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菜都穿上Prada了,我还没穿上。”一句自嘲,背后指向上海近期的城中热事:奢侈品Prada与位于法租界的“网红菜市场”乌中市集举行了一场快闪活动,在固定时段消费20元,即可获得印有Prada标识及图案的包装纸与包装袋。 当奢侈品遇到菜场,流量密码外泄,网红与潮人闻讯而至,争议也由此产生。不买菜的网红只是拍照发图,买菜的居民不堪其扰,商贩惋惜蔬果被不加珍惜地对待。甚至有人在拿到包装纸后,直接将菜扔进了垃圾桶,“买椟还珠”成为现实。 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次爆款事件?当我们意识到有一些事情出了问题的时候,谁是我们应该指摘的对象?奢侈品、消费、艺术与菜场这样的生活空间,有没有更好的结合方式?是我们的社会太肤浅太物欲横流吗?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老朋友Yimi和思维,聊聊我们的Prada菜场面面观。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爱在工作日下午逛菜场的年轻人。 【本期嘉宾】 yimi,专注于家庭美食、农业观察的写作,《食帖》撰稿人。微信公众号:厨娘心事。 朱思维,知味葡萄酒联合创始人、主编,于美酒美食间游弋人生,亦不忘寻求超越解脱之道。 【内容索引】 02:20 乌中市集Prada菜场事件始末 10:00 Prada菜场的争议是网红和流量的锅吗 18:30 菜场成为网红,对日常买菜的居民影响大吗 24:20 “碾压式合作”:Prada“嫖”了网红菜场吗 30:20 “买椟还珠”也许是正常的人性 39:32 我们理想中的菜场是什么样子 49:24 奢侈品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Prada-24kGoldn/Lil Tecca Price Tag-Jessie J 【嘉宾推荐】 《穿Prada的女王》:大卫·弗兰科尔 导演,安妮·海瑟薇、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主演 《奢侈品战略》:Vincent Bastien/Jean-Noel Kapferer,谢绮红 译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皮埃尔·布尔迪厄,刘晖 译
这是一期与《ELLE世界时装之苑》合作的节目。我邀请到多年好友张怡微,一同聊聊写作、女性与年龄的话题。 原本以为写作话题很严肃,结果倒聊出了很多快乐。原本以为人生话题很平常,结果倒聊出了很多伤感。或许这种悲欣交集,恰好是人与人关系的底色。 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一个小说作者和创意写作教师的经验与方法,会听到近年风行的女性话题和文学领域的女性书写,也会听到两个写作者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又怎样互相安慰。 希望这期节目包含的真诚观点和轻松氛围能让你卸下对写作话题的心理包袱,更自如地进入人人攸关的文学的世界。如果写作是对精神版图的探索,祝你有一段愉快的旅途。 相关文章,还可参见《ELLE世界时装之苑》11月刊。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但行动力始终不够强。 【本期嘉宾】 张怡微,上海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出版有《家族试验》、《情关西游》、《故事识别》等作品20余部。 【内容索引】 03:07 写作究竟可以教授吗——学会识别故事 12:11 关注点为什么从爱情转向女性友谊的书写 17:21 女性友谊写作何以成为今日文学世界的流行 24:05 身为小说作者,如何塑造笔下的女性角色 36:54 从金爱烂说起:如何书写女生的苦闷与不自信 47:36 写作是对离别跟挽回的反复练习 1:02:37 一种男性的病:晚熟撞上中年危机 【背景音乐】 Lolita Ya Ya-Nelson Riddle Orchestra 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Emmylou Harris 【嘉宾推荐】 《故事识别》,张怡微
要先说声抱歉,这是一期上海话节目。没有任何刻奇的意思,只是觉得用方言来聊一个地方话题,更熨帖也更准确。 节目起因是近年法租界日益成为上海味道的代名词,武康大楼“获誉”上海香火最旺的地方,拍照的新人和打卡的网红络绎不绝。 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地理。每一个地标,勾连的都是自己的独家记忆。 这一期,我邀请懂经爷叔大头费里尼,从武康大楼聊到五角场和陆家嘴,说起偶遇刘嘉玲、关之琳、刘若英的往事,也谈到“三年大变样”的沧海桑田,如何构筑我们的记忆,我们又该怎样面对今日的变迁。 你会思考自己和乡土,和生活的城市的关系吗?你想过今天习以为常的场景,在过去是什么样子吗?你在乎过去的遗产怎样成为我们将来的财富吗?如果有过,哪怕只是一瞬间,这期节目应该适合你。 漫谈90年代的上海往事,祝你有一段愉快的精神旅途。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听着“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长大的上海人。 【本期嘉宾】 王海,又名大头费里尼,逃之夭夭的前媒体人,偶尔码字的不营业微信公众号实控人,勉强合格的商业短视频出品人。 【内容索引】 06:00 武康大楼:今天上海“香火”最旺的地方 10:18 住在法租界老洋房是怎样一种体验 18:04 五角场,一个蛮妖的地方 21:37 肉眼可见的陆家嘴变迁 33:24 在襄阳路市场偶遇刘若英,在地铁二号线看见关之琳 41:16 上海人不是一个户籍标准,而是一个文化标准 48:55 从前慢是一种迷思,上海是变化的概念 55:16 上海话如果失传了怎么办 1:07:03 上海人有什么共性 1:15:45 上海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上海的风》-顶楼的马戏团 《喜欢上海的理由》-孔佳 【嘉宾推荐】 《回望》,金宇澄 《租界》,小白
这是一次深夜聊天。 我和时尚博主Holy High反复改期,见缝插针,终于得以在一个深夜录完这期节目。必须承认,声音里的疲惫难以掩饰。但这或许也是一个隐喻,是对网红生活的真实注脚。 我们都看惯了网红光鲜亮丽的正面:走红毯,接代言,出美照,不在时尚之都,就在飞往时尚之都的路上。但在网红的背面,再也无法正常旅行,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时刻存在的对过气的焦虑与隐忧,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的。 在“网红”的语义越来越偏移,而网红的身份却越来越令人关注的今天,希望这期节目能够提供一些亲历者的见闻和感受。也希望这些敞开心扉的话,能给做过或想做网红的人一些温暖和鼓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时尚的生活有几百种,不懂的方式有千万重。 【本期嘉宾】 Holy High,一个擅长吃喝玩乐买买买的搞笑(不是)博主。 【内容索引】 05:53 时尚博主的高光与至暗时刻 13:39 做了时尚博主之后,再也没有单纯的旅行 23:31 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真的很痛苦吗 30:01 当网红遭遇网络暴力 36:14 对拼单名媛的基本态度:力所能及 44:08 想成为时尚博主,总共分几步 51:40 再大的网红终将迎来不红的那一天 1:00:35 回首来时路,庆幸与遗憾 1:07:06 时尚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I am Woman- Sarah Jessica Parker/Kim Cattrall/Kristin Davis/Cynthia Nixon 《我》-蔡依林 【嘉宾推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全集》
这是一期顶着锅盖录完的节目。关于相亲这个谁都不陌生的话题,我们聊了一些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傻话。 比如,独立女性当然有值得推崇赞美的地方,但也有真实存在的隐患与代价。比如,爱情永远动人美好,可惜相亲和爱情从来关系不大。再比如,很多条件优异的女性始终难以找到心仪的对象,理由很简单:女人向上看,男人向下看,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错位。 这些话一点都不动听,甚至会惹来嫌弃和怒火。但在正确的废话早已泛滥的当下,总得有人袒露一些基于大量行为的观察。 申江一姐是从业十余年的专业“红娘”,接触过70、80、90三个代际的相亲困局,从中积累了非常接地气的观点和思考。 关于相亲,关于婚姻,关于爱情,这一期,我们试着挑战一些独特甚至危险的领域。请你系好安全带,和我们一起出发。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说了千万次道理,这回聊一次现实。 【本期嘉宾】 申江一姐,魔都红娘,脱单导师。每天忙着为单身童鞋牵线,解答恋爱婚姻难题。工作室收到最多的礼物是:喜糖。 【内容索引】 08:11 8分钟相亲“车轮战”为何风靡至今 14:04 相亲结婚是抵御人生无常的方式吗 20:05 亲密关系里,永远要去挑战tough沟通 29:43 相亲处在鄙视链最下游吗 33:36 同一个人在认识异性的不同渠道中,表现可能天差地别 39:45 相亲的结构性矛盾:女性向上看,男性向下看 44:08 对女性来说,恋爱很容易,相亲结婚很难 53:36 两个结婚高峰:29岁,34岁 58:15 由爱情发展的婚姻,其实100年都不到 63:30 独立女性有价值,也有代价 67:02 相亲不是转角遇到爱,是一个现实故事 72:12 相亲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Standfast - Skin to skin 莫文蔚-《阴天》 【嘉宾推荐】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埃莱娜·费兰特,陈英 译
《乘风破浪的姐姐》珠玉在前,《追光吧,哥哥》差点把油腻刻在脸上,芒果TV的《披荆斩棘的哥哥》从一开始似乎就不被看好。 可是,初舞台的回忆杀唤起了不同年代的记忆,哥哥们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相处,也成功圈了一波粉。大湾区男团、赵文卓和他的街道办事处、李承铉的“偶像奶爸”身份和林志炫的艺术家脾气,相继引发热议。“披哥”由此跻身近期的热门综艺。 在看节目的时候,我们很难不拿“披哥”和“浪姐”作对比,也会时刻得到提醒:无论是节目机制还是观众偏好,无论是容貌身材焦虑还是努力拼命程度,我们对男女的要求似乎迥然有别。说对男性更宽容,也是鲜有争议的事实。 因此,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娱乐圈的资深媒体人杨万喜、曾索狄,一起聊聊《披荆斩棘的哥哥》以及背后涉及的性别与节目议题。希望听完这期节目之后,关于“披哥”,我们不仅看了,还看懂了。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一个永远被认作女人的直男。 【本期嘉宾】 杨万喜,做过电影记者,做过明星编辑,现任大活动艺人统筹。娱乐圈资深服务员。 曾索狄,传统媒体打工族,文娱资讯搬运工。不好意思,上热搜那些八卦,我知道的并不比你多。 【内容索引】 06:09 哥哥为什么不像姐姐那样有明显的容貌和身材焦虑 11:22 披荆斩棘的哥哥是怎么做到去“油”的 17:58 为什么不喜欢林志炫 22:47 比起成团的“浪姐”,“哥哥”宽松得像《向往的生活》 30:26 大湾区艺人的特点: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40:50 李承铉的人设:“偶像奶爸”的反差与偏见 49:02 赵文卓:扫地僧还是冠军相 54:54 哥哥和姐姐的节目,性别维度上有什么差异 64:27 综艺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郑伊健/陈小春/谢天华/钱嘉乐/林晓峰-《友情岁月》 张智霖-《祝君好》 【嘉宾推荐】 《中佬唔易做》:杨伟业导演,麦长青、张松枝、敖嘉年等主演 《树大招风》:许学文等导演,林家栋、陈小春、任贤齐等主演
我一直想好好聊聊戏剧。不仅因为参与过编剧工作,也不仅是每年看四五十部戏的缘故。这些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戏剧是热爱,戏剧是愉悦,说得更彻底一点,戏剧是生活。 这一期,我们借即将上演的原创历史剧《大明崇祯五年》为由,邀请到戏剧制作人、媒体人魏嘉毅,略为发散地畅聊了作为生活方式的戏剧。话题涉及心仪的经典和行业的内幕,也辐射到密室、剧本杀等热门话题。 希望这期节目能让看戏已成习惯的观众有所会心,也让更多对戏剧感兴趣却因为各种理由迟疑的朋友,推开戏剧的大门,看到生活的另一面。 最后且重要的一点,8月27日-29日,《大明崇祯五年》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演出,记得去看哦。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终于等到聊戏剧,还好我没放弃。 【本期嘉宾】 魏嘉毅,“好戏”主理人,戏剧工作者。“自由而无用”技能实操大赛第一名。 【内容索引】 01:54 我跟胡歌的老师学表演 04:29 穿着西装迷彩,演一场崇祯年间的故事 15:21 从《雷雨》到《白鹿原》,观众有没有笑场的权利 21:02 现在的戏剧工作者真的尊重观众吗 31:08 为什么做戏的人赚不到大钱,观众又觉得票价贵 37:26 上海观众和北京观众的差别 43:16 剧本杀、密室也算戏剧行业 55:12 剧场体验从下地铁那一刻就开始了 59:02 戏剧让我们自由,也让生活更清晰 64:52 戏剧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Skeeter Davis-The End of the World 郝蕾-《氧气》 【嘉宾推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孟京辉 导演,黄湘丽 主演 《宝岛一村》:赖声川、王伟忠 导演
教育培训行业山雨欲来。股价暴跌,裁员成风,机构接连倒闭。社交网络上,一则查处追究违规补课的视频,也因为过激的动作而引发争议。大量编排补课的段子,把这个原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诸多违法事宜相互类比。 教育是永远绕不过的话题。但近年来,好像很少有像现在这样的时刻,每个和教育相关的人,都被卷入了一场巨大变革。 为此,这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沪上一所著名中学的老师桃子和从幼升小的“苦海”成功上岸的妈妈郑大饭,从老师和家长的角度共同讨论,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鸡娃”,又应该怎么实践孩子的教育。 我们聊到了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分享了育娃鸡娃过程中的欢乐和深沉,也碰撞了彼此对教育的根本观念。无论有没有孩子,是否面临教育问题,这期节目或许能给我们每个人启发。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我不是真正的毒舌,我的损只是我穿的保护色。 【本期嘉宾】 桃子,一所上海人尽皆知的学校的老师。出走小半生,归来仍是张雪儿。 郑大帆,一个幼升小刚上岸的全职妈妈。有一种鸡娃叫快乐鸡。 【内容索引】 03:43 《小舍得》,一部真实到妈妈都不敢看的戏 15:34 是不是所有的快乐教育终将变成鸡娃 19:33 大多数为了自我实现而鸡娃的父母,都会失望 27:49 一个日理万机的创业者为了孩子的拜佛之旅 36:01 鸡娃“黑话”科普时间 40:33 一线城市精英学校的孩子生活在巨大的“泡泡”里 49:41 “鸡眼”:内卷到最后,连眼睛都不放过 56:29 教育上高度内卷是东亚社会的特色吗 63:03 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纽约上东区都预演过 67:14 好的父母需要哪些特质 71:51 教育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Carissa Rae-Near or far 李宗盛-《希望》 【嘉宾推荐】 《自由作家》(《街头日记》):理查德·拉·格拉文斯导演,希拉里·斯万克等主演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任爱红 译 《天生有罪》:特雷弗·诺亚,董帅 译
我们都是听着“民以食为天”长大的。这些年,当温饱不再是梦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逐渐成为新的用餐指南。米其林和黑珍珠遍地开花,分子料理与声光电的感官盛宴也不再是新闻。吃得更好,每每和吃得更贵深度绑定。 人人都要吃饭,但人人都会吃饭吗?贵的食物也许是好的,但好的食物一定是贵的吗?当我们讨论人均3000元的餐标和1982年的拉菲时,我们聊的究竟是食物,还是背后的符号和我们的身份认同? 这一期,我们请到资深的美食行业从业者、美食内容生产者yimi和朱思维,一起聊聊食物与审美、格调、阶层乃至文化的关系。 当然,我们也不能免俗地聊到了美食与人和情感的连通,但愿会和你产生共鸣,在这烟火人间,在这花花世界。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我不是真正的毒舌,我的损只是我穿的保护色。 【本期嘉宾】 yimi,专注于家庭美食、农业观察的写作,《食帖》撰稿人。微信公众号:厨娘心事。 朱思维,知味葡萄酒联合创始人、主编,于美酒美食间游弋人生,亦不忘寻求超越解脱之道。 【内容索引】 03:52 人均3000元的一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7:44 在高档餐厅遇到的那些令人气愤的“地图炮” 15:38 吃饭的“人货场”:美味与否,也和预期有关 18:27 京兆尹风波:按头吃素还是不思进取 23:06 你认为自己的价值多高,就愿意为一顿饭花多少钱 24:46 美食博主的饭局:争奇斗艳的修罗场 32:09 一盘鸡毛菜引发的迷思:砌墙还是搭桥 36:55 为什么影视剧里出现葡萄酒,一定是82年的拉菲 46:58 我们喜欢的美食,是因为好才贵,还是因为贵才好 58:23 身价相差百倍的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在酒局上是可能的 1:04:07 民主的品位不高:我们能不能区分“好的”和“我喜欢的” 1:10:56 美食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到底是轻还是重 1:24:59 食物面前,人人平等吗 1:36:18 想象中最完美的一顿饭 1:38:30 美食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邓丽君-Jambalaya 万能青年旅店-《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 【嘉宾推荐】 《澄沙之味》:河濑直美导演,树木希林等主演 《甜蜜的悲伤:关于爱、家庭和美食的回忆》,马特·麦卡利斯特,孙仲旭 译 《恋酒事典》:贝尔纳·皮沃,尉迟秀 译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婚礼是爱情的高光。离婚率逐年高企,结婚率渐次降低,越来越多的恋人将婚礼视作劳心费神劳民伤财的环节。曾经心向往之的美好时刻和动人仪式,似乎显得愈发可有可无。 这一期,我邀请到经手过几百场定制婚礼的婚礼策划师titi。她参与的每一场婚礼,都不遵循标准流程,而是从新人的特点出发,呈现专属于他们的故事和记忆。在这个意义上,titi真正经历了多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婚礼。 看过欢笑,看过泪水,看过相聚,看过别离,那么多年之后,titi依然投身婚姻和婚礼,相信爱情的意义。她走过多少心路,才拥有今天的认识?她的所思所想,对关心爱情和婚姻的我们,能有多少共鸣? 也许我们未必都要经历婚礼,但至少,每个憧憬爱情的人,免不了思考婚礼与婚姻的意义。但愿我们的聊天,能给你温暖的慰藉和会心的启发。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喜欢用歌词聊天,说得比唱得好听。 【本期嘉宾】 titiliu,专业婚礼梦想家。INTIME花时、婚礼志、七日书等多个婚礼机构、花店、书店、自媒体创始人。相信万物的语言都是一种,时空的维度总是多重。 【内容索引】 01:55 北大中文系毕业,怎么会进婚礼行业 07:00 印象最深的婚礼 13:07 婚礼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22:10 一场圆满婚礼的难度堪比办春晚 28:21 闹婚礼,现在还有哪些奇怪的习俗 32:56 婚礼中的遗憾,有时候也是好事 36:39 婚礼上有哪些群体性尴尬 45:56 你相信婚礼上的誓言都是真的吗 49:11 每个结婚的人,都想过离婚? 61:55 两性在婚姻中有没有结构性的问题 68:21 一段好的婚姻需要哪些特质 76:41 婚姻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Kath Bloom-Come here Kobukuro -永远にともに 【嘉宾推荐】 《妈妈咪呀》:菲利达·劳埃德导演,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主演 《革命之路》:萨姆·门德斯导演,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等主演 《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导演,本·阿弗莱克、罗莎蒙德·派克等主演
这个夏天,我们有东京奥运会。 从一开始的不甚期待,到收官时的回忆满载,奥运会这个容纳了无数人生故事的舞台,再次带给我们惊喜。中国选手也用优异的成绩和自信的风采,令我们倍感荣光。 疫情阴影下的东京奥运会,留下了很多话题。老运动员如何缔造9秒83这样的奇迹,新世代的选手怎样展示明朗开放的气质,“唯金牌论”在这届奥运会上是不是有所退潮,我们是不是比以前更懂得享受比赛本身的快乐。 当然,我们也发现,体育有时候变得“饭圈化”,天然的竞争关系会导向极端的拉踩,在社交网络上持续发酵。作为民族主义的容器,奥运会在东京主办,对国人也多了些微妙的意味。 我们更加不会想到,如果东京奥运会没有如期举办,很多选手、项目乃至运动,都可能消亡。是顶着疫情空场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为他们“续命”。 很多年以后,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回望2021年举办的2020年夏季奥运会。但至少在当下,我们可以及时回顾这场带给我们欢笑与感动的盛事。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文汇报》体育部主任、资深体育记者沈雷,和我们聊聊独一无二的东京奥运会。看完了热闹,我们一起看看门道。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职业观看体育比赛30年,实践矮子,嘴炮王者。 【本期嘉宾】 沈雷,从业二十余年体育记者,资深不著名体育专栏作者。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内容索引】 03:19 前方看奥运,就是在赌命 06:48 东京奥运会最感动的瞬间 16:57 新世代运动员带来了明朗轻松的气质 28:19 桥本大辉的金牌,真相对我们有多重要 33:59 伊藤美诚无辜吗,我们喜欢怎样的对手 42:27 奥运会从来就是民族主义的温床 47:25 无视性别差异,体育的基石就不存在了 51:40 这届奥运会,我们真的不那么唯金牌论了吗 61:00 如果不是东京奥运会,很多运动可能就没了 68:08 体育话题的文艺作品推荐 【背景音乐】 One Direction-What makes you beautiful Aska-歌になりたい (我想成为一首歌) 【嘉宾推荐】 《乞力马扎罗的雪》:欧内斯特·海明威,汤永宽 译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吴劳 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