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和Charter的闹剧是终于结束了,也标志着流媒体和Cable之间的纷争,会最终走向一个结局,Ben Thompson最近是分析了这个结局的走向和影响,我们先来看看他说了什么啊。 1. 之后买Spectrum TV服务包的客户都会得到Disney Plus广告版本。 2. ESPN+会在一些Spectrum TV的特定的服务包中出现 3. Charter 会继续提供不同种类不同价格的打包服务给客户 Charter会利用自己的渠道网络推广所有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服务。Spectrum TV将会同时立刻在新的deal后提供所有迪士尼目前的有线电视频道服务, 也就是说Charter并不会在所有的服务包里都包括ESPN的有线电视服务或者流媒体服务,但是绝大部分的打包服务里会有。
我突然因为巴以冲突被拉回年轻时候的记忆,轩辕剑3云和山的彼端。 这一期主要是想聊聊对世界的认知,应该更加灰色,但绝不是和稀泥左右摇摆。 很多事情的真相,更像是罗生门,你说的,他说的,你理解的,和他理解的,完全不一样。(投资里灰度认知,灰色认知,是很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观点,或者说不选择,完全和稀泥地去理解。因为很多人容易说出比如 正反都有道理这种话。真正有意义的,是去理解背后的诉求和困难,真正地去推动解决方案的人。这一点上马斯克真是一个神人,他只在乎问题的解决,而不在乎意识形态上的得失。 投资也是一样的。 我们认知必须是灰度的,但是真正做决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选择。 我记得有一句话非常受用, 菲茨杰拉德: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意思就是说,一个一流智商的人,应该是一个脑子里可以承载完全相反的理解和想法,并且能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正常运转的人。 这句话应当在一个处处是信息茧房,处处是信息不对称的今天好好理解理解。
最近有朋友聊天聊到说可以稍微分享一下海外学习的一些经验教训,于是呢就简单地回顾自己的移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坑。 首先,确实,我以前上的中学有不少华裔明星校友,有一位已经出名到进了牢房了。。。就不聊了。。。 我出去到时候加拿大是初中第三年,到了以后其实就会遇到很多常见的困难: 到学校的第一天其实就是手足无措,融入是有困难的,而且正好是青春期期间的小孩,容易在这个时候敏感,当父母不能帮助融入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完全不同的学校学习形式,新的同学,不同的语言和人群。都是很大的挑战。
Ben Thompson的解答:必须进行重新的bundling,不管你是把公司股权卖给互联网巨头,从而进行bundling,还是考虑把公司股权大量卖给体育联盟,从而让他们拥有产业链更多的话语权,然后压迫其他现有转播方一起bundling,还是上面说的这两个同时进行。同时,还必须积极地拥抱体育博彩,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变现点。不管怎么样,必须要有变化了,而且要快,因为ESPN的问题已经拖了很多年。 由于Ben Thompson本人的言论非常有可能是一种战略参考,因为相当多的公司高管都会听他的建议或者甚至聘请他作为战略顾问,所以我们可以期待,转变即将会到来。
很多人会说,球队都不赚钱,谁会长期投资呢?不像海外的球队。可是其实很多海外的球队也不赚钱,你看贝克汉姆投资迈阿密国际,其实财务上来说,球队这么多年也没赚钱,但是估值已经翻了十倍差不多。 为什么?我之前聊过,这其实背后主要是因为球队的无形资产涨了非常多倍。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在很多海外的百年足球历史里面,很多球队都有深厚的当地运营历史,有着强大的地方影响力。如果踢出了成绩,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对整个地区都有影响。这都是无形资产的体现。当然这一点仅仅通过猛砸钱几年是没用的,真正重要的是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始终有大量的本地人群热爱他们的球队,支持他们的球队,并且愿意不断地去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球队的拥有者能长期投资,把钱花在更长期的事物上,而不是砸钱买个姆巴佩来,然后让球队踢进欧冠就结束了。。。姆巴佩老了,走了呢?球队拥有者难道收割完这几年的韭菜就赶紧跑路了? 所以商业化背后的根本是整个长期的投入,这里的投入不仅仅是金钱而已,还有关注力和时间等等的投入,需要当地配合和支持起来,各方努力才有可能达成。 真正的商业化成功,不是说我鼓励小孩都去踢球,因为踢球能赚大钱。这不对,因为坦白说,你看NBA联赛,底薪也就几十万美金,税后也就跟一个大厂员工差不多估计,但是你底薪球员可是朝不保夕的,竞争极其激烈。 能靠体育赚钱的,赚大钱的,必然还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个体。这一点在任何健康的联赛都应该是如此。但是大量的热爱此项运动的人们,不应该冲着这项运动是否能赚钱与否,或者这项运动短期内能不能给我带来多巴胺而支持。真正的商业化成功,是指能靠可持续性的投入,让这项运动变成当地的一个可选的生活方式,生活哲学,生活乐趣。随着时间的复利,年复一年,它终将会出成绩的。
我斗胆补充一下我的观点:在过去,比如像《老友记》,演员到老都能分到钱的原因是版权的所属方合同里当时规定了只要每产生一笔版权费用,就要分给演员。而现在,版权直接被Netflix这种砸钱买断,我给你钱,你给我内容,不存在更多的分红关系一般来说。这是因为产业发展到现在,过去的渠道的分量和播放以及观影的逻辑正在被改变,被革命掉。既然是“革命”,就有人会因此受损。再加上AI的大力发展,就更加可想而知这个未来会如何难以预测。但是演员工会如果只是简单地抗议,去谈判胁迫的话,其实即使成功了,也只是暂时的成功。与其质疑为什么我现在拿不到版权分红,过去可以拿。还不如去稍微思考一下为什么过去有版权分红?现在没有了?难道仅仅是资本家都是邪恶的?还是因为时代被技术的巨轮给碾压过去了?如果是后者,我应该怎么提高自己来改变我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我以后能继续保持竞争力。。。难道不应该是这么去思考吗? ---------------------- 现在AI和AIGC对行业冲击是很大的。这也是电影行业和工会最担忧的点之一。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担忧基本上是无解的。因为这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看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局是什么?是被自动化替代,因为很多重复,很多可以被机器替代的工作。除了顶级的创意人才,其他的都是可以用硬件和软件自动化替代的。在AI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这一点毋庸置疑,这就像是时代的巨轮滚滚而来,很难阻挡。 如果这个不好理解,很简单的,大家记得不记得福耀玻璃当初去美国开厂遇到的困难?后来拍了一部纪录片还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应该。叫《美国工厂》。 工会的问题纠缠了福耀玻璃很长一段时间,它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而工会也不让步,它代表工人们的权益,然而坦白说,这些权益合理也好,不合理也罢,它都对工厂的效率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福耀玻璃的盈利,如果工厂都不能盈利,你工人还会有工作吗? 最后福耀玻璃是怎么解决工会难题的呢?自动化啊。。。只留下少部分人就可以了,大部分人都被自动化替代了。 这个解决当时我记得奥巴马是被深深震撼了的。。。好莱坞的工会不妨去看看这个电影,难道不是有足够的教训吗? 好莱坞绝大部分的从业者是不参与创意环节的,有大量的工作是人力活儿,不管是在拍摄过程,还是过程都是如此。
根据消息看,MLS Season Pass注册人数已经翻倍,而Messi 梅西才刚刚加盟了迈阿密一个月而已。随着梅西效应的扩大和苹果尝到了初步的甜头,估计后面还会努力运作其他球星的加盟。虽然现在球星们都更愿意加盟沙特,但是美国大联盟也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球队联盟制,国家优势,以及下一届世界杯会带来的红利等等。 如果联盟制的体育比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足够大的关注,苹果就有可能在其他联盟制比赛上复制这样的逻辑,短期的亏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很多之前的联赛签约的都是长约,当这些长约合同结束后,联盟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之后改如何平衡cable和流媒体之前的关系。也许会有更多的联盟像MLS这样,选择和巨头合作,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Cable那边只会日渐衰退。 在这个前提下,苹果入股ESPN就不再是一个不现实的事情,因为苹果这样就可以确保内容的独立性以及讯速地获取大量的曾经cable端的用户以及现在ESPN+的这部分用户。和迪士尼合作,也可以加强内容端的能力,在苹果强大的硬件能力的优势下,进一步通过新的bundling,打造出苹果整体更强大的软件和内容服务。 既然联盟制体育都可以以后学习苹果卖Season Pass这么玩,也不排除非联盟制的体育,像英超,德甲,意甲的球队也和巨头们合作打包自己的赛季转播。事实上,比如AC Milan就已经这么做了,他们在美国的转播权几乎就是免费给了ESPN,为的就是大大地增加美国的影响力,毕竟这里的消费力是最强的。他们也非常积极滴探索美国的业务拓展,在这里做营销,运营,踢友谊赛表演赛等等。当然效果是很好的,据说AC Milan美国的收入是连年上涨的。 那些私人公司拥有的体育比赛就更不得了,比如UFC,比如F1,比如WWE等等。他们都有可能被流媒体巨头们买走,增加流媒体内容的竞争力和独占性。而且巨头们就不用再烦神版权费不断上涨的难题了,同时还能全世界空降这些体育内容。 顶级球员们,尤其是拥有国际影响力的球员们,是最幸福的,因为流媒体是订阅收费,大家都最看重的东西就是Churn Rate,用户留存率。像梅西这样的顶流也许不多,但在各项不同的赛事里,是有类似效果的运动员存在的。
为什么迪士尼要打破之前增加游轮的规律,而且邮轮越做越大?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业务供不应求,而且很少给这个业务打折扣。他们要把迪士尼邮轮做成游轮中的奢侈品,就像法拉利一样,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在成本几乎不用成比例增加的状态下,增加大量产能就意味着大量利润。 迪士尼游轮同时因为拥有了7艘船,就像我之前说的,终于要把至少一艘船放在亚洲区了。迪士尼已经决定将会在新加坡政府共同投资建立母港,亚洲区将会拥有Disney Treasure估计,而且该区域可能会逐步增加轮换的船只过来,增加需求。亚洲区长期有2艘船服役估计是一个大概率的时间。 其他船只则是基本仍然集中在北美和欧洲附近,澳大利亚目前有船只的线路进行周期性的线路航行。其他热门航线基本还是加勒比海,北极,欧洲航线为主。 迪士尼游轮的回头客是不少的,紧俏的房间数量和航线,高昂的价格,独有的品牌和船上体验,这些都是“奢侈品”的特征。。。 迪士尼游轮也不打算会降低价格或者开发低价版本的游轮,它大概率只会在奢侈品的这条路上一走到底。。。因为这样才会可以维持着目前看似夸张的票价和消费力。因为在富裕人群的眼里,这样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愿意为此付出这个价格,并且在未来重复地消费。 这个时候大家会问了,迪士尼游轮到底有啥魔力,难道就是船只上加点迪士尼元素就能卖这个钱吗? 当然不是,奢侈品级别的服务体验必须要有足够好的整体设计和服务才行。 迪士尼游轮的服务和体验特殊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 迪士尼游轮文化特殊,上船之前就要开始为船上的活动做准备。游客们会自发组织交换礼品、房门装饰以及交友活动。船上每天都有丰富不重样的活动安排给游客,同时有Genie+类似的软件给你整合好,你可以在上船之前就安排好大致每一天的具体行程是什么。不浪费几乎你任何船上的时间。在活动时间之外,成年人也可以在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成人体验空间。 2. 迪士尼游轮的设计非常梦幻,整个硬件设计并不是为塞入更多游客开展的,它是以体验为核心去设计整艘船的,你会在非常多的细节上体验到迪士尼的沉浸式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并不会轻易过时。比如走廊上的画,不只是一幅画,同时是一个互动装置,当你做出某些手势,或者拿出某些活动道具的时候,会触发这些看似是静止的画作,让它们活动起来,给你惊喜。游乐设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会充分利用空间给你设计出有意思的体验,同时会配合不同的季节以及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3. 服务人员培训和乐园里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人设,他们永远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尤其是在迪士尼游轮上,千万不要担心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尽量去问,尽量去探索,你会发现在非常多的地方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体验
前不久有网友问我能不能聊聊法拉利,突然想起来这个某大V投资者在过去曾经稍微聊过法拉利,聊过他是如何错失的。你一看哎哟,法拉利是个十倍股啊,但是回到当年你就会发现这并不容易看出来,应该说很难很难看出来。 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复杂,因为太多朋友都期望通过DCF来估算出公司未来的折现加价格,但是我们很难预估折现率应该设置多少才符合这个商业,它未来现金流又该如何相对准确地预估?成长率又应该是多少?带来的新增利润是怎么来的?是增量来的,还是提价来的?还是两者兼有?能否持续?无形资产的价值应该怎么去估算? 这些问题太难回答,导致根本几乎就没人能相对准确地“猜中”。
*口误* 导致本期内容有两三处应该说:容错率高,而不是容错率低。特此说明,不好意思! Barbie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IP,它的影响力一直没有消失,它存在了50多年。它在这个过程中有起有落,但是相对于其他新产生出来的IP,它的容错率极低,而且融入我们社会文化中的时间足够长,所以它可以有相对长的纠偏时间。 如果是换了新的某个IP,可能就已经被淘汰到角落里甚至消失了。但是Barbie这样的IP给足了Mattel公司时间去纠错,然后在某个时间点,它又杀回来了。 Mattel也好,DC也好,孩之宝也好,还是迪士尼也好。这些年都犯了这些错误,并且一直犯,原因还是管理层,或者说决策者希望复制成功,希望走捷径。 这个话题其实并不新鲜,在过去皮克斯就有过这种讨论,因为公司要业绩,但是创意产业是有起伏有周期的。你应该做的不是用财务KPI去要求内容,而是尽量放大某一个成功内容,使他的生命能更持久。 说来说去,又说到了漫威宇宙MCU的模式,它是唯一目前这么做且成功放大了IP价值成功延续了内容声明的模式,但是因为这些年还是上述所说的问题,因为Disney+的扩张需求,又开始用KPI去要求内容了,造成了内容的同质化和过于快餐化。。。虽说还是有一些优秀的内容,但绝大部分都平平无奇甚至庸俗。 因此,内容行业的这个毛病是好不了的,它是一个周期性的起伏。你拍多了烂片就反思了,然后反思完了做对了,突然来了几个爆款,又开始飘了,又不断地循环往复。 但你发现没有,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只有某一些的商业体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资产池,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提高运营效率,增加Roe。 既然你必然会犯错,那容错率最高的那些往往才能活下来。
和过去拯救迪士尼的方式不同,这一次虽然还是需要通过资本操作来拯救迪士尼,Bob Iger这一次可能是反向操作,并不是通过收购来拯救迪士尼,而是通过出售和寻求外部伙伴来帮助迪士尼。 这和Bob Iger第一次拯救迪士尼的方式有些类似,也有些相同的味道。。。 希望吧,这是他最后一次需要拯救迪士尼,他不可能永远做迪士尼的白骑士,但貌似除了他,其他人更不可能。。。 据传,他有可能在这之后出售自己持有的迪士尼股份。我怀疑,我猜想,他的出售对象,只能是一个比迪士尼大的巨头型企业,从而最终真的能完成退休这件事。。。 一个像Tim Cook这样的人,是迪士尼最需要的,之前也说过,对,像他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也许在乐园高管里,也许在别的公司里。。。 p.s 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流媒体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流媒体资产是不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和Netflix去竞争,看起来这个事情,在没有一个更好的产能前提下,是完成不了的,我认为迪士尼不会再寻求和Netflix进行全球化的竞争了,双方将在不同的层面扩张。
要跟大家聊的话题很老生常谈的,但是会换个角度给大家聊聊。 话题就是:买指数基金的成本是什么?为什么巴菲特让我们买指数基金? 很多人会说:“什么?指数基金的成本就是管理费呗,低得很,但还是有一定成本的。” 我会跟你说,根据我的投资经验来判断,这个成本的理解分很多层面。请耐心地稍微再看看以下内容。 首先,为什么我们要购买指数基金?因为巴菲特告诉我们绝大部分的专业人才都跑不赢指数基金,而且他赢得了这个赌局。那把时间拉更长呢? 这其实很容易算嘛,QQQ 在2003年,也就是20年前,是30一手,现在是360左右一手。标普500的ETF (SPY)在2003年是78一手,现在是440左右一手。 这二者的管理费都低,当然现在有更低的产品了。我只是举个例子。 SPY的管理费是0.09%!QQQ的管理费是0.2%!。 算入管理费之前呢,标普的年化回报率大约为9%,QQQ年化回报率大约为13.23% 算入管理费之后,如果买入标普500大约1万美金左右,你的终值会在55000美金左右,最后管理费就是大约1000美金左右。QQQ如果你当年买了10000美金,最后终值大约在115000美金附近,管理费大约为4-5千美金左右,以此类推。(实际计算会有出入,因为每年年底的净值不是稳定增长的) 这里就不考虑什么税率乱七八糟的问题了,就计入管理费就好。 我计入这么长的时间(可能还不够长呢)无非是要把中间几次危机都算进去,时间越长越能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时间越短,越容易出现运气成分和外部“短期”因素导致的业绩波动。 过去20年,假设50%的钱买标普500 SPY,50%买QQQ,扣除费用后,有多少主动管理型基金能跑赢这两货?保守估计,九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在过去15-20年里,都没有跑赢。在“专业选手”里,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跑不赢的呢?当收益复利滚动的时候,管理费也是复利滚动的。 我再说一个让人更觉得“可怕”的事实: 过去20年里,如果去除费用,还能跑赢标普的基金可能少于5%,然而这些基金有一个更惊人的事实就是:这些15年以上都最终击败了标普类的指数基金的主动型基金,有60%-80%的时间都跑输了指数基金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这些跑赢的基金都需要忍耐某些资产长时间的低迷,这非常不容易,因为LP们大多都是没有耐心的,何况你需要押宝在某些资产上才能长期跑赢标普500,进一步加大了长期的“时运”和外部条件的因素。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中短期内有很多明星管理人,但是长期来看很难的原因。 管理人Luke Hallard的业绩非常炸裂,他在过去二十年里面实现的年化回报率为20.84%。击败了几乎所有指数,这是一个惊人的业绩表现,而且这是通过投资组合实现的,而不是单支公司。 但是你可以看到,即使是这么炸裂的业绩的管理人,他也在很多标普表现良好的年份,表现得很不好,在20年里,有7年跑输标普。他也需要在某些关键时刻,比如2008年做出正确决策。总体来说不可能持续表现良好,必须押宝某些短期表现不好,但长期可能会大幅度增长的优质公司才有可能获得这样的回报。而且因为是自己管理,所以你要付出的是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当然这是税前的成绩了,他没有管理费用,只有自己的付出努力和时间的成本以及税务成本。如果把这些都扣除掉,最后和SPY以及QQQ类(费用率更低的同类ETFs的资产)相比的话,可能年化相差不到5-6%。 也就是说你为了“仅仅”长期比指数高那么五六个百分比,你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所以,聊到这里你就要理解到什么呢?指数类基金长期来看,就如同足球界的梅西和C罗一般。。。近乎变态到不可战胜。 这么多年下来,我能想出长期战胜指数的办法就只有两个。1. 持有大部分的指数基金,剩下一小部分资金去博取中短期的各类套利机会。2. 押注少数公司的股权,寄希望它们长期能跑赢。3. VC做法,投资大量初期发展的公司,并且需要它们的发展上限极高 如果,我们把投资行业里参与的人都看看作是运动员,毫无疑问,那些能在20年里冲进不到5%的顶级管理者们的那些高手们,无疑就相当于是顶级联赛里的选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因素有非常多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影响,如果回顾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可以归于“都是命”,当然这还是要符合很多硬条件的前提。如果你把时间拉长更多,那还能跑赢的可不就是只剩下像巴菲特这样的人了,可是他和一般管理人不同,他的投资结构以及管理逻辑都不同,况且,这些年他已经高度集中持股在少数几家公司身上了。 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是个球员,承认自己不是C罗和梅西不丢人,输给C罗和梅西也不丢人。 再强的人,只要时间够长,面临的将会是接下来强大的“均值回归”,因为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厉害,也终究会回归到均值上。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爆发型的选手,比如彼得林奇,Michael Burry,John Paulson等等,可以在某个时点一战成名,然后要么立刻隐退,要么开始管理水平走下坡路。 大家对自己的认知,其实是决定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划分线。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球员”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一流球员”,又处于自己的巅峰期,那就应该尽量进行主动管理,把握住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机会。但如果你不是“一流球员”,考虑采取其他策略获得看似“平均”的水准是非常明智的。 管理投资组合的这个模式,在对抗指数基金的时候存在天然劣势,时间拉得越长,这个劣势就越明显。。。 等等,大家可能会翻出来我之前的文章说,诶,你不是提出来过二级市场一级化吗?那岂不是机会很多吗?跑赢指数基金长期来看是可行的呀。 VC的做法,是明显的正向黑天鹅,理论上只要我在股市里分散投资那些未来爆发潜力巨大的公司,未来只要中一个,不就可以弥补众多其他的损失了。 这个做法并不稀奇,所以你看得到这个ARK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去做的,也有其他类似但可能更稳一点的大规模基金。 但这么做还是没有逃脱以上刚才讨论过的几个长期的痛点,它必然只能是投资人仍然在“巅峰期”的一种选择。对吧,首先你要面临的是可能长期跑不赢标普这类资产。然后,你要能具备学习能力,选择相对正确的资产。最后,你要能有一定的规模,不然在流动性糟糕的时候,你如何应对大环境苛刻的生存环境和估值环境呢?长期来看,依然面对指数基金是处于下风的。 诶!那很多朋友就会说了,照我这么说,还买啥股票,还学习什么新知识,直接买指数基金躺平不就行了吗!你说那么多,干脆躺平不就好了,谁不会啊?需要你在这里解释半天? 大家不要忘记,绝大部分看起来容易或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都是有隐藏成本的。 有非常多的初始资金并不够多的人,是很难去选择指数基金作为长期投资工具的。因为你会觉得10年下来5倍也太少了,10万变50万并不能本质上改变生活和命运。100万的人,变成500万,也不够改变命运的,甚至觉得在过去20年里没跑赢房价。 再就是指数基金短期内并不一定跑得赢大多数投资者。。。如果你不能长期持有指数基金,你就很难获得长期的复利效果。 即使,咱们假设一下,正在读此篇文章的你在接下来的20年里可以跑赢指数基金,可以跑赢标普500(举个例子),但是你耗费了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假设接下来的20年里,标普500的回报率是8%,你跑到了10%。这已经妥妥跑赢了95%+的各类基金肯定。 差异有多大呢,扣费前,1000万变4600万和1000万变6000万的区别。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我认为这约等于没有跑赢...因为除非你资金量达到亿元级别,不然那个多出来的部分完全不足以改变你的生活,或者其他人的生活。在我看来,扣费后将将跑过指数基金约等于没有跑赢指数基金。 除非你是一个热爱投资的人,不然你可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多能享受生活的事情上。 投资的成本来讲,本质上也是你人生成本的一部分。我们要如果整体去看人生来评估的话,指数基金的优势确实非常大。因为相对来看,它对绝大部分人的这个幸福感提升的意义的概率要远大于你去做主动投资。 最后,我会怎么做? 我会认真地审视自己的持仓公司,如果是在一个长期的周期里依然能存活得很好的公司,我认为可以留下来博取长期的超额收益,比如Axon,比如Disney(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糟糕),Evolution AB等。 其他的公司,可能会需要在合适的时点逐步逐步换成指数基金长期持有。 我们要经常理解到的一个事情是:拉长了时间看,我们经常会很难界定水平和运气在投资中的占比。这也是为什么李录会说,10年不够分析一个投资人水平,20年也许吧,但也不一定。 水平和回报,经常是不相关的,要承认和接受这一点。 也正是理解到了这一点,我更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我跑不赢指数基金这件事,并且会帮助我接受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但是这个行为,和持续保持学习,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并不冲突。我认为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也不应该是一个完全对立的事情。 如果,你也拥有和股神巴菲特一样的某些低息长期资金的提供,10年20年的贷款那种,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呢?是资产呢,还是股权呢,还是指数基金呢?对大部分人来说,能迅速获得战胜95%玩家的投资工具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能跟上这个世界的发展,也是你能拥有一个幸福人生的关键。 人生能拥有复利效应的,不只是财富而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