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吗丨来了来了
在声音里,和你一起理解爱与勇气和关系!

Album
主播:
天行奇兵
出版方:
博樂
订阅数:
646
集数:
22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日更的心理学的播客,每天聊聊我的小发现,不定期做一些个人实验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的创作者...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的节目...

No.023「我不再证明:当我不再用成果换爱」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

🎧 《我不再证明:当我不再用成果换爱》 ✅ Shownotes 有时候,我们太想“被认可”, 以至于忘了——我本来就值得被爱。 这一期,我们聊聊**“成果换爱”**的焦虑: 当你总想靠“做得好”来获得认可, 你会不知不觉掉进“自我否定”的陷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 “当我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我才真正开始改变。” 在这一期里,你会听见: * 为什么我们总被“结果”绑架 * 什么是“条件式的爱” * 如何练习不靠成果来定义自己 * 三个温柔的“自我松绑”练习 💬 这不是一堂心理课,而是一段温柔的对话。 请允许自己没那么好,也依然值得被爱。🌙 收听推荐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在“追求更好”的路上感到疲惫和焦虑的你,那些习惯用成果来换取爱与认可的灵魂。如果你常常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始,如果你总是在与一个“理想中的自己”赛跑,如果你渴望放下证明的重担,那么这期节目将是一份温柔的邀请,邀请你停下来,抱抱自己,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赢得爱才努力,而是因为我被爱着,所以我敢努力。” 节目核心要点 核心问题: 探讨了“成果换爱”的心理模式,即许多人从小被教导“只有做得好才值得被爱”,导致长大后不断追求外界认可,活在“后果主义”的焦虑中,失去了内在的平静与自信。 核心理念: 倡导“无条件接纳自我”,强调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赢得爱而努力,而是因为被爱着才敢于努力。鼓励听众从“证明自己”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拥抱一个不完美的、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工具: 引入了“后果主义”、“条件式的爱”、“自我慈悲”等心理学概念,帮助听众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并提供了从焦虑和自我苛责中解脱出来的理论框架。 实践方法: 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日常练习——“暂停比较”、“记录过程”和“练习温柔”,帮助听众通过实际行动,逐步放下对结果的执念,重新建立与自己的连接,找到内在的力量与温柔。 主要话题 00:00-05:00: 引入向彪教授的“后果主义”概念,探讨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结果导向”焦虑,并提出了“我不再用成果换爱”的核心主张。 05:00-10:00: 深入分析了“条件式的爱”如何塑造了我们“必须做得好才配被爱”的信念,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如何导致我们失去自我、活在别人的认可里。 10:00-15:00: 引入“自我慈悲”的概念,强调成长是在痛苦中找到温柔,并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从“想证明”到“想表达”的转变,鼓励听众从三个小练习开始,学会与自己和解。 15:00-结束: 提供了“暂停比较”、“记录过程”、“练习温柔”三个具体的心理练习,并以一个来访者的感悟——“不是为了赢得爱才努力,而是因为被爱着,所以我敢努力”作为结尾,鼓励听众在不完美中被温柔包裹。 时间节点梳理 00:00 节目开场,通过牛津大学教授向彪的“后果主义”概念,引出了“我不再证明,当我不再用成果换爱”的主题,探讨了我们是如何被结果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绑架的。 05:00 探讨了“条件式的爱”如何让我们陷入“必须做得好才值得被爱”的困境,并分享了来访者的故事,揭示了活在别人认可下的疲惫与空虚。 10:00 引入“自我慈悲”的概念,强调成长不是消灭痛苦,而是在痛苦中找到温柔。通过一个身体觉察练习,引导听众感受内在的紧绷,并学会对自己说“我不需要再被鞭策了”。 15:00 分享了从“想证明”到“想表达”的个人转变,并提供了三个具体的心理练习:暂停比较、记录过程、练习温柔,鼓励听众通过实际行动,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与自己和解。 核心金句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够好,而是太想变好了。” “当我们只相信结果,却忘了我们生而为人的体验过程。” “自我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我才开始真正的改变。” “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痛苦,而是在痛苦当中找到温柔。” “我不是为了赢得爱才努力,而是因为我被爱着,所以我敢努力。” 心理练习 身体觉察练习: 闭上眼睛,深呼吸,感受身体哪个部位是紧绷的(脖子、肩膀、胸口),然后对自己说:“我不需要再被鞭策了,我已经够努力了,我允许我自己。” 三个小练习: 暂停比较: 当陷入“我还不够”的情绪时,问自己:“我是在跟谁比?”并意识到那个“别人”常常是内心理想化的自己。 记录过程: 在学习、工作或关系中,写下过程中的感受,而不是只关注结果,从而看见自己正在经历的一面。 练习温柔: 练习对自己温柔以待,让温柔的种子在内心落地生根。 呼吸练习: 轻轻地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不需要证明什么,我只想好好地活。” 听众互动邀请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节目有一点点的触动,请把今天的这一份声音分享给你爱的人、关心的人,也许他们也需要这一份温柔。

18分钟
99+
1周前

No.022「请允许我没那么好:放下高要求的焦虑」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

🎧 《请允许我没那么好:放下高要求的焦虑》 🎙️ Show Notes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太苛刻, 总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做到尽头。 但越努力追求“好”,越容易感到焦虑。 这一期,我们聊聊: 为什么“高要求”其实是一种伪装的焦虑? 当你总想把一切都做到极致, 或许真正需要练习的,是“允许自己不那么好”。 📌 心理学关键词:自我接纳、完美主义、焦虑循环、温柔自我 🎧 听完这一期,你或许会发现—— 不完美,也是一种完整。 收听推荐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被“应该”和“必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 那些在深夜里反复复盘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的你, 以及所有渴望从高要求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的灵魂. 如果你常常因为一点小瑕疵而苛责自己, 如果你总觉得要拼尽全力才能换来认可, 那么这期节目将是一份温柔的提醒, 告诉你: 没关系, 你已经很好了, 请允许自己, 没那么好. 节目核心要点 •核心问题: 探讨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高要求焦虑”, 即过分追求完美而导致的内心消耗与自我苛责, 旨在帮助听众从完美主义的陷阱中解脱出来. •核心理念: 倡导“允许自己没那么好”的理念, 区分了健康的追求卓越与病态的害怕出错, 鼓励听众用“自我慈悲”代替“自我苛责”, 拥抱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工具: 引入了“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区分、“自我慈悲”的三个步骤(觉察、共情、普遍性)以及“情绪容纳窗口”等实用心理学概念, 为听众提供了理解和调节自身状态的理论框架. •实践方法: 提供了三个简单易行的日常练习——“每天一件不完美的事”、“写一封给自己没那么好的信”和“睡前一分钟的允许练习”, 帮助听众通过具体行动, 逐步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训练接纳不完美的心理肌肉. 主要话题 •00:00-05:00: 引入“高要求焦虑”的话题, 探讨了“越努力越空虚”的困境, 并提出了“允许自己没那么好”的核心主张, 引导听众进行自我评估. •05:00-10:00: 区分了健康的完美主义与病态的完美主义, 提出了“做一个完整的人, 比做一个完美的人更重要”的观点, 并引入“自我慈悲”的概念. •10:00-15:00: 结合个人播客制作的经历, 分享了“先完成再完美”的实践心得, 并深入剖析了完美主义的三种类型以及其背后“害怕被抛弃”的深层恐惧. •15:00-结束: 详细介绍了“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区别、“自我慈悲”和“情绪容纳窗口”三个心理学关键词, 并提供了三个具体的“允许自己没那么好”的日常练习方法, 鼓励听众通过实践来放下完美主义的紧箍咒. 时间节点梳理 00:00 节目开场, 提出了“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 而是你太想变好了”的核心观点, 并邀请听众进行自我严格度的评分, 引入“高要求焦虑”的话题. 05:00 探讨了健康与病态的完美主义, 强调“做一个完整的人比做一个完美的人更重要”, 并分享了“自我慈悲”是放下高要求的关键. 10:00 通过个人制作播客的经历, 阐述了“先完成再完美”的理念, 并分析了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恐惧——害怕被抛下. 15:00 介绍了“羞耻感”与“内疚感”的区别, 强调成长是允许犯错, 并应在内疚中修正而非在羞耻中惩罚自己. 20:00 提供了三个具体的心理练习: 每天做一件不完美的事、写一封信给自己, 以及睡前进行“允许”练习, 帮助听众通过实际行动放下对完美的执念. 核心金句 •“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 而是你太想变好了.” •“当一个孩子学会用完美来换取爱, 那他长大以后最难学会的事情, 就是放过自己.” •“做一个完整的人, 比做一个完美的人更重要.” •“世界不会因为我的不完美而崩塌.” •“练习让允许成为你的一种温柔的力量.” 心理练习 •严格度自评: 闭上眼睛, 问自己一句“此刻你对自己有多严格?”, 在1到10分的范围里给自己打分, 1分最放松, 10分最严格. •角色场景思考: 停下来想一想, 在哪个角色或场景中(职场、人际关系、家庭), 你最害怕自己“不够好”? •允许自己没那么好的三个小方法: 1.每天一件不完美的事: 刻意做一件小小的不完美的事, 比如晚餐不计算热量, 信息不马上回复, 训练自己“世界不会因此崩塌”的信念. 2.写一封给自己没那么好的信: 写给那个一直很努力却总觉得不够好的自己, 表达感谢与接纳, 例如:“宝贝, 谢谢你一直在努力, 即使现在这样, 你也值得被爱.” 3.睡前一分钟的允许练习: 躺在床上, 用“今天我允许自己...”的句式, 轻轻对自己说:“今天我允许我自己有点乱, 有点慢, 有点累.” 听众互动邀请 •邀请听众如果觉得节目有触动, 可以将这期节目分享给你爱的人和你关心的人, 也许他们也正在努力地放过自己.

19分钟
99+
1周前

No.021「我太懂别人了,却不太懂自己」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

🎙️ 《我太懂别人了,却不太懂自己》 🎧 Shownotes 有时候,我们太懂别人了。 懂他们的情绪、懂他们的无奈、懂他们没说出口的委屈。 可是在这个“懂”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忘了自己。 这一期,我想聊聊那种“共情到筋疲力尽”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总是更容易为别人难过、为别人担心? 为什么别人一句“没事”,我们反而睡不着?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背后藏着“共情疲劳”“外部焦点”“自我忽视”。 我们一起练习一件事——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慢慢拿回自己。 也许,懂自己,才是真正的懂别人。🌿 收听推荐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在关系中感到疲惫的“老好人”, 那些总是习惯性地理解别人, 却常常忽略自己的你.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为别人消耗能量, 如果你渴望在付出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你想学会如何更温柔地爱自己, 那么这期节目将为你提供一份看见自己、听见自己、找回自己的实用指南. 节目核心要点 •课题: 探讨了在人际关系中过度共情而忽视自我的问题, 旨在帮助听众从“讨好型人格”中解脱出来, 重新建立自我边界, 实现内在的平衡与真实. •核心概念: 深入剖析了“共情疲劳”、“外部焦点性人格”和“内在分化”等心理学概念, 揭示了过度“懂”别人的背后, 其实是对于失去链接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 •实用工具: 提供了三个简单而深刻的日常练习——“觉察”、“命名”和“行动”, 引导听众一步步将注意力从外界收回, 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找回自己的需求. •最终目标: 鼓励听众学会对自己温柔, 在理解别人的同时, 也不忘关照自己, 最终实现从“懂别人”到“懂自己”的转变, 活出更真实、更轻盈的自我. 主要话题 •00:00-00:05: 从个人经历引入, 探讨了高共情力人群在关系中的“累”, 并提出了“我太懂别人了, 却不太懂自己”的核心议题. •00:05-00:10: 深入分析了“共情疲劳”和“外部焦点性人格”的心理机制, 揭示了过度共情背后的不安和对自我价值的依赖. •00:10-00:15: 探讨了“懂自己”的困难与勇气, 并引入了“自我回照”的概念, 鼓励听众温柔地看待自己, 确认自己的存在. •00:15-00:20: 通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揭示了“懂别人”并非真正的爱, 而是为了换取安全感, 并提出了“听见自己”的练习. •00:20-00:25: 提供了“觉察”、“命名”、“行动”三个具体的日常练习, 帮助听众将注意力收回, 找回自己的需求, 实现“内在分化”. •025:00-结束: 总结陈词, 强调对自己温柔的重要性, 鼓励听众在理解别人之前, 先学会理解和关照自己, 最终实现内外世界的和谐. 时间节点梳理 00:00 节目开场, 从个人经历引入, 探讨了高共情力人群在关系中的“累”, 并提出了“我太懂别人了, 却不太懂自己”的核心议题. 05:00 深入分析了“共情疲劳”和“外部焦点性人格”的心理机制, 揭示了过度共情背后的不安和对自我价值的依赖. 10:00 探讨了“懂自己”的困难与勇气, 并引入了“自我回照”的概念, 鼓励听众温柔地看待自己, 确认自己的存在. 15:00 通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揭示了“懂别人”并非真正的爱, 而是为了换取安全感, 并提出了“听见自己”的练习. 20:00 提供了“觉察”、“命名”、“行动”三个具体的日常练习, 帮助听众将注意力收回, 找回自己的需求, 实现“内在分化”. 25:00 总结陈词, 强调对自己温柔的重要性, 鼓励听众在理解别人之前, 先学会理解和关照自己, 最终实现内外世界的和谐. 核心金句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善解人意, 但是那份懂得的背后, 其实藏的是我害怕失去链接.”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照顾别人, 但是却忘了给自己一点点回照的时间, 看看那个镜子里的自己.” •“真正的关系, 它从来不是谁更懂谁, 而是我们能不能一起被理解.” •“懂别人, 他从来不该也忘了自己为代价的.” •“当你对自己温柔, 世界也会温柔的回应你.” 心理练习 •自我回照: 每天花5分钟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不为挑剔, 只为确认自己的存在, 并对自己说一句“宝贝, 今天也挺不容易的”. •听见自己: 可以是写一句话, 也可以是静静地坐5分钟, 听听你身体的声音, 问问自己: “他累了吗? 他想被谁安慰?” •懂自己的三步练习: 1.觉察: 每天问自己一次: “我现在在为谁消耗能量?” 2.命名: 当情绪来临时, 先说出它的名字, 例如“我有点焦虑”、“我有点怕被误解”. 3.行动: 问自己: “我现在能给我自己一点什么?” 而不是“别人该怎么做”. 听众互动邀请 •邀请听众分享这期节目是否让你有所触动, 并将这份关于“自我关照”的声音分享给你爱的人和关心的人, 让这份温暖传得更远.

26分钟
99+
1周前

No.020「我帮父母成长,还是我自己在成长」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

🎤《我帮父母成长,还是我自己在成长》 这一期,我们想聊聊—— 当父母开始老去,我们又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有人说「我在帮父母成长」, 也有人发现,自己才是最该被温柔对待的那个。 这期节目里,我们聊聊三件事: 1️⃣ 当父母的控制变成焦虑,我们能不能换个理解的姿势? 2️⃣ 学会“放过”父母,也是在练习放过自己。 3️⃣ 如何在亲子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与尊重。 这一期,送给每一个在「子女角色」中学会成长的大人。🌿 ——也送给那位在舟上拍照、在湖光中微笑的妈妈。 收听推荐 本期节目献给所有在亲子关系中感到困惑, 渴望与父母和解的你. 如果你曾试图改变父母却感到无力, 如果你在爱与期待之间挣扎, 如果你渴望在家庭中找到更轻松, 更有呼吸感的位置, 那么这期节目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让你在理解父母的同时, 也完成自己的成长. 节目核心要点 •课题: 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双向成长, 旨在帮助听众理解, 当我们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时, 真正的成长才开始发生, 这既是父母的成长, 更是我们自己的成熟. •核心概念: 深入解读了"家庭系统理论", "个体分化", "内在小孩修复"和"自我同理"等心理学概念, 揭示了亲子关系中控制与自由的动态平衡, 以及如何通过接纳不完美来实现关系的和谐. •实用工具: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练习--"感谢父母做自己", 引导听众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父母, 学习在关系中表达爱与和解. •最终目标: 鼓励听众从"帮"父母成长转变为"陪"父母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 放下期待, 看见彼此, 最终实现自我与家庭的双重和解. 主要话题 •00:00-00:05: 从朋友的故事引入, 探讨了当子女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时, 父母反而展现出惊人的成长, 从而引出"我帮父母成长, 还是我自己在成长"的核心议题. •00:05-00:10: 结合"家庭系统理论", 分析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如何影响彼此, 并提出了"个体分化"的概念, 即在爱中保持独立, 在距离中不产生焦虑. •00:10-00:15: 探讨了当我们不再期待父母完美时, 反而能看见他们笨拙的爱, 并引出了"内在小孩修复"的概念, 即拥抱父母的同时也在拥抱被忽略的自己. •00:15-00:20: 通过"感谢父母做自己"的练习, 引导听众学习在关系中表达爱与和解, 并探讨了语言在亲密关系中的力量与障碍. •00:20-结束: 总结陈词, 将"帮"父母成长升华为"陪"父母成长, 强调成长是放下期待, 温柔地接纳彼此, 最终实现自我与家庭的和解. 时间节点梳理 00:00 节目开场, 从朋友的故事引入, 探讨了子女放下改变父母的执念后, 父母反而展现出惊人成长, 引出本期核心议题. 05:00 结合心理学概念, 分析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如何影响彼此, 提出了在爱中保持独立, 在距离中不焦虑的'个体分化'理念. 10:00 探讨了当我们不再期待父母完美时, 反而能看见他们笨拙的爱, 并引出了'内在小孩修复'的概念, 即拥抱父母的同时也在拥抱被忽略的自己. 15:00 通过一个具体的心理练习, 引导听众学习在关系中表达爱与和解, 并探讨了语言在亲密关系中的力量与障碍. 20:00 总结陈词, 将'帮'父母成长升华为'陪'父母成长, 强调成长是放下期待, 温柔地接纳彼此, 最终实现自我与家庭的和解. 核心金句 •"父母的成长, 不是我们教出来的, 而是他们终于被允许去尝试, 去做回他自己了." •"当你不再控制, 不再纠正, 不再期待父母变得像我希望的样子, 其实那个时候其实是在慢慢的重新长大." •"我们以为自己在帮着父母在成长, 只是想让他们变成了我们理解的样子." •"放下的可能不只是执念, 也是一种还他们自由的温柔." •"成长它不是往前冲, 而是慢慢放下该放下的期待. 当你不再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老师, 你就会发现自己终于成了他们的孩子." 心理练习 •感谢父母做自己: 尝试对父母说一句感谢, 不是感谢他们为你做了什么, 而是感谢他们终于开始做自己. 观察自己说出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 体会语言背后的力量与障碍. 听众互动邀请 •邀请听众分享这期节目是否让你有所触动, 并将这份关于"成长与和解"的礼物分享给你爱的人和在乎的人.

22分钟
99+
2周前
来了吗丨来了来了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