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努力做中国最优质的商业访谈。

Album
主播:
张小珺
出版方:
张小珺
订阅数:
14.17万
集数:
115
最近更新:
3天前
播客简介...
努力做中国最优质的商业访谈。 制作人张小珺曾供职《财经》杂志,现在是腾讯新闻科技主笔,一直写作关于中国商业的深度报道。范围包括科技、风险投资和知名人物报道。 也许你看过我的作品: 2024年中国AGI三部曲 《杨植麟复盘大模型创业这一年:向延绵而未知的雪山前进》 《朱啸虎讲了一个中国现实主义AIGC故事》 《王小川想提出中国AGI第三种可能性》 抖音上下篇 《抖音内幕:时间熔炉的诞生》 《TikTok内幕:张一鸣的巨浪征途》 共享单车上下篇 《ofo剧中人:我不愿谢幕》 《穿越废墟:共享单车剧未终》 企业调查 《百度最难捱的一夜:五名高管闪电辞职内幕》 VC与时代 《风投,大转弯》 《仅仅是昨天:我们亲历的萧条、繁荣和时代》 《徐小平退后一步,方爱之向前一步:中国风投第一起交接故事》 人物报道 《王石:老人与海》 《陆奇的大模型世界观》 如果我的访谈能陪你走一段孤独的未知的路,也许有一天可以离目的地更近一点,我就很温暖:)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的创作者...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的节目...

112. 和广密聊大模型季报:分化与收敛、全家桶与垂直整合、L4体验与挖矿窗口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在大家的强烈催更下,新一集的《全球大模型季报》终于来了。 这一集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分化。硅谷各个模型公司在这个季度,开始分化到各个领域,除了Google Gemini和OpenAI还在做通用的模型;Anthropic分化到Coding、Agentic的模型能力;Mira的Thinking Machines分化到多模态和下一代交互。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品。《大模型季报》过去一直把视角放在模型的智能探索上,而广密开始浓墨重彩地聊产品,这还是第一次。 这里是《全球大模型季报》的第7集,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系列,希望大家多多给我们一些鼓励和支持。你们的夸奖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 2025,期待我们和AI共同进步! 03:54 模型在分化 通用各项能力的模型 - Gemini/OpenAI All in Coding+Agentic 能力 - Anthropic 多模态原生 - Thinking Machines Lab Grok 今天还在摸索自己生态位置 Meta 原创 0-1 的基因还是很弱 最领先的这几家很像 F1 竞赛 21:37 横向全家桶,纵向垂直整合 C端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头部收敛趋势,ChatGPT可能在C端会收敛掉很多产品 作为投资人或 AI 创业者,一面兴奋是技术每个月都在进步,另一面有点绝望 横向全家桶的例子是ChatGPT,已经包含了Chat+搜索+Coding+Agent+WorkSpace 纵向垂直整合的例子是 Gemini,从 TPU 芯片,到 Gemini 模型,到上面 Agent 应用,再到 Google 文档/Chrome浏览器/安卓操作系统/YouTube视频,可以做超级集成 33:35 智能和产品都重要 过去 3 年一直是对智能上限的探索极度上头,但在过去两个月开始重视产品了 ChatGPT 身上有很多非技术性壁垒,而 Coding 或模型公司只是技术壁垒 OpenAI 是平衡最好的一家,一边探索智能上限,一边又把智能红利转化成产品流量和品牌心智 38:52 做 AI 产品很像挖矿,保鲜窗口很关键 挖矿:第一个做出来让用户惊叹的体验很重要,哪怕 token 消耗很大,只要你是第一个做出来让用户惊叹的 Magic moments,就等于你起码得到了 5 亿美金的营销费用,比如 Perplexity/Cursor/Manus 但这个窗口期又特别有意思,窗口是逐渐在缩短的:从 2 年、1 年、3 个月 产品公司能赢过模型公司做的产品吗? 44:21 L4 级别的体验 最优秀的俩 Agent 都有了 L4 体验: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 +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分别对应信息搜索+软件开发 今天最大红利还是 language/code 红利,尤其是 code,还不是多模态/世界模型/机器人 Claude Code 最近大杀四方,Claude Code 是一个 L4 的体验 接下来还有哪些领域能有 L4 级别体验? 52:43 对Google看法的转变 一个猜想是,ChatGPT 后面肯定会做广告平台,因为最近招了新的商业化 CEO 但我在想 Google 还是全球最好的广告平台,最后大家产品形态上都会殊途同归,融合到一起的,就是全家桶逻辑,Search 也会演变 55:53 其他话题 AGI有泡沫吗?假如AGI有泡沫,什么事情会是导火索,戳破泡沫? 人类和大猩猩的智能水平差异在哪? 最近湾区有没有什么新的讨论比较高的话题? “犹太人的金融,华人的AGI” 【全球大模型季报】系列 2023年:口述全球大模型这一年:人类千亿科学豪赌与参差的中美景观 2024年Q1:和广密聊AGI大基建时代:电+芯片=产出智能 2024年Q2:口述全球大模型这半年:Perplexity突然火爆和尚未爆发的AI应用生态 2024年Q3:AGI范式大转移:和广密预言草莓、OpenAI o1和self-play RL 2024年Q4:大模型季报年终特辑:和广密预言LLM产品超越Google之路 2025年Q1:大模型季报:和广密聊当下最大非共识、AGI的主线与主峰

69分钟
9k+
3天前

111. 李一帆口述激光雷达11年创业史:你仔细想行业的机会来自哪?是国家、民族的机会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过去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经历蓬勃发展。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理想、小鹏、蔚来这些整车品牌,但另一面这场变革背后的产业链企业也在变化。 《商业访谈录》的108集对余凯和本集对禾赛联合创始人和CEO李一帆的3小时访谈,关注的都是汽车产业链上的隐形选手。 这集也是李一帆对他们做激光雷达11年硬核科技创业的一部口述史。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走向硬核科技的前沿创新,中国也许还会出现更多的技术型创业者。禾赛的故事也许能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本次访谈录制于2025年4月) 00:02:00 开始的快问快答 00:02:33 股价过山车 00:03:40 激光雷达99.5%的降本 00:12:05 家庭和成长 00:32:13 罕见的3人平分股份 00:43:35 融资的伎俩 00:49:02 第一笔2000万大单 00:55:45 想说完蛋了… 01:10:06 余凯比多我一个0 01:20:47 定价心思 01:38:15 开始倒戈 01:58:07 进入汽车大本营 02:38:34 新钱和老钱 03:02:16 最后的快问快答 【从蒸汽机到无人驾驶】系列 《对李想的3小时访谈(播客版):宅男、AI、家庭、游戏和天梯》 《和何小鹏聊,FSD、“在血海游泳”、乱世中的英雄与狗熊》 《对话奔驰全球CEO康林松:转型期CEO和转型之中的139岁奔驰》 《余凯口述30年史:世界不止刀光剑影,是一部人来人往的江湖故事》 《和楼天城聊聊Robotaxi和ACRush:“L2做得越厉害,离L4越远”》

188分钟
14k+
2周前

110. 逐段讲解Kimi K2报告并对照ChatGPT Agent、Qwen3-Coder等:“系统工程的力量”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我们又来读论文啦!!! 今天我们要读的论文是最近几个星期内最值得品读的几篇技术报告,分别是:Kimi K2、ChatGPT Agent、Qwen3-Coder的技术报告,以及Manus的一篇技术博文。他们的相关性是,这几篇内容都和Agent有关系。 今天的嘉宾是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在读博士郑博元,他的研究方向是Language Agent,他会带我们一起读上述技术报告和博文。 这是《商业访谈录》的“技术之美”系列,期待和你一起读论文,领略科技平权,感受技术之美——做你的赛博组会:) 00:02:00 给Agent下定义和分类 00:14:50 Kimi K2、ChatGPT Agent、Qwen3-Coder、Manus的技术路线对比 00:28:29 Agent Training 的关键环节:合成数据、强化学习、安全 00:30:57 第一篇技术报告:Kimi K2: Open Agentic Intelligence github.com 00:43:50 第二篇技术报告和访谈:Introducing ChatGPT agent: bridging research and action openai.com 红杉访谈OpenAI:OpenAI Just Released ChatGPT Agent, Its Most Powerful Agent Yet www.sequoiacap.com 01:53:38 第三篇技术报告:Qwen3-Coder: Agentic Coding in the World qwenlm.github.io 01:59:04 第四篇技术博文:AI代理的上下文工程:构建Manus的经验教训(作者:Yichao 'Peak' Ji) manus.im 02:06:06 展望: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范式 02:15:20 我感觉Agent是“我拓展的大脑”,我背后有一个“军团”(Family of Agents) 02:16:41 不同Bot的语言风格:DeepSeek嘴臭,元宝舔狗 智能体定义 Agent是一种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interaction)的智能系统。 它具备两个基本能力: 感知能力(Perception) 能够观察环境的状态,包括获取外部信息、读取反馈信号、解析上下文等。 行动能力(Action) 能够在环境中执行动作,例如调用工具、生成输出、控制界面、修改变量等。 简言之,Agent = 感知 + 行动 在一个循环中不断执行“观察 → 决策 → 行动”的流程,以达成任务目标。 Agent 的定义与分类 1. Coding Agent(代码智能体) 代表产品:Cursor、Windsurf 特点:代码生成与编辑能力强,用户体验优秀 应用场景:代码补全、代码重构、多人协作编程 2. Search Agent(搜索型智能体) 特点:结合搜索引擎,自动完成信息检索和汇总 应用场景:市场调研、报告生成、竞争对手分析等 潜力:在企业级场景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3. Tool-Use Agent(工具使用型智能体) 特点:能够调用多种外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 应用重点:是目前 Agent 研究和落地的主要方向 举例:ReAct(推理 + 行动)类 Agent,通过 tool calling 执行任务 4. Computer Use Agent(电脑操作型智能体) 代表产品:OpenAI Operator、Claude 的 Computer Use 特点:模拟人类使用电脑,完成跨应用的复杂操作 应用场景:执行流程自动化、远程助理、办公代理 Agent 的技术路线对比 1. In-Context Learning(上下文学习) 特点:依赖强大的预训练模型,通过提示构造实现任务规划与执行 优势:无需微调,灵活性高 局限:泛化能力弱,rollout 长度有限,容易失控 2. End-to-End Training(端到端训练) 特点:将 Agent 的全部行为编码进模型权重 优势:推理稳定,可控性强 局限:训练成本高,环境构建复杂 Agent Training 的关键环节 1. Data Synthesis(数据合成) 方法:生成大量高质量的 trajectory(行动轨迹) 用途:训练 Agent 在任务中如何决策、调用工具、管理 memory(记忆) 2. Reinforcement Learning(强化学习) 条件:需要定义清晰的 task(任务)与 verifiable reward(可验证奖励) 挑战:任务难度与环境反馈设计直接影响 Agent 的行为质量 3. Safety(安全性)问题 风险:Agent 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容易误用工具、走偏轨迹 对策:加入 sandbox(沙盒)限制、行为约束机制、Human-in-the-loop(人类监控) 展望: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范式 生成数据的核心会从 input-output 式的数据标注,转向构建 environment(环境)以及对应的 task-reward(任务-奖励)。比如 Scale AI 提出的 rubrics as reward(用评分标准作为奖励机制) Agent 能不能实现自我提升(self-improve)?一方面,Agent 在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会不断获得新数据;那它能不能自己找到或构造 verifiable reward(可验证的奖励)?交互中积累的 experience(经验),能不能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

140分钟
17k+
3周前

109. 机器人遭遇数据荒?与谢晨聊:仿真与合成数据、Meta天价收购和Alexandr Wang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

今天又是一集机器人专场。嘉宾是光轮智能创始人兼CEO谢晨,他曾在英伟达、Cruise及蔚来汽车担任自动驾驶仿真负责人。我们的话题非常具体,即:仿真与合成数据。 今天的具身智能尚且没有找到scaling law的有效配方,其中,数据是一个关键卡点。我们106集的嘉宾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就提到,真实数据在他们的训练数据比重仅仅1%,合成数据挑起大梁。 今天这集节目,我与谢晨聊了聊仿真与合成数据的实操细节。 02:00 开始的快问快答 02:48 高频词汇解析:Sim2Real(从仿真到现实)、Sim2Real的gap、合成数据 04:31 从Cruise到英伟达到蔚来,怎么做合成数据和仿真? 14:11 制作合成数据的具体流程?合成数据与真实数据的配比? 16:17 在合成数据上,智能驾驶和具身智能的区别(智能驾驶是视觉的游戏,具身智能的物理交互最关键) 32:41 物理的Real2Sim(真实到仿真)工作流是怎样的?怎么评估成功的仿真?关键技术节点? 46:18 Physical Intelligence(π)对仿真与合成数据的两难态度 48:55 辣评Meta 300亿美金收购Scale AI和极其aggressive的Alexandr Wang 53:57 合成数据目前面临的瓶颈 55:25 全球具身智能产业链Mapping: 硬件公司(宇树) 基座模型公司(π、Skild、英伟达和DeepMind) 在垂域落地的软硬结合公司(Figure,特斯拉Optimas、The Bot Company) 以仿真为中心做端到端落地的公司(光轮) (“特斯拉Optimas的管理文化和π完全不一样”) 01:09:22 美国存在具身模型层的创业机会,中国在我看来字节、小米、理想更适合做“大脑” 01:15:33 老黄在内部说:NV is a simulation company 01:21:25 终局的模型应该是是跨宇宙、跨世界、跨本体(提升跨宇宙的能力,本质是提升泛化性) 01:23:28 具身智能的产业还在GPT-1阶段,还没找到scaling law的配方 01:28:21 我创业刚开始,从具身的本科开始学起 01:37:37 最后的快问快答 【机器人专场】 逐篇讲解机器人基座模型和VLA经典论文——“人就是最智能的VLA” 和王鹤聊,具身智能的学术边缘史和资本轰炸后的人为乱象

101分钟
16k+
1个月前
喜欢听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的人也喜欢的播客...
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