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期电影学者和经济学者关于《西游记》的漫谈,起因是本节目的主播之一刘宣伯最近刚刚和他的导师曹书乐老师一起发表了一篇关于《黑神话:悟空》的论文。 有人说《黑神话:悟空》是西游记的再世后传,也有人说它对西游记剧情进行了魔改,趁着游戏还热乎,论文也滚烫,我们约了这期播客,想看看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如何从自身体验出发,以爆火的游戏作为标的物,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当然,也希望聊聊我们这代人关于那只猴子的集体记忆。 嘉宾 刘宣伯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客《人文清华播客》主播,研究方向为影像传播、游戏研究、科幻电影。 Gareth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播客《子非鱼》主播,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和公共经济学。 我们聊到 l 02:47 打着游戏把论文给发了是一种什么体验? l 04:07 说好了搞游戏研究,怎么研究起了历史? l 06:45 《西游记》章回之间的留白给了游戏设计以空间 l 07:28 游戏里有哪些让《西游记》原著粉会心一笑的设计? l 10:22 一个跨文化传播现象:外国游戏主播不知道何为“袈裟” l 11:33 当一个游戏兼顾了文本性、游戏性和审美性 l 14:08 或许只有八零后九零后是先看的《西游记》再玩的西游记游戏 l 16:37 跨媒介叙事、粉丝研究和同人文化 l 23:10 《繁花》改成电视剧大变样,《西游记》为什么没有? l 24:46 不同时期不同游戏里孙悟空形象之流变 l 29:33 论文里写到的那么多游戏,都需要亲自打一遍吗? l 30:19 以《黑神话:悟空》为研究标的,经济学研究者会如何破题? l 31:47 《王者荣耀》之于《黑神话:悟空》,就像商业片之于文艺片 l 38:47 孙悟空是中国人能想象出来的最好的英雄 l 46:39 《西游记》后传是四大名著后传里最好的 l 48:43 文艺作品的再创作,对原创者是福还是祸? l 52:36 《西游记》一些五花八门的打开方式 l 57:55 当了老师之后,我更理解菩提祖师了 l 59:48 《西游记》中的女反派其实各有各的美 l 61:09 要是能重来,我想选牛魔王 本期参考文献 [1] 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27-34. [2] Zhou, Shibo. "How Do Users' Reviews Matter for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vol. 2020, no. 1, p. 12700. Briarcliff Manor, NY 10510: Academy of Management, 2020. BGM 云宫迅音 - 许镜清 相思-毛阿敏 幕后制作 主播:张琳 剪辑:惠政 助理制作人:吕珺菲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 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 【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说起文艺复兴,达·芬奇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工程师、一个发明家、一个超越时代的科学怪人。本期的嘉宾王哲然老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一个很酷的展览把达·芬奇手稿里出现过的那些奇思妙想给复原了出来,做成了展品。其中有达·芬奇对飞行器的构想,有他做过的一些实验,还有他的工程设计。和达·芬奇一样,王哲然老师也是一个跨专业人士,他本科学的是数学,却走上了哲学的道路,现在在做科学史研究,同时还是一名科学博物馆的策展人。让我们和哲然老师从这个展览聊起,走进科学史的奇妙世界。 嘉宾 王哲然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基地班,硕士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领域为西方古代至近代早期的数理科学史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多次参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的策展工作,策划展览包括《直上云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飞行与工程机械展》《哥白尼的生平与成就》《神机妙算:全球计算器具的演变历史》《星盘:宇宙在手》等,以上展览均可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的官网找到线上展览。 小标题 l 01:13 什么是“复原研究”? l 05:58用了科学的方法,设计出了失败的飞行器 l 09:17 工匠出身的达·芬奇,比科学家更科学家 l 12:31 达·芬奇对现代科学的影响真的是一片空白吗? l 15:15 达·芬奇真正的天赋是什么? l 18:42 星盘和透视法 l 21:01 星盘最初不是用来算命的 l 24:10 在古代,搞占星术反而是不迷信上帝的表现? l 31:13 科学主义VS自然主义 l 34:43 不好好学数学,怎么跑去研究哲学了? l 39:35 学数学出身的科学史学者,有什么特别之处? l 41:47 科学史可以让我合法地反思日常技术 l 44:14 科学革命让宗教改革和耶稣诞生都沦为了“二流事件” l 45:57 伽利略为了生存也要拍权贵的马屁 l 50:58 复原一台消失在靖康之变里的天文钟 l 52:55 清华为什么需要建自己的科学博物馆? 本期提到 《伽利略的望远镜》(意)马西莫·布钱蒂尼 米凯莱·卡梅罗塔 弗兰科·朱迪切 《透视法的起源》王哲然 《星际讯息》(意)伽利略 《新仪象法要》苏颂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今天我们继续和梁导聊天。“六边形战士”这个词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还是没有比它更适合用来形容梁导的词了(这或许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常态)。我我们好奇的是,在“六边形战士”这样简单粗暴的表述之下,梁导到底在践行怎样的一种活法?做研究和做纪录片,当老师和当导演,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共同点?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影视传播、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关注身份认同、媒介技术、视觉文化等议题。曾执导《风起前的蒲公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纪录片,展现出视觉人类学和观察式拍摄的创作取向。投身影视实践教学多年,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摄影》和《影视制作入门》的负责人。 小标题 l 00:46 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合唱团,为什么动人? l 03:46 纪录片之神降临的时刻 l 06:27 在一个普通的六月清晨,过完了一生 l 11:58 紫禁城遇到摄影术:灵韵的消逝与现代政治空间的形成 l 16:43 影视人类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l 20:03 对纪录片人来说,停止拍摄并不意味着停止创作 l 23:30 P人也能当“六边形战士”? l 27:10 那些很老很慢的东西,我觉得它们很美 l 29:48 完美的生活就是:想去哪里看戏,可以抬脚就走 l 34:09 如果纪录片的镜头对准自己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本篇播客节目参加第四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播客赛道
本期播客的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梁导,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主要和梁导聊聊他是如何走上纪录片之路的。当他站在故宫养心殿的屋顶,站在喜马拉雅之巅,纪录片导演的眼、人类学家的眼,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影视传播、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关注身份认同、媒介技术、视觉文化等议题。曾执导《风起前的蒲公英》《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六百年》等纪录片,展现出视觉人类学和观察式拍摄的创作取向。投身影视实践教学多年,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新闻摄影》和《影视制作入门》的负责人。 小标题 l 01:49 不好好学化工,搞什么电视台? l 03:38 第一次拍片子,用力过猛,效果很差 l 06:17 什么是“一直在活着的感觉”? l 08:32 决定学电影之前,我在小西天看了两年的电影 l 12:53 拍纪录片就是与“不确定性”共存 l 15:53 现在是一个拍纪录片的好时代吗? l 17:54 连续四十天在紫禁城里city walk l 24:04 完全没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会火 l 26:19 把养心殿的房顶掀开,眼前的东西让我大为震撼 l 31:57 六百年后,普通劳动者和故宫依然在发生关联 l 35:10 帮一个藏族少年把经书捎给喇嘛 l 38:04 只要去青藏高原待着,你总能适应它 l 42:02 什么是“有人类学色彩的纪录片”?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书接上回,今天继续放送蔡峥老师和他造价14亿的MUST望远镜的故事。最近很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把手弄脏”,说的是钻到社会里、钻到具体而微里,真真切切去做事。当一个象牙塔里的天文学家决定要造一个大望远镜的时候,我们很难去想象,他是如何“把手弄脏”的?我们听了好多天文学家的故事,但似乎从来都不曾真的了解一个天文学家的内心世界。人心和宇宙,哪个更复杂?听完这期,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4 要做就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l 04:53 “烦恼即菩提” l 10:43 宇宙和人心,哪个更复杂? l 14:56 如何用天文学定义“轮回”? l 19:13 天天研究宇宙的人,是不是觉得人间特别小儿科? l 22:56 天文学家的一天 l 25:47 在世界上最好的观星点,你可以用肉眼看到红色的小行星带 l 28:22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能干大事儿,比如马化腾 l 31:34 喜欢天文学,可以读点什么书? l 34:16 天文学家怎么看科幻文学? l 36:47 宇宙里肯定有比人类牛的物种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学生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今天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天文学系的蔡峥老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早期星系宇宙学。所谓早期星系宇宙学,就是通过观测和计算,去描画宇宙生态系统的演进路径,我们大概可以理解成对宇宙进行考古。除了做考古宇宙这样一件浪漫无比的事情,他还在干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那就是筹款。他的目标是14个亿。听上去很疯狂对不对?更疯狂的是,他筹款14亿,是为了造一个望远镜。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9 学物理让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的底牌” l 03:27 博士毕业,入选了NASA的“哈勃学者计划” l 05:15 天文学家如何理解“平行宇宙”? l 09:15 对宇宙做考古,浪漫,又不那么浪漫 l 14:07 加入清华天文系,to be or not to be? l 16:18 望远镜观测的数据,难道不是开放给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吗? l 18:09 MUST望远镜有多厉害? l 20:59 外星人来打我们的时候,怎么才能让他们肃然起敬? l 22:57 目前中国的大望远镜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l 26:56 直到某天,一个中国老板支持了我一个亿 l 29:15 我是如何说服清华校长的? l 32:18 星星眨眼和“视宁度” l 34:35 “念力”真的是有力的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本科在北师大学环境工程的贾立元老师,如何走上了科幻研究的道路?当一个写小说的人开始写论文,他会经历什么样的自我改造?教中国脑子最好使的一群大学生写科幻小说,如何帮他们打开脑洞?大哥你搞科幻,科幻它有啥用哇?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跟贾老师聊了一小时。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1:05 上班好困,好想回学校读书 l 05:50 跨专业考研中文系,我的答卷可谓“搞笑诙谐” l 08:42 当兴趣变成了专业,我没理由不努力了 l 11:46硕士研究科幻文学,对象是刘慈欣和韩松 l 19:21 一个人为了不上班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l 24:08晚清科幻小说为什么值得研究? l 38:29 从《新石头记》里一处谬误说起 l 43:42 跳脱出后殖民理论再看晚清科幻小说 l 49:08 写小说VS写论文,哪个难? l 52:06 科幻写作怎么教? l 56:53 清华课堂上的科幻书单 l 60:30 人类为什么需要科幻? 本期提到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贾立元 《人面桃花》格非 《新石头记》吴趼人 《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美】刘宇昆 《巴比伦塔》【美】特德·姜 《银河系漫游指南》【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二十多年前,内蒙古赤峰一个煤矿上长大的小孩,为一本科幻杂志着了迷;二十多年后,这个小孩成了一名科幻作家,还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科幻写作的课程。有作家梦的孩子不少,科幻迷也有很多,为什么他可以把科幻作为一生的志业,读科幻、写科幻、研究科幻,甚至是教科幻?欢迎来到贾立元的异想世界。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0:46 如果一个i人小朋友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内蒙矿区 l 08:05 《科幻世界》为我打开了科幻世界 l 12:28 在《科幻世界》上第一次读到刘慈欣的作品 l 16:41 马桶是宇宙穿梭机的驾驶凳,上厕所是在拯救世界 l 18:43 “我现在要当一会儿作家了,你们都出去一下” l 22:33 高中时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大受刺激 l 27:47 写青春疼痛文学无人理会,写科幻小说一投即中 l 33:35 写出《去死的漫漫旅途》的漫漫旅途 l 42:26 科幻作家们的聚会长啥样? l 48:12 如果一个作家22岁写出代表作,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本期提到 《地火》刘慈欣 《流浪地球》刘慈欣 《去死的漫漫旅途》飞氘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本期节目继续放送我们对蒙克老师的访谈。我们和蒙老师以他的两个很有趣的研究为中心展开了讨论,一个是关于生育政策和父职母职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量化历史的研究。这两个研究共同阐释了他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借此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悲欢为什么并不相通。剧透到此为止,祝大家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2:05 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了? l 07:55 不生孩子都怪“现代化”? l 10:27 两性关系影响生育率 l 12:48 什么叫“pleasure of parenthood” ? l 15:55公共政策要匹配上“人的现代化”程度 l 18:52 好的公民,可以在12345投诉热线里把话说清楚 l 20:27 养育没有那么容易,每个小孩有ta的脾气 l 21:37 公共政策只负责减少育儿负担,不负责增加育儿乐趣 l 25:12 公共管理学者怎么研究起了历史? l 28:28 “孔子的解放日志” l 30:58 轴心时代,其实是人的主体性绽放的时代 l 31:46 斯巴达VS雅典,宋襄公VS郑庄公 l 35:04 关系的撕裂来自于不同主体的“时差” l 36:19 “断亲”是一种调整代际“时差”的方式 本期提到 [1] 张林虓,蒙克.父母育儿中的性别不平等:解释路径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J].学术交流,2023,(10):150-169. [2] 蒙克.“就业—生育”关系转变和双薪型家庭政策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二孩”时代家庭政策[J].社会学研究,2017,32(05):218- 241+246.DOI:10.19934/j.cnki.shxyj.2017.05.010. [3] 蒙克.国内规范争论与国际规范演变——对“春秋无义战”的跨层次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01):25-52+151-152.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你没看错,标题里是“北大”。高考报名季刚刚落幕,我们和老朋友蒙克老师细聊了一下,在“撞大运式”考入北大之后,他是如何一点一点找到自我的锚点,走上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道路的。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不管上没上北大,我们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点启发。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3:10 全中国有如此多努力的人,为什么就你考上了北大? l 07:15 如果没有遇见高数B,我将会是在哪里? l 10:13 一种很典型的报志愿思路:我的人生不能吃亏 l 18:34 第一次感受到学术之美,是读了《利维坦》的序言 l 24:19 在牛津,我学会不把自己当工具 l 28:22 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l 31:53 牛津“扫地僧”教会了我量化方法 l 37:18 学术研究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 本期提到 《利维坦》[英]霍布斯 Meng, K. (2014).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the political-economic logic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 [PhD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UK.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导语 中国人常用一个俗语来代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琐碎的日常事务,那就是“吃喝拉撒”。虽然都是人的基础生理活动,但在受关注的程度上,“吃喝”估计是“拉撒”的百倍不止。而清华美院的梁骥同学就是一个研究“拉撒”的博士。作为工业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他不仅要想办法为厕所的使用者带来不黑不臭不脏不滑的体验,而且要考虑排泄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另外他还要将这些新式厕所想办法“推销”出去。通过他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我们能窥见为什么“上厕所”被称为是“最重要的小事”。 本期嘉宾 梁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包容性设计,长期从事厕所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1:32 一个设计师如何“掉入厕所坑” 04:21 比尔·盖茨为什么拿着粪便演讲 07:30 “标准”厕所,修起来不容易 10:21 停留在上世纪的胡同厕所要怎么“走向现代” 13:18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一个问题:尿盆怎么办 16:32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二个问题:老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18:10 用公厕来展现北京风貌 20:08 胡同大爷为什么阻拦公厕改造? 23:54 在农村改厕所,我们依旧不用水冲 34:21 推广农村厕所改革,要害在“孙子” 42:45 美国参众两院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女厕所 44:36 要想女厕不排队,女厕面积得要男厕的2倍多 52:07 厕所革命,要从娃娃抓起 54:19 在乡村小学,厕所会阻碍孩子成长 58:32 现在的东西不如过去耐用?可能是设计理念变了 01:01:18 设计师是要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 东城区轿子胡同1号(改造前左、中,改造后右) 东城区厕所标识展示 免水冲蹲坐一体便器及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厕所系统设计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导语 这期播客的起因是我在课间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展览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做“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的主办方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带着好奇,我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也想由此展开和科学史系的老师一起录一期播客,看看这些研究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人到底在怎样思考问题。 嘉宾 胡翌霖(左二)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技术史 王景(左一)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部馆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博物馆学与社会工作 重点关注性别、残障、老龄化、包容性社会发展等人权与人类学议题 小标题 03:01 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长啥样? 07:28 从当年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 10:12 互联网普及了,还要博物馆干什么? 13:20 科学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3D打印吗? 17:52 很多东西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奇观“ 24:22 去掉功利色彩看技术发展:要感谢那些那些真正会玩的人 29:38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创造力 36:29 学者的底色和学科的底色,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41:56技术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50:52 搞技术哲学的学者,是不是挑股票的眼光都特别好? 57:10 历史上既没有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条件,只有重要条件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