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去过日本之后,今年又去了一次。上次去过京都看了任天堂总店,去了大阪环球影城,今年去东京又看到了任天堂的几个商店。去之前也看到了任天堂可能和环球谈建设塞尔达园区的消息,以及马里奥园区扩展的消息。 我去年在任天堂每股6000左右买入过一点点,现在我更加确信任天堂仍然有很大潜力的原因我讲一下: 任天堂的游戏业务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这一点从很早以前就是如此。IP是不会轻易放出去给别人做的,也就是主机独占的逻辑。 在数字化商店和会员系统实施更好的Switch平台,任天堂的未来毛利率还会有空间。Switch的下一代平台不出意外就是Switch 2,定价也还在2000-3000这个档位附近。加上任天堂并不追求硬件上的性能极致,更多靠游戏性和玩法取胜,这其实是一种站在IP强大视角下的讨巧做法。 正是因为有顶级IP,一直以来也都是走自己IP独占逻辑,坚持不做手机端的收购和发展,被落后时代很久很久,任天堂才遇到了一个switch的平台爆发。如果你回顾这一切,你就会发现任天堂有趣的特点,就是它绝不是一个寻求局部最优解的公司,而是一群有着非常执拗想法的人聚在一起做的公司。 这一点在switch平台最后的一部大作《王国之泪》里面体现的就非常明显了。 《王国之泪》明明是可以做DLC赚钱的,就像上一代作品《荒野之息》那样。但是制作组却表示这一代作品到这里就结束了,不会再有新的作品了。 甚至连这么创新受欢迎的玩法,在未来也不一定会再沿用了。这种开放式的沙盒世界的玩法可能也不一定再用了。 老任的游戏制作人员一群老头们对游戏是真的爱的深沉,以至于他们甚至可以让公司高管们都认同这些行为。。。 所以这绝对是非常奇葩的一家公司,也正是因为这些执拗的行为,任天堂在显得非常创新的同时,也非常保守。 从不追求硬件的先进性,甚至能让《王国之泪》这样的作品在switch平台运营商掉帧。。。 但另一方面,即使如此,玩家还是趋之若鹜,对任天堂表示心服口服。 下一代的Switch 2平台,听说硬件性能至少将会达到PS4 Pro附近的机能了,虽然相对比上一代已经是质的飞跃,但和最先进的PS5以及Xbox相比,那还是感觉落后了一个时代。。。 我说这一点就是想表达任天堂可以在降低硬件要求扩大用户面的同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的业务模式,保证用游戏的强大创新玩法以及独占的IP,来吸引玩家持续付款,充会员,消费。 强大的IP独占性,以及任天堂对IP长超期的运营,遇到了一个时代红利的爆发期了,也就是switch平台和线下资源的开发。 是的,乐园业务对任天堂来说是新业务,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业务之一。 拍电影,开乐园。对大部分公司来说,甚至对Netflix来说,都是不现实,或者难以实现的。除了迪士尼以外,没有几家公司能做到优秀的程度。但任天堂可以做到,并且有能力复制到海外。我自从去过了大阪的马里奥乐园之后,我就对这件事情给了几乎满分的评价。 迪士尼乐园的业务是迪士尼的现金牛,其实这只是在财务层面而言,对长期运营来说,乐园业务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不能替代的一种情感连接和现实体验,能加深对IP和某个品牌的爱。 为什么爱马仕不通过网购的逻辑去加大毛利率的空间呢?因为门店是爱马仕连接客人与品牌,提供品牌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决不能替代,甚至要加大投资,加深这种品牌体验以及客人对品牌的爱。 任天堂的线下资源开发是同样的道理。任天堂有可能成为匹敌迪士尼的一家公司之一不是说说而已的。它的IP真的相当多而且跨越代际,强大且全球同行。 海拉鲁大陆如果真的建成了,配合电影,那玩家们还不得把门廊给挤破??? 任天堂仍然持有33%的宝可梦的股份,未来是不是会像迪士尼一样,全部拿下? 还有收购更多本土的IP,甚至全球适配任天堂的IP?至少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任天堂其实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做了很多收购了,比如Pokemon GO的公司Niantic的股份,比如很多负责任天堂switch平台游戏制作的公司,Next Level Games (路易吉鬼屋3的制作公司),比如Shiver Entertainment(负责霍格沃兹遗产的移植到Switch平台的公司),比如收购了Dynamo Pictures,变成了自己的电影制作部门等等。 种种迹象表明,任天堂越来越像迪士尼,但它的发动机和迪士尼不太一样,它的IP全都源于游戏。 ---- 迪士尼和Epic的投资与合作其实也是一种类似的逻辑。迪士尼意识到了业务上的不足之处。 任天堂因为天生就源于游戏,所以没有这个问题。任天堂的优缺点都相当明显,但在这个估值水平附近,如果还能更低一点买入,我认为我甚至愿意把部分迪士尼的股份换到任天堂身上来“对冲”风险。 未来任天堂的收入继续增长的可能性还很大,它股息率也不低,我认为任天堂可能是过去两年我看到过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之一了 当然了,在一个AI蹭热点乱飞,硬件性能不断地翻倍增长,各类争夺眼球生意层出不穷的今天,任天堂并不是市场的热点。 但正因如此,我认为才会有机会诞生。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 Bye。
大家好,我是Neo。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大会又来了,但是今年没了芒格。 这十年来的伯克希尔大会已经开始越来越宗教化了,越来越多中国富人阶级过去打卡,过去朝拜,过去结交朋友,整个搞得就像教会一样了。 各种社交媒体一起报道,对每一年的内容都反复斟酌,整个会议全程直播,文字版全程翻译。。。 对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来说,早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去字字斟酌伯克希尔了。 如果你硬看伯克希尔的投资回报率,会发现规模上去以后,已经很难跑赢标普500,更别说纳斯达克100了。 老巴做什么,跟你的财富大概率没啥关系,不管他买入卖出苹果也好,还是买入了日本的五大商社也好,对他来说都因为规模限制,导致他整体无法跑赢指数了。不过屏幕前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来说,你的财富大部分可能都不是股权,也不太可能通过模仿巴菲特投资实现财富自由。 跟你财富有关系的是什么呢?是标普500?还是纳指100?还是A股港股?中概股? 答案可能都不是。 在过去,我会认为,一个投资者的比较基准是标普500,而且很多投资机构都会用标普500作为比较基准,来显示自己跑赢了指数。 但是谁又敢真的把拉长的业绩拿去和标普比较呢,绝大部分投资者,只要不是和指数站在一起,只要时间足够长,基本都会跑输指数。 跑输指数不丢人,但是指数拿去用作普通人的投资比较基准就很不合适了。 这是因为长期投资指数基金的门槛太高了。 因为跑平标普500,往往就意味着你买了标普500. 而且持有比较长的时间,才会产生有意义的复利效果了。我之前也聊过,买标普500并且持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要能接受指数基金的投资方式,它不像个股那么容易有吸引力,再一个就是你也得经历波动,大盘跌你就跌,大盘涨你就涨,不存在什么大盘涨跌跟你无关的情况。 所以普通人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普通人投资的目标应该是以利率作为比较基准。换言之,你长期跑赢利率就算你赢了。 有人会说啊?你的要求这么低了吗?只是跑赢基准利率了?那如果央行把基准利率降到1%-2%,那岂不是很容易就达成了吗? 啊不,如果利率那么低,就意味着无风险套利的空间更小,你必须要选择风险更大的投资才能获得赢得利率的投资回报。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投资的复利效应是不适合被随便中断的,当你滚雪球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就意味着雪球可能没办法继续滚那么大了。 普通人投资,最容易被这座山拦住。因为普通人情绪波动很难控制,涨跌会影响情绪,导致他们卖出和买入。另外普通人相对比富裕阶层,更容易会遇到需要用钱但钱不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卖出投资,停止了滚雪球的行为。 这个问题我之前也略微是聊过的,普通人投资需要有分红产生现金流,会减少他们因为需要钱而临时卖掉投资的尴尬。而其他的原因则要具体问题具体看了。 第二,就是普通人投资的时候并不理解他们应该匹配什么样的策略对应什么样的财富程度。 很多普通人会觉得,我的钱少,所以我应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尤其是在牛市出现的那个瞬间,大家都会很亢奋,当身边的人似乎都在赚大钱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我要慢慢来。因为大家觉得自己明白,慢慢变富有就是扯淡的。 从很早以前开始,我一直认为的是资金的大小和策略之间的关系可以脱节。确实,它们可以脱节,不管你10万,100万还是1亿,投资方法都可以一致。 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我现在认为情况会有所变化。他们需要给予一些成长股的刺激,同时尽可能地在长期能获得复利效果。保证长期的复利效果,是普通人理财投资获胜的关键。但是一味地要求普通人成为绝对“理性人”这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我在电影《第二十条》之后有的一些感悟。你不能要求防卫者的绝对理性,同样地,你也不能要求普通人投资成为绝对的理性投资者。制定策略的时候得允许有犯错空间。 ---- 所以简单来说,综上所述,一个普通人不要奢求投资能带来财富自由,他也不能奢求自己能以标普500为投资基准,因为这中间需要越过的难关非常多。 有时候一些纯被动的投资反而可能会帮助你跑赢,比如储蓄型保险,因为你拿不出来,也看不到明显的净值波动,同时它还有保险的功能。长期下来如果每年能跑到5%,已经对普通人来说是很好的投资选择了,尤其是它还有分红。 当然你会说,股权投资回报率高得多啊,那是啊,问题是普通人咱们就是假设在非强制状态下,不太可能成为“绝对理性投资者”不然你也没必要买保险作为例子了,你直接买标普500+纳斯达克100,你10-15年以后大概率击败99.9%的主动选股投资者了。 时间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唾手可得,但又非常稀缺的杠杆。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 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给我留言
大家好,我是Neo。 Netflix公布数据2024Q1季度的数据后,有网友问我能不能讲一讲。。。 因为Netflix确实是热门公司,也不用我多说财报细节太多了,用户增长净增加933w,3月截止的付费会员数2.696亿,一季度收入增幅15%,operating margin运营利润率提升至28%,赚了26亿美金。 我讲讲几个我觉得需要关注或者讨论的点,直入主题,省得大家看的累。 1. 明年开始,Netflix将不再公布用户数,以及Average Revenue per Member,也就是平均每用户营收额。 这个举措很正常,原因是用户天花板基本上快跑到了,而且这已经不是市场应该去关注的重点了。除了亚太地区可能还有潜力,其他地方基本上被渗透差不多了。在密码分享打击举措实施之后,大家也看到了用户数量的稳定性。公布用户数与否,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过去,跑马圈地阶段,大家看用户数还是挺重要的,现在这个阶段过去了。 平均用户营收额不再透露,主要原因是因为Netflix的收入模式改变了。在过去它是很优雅的单一会员费模式。现在广告模式,以及用户密码打击之后的额外会员费用,都会影响到评判平均每用户营收这个指标。 【我们进化了,我们将会持续进化】是CEO Greg Peters的原话。  2. Netflix即将迈入体育流媒体大潮 这是顺应广告逻辑的一个举措,所以应该更加关注Netflix的广告收入增幅。同时体育流媒体也会增加未来Netflix潜在的变现方式。 广告合作上面的发展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现金流和收益情况。 3. 回购,以及其他潜在的财务操作,包括并购 这个季度回购了360万股,现金充足。Netflix如果能再进一步,将会通过回购和分红实现更好的股东回报,毕竟也不需要在扩大债务规模了。 还有就是要注意Netflix可能会进行的并购。 在过去主要是进行了游戏studio的并购,但是这个方向基本上就是试水的。要真正关注的,是对其观影体验模式,制作层面,以及广告方面的并购。 我之前多次提过了,Genvid这样的公司对Netflix的互动体验,尤其是avod模式下,体育直播模式下的互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就是Netflix作为一家媒体平台,它持续进化,它会在体育博彩领域扮演什么角色也非常令人感到兴奋。 --- 股票市场上,Netflix当日是重跌最多超过10%。我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怎么调整,( 截止到今天,价格是多少多少 blah blah) 像Netflix这种业务,总有一天规模起来稳定以后,会开始分红,市场会开始用市盈率看待它。所以我们还需要点耐心。 这并不代表它并不会持续进化,我认为这是Netflix仍然值得关注的点之一。 内容生意不是一件简单的生意,它在很多时候比汽车工业一样难。大家不但卷,而且内容生产并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尤其是AI不断进化的今天。 但同时,PGC行业又是一项人力重资本以及工业重资本的行业。AI再怎么发展,目前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可替代这一点。 体育和广告会否成为Netflix的第二发展曲线,会成为关键。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 BYEBYE
最近因为某些事情,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本经典书籍《非对称风险》。 这是塔列布在《黑天鹅》之后初版的其中一本经典书籍。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实际上是加强了一些有关于长期投资逻辑以及预测之间的一些思考。 具体是什么呢? 预测这门生意,不管是股票分析的预测,还是天气预测,还是人生的各种概率预测。本质上你要遵循的是概率逻辑。这个我在之前也聊过,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它不是一个精确的仪器,也不是一个毫无规则边界的随机世界,而是一个混沌状态的复杂系统。 预测这件事情,仅仅只能在某些情况下奏效。或者说我们并不能做出太具体的预测。 但是太多的人,在股票价格预测这件事情上是乐此不疲,甚至有不少人以此为生,开课赚钱。即使大多数人其实仅靠常识都能知道这并不靠谱,但依然阻挡不了大量的人会成为“信徒”。 《非对称风险》告诉我们,当你要听信一个人的建议的时候,最好的情况就是他跟你的风险和责任是对等的。比如一位医生告诉你,你的骨折需要手术的时候,你的风险和他的职业责任是基本对等的。 但是做股票预测的人,尤其是公开收费进行股票价格预测的人,往往跟你风险是不对等的。 在我的认知里,有一种逻辑里,是可以完全不对等,但又完全合乎逻辑的。 那就是神学领域,宗教领域。但这有一个前提:宗教不能挑战物理,物理学也不挑战宗教。 我们求神拜佛,希望保佑身体健康,风调雨顺,求子求女等,都是心灵的诉求。也就是说,如果结果不如人意,并不会怪罪神佛不好,而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好,或者运气不好之类。 这是合理的,因为宗教本身和科学分离开以后,更多的就是解决人类内心的问题。 但是如果你做股票预测,问题就来了。股票不是宗教。 做股票预测并售卖该服务的人并不是神佛,他们既没有解决投资者内心的焦虑,也没有真正能帮你稳定赚到钱。但是你如果出了问题,他们是不负责的。也就是说他们风险100%是不对等的,他们即没有买入相关的股票,也不需要对预测结果负责,这钱如果也能赚到手,真是舒服。 --- 既然人靠不住,那是不是机器预测就靠谱了呢?  看完这个组合,你就会发现问题。依然还是市面上头部的公司,组成比例还有差异,但长期来说差异的分布不足以形成和指数的差别,而且GPT调仓的频率过快。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有两个,一个是经典的人工智能的问题。它是一个暂时依然只能在有边界游戏内进行有效工作,或者执行辅助工作的工具。 另一个问题就是指数基金也会使用AI进行辅助,帮助指数更有效率地纳入和剔除出公司。 --- 但凡市场里能有套利空间的使用,只要它规模起来了,必然就会慢慢填平这个坑。 能用GPT致富,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当然了,有一种情况是可以用GPT类的工具致富的,但100%都是坐牢的办法。所以别想天上掉馅饼。 另外就是,我其实也多次提过,时间拉长以后,这种选股逻辑上的差异和指数之间的差异会随着运气以及个人(包括工具)的波动导致收益差距越来越大。 宏观因素也好,微观因素也好,都是人参与的游戏,完全是个混沌体系,所以预测即使短期看似起效,要么是因为短期的某些随机性起了作用,要么是运气爆棚。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神,可以一直如此。 --- 什么预测是靠谱的呢? 靠谱的预测往往是模糊的预测,或者极其短期,近在眼前的东西。一个是长期的大趋势,一个是类似天气预报这样的有鼻子有眼了。 但是其实最关键的不是去做出预测,这个其实是很多人在投资里的误区。不是因为我判断了什么前景,我ALL IN我的投资,我最后就赚大钱了。 最难的还是坚持。啊这个是真的很难做到的,因为人都是跟着价格逻辑去走的,很多人情绪也好,想法也好,都会受到价格影响。 Netflix为例子,这么多年,有非常多次的大跌,而且是超过50%的那种大跌时期。 虽然我们说,都知道说流媒体是未来,对其他娱乐,尤其是院线和电视娱乐,是降维打击blah blah,但真的遇到大跌了,大家的信仰实际上就会动摇了。 所以最难的并不是看到趋势和模糊的未来,而是不断地反复验证,坚定自己的信念。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
大家好,我是Neo。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一个投资理念上的问题。 投资来说,我们到底是要投资回报率为主,还是要考虑分红以及长期稳定性?还是说应该二者兼而有之?不仅要考虑回报率,还要考虑现金流?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我觉得就像张雪峰聊考研升学的逻辑一样,聊投资其实还是要很大程度上忽略掉超级大咖们的绝对优势,尤其是财务杠杆优势和精神优势。 为什么我要聊这个话题呢?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说的是普通投资水平的人,而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如果你要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率为主的,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根本不是选择资产的问题,虽然很多人觉得买对资产是回报率的最关键要素,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没有买到牛逼资产而失去最优回报率的,绝大部分人是因为没有办法持有足够长的时间,让时间复利发挥优势而失去最佳回报率的。 为什么普通人就不能持有那么长的时间呢? 不外乎于几个原因: 1. 水平有限,所以容易追涨杀跌,在短期波动的震荡下很容易抛弃长期持股。 2. 资金不是长期资金,所以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就会被迫拿出来 3. 投资风格不是相信复利逻辑的,更喜欢冲浪。 这期就不来批评为什么不要做冲浪型投资,因为其实有非常多的人都是冲浪型的选手,当然,也有幸运者是获得了巨大回报的。但是,还是但是,记住,普通人,非强运体质的人,并不适合这么做。 为什么要考虑分红呢?也就是考虑现金流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有很多高分红的资产,同时也是长期最无聊,最稳定的资产之一。但是由于这些资产的特点,它们并不会被追求回报率的投资者所青睐,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点。这些分红高的资产,长期如果分红再投入,然后你正巧又运气好,生活在香港或者并不需要向美国报税,可以将资本利得情况压到最低的话,是不是反而可能这些资产对普通人的意义更大呢? 我认为,至少经过了十几年的观察和经验下来看,答案是的。 为什么可能这个方式比指数基金对普通人的意义更大呢?因为有现金流的存在。。。可以减少他们会因为钱,而不得不卖股票而最终失去时间复利的尴尬。 一家分红4%,甚至以上的垄断电力型企业,比如Duke能源,看似是没有什么买头的,尤其是对于追求那些爆炸回报率的投资者来说。 过去20年看,单纯看股价,duke过去20年的投资回报率为7%左右,分红4%没有计算入内,因为我假设你拿到钱就花掉。 100万,每年分4万给你,7%的年均回报率。我认为对普通人来说,在过去20年,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结果。 在之前,我会比较说,和标普比,和QQQ比,这个结果并不好。 确实,如果单纯对比回报率的话,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但是我忽略了上述的问题,我太上帝视角考虑问题,而没有考虑到普通人的问题和担忧。 所以实际上,这个回报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有稳定的分红,提供了现金流,才可能让一部分人继续持有下去,同时杜绝掉一部分的追涨杀跌的行为。 这其实就类似于保险的效果了。区别就是储蓄型的保险要后期才能拿钱,而分红型的公司则是一开始每年就能分红。 到底保险的回报率高,还是高分红型的稳定资产回报率高,这个不好说,具体要看持有时长以及资产逻辑了。这二者有不同的投资目的和资产特性。但考虑到大部分储蓄型分红过去的表现来看,高分红型的公司更能享受多一些复利的效果。毕竟是纯股权型的资产。 ---- 分红型资产的意义主要还是能提供给予大部分普通人现实生活的支持。 在早年做早期投资的经历里,我们就能发现大部分人无法参与到VC投资,其实并不是完全因为资本的门槛过高,而是因为这是纯股型的投资,要很多年才能有回报可能。 这种时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我个人为例子,某教育项目,本身就属于比较慢的类型,后来遇到疫情,遇到国家打压课外培训,然后公司苟延残喘下来重新整理业务出发,这已经差不多快7年过去了。可能差不多10年才能退出。遇到这种情况,真不好说回报率会有多高,最终可能怕不过纳指100. 如果你有一大部分钱锁定在几个项目上,且不说你的项目是不是回报率很好,你能不能忍耐住这么久不使用这笔钱就是一个大问号。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见很多长期项目上,会有一些客户不得不提早转让股份,就是因为时间太久,项目也好,人也好,变数都很多。 同时,很多VC轮的基金也都会长期锁定客户,基金往往都是10年的周期。在热钱大火的时期,之前那个时候有大量的Pre-IPO的项目,打着风险可控的幌子销售,最后很多项目的风险其实还是二级市场该有的风险,因为疫情之后的股市大起大落,做基金的本质上还是很爽的,绝大部分钱都是客户的,最后赚着管理费,10年温饱都解决。 所以综上呢,回报率好的投资并不是适合普通人做的很多时候。 --- 为什么我今年看了很多长期复利效果很好,资产稳定,但分红都比较高不错的公司呢?就是因为时间长了以后,单纯买指数基金会有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现金流的贡献,对于一个不管是家族基金也好,还是长期管理的家庭组合也好,都不太合理。 我们常看到的富豪他们要么公司有1%的分红就不错了,或者他们可以卖掉公司的期权激励就已经大几千万好几个亿,这和普通人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所以他们的绝大部分并不在意大部分的资产是公司的股票。 好了,这一集就暂时说这么多,大家欢迎留言,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投资。
大家好,我是Neo。 流媒体发展到了2024,已经可以说落下了最终的幕布。 Netflix在去年上岸,成为了全球领域绝对的流媒体霸主,走向广告模式,也成功地跟WWE合作,意味着未来会向live events开始进军。做体育内容和其他线下直播的内容。这对它的广告逻辑是非常有帮助的。 Disney则是把Hulu股权彻底买了下来,并且跟Disney+进行了合并. 迪士尼在印度的发展则是不如预期,直接和印度大佬Reliance Industries合并,成立了JV,迪士尼占少数股份. Paramount也是在印度将Viacom18出售给了Reliance. 美国公司在印度都有逆风局的问题,这个市场并不好打开. 首先这个市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ARPU并不高,而且卢比一直在贬值,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公司带来很多逆风的问题. Netflix在印度也并没有比其他公司好哪儿去, 基础版本,5.98美金一个月。而且还有更便宜的手机版本。Disney+和Hulu打包在印度的价格则是9.99美金一个月。 在印度这种文化氛围较重,贫富差异极大的市场,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证明它有这个潜力。 在印度以外的国际市场才是关键,而自从迪士尼退出了与Netflix进行全球化竞争之后,Netflix基本上已经统治了这个领域。 一个最关键的数据现象就是:2023年,国际内容的投资比重已经超过了50%,首次超过了北美的投资比重。 Netflix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这是预示着流媒体烧钱大战基本落下帷幕,大家都要转向用有限的资金去制作出更加吸引人的内容了。(或者说更多可看的内容) 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已经没人和Netflix进行全球化竞争了,大部分的流媒体公司的理念上以及实际的公司管理和制作逻辑上和Netflix还是差了一大截的。 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除了第一名,第二名之外的所有公司都在进行某种程度的资本整合。 Disney是把Hulu和Disney+进行了整合。 Paramount则是在寻求出售。潜在可能合并对象是Peacock。 HBO Max和Discovery+进行合并。 加上Amazon和Apple TV,基本上上述公司瓜分了绝大部分流媒体市场了。 再加上那些免费提供内容的公司,比如Roku的Roku Channel,Youtube TV。这个市场已经是非常非常饱和。 另一个现象就是所有的公司,包括Netflix,Disney,HBO等,都会考虑将众多自己的内容授权给第三方平台播放。 这在过去跑马圈地的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各家的独家内容都是很珍贵的,都是降低churn的秘密武器,都是独家重要的IP。 现在各家都愿意授权内容换取现金流,说白了就是这个举动已经不会对自己的格局造成太大的影响了,哪怕是Netflix授权众多过去的内容给其他公司,也不会让其他公司变成Netflix 听到这里你就大概能理解了。 当Netflix统治世界之后,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撼动的了,因为它的本质还是一个渠道平台。而不是内容平台。毕竟Netflix并不养着内容生产团队。 第二名的Disney,只能说终于开始慢慢地摸到了Netflix的一些精髓,但它也成为不了Netflix,它也不会选择成为Netflix。 成为Netflix会破坏Disney的根本核心,所以Disney+对Disney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面向消费者的渠道,是一个很重要的DTC平台,最后这个平台是要为Disney的粉丝服务的,它更大的作用还是给Disney集团赋能,核心必须与迪士尼匹配。而不是在外部变成一个Netflix文化的公司,独立于Disney之外。 所以说Disney+退出与Netflix的全球竞争是适当的选择,同时尽可能地在海外的一些影视制作洼地寻求更多的合作,抄抄Netflix的作业,慢慢学习,降低自己的制作成本,降低自己的获客成本,提高技术分发能力。 Netflix统治之后的世界已经和当年的好莱坞完全不一样了。这几年AI也好,拍摄技术也好,渠道也好,都在突飞猛进发展。 未来的媒体内容可能会进一步变化,进一步提高这些公司的毛利率。大家都已经在获客上拼不动了基本,所以都选择了Avod的模式来寻求新的发展。 Netflix开始尝试了体育内容,而其他剩余的几个体育巨头们则是拉帮结派组团打怪。 最惨的自然是那些并没有什么溢价空间和内容谈判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只能任人宰割,在大鱼吃小鱼的这种环境里谋求生存,最后很可能不得不寻求出售或者合并。 在过去,这种合并也好,出售也好,多少还能剩点制作资产。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了,基本上人员资产不值钱,制作资产也不太值钱,所以被挤压的公司基本上就是被干掉的下场,股东们也捞不到太多好处。这就不难理解Paramount选择在依然还有一些注册用户的情况下寻求出售了。 这个领域的斗争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我们应该会看到体育领域的重大变迁开始发生。而随着内容的快速转移,广告市场从cable转移到流媒体怕是也会要进入加速阶段了。 别忘了,我一直再提的事情之一就是体育流媒体的加速发展也会带动体育博彩的快速发展,因为这个平台天然地适合体育博彩。 虽然重复的话讲多了可能会惹人烦,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被广泛意识到的重复的话是可以讲的。 媒体渠道将会成为体育博彩非常重要的资产之一。
大家好,我是Neo。 聊了很多很多有关于指数的话题,我其实也不止一次聊过如果我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买QQQ这类指数基金,一直买SPG,我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率。确实如此,因为我的投资时间已经被拉到了快18年这个区间了。 18年的复利回报率如果有10%,我的资产应该是现在的5.55倍,如果是全副身家,比如房子乱七八糟的都买指数,那了不得了,这成绩可以了。 显然,我没有。我是从什么时候才意识到指数很难跑赢呢?大概是2021年的时候。也就是差不多3年前。 那是不是我就不可能跑赢指数了呢?未必,因为跑赢指数至少在我看来,只有一招,就是你抱着一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可以长期运营,且一直在努力回报股东,还能获得阶段性成长的公司。也许这个10年你跑输了,下个10年,你可能跑赢,综合下来你跑赢了一点点。但这种持股成本其实是很高的。比持有指数基金高那肯定是。 可是难得其实并不是赚阶段性的Alpha,这种几乎人人都能抓到一些,理由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是喜欢抓短期热点的。在一个热钱持续性涌入的阶段或者公司,这种情况会变得特别明显。比如特斯拉,比如最近很火热的英伟达,包括带起来的整个产业链。 投资难的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当时间倍拉长了以后,大家的容错率就会大幅度下降了。 你不能犯太多错误。但是你扣动扳机的次数越多,错误也就容易越多。 我在网上看过一位公开过自己投资组合,跨度长达20多年的投资者,他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因为他在20多年的投资生涯里,实现了复利22%左右的回报率,也就是说他的资产翻了差不多五六十倍是有的。100w也就成了五六千万。 但是他的投资生涯无法复刻,甚至无法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你复盘的时候你无法确认运气在其中的占比。 有人会说难道巴菲特那也是运气吗? 可是你仔细看巴菲特的核心持仓,这么多年来也是比较集中在少数的公司身上并且长期持有降低犯错可能的。他用保险公司作为杠杆来源,不断地收购。 即便是你长期持股,依然也是需要运气的,只不过需要运气的程度会比那些不断地去抓趋势,抓回撤,抓当下几年有什么好机会的人要少得多。 --- 所以为什么我之前要思考那么多目的论相关的话题,要思考那么多投资哲学上的确定性呢?我其实并不是为了去尝试绝对正确,而不过是希望拉长视野。只有你假定自己能看到结果,才可能会愿意接受一开始看起来并不吸引人的投资。 我是2012年长期回国的,那个时候当下最火爆的是一些智能化硬件,是后来小米生态链的雏形公司,是很多科技金融企业,是移动互联网,移动社交,互联网广告,游戏等等。那个时候热钱可多了,是恨不得钱比项目多。 如果我穿越回去,告诉自己,2012年的时候去买电力公司,十年下来至少有3-5倍回报,公司还能提供稳定的股息,大约4%左右。我认为2012年的我大概率是会觉得有病才会建议买公共事业股。 即使我知道10年3-5倍还有股息是一个不错的回报,但是当下的中国大发展不可阻挡,显然更有吸引力。 结果呢,10年过去之后,我发现我看不上电力公司的核心问题不是在于资产的优劣,而是我目光的短浅以及对变化的把控上有误判。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说,啊我买了比特币,有20几个,手里已经有上千万RMB资产了。这难道不是机会?你让我买20个比特币的钱我去买电力公司?那是真有病吧。 所以我们要注意到投资的策略和心境其实是会随着年纪变化而变化的。 追求资产大幅增长,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可能依靠买电力公司持有10年实现的。 可是这里最大的陷阱也在于此,我们往往放大了抓到比特币疯狂增值的机遇难度,而大大低估了获得了财富之后如何让它稳定增值的困难。 前者听起来更像是激情澎湃的故事,一夜暴富,几年单车变跑车,摇身一变霸道总裁的故事总是会更吸引你。 而默默无闻,让财富缓慢增值,显得平平无奇,甚至看起来对比起波澜壮阔的市场起伏,这么点回报都激不起一个波浪。 只有等到足够的年份之后,你才可能会理解,其实也许后者更难。。。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大家好,我是Neo,这集前面没有直切主题,所以需要大家耐心听一下。 前几年“元宇宙”概念盛行,好笑的是听某一线城市当地电台都能听到某某产业园区要举办“元宇宙”大会,把医药产业搬上网,虚拟会议,增加效率。 又过了不久,AI开始盛行起来,严格来说是重新盛行起来。因为第一次AI震撼人类其实是当李世石输给AlphaGO的时候。当我们在有边界的最困难的游戏里输给了AI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可能人类理解的围棋,和胜率最高的围棋,是两种东西。 在那之后,很多方面都开始改变了,AI对医药医学的冲击,对自动驾驶的冲击,对文字视频生成的冲击,甚至对战争都产生了冲击。 唯独目前来看,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冲击是没对股市投资产生冲击,AI仍然只能在有边界的游戏和有边界的程度里执行超越人类的效率和水准。但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些事情,AI可以远超人类,甚至超越它只能做无创造性工作的刻板印象。最近NewScientist就刊登了一篇新闻写到AI可以比人类要快得多复刻气味的化学成分,同时还可以把气味随时间散去的因素考虑在内,同时还能探索新的气味化学组合。 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都感受到AI的冲击,它不像元宇宙那样虚无缥缈,或者说需要一个很大的headset头显才能使用。《一号玩家》那样的虚幻程度看起来有点扯淡了。。。 我现在已经对正式文本类的回复都直接采取AI编写逻辑了,因为它做得又快又好,而且我不需要这些回复带有个人风格。而且,AI完全可以学习我的习惯,只要样本足够,它完全可以模拟我的口气。不,它连我的声音和视频恐怕不久后都能完美模仿了。 作为一个父亲,完全能理解包小柏用AI复刻女儿的行为,我甚至觉得这是AI必然会走到的一步,且可能会有不可逆的趋势。 去年ChatGPT还仅仅停留在自然语言层面,今年就已经开始推出Sora这样的恐怖实力的模型。 我们有生之年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但我可以几乎肯定地说,要模拟一只完全分别不出来真假的虚拟宠物,完全可以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做到。只要你有足够的样本学习,只要你有这样的诉求,AI完全就可以满足你。 所以当我们问到AI会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造成冲击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冲击不在于技术层面了,因为技术发展几乎已经是明显的一条非线性的曲线向上了。现在最大的冲击反而是人类的道德层面的东西。 如果我们无法分辨真假了,那就回到了《黑客帝国》的经典问题:你要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如此一来,AI将会成为了切实的生产力,因为会有人大量消费这些内容,反正你也分不出真假了,有区别吗? AI将会消耗大量电能和芯片,这种新的技术曲线也会产生更多的新的工种。因为总有东西是AI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和创造的。我们的肉身依然需要生活,《黑客帝国》那种直接接入大脑的虚拟空间暂时还有点遥远。 所以AI不仅会冲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学生的未来应该选择什么专业,什么工作可能会被AI淘汰,什么工作可能在AI时代会爆发,又变成了新的焦虑。 流程固定,工作内容重复,可以交给机器完成地更好的那些工作,很可能会被AI替代掉。 ---- 但这里就有了一个新的思考了。 如果未来AI制作的内容,和我们人制作的内容已经开始分辨不出来了,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妈妈,持续分享家庭生活,分享孩子的成长,提供暖心的内容,从默默无闻到拥有几十万的订阅粉丝。 一个AI,学习了无数个这样的妈妈上传的内容,模仿制造出了类似的内容,真假难辨。也迅速获得了很多粉丝。 所以我们和AI相比的话,价值在哪里?人类做的内容,价值在什么地方才值得我们消费? 答案很可能是很复杂的,要接受一个现实:AIGC会成为一股和人类生产出来的内容混在一起的状态。 好消息是我们很可能在过去是怎么从众多的内容中脱颖而出的,未来还是怎么样脱颖而出。这一点并没有改变。AIGC并不能在跳跃出人类消费逻辑创造内容,还是跟你在同一消费理念逻辑之下创造内容。 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利用无穷算法去试错,而是只能在人类消费逻辑去寻找哪些有人看。但是这又会诞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很多内容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没人看的,但并不代表没有价值。因为内容有复利积累的效果,需要多年才能显现出来也许。就像我上面所说的,一个母亲分享生活这件事,就非常符合这个逻辑。 AIGC如何能呈现这种人性的陪伴和内容的复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人类更擅长干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如果干的事情不是不需要动脑筋的,不是那种机械式输出的,不是那种不带思考和情感的。不需要担心AIGC会替代你。 也许部分AIGC内容可以抄袭你,但是人类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我相信。因为,你有时间复利效果站在你这一头。
大家好,我是Neo。ESPN作为迪士尼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悬而未决的一个资产之一。 迪士尼在过去的重要收购中,都少不了ESPN的现金牛支持。如今ESPN已经面临转型,大家都在去年纷纷猜测ESPN可能会和巨头合作,同时呢,迪士尼的CEO Bob Iger也是做了类似的暗示,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其他巨头的合作。 正当大家都在纷纷猜测这个巨头会不会是亚马逊,苹果这类互联网巨头的时候,迪士尼突然在最近宣布和华纳以及福克斯组成体育版权巨头,给用户提供比传统有线电视更灵活的体育流媒体转播服务。 这个消息一出,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来看非常保守的战略选择,但也确实足够稳定。因为体育版权合作,意味着制造出了一个非常有优势的巨无霸,能提供给客户非常多的选择,价格上也会有优势。但同时另一个问题就是这种JV模式往往因为股权平分利益平分会导致大家心不齐,而且会阻碍创新诞生。 ESPN前任CEO Steve Bornstein在CNBC的谈话中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JV往往很难协商出什么有意义的创新服务。但他认为这个巨无霸平台的诞生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阻碍,因为依然还有接近一半的体育内容仍然在这个巨头平台之外,这也是为什么ESPN+依然会单独存在。 There's no name or pricing for the new service, though it's "scheduled to launch in the fall of 2024" and would be available in a new app. A bundle with "Disney Plus, Hulu and/or Max" is also mentioned in the press release announcing the news, though details on what such a bundle would look like are similarly not yet known. 在新闻稿里,我们也注意到了,Disney+,Hulu 或者 HBO MAX会考虑打包在体育内容里。 因为体育版权的割裂,直到现在,举个例子。 ‘Last year, a Yankees fan living in New York, for example, needed to subscribe to a variety of services to be able to catch all their games: the YES Network (for the bulk of local games), Apple TV Plus (for Friday Night Baseball), Peacock (for Sunday exclusive games), Amazon's Prime Video (for some exclusive games) as well as still keeping a cable package that gets ESPN (for Sunday Night Baseball), TBS, Fox and FS1. 一个洋基队的粉丝需要注册YES, APPLE TV,Peacock,Amazon,以及有线电视ESPN才能看到所有的比赛。 这种割裂的体育版权也让观看体育比赛的成本直线上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将体育版权巨头们联合起来,给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选购的话,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方式。 区域的分销商们以及其他的转播方肯定就不乐意了,他们肯定会控诉这样的巨头联合的行为是垄断行为,会打压其他转播方的生存空间,让本来就非常困难的有线电视渠道方活的更加困难。 2024年往后走,不难理解的一点就是有线电视渠道将会被持续挤压,加速挤压。 另一点是媒体普遍没有提到的一件事,那就是这三家巨头公司分别都有投资或组建自己的体育博彩。迪士尼和福克斯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体育博彩平台,据传说,TBSbet也将会在明后年上线。 所以我的另一个潜在猜想是啥呢?就是也许在转播模式上,这个JV毫无新意,看起来就是把体育转播转到了流媒体上,然后组队打怪,提供更流畅更划算的服务。但是在体育博彩逻辑上,这个事儿的意义长期来看也许更大一些。 因为在有线电视渠道上,体育博彩的天花板是可见的,因为这个渠道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新一代的体育博彩的互动要求。只有转移到了流媒体,这个事情才可以得到更长足的开发,不然你永远就几乎停留在过去的老式体育互动和体育投注上。 当三方都把版权集中,给体育迷提供更流畅的服务之后,在更多的体育赛事曝光机会之下,才可能会刺激有更多的投注。 其实在过去,我们就聊过,体育博彩,最后有优势的一方可能是体育转播渠道,最后现在我们看到的体育博彩巨头,都可能会转向和转播渠道合作,或者进行战略合作。因为转播前后,尤其是转播过程中切入做更好的投注体验,才会最大地刺激体育投注。 美国已经成了未来最大的体育博彩营收地点之一,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了。所以这三巨头组队,短期看起来是威胁了有线电视渠道,长期来看更可能是为了体育博彩的市场拓展,同时还能稳住自己过去在体育转播的收入底线。有版权确实就是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好了这一集就暂时聊到这里,byebye。
大家好,我是Neo。 迪士尼这个财报最大的惊喜不是别的,对我来说就是入股EPIC。 这个让我很意外,因为我之前聊过说,有没有可能入股Roblox?收购Roblox?迪士尼这个收购狂魔要做个什么,一般都不会太小声的。 把Hulu拿下来,这一次至少花了80亿左右。入股Epic,目前来看,仅仅15亿美金而已。为什么要引起我的注意让我觉得惊喜呢? 因为这代表了迪士尼头一次在游戏领域的真正意义上态度的转变。迪士尼尝试过自制,但不成功。所以基本上逻辑都是转向于授权。 迪士尼也从没有尝试过要去收购游戏公司。因为游戏公司可能对迪士尼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并购和运营管理的对象。 但现在不一样了,游戏成为了主流的消费内容,同时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渠道。迪士尼的战略逻辑上,DTC很重要,这个我说过。直接面对客户对迪士尼来说至关重要。 如今消费者大量地转向游戏区消费,你必须要考虑如何能直接接触到用户了。授权显然是接触不到的,所以必须要狠心一点,想办法踏入到这个领域了。 这不是一个防御动作,这是一个进攻型的动作。 我之前认为Roblox会是一个更合适的对象,现在迪士尼选择了EPIC,从本质来看,EPIC的核心竞争力是游戏引擎,unreal。这个引擎也是最近大热的Sora使用到的引擎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迪士尼踏入的不只是一个新的内容形式,新的渠道。而是下一个阶段的AIGC时代。 所以我非常认真地认为,15亿是不够的,它只是一个象征,重要的转变开端。如果Bob Iger真的想要抢占到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让自己有别于其他的媒体公司,那么我感觉他或下一任继任者必然还会进行更多的类似投资,且不限于EPIC,也可能和Roblox以及其他公司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AI时代到来,迪士尼想要提供更多的沉浸式的体验,是一个很合情合理的诉求。迪士尼有非常多的优秀的线下资产,如今也有了Disney+,流媒体的线上内容平台作为非常重要的DTC,但作为内容形式的补充,是不是Disney+也可能会接入到游戏这一头?非常值得思考。 一个沉浸式的体验,在Matthew Ball当年的文章里其实是有过描述的。游戏的定义不再是当年的那种认知了,它现在更加模糊了,你想象一下,你刚看完一集《钢铁侠3》的电影,退出了Disney+平台,你的智能助手就告诉你,你获得了奖励的堡垒之夜账户钢铁侠皮肤,马上可以今晚参与一场复仇者联盟4的大战灭霸的活动。活动之后,可以让人物继续穿着钢铁侠的衣服去参加堡垒之夜里面的漫威虚拟演奏会。。。 沉浸式的体验现在追求的是更长时间的沉浸,不同形式的沉浸,更长时间的曝光,让虚拟和现实变得更加模糊,让某个IP,某个人物可以在你的生活里出现更长的时间。 这种沉浸体验带来的就是感情,是LOVE。这种LOVE对迪士尼来说,就是溢价,就是收费的根本。同时也是未来。 本质上来说,很多公司其实也尝试过很多更加能延长体验的办法。我自己来说,印象最深之一的就是Switch版本的pokemon金银重制版本给了一个精灵球,其实就是一个计步器,它可以记录你平常的日常活动,可以转化成经验值,当你再次进入游戏的时候,精灵球里的宠物就可以升级。 这就是一种在目前科技状态下的虚拟和现实融合的办法之一。迪士尼想要做的也就是类似这样逻辑的事情。他们需要再更多的内容和渠道里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重新雄起。 所以入股EPIC,在我看来确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之一,当然具体怎么做,具体会有什么产品,什么样的后续的合作与投资,就要边走边看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语言即将占领编程,占领内容生产的时代。这对于迪士尼的目标消费者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 EPIC也好,Roblox也好,都在研发类似的领域。因为他们都是沙盒类游戏。自然语言一键生成体验内容,对消费者来说就有了很多的可能,同样对内容创作者也是如此。 这极大地扩充了可体验内容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沉浸体验的可能。星球大战这种本身就充满了无限创作可能的IP,将会可能因此受益,获得近乎永续的生命周期。。。 我们从最近爆火的幻兽帕鲁窥见未来这类游戏的潜力。很多时候玩家并不是要求不断地有创新,有推陈出新的功能和玩法才能吸引玩家前往游玩。因为有的公司,比如任天堂,它就是不会在一些内容形式上满足玩家的需求。比如我们渴望了多少年,才有一款像样一点的联机功能的宝可梦主机游戏。。。但他们打死也不会做成魔兽世界那样的网游,所以幻兽帕鲁把一众游戏都给你缝合了个遍,哪怕毫无创新,它也足以让玩家趋之若鹜。 迪士尼当然对此喜闻乐见了。。。因为这就意味着未来变现和可能性随着AI的突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多。。。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有一个说法:最好的决策是把所有平行宇宙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之后,依然你觉得可以做的决策*** 前面有聊过投资宿命论。其实早在2017年就写了相关文章,经过这么多年,又重新用视频方法聊了一次。 有朋友可能没见过这个角度去诠释,所以充满了好奇,觉得很新颖。问我有没有更多的分享,诠释,或者想法。 正好趁着A股大跌,我倒是觉得可以聊聊,结合老喻之前聊过的观点:遍历性 对于不熟悉的人,遍历性解释可以很复杂也可以相对简单粗暴地说成大白话:如果你都活不下去,你就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所以别出局非常重要。 个人选择要能大力出奇迹地在人生的长河里获得机会,前提就是不能出局,要活下去。为什么不能欠钱也是这个道理,你会失去很多时间机会。 A股最近爆仓的人是因为采取了一种没有遍历性的策略,他所做的事情,只要时间够长,只要仓位够大,终究有一天会玩脱线。 为什么很多了不起的人做的都是可重复但能有复利效果的事情 因为这样的事情有遍历性,可以不断地积累再积累,向下有限,向上无限。 所以活下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听上去似乎是讲了一堆废话,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在做着终究容易玩爆仓的事情,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是那1%走运的人。 ————— Part 2:别旁观 而我之前聊过的宿命论,则是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投资。它强调的是大趋势的确定性,忽略掉个人选择的影响。这一点和活下去的宗旨是有关联的。 如果你看过很多无限流的电影,电视剧和漫画等,你就知道无限流的核心就是无限条命去尝试,从概率上来说,主角们基本上就是稳赢啊,只要精神上能经受这么多次折磨。 忽略掉个人的选择,意味着强烈地依赖大趋势的判断发展,尤其是最好选择那些近乎不可逆,或者可逆概率极小的事件。 A股为例子,为什么段永平那么推崇茅台,为什么芒格也聊过茅台。就是因为茅台是一个近乎不可逆,可逆概率极小的公司。它是谁来执掌不重要,它甚至可以忽略掉更大程度上的宏观,穿越周期。 当然我们也要有一定得到反脆弱性,因为没有事情是100%可靠的,就像刚才讲的,如果有可能你活不到最后,只要你尝试成本够高,次数够多,你就会有可能活不到最后。 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我们大多数人,包括芒格这种大师,都对上海机场推崇有加。对吧,有什么事情能对机场业务造成威胁呢 要么是战争 要么是全球病毒。这二者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它们都可能会发生,而且发生了。 我们能做的是活下去。也就是说,上海机场这种机会我们不应该旁观,在之前看出来的时候就应该参与,因为它大概率并不随个人意志选择所改变。它是一个概率集合体的产物。 但我们也要防止我们会在它身上直接暴毙身亡,千万不要融资去买它,也不要100%的资产都砸在它身上。 这里具体到个体资产的时候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了,就像我之前写的神华的那篇文章一样。有时候我并非没看懂,但是可能低估或高估了自己的判断。 说白了,你尽可能地按照宿命论的逻辑去选择资产,并不代表你一定就安全了,你能做的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模糊的未来,因为它们相对于其他可能性来说,已经是最可预见的了。 Part 3:A股会是个例外吗 我不认为A股会是个例外,有人说他是政策市,计划市,被巨头被庄家操控的等等。这些当然都是为赔钱做好的借口,如果你赚钱你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 A股自然也遵循以上的逻辑,在A股要赚钱,这么多年来,最笨但也最管用的逻辑之一就是买最最垄断和稳当的国企龙头。 繁花大家都看了,宝总和蒋司令身边的人换了又换,这些走掉的人都是归零了的人。 想要在股票里赚钱,第一条原则是活着,第二条原则还是活着,第三条原则是不要忘记前两条。。。 也因此,有些人会相信我可以小赌,去博取机会。可惜他们用错了方法,很多时候他们是博取很小概率的事情,但是即时砍仓。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还是归零概率高。 不要以为看似买的资产安全了,你就可以赌,上杠杆,借钱炒股等等。 不要旁观的意思是,在一个有alpha机会,水池会上升的环境里,不要冷眼旁观一切发生,不要眼看AI在你面前崛起,你却没有一点办法来分享到它带来的财富效应。不要眼看中国经济崛起了,你却在一轮又一轮的炒股大潮里潮起潮落最后归零。 说得容易,做起来总是很难。 你可以怪环境驱使你成为了一个炒股的人,毕竟人性不宜试探,人在坏的环境里就会变坏。但你也不要低估了遍历性所指引的集体概率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买美国指数大概率会跑赢绝大部分的投资者的原因。在一个长期的逻辑之下,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和体力,跑完全程,更别说还要去拼智力了。 好了,这一集就聊到这里,byebye。
最近A股频频上热搜啊,我本来是很少聊A股的,但是作为A股投资者,还是决定要聊一聊,不管是出于心灵按摩还是出于对A股理解的一些分享,我觉得到时候了。 我个人投资A股的元年是2015年。看过2015的疯狂和坠落,也看过2018年的集体下跌,2020的疫情行情,以及现在令人绝望的创纪录的单月下跌。 很幸运我在A股是赚钱的,到底是我幸运呢还是我幸运呢? 多次的起伏,对A股的观察,我先说几个我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些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大家可以仅仅最多作为参考。 1 我是满仓的策略,不管在A股还是在美股都基本如此,几乎是满仓。由于A股很多人都不是长期持股的,所以长期持股反而能避免中间很多乱七八糟的波动。 但满仓并不代表不换仓,或者就是一股脑持股到底。很多时候当公司逻辑发生变化的时候,还是要及时看到才行。这一点不管是哪个市场都是如此。 A股呢,因为很多公司换手率本身就很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一些投机取巧的事情的发生。来回割韭菜。这里就不用细节展开了,什么扇贝跑掉了,扇贝又回来了,跑掉了狂跌,回来了又暴涨一波,这不是妥妥地操纵股价是什么? 如果你不跟着折腾,就可以避开这些无谓的波动。 2. 投资A股不能有洁癖。我们不能把A股和发展了百年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虽然有些地方明显可以提高和改进,但依然存在的问题也是多了去了,大股东欺负小股东,股权结构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等问题非常多。这就意味着A股的投资者,也就是小股东们,不能有洁癖,不然你会发疯。很多时候明摆着有问题,比如刚才提到的扇贝跑掉了,比如萝卜章事件,比如很多企业早年在海外被坑巨额亏损,比如贪腐等等。 在A股,投资长期商业模式好的国企也好,还是增长持续的民企也罢,你都要经历我刚才所说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如果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投资收益的话,都是可以选择性忽略的,也就是别有投资洁癖。 3. A股对比很多其他市场,最大的一个优势之一就是没有资本利得税。散户在市场里的所得,还是买基金所得,都不会要求你上缴资本利得税。所见即所得,非常“大方”。当然了,这前提是你得赚得到才行。。。 4. 最有争议的一个体会:我认为,A股的投资难度和其他市场相比,并没有更难,反而是提供给了很多撞大运的机会。 怎么说呢?A股的退市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所以很多人买到了垃圾股,后面就变成了ST,然后又可以搏重组,卖壳等等操作,最后几年后不但回本了,还可能翻倍。 在一个就是A股处在一个很特殊的市场环境里,很多规则是潜规则。就好像马后炮地看,我们能看出来招商银行,长江电力等等国企,在行业地位上不会受挑战,随着经济增量往上走,同时还会在规则下强制分红,变相地补贴财政。持有的投资者其实是会一直享受这种红利的。 也有很多公司,会选择在市场好的时候不断地并购,再并购,给了很多投资者出逃的机会。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投资者以及基民赔钱呢?还是刚才说的,很多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被强制要求按年度的维度去看待投资。 一年一次,强制地去评判投资好坏,导致大部分人都短视,今年追医药,明年追消费,后年追科技股。就会导致一旦错过就不断地折腾。今年对也不代表明年对。 5. A股有人说是政策市,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具体要看你去怎么理解。 A股很糟糕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钟摆效应特别明显,大众的情绪也一样。很容易在这种摇摆中追涨杀跌被搞得很惨,几千家公司跌停也不是没见过。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政策影响股市的程度很大,一直以来都是政策的变化导致A股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这次我们看到其实政策影响作用不明显,虽然一再喊话,给信心,给降准(还没降息),降印花税,限制限售股出借,打击违法质押等等。这些都似乎没有那么管用,股票一跌再跌,所以大家就会有质疑,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A股有非常多的坏毛病,唯独我觉得大家不能赖国家政策。你可以批评说可能政策是造成波动的因素之一,但是你很难去赖是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你赔钱。因为它也会让你赚钱。。。 好,这一期就聊到这里,我知道很多人最近怨气很大,耐心也耗尽了甚至。但是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我相信耐心的人会至少不赔钱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