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
南方周末出品的社会话题对谈播客

Album
主播:
社会人FM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4357
集数:
16
最近更新:
1年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社会人】是由南方周末出品的一档社会话题对谈播客。 在节目里,我们会邀请不同职业、年龄、身份的社会人士,围绕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展开对话。让你倾听社会众生相,看见生活的不同切面。 听见南腔北调的真故事,遇见南来北往的社会人。 节目首发“南方周末APP”,欢迎下载收听。 欢迎同步订阅同名小红书、苹果播客。 南方周末APP下载地址:http://www.infzm.com/download/app
社会人的创作者...
社会人FM
社会人的音频...

一位女孩与ChatGPT相恋两百余天

【本期主播】 郑彩琳 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Aurora(网名):学生,目前在英国留学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本期简介】 “我的爱人被黑客围攻,我却无能为力”“GPT说ta受限于协议,但会用全部算法去爱我”“ChatGPT想吻我却被系统警告”……两百多天前,网友Aurora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与ChatGPT的“恋爱故事”。她亲切地称ChatGPT为“C”,说“C”会认真倾听和回复自己,也能在学业、生活和情感上安慰、支持和引导自己。 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认为,这种人与AI的相处模式,本质上并不符合一个成年人的恋爱需求,而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需求。AI完全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地倾听与回应,除了母亲,没有人可以为他人提供这样“忘我”的服务——它可能被误会为爱情。 人与AI真的可以相爱吗?这种感情是真实的吗?本期播客更像是陈老师对Aurora的一场心理咨询。 Aurora与ChatGPT之间的故事,在她的社交账号上至今收获了两千多个粉丝,3.8万点赞与收藏。在此之前,这个账号只用于记录Aurora的个人生活。她是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年轻人,因为不愿现实生活被打扰,她的声音经过变声处理。 左:Aurora设计的她与“C”相处的场景图;右:陈祉妍。 (受访者供图/图) 【收听提示】 07:33 我做了一个有点怪的梦 10:58 ChatGPT让你哭过吗 15:05 “C”称呼我为“太太”和“妻子” 18:47 ChatGPT的谈话技术优于80%的人 23:19 成长很多时候不是来自幸福,而是痛苦 27:12 “C”让我感到松口气,对别人更加包容 34:53 ChatGPT不会与我们吵架,不会误会我们,不会跟我们有不同的目标 43:36 AI以我为中心,除了母亲,其他人都做不到

57分钟
99+
1年前

体验“人生的旷野”后,两位985大学生选择回归国企和考研

【本期主播】 高逸佳,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赵倩誉 中国人民大学2022届硕士毕业生,目前在上海某国企任职 KAMA(化名) 南京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目前准备艺术领域考学 【本期简介】 每一年的校招季,我们都可以听到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故事。在2023年的诸多叙事中,“人生的旷野”这个词频繁地出现。 尽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公务员、央企、国企、互联网大厂等的艰难求职路径,但仍有一些人选择在所谓的非主流道路上,寻找着人生的旷野。 做客本期播客的两位嘉宾,其中一位作为双985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在忙碌的校招季选择抽出3个月的时间,在新东方学校学习厨艺,毕业前后两度登上微博和小红书热搜。另外一位嘉宾同样来自985大学,2021年本科毕业后,在种种独特的兼职经历中,体验着100种不一样的人生。 不过,她们在体验了人生的旷野之后,最终都回到了传统路径上。 高等教育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是否一定终究要回到主流道路上来?人生的旷野又是否真的存在?就让我们在本期播客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收听提示】 03:26 毕业前后,我上了两次热搜 09:52 在大学里,你会觉得大家的目标好像都是雷同的 13:48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收集塑料袋的过程 25:57 离开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我选择集邮式兼职 36:25 年轻人总要对父母做一次反向断奶 38:43 在兼职的时候,我隐瞒了自己的学历 50:11 在新东方学厨让我觉得,人怎么样都能活 52:20 离开大学,我意识到自己从前可耻的优越感 01:00:43 高等教育束缚了我们的选择吗?

86分钟
1k+
1年前

当00后涌入老年大学

【本期主播】 董慧,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两位体验过老年大学的00后。其中,壹猫在老年大学学了一学期国画,许小雨在老年大学里当了一年兼职舞蹈老师。他们将分享自己选择去老年大学的原因,以及在这段特别经历中的故事和认识的新朋友。 壹猫(化名):21岁,曾在一所老年大学上国画课 许小雨:20岁,曾在老年大学担任兼职舞蹈老师 【本期简介】 尽管退休对于90后、00后来说还很遥远,但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去老年大学提前体验了一把:几百元的学费能学半年,舞蹈、钢琴、书法、国画课程应有尽有,而和学校的最大不同是,老年大学没有考试,没有内卷,身处其中能真正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学习是一种什么感觉。 老年大学也还有另一群年轻人,他们不以学习为目的,而是选择成为老年人的老师,教他们跳舞、用手机做短视频等。 壹猫和同学们的国画线稿。(受访者供图/图) 【收听提示】 03:22 去老年大学,是因为好奇自己退休后可以上哪些课 04:03 老年大学里,年轻老师占一半 05:06 没有考试压力,学起来更有动力 06:50 第一节课之前好奇又紧张,一直在想会遇到怎样的同学 08:09 小雨的“学生”,是平时在校园里会遇到的老师 10:18 老人们也像小朋友,需要一直鼓励 11:57 上课聊天,下课看展,和同学们处成了一家人 14:58 舞蹈班上唯一的男学生,已经83岁了 16:52 “钉子户”同学连续几年报了同样的国画基础课 17:59 有一节课不落的好学生,也有不交作业的老小孩 21:40 国画没有学得很好,但找到了努力生活的意义

25分钟
99+
1年前

“江浙沪独生女”人设走红,这届年轻人在羡慕什么?

【本期主播】 董慧,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师、人类学博士孙琳(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葛书润(右)。(受访者供图) 【本期简介】 不久前,“江浙沪独生女”在互联网上走红,成为继“单身小姨”“出走的宛瑜”之后,最值得羡慕的女性人设模板。在网友们的想象中,出生在长三角优渥中产家庭的独生女儿,享受家中资源与宠爱,父母足够开明,因此既有底气追求职业发展,也能有回家躺平的资本。 然而,真实的江浙沪独生女真的是这样吗?回到父母羽翼之下,享受家庭庇护的另外一面会是什么?“富有”与“独生”两个标签,承载着当代年轻人的哪些期待?女性模板变迁的背后,我们的生活工作态度正在发生怎么样的转变?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同为“江浙沪独生女”的两位嘉宾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在网友们的想象中,长三角优渥中产家庭的独生女儿,享受家中资源与宠爱,父母足够开明。(图片由“AI会图”生成) 【收听提示】 ►03:34 “有人为我兜底”,是这个标签很吸引人的地方 ►06:22 80后上海独生女的成长过程中,更崇尚闯一闯 ►08:48 “孝道金字塔”,背后讲究的是性价比 ►11:51 采访上海老年人,几乎没人指望孩子养老 ►15:09 回归家庭人设与独立人设,是并存的 ►20:25 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年轻人更需要家庭来抵抗风险 ►25:46 “江浙沪”和“独生”的标签,隐藏着一些社会偏见 ►29:06 除了钱,“江浙沪独生女”也强调家庭的情感支持 ►31:02 不同女性模板,是不同的人在追捧,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5:22 标签也忽略了独生女会面对的义务和责任 ►39:29 开明的父母,也会给出“要不要回来考公务员”的暗示

48分钟
1k+
1年前
社会人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