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过去的节目中一直说体育博彩也许是改变现状的重要推手之一。现在看来,除了这个以外可能还会有别的方式,严格来说是一个混合的方式。 体育作为一个眼球经济,除了广告吸引力之外,还可能会有别的属性,想想直播带货,想想免费观看模式,想想每场的点赞和赞助模式等等。 所以我说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体育的变现模式在有线电视日薄西山之后就很困难了。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WWE终究和Netflix走到了一起,而以后,可能UFC也会和流媒体走到一起,大概率Netflix。 Netflix在过去自制剧和采购剧的逻辑里的时候是不用做体育内容的,因为不划算。一年划下来大几个亿甚至十几亿,去转播体育独家内容,WWE为例子,10年50亿,划下来一年5个亿,我5个亿拿去拍韩剧,不知道可以拍多少部了。产能一直以来对Netflix就很重要,因为用户是订阅制,你订阅我才有收入。那你甭管我提供什么内容,不管我的内容是1块钱,还是10块钱成本,只要你订阅我,我能赚到钱就行。体育内容这么贵,做体育内容,去赚取订阅用户的收入是一笔不划算的事情。 现在逻辑开始变了,因为Netflix终于开始做广告版的用户了,体育内容是天然广告客户最爱的内容之一。你在自制剧上面做广告是比较麻烦的,体育则很容易。
我在2023年里找到的游戏公司的机会,我认为是任天堂。任天堂处于新老交替的尴尬时期,资本市场又很看重它短期的出货量和游戏业绩。任天堂最大的商业壁垒不是它软硬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不是游戏独占的商业逻辑,也不是它精品开发的策略。而是它百年历史里积累下来的IP,这些IP拥有长时间的用户沉淀后,长尾效应非常明显,而且成为了类似米奇这样的IP逻辑,不会因为一款失败作品而价值轻易下滑。但是随着任天堂的新老机器更替,游戏作品的继续深挖,线下乐园和大电影的IP变现增加,体验增多。他们其实已经摸到了开发IP的核心了,任天堂大概是仅次于迪士尼的公司顶级IP公司之一。 这个就和影视公司是一个道理。爆款人人可以有,网易可以有,腾讯可以有,任天堂也有,EA也有,甚至Embracer 旗下的工作室也会有。但,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有细水长流,不断地给内在价值增值的。 当我们讨论游戏公司,我们实际上要么讨论产能,要么讨论IP价值,要么讨论的是niche market资产的垂直细分公司。 可惜,在A股,我们基本上只能在产能+渠道,以及垂直细分市场里面“炒股票”了。。。
抛弃“自由意志”听起来也特别像我们常说的宿命论。 在电影《arrival》里,Amy Adams饰演的女主角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哪怕她知道了她会失去女儿,她会离婚,她会成为地球的救世主。她无法改变任何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她本身已经获得了“同步并举”的思维,她没有了自由意志。想要拯救地球不陷入全球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像外星人“七肢桶”那样去思考 在电影里,导演加了一层女性视角的看法,与Amy Adams饰演的角色完美重叠。当一位女性一眼看到头,能看到女儿诞生,享受家庭快乐,成长。但是另一方面她也看到女儿去世,家庭破裂,整个人生的时候,她没有选择尝试去改变,这可能是因为即使会最终失去女儿和丈夫,但这个过程依然绚烂和美丽。这不就是生命的意义吗? 换个角度看这个角色,其实也和我们熟知的投资大师是类似的。 你想要获得长期的复利回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是有代价的,虽然这种代价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有能力付出的。 从Elon Musk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和信仰来看,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很讨厌专业成熟厉害的投资者。因为这群人本质上是一群“宿命论”的信徒。而Elon Musk做的事情,恰恰是打破命运的束缚,在他的自由意志里挥洒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对这个思考有兴趣,请和我留言探讨。谢谢!
Disney expects it will pay NBCU approximately $8.61 billion, representing NBCU’s percentage of the $27.5 billion guaranteed floor value for Hulu that was set when the companies entered into their agreement in 2019 minus the anticipated outstanding capital call contributions payable by NBCU to Disney.~* 迪士尼需要付出86.1亿美金的价格,按照27.5B的最低价格来完成收购。 如果我们不算之前福克斯的收购案里面Hulu股份的估值,单独把这个NBC手里的Hulu股份单独看做是一个公司来算的话。这个收购的价格超过了当年收购漫威的40亿美金,以及收购卢卡斯影业的40.5亿美金。同时也超过了收购专门做直播技术的BAMtech的38亿美金。甚至超过了当年收购皮克斯的74亿美金的价格(当然没有算入通货膨胀) 应该来说,这是相当相当重的一笔收购了,为什么好像新闻没什么人提及呢?因为这笔收购其实在2019年就已经基本上确认了。 Disney已经在宣布收购剩余的股份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把Hulu和Disney整合的Beta版本已经放在美国本土先行实验了。连广告都整了一版新的。 为什么这么着急呢?显然是因为二者合二为一之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广告效果,出海获得市场,扩大片源的曝光度,以及最终减少Churn(用户流失率)。
当主持人问,为什么木头姐会卖特斯拉股票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她们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所以特斯拉涨得多了,就会卖掉,来补其他没怎么涨的公司。 她认为特斯拉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这些油转电的公司高层不会齐心协力,像创业公司那样去闯关。也就是说股东们想要油车的利润持续稳定,不愿意有大波动,想要分红,想要股价保持的同时进行电车的投资和布局。这从竞争角度来说不太现实。 所以虽然调整了目标价,她依然极度看好特斯拉。 ---------- 您怎么看呢?
最近看了一下付鹏一系列的演讲,其实核心就是说中国这一波经济困难和挑战,本质上也是因为发展到了一个阶段了,然后遇到了一系列的触发点造成的。 抛开这些宏观因素,我们个人,我们企业应该怎么做,是大家更关心的点。 首先呢,他对绝大部分人的建议其实和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是绝对吻合的: *1.我们降低杠杆 2.我们降低欲望 3.保证自己的现金流* 在中国内地以后呢,结构性的优势更多,而不是整个水池上涨,所以我上一期说出现之前那样的疯牛一样的牛市,也不是说完全不可能,但这个概率不大。 一整代人南下改革开放的红利基本结束了,短期内科技的发展又吞不掉去杠杆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这里面还有他提到的一个重要的点:有钱的一代老去以后,会趋于保守,不会把钱拿出来投资,也就是说要熬过一代人,财富发生转移才有可能有一个趋势性的变化。 所以付鹏对大家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日本大学生毕业工资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的故事,兑换成美元的汇率基本上在过去30年里面也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线附近。当然了,因为社会老龄化,内需下降,在日本国内的很多人也是失去了拼劲,躺平了,所以昭和一代被称为是最后的热血的一代人。咱们看动漫也大体能看出来整个文化氛围的一些变化。 另一个故事是他们公司的小伙儿外派到了越南以后就不想回国了,就和当年一些外派到外国的日本人一个道理。 *简而言之就是:当你国家相对购买力对外部是提升的时候,请走出去,不要留在内部卷死自己。*
最近看到一个公众号推荐了一本书《基因彩票》,聊了一个教育相关和社会相关的话题。说的是基因对人的影响可能会大于普通想象。 我们的几乎所有一切都是基因先天决定了的,后天能改变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我们父母辈经常吓我们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读书就要扫大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现在来看,这种弱肉强食,居高临下的思维很危险。 这本书里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点就在于强调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们不应该宣扬成功学。 一个原因是:认为他们的成功大部分是靠自己能力和努力达到的,这个想法很危险。 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宣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容易带来价值观的单一化,加剧一些基因遗传的在现实社会环境下的劣势。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大学教授说,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不会有他们学历高,甚至考不上他们所在的学校。在我们的惯性思维里,因为改革开放日子好了,好像一代比一代好是应该的,但事实上不是如此。 责备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赚得不够多是因为他们不够上进,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
绝大部分人其实炒股是不可能致富的。几个现实的事实就是: 1. 财富的积累过程它不是平均化的,在博弈的逻辑下,制度决定了少部分人赢走绝大部分的钱。它不是正态分布的,而是幂态分布。 2. 绝大部分人致富,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是什么逻辑具体什么事情让他能走上致富道路的,即便是马云,马化腾也是一样。很多时候回想的时候,可能阴差阳错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不是有意而为之。 3. 财富这玩意儿,难的其实不是积累来,因为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任何人都可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财富,靠复利就可以。难的是如何让这个财富继续存在下去,因为绝大部分人既然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来的,也就自然很容易失去它。 p.s 财富分布被认为是一个幂态分布(power-law distribution)或长尾分布。这意味着在财富分布中,有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拥有较少的财富。 这种分布形式反映了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其中一小部分人掌握了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分享剩余的财富。这种幂态分布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帕累托分布,也称为80/20规则或庞特尔分布。这个规则表明,约有80%的财富集中在约20%的人口手中。 幂态分布在自然界和社会系统中都很常见,而财富分布正是一个例子。这种分布形式的原因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个体能力、机会、努力和制度等。财富分布的不平等性也是社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
菲兹杰拉德说过,一流的智力代表着你可以在脑中有两个完全相反的逻辑和观点,然后你的大脑依然能正常运转。 并不是我站在科学道理上去撕碎一切不科学的玩意儿,尤其是不可证伪的东西,即使你最后证明了你对又如何?对方可能还会找一个更邪门的东西去信。 我们应该脑子里允许完全相反的东西存在。 我又想起来了孤独大脑喻总的经典句子:灰度认知,黑白决断。
【订正一个逻辑* RapidSOS并不提供开源API,但它提供**Emergency API**,当然该服务针对所有连接的商业端和公共事业单位等都是要收一定费用的。并非开源,因为这玩意儿确实也不适合做成开源,但信息的公开度很高。和各家竞争对手而言并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逻辑,因为毕竟付费方不是911呼叫中心,而是商业端。】 911,也就是北美常见的报警电话,是一项全国化的市政级别的服务。不论你是在当地居住还是旅游,遇到紧急问题肯定是打911. 所以直入主题,为什么说911可能是最好的“商业模式”之一呢?911本身又不赚钱,不是盈利性机构。。。 没错,首先,搞清楚谁给911服务付钱的。。。 911有别于警察部门,是一个独立部门。它主要的费用来自于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不论是城市,郡县,还是更小的地方的政府,通过找当地的电话服务商和无线电话服务商收费。然后经由政府部门,把款项拨下去给具体的911报警电话中心。 这个911电话系统其实很老旧了, 如果有看过Jack Gylenhaal演的电影,2021年上映的《The Guilty》,你就会发现,电影里的系统虽然已经刻画地非常先进了,但依然还是无法即时帮助到需求真实求助的人。
最近去了趟日本玩,距离上次去日本已经4年多了,疫情彻底改变了很多事情。所以再去重游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是真的有效了,不过安倍已经不在了。 从数据上看(日本经济数据),确实表现非常好,股市也表现非常好。 虽然日元确实跌了非常多,但是普通人似乎感觉不难过,毕竟工资也涨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会造成去海外旅游可能觉得不划算的体验了。 人民币兑日元还是很划算的,因为我记得过去到日本旅游,大概是1比15,1比16的样子。目前都是在1比20附近。 先大概说说。。。 就购物体验而言,其实物价,尤其是批量生产的食物,感觉还是很友好的价格。。。因为我不长期在当地生活,我会本能和中国的物价对比。那么我感觉日本大城市的很多产品的物价是要低于国内大城市的物价的。。。 这是一种作为游客的直观体验。现在你去日本的拉面店,比如面匠,1000日元左右,也就是50块人民币,还是吃得不错的。在国内,比如味千拉面,也要差不多40人民币左右。住宿则真是便宜,如果不考虑五星级高级酒店,基本上在800-1000出头的范围内有很多很多不错的选择。 因为汇率跌,对比这些加息国家,日本的旅游吸引力就变高了。 中国游客则没有以往多,一方面是通航不够,另外就是负面新闻的影响了,比如两国关系,核废水处理问题等。我们去日本的航班上,居然都没有满座,后面至少还有六七排是空的。。。回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虽然说中国游客没有以往多,但仍然还是可以看到的。。。
闲来无聊,重新让ChatGPT回答了几个投资哲学问题。。。没想到通过简单的引导即可得到非常深刻的回答,说明ChatGPT目前就算是3.5的版本都已经非常可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