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和吴晓波聊中国企业家小史:如果未来没有大生意,年轻人不如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趁着吴晓波老师出版《茅台传》,和他聊了聊中国企业家近百年小史。 他曾在将中国企业家群体描述为是“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被长期漠视甚至妖魔化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这个群体从被遮蔽的历史中转折,跨越农民、城市边缘人士、知识分子下海的一波又一波浪潮,直到PC和移动互联网两波巨浪,把中国企业家推至世界舞台中央。如今,中国企业家来到改革开放以后第六代。 这集节目,我们梳理了中国过去五波商业浪潮、推动者及其特征,吴老师也聊到他对当下这波创业者的观察。他称,第六波“是最奇怪的一波”。 我们似乎一脚迈入保守年代。如果果真像他所说,未来可能没有大生意,我们的商业文明如何延续?年轻人又该怎么过好一生?这波年轻人恰好是吴晓波的女儿及其同代人的命运,他心有戚戚。 * 03:09 说真的,我已经算不清楚我见过多少企业家了 * 04:38 茅台是中国企业史一家特殊的公司,季克良(原董事长)是“匠人型企业家” * 10:08 未来中国创业者就是两条路,如果能结合在一起,你就牛了 * 13:22 纵观100年中国现代商业史,细数中国企业家的代际和关键年份 * 16:21 今天是第六波创业者,是最奇怪的一波(高速发展结束了、市场充分饱和、这一世代是有产阶级的孩子) * 17:22 过去五个代际的企业家的不同特征:最容易出大家伙的?最血腥的? * 20:01 在革命叙事年代,企业家是保守力量,曾经是“被遗忘的群体” * 23:42 美国企业家的群体性人格 vs 中国企业家的群体型人格 * 27:15 互联网企业家是革命性一代,财富创造和资源获取不再从政府获得 * 29:20 我们进入到保守主义时期,未来中国做企业学腾讯挺难,学茅台相对容易一点 * 29:51 如果企业家精神没了,国家就不进步了 * 30:50 采访了那么多不同代际的企业家,最有心灵共鸣的是哪一代? * 31:57 对当下的看法:AI是工具,有很强平台性、通吃性,不会带来所有人的创业机会 * 33:54 未来可能没有大生意了,大量人就满足做一个小生意 * 34:17 关于《你吃你的苦,我吃我的苦》这篇文章:“我有可能就是我女儿的苦” * 37:57 怎么看新闻一则:章泽天净资产600亿冲上热搜第一,排在清华优秀校友第三(口误:张一鸣出生于83年) * 38:38 给我女儿和她的同代人一些建议:不要再去幻想,不要再去讨好人家了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41分钟
15k+
1年前

57. 《繁花》真实版上海90年代:充满危险气息的黄河路和股市

前段时间身边人很多人追完了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讨论热烈。我邀请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老师来聊聊。他是上海人,又是经济学者,我们从local和财经的双重视角,看真实版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时代风貌与股市风云。 这集节目,不仅有经济学者对剧中角色与交易的专业解析,复盘历史上第一场兼并收购案“宝延风波”,还延展了中国股市在同时代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 01:39 《繁花》:王家卫的电视剧和金宇澄的小说是两部作品 * 04:16 作为上海人,我关于上世纪90年代与黄河路的记忆:鱼龙混杂、高深莫测 * 07:55 黄河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进可攻、退可守” * 11:56 恢复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真实故事,最开始只有八只股票,一切处于混沌中 * 17:35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的特征与局限性 * 19:39 剧中人物宝总的身世与入股市动机,真实性如何? * 30:50 专业解析:阿宝抄底A先生、强总收购与反收购(历史上第一场兼并收购案,剧中叫“宝瀛大战”,原型是“宝延风波”) * 37:50 90年代,中国股市中几起惊心动魄的故事 * 42:25 “宝总们”体现的90年代关于炒股与财富的时代风貌 * 50:10 剧中大大小小的人物:A先生、强总、爷叔、邮票李 * 53:40 《繁花》开拍前,我受邀去剧组,对方希望还原90年代K线图 * 01:01:25 时代逝去,繁花落尽,令人唏嘘 * 01:09:25 《繁花》意外地让不同代际的上海人开始重新对话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73分钟
8k+
1年前

56. 拼多多、名创优品崛起,是消费降级胜利吗?漫谈名创全球化之路

本集话题是近期很火的中国消费品牌全球化的案例:名创优品(MNSO)。嘉宾是我的朋友、财经作家沈帅波。我得知他正在写一本关于名创的书,所以把他拉过来先跟大家聊聊。拼多多、名创优品崛起,是消费降级的胜利吗?名创这家在美国开了100家店的中国公司,是如何迈出国门的? * 01:31 沈帅波自我介绍 * 02:00 爆文《藏在县城的万亿生意》的创作与调研方法 * 27:47 为什么开始深入调研名创优品?零售业没有虹吸效益,靠的是吃苦耐劳 * 36:16 中国企业出海的三阶段,各有千秋 * 43:30 创始人叶国富其人 * 50:51 消费品打造超级IP背后的零售业趋势 * 54:10 名创优品从单店店型跑通到全球化扩张的阶段总结 * 01:07:06 中国公司全球化要告别一夜暴富的心态 * 01:09:33 全球各地不同人群的消费习惯洞察(不爱挣钱地方的人爱买娃娃) * 01:18:28 怎么看 Manner咖啡/RELX悦刻/元气森林/完美日记等中国新消费品牌?怎么看完美日记的衰落 * 01:21:00 消费理性化、分层分级化是趋势 * 01:25:17 欧美奢侈品本质是皇室东西的平民化,而不是高端化的产物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95分钟
28k+
1年前

55. 与小Lin的线下活动|不可控周期中,提高微小个体的生命质量

这集更新的是前段时间与小Lin的一场线下活动。起因是小Lin最近发布了她的新书《时势:周期波动下的国家、社会与人》,借着这个时机聊了聊小Lin从投行到创业再到内容创作者的个人成长史,以及她做爆款内容的方法。因为现场来了很多年轻的朋友们,我们也展开聊了聊:在不可控周期中,如何提高微小个体的生命质量? 【人物小记】 小Lin(Lindsay),知名财经科普UP主,2022年、2023年B站百大UP主,用轻松幽默的风格和专业的视角分享商业财经内容。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硕士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金融数学,曾就职于纽约摩根大通投行,目前是Offer帮创始人。 * 01:37 普通人为什么要学金融? * 07:22 一个地区的周期史也是几方势力的博弈史(以日本为例) * 09:20 小Lin从投行到创业再到内容创作者的故事 * 11:00 纽约投行内部:暴躁同事、金字塔里“爬格子”、游戏规则 * 14:15 投行里,人人都是理财高手吗? * 14:35 辞职创业前纠结了半年,我的mentor鼓励了我 * 15:38 创业做咨询平台中遇到的波折 * 18:45 做了CEO的小Lin发现了哪些打工时不知道的职场真相? * 19:26 从2019年底开始发布第一条视频到爆发 * 21:46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个体,怎么看待处于周期中的自己? * 23:25 工作方法和爆款方法论 * 27:06 做UP主挣得多还是投行挣得多?:) * 28:48 个人怎么做到更高质量地生活在不可控的周期中? * 30:25 现场观众提问环节(由于录音质量的原因,只放出了一部分)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55分钟
15k+
1年前

54. 口述全球大模型这一年:人类千亿科学豪赌与参差的中美景观

这是《商业访谈录》的跨年特辑。我邀请拾象创始人李广密口述全球大模型这一年——当顶级商业领袖、顶尖科学家这些人类最聪明的大脑,手握数以千万计的资本狂卷一年,2023年全球大模型卷出了什么? 人类这场以大模型为名的豪赌实验,能否将世界带到新的摩尔时代?简单说,模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会不会极类似半导体行业:未来,模型能力每1-2年提升一代,模型训练成本每18个月是原来的1/4、推理成本每18个月是原来的1/10。 广密今年一整年全身心泡在大模型,一大半时间肉身在硅谷,参与相关投资。这期信息量非常密集。我会在show notes里尽可能详细地标注播客中的专业词汇。 * 02:03 过去一年,大模型的核心secret藏在这三家公司:OpenAI、Anthropic、Google * 04:22 回顾全球大模型这一年,我脑海里闪现的关键产品与瞬间 * 07:56 从OpenAI分裂出去的Anthropic,它的前世今生(OpenAI正以1000亿美元融资,Anthropic正以200亿-250亿美元融资) * 10:26 硅谷大模型的融资是巨头在定价和主导了,硅谷VC几乎全体错过 * 12:13 卷了这一年,全球大模型到底卷出了什么? * 14:03 如果复刻GPT-4是进入决赛圈,目前的3名入围选手和3名高潜黑马 * 15:20 提升模型capability的北极星指标与关键变量? * 16:51 这次是极少数科学家推动的“登月时刻”,天才科学家的聚集效应与分布图 * 23:05 模型竞赛很残酷,我们对于终局的推演、猜想 * 23:53 中国模型公司现状:技术辨识度/资源集中度/领军人物 * 25:53 人类烧尽千亿美金做一场AI实验,赌的是什么?AI能推动未来15年全球GDP翻倍? * 26:26 硅谷巨头和它们分裂的大模型阵营:微软和它支持的OpenAI/Google、Amazon和它们支持的Anthropic/Google自成一派/Tesla和它支持的X.AI/Apple——明年Apple支持谁值得关注 * 30:29 2024年会决定大模型格局,窗⼝可能就在未来12个⽉ * 33:39 大模型公司一定要追求GPT-4吗?不做怎么样?晚做到又怎么样?(壁垒) * 37:35 大模型有可能开启了“新摩尔时代”:明线是智能capability提升,隐线是成本下降 * 46:16 硅谷模型公司更像research lab,八成以上可能性会被收购 * 49:15 学习硅谷经验,“国内公司也可以提前抱大腿” * 50:34 大模型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不同特征(还没看到网络效应和数据飞轮) * 54:53 回头看,今年初我们低估了GPT-4的难度,高估了应用爆发的速度 * 55:14 开源和闭源/大模型和小模型/通用模型和垂直模型的格局问题 * 57:47 多模态和Agent的下一步? * 01:07:14 硅谷VC最大的竞争压力来自微软和OpenAI,GitHub前CEO Nat Friedman在这波AI里标的质量高,position比很多传统硅谷VC要好 * 01:11:33 对2024年的预测和猜想:应用大爆发? * 01:20:04 美国“模型即应用”,国内产品和场景定义可能做得更好 * 01:26:00 说三条今年行业的最大噪音 * 01:27:05 OpenAI政变进展:Sam Altaman像政客,Ilya Sutskever不怎么去公司了 * 01:29:09 接下来,我最想知道的4个问题 提到的公司/产品/人: * 全球前三的模型公司:OpenAI (ChatGPT)、Anthropic (Claude-2)、Google (Gemini)(Gemini Ultra) * 另外可能的黑马:马斯克支持的X.AI、Transformer核心贡献者Noam Shazeer创办的Character.AI、字节 * 做开源模型的公司:Meta (Llama)、Mistral (一家欧洲做开源大模型的公司) * 多模态:Midjourney (图像生成)、Runway/Pika (视频生成) * DAU稳定在200w以上的产品:ChatGPT、Character.AI * 企业级业务探索大模型的公司:微软copilot、Adobe * 贡献很大的科学家:Noam Shazeer (Character.AI CEO)、Dario Amodei (Anthropic CEO)、Ilya Sutskever (OpenAI首席科学家) * 在AI投资领域最欣赏的一个人:Nat Friedman (GitHub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专业或英文词汇: * 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即年度经常性收入,是一种衡量公司在一年内通过订阅、合同或其他定期收费服务获得的收入的指标。它特别适用于那些提供订阅型服务的公司,如软件即服务(SaaS)公司。 * 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 Transformer:是一种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和其他序列到序列(seq2seq)任务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它由Google在2017年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并在提出后的几年中成为了许多NLP任务中的标准模型架构。Transformer架构抛弃了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而采用了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来实现序列建模。 * inference cost:推理成本 * pre-train:预训练 * scaling law:在大模型领域,"scaling law"(规模定律)是指模型规模的增加与性能、能力或其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当在深度学习中讨论模型规模时,通常指的是模型参数的数量、训练数据的大小,或者计算资源的使用情况。规模定律通常涉及到增加模型规模会如何影响模型的性能和训练效果。 * diffusion model:扩散模型 延展阅读:本集文字精华版 & 拾象完整版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93分钟
46k+
1年前

53. 从萨特曼的宏大叙事,聊到赴中东掘金的中国人肖像

就在前不久,嘉程资本李黎女士带队赴中东考察。16天走过中东三国四城,访谈百余人。这集播客我们通过声音,记录那些他们在途中遇到的赴中东掘金的华人面孔,试图把这个鱼龙混杂世界中的每类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刻画出来。 片尾曲是 It's Beginning to Look a Lot like Christmas,祝大家圣诞快乐🎅🎅🎁:) 【嘉宾小记】 李黎是嘉程资本创始合伙人。她曾在科技财经媒体10年,曾担任《IT经理世界》副总编,独家专访过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著有商业财经畅销书《轻公司》。2011年她投身科技早期投资领域,在某知名机构担任管理合伙人。她也是知名创投服务平台《小饭桌》创始人。2017年,李黎创立科技早期投资机构嘉程资本(Next Capital)。她是乐信(NAS:LX)、老虎国际(NAS:TIGR)、PingCAP、元气森林、核桃编程等公司的早期投资人。 * 01:31 16天走过中东三国四城,密集访谈百余人 * 06:25 赴中东掘金的中国人有这几波浪潮:央企/国企做基建、移动互联网(Yalla /TikTok)、中国优势供应链/科技的输出 * 09:21 我们大概访谈了这5个群体,第一类:在巨头公司的华人肖像(举例前华为VP史耀宏、Yalla创始人) * 14:08 中东各地区迥异的市场样貌 * 17:18 要知道,中东是高度看重商务礼仪的 * 18:57 从政府话事人看中东宏大的叙事风格 * 22:17 中、西方公司在中东微妙的竞争关系 * 26:42 第二类:华人做的创业公司肖像(举例最大的华人超市温超、文远知行/Pony.AI、95后创办的空气提水公司) * 29:10 tips:不要随便miss偶然的中东小订单! * 31:40 在中东看到的创业机会(提到的公司:跨境电商物流公司iMile) * 35:55 第三类:在中东读书的年轻人肖像(“他们都好有钱啊”) * 39:39 第四类:在中东工作的年轻人肖像(“非常happy”) * 41:52 在中东,如何与巨头角力? * 43:23 第五类:那些鱼龙混杂的面孔 * 50:55 地缘如何影响中东科技与创新? * 55:08 扩展一些中东的政经知识 * 59:27 女性地位与日渐提升的离婚率 * 01:01:30 最后五个快问快答 往期有关中东的节目:200位GP赶去中东募资?聊聊沙漠上的白袍、主权基金和金钱王国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65分钟
9k+
1年前

52.【职场人性】论嫉妒:人类最禁忌的情感,在职场里暗涌

查理·芒格曾说:“世界不受贪婪驱使,它是由嫉妒驱动的。”他察觉到,在人们的争论中,嫉妒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禁忌”。如果将某个人的某个立场指控为“受嫉妒驱使”,会被认为是对持有者的极度侮辱。 然而,嫉妒总是无孔不入。 这集我和王亚军老师大声谈论嫉妒。尤其是谈论嫉妒在商业世界中暗流时,它的形状、样貌与表现。 近日东方甄选CEO与董宇辉事件,也可以用本期话题来解释。 =_=||| 【嘉宾小记】 王亚军现为境门管理创始人,曾经是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宝龙地产执行副总裁、麦肯锡大中华区战略与组织转型业务创始团队成员。出版有《企业即算法》一书,他对如何建设大规模敏捷组织有长期实践和研究。 * 01:41 当听说我们要聊嫉妒…第一反应是啥?? * 04:06 嫉妒与爱、痛苦、恐惧一样与我们亲密接触,我们却对它避之不及 * 04:57 什么令我们嫉妒不已?谁在设计着嫉妒? * 06:17 如果你试图消除引起嫉妒的一种偏差,人类会立马发明另一种偏差 * 07:09 职场嫉妒(workplace envy)的N种形式:“暗流无处不在” * 09:46 上级对下级的嫉妒 vs 下级对上级的嫉妒 * 13:12 嫉妒也有积极意义(消极的嫉妒 vs 积极的嫉妒) * 15:05 公司里,高层/中层/基层都在嫉妒着什么? * 16:51 我们一边嫉妒,一边创造着“被我们嫉妒的东西” * 17:53 女人嫉妒一切女人,男人只嫉妒一部分男人? * 20:35 奢侈品、豪车被发明出来,专门承载人类的妒忌之心 * 22:11 当年终绩效考核引发不公感和嫉妒感,该如何自处? * 26:42 “被嫉妒的人” * 29:59 企业文化与嫉妒的关系 * 30:50 企业家之间的嫉妒,处理不当会将企业带入歧途(真实故事) * 34:34 为什么我们对嫉妒绝口不提?“普遍的禁忌” * 36:19 聊聊影响我们行为的“四元框架”,也聊聊董明珠与王自如 * 42:15 你想象不到的空间分配(工位/办公室/电梯/食堂),是诱发嫉妒心的元凶之一 * 47:09 那么,谁应该成为坐在CEO最近办公室的人? * 53:51 挑逗手下嫉妒心能成为管理者的手腕吗? * 58:46 假如你是马云同学,没跟着他创业,如何克服嫉妒心? * 01:04:06 考察一家公司该不该加入、该不该投资,不妨尽调一下嫉妒含量 * 01:08:38 反嫉妒的心理技巧 播客中提到的论文《Workplace Envy》: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10.1146/annurev-orgpsych-012420-055746 上面这篇论文的中文版本(大家可编辑、可优化): https://docs.qq.com/doc/DTFlpUFRNb2FZZUVD 【一则有趣的招募令】 12月22日(周五)晚8点,小珺将和知名财经UP主小Lin在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有一场对谈,这也是小Lin新书《时势》线下分享会。小Lin将分享她创作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对各国/地区经济史(如日本、韩国、印度、英国、中东等)进行梳理,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与时代脉络,从而从容地生活其中。 你可以通过下方海报扫码报名。期待在现场遇见你:)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80分钟
16k+
1年前

51. 地缘政治与大国汽车:中国跃居第一出口国?别浪费大危机

这一集我们聊聊地缘政治与大国汽车工业。 据中汽协最新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中国出口汽车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今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跻身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中国要想跃居全球汽车工业的下一个区域重心,出海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随着专辑《汽车史话》展开,大家会看到全球汽车工业的区域重心发生过几次重大迁移。前几集我们深入聊了美式汽车的辉煌与衰落,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汽车区域重心从欧美转向日本。在当时,日本车企面临着异常坎坷的大出海之路。他们在美国遭遇了第一次重大失败,经历漫长的调整期,最终借助了一场大型全球危机夺得成功。 这集节目我们会对比中国和日本汽车出海之路。你会看到,对于汽车出海,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会一路相伴,险象环生;但与此同时,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崛起与地缘政治,甚至历史中的大冲突、大危机、大风波是密不可分的。 【嘉宾小记】 张君毅是奥纬咨询亚太区私募资本与工业品业务主管合伙人。现任飞乐音响、如祺出行、纵目科技独立董事,在复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加入奥纬之前,曾与李斌联合创立蔚来资本并担任管理合伙人,在三年内投出10余家科技领域独角兽和上市公司。此外,他曾担任平安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兼智慧企业首席运营官、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合伙人等职。 Part 1: 疫情中爆发的中国汽车出海 * 02:10 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汽车出海的起点 * 05:24 2012-2020年这八年汽车出口总量(含新能源和燃油车)才100万台/年,为什么? * 1)2005年有中国车企在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碰撞测试中得0分,造成第一次出海失败 * 2)出口地区单一,伊朗是中国很多车企的第一大市场,包括比亚迪/长安/奇瑞都依托当地企业进行属地生产和销售;后因伊朗遭美国制裁,导致出口的一次重大下滑 * 3)欧美法规和技术要求高且繁杂 * 4)海陆运通道运力有限制,仓位紧张 * 07:45 疫情给了中国车企一次意外的增长机会 * 1)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破200万台,超韩国,仅次于日、德,是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 2)2022年破300万台,超德国,是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 3)今年数据喜人,到10月份已经423万台,首次超过日本成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 08:58 细说中国汽车出海爆发的构成要素: * 1) 产品具有了全球竞争力,包括质量和性价比 * 2) 疫情让国际供给发生中断,中国汽车成为补充 * 3) 海外运力等前期困境慢慢被解决 * 4) 中国电动车产品补充了当地市场空白,如泰国 * 10:19 造车新势力的出海进程:蔚来、小鹏、爱驰很早筹备出海,哪吒在中东、泰国很努力,对出海审慎的理想也开始迈出脚步 * 12:35 新能源汽车是规模化竞争的市场,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 14:21 出海的挑战与危机将始终存在 * 14:59 中国汽车出海案例与2012年以前更早期的探索道路 Part 2:日车汽车出海史:第一次失败、在意外的大危机中爆发 * 20:14 全球汽车工业的区域重心从美国转向日本 * 22:05 以丰田为例,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出海在美国遭遇了巨大挫折 * 23:04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为小排量的日本车带来机会 * 24:26 丰田做出了哪些有效准备? * 1)车型调整,2)销售和保养市场,3)成本与价格优化,4)在美国成立经销商网点,5)在当地建厂和投资,6)在各国有研发基地 * 29:01 当年日本车出海遇到的大危机(石油危机)是美苏对抗,日本只是作为旁观者;今天中国作为全球角力的对抗主体之一,是不是将面临更错综复杂的环境? * 29:39 汽车出海的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是相当的——丰田在中国追逐利润增长而不是市场占有率增长,它考量的是如果出现潜在政治风险,我该怎么办? * 31:01 为什么日本车决心要走出去? * 33:20 为什么现在日本专注研究氢能源而不是纯电动车?(地缘原因) * 34:14 全球汽车工业发生区域性重心转移的原因,我们能站上下一个区域重心吗? * 38:02 看似是产业变革,重心区域转移,背后有许多地缘政治色彩 * 40:10 日本几家重点车企的创立故事,第一家是丰田 * 1)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父亲是纺织大王和发明狂丰田佐吉 * 2)二代继承和做创新业务的故事 * 3)日本百年家族企业超过3万家,原因在于它虽然也亲属继承,但不一定非得是长子继承(妹夫也可以) * 4)丰田汽车刚成立遇到经济危机,差点倒闭 * 5)战争让它得以生存和壮大 * 48:51 第二家是本田,从零部件到摩托车再到汽车的创业之路 * 1)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小学学历,是汽车迷、发明家 * 2)第一次创业是发明活塞装置,作为丰田供应商获得丰田注资 * 3)意外的地震把他的工厂震毁了,他把所有东西(零部件)卖给丰田 * 4)再一次创业:本田技术研究所,先从摩托车入手,再涉足汽车 * 5)本田宗一郎的管理哲学,拒绝让自己的儿子进公司(反对裙带关系) * 01:02:43 丰田的精益化管理 * 01:06:21 日本车企大出海的巅峰与之后遭遇的几次挫折 * 01:11:09 日式车企现状 * 01:11:45 日本汽车出海史能给中国车企哪些借鉴? * 01:15:36 中国车企大出海的未来,仍然是高度不确定的 【汽车史话】专辑: 【汽车史话01】世界上第一辆燃油车、女车手和慈禧太后 【汽车史话02】集权者福特与全球第二畅销T型车的衰落 【汽车史话03】从“盛产管理大师”的通用汽车,看美式车企百年荣辱 闲话蔚小理往事:大佬、出牌、生死时局【汽车史话番外】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78分钟
12k+
1年前

50. 95后、00后创业者怎么样了?他们的生猛、高马斯克值与现实

95后、00后创业者是主流媒体之外一群面目模糊的人。 事实上,在今年如火如荼的AI创业潮中,这波新生代创业者已占据相当比例。只是媒体仍将镜头对准那些成功过的创业者(如王慧文、王小川),或学术大咖创立的公司(如智谱AI)。 今天这名嘉宾是一位95后创业者宋亚宸(Simon)。他出生于1997年,还没毕业就在商汤CEO办公室工作,后以001号身份作为MiniMax早期联创参与创建这家公司,去年底他开始独立创业,方向是AIGC 3D。这是宋亚宸接受的第一个访谈。 这集,你可以视作是对以宋亚宸为代表的95后、00后创业群体的速写。 他有一个令我印象很深的描述:这波年轻创业者的“马斯克值”拉满。他们的创业偶像悄然从乔布斯过度为马斯克。 【嘉宾小记】 宋亚宸于1997年出生,2019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他于2018年开始在商汤CEO办公室实习并工作,2021年6月作为早期联合创始人参与创立AI新兴独角兽Minimax,2022年底他创立AIGC 3D公司VAST,获国内知名基金投资。2023年,宋亚宸在国际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上,与英伟达⻩仁勋、Sony和Unity高管同台发表主题演讲,是首位在该会议上进行主题演讲的中国创业者。 * 02:13 个人时间线 * 08:02 以商汤为代表的AI 1.0公司 vs 以Minimax为代表的AI 2.0公司 09:42 速写95后、00后创业者群像 * 创业还是一个好选择吗? * 对喜欢的东西两眼发激光,对不喜欢的东西一下就蔫了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们的驱动力不一样了 * 这代年轻人不是苦过来的,而是,从小就爱玩儿 * 我的同龄朋友毕业后有哪些主流选择? * 这代人创业不是先积累社会资源、名望,然后找老伙伴 * 刚开始融资,我的投资人完全不知道我在说啥,认为我们很偏激 * 一开始创业,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除了头铁一无所有 25:45 95后、00后这代创业者的“马斯克值”拉满 * 怎么定义“马斯克值”? * 我怎么参加Siggraph大会,与英伟达⻩仁勋同台发表keynote演讲 * 为了形成“人才黑洞”,我甚至和OpenAI抢人 * 我的创业偶像是?说实话,很上一辈人 * 这代人的创业偶像从乔布斯变成了马斯克,两人是迥异风格 * 怎么看字节跳动和张一鸣?他是我的偷师对象但不是偶像 57:08 当生猛撞上现实 * AIGC公司普遍存在两类人(三清/学霸派,感性派),年轻CEO怎么做管理? * 创业城市、创业方向选择? * 怎么看当下冷峻的创业现实? * 一些应对方法:我们不再用传统的“轮次”来融资——更灵活、更短平快 * 公认的厉害的年轻创业者 * 为什么95后、00后创业者在了主流媒体上面目模糊? * 对于这些具体的人,最后再透露一点点细节吧(一些奇奇怪怪的趣味) * 给投资人三条与95后、00后打交道的建议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74分钟
20k+
1年前

48. OpenAI的权力游戏:脸谱、硅谷精英政治与讽刺意味

距离OpenAI版“权力的游戏”开播已经过去四天四夜,科技圈全员都在追剧。这集节目我和硅星人与品玩创始人骆轶航老师聊聊,截至目前的剧集全回顾、关键人物光谱、权力失控的根源,以及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硅谷精英政治话题。 骆老师曾担任《第一财经周刊》驻硅谷记者,后来长期联络中国与硅谷,所以他与本剧里一些关键人物有过直接、多次接触,比如Sam Altman。 这集播客的源起是我读了他最近写的《关于OpenAI CEO被出局的事实、猜测和看法》一文,觉得很受益。这篇文章和播客中提到的人名,都会放在show notes里,供大家参考。 就在节目播出的当天,最新消息确认,Sam Altman将回归——这恰好应证了我们在节目里的预测。但这不意味着皆大欢喜。OpenAI后续还有许多有待妥善解决的问题。 理念未达共识,冲突不会结束,创伤远没愈合。 权力的游戏 * 02:38 四天四夜剧集全回顾 * 08:59 这次政变的根源是什么?从理念之争演化成political斗争剧 * 11:13 OpenAI中间人谈Sam Altman:对安全问题说一套做一套 关键人物脸谱 * 11:53 辍学派、创业派(CEO Sam Altman、董事长兼总裁Greg Brockman)VS学院派、大厂派(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CTO Mira Murati) * 13:21 怎么看Ilya Sutskever的倒戈:他与Sam Altman、Elon Musk的关系,“马斯克明显是一个吃瓜群众” * 14:53 三名独立董事:Adam D'Angelo,Quora 创始人;Tasha McCauley,管理过多家中小科技公司,也是好莱坞明星Joseph Gordon-Levitt的妻子;Helen Toner,乔治城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战略总监——当前,Adam D'Angelo正成为众矢之的 * 17:40 从独立董事名单中消失的三个人(最关键的是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 * 19:16 历史上那些被解雇的美国公司CEO、高管 * 22:07 这起事件发酵至今,令我震惊的两件事 * 49:03 尴尬的临时CEO 、Twitch联合创始人Emmett Shear 失控的权力机制 * 23:14 权力的机制怎么从独创走向失控 * 23:32 我们那时办活动请OpenAI科学家都放第四个 * 24:37 没有盈利性的机构OpenAI Inc控制有盈利性的机构OpenAI LP * 26:07 投OpenAI是微软变化很大的一年:陆奇离开,微软重新确立了AI路线 * 28:55 “事出反常,必有妖” * 29:26 设计机制的背景,而后它为何失效了 再谈Sam Altman * 32:18 我对Sam Altman的印象:见过他两次、和他聊过一次 * 33:12 “过去YC连创业者有口音都不要”——对比YC创始人Paul Graham和他的接班人Sam Altman * 36:18 这两天他干的事刷新了我的印象,一个nerdy形象的人干了马斯克的事 * 38:30 2017年的Sam Altman想从中国的LP口袋中募钱 * 39:35 他看起来nerdy,却是“硅谷人脉王”的另一版本 * 42:00 有全球愿景而不是强烈美国本位意识的人 * 42:40 Sam Altman对这起政变的应对 硅谷精英政治 * 50:10 硅谷的政治与手腕 * 51:33 华人在硅谷的不适,印度人更擅长美式“拉帮结派” * 52:21 硅谷精英政治的具体做法 * 52:54 Meta中的华人开始有意识地操控 * 56:04 中国企业出海遇到美式政治很头疼,even是TikTok * 56:51 两类人在硅谷剧本中会非常受欢迎 * 58:27 那些隐形的压制和不公,“因为有些人会嫌弃别人的口音” * 01:01:05 对比乔布斯当年被罢免 * 01:02:25 相比Ilya Sutskever,硅谷更喜欢Sam Altman(中国则不同) 本剧的反讽意味 * 46:56 剧中,我最想知道哪些隐藏细节 * 47:54 预言接下来的剧情 * 01:04:54 dramatical and ironical:OpenAI被AGI未来可能的威胁以人类斗争的方式反噬 延展阅读:《关于OpenAI CEO被出局的事实、猜测和看法》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66分钟
32k+
1年前

47. 接班百亿基金的琐碎小事:徐小平和他的门徒

前不久,我发表了一篇还原真格基金接班故事的文章《徐小平退后一步,方爱之向前一步:中国风投第一起交接故事》。真格或许是中国一线基金里第一个完成从一代到二代交接和传承的风投机构,非常具有典型性。 这集播客就是其中一部分访谈。基金里那些隐秘的交接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个故事揭开了面纱。 本集录制时间于2022年。如果存在一些实效性问题,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02:11 Part 1 喜欢写信的投资人 * 给沈南鹏写的信、沈南鹏的回信 * 给方爱之写的信 * 结识徐小平和方爱之 * 中国士大夫想要寻一明君奉献自己一辈子 * 盛情难却 * 成为徐小平的第四位门徒 * 写过的情书 * 给founder写过最受挫的一封信——to汪莹(RLEX悦刻创始人) 17:43 Part 2 权力交接的历程 * 从薛定谔的出现,到不参加任何投委会 * 徐小平和王强很早就开始说,这个基金未来是你们的 * 可能是中国唯一完成generation transition的一家基金 * 总想去找那个“宗师级的人”,但都忍住了 * 2022年和徐小平的所有聊天,他说自己成了一个幸福的父亲 * 徐小平的焦虑、多巴胺的诅咒 * 错失RLEX悦刻的故事(无数次地辗转反思:what if) * 寓意基金正式交接的一刻:2019年新年party 27:58 Part 3 从内部视角审视真格 * 方爱之和戴雨森的性格特点 * 基金升职的量化指标 * 对一个基金来说,合伙人代表什么? * Founder’s Fund的机制设计:一旦晋升Principle,随即进入4年倒计时 * 向Benchmark学管理:合伙人结构、open end会议、米其林三星厨师 * 真格的投委会(IC会)怎么投决? * 全员sourcing机制 * 合伙人收不了年轻人的税 * 创始人徐小平和王强的两种性格、两种角色 * 作为一家天使机构的培养体系 42:19 Part 4 量化研究创始人 * 方法论和其他所有基金都不兼容:“信则灵” * 四象限理论(小天才、操盘手、科学家、老司机) * 教授创业不一定要全职 * 创始人籍贯、年龄、教育背景的地图 * “阳澄湖大闸线理论”(投高管创业是危险的) * 对连续创业者的反复思考 * 创业者有什么表现是巨大的减分 * 作为投资人,问过最狡猾的问题是什么? * 遗憾和自省 * 和其他基金相反,现在投的创始人反倒越来越年轻 * 投天使像开盲盒 * 从文艺青年身上挣到钱了吗? * 为什么字节没有走出来特别成功创业者? * 现在,会投更多没打过工的人 * 为什么真格投资人大多爱发即刻? 01:07:43 Part 5 徐小平和他的门徒 * 盯人战术、对人的投资组合 * 现在的团队是黄金一代(除了三个80后,其他全是90后) * 共同的成长、反思、焦虑、痛苦 * “平台”是什么?“平台”的反面是什么? * 充当徐小平保镖的故事 * 细节塑造文化 * 徐小平退后一步,接班的挑战是什么? * BIG SHOES TO FILL(有大鞋子要填) 延展阅读:《徐小平退后一步,方爱之向前一步:中国风投第一起交接故事》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文字版 & 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81分钟
19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