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monn老师聊聊摄影与生活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monn老师什么时候与摄影结缘 * 怎样一点点喜欢上摄影的 * monn和Z都用过哪些摄影设备,喜欢什么样的设备 * monn老师在自己所有参赛的作品中,最喜欢哪几个? * 获奖作品《落樱》的拍摄背景和表达 * monn老师的个人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 作为服装设计师,拍摄的时候会有什么视角不同吗? * 怎么理解摄影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 在东京和上海之间不同的拍摄感受 * 其他关于摄影的分享 monn老师的部分作品: 上学路上的小河(iphone8 2020.1.31 东京) 落樱 (iphone8 2020.3.27 东京) 春雪(iphone8 2020.3.29 东京) 咕咕(iphone8 2020.5.3 上海) 美甲(iPhone 12 Pro 2022.10.22 上海) 来到上海的第一周(iphone8 2020.10.5) 搭建(iphone12pro 2022.9.24) 工作日早上的九点二十七(iphone12pro 2022.9.20) 小憩(iphone12pro 2023.8.5) 提到的monn老师的其他作品:
这是瓦砾谈第二部分的收官之作。 熟悉我的朋友常说,我自从从新疆回来之后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新疆的研究改变了我看待建筑的视角,也塑造了我对建筑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在新疆的研究中衍生出来的。这一切围绕一件事情:我们为什么而建造。 这并非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谈,而是在实践中要时刻问自己的一句话。 在我看阿里,建筑设计似乎与现代的其他技术一样,正在变成一个提升现代人生活水平的现代魔法。而这种现代魔法一般的技术,与过去的技术有什么样的区别?对生活又有怎样的瓦解性的危险?这些,我在新疆曾有过深刻的体会,从坎儿井和电机井的对比上。 建筑作为一种技术,如何逐渐挤出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而变成一个只用来提高物质感受的工具?而如果想要突破这层障壁,我们又要去问出怎样的问题呢? 欢迎一起探索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坎儿井作为一种技术如何塑造当地的人文景观 * 坎儿井作为一种技术如何支撑当地的生态环境 * 以电机井为代表的技术危险在哪里? * 对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挤出为何普遍存在? * 从三个坎儿井村落看人与技术的关系 * 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什么是值得造的建筑? * 瓦利谈阶段收官以及之后的计划
房间专题停更一段时间后终于重启,这次我是在听众群中征到了两位热心听众,一起来继续我们的房间专题。 阿瑾现居上海,是一个建筑师,她出生在哈尔滨,在这里长大、读大学。 鸡翅是一个美术生,出生在西安,在这座城市生长,求学,现在仍在西安读研。 她们在参与到这场快闪录制之前互相不认识,但是却奇妙地在生活经历上有某种对仗和押韵。 我们三地连线,一起探讨了童年的居住回忆。感谢收听。
因为最近工期有点赶,于是我来到村里驻场,认识了很多施工的朋友。 其中一个小房子的施工队老板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都管他叫张总。 张总来自南通,一个以施工队著称的地方。他与很多“包工头”很不一样,他温和爱笑,心态很年轻。在村里与开咖啡店的年轻人打成一片,身为70后,却被当作90后对待。喜欢给人起叠词的外号,抽爆珠的烟。他看得懂图纸,耐心给我们讲解工艺,又能迅速跟村里的居民搞好关系。 他手下的工人跟他一样和蔼有耐心,对我们这些建筑师的质疑和要求都给出耐心的讲解。在工地会一边唱歌一边干活,每天收工后会收拾得干干净净来咖啡厅喝酒聊天。 在一阵忙碌之后,我们在村口的咖啡厅外开了两瓶啤酒,听他聊一聊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故事。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上海著名的“荣宅”的装修造价和施工趣闻 * 一个“ 包工头”的成长历程从 * 这个历程看80年代末至今的工程行业兴衰 * 装修工程的工种及其角色 * 一个包工头一天的工作 * 其他闲聊
教师节突发奇想想跟monn老师聊聊过去人生中遇到的那些老师。结果两个设计师聊天,最终还是聊到了设计相关。 想听monn老师聊聊在日本学习服装设计的经历直接跳转32:00。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monn和Z在中学时遇到的老师 * 在日本读服装设计与在国内的感受有和不同 * 日本设计教育中专业学校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区别 * Z在设计求学中的波折与收获 * 一些关于设计教育的感慨
太长时间没有更新瓦砾谈,因为最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办线下活动。于是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单口讲述方式,由我继续为大家单口讲述瓦砾谈,由monn老师来充当唯一的听众。 在过去的瓦砾谈中,我们探讨了居住的起源。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建造各式各样的居所,这些居所被称为“风土民居”。那么什么是民居?民居和住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民居变得多种多样样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环境和气候吗?是技术的分化和革新吗? 让我们通过新疆的坎儿井聚落作为一个具体的例子,一起来看居住的演进究竟是怎么样一步步向前的。 在这一期中你会听到: * 民居和住宅的区别 * 主流学界看待风土民居的视角 * 坎儿井究竟是什么? * 关于坎儿井起源的几种学说 * 新疆吐鲁番的环境特征 * 吐鲁番人居环境的演变:绿洲、自然绿洲和人工绿洲 * 交河、高昌、吐鲁番:水的利用和城市变迁 * 坎儿井为何如此重要 坎儿井剖面图 上世纪80年代吐鲁番地下水位标高等线 吐鲁番绿洲分布图 交河故城的位置 高昌古城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吐鲁番盆地内的主要城市分布 吐鲁番坎儿井的诞生区域和扩张方向
这是第一次尝试录制单口节目,非常的生涩,可能有点啰嗦,所以打算聊一聊劲爆的话题。 最近中元节变得越来越火,作为一个喜欢听恐怖故事的资深听众,今天也来蹭一蹭这个永远的热点。聊一聊恐怖故事中的建筑空间,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建筑中的异样性(Uncanny) 在本期中你可以听到 * 恐怖故事为何如此迷人? * 恐怖故事·异乡人·流动性·现代性 * 古堡和破庙的恐怖 * 老宅、破旧房子的恐怖 * 办公楼、无限空间的恐怖 * 学校的恐怖 * 酒店、旅店、宿舍的恐怖 * 医院和精神病院的恐怖 * 阁楼、地下室、储藏间的恐怖 * 恐怖的流变和现代建筑的迷思
这是与“住所无定”的一期串台 住所无定的两位主播最近经历了一段迷茫期。西早离开了上海,几番想要开店而不能,于是遁入空门,开始寻找内心的安定。栗子不断地思考工作的意义,思考写作、工作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行动的关系。 当我的两位朋友陷入动荡和迷茫之中的时候,我却在忙着谈恋爱(不是)。所以我们约了一期闲聊,了解近况。 当然,最劲爆的环节还是锐评隈研吾。最近栗子采访了他,颇有感触,于是邀请我一起锐评一下这位老练的前辈建筑师。 总之,非常精彩! 在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 小城市的松弛感让主播怀疑人生1:28min * 不再想做螺丝钉,而想要解决碰触真实的问题12:29min * 做一个小作坊主、做自己的事能带来很多意义感20:53min * 让反抗变成一种游戏33:13min * 建构会让人觉得很爽,但经验也很有价值41:54min * 锐评隈研吾 56:13min
在法国做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朋友回国探亲,约了一起见面聊聊天,聊了几句后我觉得不对劲,迅速开始录音。保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闲聊,分享给大家。 在本期你可以听到: * 以上海类比巴黎,有多少区域会有极高的遗产保护价值? * 法国的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的权力机制 * 建筑行业崩塌后,有哪些潜在的行动机会? 前情提要:对谈阮一家丨在巴黎学“建历保”:建筑遗产是一种凝结下来的共识
这是一期纯闲聊节目,好朋友汉平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归来后,我们相聚在六夕和钉子家,一起闲聊天。 我们松散地聊到了工作营的感受、最近的写作、消失的笔友或是魔兽队友,以及如何看待亲密关系的脆弱。 松散无序,作为分享和记录的一期节目。
本期瓦砾谈我们把目光从二十世纪转向遥远的史前时代,想要更好地理解“居住”,就必须关注住宅的起源。通过新石器时期的三个考古遗迹,可以看出一窥住宅的诞生时刻。在走出洞穴的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开始尝试自己搭建庇护所的?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矩形是如何战胜圆形成为了人类的住宅首选的? 在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 * 荒野求生头脑风暴 * 后李文化的西河遗址展现出的混合经济聚落 * 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居所尝试 * 耶利哥遗址和人类最早的圣地 * 加泰土丘遗址中的矩形革命 * 矩形预制砖作为一种建筑的认知革命 * 住宅的诞生和书写文字诞生的相似之处 * 从半坡一直看东方的不同道路 * 一些讨论和展望
本期房间专题我请到了算什么couple的主播钉子和六夕作为嘉宾,和他们聊聊关于居所的记忆。 六夕和钉子都来自武汉,现居上海,与我是经常见面的朋友。六夕自小就是学霸和乖乖女,一路沿着令人倾羡的道路走来,现在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与六夕相比,钉子更多以“刺头”的形象出现,从小不服管教,现在仍然以“刺头”的角色在互联网大厂中出没。 他们初中就开始谈恋爱,到今年已经相识十八年,在一起也有十六年了。他俩这对组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是言情小说中坏小子追到了年级第一的剧情。而我有幸能听到这样的组合的后续。作为他俩的朋友,我也很开心能与他们一起探索“长在一起”的两个人,是如何探索同居的形式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