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边笔记
一次人文通识教育的尝试

Album
主播:
Kavii
出版方:
K
订阅数:
5005
集数:
26
最近更新:
1年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始于一次人文通识教育的尝试,讨论一些也许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
页边笔记的创作者...
Kavii
页边笔记的音频...

【讲座018】《道德谱系学》第三篇:禁欲主义、痛苦与求真意志

时间线: 00:00:13 前两次内容的回顾 00:03:35 第三篇论文的主题以及尼采对其的概括 00:08:55 尼采的自然主义 00:12:54 尼采的视角主义 00:17:44 视角主义与尼采的写作风格 00:20:25 第三篇论文的结构以及第1节 00:22:54 第三篇2-5节:艺术家(瓦格纳)的禁欲主义 00:25:25 第三篇6-7节:叔本华的美学与「悲观主义」 00:31:30 第三篇7-10节:禁欲主义对哲学家的意义 00:37:31 第三篇11-13节: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与「维持生命」 00:43:57 辨析:「肯定生命」与「维持生命」 00:46:29 第三篇13-16节:祭司/牧羊人作为「病态」的强者 00:50:34 第三篇16-22节:针对痛苦本身的禁欲主义疗法 00:55:06 第三篇23-26节: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关系 01:10:07 第三篇27节:禁欲主义理想有可能被克服吗 01:15:01 第三篇内容总结 01:18:19 第三篇28节:《道德谱系学》的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高贵者/主人:创造了主人道德 祭司:“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创造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平庸者/奴隶:接受了新道德(奴隶道德)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禁欲主义理想:否定感官知觉、本能、生命、现实世界 第三篇论文意在回答如下问题:禁欲主义理想、祭司理想的巨大权力来自哪里,尽管这种理想是绝对有害的理想,是一种求终结的意志,一种颓废理想。答案是:并不是因为上帝在教士背后活动(这是人们多半相信的),而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理想,因为它不曾有过任何竞争对手。“因为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主要是缺乏一种相反的理想——直到查拉图斯特拉出现。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Lieber will noch der Mensch das Nichts wollen, als nicht wollen. Man would rather will nothingness than not will. “心灵的痛苦(der seelische Schmerz)”(三,16) die tiefe Depression, die bleierne Ermüdung, die schwarze Traurigkeit “深刻的抑郁、沉重的疲惫、黑色的悲伤”(三,17) 心灵的痛苦不是事实,而是解释(三,16) 不能摆脱心灵的痛苦,原因不在于“心灵”,而在于“肚子”;这是一种“消化不良”(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所有的观察和认识都是带有视角的(perspektivisch)(三,12) “客观性”不是“无利害心的直观”,而是“有能力支配自己的赞成与反对意见,有能力公开或搁置自己的意见”(三,12) 我们应该“将视角与情绪解释的多样性应用于认识领域”(三,12) 他那映照一切和总是自己擦得很亮的灵魂已不知道如何肯定,已不知道如何否定;他不发号施令;他也不搞破坏……他不超过任何人,也不落后于任何人。他对一切都采取极其超然的态度……他是一件工具,可以说是个奴隶,当然是那种最受人尊敬的奴隶,但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任何想成为主人而必须具备的那种英勇果敢、坚强有力、以我为中心的气质;而只不过是陶工使用的柔软的、空心的、精巧的、可移动的模板,要用某种内容和框架使其“成形”。 ——尼采《善恶的彼岸》(207) 第一部分(1–10):禁欲主义理想对不同群体的意义 第二部分(11–22):禁欲主义的祭司 第三部分(23–28):禁欲主义理想的当下与未来 无忧无虑、乐于嘲讽、刚强有力——这就是智慧对我们的期望;智慧是个女人,她永远只爱战士。(三,1) 在艺术家看来:无所意味或者意味太多(三,1) 在哲人和学者看来:高级精神活动所需的最有利条件(三,1) 在祭司看来:行使权力的最佳工具(三,1) 禁欲主义理想表现出人类意志的基本事实:“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1) 瓦格纳晚年转向禁欲主义(三,2) 早年构思《路德的婚礼》是瓦格纳最强盛、最勇敢的时光,既颂扬贞洁,又赞美性欲,两者并不必然对立(三,2) 晚年的《帕西法尔》彻底转向禁欲主义——除非它是讽刺剧(三,3) 艺术家不等于其作品(三,4) 荷马不是阿喀琉斯,否则就不会塑造阿喀琉斯(三,4) 艺术家所创造的永远不是他自己,这是永恒的“失真”(三,4) 艺术家不具备独立精神(三,5) 艺术家总是某种道德、哲学或宗教的仆从(三,5) 瓦格纳信奉叔本华哲学,所以转向禁欲主义(三,5) 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但又与康德完全不同(三,6) 康德:美是无利害心的(三,6) 叔本华:正因为美是无利害心的,它才能把我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三,6)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而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已经满足的愿望立刻让位于新的愿望;两者都是错误——前者是已经认识到的,后者是尚未认识到的。任何获得的欲望对象都不能给予持久的满足,只能提供短暂的快感;它就像是给乞丐施舍的救济金,今天维持生命,以便把痛苦延长至明天。所以,只要我们的意识依然被意志所充满,只要我们还听命于欲望,以及与之相伴的期待和恐惧,只要我们还是欲求的主体,那么,我们就永远也得不到持久的幸福,也得不到安宁。至于我们是追求,还是逃避,是害怕灾祸,还是争取享乐,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当外界因素或内在倾向突然将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之流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从意志的奴役中解脱,我们的注意力便不再集中于欲望的动因,而是放在事物本身,摆脱了与意志的关联,以客观方式观察事物……突然间,我们一直寻求的平静,在欲望的旧路上一直无法获得的平静,自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感到十足的愉快。这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伊壁鸠鲁称之为至善和神的境界;因为我们暂时免于被可悲的意志所驱使……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三,38) 叔本华的(禁欲主义)美学包含强烈的“利害心”:欲求摆脱折磨(三,6) 叔本华的“敌人”(比如黑格尔)让他保持愉悦和乐观(三,7) 哲学家普遍的禁欲主义倾向,是为了争取“最佳生存条件”(三,7) 哲学家需要摆脱日常琐事,婚姻阻碍哲学家追求“最佳生存环境”(三,7 – 8) 哲学家禁欲实际上是把冲动导向了精神层面(三,8) 禁欲主义既是精神活动的“有益条件”,也是这种活动“最自然的结果”(三,9) 最早的哲学家通过“自我折磨”来赢得他人的敬畏和自我敬畏;没有禁欲主义的外壳,哲学不可能长期存在(三,10) 禁欲主义是自相矛盾的(三,11) 禁欲主义把生命当作“通往另一种存在的桥梁”(三,11) 禁欲主义是“想要统治生命本身”的意志(三,11) 禁欲主义“用力量堵住力量的源泉”,是一种“自愿的自我分裂”(三,11) 从生理学视角看,这个“以生命反对生命”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三,13) 禁欲主义源于“正在退化的生命”自我保护/拯救的本能(三,13) 正在退化的生命(degenerierenden Lebens):部分生理障碍和疲劳 + 最深层的生命本能保存完好(三,13) 禁欲主义理想是维持生命、反抗死亡的方法(三,13) 证据:禁欲主义理想总是兴盛于人被“驯化”的文明之地(三,13) “渴求在别处存在”反而让祭司创造出“在此处存在”的条件,像“牧羊人”一样保住了奴隶/失败者/羊群的存在(三,13) 祭司是“伟大的生命维护力量与肯定力量中的一部分”(三,13) 肯定生命:肯定他者性(otherness),与他者对抗但不欲求消灭他者;肯定冲突,并在冲突之中塑造自我;对生命的整体肯定 维持生命:对自己这种特定生命形式的肯定;对生命的局部肯定 人是病态的动物(三,13) 人比其他动物都更多病、更动摇、更易变化、更不确定(三,13) 人比其他所有动物都更敢作敢为、更能够革新、更桀骜不驯、更勇于向命运挑战;人永远憧憬着未来(三,13) 高贵者/主人:健康 + 强 祭司/牧羊人:病态 + 强 奴隶/失败者/羊群:病态 + 弱(三,15) 高贵者无法“治疗”羊群(三,14) 病人必须由病人治疗:祭司“治疗”羊群(三,15) 祭司保护羊群,反对高贵者,同时也反对羊群(三,15) 羊群中积聚着怨恨,祭司是“怨恨方向的改变者”(三,15) 祭司使羊群变得无害,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克服(三,16) “情感用药法(Affekt-Medikation)”不可能真正有效(三,16) 祭司的治疗只针对痛苦本身,不指向根源,但确实具有创造性(三,17) 疗法一:把生命感觉本身压到最低点(三,17) 疗法二:机械性的活动(三,18) 疗法三:容易得到且可被常规化的微小快乐(三,18) 疗法四:互助团体与群体组织(三,18) 疗法五:情感的放纵(Ausschweifung des Gefühls,orgy of feeling)(三,18) 情感的放纵是“更有趣”但“有罪”的疗法(三,19) 情感的放纵是对抗痛苦的“最为有效的麻醉剂”(三,19) “愤怒、恐惧、淫欲、复仇、希望、胜利、绝望、残酷”都有效(三,20) 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让人得到改善,但代价是让病情加重(三,21) 这导致了“欧洲人健康史上的真正灾难”(三,21) 《新约》里的“小人物”对琐碎之事大惊小怪(三,22) 禁欲主义理想拥有巨大的权力/力量(Macht)(三,23) 禁欲主义理想使“人类存在的其他一切利害问题”显得微不足道(三,23) 禁欲主义理想不承认其他解释和其他目的(三,23) 禁欲主义理想的对立物(Gegenstück)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三,23) 现代科学不是与禁欲主义理想的对立物(三,23) 科学包含很多“有益的事情”,但这不代表它作为整体有“理想”(三,23) 科学本身永远不会创造价值(三,25) 科学从业者“勤奋得有些莽撞”,科学是“自我麻醉剂”(三,23) 无神论者、非道德主义者、怀疑论者,追求“理智的纯洁性”,是“禁欲主义理想最为精神化的畸形产物”(三,24) 这些无神论者并不“自由”,因为他们“依然相信真理”,被这种“对真理的信仰”牢牢束缚(三,24) 科学由求真意志(Wille zur Wahrheit)驱动(三,24) 我们对科学的信仰始终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信仰(《快乐的科学》,344) 形而上学家的根本信念是相信价值的对立(《善恶的彼岸》,2) 真理本身“不允许成为一个问题”(三,24) 科学与禁欲主义理想生于同一片土壤(三,25) 两者同样信仰真理的不可估量(Unabschätzbarkeit)与不容辩驳(三,25) 在生理上,两者都以生命的贫瘠化(Verarmung)为前提(三,25) 科学取得了著名的胜利,但那是对谁取得的胜利呢?(三,25) 科学反对的只是禁欲主义理想的外围工事,是该理想暂时性的僵化与教条,所以反而让它重获新生(三,25) 禁欲主义理想没有被战胜,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三,25) 所有科学都有“诋毁和贬低作用”,劝人放弃自尊自重(三,25) “我对禁欲主义理想非常尊重,只要它是真诚的”(三,26) 我也厌恶另外那些人,那些新近出现的理想主义上的投机者,还有那些反犹主义者,他们现在正翻着基督徒式的、雅利安种的、市侩庸人般的白眼,而且他们滥用最廉价的宣传伎俩、滥用道德姿态,试图用这些令人耗尽所有耐心的方法去激起民众身上的各种攻击成分。(三,26) 求真意志是禁欲主义理想的核心(三,27) 无神论是禁欲主义理想的最后阶段,是其内在逻辑的发展(三,27) 基督教中“真”的概念升华为科学的良知和理智的纯洁(三,27) 伟大的事物都以自我扬弃(Selbstaufhebung)的方式走向毁灭(三,27) 基督教作为教条,因自己的道德而毁灭;出于同样的原因,基督教作为道德也必然会衰亡(三,27) 基督教的求真性(Wahrhaftigkeit)最终会得出最强有力的、反对自己的结论,只要它开始思考:求真意志究竟意味着什么(三,27) 求真意志的自毁将是一出最恐怖也最富有希望的伟大戏剧(三,27) 唯有明天之后才属于我,有些人死后方才诞生。(《敌基督者》,前言) 如果除去禁欲主义理想,那么人,人这种动物,迄今为止尚未拥有任何意义。他的尘世存在不包含任何目标;“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均缺乏意志;在每一种伟大的人类命运背后,都重复震响着一个更为宏大的声音:“徒劳!”这正是禁欲主义理想所意味的东西:缺了些什么,人被一片巨大的空白环绕着;——他不知道该怎样为自己正名,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自己、肯定自己,他因为自己的存在意义问题而痛苦。他也因为其他问题而痛苦,他基本上是一个患病的动物:然而,他的问题并不在于痛苦本身,而在于对“为何痛苦?”这类呼喊无从对答。人,这个最勇敢、最惯于忍受痛苦的动物,他从根本上并不否定痛苦:他希求痛苦,他找寻痛苦,前提是必须有人给他指明一种生存的意义,一种痛苦的目的。是痛苦的无意义,而非痛苦本身构成了至今压抑人类的不幸与灾难——而禁欲主义理想恰恰为其提供了一种意义!直到目前,这还是人类唯一的意义;任何一种意义总要好于没有意义;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禁欲主义理想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 faute de mieux(权宜之计)。痛苦在其中得到了解释;那个巨大的空白似乎也得到了填补;通往一切自杀性虚无主义的门,被紧紧关上了。毋庸置疑,解释也带来了新的痛苦,更深刻、更内向、更有毒、更折磨生命的痛苦:它对所有痛苦都从罪的视角加以审视……可是,尽管如此——人还是因此得救了,他拥有了一个意义,从此他不再是风中飘零的一片叶子,不再是任由荒诞与“无意义”摆布的玩偶,他从此以后也可以有所意愿了——不管他意愿什么、为何意愿、如何意愿:重点是意志本身得救了。我们不能再缄口不谈那全部意愿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意愿从禁欲主义理想那里获得了方向:那就是去仇恨人性,进而仇恨动物性,甚而仇恨物质性,以及厌恶感官、厌恶理性本身,畏惧幸福和美丽,要求摆脱一切幻觉、变化、生成、死亡、希望,甚至摆脱要求本身——让我们鼓起勇气直面现实: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虚无意志,一种反生命的意志,一种对生命最基本的前提的反抗,但是,它的确是一种意志,而且还将一直是一种意志……最后,还是让我用开篇的话作为结尾:人宁可意愿虚无,也不愿无所意愿……(三,28)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Mr Smith - Discovery Lohengrin, WWV 75, Act III Wedding March Kris Keypovsky - Post Mortem Kris Keypovsky - Story A New Silent Corporation - Reprise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84分钟
1k+
1年前

【对谈008】所以「ian」和「an」真的押韵吗

嘉宾:郑子宁 时间线: 00:03:13 古诗里的「ian」和「an」押韵吗 00:08:14 形声字为什么不能读半边 00:12:56 治/怡/台 00:15:05 路/洛/格/各 00:16:46 如何推断上古汉语有复辅音 00:19:35 为汉字注音:从直音法到反切法 00:22:57 佛教传入对汉语音韵学的影响 00:27:20 三十六字母与梵文字母 00:31:10 清/浊 vs 送气/不送气 00:34:08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00:39:06 上古汉语并不是言文脱节的吗 00:41:11 音变构词 00:45:59 「父」和「爸」本是同一个字 00:48:26 如何推断上古汉语没有声调 00:50:55 韵尾与入声字 00:53:45 日语与泰语的数字读音 00:56:05 韵尾的变化 00:59:23 南京话对西南方言的影响 01:03:09 为什么英文单词「bang」听起来像前鼻音 01:07:12 鼻化元音与鼻音韵母 01:10:09 南京话「阿要辣油阿」的「阿」是什么字 01:11:41 四川话「营养」为什么读「yun养」 01:14:03 潮汕话「的」为什么读「gai」 01:15:52 「无锡」的意思不是「没有锡」 01:18:00 推荐阅读 部分提到的内容: 《广韵》中的「欢」(在右下角): 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韵镜》的第一页韵图: 推荐阅读: 郑子宁《东言西语》《南腔北调》《中国话》 郑张尚芳《胭脂与焉支》 白一平、沙加尔《上古汉语新构拟》 Nathan W. Hill,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Tibetan, Burmese, and Chinese Guillaume Jacques, Esquisse de Phonologie et de Morphologie Historique du Tangoute 万献初《音韵学要略》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 背景乐: Mr Smith - Funkenstein Kevin MacLeod - Broken Reality legacyAlli - RF5-Escalade Kevin MacLeod - Unity

83分钟
99+
1年前

【讲座017】《道德谱系学》第二篇:内疚、残酷与权力意志

时间线: 00:00:13 上次内容的回顾 00:01:56 补充:阿喀琉斯与「心灵伟大 μεγαλοψυχία」 00:08:24 「良心谴责 Schlechtes Gewissen」与「负罪 Schuld」 00:10:38 尼采自己对第二篇论文的概括 00:12:01 第二篇1-3节:独立自主的个体 00:17:00 第二篇4-7节:残酷 00:23:14 第二篇8-11节:正义 00:33:08 第二篇12-15节:刑罚 00:39:15 补充:福柯《规训与惩罚》 00:41:35 第二篇16-18节:良心谴责 00:47:54 补充: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 00:51:44 第二篇19-23节:宗教 00:58:09 第二篇24-25节:出路 01:03:18 第二篇内容总结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他们很聪明,所有发生过的事,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嘲讽无休无止。他们还互相争吵,但很快又和好——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消化。 他们白天有白天的小乐趣,夜晚有夜晚的小乐趣:可是他们注重健康。 “我们发明了幸福。”——那些末等人说着,眨眨眼睛。——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查拉图斯特拉的前言》) 我的母亲、银足的忒提斯曾经告诉我, 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 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 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不朽; 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 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 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 ——荷马《伊利亚特》(IX,410 – 416) μεγαλοψυχία(megalopsychia,greatness of soul,心灵伟大) 心灵伟大之人是自视重要,也配得上那种重要性的人……心灵伟大似乎是德性之首……所以做一个真正心灵伟大之人很难,因为没有崇高就不可能心灵伟大……他既不会因为好运而过度高兴,也不会因为厄运而过度痛苦。因为,甚至荣誉对于他也好像算不上是重大的事物。而把荣誉都看得不重要的人也会把其他事物看得不重要。所以心灵伟大之人往往被认为是目空一切……心灵伟大之人蔑视别人是有道理的(他的判断真实),可是多数人却是没有根据地蔑视别人。心灵伟大之人不纠缠琐碎的事情,也不喜欢去冒险。因为值得他看重的事物很少。但是他可以面对重大的危险。当他面对这种危险时,他会不惜生命。因为他认为,不能为活着而什么都牺牲掉。他乐于给人以好处,而羞于受人好处……他也不会记恨什么。因为心灵伟大之人不会记着那么多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别人对他所做的不公正的事情,而宁愿忘了它们。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IV,3) 第二篇论文给出良心的心理学:良心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是“人心中上帝的声音”,——它是残酷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再也不能向外发泄之后就掉头转向自己。在这里,残酷作为最古老、最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之一,首次得以昭示。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遗忘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二,1) “意识的门窗”暂时关闭,不受“噪音和纷争的干扰”,为新事物保留空间(二,1) 没有遗忘,就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二,1) 遗忘机制的失灵,就仿佛是“消化不良”(二,1) “习俗的道德性和社会的强制”让人变得“有规律性”、“可被估算”(二,2) 记忆术(Mnemotechnik):“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中”(二,3) 人们需要克服遗忘本能,不被“瞬间的激情与欲望”支配,以适应社会生活(二,3) “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社会与道德强制力量的最终产物(二,2) 内化了社会习俗,从而摆脱了习俗的束缚,变得“自律”而“自由”(二,2) 能够“做出承诺”并为之负责,这种能力成了新的本能,名为“良心”(二,2) 惩罚作为一种回报/补偿,与“自由意志假设”无关(二,4) “犯罪者应受惩罚,因为他本可以采取其他行动”是很晚才出现的观点(二,4) 负罪(Schuld)与债务(Schulden)有关(二,4) 契约里的特殊条款:若还不上债,就要把其他东西交给债主以抵债,或者允许债主“任意侮辱和折磨债务人的躯体”(二,5) 奇特的逻辑(二,5):损失与疼痛相等价(二,4);残酷让债主获得权力感(二,5) 不残酷则无欢庆(二,6) 残酷构成了“人类最古老、最原初的节庆欢乐”(二,6) “看别人受苦很愉快,让别人受苦则更加愉快”(二,6) 让人无法接受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无意义”(二,7) “诸神被想象成残酷戏剧的爱好者”(二,7) 在今天,对残酷的兴趣并未消失,而是被“崇高化”和“细腻化”了(二,7) 社群与成员的关系,类似债主与债务人的关系(二,9) 成员受到社群的保护和照料,把自己抵押给社群,承担相应的义务(二,9) 犯罪者(债务人)非但不偿还获得的好处,还伤害社群(债主),于是犯罪者被社群放逐,失去了获得的好处,而且野蛮环境中的危险会提醒他这些好处的意义(二,9) 社群实力增强后,犯罪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犯罪者甚至能得到社群的保护(二,10) 债主越富有,就越人道;极端情况就是“不再惩罚犯罪者”,这是正义的“自我扬弃”,也被称为“仁慈(Gnade)”,这是最有权力者的特权(二,10) 正义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与怨恨(ressentiment)无关(二,11) 强势方试图打消弱势方的怨恨:带走怨恨对象、强制要求和解、立法(二,11) 立法:强势方制定规则,把犯罪当作对法律的亵渎,把感受从伤害处转移开(二,11) 法律秩序没有独立性和普遍性,法律状态是创造更大权力单位的手段(二,11) 生命本质上以“伤害、压迫、剥削、毁灭”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本身不“非法”(二,11) 初级阶段的正义:力量均等者之间相互理解协调,同时强迫弱者内部达成和解(二,8) 刑罚的起源(Ursprung)和目的(Zweck)有区别(二,12) 一个事物的成因问题与它的最终效果/实际使用问题有天壤之别(二,12) 不能认为刑罚(Strafe)是为了惩罚(Strafen)才发明的(二,12) 必须区分刑罚的“相对持久性”和“流动变化性”(二,13) “刑罚”这个概念是多种意义的综合(Synthesis)(二,13) 刑罚无法唤起受罚者的负罪感(Gefühl der Schuld)(二,14) 刑罚使人坚强而冷酷,增强了人的反抗能力,阻止了负罪感的发展(二,14) 受罚者感受不到“内在痛苦”,刑罚对他来说只是“意外事件”(二,14) 受罚者想的是“这次的事情意外地败露了”,而不是“我真不该那么做”(二,15) 刑罚只会让人更加谨慎、更加多疑、更加诡秘地行事(二,15) 在过去两百年间,刑罚的严峻性不断减弱,这是法律史学家所谙熟的现象。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笼统地视之为一种数量现象: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实际上,伴随这些变化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的置换。那么,惩罚强度是否减轻了呢?结果或许如此。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惩罚对象发生了变化……惩罚景观的旧伙伴——肉体和鲜血——隐退了。一个新角色戴着面具登上舞台……在欧洲建立了新的刑罚体系的一百五十至两百年间,法官借助于一种渊源久远的进程,逐渐开始审判罪行之外的东西,即罪犯的“灵魂”……灵魂是肉体的监狱。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1) 良心谴责是一种重病(二,16) 内向化(Verinnerlichung):一切不向外在倾泻的本能转向内在,产生“灵魂”(二,16) 敌意、残忍、迫害欲、攻击欲、猎奇欲、破坏欲……转而反对这些本能的拥有者(二,16) 权力意志:塑造形式(formbildend)与施加暴力(vergewaltigend)(二,18) 强者/主人:天生的组织者,创造和推进形式,征服、驾驭、发号施令(二,17) 弱者/奴隶:只能给自己烙上某种意志,为自己制造痛苦,并以此为乐(二,18) 一些十分重要的事情发生了,这是我们永远无法猜测到的、但又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人的进攻性是向内投射的,经过了内化;事实上,进攻性被发送回了它的起源地——即,它被指向了个体自己的自我。在那里,进攻性被一部分自我所接管,而这部分自我则以超我自居从而凌驾并对立于自我的其他部分。现在,这部分自我又以良心的形式,准备采取同样严厉的进攻性来反对自我,而自我本来打算在其他的、外部的个体身上满足这种进攻性。在严厉的超我和附属于超我的自我之间形成的张力被我们称为负罪感;它将自己表现为一种对惩罚的需要。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七) 良心谴责是一种“如同妊娠的疾病”(二,19) 内向化带来了“新的、深刻的、前所未闻的、神秘的、充满矛盾且前途无量的东西”(二,16) 好像人不是“目的”,而是“一条道路”、“一座桥梁”、“一个伟大承诺”(二,16) Schuld gegen Gott 是人自我折磨的刑具(二,22) 人与祖先的关系,也类似债务人与债主的关系;祖先崇拜是宗教的起源(二,19) 欠债 + 良心谴责 = 负罪感(Schuldgefühl)(二,20) 负罪感在基督教中达到最大值(二,20) 基督教的天才之作:债主为了债务人而牺牲自己,自己偿还自己(二,21) 良心谴责被不断加强,这是“发生在残酷心灵中的一种绝无仅有的意志错乱”(二,22) 信仰衰退/崩溃的结果是普遍的厌世情绪和虚无主义(二,21) 希腊诸神反而让人们远离良心谴责(二,23) 希腊诸神高贵而骄横,是人的本能的神圣化(二,23) 希腊神话中,灾祸的原因可能是“愚蠢”,但绝不是“罪”(二,23) 现代人是数千年良心解剖和自我虐待的继承者(二,24) 在这方面,人们练习得最久,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才能,技巧娴熟、口味挑剔(二,24) 人们长期以“邪恶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自然倾向,以至于自然倾向最终与良心谴责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是否有可能进行“相反的尝试(ein umgekehrter Versuch)”?(二,24) 相反的尝试:把良心谴责与非自然的倾向紧密结合在一起(二,24) 这会招致“善良者”、妥协者、倦怠者的反对——会让他们感到冒犯;而如果与他们一样,“放纵自我(uns lassen gehen)”,他们就会变得“和蔼友善”(二,24) 心怀伟大的爱与蔑视的救世之人,将会把我们从虚无主义中拯救出来(二,24) 这需要更年轻、更强大、“更代表未来(Zukünftigeren)” 的人:查拉图斯特拉(二,25)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图斯特拉?可是,查拉图斯特拉算什么呢?你们是我的信徒:可是,所有信徒又算什么呢! …… 现在我要求你们,丢下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吧;等你们全都不认我的时候,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 …… 有一天,你们还会成为我的朋友和同样一个希望的孩子:那时,我愿意第三次与你们同在,和你们一同庆祝伟大的正午。 伟大的正午就是:人站在从动物到超人之路的中间点,把他走向夜晚的路当作最高的希望来庆祝:因为这条路通向新的黎明。 …… “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希望超人长存。”——在伟大的正午时刻,让这成为我们最后的意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赠予的道德》)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CRUXORIUM - Relacrux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69分钟
1k+
2年前

【讲座016】《道德谱系学》第一篇:主奴道德、怨恨与虚无主义

时间线: 00:00:13 尼采不需要引言 00:02:07 尼采生平以及三个时间点 00:04:32 《道德谱系学》与「谱系学」 00:07:36 第一篇的核心内容 00:10:39 前言:《道德谱系学》的问题意识 00:16:31 第一篇1-5节:高贵者的道德 00:19:46 第一篇6-7节:祭司之「纯洁」与「道德上的奴隶起义」 00:26:46 第一篇8-10节:司汤达、基拉尔与有毒的「怨恨」 00:34:14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00:36:35 第一篇11-12节:「人类的倒退」与虚无主义 00:40:33 第一篇13节:主体/行动者不存在 00:46:32 第一篇14-15节:「奴隶道德」的制造 00:49:38 第一篇16-17节:两种道德的斗争 00:55:22 第一篇内容总结与阅读尼采的心态问题 这是一次线上讲座的录音(不包含提问交流部分),带讲义的视频版本可以见公众号(但是音质不太好),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 讲座中引用的文本和逻辑梳理: “可以加以定义的东西,只能是没有历史的东西。”(二,13) 第一篇论文的真理是基督教的心理学:基督教之诞生源于怨恨精神,并不像人们多半相信的那样源于“精神”……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天生就是精神世界里的蜜蜂,振翅撷蜜,营营嗡嗡,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带东西“回家”。至于生命(Leben),即所谓的“体验”(Erlebnisse),我们当中曾有谁于此认真对待?(前言,1) 事实上,在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关于恶的起源问题就已经在困扰我了……我把我的第一篇文字游戏和第一篇哲学习作献给了这个问题——至于我那时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我很合理地将荣耀给了上帝,将他作为恶之父。(前言,3) 一点历史学和语文学上的训练,包括天生对于心理学问题的挑剔意识,这些很快就把我的问题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类是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发明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而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它们是否乃是生活困顿、贫乏与蜕化的标志?还是恰恰相反,在它们身上反映出的乃是生活的充盈、强力与意志,抑或是生活的勇气、信心和未来?(前言,3) ……这本小册子的题目是《道德感觉的起源》,作者是保罗·雷伊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从未读到过这样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结论,我都无法苟同……(前言,4) 其实,无论是来自于我本人还是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说(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某一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而言,都远远没有另外一些事情来得重要。对我来说,道德的价值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前言,5)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它带给人类最崇高的引诱与诱惑——人类将被引向何处呢?走向虚无?——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看到了回顾往事的倦怠,看到了反对生命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征兆,它温柔而又忧伤:这种同情式的道德传播得越来越广,甚至连哲人们也被波及,并因此染病。(前言,5) 现在让我们大声把它说出来,这个新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值,必须首先对道德价值本身的价值提出疑问……(前言,6) 假如在“善”中也包含着衰落的征兆,包含着某种危险、诱惑和毒药,还包含着以牺牲未来为代价换取现在满足的麻醉剂的话,情况会怎样呢?也许会变得更舒适,更安全,但也更卑微、更低级?……(前言,6) 如果有人读不懂本文,而且觉得这些言论听起来很刺耳,那么在我看来,这不一定要归咎于我。这篇文章已经足够清楚,当然有一个前提,我所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读过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事实上,那些论著并不易懂。例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果有人读了这本书,却未曾被里面的每一句话所深深伤害(verwundet),同时也未曾为之深深着迷(entzückt),那么这样的人我绝不会承认他读懂了。(前言,8) 所以“读懂”我的书还需要时间——那就是人们绝不能像“现代人”那样,而是必须像奶牛一样:学会反刍(Wiederkäuen)……(前言,8) “好” 并不是回应性的:它来自“好行为”的发出者,而非承受者(一,2) “保持距离的狂热(Pathos der Distanz)”(一,2) 高贵者(卓越者)创造价值并为之命名:他们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好”的,同时,判定他们之外的人的行为是“坏”的(一,2) “政治优越的观念总是引起一种精神优越的观念”(一,6) 最初完全是“非象征性的”:纯洁 = 洗澡、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等(一,6) 很快“内向化(verinnerlichen)”和“尖锐化(verschärfen)”(一,6) 祭司蕴含着“不健康”的元素,使他们“远离行动”(一,6) 一切都变得危险:高傲、复仇、机敏、放荡、爱情、统治欲、美德、疾病(一,6) 人也因此变得有趣,人的灵魂也因此获得了深度(一,6) 高贵祭司的价值很容易脱离高贵者的价值,向其对立面发展(一,7) 高贵者 -> 好(高贵)、坏(平庸) 这一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强壮有力的体魄,勃发的、富余的、满溢而出的健康”(一,7) 高贵的祭司 -> 好(纯洁)、坏(不纯洁) 祭司是“最邪恶的敌人”,因为他们最“虚弱无能”(一,7) 犹太人:祭司化的民族(一,7) 改变敌人的价值观,采取最精神性的复仇行动(一,7) 倒转了高贵者的价值观:高贵者邪恶,无能者善良(一,7) “人们都知道,是谁继承了犹太人这种颠覆的价值观”(一,7) 犹太人是“道德上的奴隶起义”的始作俑者(一,7)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7):平庸者/奴隶 -> 恶(高贵)、善(不高贵) 这种仇恨深刻而精细,因为它能创造理想,改变价值(一,8) 从这种仇恨之中,生长出“爱”(一,8) 怨恨(Ressentiment) -> 道德上的奴隶起义(一,10) 怨恨 = 复仇欲望 + 无能:无法做出行动,只能在幻想中获得补偿(一,10) 从根本上说是回应性的,必须先有外界刺激(一,10) 如果高贵者也有怨恨的话,那他也会迅速发泄并耗尽这个怨恨,不会中毒(一,10) 那里,在它那个极端恶劣的、臭不可闻的地下室里,我们这只受人侮辱、惨遭毒打和被人讥诮的耗子,便立刻陷入一种冷酷、恶毒,主要是无休止的怨愤之中。它会连续四十年一点一滴地回想起它受过的一切侮辱,直到最后一个让它感到奇耻大辱的细节,而且每次还凭借自己的想象故意增添一些更加可耻的细节来恶毒地撩拨自己和刺激自己。它自己也将为自己的想象感到羞耻,但它还是把一切细加回味,逐一琢磨,还凭空捏造,把一些不曾发生过的事硬加到自己头上,借口是“莫须有”,因此它什么也不宽恕。也许,它会动手报复,但常常是鸡零狗碎,小打小闹,躲在炉子后面,偷偷摸摸,连它自己都不相信它有资格报复,更不相信它的报复会取得成功,而且它预先知道,由于它的这种想要报复的企图,它本身所受的痛苦将会百倍于它想要报复的人,而被它报复的那人恐怕连感觉都没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一,3) 在神样的阿喀琉斯哭够,啼泣的欲望/从他的心里和身上完全消退以后,/他立刻从椅子上跳起,把老人搀扶起来…… ——荷马《伊利亚特》(XXIV,513 – 515) 主人道德:对自己说“是”;奴隶道德:对外界说“不”(一,10 – 11) 同样是这些人(高贵者):他们一方面受到风俗、信仰、习惯、感激情绪的限制,同时也更多地受到彼此之间的互相监视与嫉妒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他们在相互关系中又表现出极大的相互体谅、自我克制、体贴、忠诚、自豪和友情……(一,11) 人类的倒退(Rückgang der Menschheit)(一,11) 文明 = 把“人”驯化为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一,11) 怨恨 = 文明(用来驯服高贵理念)的工具?(一,11) 平庸者/奴隶体现了“人类的倒退”:“蛆虫一样的人”、“温驯的人”、“不可救药的平庸者”、“令人讨厌的家伙(Unerquickliche)”(一,11) “那个我无法独自应付的、令我窒息和煎熬的东西?是污浊的空气,正是污浊的空气!”(一,12) 欧洲人的渺小化和平庸化,没有什么东西再试图变得伟大(一,12) 虚无主义(Nihilismus):对人感到厌倦(一,12) 这个欧罗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它总是处在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的境地。如今,它遭遇来自俄国与美国的巨大的两面夹击,就形而上的方面来看,俄国与美国二者其实是相同的,即相同的发了狂一般的运作技术和相同的肆无忌惮的民众组织……如果拳击手被奉为民族英雄;如果成千上万人的群众集会成为一种盛典,那么……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正发生着一种世界的没落。这一世界没落的本质性表现就是:诸神的逃遁,地球的毁灭,人类的大众化,平庸之辈的优越地位。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一) 怨恨者(平庸者/奴隶)臆造出不存在的主体(Subjekt)(一,13) 在行动的背后并没有任何“存在”; “行动者”是臆造出来的;“行动就是一切”(一,13) “让我们不同于恶人,让我们做善人”实际上是“我们弱者确实是软弱”(一,13) 目的:利用“主体”的概念,把软弱解释为自由,把软弱的表现解释为功绩(一,13) 在文学之外我们都知道某些人骄傲得不肯承认一种境遇为痛苦。这些人甚至竭尽所能留住甚或加剧这种境遇以向自己证明他是自由选择。 ——基拉尔《双重束缚》 人们相信“灵魂”,就像人们相信语法和语法里的主语一样。人们认为,“我”是条件,而“思”是由条件决定的谓词——思考是一种活动,某个主体必须被设想为这个活动的原因。 ——尼采《善恶的彼岸》(54) 如果地狱的大门上写着“永恒之爱将我造就”(但丁《神曲:地狱篇》三,5 – 6 ),那么天堂的大门上更应该写“永恒之恨将我造就”(一,15) “好与坏” vs “善与恶”:后者占上风,但尚未分出胜负,仍然在斗争(一,16) 这场斗争越来越深刻(tiefer),越来越具有精神的内容(geistiger)(一,16) 更高本质(höheren Natur)的特征是:成为这两种对立道德价值的战场(一,16) 有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在所有较为高等和较为混合的文化中,调停这两种道德的尝试也都很常见,更常见的则是两者的混乱和相互的误解,且往往是紧挨着并存——甚至是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一个灵魂的内部。 ——尼采《善恶的彼岸》(260) “罗马反对犹太,犹太反对罗马”:罗马 -> 《新约》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反宗教改革 -> 法国大革命 -> 拿破仑 -> ?(一,16) 到此就结束了吗?古老的火焰还会熊熊燃烧吗?(一,17) “如同我的读者们一样,谁在此处开始思考并继续思考下去,谁就很难立即停下来……”(一,17) 啊,我的朋友们,把你们的自我放在行为里吧,就像母亲在孩子里一样:让这成为你们谈论道德的话吧! 确实,我大概已经从你们那里抢走了一百句话,也抢走了你们的道德最喜爱的玩具,现在你们就像孩子一样对我生气。 孩子们在海边玩耍——海浪奔来,把他们的玩具卷入海底:这下他们哭了。 可是这同一个海浪会给他们送来新的玩具,而且会把新的五彩贝壳倒在他们面前! 于是,孩子们会得到安慰;而你们,我的朋友们,也会像孩子们一样获得你们的安慰——和新的五彩贝壳!——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二,《有道德的人》) 背景乐: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4 done with fish - Nietzsche the School Shooter

63分钟
2k+
2年前
页边笔记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