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蒙克:实事求是地看待做题家的本色,比脱下长衫更难|清华大课间006

嘉宾 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出版China 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社会学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 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导语 最近“孔乙己的长衫”这个话题被大家广泛讨论,“做题家”们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蒙克老师来聊一聊他的见解和故事。作为一个从贵州小城考到北大元培再考到LSE和牛津,然后顺利来到清华教书的人,蒙克老师可以说是“做题家”本“家”,但他为什么可以抽身出来冷静地分析自己身上的“做题家”底色?从“做题人”到“出题人”,让他转念的机缘是什么? 请收听本期“蒙克的解放日志”。 您将听到 02:58 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我们大学老师有很大的责任 05:15 “孔乙己的长衫”式的话语,被群嘲是一种必然 09:59 从贵州都匀到北大到牛津再到清华,曾经的我是“小镇做题家”本家 12:43 当了大学老师以后,我才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做题性” 17:1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实就是破除“智慧障”和“心中贼” 24:17 我为什么研发了一门《全球史中的社会学》? 32:51 清华水利系的老师为什么要招一个研究国际法的博士? 37:34 没有人怕困难,怕的是没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困难 38:51 年轻人的个体烦恼基本都来自“挤压式的现代性” 43:51 “小镇贵妇”也有自由意志 50:02 谢天谢地,2004年的北大元培没人在“卷” 52:45 当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选拔,你看谁都是对手 55:58 “知识的工具化”是我们这个教育体系最大的代价 58:27 实不相瞒,现在我教的社会学都是我自学的 59:5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不仅是社会学著作,也是一本人生哲学之书 61:50 当工作成为“天职” 67:00 什么叫“入世的禁欲主义”? 本期提到 《威尼斯之石》[英]约翰·罗斯金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 马克斯·韦伯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69分钟
10k+
2年前

55 肖薇:教全中国最会做题的人演戏是一种什么体验?|清华大课间005

导语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一位在清华教戏剧课的老师——肖薇。我和肖薇老师相识于2013年,到如今正好十年。彼时的肖老师刚刚结束她十年的“艺术类院校漂流”,走过了北电、中戏、北师大,来了到清华教书,而我也刚刚脱离高中天天做题的状态,作为一名“小镇做题家”考到清华,误打误撞进入了清华话剧队,开始接触戏剧和表演,成为肖老师带的第一届学生,从此打开了“做题家”世界之外的人生。每当和话剧队的同学回顾大学岁月,我们总是有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那就是肖老师的表演课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在大学比较早的阶段就开始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解放。今天这期节目,我想和肖老师聊聊她在清华这个有点特殊的学校里进行着的戏剧教育实践。 嘉宾 肖薇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青年戏剧导演协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具有戏剧与电影创作研究的复合性跨学科学术背景,面向本科生开设《西方戏剧史》、《戏剧的启示》、《戏剧编导创作》、《自我启示剧场》、《创造性戏剧艺术的体验与表达》等包括史学、理论与实践的戏剧课程。获得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龚育之奖教金”等多个教学奖项。出版学术专著《诗梦艺术的奥秘——戏剧与电影导演创作的共质性探究》。 主播 张琳 前清华话剧队队员 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青年泛文化类播客厂牌“有文化电台”主理人 你会听到 02:03 一封8000字的长信让我入职清华 08:09 复读一年学电影,因为我想当那个造梦的人 17:33 刚来清华教书的几年,我很怯 25:52 母亲的心梗赶走了我内心的怯懦 27:28 空手道教给我的事——出手方式其实也是你的处事方式 31:29 表演课的“天性解放”,到底在解放什么? 36:56 当你突然让一个“做题家”跟着音乐舞动 40:46 在清华开展戏剧教育有什么用? 46:44 天性解放案例一:学生刚刚改编了一版温情版的《雷雨》 48:45天性解放案例二:从“做题机器人”到“人” 50:36 什么是“戏剧治疗”? 53:33 戏剧是流动的,人生也是 57:21 推荐几部好戏吧 60:04 戏剧是人生的光合作用 肖老师推荐的戏 《童僧》 2005年首届“表演教学国际研讨会与戏剧演出展”,由韩国中央大学校演剧学科演出。描述了一个叫道念的僧人在母性和佛性之间所体验的感情,是一部主题深刻的具有浪漫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 《麦克白》 2010年第四届国际戏剧演出季,韩国竹竹剧团演出 《叶甫盖尼·奥涅金》 导演:【俄】里马斯·图米纳斯 演出团体: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 根据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同名长篇诗体小说改编 《兄弟姐妹》 导演:【俄】列夫·朵金 演出团体:圣彼得堡小剧院 根据前苏联作家阿勃拉莫夫的长篇巨著《普里亚斯林一家》改编。 《安魂曲》 导演:【以色列】 汉诺赫·列文 演出团体:以色列卡梅尔剧团 根据俄国作家契诃夫三部小说片断改编 《生死场》 导演:田沁鑫 演出团体:中国国家话剧院 根据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改编 《白鹿原》 导演:胡宗琪 演出团体: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根据作家陈忠实同名小改编而成 《原野》 导演:王延松 演出团体: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根据作家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而成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剪辑:张丁萱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3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清华大课间”专题,和清华新一代宝藏老师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展现清华新学人的所思所想所关切。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62分钟
2k+
2年前

54 丘成桐:学好数学,兴趣比天赋更重要

(本文根据2022年9月15日,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对丘成桐先生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经本人审订。) #本期嘉宾 丘成桐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他先后获得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劳福德奖、沃尔夫数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成为唯一包揽这五项世界顶级科学大奖的数学家。他积极关心中国数学的教育和研究,为推动中国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期内容 01:43 第一次回国,矢志兴中 07:36 兴办数学中心,为中国培养数学家 12:46 中国数学进入丘成桐时代 20:51 培养数学领军人才,助力中国成为科技大国 34:12 学好数学,兴趣比天赋更重要 44:02 数学的魅力在于“真”和“美” #主持人简介 张小琴,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自 2016年1月起,负责“人文清华”讲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播客制作:巨有文化 本期剪辑:张丁萱 本期主编:杨钧杰

48分钟
5k+
2年前

53 丘成桐:27岁证明卡拉比猜想

(本文根据2022年9月15日,在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对丘成桐先生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经本人审订。) #本期嘉宾 丘成桐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他先后获得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劳福德奖、沃尔夫数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成为唯一包揽这五项世界顶级科学大奖的数学家。他积极关心中国数学的教育和研究,为推动中国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期内容 01:39 5岁数学考试不及格 04:18 初识数学之美 09:03 父亲离世,懵懂少年骤然长大 12:53 破格进入伯克利,如鱼得水 26:03 百折不挠,证明卡拉比猜想 43:15 一系列重要贡献的秘诀:会提问,能合作 #主持人简介 张小琴,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自2016年1月起,负责“人文清华”讲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本期剪辑:张丁萱 本期主编:杨钧杰

49分钟
3k+
2年前

52 刘嘉:人与AI,谁是“最强大脑”?

(本文根据2022年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对刘嘉教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经本人审订。) #本期嘉宾 刘嘉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心理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获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等人才称号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曾任《最强大脑》项目总设计等。 #本期内容 00:37 回国开辟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新领域 16:13 开辟空间识别研究新领域 31:17 研究人脑机制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49:22 经历认知神经科学四次浪潮 56:54 心理学是让人感到幸福的科学 #主持人简介 张小琴,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自2016年1月起,负责“人文清华”讲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本期主编:杨钧杰

61分钟
5k+
2年前

51 刘嘉:从北大到MIT,顽皮小孩出奇迹

(本文根据2022年10月23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对刘嘉教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成,经本人审订。) #本期嘉宾 刘嘉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心理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获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等人才称号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曾任《最强大脑》项目总设计等。 #本期内容 00:46 自驱力让顽皮小孩逆袭成“小状元” 12:33 一本小书改变命运,入北大读心理系 19:14 硕士学习认知心理学 33:38 去麻省理工攻读博士,深入研究面孔识别 #主持人简介 张小琴,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视听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教学研究与实务工作,自2016年1月起,负责“人文清华”讲坛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主持人,曾获第五届“金话筒奖”,“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关于我们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播客精选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登上讲坛的清华人文学者的长篇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各位听众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亦知其所以然。他们作为亲历者的口述,同时呈现了特定时期中国社会、人与文化发展的鲜活历史。 本期主编:杨钧杰

67分钟
4k+
2年前

50 刘嘉:AI全面超越人类大概率是确定的事|清华大课间004

导语(本期导语由ChatGPT生成)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培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人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人工智能不仅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还在很多传统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并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流砥柱呢?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心理学家刘嘉教授,探讨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以及使用ChatGPT的体验。我们聊到了人工智能近些年来的突破,也谈论了计算机网络和神经网络的尺度变化对于情感和智能的可能性。 刘嘉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心理学家,长期从事心理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获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等人才称号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曾任《最强大脑》项目总设计等。 小标题 01:51 脑科学专家的ChatGPT使用体验 07:42 一个连科幻片都不看的人,是如何让AI走进自己生活的? 09:23 ChatGPT是一个(几乎)不花钱的助理 14:37 “靠谱”和“油滑“——一个助理的两个走向 18:00 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脑科学家怎么看? 25:24 从工业革命看现在——“历史不会重复,但可能会押韵” 30:36 AI全面超越人类大概率是确定的事 43:17 只要scale(尺度)足够大,计算机也会拥有情感 50:29 OpenAI为什么无法被大厂模仿? 53:23 什么叫“数据飞轮”? 59:55 当AI像手机摄像头一样走进我们的生活 62:19 有了ChatGPT,“科研混子”将无路可走 64:32 AI大势下的中国教育: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将失去意义 77:19 填空题:“AI虽然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人类,但是______”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剪辑:张丁萱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2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文科沙龙”专题,将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的优质内容用播客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体验。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80分钟
46k+
2年前

49 梁君健:用纪录片照见真实的自我|清华大课间003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讲授《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影视制作》《清新视界工作坊》等课程,执导《一张宣纸》《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六百年》等多部纪录片,并在世界人类学大会、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电影节等学术会议上报告过自己的影视人类学研究与民族志电影创作。 导语 今天的主角梁君健老师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影视人类学学者、大学老师。他被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梁导”,十年前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就这样喊他,那个时候他刚刚留校做老师。作为和梁导一样从理工科院系中途转到新闻学院的人,我对他的经历有太多共鸣,于是我们不能免俗地聊了大学生活、纪录片教育、影视人类学、师生关系…… 聊天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想到一句话——“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或许你并不准备从事纪录片行业,也对影视人类学不感兴趣,但抛开一切的外衣,梁导的故事,其实也可以这么讲:一个手无寸铁的年轻人,内心深处的烛火是经过怎样的因缘际会,最终在漫长的日子里被点燃?而他又是如何藉由这火苗照见外界与自我? 相信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故事里找到一点力量。 小标题 01:25 “梁导”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02:31 一直在点头的老师 04:16 “小镇做题家”的文艺复兴之路 06:15那些小西天周四的晚上 09:30有些课没有实用价值,但很有价值 14:54 “影视人类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18:59一个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案例 27:06用人类学的方法拍纪录片或许很奢侈 33:47 “纪录片审美”不应该成为削足适履的履 36:41十年过去,我在体验一种很新的师生关系 42:32新花样那么多,传统的电影拉片训练还值得做吗? 43:47 “希望我们的同学不分男女,都具备睡到老百姓家炕头上的能力” 53:47生活中的人类学视角:看见活人 57:46影视人类学入门可以看什么? 59:39 “破障”与“照见” 提到的书·影·音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英]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循环日报》,王韬 纪录片《一张宣纸》,梁君健/雷建军 纪录片《聊可自娱》,魏明全 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美]罗伯特·弗拉哈迪 纪录片《我是一个黑人》,[法]让·鲁什 纪录片《美洲豹》,[法]让·鲁什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剪辑:张丁萱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3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清华大课间”专题,和清华新一代宝藏老师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展现清华新学人的所思所想所关切。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62分钟
4k+
2年前

48 曹寅:历史学科归根结底要训练有共情能力的现代人|清华大课间002

曹寅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领域为全球史、南亚东南亚研究、近现代印度史。他目前主要关注19-20世纪全球热带地区的人员流动、基础设施、殖民主义与民族国家建设,著有《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1945》《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等作品。 导语 曹寅老师在清华开设的全球史课程在学生当中颇受欢迎,许多上过这门课的人会自发“安利”给其他同学,据说他在课上会从一些很小的点切入,带着同学们去推演和结解构,再引发一系列关于全球史的思考。而他出版的《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战时印度的旅居华人》《从巡捕到革命党: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等著作也都是从某个地区普通人的视角展开来讲全球史。 小人物的故事何以撑起一个历史学的学术研究?历史卷宗里的“边缘人”如何突破我们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呈现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不堪一击?一个青年历史学者是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学术方向的?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曹寅老师,来聊聊他的研究、教学和成长。 小标题 01:17 从全球史中的帝国基建到《白莲花度假村》 13:53 全球史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各种国家历史的叠加 19:56 当下人类遇到的困境,需要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给出答案 21:17 一个日本幕府时期的农村女性如何逃到京都?如果她生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呢?伊朗呢?欧洲呢? 23:23 用全球史的思维方式去训练有共情能力的现代人 25:28 我想要恢复的,是历史上长期被遗忘的普通人的主体性 29:31 关于“边缘人”的历史研究如何操作? 30:28 一个顺遂成功的“小人物”,不应该出现在历史卷宗里 32:58 所谓宏大的东西,很多时候是相当脆弱的 38:42 “入门书”这个词本身就是带有权力属性的:谁定义了入门? 40:30 书单之外,要去创造出自己的东西 43:35 《白莲花度假村》与“东方主义” 46:39 不要把历史当成一门学科,历史是everything 48:43 传统的历史学科教育没有提供帮助年轻人扩展想象力的工具 延伸读物 l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曹寅 l 《漫长的余生 :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罗新 l 《战时印度的旅居华人》,曹寅 (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l 《从巡捕到革命党: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曹寅 (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Leiden: Brill, 2018) l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美]杜赞奇(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l 《帝国造就了我:一个英国人在旧上海的往事》,[英] 罗伯特·毕可思 (Empire made me, 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l 美剧《白莲花度假村》,导演 麦克·怀特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剪辑:张丁萱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2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文科沙龙”专题,将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的优质内容用播客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体验。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52分钟
8k+
2年前

47 严飞:回到当下,回到现场,回到具体的人|清华大课间001

导语 严飞老师在他的新书《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当中,聚焦了8个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北漂务工者,同时通过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十字路口的选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种种变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为影像工作者的我倍感亲切——严飞老师在其中用了大量的非虚构写作的写法,勾勒出一幕幕充满临场感的画面,呈现出一个个有些有肉的真实人物,像极了一个文字版的纪录片。 老生常谈的城市外来务工者研究何以成为一个新书的选题?社会学家的非虚构写作如何突破学术话语的藩篱?社会学科普是否能帮助年轻人安放悬浮着的身心?一个一度去咨询公司打工的年轻人是如何成为一个社会学学者的? 本期播客我邀请到严飞老师,来聊聊他的新书,也聊聊他自己。 嘉宾 严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不一样的社会观察”联合发起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转型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曾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最佳研究生论文奖,在SSCI、CSSCI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学问的冒险》《城市的张望》等多部著作。 小标题 04:43 社会学家和UP主都在记录“附近” 07:40 保安、保洁、外卖小哥,其实都是很具体的人 10:30 “我似乎回到了家,但这并不是我的家” 14:25 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成为我书里的主角 21:49 社会学学术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交汇和分野在哪里? 27:04 什么是“抒情社会学”? 30:46 “悬浮”何以成为一种集体性的精神状态 42:20 18岁的时候,只想选最热门的专业 47:48 社会学家都是说故事的人 48:59 我也一度去咨询公司做精美的excel表 52:02 读博很苦,但却可以找到一种内在的自由和平静 53:53 一个彩蛋 延伸读物 《乡愁》,[法]芭芭拉·卡森 《抒情社会学》,[美]安德鲁·阿伯特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社会学的想象力》,[美] C·赖特·米尔斯 《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王小波 《毫无意义的工作》,[美]大卫·格雷伯 《异乡人》,[法] 阿尔贝·加缪 《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严飞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严飞 幕后制作 责编:杨钧杰 剪辑:张丁萱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3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清华大课间”专题,和清华新一代宝藏老师对话,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展现清华新学人的所思所想所关切。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55分钟
5k+
2年前

46 元宇宙·规划·未来|清华学者沙龙003

导语 “元”没有端点,“宇宙”没有边际。“元宇宙”从何寻找,谁将塑造,未来何在?传统的发展规划思路应如何调整,才能迎接未来人类可能的新存在形式?本期沙龙以“元宇宙·规划·未来”为主题,邀请发展规划领域和数字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与应对,分享如何认识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形态和数字化的未来等多方面的思考。 嘉宾 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高级研究员 李治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 郭丽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蒙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小标题 11:09 元宇宙创造了一种重新定义世界的可能性 12:46 从沙盒游戏到元宇宙 17:42 元宇宙之所以出圈,是因为它够开放 21:33 资本市场为何热衷于追逐元宇宙项目? 27:36 元宇宙可以被规划吗? 49:38 号称“去中心化”的地方也可能出现新的不平等 72:24 “元宇宙”是一种科幻,“规划”也是 延伸读物 《雪崩》,[美] 尼尔·斯蒂芬森 《失控》,[美] 凯文·凯利 《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英] 杰弗里·韦斯特 电影《黑客帝国》,导演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 电影《头号玩家》,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本期特别节目为2021年9月30日清华大学文科沙龙活动现场实录音频精剪版,经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及沙龙嘉宾审核 幕后制作 沙龙小组长:蒙克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文科沙龙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艺术、人文和社科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助推跨院系、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激发科研新思想、教学新内容和合作新机会,展示清华文科建设成就和文科教师的精神风貌,树立清华文科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做出清华贡献。您可以关注公众号「清华文科」及时查看沙龙活动线上直播信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2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文科沙龙”专题,将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的优质内容用播客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体验。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79分钟
3k+
2年前

45 期刊作为方法——人文社科研究的追求|清华学者沙龙002

导语 期刊是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清华文科服务国家需要、助力学科建设、促进学术转型的关键纽带。本期沙龙以“期刊作为方法——人文社科研究的追求”为主题,邀请期刊主编与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期刊的差异谈起,在学科与期刊的交织下,共同还原出人文社科期刊构建学术生态、传播学术思想、坚守学术价值的不懈努力,为以“期刊作为方法”窥视“人文社科研究的追求”提供了更多可能。 期刊的起点,是编辑们的学术品味、生活经历和理想信仰;期刊的终点,却不止于学术共同体的科学范式、组织程度和学术成果。置身瞬息万变的时代,学者、期刊、学科,或许都需要存续更大的力量,厚积待发。 嘉宾 仲伟民《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漆海霞《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蓝煜昕《中国非营利评论》执行主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严 飞《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小标题 08:27 何为期刊?何为集刊? 13:10 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性期刊的“相爱相杀” 21:12 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和服务学科融合 25:35 集刊最重要的是与“学术共同体”一起成长 27:42 新媒体时代办学术刊物,当然要考虑传播 31:52 除了翻译现成文章,如何让中国的学术期刊真正“走出去”? 41:19 顶刊接收文章的标准是什么? 51:57 学术“内卷”时代,如何看待漫长的审稿周期? 本期特别节目为2022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文科沙龙活动现场实录音频精剪版,经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及沙龙嘉宾审核 幕后制作 沙龙小组长:蒙克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文科沙龙 清华大学文科沙龙致力于促进校内艺术、人文和社科等领域的跨学科对话,助推跨院系、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激发科研新思想、教学新内容和合作新机会,展示清华文科建设成就和文科教师的精神风貌,树立清华文科品牌,为“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做出清华贡献。您可以关注公众号「清华文科」及时查看沙龙活动线上直播信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2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文科沙龙”专题,将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的优质内容用播客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体验。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66分钟
2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