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聊了客厅与起居室,这个空间是大多数公共事件发生的地方,热热闹闹的。 这期我们和大家聊书房和卧室,相对于客厅里浓厚的礼制性,客厅和书房是两个更富有个人色彩的空间。 客厅自带阶级、文化和性别属性。所以,贾府的男主人才有书房。书房可以看书、见客、谈事儿,甚至可以睡午觉,也可以住——贾琏在大姐儿出疹子的时候就是搬到书房去住的。 虽然如此,我们却更想和你说说两位女性的书房。黛玉的整个潇湘馆就是个大书房,而探春的秋爽斋不但占用了书房常用的称呼“斋”,布局也更像是一个可以住的书房。这是两位闪耀着文化人格之光的优秀女性。相比之下,本该读书考功名的宝玉虽然也有书房,却不怎么爱去。 卧室是最多的儿女情长发生的地方。宝玉有事没事就来黛玉的房间,往人家床上一躺,叽叽咕咕。但是别误会,宝黛虽然“一桌吃饭,一床睡觉”,却只关乎情,无关风月。黛玉在薛姨妈和宝钗来看她的时候抓住机会,认了个干妈,因此也多了个干姐姐,多了可以撒娇的人。 客厅、书房、卧室三个功能空间就聊到这里。红楼建筑话题却未完,期待不久再相见!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我前往好友刘利的“红楼慢炖”作客。上一次在刘利那里串台的时候,受到红楼梦的启发,开启了“一百个房间”的专题。这次与刘利一起返场,将“红楼梦里的房间”也放入我们的房间专题,作为special节目放出! 这次我们从客厅、书房和卧室的功能分区再梳理一遍红楼里的建筑,因为剪辑出来太长,决定分为上下两期,方便大家收听。 客厅(以及起居室)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是群戏的主要场所。 荣国府的客厅在哪里呢?当然是荣禧堂。不过,除了黛玉进贾府,你还见到过书中哪一次提到它吗? 荣国府很特别,从西到东依次是贾母院、贾政院、贾赦院,三处都有正房,可以说荣国府被分成了三路。黛玉第一天到外祖母家,光是去正房拜见长辈就够忙的。 为了消除正房的礼制性和权威感,贾府主人也常在正房后面或者两侧的抱厦以及耳房起居会客(本集中抱厦统统念成了xia,还请见谅),这些地方可要轻松多了。 最后咱们集中看看贾母的客厅(或起居室),看看贾母平时都如何坐卧、见客甚至看太医的,在这个房间,又有谁有资格坐着、谁必须要站着呢? 下期聊书房和卧室。敬请期待!
在建筑碎片谈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围绕如何塑造一个良好空间展开了探讨。 在过去我们发现的:临时性、日常性与纪念性三者的思辨中,我们发现了日常性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维持空间的日常运转,将空间的使用以一种很好的方式维持,是空间长久发展并形成纪念性的必要条件。 但我们的讨论希望不止于此,希望仔细分辨维持日常性的前提是什么?怎么看待伴随着空间必然出现的权力关系?以及如何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空间秩序?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围绕若干案例做了探讨。 在这一期中你可以听到: * 一个良好的空间秩序需要处理大量日常事务 * 空间中一定有着不同诉求的多方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带来权力关系 * 如何看待和分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自然的权力结构和非自然的权力结构 * 什么样的情况会让空间秩序瓦解? * 宣泄情感是必要的,同时也要用理性去调和,我们的城市中也需要这种合宜的空间供大家宣泄 问答环节: * 建筑和当下社会的困境之间紧密的关系。 * 如何看待消费行为对城市的塑造 * 两种看待城市的视角: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我们还能综观地理解城市吗?如果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
上一期我们探讨了城市的扩张和古典城市中心的瓦解。这一期,我们讲目光转向自发秩序所塑造的“城市文化空间”。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我们看展览、听讲座、看演出,这些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消费为何重要?文化空间又有怎样的演变脉络? 不妨从几千年的历史脉络中来看一看,“文化空间”是怎么在历史中出现的,又是如何凝聚成了一个延续的传统。 在这期碎片谈中,我们将西方和中国的文化空间描述成“剧场传统”和“戏台传统”。这两种传统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何中国的戏剧传统和戏台传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迅速被瓦解?在对比之中,我们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一期我还请到了我的朋友西早,作为嘉宾作客。她曾经在良渚文化村的大屋顶、上海的TX淮海从事活动策划相关的工作。她也即将前往英国,研究“关注文化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她也从一个对当下问题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期分两部分放出,在这一部分中你可以听到: * 什么是文化消费?上海有哪些很出名很好的文化消费场所? * 剧场和市集:文化消费场所的前身 * 宗教与戏剧:第一次文明突破 * 古希腊戏剧:一场市民阶层对贵族阶层的文化革命 * 中国的不同:早熟的帝国体制和晚熟的市民社会 * 乡村戏剧、宗族戏剧和市场戏剧三者共同塑造了中国的戏剧传统 * 从中西方戏剧的区别来看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 政治与戏剧的同构:表演与权力;公共性、合法性和共识的凝聚 * 在一个沉重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出路
与层析液的聊天长达三个多小时,于是分为两期放出。在这一期里,我们的聊天愈发轻松。谈起童年和青春,也谈到未来想要居住的房间。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成长中总是会有伤痛,但这些并不能定义我们,让我们进入无限循环之中 * 一个人在海外留学的居住记忆,美好的多元文化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 一种新的设计方式:通过谈话来探索我们究竟想要住在什么样的空间之中
这一期节目我请来了好友层析液一起来探讨她的“空间记忆”。这一期节目其实是房间系列最早录制的一期,但因为我的拖延直到今天才放出来。 层析液和我算是新疆老乡,我们因为共同的新疆记忆而相识。因此这一期节目也是非常放松的聊天,我们零散地聊到了她在新疆、长沙和北京的居住记忆。透过伊犁的农村、乌鲁木齐的排屋和北京的群租房,流转在谈话中的更多是关于家庭、故乡的记忆。 在这一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 * 在乌鲁木齐长大的90后的典型童年回忆 * 伊犁农村的恬淡乡村生活,没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依然美好 * 来到大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会怀念哪些居住记忆?
这是城市余数的一个新专题“建筑碎片谈”,这个栏目将以线下沙龙的形式举行,每一期探讨一个关于城市和建筑的话题。这一形式是延续翻转电台的小李老师在曾经在上海雍福会举办的“碎片谈”。线下空间也仰赖于他与Wayne的支持与赞助。我希望能够讲这一专题长久地举办下去,希望不仅仅是形式和空间上的继承,同时也是做事方法和问题意识的继承。 第一期建筑碎片谈围绕“城市生活的问题”,希望从当下对城市生活的种种庸俗批判中,寻找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大城市的问题。同时回到整个城市诞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 这是一期非常放松的谈话,录音环境稍有嘈杂。虽然我作为主讲人,但其中也有很多朋友发表了有趣见解,希望大家喜欢。 在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 * 家乡的变化背后的城市扩张轨迹 * 生活在大城市中体感有哪些不爽? * 大城市的问题:尺度的过大和有机性的丧失。因而痛苦并非无病呻吟 * 以伦敦为例:现代大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 中心的丧失和瓦解:城市化与现代性危机之间的关系 * 行政力量可以取代中心,凝聚共识吗? * 从城市的起源看“中心”是如何诞生的 * 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参与再造中心
答案:找个比你更硬核的老婆。 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我的好朋友三千老师。他是一个神秘莫测的男人!没错,本台请到的男嘉宾一个比一个神秘。 三千老师在去年和我一起做了翻转台电的嘉宾,当时我惊讶地发现他和我居住在同一个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而且他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康健人”。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读大学在这里、第一份工作也在这里。这在高流动性的现代社会几乎让人难以想象,也非常让人羡慕。最后他和一个与他同在康健的青梅竹马结婚,人生也因此也获得了一份甜蜜的羁绊。 这种羁绊并不意味着单调。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三千老师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经历最传奇的人,传奇到不能说。这种“日常”与“传奇”之间的张力,让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个二次元宅、胶佬和战锤资深爱好者。 这样一个复杂的妙人,会有怎样的居住记忆呢?这些空间记忆,和发生在其中的经历,又怎样塑造了他呢? 请跟我一起,走近三千老师!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太懒了回头再把时间轴补上。
因为个人原因的停更结束后,本周为大家送上的是与《DEMO》的主编邱正对谈的一期播客。 邱正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神秘莫测的男人,他和朋友一期做出了一本品质极高的杂志。其内容和美学风格都独树一帜。虽然有幸为他的杂志撰稿,但我却很少与他交流工作之外的内容。 这一次,借着做专题播客的机会,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独立出版界神秘的男人!从他的房间一窥他这十多年来的生活变化。 他是如何在租房、买房和装修房子的过程中体察自己的需求、锤炼出自己的生活美学的?他又为何选择前往北京怀柔的农村租下并改造一个农家小院?居所对于我们来说是怎样的一个容器? 今天请跟Z一起,走进邱爸!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太懒了回头再把时间轴补上。
这一期我很荣幸请到了我的好朋友小李老师来作为嘉宾,是城市余数蓬荜生辉的一期! 李厚辰是翻转电台的主理人,在看理想开设有名为“李想主义”的专栏。他多年来坚持独立的知识分享和创作,启发了包括城市余数在内的很多内容创作。我从2018年开始收听翻转电台,并在小李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将播客作为一个“自我装置”来持续创作。 而我们这个房间专题,也是我在翻电启发下的“热潮设计丘会”会谈后,灵光闪现的主意。也是受到了翻电的影响。 延续城市余数一贯的风格,这是一次非常放松的朋友对谈,所以可能有些琐碎和随意。但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记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00:22 小李老师对于居住的最早记忆是在爷爷奶奶家的房间 05:01 第一个房间的空间记忆 15:06 小李老师童年的商品生活极为丰富,对各类高端玩具如数家珍 26:06 在父母的房间中也有很多难忘的记忆! 28:35 第二个房间的空间记忆 30:35 小李老师高中时期的书柜上都有什么书? 34:02 这个房间中小李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居然是带女朋友回家被父母撞见🤦 39:22 因为童年的富足生活,到如今反而对物质生活祛魅了 41:22 在爷爷家住的时候,最常见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各种场景下被打🤣 47:17 关于爷爷家的空间记忆,进一步了解这个摩登封建大家庭的铺张生活! 01:00:02 民国时期的纨绔子弟,非常时髦的老爷子 01:04:42 记忆中童年的食品柜 01:07:42 漫长的彩蛋环节(边吃边聊)
这里是与小李老师对谈的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回忆了他在北京、上海住过的房子,以及搬家的经历。在其中,我试图寻找他生活形式的转变带来的居住变化。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小李老师未来的居住计划。他漫长的远行,以及永远不会改变的信念。 与根基性并没有关系的植物的根 Tete和植物们 为世界祈祷的小人 躺在我身边睡觉的可爱Tete 录音现场! 客厅的书墙 在我喝大之后附身于我的黑走马🤯
是一档伟大的播客!(破音) —————————分割线————————— 节日给自己放一天假,放出年前在“若有所播”的串台节目! 本集文稿可以在豆瓣或公众号观看全文。 了解城市余数的问题意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