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朋友西早和栗子,一起聊聊她们对于“居所”的记忆。而巧合的是,她们也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新播客,这个播客的名字正是叫做“住所无定”。 在这一次的聊天中,流动漂泊的一代人显现了出来。 另外:欢迎关注住所无定!
在上一期中我们介绍了实证主义住宅及其带来的问题。二战后,整个西方的思想界都开始围绕实证主义展开反思,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的建筑学也开始了集体转向,转而开始反思实证主义和现代性所施加于建筑的枷锁,和与建筑相关的种种社会问题。 那么在这一期中,我就借助《美好生活:现代生活导览》中的几个案例,一起来看看20世纪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是怎么运用20世纪思想史的成果来反思实证主义建筑的。他们的实践又如何构筑成了20世纪住宅的第二幅面孔。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尼采的超人哲学丨查拉图斯特拉之宅:完全排除了日常性的给人的神庙 * 存在主义丨海德格尔的避世之宅:存在先于本质,日常性先于永恒性 * 现象学丨感官和记忆之宅:对日常性的敏感训练 * 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丨纽约的Loft住宅和安迪沃霍尔:用景观反对景观的反噬 * 解构主义丨巴特勒基顿的《一周》与东京游牧少女:日常性的完全瓦解和都市中游牧的人 * 实用主义丨新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宅:享乐主义和价值无涉背后撕裂的社会与下沉的世界
应朋友们邀请,我有幸能够在线下跟一群好友讲述20世纪的住宅设计的思潮。首先要说,我自己对建筑史、建筑理论和20世纪思想史的认识都谈不上深刻,这次谈话是跟一群相熟的朋友(当然也包括设计师)的轻松谈话。如果在讲述中有疏漏和爆论,请多多见谅,仅为一家之言。 本次瓦砾谈的框架来自于一本关于住宅的建筑理论著作:《美好生活:现代住宅导览》,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像是什么装修指南,但其实是哈佛大学的建筑学教授写作的一本艰深的理论著作。这本书通过七个章节,展现了20世纪多种思想思潮对住宅设计的影响。而我试图在其中理出一个主线: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实践,以及对它的反思。 在第一部分中,我将围绕“实证主义住宅”,斗胆来谈一谈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Z对朋友的“居住十问” * 实证主义是什么?实证主义影响下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 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住宅设计流程大概是怎样的? * 日常性的瓦解:现代性如何通过住宅入侵生活 * 一些关于实证主义的追问
本期是与红楼慢炖的串台节目,我们一起聊了红楼梦里的窗。 和门的光明正大不同,窗总有一些暧昧性。在小说和电影里,丈夫从门进来,而情人几乎总是爬窗进屋。窗,介于看见与看不见之间、听见和听不清之间,营造了多少相遇、偶遇、错遇? Z首先给大家科普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窗的形式以及材质。注意,窗户纸和窗纱在后文都有重要出场。 我们梳理了一些红楼窗里窗外事,据不完全统计有: 宝玉透过窗户抓包茗烟与小丫头万儿; 贾雨村在床边偶遇采花的娇杏; 黛玉和湘云在窗外看见宝钗在宝玉床边绣肚兜; 平儿和贾琏说话见凤姐来了立刻变成窗里窗外; 凤姐生日,回家在窗外听见了贾琏和鲍二的偷情; 薛姨妈隔着窗户交代老伙计张德辉; 凤姐隔着窗户骂赵姨娘和贾环; 秋桐隔着窗户骂尤二姐肚子里的孩子; 尤氏到窗下偷听赌局…… 最后和大家聊一下最关键的窗——茜纱窗。
端午四川北路散步录音的下半部分! 开头是本次散步主讲林师授权的鬼畜录音! 主讲:林汉平happy 封面出境:猪蹄西家的海带&不具名的猫咪 参与人员:钉子、六夕、热米、Liko、Kelly、早见hayami、Z、Yuan、亦漓
首先声明:本期节目没有收到陈高远狠活工作室的赞助,但也欢迎前来洽谈商务事宜! 去年,一款名为“沙东酒局”的桌游横空出世。它是通过戏谑的方式,模仿了北方的酒桌文化。将一些地方求人办事必上酒桌的方式通过桌游表演的方式狠狠讽刺了一番。 我在机核网上看到了这个桌游的相关视频,当时就很喜欢。作为一个祖籍山东,深受鲁文化熏陶的人,还是按捺不住,购入了一套。 端午佳节,我与朋友骑行100公里,结束后至朋友家小酌,并一起玩了这个桌游。因为处于微醺状态,大家关系又融洽,所以游戏氛围很好,就把全程录音分享出来。 酒桌文化并非山东独有,但确实北方更盛。与工作室一样,我们只是戏谑这种糟粕,而并不针对某一地区的居民。(事实上玩得最嗨的几位都是山东人) 此外声明,过程中种种油腻言论均为节目效果,并不代表各位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游戏过程主打一个教育意义,并不代表参与人员认同游戏过程的权力关系! 参与人员: 陪方角色: 副陪:Sherry,又名小钱,想要参加文艺演出的表演艺术家,求主宾办事 主陪:Jonathan,上海滩鼎鼎有名的艺术家,面子大,被Sherry请来镇场子 三陪:木子,Sherry的秘书,美丽端庄,处事灵巧。 宾方角色: 主宾:大头,头科长,某知名企业高管。具有决定某文艺演出人选的权力! 副宾:Z,头科长下属某办公室主任 三宾:Wayne,Z主任的私人秘书 场外关系:大头与木子为情侣,所以本局游戏格外有喜剧张力!
端午节第一天与朋友骑行100公里往返上海市区和朱家角,第二天林师又给我们安排了四川北路的漫步探访。 之所以不称之为City Walk,大概是因为这种模式总让我觉得设计感太强。这一场漫步松散又随意,起于一杯咖啡,终于一顿新疆菜。与朋友吃吃玩玩最重要,顺便听朋友讲讲自己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但四川北路确实是一条充满了故事的路线。这一期听感并不好,但如果你能忍受得了嘈杂的音质和没头没尾没画面的莫名其妙,或许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片段,来自一个人和城市的奇妙碰撞。
我开始做播客的契机,源于ASK100这档节目的邀请。通过作客这档节目,我了解了播客制作的流程和这个媒介的优点。 在我的房间专题中,我希望邀请当年采访我的涂色刷同学,一期探讨。但没想到,在采访开始前,我们就“优绩主义”展开了非常有价值的探讨。 我们探讨了一个很直白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明确表示“我不想卷了”之后,为什么我们并没有随之而来地感到满足?我们缺失的下一步可以向何处找寻? 答案在远处和近处。 配乐:Red Rock Reviera by Sea Power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涂色刷退出优绩主义轨道的过程 Z对于优绩主义问题的分辨:不卷了,然后呢? 当下的困境:价值的排除、超尺度社会和影响力资源的匮乏 优绩主义和爱欲的丧失 从解困出发的行动和对“耻于求助”的分辨 礼失求诸野:新西兰对毛利文化的推崇,或许来自于对自身问题的发现和焦虑 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外在禀赋(出生彩票)上,并将好好利用这些禀赋看作责任
这一期瓦砾谈与上一期一同录制,我们在探讨完古希腊戏剧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之后,进入了对“自发秩序”的探讨。这当然是从瓦砾谈的旨趣开始,从我自己对于建筑的反建构视角开始。但这显然是要置于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更广阔的问题视野中去。于是有了这一次探讨。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为什么在国内外“自发秩序”都不再受到关注了 * 官僚政治、企业科层制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某种同构 * 中国古代的“道统”对于底层自发秩序的态度:“管”与“不管” * 竞争可以让人和文明都更好地认识自己,竞争中的“垃圾话”、“有毒的男性气质”和喜剧传统之间的关系 * 从文艺汇演看自发秩序对待“道统”的态度 *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历史态度 * 从“采风”看“道统”对待底层声音的态度 * 《诗经》:中国第一部苏联笑话汇编 * 从《超人》来看当下的政治生活态度 * 极简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发展史: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编户齐民 * 自发秩序的生命力:总能在历史中寻找到缝隙
瓦砾谈的第二期我们对比了剧场和戏台这两种空间原型,进而探讨了中西方戏剧传统之间的区别。由于那一次讲述我的立论完全是讲建筑而构建的,所以对戏剧和政治学等内容的讲述非常不严谨。这一次,我邀请到了好友鑫汇和三千,希望再一次聊一聊古希腊戏剧和政治传统之间的关系。 鑫汇在复旦大学学习比较政治学,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 三千老师是一位资深票友和置身事内的政治参与者。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古希腊戏剧大赛和节庆的流程与细节 * 古希腊喜剧中的政治意涵,以及苏联笑话怎么传承了喜剧传统 * 为什么说古希腊的戏剧是一种对公民的政治教育 * 以希腊的标准来看,《窦娥冤》是一出悲剧吗? * 《赵氏孤儿》的四个版本,以及它如何展现出悲剧性? * 为什么说由司马迁开创的史学传统与希腊的悲剧传统更为相似 * 从《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来看古希腊悲剧的特征与内核 * 当代的戏剧与当下的公共生活又如何勾连起来?
本期的嘉宾是我的好友白原 这一期完全是闲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按照过去“房间专题”的惯例去聊天。只是突然想与白原说话了,于是便有了这一期。我们从他的工作、生活以及居住记忆出发,展开了一个小镇青年关于“家”和“居住”的记忆。 在白原的记忆中,他的童年没有任何所谓的“私人空间”,与父母在一起的记忆也多是分担家务和共同劳作。这样的居住记忆会搭建起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在本期中你可以听到: * 白原是谁 * 杭州和烟台的生活 * 在河南农村的童年居住记忆 * 留守儿童的暑假:漫长的火车,陌生的城市,城中村,家务和劳动 * 悬置感:无法融入的城市中产生活和无法回归的故里 * 出身农村因而对末日降至的切身感受:因从末日中来 * 在县城读中学的我们:群租房中的幸运儿 * 白原对自己未来居住的畅想:社群生活
“建筑碎片谈”系列更名为“瓦砾谈”。 本期为“公共性三部曲”的最终章。第一期我们从城市的尺度了解了当下特大城市面临的中心瓦解问题;第二期我们从城市文化空间切入,探讨了文化传统如何塑造空间,以及空间的瓦解与传统的瓦解有着怎样的练习。这一期,我们来到一个更微观的尺度,谈一谈“怎样鉴赏和评价一座建筑”。 这个话题虽然是由听众朋友提出的,但完美地接入了城市余数的问题意识。也就是“何为好的建筑”。能够分辨好的建筑,是大家参与城市和建筑空间塑造的基础,也会给大家更多信心。今天,我就斗胆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这一期中你可以听到: * 评价建筑的客观标准,以及建筑师被教育如何去评价一个建筑 * 除了这些客观标准之外,还有什么更微观、更个人的视角吗?这些视角重要吗? * “客观评价”为何是一种审美暴力,又为何是不可能的 * 作为“闲谈”的建筑评论和“置身事内”的建筑评论 * 认知和评价过程高度依赖媒介的问题:感受的消失和视角的单一 * 浪漫化感受的重要性又会带来问题:偏见和虚无主义 * 一个例子:梦想改造家的红砖房翻车事件简述 * “客观地”讲一讲这座建筑的优劣 * 建筑作为一种公共品,“属于我的建筑”能完全排除外界的评价吗? * 浪漫主义的危险:一个令人尊敬的老人的所有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吗? * 现代建筑体系下,建筑师和使用者之间也是通过媒介(行政和资本力量)传递信息,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 工匠和传统建筑:一种基于感受和共识的建造传统 * 建筑师不配称自己为“工匠”,现代社会的建筑师更像是技术官僚的工具化延申 * 建筑师为何痛苦?主体性和权力的丧失。工匠是被小共同体通过类似“立法”的方式授权的,而建筑师只是行政和资本力量的工具 * 因而良好的空间塑造不能指望建筑师,如果希望有好的建筑和空间,我们每个人应当有一种创造者的自觉和勇气 * 从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区和社群空间开始,塑造自己的空间 * know how的知识仍然重要,它是克服浪漫主义的必要之物 * 像评价一个人一样评价一个建筑:讲建筑放入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之中 * 问答环节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