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邀请到了好朋友“建筑大王”来聊聊他们的房间。 我们按照“昨天、今天、明天”的方式,聊了童年居住记忆和当下的房间。Tao和Yoko依然以他们特有的风格,将过去和现在娓娓道来。 虽然和他们认识很久,但这是我们首次聊起童年。而且还得知了他们现在所住房间的趣事。 这是一次临时起意的录制,感谢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夜晚。也感谢你的收听!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Shownote没时间写了先不写,回头补上!
这是房间系列的第四期,我请到了好朋友绿狐狸来做客。她生活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城市里,在一座图书馆做馆员。 我和她相识很久,也见证了她的生活一点一点重组和重获新生。借着这个专题的机会,我们远程谈话,聊了聊她这些年来她居住的这些房间,和这些房间中生活的改变。 本期内容包括: 01:35 居住在西海岸的房子里时,绿狐狸房间里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09:54 住进新房间之后生活发生了非常好的改变,绿狐狸不再只把吃饭看作一个任务。 15:39 搬进新家后,猫咪来到了这个家,房间的重心就发生了改变。 17:26 新房子窗外的景色是非常有层次的。 22:40 因为要同时知道中国、美国西海岸、美国东海岸的时间,绿狐狸的客厅里有三个挂钟。 32:00 绿狐狸和她的爱人有买房的打算,她们已经开始计划新家的样子了。 43:41 绿狐狸用非常动人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所希望自己在那个房间里做的事情。这是非常生动而具体的生活想象。 49:19 阳台上的小桌子,与朋友或爱人在一起。 52:39 绿狐狸描述自己童年的居所和她童年时期对于居住和房间的回忆。很多回忆并不美好,但她通过自己的前进,已经把那些甩在了身后。 01:16:56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搬家的趣事
这是房间系列的第三期!我请到了童书编辑贫血玛丽老师!这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春节假期期间,我前往玛丽老师的住所作客。她和她的爱人小狮子一起带我在她家附近的郊野乡村里散步聊天,看了鸟、丛林、冬天的稻田和小火车。 我们在饭桌上聊天,玛丽轻松地谈起自己的房间和生活。这一切都让我感到轻松又治愈。聊天的过程中,她的灵魂在一个自由生长的房间里自由伸展。我能捕捉到这样的瞬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本期内容包括; 01:19 玛丽老师为什么选择在车墩安家? 05:27 刚住进来的时候家徒四壁,第一晚是打地铺。 13:16 这是一个会自己生长的房间,会随着生活慢慢变化。玛丽称之为“流动的家”。 24:02 玛丽的兴趣像是一棵大树一样自由生长,就像她的房间一样,这些要归功于童书编辑的身份。 34:29 开始漫无边际的闲聊环节! 55:13 这里我和玛丽一起观看了她制作的自然观察视频,如果你想看,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感谢您的收听!
前半部分是自带悠扬琴声的新疆兵团农场生活记忆,后半部分是有着泥土香气的苏北农村童年回忆。 预警:这大概是全网第一期纯徐州话聊天播客! 徐州话并非一种难懂的方言,属于黄淮官话,与中原官话区别不大。希望大家可以收听一下试试,山东、河南和苏北的小伙伴说不定会觉得亲切。 这是房间专题的第一期,理应从自己开始。但自己聊自己可太无聊了,于是我想找爸妈聊一聊,因为我的居住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爸妈以及我的小姨一起在家里守岁。年夜饭后闲谈之时,我便挑开了这个话头。我妈和小姨都是在新疆出生长大的,她们的童年记忆是建设兵团的农场。我爸则是在徐州乡下的农村长大。这些记忆非常鲜活有趣,承载了一个家庭的丰富细节。我虽然告知他们要录播客,但他们仍然像唠家常一样聊天,这让我非常欣喜,这是最真实和最珍贵的记录。我也很高兴把它们分享给大家。 聊天的最后一部分,我以一个建筑师和一个孩子的身份询问了爸妈对于退休后的居住想象。这让我对他们的愿望有了更好的了解,这是一次非常治愈的聊天,欢声笑语里开始,欢声笑语里结束。也有几次动情时分,让人热泪盈眶,可惜都被我剪掉了!所以这是一次标题党! 希望你收听愉快。 补充嘉宾自我介绍: Z妈,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八师146团总场,后随家人迁居徐州,现居杭州。曾为百货大楼职员、银行职员,建筑工程师,婚后为全职家庭主妇,在Z与Z弟长大后重入职场。 Z爸,生于徐州沛县,建筑工程师,一生随工程周游全国各地,现居杭州。热爱文学和历史(指爱看抗日神剧)。 Z小姨,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八师146团总场,后随家人迁居徐州,现居杭州。 本期的内容包括: 01:58 Z妈开始回忆小时候在新疆居住的房子,虽然生活在兵团农场,但仍然搬了很多次家 14:46 建设兵团农场的集体记忆:大礼堂和广场 20:06 Z妈在回忆自己房间的时候,想起一件因成绩报告单带来的趣事 28:19 包围团场的农田和林场 29:18 新疆学生关于暑假摘棉花的记忆,以及对于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的Z妈 32:55 全家人一起劳动的回忆、沙枣花和排田上的奔跑、以及打瓜籽 36:02 被苜蓿撑死的牛 38:58 新疆的土法取暖物“火墙”,小学生值日的重要任务就是引燃给火墙供暖的炉子 49:58 从新疆到江苏,生活的巨变和空间的巨变 01:08:00 Z爸五岁时与他的爷爷居住在引起的 01:19:00 徐州农村的常见土坯房做法 01:29:27 拆掉土坯房,盖起来“半截楼”。这个名字甚至是一个附近村庄的地名,名字的来源也非常有趣。 01:34:44 Z爸后来出去上学,在城里工作,四处兜兜转转,居住记忆匆匆 01:43:00 Z爸Z妈畅想自己未来退休后的小房子。一生奔波的Z爸希望能有一个可以养很多宠物的小院子,而Z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们在一起
这是一个新的专题的开始。 在这个专题中,我将会开始一场漫长的冒险。希望能与你一起。 我会和一百个人对谈,聊聊他们对“居住”的记忆。回到个体独一无二的经验中,回到独属于我们自己的记忆里。发现那些难忘的空间记忆,然后再审视当下,展望未来。 “居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个时刻。是第一次感知到家的边界,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空间,第一次动手塑造自己的世界,第一次邀请别人进入自己的空间。 “居住”对我们来说,是窗帘的颜色,是墙面的触感,是灯光斑驳的影子和穿堂风微妙的方向,是一片只有自己知道的污渍的历史。是一个书桌或是一个转身的拥抱。 我们的“居住”是丰富的,而不能被那些苍白的“风格”定义。 作为该系列的第一期,我邀请到了明室的编辑白鲜老师和童书编辑贫血玛丽老师,一起聊一聊伍尔夫和她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白鲜老师的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都与伍尔夫相关,而玛丽老师是《一件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中文译者。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围绕“自我与空间”展开探讨,讨论“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内容包括: 06:10 两位老师如何称呼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 12:10 玛丽老师为何没有将本书像别的版本一样,翻译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为什么要加“只”这个字。 19:52 如何看待肖瓦尔特对伍尔夫的批评? 37:41 在这个写作无法养活自己的时代,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对于女性来说还有足够的支撑作用吗? 45:10 伍尔夫到最后似乎也未能得到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玛丽对此怎么看。 48:57 伍尔夫曾说出“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自己的国家”,怎么看待女性主义和国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01:06:09 问卷调查显示年轻人很少认为自己小时候居住的那个房间是“自己的房间”,如何看待这个统计结果?为何国内年轻人对这个空间缺乏认同? 01:11:55 我们这一代人在面对下一代时,如何对孩子“空间上的赋权”? 01:23:27 两位老师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会有对空间上的安全感? 01:30:54 “自己的空间”是创作的必要条件吗? 01:35:09 亲密关系会让我们对空间更有安全感吗?会让我们的创作更加放松和自由吗、 01:51:50 我们“自己的房间”可以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介入到公共生活中去?
这一部分里,我们四个聊到了在今年这个特殊形势下考研的所见所闻。大家都是带着病进入考场,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了。 我询问了三位考生对于未来的打算,这是一个现实又残酷的问题。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彼此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们都出身于小镇,就读于并不顶尖的本科院校,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挣扎。建筑学一项被称为是一门“贵族学科”,最好是去顶尖院校读书,再有海外经历,最后走上一条所谓的“正确的道路”。那作为“小镇非做题家”的我们,还有什么道路可以走呢? 内容简介: 00:00:21 考研推迟的传闻 00:02:40 疫情波动下,难以安定的一年考研路 00:04:00 阳了吗?什么时候阳的?对考试影响大吗? 00:18:00 考场见闻,今年考研过程中有什么趣事吗? 00:30:00 对接下来的生活有什么打算吗?如果考上的话,如果落榜的话。 00:39:00 到也没必要有什么长期规划,但是要对未来有信心。 00:49:00 建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00:53:00 四个小镇青年突然燃起的共鸣。 01:03:00 “小镇青年”、“二本学生”这些标签当然是烙印,很深的烙印。但美好的是逐渐忘记它们的过程。 01:07:00 我们会在某个地方再次相遇 01:14:00 喜爱建筑、对建筑有某种信念,但是总觉得自己没有机遇被引导上那条道路。应该怎么办呢? 01:24:00 困惑也要继续
2022年是建筑行业进入寒冬的一年,早在6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做过一期毕业季&求职季专题。今年不但是最难毕业季、最难求职季和最大转行潮,还有很多学生面临着“最难考研季”。 在这个时节,选择考研建筑学的考生们经历了怎样的一年呢?我对此十分好奇。因为在六年前,我和他们一样,也是考研大军的一份子。六年过去了,他们怎么复习?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怀着怎样的期待? 我邀请了听众中的三个考生一起,聊了聊考研的经历。也给大家分享了我作为一个考研落榜生的宝贵经验。 内容简介: 00:00:50 大家的自我介绍 00:02:50 大家为什么要考研?选择了哪一所学校? 00:14:00 在学校里的各位有感受到行业的寒冬吗?这对大家的选择有什么影响吗? 00:23:30 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整个考研的周期大概有多久。 00:41:50 考研的时候有和朋友一起组队吗?最后有多少人坚持了下来? 01:01:50 有了解今年的报考人数和整体的考研形势吗?对考研这么卷怎么看。 01:05:50 考研的时候大概是怎样的一个复习节奏,每一科目都是怎么复习的? 01:29:50 Z的考研复习经历,给各位想要准备考研的朋友一个参考。
2022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我邀请到好朋友“建筑大王”一起展开了年终聊天。这是一场朋友之间的夜谈,也是一次年终终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 2022年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 2022年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重要的事情 * 2022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分三期放出!这一期我们轮流讲述了自己做的事情,包括办比赛(短歌赛和鸟赛)、做过的建筑设计、写的文章、以及搞的展览。如此看来,我们还是做了很多事情呢! 做了什么: 00:01:00 Z办了短歌赛,打算多半快闪赛 00:02:40 建筑大王举办了鹅妈妈童谣鸟赛 00:04:44 建筑大王今年在英国做了一些商业项目,并且感受到了细致入微的管理 00:20:00 作为工匠的建筑师与作为官僚系统一部分的建筑师 00:33:40 Z今年在建筑上的事件乏善可陈 00:36:00 像发Tinder一样的建筑汇报,“在10秒内打动甲方” 00:51:00 建筑大王和Z写了哪些文章,并且发现大家会在DEMO7上又一次相遇 01:09:00 Z今年的研究和写作变得更具体了:在具体的语境下建造 01:14:00 建筑大王的展览:有点儿好 详情可以去听建筑大王与策展人的聊天 01:21:00 非常不真诚的当代艺术让Z感知到建筑大王的可贵 01:49:00 2022年所有的计划都没完成,但没计划的事情比计划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有点儿好”
2022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我邀请到好朋友“建筑大王”一起展开了年终聊天。这是一场朋友之间的夜谈,也是一次年终终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 2022年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 2022年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重要的事情 * 2022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分三期放出!这一期我们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大事。可以是俄乌战争,也可以是自己家的猫和隔壁家猫的战争。我们建筑大王果然还是更关注自己身上的变化,比如Tao和Yoko开始知道山的那边有不一样的泉水,比如我开始对自己居住的街道熟悉到一砖一瓦。但与此同时,远方的世界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 那些发生的事情: 00:02:00 Tao在今年感受到的两件大事:俄乌战争、皮亚诺(Tao的猫)与隔壁家猫的领土纠纷 00:13:00 区别是什么:皮亚诺知道代价,但发动战争的人自己不承受代价 00:27:00 基辅电影院重新开业的时候,上海还在静默 00:41:00 俄乌战争:不同的视角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复杂 00:47:00 Tao和Yoko学到了很多技能,比如做番茄酱和劈柴生火 00:50:00 Tao和Yoko知道了山的那边不同的水和不同的石头 00:52:00 Z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开始了颗粒度极高的调查和理解 01:04:00 Tao和Yoko喝了自然酒! 01:13:00 上海的自然酒酒吧:ChinTchin小酒馆 Z的朋友开的店 01:15:00 Tao和Yoko的生活进入了生存模式 01:18:00 今年国内的热浪,以及因为这种热浪让Z在生活中做出一些改变 01:30:00 不开空调了 01:34:00 经历了上海的封控生活,Z的生活反而变得积极起来 01:43:00 贯穿全年的疫情摇摆,以及Z的介入方式 01:48:00 Z开始在今年尝试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弥合身边的冲突
2022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我邀请到好朋友“建筑大王”一起展开了年终聊天。这是一场朋友之间的夜谈,也是一次年终终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 2022年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 2022年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重要的事情 * 2022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分三期放出!这一期我们互相讲述了这一年看到、读到、听到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剧、书籍、文章、讲座、展览等等。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接触这些作品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体验和经历,所以值得有一个总结。 提到的作品: 00:02:00 战争算是作品吗? 00:07:28 《医院风云:出埃及记》 00:14:00 《非礼勿言》(Speak no evil) 00:19:00 哈内克导演的作品,如Funny Games、《钢琴教师》 00:28:34 《瞬息全宇宙》 00:34:33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00:36:32 《流人》、《女鼓手》 00:42:33 Giant Stone,建筑大王读的一篇重要文章 00:44:49 《有点儿好》,作者:建筑大王 00:45:04 《可能真的没人能拯救我们》,作者:李厚辰 00:55:23 翻转电台Filpradio 主理人:李厚辰 01:01:33 导演:赫尔佐格 01:04:26 《鬼童院》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01:05:41 《爱情是狗娘》 01:07:04 《谜一样的双眼》 01:08:05 崔娜·蒂虹 01:10:49 《邮差的白夜》导演:康察洛夫斯基 01:13:24 《偶然与想象》、《阿基拉》 01:15:57 虽然不看综艺,但还是聊了几句
本次播客与 明室Lucida、假杂志 合作联合推出。 小摊与小店被我们认为是“烟火气”的来源。我曾在之前与DEMO合作的播客中讲述了我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寻找小摊和小店的经历。书店 也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小店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书店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近十年来,书店的没落很清晰地被我们感知。书店将死的说法也被一次又一次提起。 这一次,我请到了我的好朋友,在假杂志书店工作的晨初。我们一起聊了她在书店里的工作,以及我们的书店记忆。谈话的开始,书店是否将死在我心目中还是个问号。而聊天结束过程中,书店不死的信念就这么被揭示了出来。 欢迎大家收听,也欢迎大家参与短歌赛。在“小店&小摊组”获奖的选手,将获得由明室Lucida提供的《书店不死》一本。 该书作者以敏锐、感性、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日本的特色书店现状,书店员的工作状态与真实心声。表现了书店员在出版业持续低迷,电子书、网络购书等现象成为常态的现状下,竭尽所能“传递书”的感人场面。使人再度审视纸质书、书店的存在意义,书店员的价值与魅力。 相信每一位爱书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对书店的信念! 节目时间轴: 太懒了,等我有时间一定补上/(ㄒoㄒ)/~~
这一期是短歌赛“一棵树”组的特别节目。我邀请到了我的好朋友“贫血玛丽”和果麦文化编辑周周。 在这一期里,我们介绍了“一棵树”组的立意:城市中的自然。这关乎于一种信念:我们虽在城市中,但自然的缝隙无处不在。玛丽一位童书编辑,也是一个自然爱好者。她启发我开始观察和记录自然,同时也敦促我写作。她在上海有着非常丰富且有趣的自然观察,在这一期节目里,她向我们展现了观察自然的乐趣。同时提出成为一个“心血来潮自然爱好者”不但便捷而且有用。 玛丽之前与周周一起供职于果麦文化,一起出了一本《昆虫记》立体书。这本书会作为短歌赛一棵树组的奖品,在这期节目里,你也可以听到我们三人与这本书奇妙的缘分。 了解昆虫记立体书可以前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4757/ 时间轴内容简介: 太懒了还没来得及搞,等周末吧,先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