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在大理,做一个不遵循社会时钟的普通人

大理是一个符号。一提到这两个字,苍山洱海、民宿客栈的图景就浮现眼前。对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大理是一个桃源,一个梦境,一个出口。这两年时局多变,越来越多北上广深的朋友前往大理定居,也给大理带去了一些变化。 我的朋友十一旅居大理5年。在此之前,她也过着“吉普赛生活”,在大城市居住,也去小地方流浪。在大理,她结交朋友,用心感触,记录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收纳在新书《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里。 借新书出版之机,我和十一聊了聊大理,聊了聊普通人,也聊了聊我们每个人关于时代和生活的困扰。或许没有太多深刻的洞察,但期望这次真诚的交流,能呼应并映照你内心的困惑与烦恼。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无可救药的城市动物。 【本期嘉宾】 祁十一,85后,曾居北京的媒体从业者,后移居大理成为自由写作者,出版书籍《假如我们注定是普通人》。如今在成都和大理过着双城生活,热爱闲逛、阅读和写作。理想生活是写作之余当一名小店店员,看形形色色的人与生活。 【内容索引】 03:34 为什么要记录在大理的普通人的生活 10:15 真实的大理是怎样的 23:24 “生而普通,便是自由”,我们该怎样理解普通人 35:12 我们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46:13 一个女生为什么会进寺庙短居 52:08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有“吉普赛情结”,能过一种小众的生活 67:16 常居大理的人怎么看待大城市里的人和生活 【背景音乐】 California Dreamin'-The Beach Boys Butchie's Tune-The Lovin' Spoonful

77分钟
1k+
2年前

044.东京大学女子:优秀竟然是那么悲壮的事

在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男女比例一直很悬殊。东京大学的女生在求职和婚恋上面临不少局促与尴尬。 追求自我实现的路上,她们要展现“东大女子力”,既不掩藏强势的能力,又在和男性的沟通相处中示弱求全,避免冲突。而在婚恋中,因为不想屈就,渴望理解,东大女子的选择范围相当有限,很多人只能靠“东大婚”校内解决,不少东大男生甚至觉得东大女子不如东京诸多女子大学的学生那样宜室宜家,适合婚配。 这样的场景,我们既陌生又熟悉。虽然聚焦东大女子,但我们也看到了国内的影子。借图书《东大女子》的机缘,我和两位东大女子一起聊了聊,我们该如何看待“东大女子”类似的现象,如何审视今天性别平权面临的问题,又如何进行女性主义的相关讨论。 希望我们关于性别话题的讨论,能规避一些泛滥的情绪,触达一些真实的症结。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长期关注性别议题的直男。 【本期嘉宾】 薛倩,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热爱出版的理科生,花了十五年时间从互联网广告、图书发行、营销、考研做到图书编辑,漂流过北京、上海、东京几个城市,策划出版图书有加藤周一《羊之歌》、斋藤茂男《饱食穷民》、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系列、龟石伦子《刑事辩护人》等。 应婧超,《东大女子》译者。语言学习爱好者,几经辗转,与东大结下三年半之缘。最大的愿望是世界和平。现居东京,从事留学辅导和中日翻译。 【内容索引】 04:05 在东京大学,男女比例悬殊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11:28 东大女子太优秀,不可避免要选择“东大婚”? 18:38 “东大女子力”:为什么东大女生那么优秀,还要处处示弱 27:17 东大女子和女大女子的“生存战略”是完全不同的 37:46 日本的“家庭主夫” 47:55 日本男性的“叔味”与“草食” 52:32 关于上野千鹤子及其观点的讨论 60:07 这两年,性别平权在日本 【背景音乐】 おとなの掟-Doughnuts Hole Emergency-Anly

75分钟
1k+
2年前

043.疫情前夜,我带着女儿逃离上海“流浪”了两个月

这是“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的第六期,也是最后一期节目。 我们聊了一场家庭生活实验:一个二孩家庭的父亲,在上海疫情前夜带着6岁的女儿“逃离”,在之后的两个月里,他们辗转成都、潮州、宜春、厦门、泉州,四处“流浪”,然后回到上海。而在上海的家里,母亲和念高中的儿子及住家阿姨一起,经历并感受疫情中的人生。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反常的行为。但在背后,我们又能窥见一个真实的都市家庭生活样本:夫妻之间的距离与亲近如何保持,父职与母职在男女更加平等的前提下如何演变,我们应该怎么审视我们的家庭生活。疫情给我们提出了不少新问题,通过回答,我们也在完成自我重建。 节目录制当天,上海宣布从6月1日起逐步复工复产。为期2-3个月的全域静态管理似乎告一段落。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我们也把“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收尾在这里。希望疫情的反复能够远离我们,自由的生活能重新成为常态。也希望我们都记住这段时光里发生的一切,背负着它们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希望疫情不要反复,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希望。 【本期嘉宾】 李梓新,非虚构媒体和文化平台“三明治创始人,播客“新气集ThinkAge”主播。有20年媒体从业经历,粤语歌资深爱好者。 【内容索引】 03:20 上海全域静态管理前,我带着6岁的女儿逃离了 08:27 带着女儿辗转五座城市的两个月“流浪之旅” 16:53 和女儿一起“流浪”,完全没有旅游的感觉 27:18 “流浪”中的亲子关系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35:41 留在上海的家人是怎么生活和联系的 39:55 随着男女愈加平等,家庭的分工合作会是更大的难题 51:29 今天父职与母职是如何交叉、变化的 61:29 “这就是我们最后一代”是今天的生育共识吗 66:56 我们不知道反复何时会来,那就让我们加倍珍惜现在 【背景音乐】 Love Of My Life-Queen Otherside-Red Hot Chili Peppers

79分钟
99+
2年前

041.回想疫情,原来我们记住的不只是悲伤

这是“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节目的第四期。 我和《撕票俱乐部》的主播唐小友围绕“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词,进行了一场完全开放的聊天。 《撕票俱乐部》从4月上旬开始了围绕疫情的日更栏目“海上日记”,以声音记录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透过这些声音,我听见想法,听见精神,也听见人。 都说今天是一个善忘的时代,时代里都是匆忙的人。那么,关于这几个月,我们会怎样遗忘,又会如何记得,或许也是自我重建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很喜欢唐小友的一种表达。她说,我们回想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温情。那么,祝我们不要轻易遗忘,也祝我们不会丧失温情。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记性曾经很好,希望这段时间能发挥作用。 【本期嘉宾】 唐小友,《撕票俱乐部》主播,戏剧行业周围从业者。 【内容索引】 04:01 一档关注线下演出的播客,疫情期间变成了“声音日记” 10:12 两个医护人员的日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 15:54 葛兆光与许知远:当历史照进现实 19:58 世界舞蹈日当天,两个舞团宣布解散 25:32 声音是最真实的令人心安的记录方式 41:26 我们因为记录,遇见了哪些人 51:08 回看封闭的这段时间,有什么意义 58:57 奇怪的是,回想痛苦,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温暖 71:06 韩国综艺拯救了最近的唐小友老师 【背景音乐】 Autumn Leaves-Eric Clapton You Have Loved Enough-Leonard Cohen

79分钟
99+
2年前

040.老公到底有什么用,疫情让我们的家庭回到“部落”

这是“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节目的第三期。 闭门在家,和家人的距离无限拉近,相处时间也有所延长,互看不爽的概率大幅提升。很多操持家务的女性看到躺平的老公,每每气不打一处来。忙于工作(和躺平)的老公也委屈,觉得疫情已经影响养家糊口,为什么还追着我不放。一来二去,摩擦升级,矛盾加剧。这种场景,我们都不陌生,不是在亲历,就是有听说。 老公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很多女性难解的疑问。我们无意批判,也不想制造性别对立。这期节目希望顺着这条线索,给出一些真实的感受和思考。 节目的老朋友虎皮妈输出了大量真相和金句,也让我意识到,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部落”竟然会成为家庭分工的精准描述。相信疫情过后,我们都会重新理解家庭和婚姻,这也是我们自我重建的一部分。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一个既心虚又委屈的已婚男性。 【本期嘉宾】 虎皮妈,编剧/作家/公号作者/加州律师,出版小说《人间故事》《硅谷是个什么谷》。 【内容索引】 02:58 家庭分工的原则:不患寡而患不均 09:14 都市生活的原子化:男人和女人干得都少了 13:42 家庭就像“银行账户”,夫妻双方通过“存钱”决定权力关系 15:16 在美国已经感受过一次囤菜抢购 21:25 疫情让上海回到“部落时代” 28:29 爱情是说不清楚的,但为家庭做事可以 37:34 无论遵循哪种家庭标准,不能只选对自己有利的,尤其是男性 47:24 婚姻是给大人准备的,我们很多人都活在童话里 51:23 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究竟是基因的还是文化的 61:56 这次疫情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婚姻状况 【背景音乐】 Make You Feel My Love-Adele Don't Know Why-Norah Jones

72分钟
99+
2年前

039.不用310开头,还想喝咖啡的都是上海人

这是“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节目的第二期。 疫情以来,一贯有精致、边界感和契约精神等标签的上海人,似乎迎来了新的争议。有人说上海人特殊时期还想喝咖啡喝红酒,是矫情。有人说上海人始终在抱怨,吃不得苦,有点事儿逼。 生活在上海的人对这座再熟悉不过的城市,也有了更复杂的情绪。困惑,失望,或许还透着难过,可又不免心怀期待。 这一期,我邀请到老朋友大头费里尼,一起聊聊,经过这次疫情,我们该如何重新理解“上海人”。 因为种种原因,这期节目用上海话录制,还请听不懂上海话的朋友谅解。也希望听得懂的朋友,能通过这期节目和我们一起完成一次自我重建。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35年精神和肉身上海人。 【本期嘉宾】 王海,又名大头费里尼,逃之夭夭的前媒体人,偶尔码字的不营业微信公众号实控人,勉强合格的商业短视频出品人。最新介绍是“被疫情上足发条的码字人”。 【内容索引】 02:34 一个上海市民的“大上海安放计划” 06:35 并不“勤快”的作者为何变成了日更 12:17 私家的“纳米叙事”,构成了城市的集体记忆 19:47 喝咖啡是上海人坚持自我原则和生活边界的指代 26:39 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半径缩小了 32:05 上海人依然在坚守边界感 40:11 现在还想喝咖啡的人就是上海人 48:37 时间才是我们自我重建的答案 51:35 疫情以来,想对上海和外地的朋友说点什么 【背景音乐】 蛤蜊炖蛋-王渊超 上海25小时-顶楼的马戏团

59分钟
1k+
2年前

038.疫情在家看书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这是“疫情与自我重建”系列节目的第一期。2022年或许是影响深远的一年。对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半径和日常的样态都发生了改变。面对冲击,我们会感到破碎,自我重建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而且,自我重建不仅是自己的事,它也是彼此映照和互相支撑的结果。当我们对抽象和宏大的东西感到无力,或许要在具体的人和事里寻求一些慰藉。这是系列的缘起。 第一期节目,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疫情居家,读书看片打游戏,这种“逃避”现实的方式,究竟能否维持内心秩序的稳定。我邀请了好朋友曼仔一起来聊这个话题,希望我们的共识能打动你:尽情享受精神生活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本期主播】 傅踢踢,做过媒体,做过编剧,还想继续做下去。疫情期间一度无法阅读。 【本期嘉宾】 曼仔,微博@就是曼仔。 【内容索引】 04:49 疫情期间,我们如何阅读 11:31 阅读并不比打游戏刷抖音高级 16:00 2022年,看不进书的我们怎么办 20:49 阅读有一种代偿机制 28:17 一定要给自己留一个精神生活的结界 36:59 过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精神生活就好 49:02 为什么我们爱从“古书”读解当代生活 【背景音乐】 We Shall Overcome-Joan Baez I Dreamed a Dream-Anne Hathaway 【嘉宾推荐】 《那猫那人那城》:朱天心 著 《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押沙龙 著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上野千鹤子 著,玉兰 译

65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