裙子,要更阳光、更向上、更勇敢呀。 48:35《Master of puppets》- Metallica 夏天怎么少得了躁动,重金属乐必占一席之地。这首歌,让我记住了霍金斯小镇的夏天。 50:10《被风吹过的夏天》-林俊杰&金莎 夏天,是适合怀念的季节。靠着被风吹过的夏天,来回忆我们之间蓝色的思念,绿色的思念。 52:10《如何从夏天活过来》—黄妍 曲风清新,小轻快的节奏,歌词很夏天的味道。 54:20《Love is pain》- Finneas 认识到他是因为他是碧梨的哥哥,但后来发现他的魅力远超想象。他的声音有一点淡淡忧伤的感觉,醇厚而富有故事感。 57:06《劲浪漫 超温馨》—汤令山Gareth.T Gareth 代入一个穷困的艺术家角色,努力去寻找生活中廉价但宝贵的体验。无论银行户口有多少个零,都可以体验到真爱与浪漫。 —————— 这是码头巴士第一次尝试系列播客,很多效果与预想存在偏差,也有不少没能聊尽兴的地方。 我们会持续挖掘与改进,下一个系列再见!
说起韦斯·安德森,好像逃不出他独特的电影配色,极致对称的美学构图,眼花缭乱中又那么和谐自然,我们总想着,这多半是个执拗又浪漫的怪人。 夏日影单的最后一期,我们一起走进韦斯·安德森迷人的五彩世界。 这位金牛座毕业于哲学专业的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也对于色彩与近乎强迫症的对称美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韦斯·安德森擅长将生活中的色彩艺术化,他的电影画面就像打翻了颜料罐子,各种明亮而不俗套的色彩搭配,创造出独属于他的浪漫童话世界。作为一个极致的细节控,强迫症式对称构图也是他被众人所知的一点,乃至被称为“对称狂魔”,这些对称美学的镜头也成为了他标志性的视觉元素。 国外有一位名叫Wally的摄影师发起了「Accidentally Wes Anderson」活动,Wally创办IG帳号,邀请大家一起找出各地像是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场景,只要你认为像是电影里的一部份,都可以分享给大家,这项活动甚至得到了韦斯·安德森本人的回应与认可。 除了风格突出色色彩美学,韦斯·安德森小说篇章式的电影叙事风格也为大家所关注,他的电影总是透露着大大咧咧的傻气与满不在乎的傲气。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观众往往很快乐。荒诞、做作或黑色幽默的台词本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影片中很多看起来的不经意往往是韦斯的刻意行之。 即使对于严肃的死亡,韦斯总是描写的那么云淡风轻,温润从容。没有生活的忧伤和沉重,也没有人生的悲伤和绝望。再搭配着明媚的颜色,让人感觉故事永远轻快。 在他的电影里,常常也会出现对修复关系的呈现。韦斯也是比较着眼于两代人亲情关系的修复,如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爱情等关系的修复。 他喜欢以冷幽默去阐释情感中矛盾与释怀的命题,赋予支离破碎的关系一种独特的童话感。他让每个角色饱满有趣,也让屏幕前的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待人与人间的关系。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值得讨论的细节太多太多。现在想到她,脑海里都会想到他走进拍摄现场,大声的喊一句:“我们的摄像机放在中间了吗?” MUSIC: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Op. 34: Themes A-F – Leonard-Bernstein /New York Philharmonic
夏日,除了阳光沙滩,还有暴雨的午后,阴沉的天空。而每当这样的日子出现,一个人拉起窗帘,窝在家里看一部惊心动魄的悬疑片,大概是消暑的最佳办法了。 说起悬疑,今天就来走进韩国导演朴赞郁与他的“复仇”世界。 朴赞郁导演一直以来以他的“暴力美学”著称,暗黑、诡异、出其不意是提起他的第一印象。 从小热爱电影的朴赞郁,大学主修的专业是哲学,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衡量钻研电影了。毕业后的他,就开始了他在电影行业的驰骋。 从02年开始的《我要复仇》,以及后来的《老男孩》《亲切的金子》三部电影上映,朴赞郁导演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这三部被誉为“复仇三部曲”,也奠定了他暗黑诡异的暴力美学基调。 2013年,他的第九部电影也是首部英文电影《斯托克》在全球发行,也预示着朴赞郁打入好莱坞的野心。2016年的《小姐》也让他收获了更多的关注与掌声。今年,朴赞郁导演凭借《分手的决心》获得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说回朴赞郁导演中的「暴力美学」,他喜欢运用黑白光线的对比、方方正正的构图,诡异背景音乐,大段留白和沉默。在他的镜头下,暴力只是一种形式,暴力之下是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 他喜欢借着暴力的引子,去描绘刻画一些城市的边缘人物。如朴赞郁所说,“纵然我禽兽不如,难道我没有活下去的理由?” 而说起朴赞郁导演真正的野心,就必须提到他进军好莱坞的作品《斯托克》。朴赞郁电影中擅长传递的“人本性之苦”的韩国式文化观念,帮助他打开了电影艺术的大门,也成为了他难以挣脱的枷锁,这一点就在《斯托克》上得到了印证。 不过,正如朴赞郁对自己的评价,“我只是个喜欢肮脏故事的老头子罢了。”这个脑子里装满离奇的老头子依然值得我们喜爱。 MUSIC: It’s Raining Again – Skylar Grey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