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11月11日聊聊,来到第15个年头的双十一,也是失去逍遥子的第一个双十一。 我们谈到在这场年度大戏里的各方心态和诡计,15年双十一背后的中国电商演进史,以及双十一会消失吗?节目里也有很多双十一战役里的平台内部故事。 【嘉宾小记】 赵圆圆是前淘宝直播运营负责人,他参与过孵化薇娅和李佳琦,此前是奥美创意总监。 * 01:45 今年双十一:鸡肋的?割裂的?充满阳谋的? * 08:23 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红书、得物、唯品会……有史以来最浩瀚的平台大乱战 * 13:55 双十一的内涵演变,它对于各平台/商家/消费者分别意味着什么 * 18:16 消费者精准画像:二线城市25-35岁已婚女性>学生>中老年 * 21:18 男女购物习惯的差异根源——“互联网消费环境是为女性设计的,男生敲个边鼓” * 25:15 空前复杂的双十一是怎么形成的?(老板都头疼,但解决不了) * 29:37 商家能从这次双十一挣到钱吗?消费者心理为什么变得冷淡? * 35:37 最不像双十一氛围的平台排名:拼多多倒数第二,小红书倒数第一 * 37:50 各个平台直播带货的表现 * 39:46 为什么淘宝形成了以薇娅和李佳琦为超头主播的马太效应生态?和抖音生态(反超头)差别那么大的根源是什么? * 44:21 超头主播的兴衰与临界点 * 48:06 网红的五个阶段和双十一中的李佳琦事件 * 50:37 15年双十一背后的中国电商演进史(流量时代-货品时代-内容时代-?) * 57:00 一个我们没提到、但可能会成为未来电商大鳄极的平台 * 57:45 这个时代属于服务商(平台)非常挣钱的时代,平台、大主播、商家分别拿走蛋糕的多少? * 01:00:05 坑位费里的门道(含李佳琦坑位费) * 01:00:45 变相“二选一” * 01:01:12 我参与过的双十一战役、胜负和它的幕后故事 * 01:13:21 茅台与双十一 * 01:14:38 没有逍遥子的双十一 * 01:15:43 透过双十一这个国民消费凸透镜,我们看到了什么?(消费不多、段子很多) * 01:20:50 淘宝都到抖音投开屏广告了 * 01:22:57 双十一会消失吗?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这一集和Allen聊有186年历史、坐拥3500多亿美金市值的消费品王国——宝洁。 这家公司是怎么扛过近两个世纪枪林弹雨的?令我惊讶的是,它不是一家有强烈爆品思维和创意基因的公司,甚至有点笨笨的。那么,它的人才、原则、方法论、体系如何支撑这个巨无霸军团走到今天? 本集嘉宾Allen(王怀南)上世纪90年代末入职宝洁美国,他是少见地以华人身份掌舵一个美国消费品品牌的人,宝洁历史上的传奇CEO雷富礼曾经是他在内部的coach。Allen以亲历者的视角给我们带来了隐藏在这个王国里面的绵密干货和一手细节。 【嘉宾小记】 王怀南(Allen)的职业生涯贯穿了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从清华半导体+英文系起步,到纽约的哥大社会学系求学,自此迈入美国的社会大熔炉。凭借着对社会的兴趣,毕业后在美国走了一条很少有华人走的路——做咨询、市场这些广泛与文化、人打交道的工作。他先后加入麦肯锡咨询、宝洁、Yahoo、Google,横跨美国最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企业。直到2006年回国创业,是上市公司宝宝树、初创公司米茶科技创始人,也是陆奇创办的奇绩创坛合伙人、导师。 * 02:05 90年代末的美国,哪家公司最难进?美林、通用电气、宝洁 * 04:15 宝洁的一个严肃传统:不喜欢被拒绝offer,不允许第二次敲他的门 * 06:52 宝洁曾经有巨大的食品和饮料部门,但在过去十几年统统卖掉 * 09:18 “任何人可以伪装,但你不可能伪装十次” * 10:45 宝洁在中国有6000+毕业生,知名校友如蔚来汽车秦力洪 * 11:34 宝洁美国最喜欢的人才:本科军校,硕士商学院,中间最好在军队作战 * 12:26 无数宝洁CEO从“品牌助理经理”出发——美国人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宝洁品牌经理有一个梦想,从助理品牌出发,有一天成为宝洁CEO * 13:48 宝洁原则之一:Promotion From Within(只从内部提拔) * 14:50 宝洁原则之二:Up Or Out(不提升,就滚蛋) * 15:35 始料未及的白热化竞争:你们中只能活1-2个 * 17:54 我从品客薯片的品牌助理经理出发,如何在那届KO了所有人?而且,收获了宝洁一任伟大的CEO雷富礼(A.G. Lafley)做我的教练 * 21:40 这家近190年的公司会孜孜不倦地做美国家庭入户调研 * 24:55 消费品王国的起点:德国的后裔、移民、战争、象牙肥皂——秉持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 27:52 宝洁每30多年遇到一次大周期、大挑战(近十年在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 28:49 从家族企业到公司化运作,但因为家族参与了很久、又坐落在美国三线城市,反而使宝洁文化得以传承 * 32:10 宝洁创立时是清朝道光十七年,已历经12代领军人物 * 35:25 宝洁有一个理论:被攻击的时候,你要分清这是能摧毁你的炮弹?还是你只要躲在工事里就完了(德国人特别会修筑工事) * 37:23 战斗中是没什么政治的,政治多往往是因为人“死”得慢了 * 41:41 当军校背景的人进入商业战场(我的海军背景同事,每天掐着表工作;战争是一门艺术,在绝境中想方法) * 44:20 宝洁没有爆品思维——它不是一个灵活部队,而是一个德国军团 * 47:50 宝洁强大的是?“创意不是它的基因” * 48:05 宝洁方法论之一:Brand House(品牌屋) * 48:50 宝洁方法论之二:品牌+供应链+R&D的组合,品牌最年轻但话语权最大 * 53:30 宝洁方法论之三:品牌管理制+品类管理制 * 56:12 宝洁高峰时管理600多个品牌,它判断什么战场该拿下,什么战场该放弃? * 01:00:24 为什么宝洁剥离食品和饮料?宝洁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于:1、家庭清洁技术;2、美妆个护 * 01:04:38 宝洁三种途径孵化新产品,最后要选一个美国城市做test market(比如,亚利桑那州的图桑,这里什么东西都像“平均美国人”) * 01:13:05 宝洁有两个强大的中后台(研发、销售): * “品客薯片的技术和女性卫生巾的技术是一样的” * “99%世界高端奢侈护肤品牌,宝洁是代运营商” * 01:19:00 宝洁曾经痛失过的品牌和赛道 * 01:20:15 电视机浪潮、互联网浪潮面前,宝洁如何误判以及它如何走出危机?(宝洁和肥皂剧的关系) * 01:24:20 那些宝洁历史上振臂一呼群情振奋的CEO * 01:26:30 宝洁出海是创立150年以后的事了(广州是中国很像辛辛那提的地方) * 01:29:00 中国没有“中国的宝洁”、“中国的雀巢” * 01:30:30 中国消费品的机会、艰难和出路 * *口误:阿里市值现为2173亿美元,约为宝洁市值61%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北京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哈佛经济系教授Claudia Goldin,表彰她“增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 本集我邀请北大教授、经济学家赵耀辉女士做客。我们从Goldin和她的研究聊起,引申到很多中国女性面临的现实话题: 1. 我们观察到,现在在一线城市的投资/咨询/高校等职业中,站在事业起点上20+女性表现大大优于男性。2. 但与此同时,很多20+闪闪发光的事业女性,在40+消失在了黄金阶梯上。3. 对当代女性,晚婚婚育会不会是更优解?4. 社会怎么完善制度,帮助女性同时获得事业和家庭? 这集能给职场女生有很多启发。 【嘉宾小记】 赵耀辉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1995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1996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长期专注劳动经济学和老年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赵耀辉教授曾于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也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组负责人,《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副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女经济学者研究培训项目联合主任。 * 02:55 Claudia Goldin教授和她的研究和书(《事业还是家庭》):把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历程,分成5组做实证研究 * 07:35 “性别歧视”在历史轨迹中的演变 * 09:30 避孕药带来的“quiet revolution”(安静的革命) * 15:30 歧视少了,但女性面临的“生育惩罚”/“母职惩罚”持续存在 * 18:14 在家庭内部,生孩子之后女性和她的丈夫收入差距拉大 * 19:12 隐藏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女性退休年龄比男性要早5年,是一种性别歧视) * 26:25 初入职场,在许多行业内部,20+的女性表现优于男性 * 30:28 然而,女性优势随着时间被慢慢消磨,以学校、企业、政府为例 * 31:10 上述变化的根源?Goldin给出解释 * 35:09 中国要防止出现Goldin研究中的第四组现象(女性为了事业牺牲家庭) * 35:58 社会怎么完善制度,能够帮助女性同时获得事业和家庭? * 37:12 为什么鼓励生育的政策频出,却没有提高生育率? * 40:39 晚婚晚育值得鼓励吗?这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结构性变化? * 46:02 给职业女性、事业女性一些建议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今天播出的是《汽车史话》第三集,主角是曾是全球最大的跨国车企通用汽车。 和上集福特公司所展现的家族制、集权和早期坚持做单一车型很不同,通用汽车几乎处处是它的反面,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公司终结了T型车的神话。 通用有一位特立独行、擅长营销又极度热爱买买买的创始人,这位并购狂人曾3年收购25家公司。而他又总是把公司的管理和财务状况搞得很糟,为了挽救公司他不得不引入财团,陷入权力的博弈,自己也一度被赶出公司。 这些都间接影响通用。财团主导的历史使创始人无法将权力攥在自己手里,反而使这家公司为职业经理人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土壤——这让它成为“一家盛产管理学大师的公司”——不管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CEO斯隆,还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都和这家公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集我们就看通用这个巨人是如何长成,又是如何慢慢倒下的? * 02:36 先聊聊德国慕尼黑车展见闻:想低调但规格异常高 * 05:08 今年上半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 07:36 “China Speed”:从汽车开发流程看,德国车企需要36个月,中国车企只要24个月 * 08:22 在大众和小鹏、地平线,奥迪和上汽智己接连展开合作的背景下,骄傲的德国人对中国车企的看法? * 10:43 通用汽车早期历程:创始人威廉·杜兰特从马车制造商到并购别克 * 12:25 杜兰特善于推销,为别克带回了1000多辆订单结果只造出20辆,遭遇停职 * 14:42 喜欢买买买、并并并的杜兰特先生,短短三年收了25家公司,这让通用从第一天就和福特大有不同 * 15:25 然而买买买的另一面是,遭遇财务危机,杜兰特引入两家大财团,从被扫地出门到把公司夺回来 * 17:37 杜兰特和亨利·福特的性格对比 * 18:44 独立独行的创始人+创始人被扫地出门+财团主导的架构,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土壤 * 22:04 通用汽车从创始人向职业经理人治理阶段过渡 * 22:24 艾尔弗雷德·斯隆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CEO,他终结了T型车的神话 * 23:28 斯隆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故事 * 24:01 斯隆的管理哲学:集中政策、分散经营、财务独立 * 25:51 斯隆创造了BU(事业部)机制 * 28:32 今天的造车企业谁更像通用?谁更像福特? * 31:31 如果经后一个世纪是中国的汽车世纪,中国还欠缺两件事 * 33:51 通用汽车历史上危机、辉煌与承压的现状 * 39:32 欧亨利的《汽车城》:“不能买星期三造的车” * 41:54 通用汽车的知名CEO们 * 42:59 现任董事长兼CEO玛丽·博拉:历史上第一位跨国车企的女性CEO * 51:11 国内外车企的薪酬体系(玛丽·博拉去年总包是3410万美金),为什么美国工人罢工频发 * 55:13 “多品牌”和“单一品牌”的策略选择和常见误区——中国公司相信“多生孩子打群架”,连内部员工都分不清,怎么指望消费者记得住? * 58:02 品牌与销量的四象限理论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商业访谈录》正在播出一个商业史系列,我和张君毅老师聊聊《汽车史话》,目标是勾勒100多年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描摹百年汽车史中的那些闪耀瞬间,也希望从历史片段中给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找到借鉴。 今天是第二集,主题是汽车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亨利·福特先生,以及那个时代的超级垄断车型:T型车。 190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福特旗下T型车问世,第二件事是通用汽车诞生。这同一时期的两家企业,有两个相反性格的创始人(福特和杜兰特),塑造了两种不同的组织和文化,也选择了相左的两种战略。建议把这一期和我们接下来要推出的关于通用汽车的一集对比收听。 我们也会以历史为镜,把这两家企业和今天的车企进行一些比照。 * 02:51 亨利·福特:从农场主的儿子到汽车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 04:33 奢侈品不是他的目标,他想做让普罗大众能承担的东西 * 05:38 奔驰先生vs福特先生的原生家庭与性格养成 * 10:47 当我们有些车企挣扎于5万/10万销量的时候,T型车已成为全球销售量第二的车型(1500万-1600万) * 12:16 T型车为什么只做一款车型?为什么是黑色的? * 14:32 福特是最早做上下游垂直整合的企业家,他和马斯克有变革者的相似性 * 16:32 福特一直希望公司作为家族永续产业,最大遗憾是他的儿子埃德塞尔·福特去世 * 17:18 亨利·福特的孙子威廉·福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始引入人才 * 19:20 最大的敌人也是后来的超越者:通用汽车 * 20:23 为什么T型车没落? * 20:54 老福特的保守与刚愎自用 * 21:58 这些美国公司很注重盈利性,福特内部能做财务的人晋升快——这让他们经受住了金融危机 * 23:39 福特定义了“车轮上的王国” * 27:32 福特家族对于公司的控制很强,这也直接造成传奇人物李·艾柯卡离开,他后来将克莱斯勒从破产边缘拯救出来 * 30:05 美国汽车产业因何没落?不能在中国站住脚,如今想成为全球领军车企很难 * 31:33 福特犯过的战略失误(单一车型、低价销售、离中国远) * 33:05 福特先生坎坷的晚年 * 33:42 不愿意退休的一代和憋屈的二代 * 35:35 “家长式的管理”发生在很多创一代的企业 * 36:22 金融危机以后,福特导入了体系外人才救助业务 * 37:06 家族意味着长期性,职业经理人意味着创新性,需要平衡两者关系 * 37:37 战将:李·艾柯卡(曾任福特总裁)和艾伦·穆拉利(现任福特总裁兼CEO) * 41:38 亨利·福特的太太和家庭生活 * 46:07 福特公司现状 【福特家族谱系】 亨利·福特(一代)——埃德塞尔·福特(二代)——威廉·福特(三代)——比尔·福特(四代)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商业访谈录》正在启动一个新系列,我邀请了我们的往期嘉宾张君毅老师来聊《汽车史话》,目标是勾勒100多年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描摹百年汽车史中的那些闪耀瞬间,也希望从历史片段中给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找到一点点借鉴。今天是第一集,我们从遥远的19世纪80年代开始聊起。 张君毅从1996年开始在同济大学攻读汽车专业,然后从事汽车相关咨询和投资快20年。他目前是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此前是蔚来资本创始和管理合伙人。 这集节目我们聊到的主角人物是,奔驰先生和他的夫人贝莎、戴姆勒先生。 这个系列刚启动,大家对于我们有任何的建议和想法,都欢迎在评论区积极留言。 * 02:22 1886年,第一辆内燃机汽车(三轮车)拿到专利 * 02:35 奔驰先生(卡尔·弗里德里希·奔驰,Karl Friedrich Benz)其人:奔驰汽车创始人,落实了发动机在车上应用,被誉为“汽车之父” * 03:40 戴姆勒先生(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的百年遗憾,他成为了四轮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人 * 04:27 奔驰先生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失败的创业逼迫他研究内燃机 * 05:29 汽车品牌创始人很多是工程师背景,他们未必是汽车行业出身,但一定在其他产业有很长时间积淀 * 06:48 作为德国汽车之都,斯图加特哺育了很多品牌(奔驰、博世、保时捷) * 07:30 世界上第一位车手是女车手,即奔驰先生的夫人(贝莎·奔驰,Bertha Benz),她开着车回娘家 * 08:18 当时没有加油站,汽油是在药房里配的 * 09:05 周围人称呼奔驰夫人为“女巫” * 10:45 英国曾制定“红旗法案”,车前面有一个人引道,间接影响了当年英国的汽车业发展 * 14:06 在当时汽车是富人的玩具与梅赛德斯品牌名的诞生(金主爸爸女儿的名字) * 16:00 当动力总成改变的时候,很多技术会改变,很多企业也会因此消亡 * 16:37 对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的描述 * 21:25 100多年以来,整个汽车产业没有停止过新品牌的诞生,也没有停止旧品牌的衰败 * 25:06 慈禧太后:中国第一位车主 * 29:41 上一次关于内燃机的能源选择 * 35:15 汽车历史的驱动力是汽车文化。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不仅是工业革命,也是能源革命,同时改变了社会结构、经济面貌 * 22:30 车企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45:25 聊聊中国新能源汽车创始人和太太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公众号:张小珺
我们做过很多中国AI的节目。自ChatGPT诞生后的309天,美国AI都发生了些什么?他们又达成了哪些新共识? 这集我和两位美国科技界人士聊聊硅谷AI的冷与热。Kevin和Sophia两位是从小移民过去的华人。其中Kevin参与过奥巴们竞选团队,目前在开源社区GitHub;Sophia供职于一家美国Top5的VC机构。他们将从技术和投资视角来分享。 * 03:52 美国AIGC拉开了第二波热潮的帷幕 * 07:10 新共识:模型不是产品,更不是护城河 * 11:01 硅谷AI的关键事件和节点 * 14:20 算力短缺,创投从软件开始往硬件转 * 17:23 不止科技巨头,非科技企业也很活跃 * 20:10 看到比较有前景的Copilot方向 * 26:48 除了风投机构,企业战投部门在这轮浪潮中参与感强 * 28:23 一些美国AI的大型收并购案 * 33:43 硅谷创投圈怎么看美团收购光年之外? * 39:28 论文作者被VC游说出去创业 * 43:07 跻身第一梯队的产品 * 47:25 AI这么热,硅谷房价涨了吗? * 53:38 开源和闭源优劣势 * 57:50 这次wave很大不同:过去企业觉得离华盛顿越远越好,这次更主动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Sophia参加的上期播客:《加州土著谈硅谷精神与职场:You can be totally weird!》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凯文·凯利有一把标志性的络腮胡子。20岁出头,这把胡子就跟着他从美国远赴亚洲游历,他到过中国、日本、韩国,也到过印度、尼泊尔、阿富汗,他拿着摄像机四处拍摄;随后,这把胡子跟着他回了美国,安坐在自家漏雨的后院小棚里创作,花了5年写出《失控》,而后参与创立《连线》杂志;再之后,凯文·凯利意外在华走红,收获了名望与财富,他又带着这把大胡子一次又一次到访中国。” 这段文字是我写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记录了最近对于凯文·凯利的访谈。 凯文·凯利是美国知名杂志《连线》创始主编,著有《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等书,曾在上世纪90年代预言了后来互联网的走向,因而他被认为是全球科技界的预言家。中国读者喜欢叫他KK。 最近,71岁的KK带着新书《宝贵的人生建议:我希望早点知道的智慧》再次来到中国。他的行程很紧凑,利用间隙,我们向KK提出了50个问题,范围涵盖寡头、平台、网络秩序、人工智能、科技的国界和人生之问。 访谈用英文进行,为了减轻收听英语的压力,我特地把播客分成了6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小主题。 你也可以在下方链接中找到中文的文字版本。 * 第一部分05:20 预言下一个寡头:我确信,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会成为下一个垄断者 * 第二部分12:21 预言垄断者与新秩序:成功的故事总来自于外部 * 第三部分20:43 谈科技的国界:当中国最终造出世界级品牌,可能会是电动汽车 * 第四部分26:34 谈科技精英化与安全:把爱因斯坦和老虎关进一个笼子,谁能活? * 第五部分36:06 答人生之问和亿万富翁的烦恼:我劝年轻人尽一切努力,不要拥有10亿美元 * 第六部分54:18 盲盒问答:回答几位中国读者、粉丝的提问 中文版本:《对凯文·凯利的50问:垄断者与国界、大富翁与人生》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文字版 & 音频版 节目视觉设计:阿崔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听众福利】 《宝贵的人生建议》购买折扣(有效期至2023年10月15日)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大模型经过上半年的狂欢后,在全球迎来了降温时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温差呢?本集我邀请陈恂先生来聊聊。 我之前采访过陈恂,他当时反复聊到一个词:技术周期。他认为,人类发展大致有三个周期——经济周期、技术周期和意识形态周期——这里头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技术周期。 技术周期相对更特殊。意识形态和经济周期是钟摆性质的,是起伏的;技术周期不同,它是一路往上的,是单向的,浮动的只是进步速度。而这三个周期互相纠缠,互相影响。技术的大进步会推动经济的大发展,但爆炸性发展之后,意识形态和经济往往会出现回调、重整、摇摆。 这次,我们就让他聊聊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周期轨迹。从他的经验看,大模型现在这种温度骤降的时刻,恰恰是到了重要且极佳的做事情的时候。 除了这些之外,因为陈恂职业生涯很丰富,不仅创过两次业,而且先后帮银湖和软银愿景组建了中国office,主导投资业务。我们也聊了聊他的事业、选择,以及投资+创业的双重视角,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嘉宾小记】 青少年时期,陈恂曾代表中国参加物理国际奥林匹克,获银牌。而后求学于北大物理系和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早期,陈恂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联合研究机构欧洲核子中心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 此后,他是摩根大通的高级副总裁,负责协调在全球范围内的电子行业的投资和研究工作。 2002年陈恂第一次创业,在硅谷创立睿初科技,2007年该公司被欧洲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并购,他出任阿斯麦高级副总裁和全球执行委员会成员。 这之后他成为职业中后期投资人,2008年以董事总经理的身份加入银湖投资,创建了位于香港、东京和上海的亚洲办公室和亚洲投资及管理团队,负责银湖的亚洲投资业务;2018年他出任软银愿景基金的管理合伙人,负责软银在中国的投资业务。 2016年他联合创立了另一家公司翼方健数,担任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并于2022年孵化了AI应用平台和生态揽睿星舟。 * 02:59 个人的创业和投资生涯 * 05:39 机器智能不会止步语言大模型,现在刚刚开始 * 06:50 机器智能现在的学习像牛的反刍过程,未来会从世界直接观察和学习 * 09:45 我在软银愿景一期基金投资的是AI 2.0,面临最大挑战是什么? * 12:25 2.0出现的优秀企业共性是,找到了单一可放大的市场 * 18:00 大模型带来了AI 3.0,最大变化是把可变成本变成固定成本 * 24:20 未来模型的世界:全民AI时代、基础大模型、衍生大模型 * 25:13 OpenAI是否会一骑绝尘,取决于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商业壁垒 * 30:23 怎么看大模型在全球的降温现象? * 34:14 从骤然狂热到骤然降温,在历史技术周期中的映照 * 34:55 狂热后冷静是最重要的时刻,坚持的人能走到最后 * 36:32 我们还没完成从模型训练和微调到大量推理和上量的过渡,这是未来三年最值得期待的 * 40:00 我对人工智能更长远未来的判断 * 45:16 我经常说,投资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业务 * 46:35 我在不同周期里投资/创业两条路线的切换 * 51:20 做中后期投资人我培养的是「商业模式的美学」,是一种taste * 52:19 中后期的职业投资人更看重的是现金流而不是盈利,是EV/EBITDA 而不是PE(市盈率) * 54:10 早期投资人和中后期投资人视角和审美是不同的(早期投资人认为中后期投资人像冷血的鲨鱼?) * 59:29 对做native AI创业者的一些建议 * 62:06 我在美国大公司担任董事 【更多信息】 本文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小冰是2014年由微软推出的一款对话式人工智能产品,是中国最早的对话式AI之一,于2020年独立分拆。但在今年上半年人们对大模型展现出万众痴迷之时,小冰CEO李笛保持着缄默。 考虑到这家公司和OpenAI的关系——同样是做对话式人工智能,也同样属于微软系——这种缄默不免令人感到几分奇怪。 今年8月,我和李笛聊了聊,他对于大模型的许多观点听上去有点反叛。他说,上半年很难与他人交流这些——对狂热者说,“无异于对宗教狂热分子去说一点理性的话”;对冷静者说,“好像是一群loser”。因此他选择沉默和苟活。 【嘉宾小记】 2013年,李笛在微软原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邀请下加入微软,此前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也是微软搜索引擎Bing(亚洲)总经理。 * 02:08 加入微软始末,陆奇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我们太需要在中国了 * 10:53 如果没有我们的坚持和情怀,小冰和Bing在中国都不会存在 * 13:40 小冰是怎么在微软起步的?为什么做情感? * 19:59 大模型的商业模式问题:大家不要抱有幻想 * 23:59 大、中、小模型的范围界定,模型绝不是越大越好 * 28:03 只做大模型不追求商业模式是很难生存的 * 29:50 中国市场对大模型的几个误读 * 37:01 国内大模型们目前普遍处于的阶段 * 39:04 用大模型来进行竞争:是行业第二名的攻击性武器 * 44:05 企业发论文没什么帮助 * 49:04 会羡慕、嫉妒OpenAI吗?我们是很怂的 * 01:01:34 做小冰的过程中,对于人、人性和社会的更多认知 * 01:19:58 当CEO的快乐与痛苦,我的愿望是小冰能永远活下去 * 01:22:48 最后几个快问快答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文字版 & 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这是和跳海酒馆创始人二狗的聊天。伴随过去三年疫情,这个从一开始挣扎在北京胡同里的、没有任何商业目的的小酒馆突然火了。 创始人出生于1993年,见证了90前的这波人从走出校园到而立之年的时代幕布——90后创业项目ofo从癫狂走向幻灭,自己的创业项目账面卖了2个亿,但世界急转直下,一分钱也没拿到。自己还是个穷光蛋。 他开始对世界充满了怀疑、追问,在这种强烈情绪的驱使下,他和朋友一起跳向后海。没想到误打误撞,从时代缝隙中找到一条生路。他说跳海代表的就是这样一帮“站在背面”的人。 * 5段创业经历与90后眼中令人唏嘘的世界 * 见过太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故事,要把跳海变成赚钱的项目 * 2018年,我经历的25岁危机 * 2019年,26岁对世界充满了追问,不断跳后海的那个夏天 * 内心有很大情感汹涌,不知道自己能干嘛,只能喝酒、唱歌、打鼓、跳后海——不只是我,整个年代开始下沉了,年轻人的social ladder(社会阶梯)越来越模糊 * 我是谁?我们是谁?创业项目卖了2个亿,但我还是个穷光蛋 * 网红酒馆的两个独特机制:礼宾部和打酒师机制 * 跳海在这三年活下来挺不容易的,账户见底 * 我们这帮人,怀疑现存秩序、想建立自己的秩序 * 一个爱哭的CEO,偶像是王微和张向东,他们已经不在今天主流互联网名单上了 * 2020年,决定让三个合伙人走,在后海一边打鼓一边哭 * 文艺青年算商业账 * 不同城市的酒文化和年轻人 * 怎么看待关于酒贵、没服务的评价? * 我们的立场是“站在背面”,永远站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呼唤阳光,永远站在宏大叙事的背面对话主流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今年中东火了,投资机构的创始/管理合伙人们(GP)前赴后继地跑去中东募资,越来越多企业也选择到中东找钱、找市场。 不过,只有少数人如愿以偿,大多数人失落而归。 预期和实际的gap从哪来?这集我邀请在阿联酋常驻的Bill来聊聊,今年他接待了不少这类型的华人团。 他提供了许多超出我认知的关于中东资本结构、那些“富可敌国的”主权基金及它们背后管理人的新知。同时,他也讲了与当地人打交道的经验之谈。 【嘉宾小记】 Bill Qian,职业生涯起步于一家美元PE fund挚信资本;后加入京东负责京东全球的科技、金融科技的投资;web 2见顶后,他加入币安出任全球投融资负责人(主管币安的M&A和Binance Labs);现在常驻迪拜,是中东最大的web 3平台Phoenix集团合伙人,以及旗下基金Cypher Capital董事长,也是8亿月活的Telegram孵化的公链Ton基金会董事 * 02:10 自我介绍,我在阿联酋迪拜的金融区录这集pod * 05:16 迪拜很像卡萨布兰卡和70年代的香港,还有点超现实:一边是沙,一边是海 * 06:30 今年国事访问是节点,基金管理人、 创始人、生意人和商学院成团来中东 * 08:15 来中东的不止华人,还有俄国人、欧洲人、印度人 * 08:37 华人到中东主要两个目的:找钱and找市场 * 09:21 “怎么中东大LP都跟国内地方政府一样?” * 13:36 华人GP到中东普遍的拜访轨迹?拜访谁? * 14:12 中东资本结构:哑铃型——两头大(主权基金和family office)、中间小 * 15:37 老牌主权基金和它们的特色:沙特国家主权基金(PIF)、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卡特尔投资局(QIA)、沙特投资部(MISA) * 16:10 新兴主权基金:ADG(Abu Dhabi Growth Fund,阿布扎比增长基金)、ADQ(Abu Dhabi Developmental Holding Company,阿布扎比发展控股公司) * *口误:中东资本与商汤的合作关系应为:商汤科技与沙特人工智能公司(SCAI)达成合作协议,SCAI将为商汤与沙特国家主权基金于2021年末成立的合资公司SenseTime MEA投资7.76亿沙特里亚尔,约14.29亿元人民币。 * 19:16 趋势:大型主权基金开始逐渐直投化 * 20:09 和中东主权基金打交道的两个经验之谈 * 22:10 “现在的中东是牛市,而不是熊市” * 23:08 中东主权基金远比你想象得了解中国,有成建制的华人团队 * 24:58 未来中东机构投资者有可能超配中国 * 31:17 中东对今年猛增的中国来访者态度:欢迎+疲劳 * 34:04 闭门羹?大家要降低预期,中东大LP第一次投一个GP需要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 36:26 相对于主权基金,中东family office保守,在另类资产配置不足 * 36:58 主权基金之间风格差异:Mubadala、ADG、ADQ侧重本土,ADIA很早布局全球 * 37:58 主权基金掌门人一般都是His Highness(H.H.)、His Excellency(H.E.)——对他们来说,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属性是第一性,商人属性只是工作而已 * 41:23 中东热还能持续多久? * 42:05 迪拜的房价、社区、日常生活开销 * 46:49 迪拜创业环境:大多数创业的年轻人是外乡人,哪怕一个创业的阿拉伯人也是黎巴嫩人 * 50:53 中东的VC、独角兽和本土企业家很少,为什么? * 52:30 了不起的迪拜酋长 * 54:10 什么样的企业到中东融资更有机会?条件直接了当 * 56:20 今年中东AI大爆发,Sam Altman到中东巡讲 * 58:05 中东的商业文化、潜规则与未来 * 01:07:47 最后几个快问快答 【术语解释】 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GP:General Partner,指一家基金的掌舵者 LP:Limited Partner,指基金的出资者,GP找LP募集资金 【更多信息】 本集首发于腾讯新闻,点击前往音频版 联络我们:微博@张小珺-Benita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