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城市烟火气,处处我和你

本期介绍 | 地摊经济成为了近期的社会大热点,引起了全民参与、全民讨论的热潮。本期我们请到了资深地产大牛和小店经营者来聊一聊这城市烟火气的前世今生,回忆展望。希望你通过我们的声音,感受到城市街头巷尾的温度,也把握市民经济发展的脉搏。看着街头巷尾,满城蓬勃,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内容摘要 | 1. 解读地摊经济的重启:走进市民经济新时代 国民经济上行,反全球化趋势,在内部挖掘经济潜力。地摊经济强调通过庶民经济再造,将经济藏富于民,打破阶级固化。 2. 地摊、夜市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特色:川渝地区、台湾、泰国、香港 地摊经济在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地域差异。参考泰国曼谷夜市,每个夜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变成景点,虽然趋同,也有业态的差异,台湾,泰国,香港如何操作地摊经济。通过地摊经济打造一城一味,一市一味。各地商业千城一面,地摊经济的文化意义是有效的将乡愁带回城市。 爱吃哥走访台湾的夜市,发现零售服饰的业态大约占据一半,反而是一般性的餐饮业态,多样性和复杂性最高。 3. 地摊经济1.0:回顾九十年代的“破墙开店”,细数1.0渐渐陨落的内因外因 地摊经济发展的高阶发展与内卷化 过去的地摊经济,2001年入市,城市面貌变化,地摊没有随之升级,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面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地摊经济很难超过互联网公司。2000年之后城市快速扩张,对于过去几十年,城市发生颠覆性变化,城市的生态系统重建,颗粒度粗放。 这个过程就像火山喷发后地区的自然群落,先生长出草,然后是单一森林,随之进化出相对复杂的林下环境,继而进化出生态群落和菌群。城市进化越发达,城市的管理和体验的颗粒度趋细。 九十年代,国营企业改制导致裁员下岗,大量失业人口,在本地做一些小生意,地摊给了很多人生活的放松。川渝夜市餐饮居多,跟城市发展程度和地域有关,古街古镇旅游景点小吃,重庆和成都不同的管理方式。成都的街边管理,让行人可以停下来。推着小车的小吃摊,成为街道一景。 汉代,地摊经济,唐代实行,市坊制,商业限制在门铺里,宋代商铺分成固定和行走。从历史朝代看,中国市井经济在宋代非常发达。 4. 受到互联网购物冲击的实体商业,出路在何处? 实体商业不再追求目的性消费的客群,优秀的实体商业注重游逛感 极大丰富实体商业场景,在新基建时代,更好的匹配5G,IOT等。 5. 实体商业的生态层级,以及与地摊经济在各个层面的对接机会 实体商业类型: 实体商业BOX,商业中心(乔木):经营者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 商街型商业(灌木):分成传统、街区型两类,经营者为中小企业 社区型商业:经营者为社区底商(地被)工商个体户,跟地摊经济经营者有重合 在城市中打造探出式商业,对于城市活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 地摊经济2.0与科技以及智慧城市结合的可能性 安全方面,整个地摊中很多食品,用品,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监管其安全性,确保消费者身体健康。智慧城市控管交通,地摊经济交通安全。从基础设施结合在一起。 7. 地摊经济2.0的管理与准入 对于实体经济,地摊让行人留下来。台湾和欧美,规定准入业态,划定夜市经营区域,合理配置配套设施,合理的管理新的地摊经济,确定规范,城管依法执法,管理人性化。城市管理者给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营造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措施,让小商业繁荣起来。 8. 地摊经济遇上流媒体:生活百态加成强力文化输出 国家软实力正通过头条系构建文化输出,地摊经济可以作为草根经济的文化输出提供很好的内容,感知到原汁原味的社会活力,社会面貌。 9. 地摊经济2.0与都市农业的畅想 从可持续角度来讲,地摊经济可以很好打通本地农业,手工业的微循环,促进都市农业,都市手工业本地经济的增长。 Team | 主持/ 席尔瓦:城市规划与数据分析师 嘉宾/ 潘帅 :游走于设计师与地产人之间 嘉宾/ 贤华 :原景观设计,现经营茶室 嘉宾/ 爱吃哥:地产前期规划从业者 剪辑/ 席尔瓦 监制/ 众山小 Music List | 《Hold on a Minute》- Silent Partner 《Ischia》 - The Mini Vandals 《The Plan’s Working》 - Cooper Canell 《Happy Life》 - 鲸鱼马戏团 《UP》- 鲸鱼马戏团 《大手啊大手》- 鲸鱼马戏团 《鲸鱼岛》- 鲸鱼马戏团 微博: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59分钟
99+
4年前

vol.9 别骗小孩了!儿童友好社区不是口号是行动!

本期是儿童节的特别节目,我们邀请了北京社区研究中心的全靓玲和草图营造的黄彬凌一起聊聊“儿童友好”的社区与校园。 嘉宾 / 北京社区研究中心 活动运营靓靓 草图营造 联合创始人老黄 主持/ sunny 后期/ 奥博 监制/ 众山小 摘要 | 1. 手绘城市—发挥儿童创造力:花园城市,海底世界城市(过山车与章鱼房子) 2. 食物景观工作坊:“两颗西蓝花在一起才不会孤单” 北京社区营造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sMW7XL6eslEb8AE1X57ygw 3. 校园营造过程:观察与感知—发现问题—创意草图—动手实现 观察与感知:观察自然系统(植物、水文、光线、温度……)与社会系统,引导儿童放大感知 草图营造《Action!看初中生观察校园》https://mp.weixin.qq.com/s/XLKOI6E7LFVE9d-2ETPBxA 《Action! 看小学生设计校园》 https://mp.weixin.qq.com/s/smxUKka3Q-ZItky2qRtIsw 4. 儿童友好公约:儿童也需要参与感,参与到空间共建的过程中(照顾花花草草,告诉大人这里是儿童区域,其他建议:标语口语化或加拼音) 5. “我们为什么要改造? ”宇宙是这么的浩瀚,地球是这么的渺小,地球上每一块土地都很宝贵,我们不应该浪费每一块土地,都要让每一块土地都发挥价值,让被遗弃和荒废的土地发挥价值。”——一个五年级学生的回答 6. 觊觎已久的石榴树,每人一个石榴 7. 曾经的童年:剥花生、摘板栗、挖竹笋、木头和松针搭的小棚屋、 乡村自然教育:游走在城乡之间,童年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自然、城市、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 8. 过于“安全”的环境:校园规定儿童不许在操场上奔跑?! 日本“危险的校园” 《为什么中国的幼儿园大多“万无一失”,而日本的幼儿园喜欢“制造危险”?》 https://mp.weixin.qq.com/s/tV-0hW-PDaWrDUu0LSs-GA 9. 出于儿童的需求还是规避责任? 10. 为未来设计,为了儿童,也为了我们 《城市老龄化与多元化设计》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https://mp.weixin.qq.com/s/r07Dxk7e_wIpjmkGvAOSAw 《神马是“全年龄友好型城市”?》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https://mp.weixin.qq.com/s/HgcqIlBr_fkVEmRqJkWJbg 11. 有趣的空间:未名湖旁边的《幼稚园》,薄荷公主的小花园,保持初心,保持一颗童心,看到问题就去改变,保持创造力。 为什么吸引儿童? — 儿童视角层次很丰富 — 设计者要像孩子一样思考 12. 什么时候儿童可以独立安全的走在街上? 《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的城市终于被建的充满危险!》 https://mp.weixin.qq.com/s/BZDKO6-kUqoXog0Ed_ROwg 13. 人的城市还是车的城市? 《人性不变的是需要公共生活,而不是被装在有很多高科技的铁盒子》 https://mp.weixin.qq.com/s/zwg6iTtyqP1QfmfVZ3ewGg 14. 儿童参与社区共建:儿童社交空间、儿童参与共议 15. 何为儿童参与的友好城市? 1)儿童真参与:让儿童真正的参与,平等对待儿童,而不是成人的游戏 2)设计师与儿童合作,共同创造 当儿童真正参与,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关注身边的事情,而不是只考虑自己。从改变意识到发生变化,任重道远,但值得为之努力。 《家庭儿童友好城市策略与街道和绿色空间战略》 https://mp.weixin.qq.com/s/LjoF7RiovPSIVfFjQAdnwg Music list 《小刺猬》-嘿!!! 《鲸鱼岛》-鲸鱼马戏团 《大手啊大手》-鲸鱼马戏团 微博: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草图营造 北京社区研究中心

95分钟
99+
4年前

vol.7 自行车城事:二八大杠,老当益壮

本期介绍 自行车是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骑行不仅满足通勤需求,也是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疫情对骑行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又将如何影响大众的骑行观念?城市需要解决哪些骑行困境,创造更安全舒适便利的骑行环境?带着这些问题,这期我们一起聊一聊国内国外关于自行车的那些事。 内容摘要 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骑行人群类型: 目前对骑行者的分类主要有四种: 1). 艺高胆大型:这类骑行发烧友不受客观屋里设施条件所限,愿意在没有或有限的自行车设施下骑行; 2). 游刃有余型:此类型热衷骑行且充满自信,若有适当的骑行设施条件,愿意骑行;3). 懒得走路型:60%的骑行人群都属于此类 - 感兴趣但存在或多或少的担忧,在有充足且高质量保障的骑行设施环境,愿意骑行; 4). 不会不能型:该类型处于多种原因,无论怎样都不骑,即使有很好的骑行环境与设施,也不会选择骑行。 疫情对骑行人群和自行车发展的影响: 从新闻动态和数据上看,疫情促成了大量的骑行需求:不论是为了解决复工途中的通勤,还是为了在长期居家时期保证户外运动休闲娱乐。随着自行车又一次回归舞台,社会开始重新审视社区生活与城市空间 - 生活如何更健康,自行车系统怎样变得更加完善。对于骑行出行的发展与进一步推广,当下也是正是个契机。 骑行困境:街道空间的分配和管理问题 道路空间资源是有限的,道路使用群体和出行方式是多样的。行人、自行车、私家车等多种机动车必然会抢夺有限的空间。多种模式多种群体共存,如何和谐共处成为了关键问题。机动非机动混行,外卖快递车在人行道扎堆等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现象,都为骑行埋下了安全隐患,并且使得骑行体验感和舒适度大打折扣。 自行车系统设计、车道连续性与骑行体验: 城市街道的层次结构与路面设计都紧密关系到人们的骑行体验。车道连续性差,道路划分不明确,缺乏专用道和细致周全的支持性设施等问题不仅不利于提升安全性,同时也使得骑行体验感和舒适度大打折扣。随着社会发展,国内对于慢性系统(步行与骑行)的设计与建设的关注度也愈发重视。如何让自行车网络更联通,自行车系统设施如何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法律法规对自行车交通管理上的模糊地带如何更加清晰与严格,仍然是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国际案例分享与启示 : 伦敦、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圣地亚哥等国际城市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以人为核心创建骑行友好城市做出的努力。发达畅通的自行车路网,精细化的路面设计,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严格且“骑行者优先”的法律规范与公众理念,为市民打造了安全舒适的骑行体验。 Team 主持 / 雅宁 嘉宾 / 席尔瓦 、 坤坤、 木块、 鹿宝 编辑 / 席尔瓦 监制 / 众山小 资料来源: 大美骑行 | 阿姆斯特丹构建自行车之都的曲折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6B7humpDYQ3LxMrI9PWtLQ 大美骑行 | 城市自行车的骑行法则 https://mp.weixin.qq.com/s/Gavrx2xQ-WfOjglX2BFZYw 一览抗议洞察 | 疫情期间城市应该如何使用道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M2NjAxMA==&mid=2650128429&idx=1&sn=17e18c2b5e42ba044f5b53bf7fdd03ad&chksm=8742b478b0353d6efe8d64de3c9e0af1a22a5722ab4d14ade2c9b58dadc21c4048452e4be2ca&mpshare=1&scene=1&srcid=0409dwOicHvaZjgNrwm1detX&sharer_sharetime=1587207229694&sharer_shareid=b429a47283dd998398b37d9215ea429d#rd Music List 周杰伦:《简单爱》 鲸鱼马戏团:《瓶行》《漂浮记忆》《雅加达》

60分钟
99+
5年前

vol.6 从听见声音到听懂声音,路有多远…

疫情发生至今,有一样物品成了我们每日出行必备,那就是口罩,而戴上口罩不止阻隔了病毒,也阻隔了一群特别的人的交流,他们就是听力障碍口语群体。提起听力障碍群体,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联想起通过手语沟通的人,其实还有一个不广为人知的群体存在——听力障碍口语群体。 他们通过助听辅助设备和语言康复训练具备了聆听和说话的能力,他们的沟通交流方式和思维习惯与常人几乎没有差别。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几位嘉宾:琳子、绿野、书毅,一起聊聊听力障碍口语群体的那些事。 本期节目内容 3:40----什么是听力障碍和听力障碍口语群体? 5:39----为什么听到声音不等于听懂声音? 6:50----我国听障群体的相关数据都有哪些? 11:26----佩戴了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助听辅具后的听障者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天花板? 13:42-----听常人在面对佩戴助听辅助设备的他们,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20:03-----听力障碍者开口学说话的发展历史 24:15-----听力障碍口语者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吗? 34:51----听力障碍口语群体都在哪里呢?他们真的生活在我们身边吗? 42:03-----听力障碍口语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后有哪些难言之痛? -----为什么听力障碍口语者会遭遇二次障碍? 56:59-----什么样的城市设计对听力障碍口语者更为友好? 63:11-----听力障碍口语者需要哪些无障碍支持?社会工作者能够为听力障碍者做些什么? 嘉宾介绍 琳子:地地道道的北京女生,同时也是先天双耳重度失聪的听力障碍者,依靠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与世界交流,从小在普通学校就学,大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残疾人事业工作。 绿野:兴趣爱好广泛且爱折腾的城市设计师,毕业后先后在建筑设计、新媒体、国际 NGO 和城市设计领域工作过。虽然自出生起一直活在无声世界里,但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帮助下,慢慢融入主流社会,并能流畅地和不同人打交道。 书毅:听力健全人,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学在读博士。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又重返校园做起学生。大约在两年前,在一场公益活动上认识琳子和绿野,慢慢地认识到这么一个有点不同的、介于无声和有声之间的世界。 主持人:昊扬 嘉宾主要观点: 绿野:大多数听力障碍口语群体能正常听说交流,一般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成长,我们的语言清晰程度是因人而异的,这和听力障碍程度、口语训练情况有关。相比于手语群体,听力障碍口语群体更多靠听和说来交换讯息,所以我们经常被当作听力正常的人看待。但即使戴上了最先进的助听辅助设备,我们的听力仍然存在天花板的限制,因此,我们的听力障碍表现也更为复杂,这往往和出现耳聋时间的早晚(语前聋、语后聋、突聋)、耳聋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造成耳聋的病因(先天性、后天性)有很大关系。 我们虽然看似和主流社会融合得很好,像普通人一样一起上学、上班、社交,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仍面临不少无奈,比如嘈杂环境下的多人对话、电话沟通、开会交流、碰到无字幕的直播节目等等,加上主流社会普遍有“听力障碍群体戴上助听器、人工耳蜗后就能在听力上表现得和常人无异,并把听到声音等于听懂声音”的刻板印象,导致我们经常被误解而遭受社会偏见,又难以开口诉求,从而产生社交障碍,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学业、工作、交友上的“隐形天花板”。 什么是“二次障碍”,我们一般把自身的听力障碍称作“一次障碍”,而二次障碍是由于听功能损伤(一次障碍)、社会支持缺失、以及听觉信息无障碍环境的缺失,而带来的信息获取障碍。相比于其它的残疾障碍,像视力障碍、肢体障碍等,听力障碍显得比较隐性,二次障碍的成因往往有三方面,第一,社会误解大;第二,沟通成本高;第三,需求很容易被忽略。回到开头提到的工作电话会议上,由于电话、电脑设备音往往有较大程度的失真,加上会议内容往往以语速很快的头脑风暴为主,我们在努力捕捉语音之余还要认真而快速地去理解其中内容,长久听下来很容易使我产生听觉疲劳,从而影响信息量的获取。现在碰上疫情,人人都戴上口罩,我们就更无从去看嘴型了,只能纯靠盲听,难度大增不少,现在我除了开会时会配合听力辅具像络绎聆的使用并借语音转文字的 app 看即时文字转写或请教同事来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以免错过关键内容。 琳子:我从事残疾人事业工作已经十多年,亲身感受到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作为听力残疾人,又是在北京,这方面的感受就更强烈一些。我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这也是国家认定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的合法证件。听力残疾是五大残疾类别里的一种,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最重,一般是指好耳的平均听力超过 90 分贝。这里说明一下,好耳是指两只耳朵里听力最好的那一只耳朵。像我和绿野都是听力一级,也就是最重的那一级。目前我国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 2700 万,每年新增人数超过 3 万,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针对听力障碍的政策也越来越多,总体来说就是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我们有耳聋基因筛查技术,可以实现早发现。0-6 岁的新生聋儿可以免费植入人工耳蜗,有助听器补贴,可以实现早干预。同时针对听力障碍的康复也开始多种多样,辅助器具、听觉和语言训练等等。当然,这些还不能完全让所有听力残疾人都能尽快回归社会,比如说在融合教育、信息无障碍、康复等政策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说人工耳蜗能够让我们听到更多的声音,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像心脏起搏器能让心功能损伤的人活得更久,生命质量更有保证一样,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的听力和语言基础不一样,植入人工耳蜗后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些基础很好比如成年后突聋的听力障碍人士,尽快植入人工耳蜗并经过得当的康复后基本和常人无异;还有一些从小就植入了人工耳蜗的,康复的也非常好。但是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学语前就耳聋的成年人,或者耳聋时间较长,没有得到有效干预的听力障碍者,植入耳蜗后就需要相对长的康复期,但也很可能会存在听得不够好,不够准的问题。这就能解释到你会看到为什么同样都带着人工耳蜗,有的人就可以自如的打电话,有的人就需要看口型,有的人在嘈杂环境就抓瞎。助听器也如是,中度听损和重度听损者,佩戴了助听器后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听力正常的人和佩戴助听辅具的朋友交流时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第一就是千万不要用特别大的音量喊着说,而是先试着询问:我这样的音量和语速你能听清吗?大多数听力障碍者就会很快告诉你他们想要慢一点,声音大一点还是怎样。第二就是尽量能让对方看到你的面部表情、口型,这个很挑战我们的沟通习惯。我们单位的同事和我交流就会主动看着我,在我回应的时候效率最高,因为他们知道与其重复两遍,不如一步到位。第三就是部分听力障碍者可能需要纸笔交流,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下,因为一些助听设备还不能很好的降噪,噪声会让他们的言语识别率大大降低,这个时候通过纸笔交流,让你的声音可视化,效率会更高一些。第四就是尽可能接纳听力障碍朋友提出使用语音转文字的建议,如果他们拿出了 FM 接收器、蓝牙麦克、语音转文字的 APP 或者硬件设备,希望听常朋友能够感同深受理解他们对“声音可视化”的需求,这样能够提高双方沟通的效率。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口语群体和手语群体的形成与医疗水平和社会支持水平息息相关,比如说 70 年代、80 年代初期,那个时候医疗水平还不够好,国家经济水平也不够高,很多听力残疾人没有条件及时得到补偿,医学能力达不到,教育也跟不上,家长就会把一些听力损失很重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即使是少数听力障碍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坚持口语沟通,这就和父母的坚持与孩子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到了 90 年代,人工耳蜗进入中国,医学得到了发展,康复事业也逐渐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听力补偿,实现早康复,融入社会的能力更强。进入 21 世纪,医学模式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人工耳蜗、佩戴助听器的门槛也不断降低,所以越来越多的听力残疾人选择去听、去说来交换信息,包括很多突聋,语后聋,老年性耳聋的人,他们会在失去听觉功能后及时就医治疗、尽早补偿听力损失,他们之前习惯使用口语交流,自然而然发展成为听力障碍口语群体。 听觉信息无障碍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对于处在不同情境中的听力障碍者来说,如何在无障碍的辅助下和他人顺畅沟通,它是离不开社会支持框架的。社会支持框架与近年来热门的“无障碍”密切相关。而且有些无障碍设计理念实际上不仅仅能让残障人群受益,还能让整个社会受益,这被称为“通用型设计”,是可以使全体公民实现最大公约数享受便利。比如建筑物进出口的坡道,最开始只是为轮椅人士出入而设的,实际使用中发现,推婴儿车的、拉大件行李箱的、腿脚临时受伤拄拐的、年纪大了上下楼梯吃力的人都能够方便地使用。坡道无形中变成各种人群都用得到的通用型设计,不再局限于运动障碍人群的需求。对于听力障碍口语者人群和部分手语者来说,目前我们比较急需的就是绿野前面说的我们把他叫做声音的可视化。比如逐字字幕,可以说它和建筑物门口的无障碍斜坡性质是一样的,它就是声音世界里的坡道。 还有我们曾经设想过,我们国家的无障碍建设规范标准更多的是关于坡道、盲道、卫生间等要求,但是对于听力障碍者,他们可能对需要交谈对话的建筑中,现场的回声、混响更小一些,明亮的地方能让他们看到口型和表情。在公共场所比如医院、银行会有叫号机,还有就是我们注意到一些影剧院,我们看话剧、听音乐剧的地方,两侧会有字幕机显示演员的对话台词。将来的电视、网络课堂纳入可关闭字幕,语音转文字容许在任何场合被使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让声音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我们很希望未来可以写进政策中。 书毅:我以前对听力障碍的认识是来自书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的。我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课文——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我还是很难想象听力障碍者怎么学习说话。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听力障碍者,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聋哑人、十聋九哑这样的俗语。当我认识琳子、绿野和好多朋友以后,我感到很震撼,我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是不准确的。首先,听力康复技术的发展超乎我的想象。其实我是知道像语音识别、远距离收音这些技术的发展的,我用过智能音箱,但只把它当做一种智能玩具,没有想过它能在听力康复上发挥作用。第二,听力障碍者不仅可以开口讲话,而且可以讲得非常好。像绿野的英语口语特别流利,琳子的口语演讲特别打动我,而这些是我还没有做到的。这种震撼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过去会有那种刻板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堕距现象,也就是说,社会不同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科学技术发展得快,文化观念却发展得慢。像助听器、人工耳蜗这样的技术已经可以为听力障碍者提供一定听力补偿了,但社会大众的认知却没有与时俱进。要破解这个刻板印象,可能需要非听力障碍者和听力障碍者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我做过口语康复志愿者,近距离地看到听力障碍者如何矫正自己的说话。我讲一下康复课堂上的情景,一位康复老师讲发音技巧,我陪在一名学员身边。每个学员面前都放了一面小镜子,方便他们矫正自己的口型。我把我这个志愿者的功能总结成“一看一探二摸”的工具人,第一是看口型,学员要比照着我的口型矫正他自己的口型;第二是探口气,学员会用手靠近我的脸,感受我发音时呼出的气息和气流;第三是摸脖子,让学员感受声带振动的频率和节奏,第四是摸腹部,让学员感受我发音时发力的程度。听众朋友们听到这里已经觉得很难了吧,这才仅仅是基本功,从一个个的字母、单个的字到句子,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康复过程。但是,许多听力障碍者在口语康复训练的同时,还要上学、上班,结婚了以后还要照顾家人,他们是在完成与普通人一样的日常任务以后,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康复,这种精神让我很佩服。 我觉得我也应该改变,或者说健听者也需要改变。如果说听力障碍口语者在努力让他们的发音更清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到有耐心、不嘲笑?如果说听力障碍口语者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表达尊重、平等相处?我认为,听力障碍者向主流社会靠拢不是真正的融合,这只是单向的融入;融合应该是双向的,我们也应该抛开刻板印象的滤镜,看到听力障碍者的能力和长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 我们国家的残疾人教育政策有一个趋势上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向以前是以特殊教育为主,即那些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盲校、聋校等;现在变成了以普通教育为主:普通人就读的小学、中学和大学。两种教育形式各有优劣,特殊教育能针对残疾学生的特点,能够把文化课和康复课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学生缺少与普通人交流的机会,社交圈子比较封闭。为了促进社会融合,我们国家早在 1988 年就出台政策,推动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017 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正式提出了以普通教育为主的制度安排。有了融合性的教育以后,他们参加融合性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所以听力障碍口语者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中的多数人就在我们身边读书和工作。 音乐出处: 鲸鱼马戏团:《穿越城市的回响》《漂浮记忆》

73分钟
99+
5年前

vol.4 震惊!游戏设备也能工作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体验到了居家办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模式,这个过程中工作模式,沟通方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本期我们一起聊聊居家办公。 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办公室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工作场所,员工们希望拥有多元功能、完备配套、个性化、动态的工作环境,企业家们希望拥有可以招募、留住优秀员工并提高他们绩效的高效办公环境,到访者希望拥有开放、沟通性强的交流环境。如何兼容三方需求,打造适宜未来发展的工作场所,是设计者面临的挑战 摘要: 1. 关于斜杠青年的讨论 3. 心中的理想工作 4. 未来办公趋势讨论 5. 从《星球大战》到未来办公空间 资料来源: Gensler未来城市设计展望︱篇一:办公场所的未来 (上) https://mp.weixin.qq.com/s/l462fdLax7rdOsozY19jlg Gensler未来城市设计展望︱篇一:办公场所的未来 (下) https://mp.weixin.qq.com/s/1jVV0slEivJufJ42nuq9rg 主持 / 杨光 嘉宾 / 朱丹,鹿帆,昊扬,席尔瓦 编辑 / 净虾云吞面 监制 / 众山小 Music list 穿越城市的回响-鲸鱼马戏团 漂浮记忆-鲸鱼马戏团 something doing - Scott Joplin 嘉宾广告时间 哔哩哔哩:Kael鹿 优酷:Kael鹿 微博:鹿帆Kael 网易音乐人:Kael 鹿帆 喜马拉雅FM:鹿帆Kael 公众号:KiD-Music 公众号:FuxingdaoBand 网易云音乐:复兴岛乐队 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微博: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64分钟
57
5年前

vol.2 基建千万条,为何独爱TOD?

本期内容: 这一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城市新基建正热门的TOD,并且特意邀请到三位曾经或者正在亲身参与TOD项目建设的三位嘉宾,从自身体验出发,谈一谈TOD建设前的评估,实施步骤,难点以及对每一位民众的现实意义。 TOD宝藏书 ∣ 《世界银行报告: TOD实施资源与工具书》以及它在实际中的运用 随着TOD概念日益普及,TOD项目需要更多具有实操性的指导和工具。因此一览团队在去年翻译了世界银行推出的《世界银行报告: TOD实施资源与工具书》。这本工具书真的是一本TOD万能工具集,涵盖了TOD规划中各个主要方面,比如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土地价值获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要素,在一本书里要把TOD,这么一个包容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概念的阐述完善是很难得。 TOD项目如今虽然发展有着越来越火的趋势,然而相比于其他开发活动来说,TOD项目周期之长,投资风险之高、对政策极度敏感,也不得不让涉入其中的每个角色都慎之又慎。如何能做到不只是浮于TOD这个看似很火概念,给贴上“TOD”标签的项目,寻找适合的定位,思考实现路径,考虑更好的可达性,帮助线路划分合适的功能分区,充分吸引客流,来提高交通资源和沿线配套设施的利用率,又或者更大一点,比如说对城市的策制定者们来说,通过TOD这样的发展模式重新梳理城市发展的骨架。等等等等....... 我们不能简单的去拷贝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也不是让所有城市都变成东京、纽约的;更不是所有的交通枢纽都该是下一个涩谷站!共通的是去再想一想,它的背后是人们更便捷的通勤生活吗?是地铁公司可持续运营的解决方案之一吗?是房地产开发商下半场可借力的方向吗?是地方财政不至于陷入更深的债务危机,没有选择的选择吗? 由于内容实在太丰富了,一次根本聊不过瘾,这次还是让我们从基本点出发,就TOD的整体框架、前期准备,以及几位嘉宾在项目实践中的专业操作,以及自身作为出行者的的理解和体验来与我们畅聊:“基建千万条,为何独爱TOD?” 资料来源: TOD资源与工具书 (I)︱概述: 一本从顶层设计到开发建设的TOD工具集 https://mp.weixin.qq.com/s/-wajkEkN_0iWQB6g-drmIQ 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微博: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主持:结好 嘉宾:Rae、Sai、沭 文案:Dianne 后期:奥博 编辑:净虾云吞面 监制:众山小 音乐 Aiche's Dance - Evanthia Reboutsika All Alone - Red Garland A Sinner Kissed an Angel - Steve Allen Moonlight Becomes You - Eddie Higgins 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 Beegie Adair 关于你的城市 -黄顺

30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