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数字化的纽约时装周是无奈之举还是迎接未来?

在今天这一期的“柠檬变成柠檬水”podcast里,我们将与大家聊聊全球这两年的疫情为时尚行业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骅:自从2020年春季COVID开始在全球蔓延以来,全球许多知名时尚品牌的时装秀都被取消,或者被移到了网上。前几天,又传出了新闻,由于 omicron 的影响,著名设计师Tom Ford在洛杉矶的工作室,以及在意大利的工厂都不得不关闭,他的许多员工都感染了新冠病毒,无法及时为纽约时装周推出完整的系列。因此Tom Ford 不得不取消了原定于 2 月 16 日在纽约时装周闭幕的 2022 年秋季时装秀,而改为今年晚些时候以数字方式发布时装秀的图片。 时装周是品牌收入和营销不可或缺的来源, 它不仅对大品牌很重要,而且对整个零售行业也很重要,因为时装周通常可以制定本季时尚行业的趋势。 在今天的这一集节目里,我们请来了一位北美时尚行业的专家,加拿大多伦多Retune Modelling的创始人Mona Liu来与我们聊聊COVID为传统时装周所带来的挑战与机会。 Poy:对,欢迎Mona老师,您好!非常高兴你来作客我们的节目。首先,请为我们的柠檬伙伴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Mona:大家好,我是曾经是一名模特、秀导,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现在加拿大创立了一家模特经纪与培训公司 RE/TUNE Modeling。非常荣幸受到邀请,很开心能与大家做分享,更期待听到大家的观点,一起探讨,一起成长。 Poy:感谢感谢,Mona老师,自从去年疫情以来,许多时装秀都改为数字秀了,或者用其它云端的方式来呈现每季度的系列创作。你觉得数字秀从整体来讲,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呢? Mona:优势是依托互联网传播更广,观看人数更多,甚至借助购物平台可以实现即秀即买。 劣势是因为我们都是对着屏幕观看,没有现场观看的那种灯光音响舞美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除了具备时效性以外好像跟看视频录像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以后科技发展出更完善的比如3D全息投影技术,是不是能让我们坐在家中就如同置身于秀场。 再就是看不到秀场街拍了,我个人很喜欢看时尚潮人们去看秀时的穿搭,有些品牌也会邀请明星或者博主穿着搭配好的当季新装拍些时尚大片,这些人其实对时装周和品牌都是很好的宣传媒介。 骅:COVID让许多行业不得不改写行业原先的惯例做法,在未来,您觉得数字秀与现场的fashion show应该如何融会贯通,为品牌带来最大的曝光度呢? Mona: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考虑到三个方面。 首先是品牌处在不一样的生命周期,一个新的品牌要曝光度需要引爆点,这个爆点甚至可以很夸张,目的就是吸引眼球,现场办秀结合线上即秀即买,主播带货等等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品牌还有价位较高的品牌来说就要谨慎的选择创意和这些营销方式,用不好会拉低品牌价值。 第二是客户的需求在变,疫情的影响增加了不确定性。最众所周知的比如维密大秀的停办,客户的需求变了,秀的形式就要变。 第三是科技在发展,现在品牌用的宣传模式基本都是秀+各类媒体宣发+各级博主覆盖,我们就看自媒体平台哪家最强一直在变。不知道在办秀的那个当下品牌的受众的关注点在哪里?最近总是听到“元宇宙”这个概念,我们开一开脑洞,可能未来我们会坐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看一场秀,然后走进元宇宙的品牌旗舰店里与我们喜欢的博主,当然是她们的AI分身探讨哪套穿搭最适合自己,试穿电子新衣后网上下单直接门口收货实物。但是到时是不是就不需要买那么多衣服了?各大品牌开始推出联名款的元宇宙头像和皮肤? 综上所述要在办秀的当下,根据品牌市场科技等等现状,当然还要结合预算哈,办秀和这些后期的宣发都非常烧钱,要探讨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的方案。 Poy:哈哈,元宇宙的脑洞猝不及防。开玩笑哈,所以,数字秀与现场秀怎么协调,您的观点总结来讲,主要是3个方面,看品牌自身的定位,看目标受众的需求,看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的确是这样。 不过,我觉得大部分的品牌,都是愿意拥抱科技的,尤其是一些顶级时尚品牌,往往都是文化先锋,思想前卫,通过他们的设计和秀来传递他们的主张与诉求,他们是非常愿意做那个引领者的,也会愿意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品牌的独特性。而且,我认为,虚拟网络是一个传播的渠道,大势所趋,只是,不一样的操盘手,所呈现出来的调性,所做的内容有天壤之别的。 另外,还有一点,其实数字时装周是比办一场线下秀要省钱不少的,这为小众品牌和设计师节约了很多宣传预算。据了解,纽约时装周期间,一场传统时装发布会的费用至少在12万美元以上,这对很多小众品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采用时装电影或视频的方式,制作费用可能少得多,加上不受场地的限制,反而更容易烘托氛围,传递情感。如果把它放在网络,进行二次传播的话,也许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所以,我个人认为,时装周线上与线下,未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共存和互补,也就是说,时尚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而被迫转型,而是必然趋势被突然加速了。 另外,Mona老师,对你我也很好奇,因为我知道,其实华人在海外很少有机会直接参加各种知名的时装秀,而您曾经带着很多旗下签约的模特去纽约时装周亮相,并且专门组织过华人设计师的时装秀,那么您是否可以与大家透露您是如何打破这个天花板的呢? Mona:谢谢大家的认可啊,其实我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虽然行业不同,但我知道我们柠檬的听众都很优秀,很多也是这样做的。 我来加拿大之前在北京的工作经验对我帮助很大,做秀导时直接或间接的跟国内知名的经纪公司都有过合作,它们对模特的培养和输送在当时都已经做得非常国际化了。做模特时去世界各地演出和被邀请做专业模特赛事评委时的经验让我见识到了各国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是什么水准,学会了鉴别。 所以首先是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来到加拿大之后我被邀请担任一个时装周的秀导,模特大面试的时候就看到只有我们华裔的模特们自身条件都非常好,但因为没有专业知识而落选。我当时就想我要帮助我们海外华裔的孩子们不走弯路达到能够进入顶尖秀场的水准,这也是我创立RE/TUNE的初衷。 再就是不降低对合作伙伴的要求,跟专业的团队合作才能学习提高同时也能获得优质的业内资源。刚开始都是很小的合作机会,但我们都不放过每一处细节拿出我们的专业水准。一来二去,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认可了我们,合作的机会就慢慢多了起来。 最重要我们公司有一支很优秀的小团队,没有她/他们每个人的认真,去沟通去落实,就凭我一个人天花板是无法打破的。 骅:Mona老师,您是否可以为我们透露一下您最喜欢的时尚品牌是什么?最喜欢的模特儿是谁? Mona:我喜欢的时尚品牌是The Row,因为它设计极简就不易过时,符合我希望衣橱极简,可以少而精的诉求。最喜欢的模特是刘雯,中国的顶尖国际超模,但获得大表姐称呼又令她感觉非常亲切 骅:Poy,那么您最喜欢的时尚品牌与模特儿是谁? Poy:模特的话,我最喜欢的是吉赛尔·邦辰,遥想当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她独自从马拉卡纳球场穿过,风情款款,气场全开,无人能及。 那说到时尚品牌的话,我最近特别喜欢Alexander Wang ,他是纽约当红的年轻华裔设计师的同名品牌——中文本名王大仁。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看到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他表达一种对老派的奢华,及繁复的生活的不屑,诠释了一种现代的,崇尚自由的精神。那骅姐,您呢?最喜欢的时尚品牌是什么? 骅: 我最近也非常迷恋上了一个来自纽约设计师Telfar Clemens创立的品牌Telfar,他设计的Shopping Bags带着浓重的纽约Brooklyn的风格,迷恋他不仅仅因为是他的设计,更是他们独特的营销方式。以后在我们的Podcast节目里,我觉得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他们独特新颖的市营销做法。 Poy:好啊,telfar Shopping Bags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赶紧规划起来,提上议程吧。好啦,柠檬伙伴们,我们这一期的“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就分享到这里。 在结束今天这一期的节目前,我们也想询问一下我们的柠檬伙伴们,你们最喜欢的时尚品牌是什么?为什么?请到我们的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点击我们今天这一集的link留言。 Mona老师,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祝您在北美的时尚事业更上一层楼,打破更多的glass ceiling。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收听方式】 欢迎您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iHeart Radio,Google Podcasts等平台,搜索”柠檬变成柠檬水“ 【联系方式】 微信:@reelstone;Hello_Poy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in/hua-yu-ca/

13分钟
99+
3年前

3: Lululemon战胜加拿大鹅的奥运奇袭

今天的这一集Podcast节目里,我们想聊聊最近大家都在热烈分享讨论的话题,本届冬奥会加拿大队服Lululemon。这期Podcast我们也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来自加拿大三大电信商之一Rogers Communications 移动业务部门市场部高级经理Frank Zhang来与我们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Frank: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Frank,很开心在这里与大家再次相遇,也为我们的听众朋友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虎虎生威,万事如意。我是2013年左右来到加拿大,读完研究生毕业后就在多伦多工作。目前已经有七年的公司战略经验。我和Hua在Level5一起工作了5年,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在加拿大最大的移动通讯商Rogers的企业战略部门工作,最近刚刚换到了新的岗位,在移动通讯业务部门担任市场部高级经理。 骅:Frank欢迎欢迎。Frank与我曾经一起工作了数年,我们对品牌的很多理念也是非常的相似。今天很开心有机会与你一起同场为我们的这个节目录音。 如同Poy刚才说的,如果说运动员是在赛场上竞争获得意义重大的奥运会金牌,那么许多世界知名品牌也在赛场内外开始了一场盛大的服装品牌秀。大家知道,冬奥会的开幕式因为在夜间的户外举行,这就要求各国奥运代表团的开幕式服装既要「酷」,又要御寒保暖,不能「冷」,所以这也自然成为各大时尚运动品牌展示设计与科技的最顶级机会了。 Poy:对啊,我觉得参加这届冬奥会时装秀的品牌里,我们过去曾经见过许多传统的品牌,例如Nike, Adidas, Puma 和安德玛等似乎都没有能够抢到登场的机会,倒是近年来的一些后起之秀,例如Lululemon等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顶尖的科技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上。Frank,您觉得为社么Lululemon这样的新品牌能够在这个冬奥会大秀场上击败我们熟悉的那些老牌品牌呢? Frank: 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 传统的品牌在新的商业环境里面正逐渐流失自己的话语权。以前,大的品牌比如Nike,Adidas通常都是利用庞大的市场推广预算来做宣传。这些大的品牌也通常sponsor运动员,与一些著名的或者有潜力的运动员来签约,这可以让双方相互获利- 大的品牌获得了著名运动员的sponsorship,运动员通过这些品牌的推广增加了自己的声望,被更多人认识。所以在传统的模式里面,运动员和大的品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是在过去几年,一些运动员,例如美国国家体操队的Simone Biles就没有与Nike继续续约,反而跟一家小的运动品牌Athleta签约了。其中一个原因是Nike等大的品牌通常在合约里面要求运动员保持一定的世界排名,奖牌数等硬性指标。你达到了这些指标就会有一定的金钱奖励,所以很多运动员是受到了金钱的压力去参加竞赛,就会有可能受伤,或者造成心理的创伤。很多运动员觉得自己在这些合同里面只是一个被交易的对象,并没有把运动员放在第一位。 现在有很多新生代的品牌,比如Lululemon通过社交媒体建立了影响力. Lululemon从几年前就与瑜伽教室,健身教练合作,在instagram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也有很多influencer愿意为他们的品牌背书。Lululemon也开始和一些运动员合作,但这个deal不仅是“我给钱,你赢的比赛”这么简单, 合作的形式包括了一起进行产品的研发,在运动员个人的社交平台上进行推广,更注重他们的个人故事等。有了在运动员这一群体的支持,在竞争奥运会赞助商的比赛中也就更能拔得头筹,毕竟论撒钱这些小的品牌还是比不过大品牌。随着这几年大家逐渐关注运动员们的心理健康,这些更让运动员更欣赏的品牌也就有了机会。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些小众品牌一直在服装的科技含量上不断创新。我自己就是一个lululemon的重度使用者,个人觉得穿Lululemon的衣服锻炼感觉很轻盈,而且出了汗很容易干。在Lululemon的网站上,每件衣服都标明这件衣服适合做什么运动。 另外, Lululemon在服装的设计上有很多小细节,比如在男士的短裤上会有一个Hook,在跑步的时候可以把上衣脱掉然后挂在短裤上。 Poy:嗯嗯,真的是细节打动人。Lululemon的这些举措,真的是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据我所知,lululemon几乎不打广告,营销成本仅占收入的2%,它能够撼动阿迪、耐克这样的巨无霸,打入竞争激烈的服装零售行业,真的不简单。骅姐,我知道您曾经为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加拿大品牌Canada Goose加拿大鹅作过品牌策略服务,那么,您是否可以与分享一下为什么这次与加拿大奥委会达成合作的是Lululemon,而没有选择似乎更加顺理成章的加拿大鹅呢? 骅:对,我是大概在2010年的时候为加拿大鹅做战略咨询项目的,加拿大鹅这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的成绩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加拿大鹅在几年前上市之后,其股票在很短时间内从IPO时候的16美元上升到了快70多美元。但是近年来由于扩张的太块,包括在全球开设自己的零售店等,战线似乎有点拉的太长了,公司业绩并没有达到股票分析员的预测,最近其股票价格已经从高峰期的70美元跌掉了35美元左右。另外,Canada Goose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因为中加两国关系的原因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与去年以来有些停滞不前的Canada Goose相比,Lululemon这几年的发展迅速无比,除了继续提升他们的瑜伽运动系列之外,两年前,Lululemon收购了Online fitness classes and personal trainers 品牌Mirror,在健身科技领域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Lululemon鼓励全民健身的品牌文化也更加符合奥运精神,因此我觉得加拿大奥运委员会与这么一个蓬勃想上的品牌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Frank: 这点我非常同意。奥运会并不只是有全世界最顶尖的运动员参与比赛,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全民健身。自从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很多冬季运动在中国的流行度暴涨,比如滑雪,冰球等。Lululemon一直推广全民健身,包括了前几年为社区的瑜伽教室提供运动设备,请oversize的模特为他们的衣服进行拍摄等等。Lululemon一直在传达:Lululemon并不只属于好身材的人,任何人都可以穿着Lululemon的衣服非常自信的健身。其实这也是健身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你没有在跟任何人竞赛,你在跟自己竞赛。 Poy:对,我觉得从Lululemon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给我们的创业小伙伴们一点启示。如果你不能成某个品类的No. 1,那就选择你可以成为No. 1的地方建立一个新品类。换句话说,刚起步时,定位千万不要大而泛,而要小而美。 Lululemon就完全把握了这一法则:它进入的是运动服装的红海,但是它并没有选择全线硬刚,而选择其中一个狭窄的领域,瑜伽行业,定位于注重品质与生活品味的中高端女性用户。那在时时,瑜伽运动服市场,并没头部品牌,款式少,设计含量低,而lululemon则一直持续创新,在设计、面料、裁剪方面,都别具匠心,在这个领域做到No. 1以后,再借助它的已积攒的口碑向外延展,发展更多的产品线,稳扎稳打。 这个路线真的很妙。试想如果lululemon就标傍自己是另一款运动服装,且不说消费者如何信任你,就算接受你了,耐克和阿迪达斯也不会坐以待毙,任由你长大的。Lululemon抓住了这个时间窗口,等在这个领域做成气候了,耐克阿迪们想动手已经很难改变消费者心中“瑜伽服=lululemon”这一印象了。而且在当时,行业内巨头公司对女性运动服饰的想法都是将男性服装“缩水后变成粉红色”这么一个简直的刻板印象。 骅:对,Poy,你说的没错。但是这两天也听到一些负面的消息。大家记得Vancouver奥运会期间,由当时的冬运会合作商HBC设计的red mitten红色手套成为那一届冬运会的主角之一,奠定了以后每届冬运会许多加拿大人收藏一副红色手套的习惯。今年Lululemon的红色手套价格是68加币,与以前10多元加币相比,价格昂贵,因此引来很多加拿大人的不满。Lululemon虽然也解释了它的手套价格高是因为高技术与高质量面料的结果,但是很多老百姓依然对此很有意见。就此看来, Lululemon虽然借助这次冬奥会强大的广告效应,助它再上一层楼,为它一跃成世界级一线品牌做了强有力的背书,但是因为在价格的定位上与消费者产生了差距,为品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也应该是他们以后应该要注意的细节。 Poy:是的,品牌建设涉及到公司的整体运营系统,every aspect都会为品牌的名誉产生影响。我们的柠檬朋友们,听完这一期的内容,有什么样好的点子呢,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也许有机会被Lululemon听到哦!欢迎到我们的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点击我们今天这一集的link里留言。 柠檬朋友们,我们这一期的“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就分享到这里。感谢Frank的用心分享,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收听方式】 欢迎您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iHeart Radio,Google Podcasts等平台,搜索”柠檬变成柠檬水“ 【联系方式】 微信:@reelstone;Hello_Poy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in/hua-yu-ca/

14分钟
99+
3年前

2: Clubhouse过气了吗?

Poy:骅姐,您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手机应用特别的火,就是Clubhouse。我记得当时很多人还在朋友圈,跪求它的邀请码,感觉能有资格装这个APP,就已经是半只脚踏进了硅谷了,说它是那时候风头最劲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应该不会有人反对。 但是,一年过去了,您有没有发觉,这个APP似乎已经在手机里沉睡好长时间了,也鲜少有人再提起了? 骅:是呀,前一段时间要不是我也看了好几篇年度回顾的商业文章,Clubhouse 似乎已经从我的生活中离开了。最近我看到了一些数据,Clubhouse每日活跃用户的高峰值是去年的2 月27 日,而到11 月16 日的时候,已经从最高峰的4百多万骤降到 94 万多了。 Poy:对,那时正是Elon Musk为clubhouse狠狠地拉了一波关注,由此可见明星效应的强大。可是骅姐,那为什么,这么火爆的一个平台,一年之后似乎就过气了呢? 骅:首先我觉得Clubhouse 已经从早先在此与同道中人相遇,到后来成为了“Drama Room”。我不是 Clubhouse 的忠实用户,但是在去年活动的时候也曾经上去听过一阵子。每次收听的感觉像是回到 20 多年前很流行的Microsoft Messenger Room,只不过形式从文字转到了语音。与 Messenger 类似,你可以在 Clubhouse 听到很多有趣的见解,但也有很多时候会听到与你自己的道德标准、行为处事方法背道而驰的言论,甚至很多谣言。 正因为如,很多 Clubhouse 房间内容为了吸引听众,经常有意识的策划可以激起有争议的话题。而 Clubhouse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本身, 对很多“有害“内容的监测与控制还没有自成系统。 Poy:是的,我那时候,也是跟风进去体验一段时间,新鲜劲儿过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迷雾中前行,一切都是未知的。尽管可以选择房间,但是内容的品质完全不可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听到有质量的内容,对于我这个平时看视频都是两倍速度快进的急性子,真的等不了。对于时间宝贵的现代人而言,分分钟有更好的选择来替代。 骅:对的,你说的没错。现在社交媒体内容多如牛毛,选择实在太多,而人的时间却非常有限。 虽然Clubhouse也有它的优势,在风头之时,很多名人会忽然闯入某个房间,与普通老百姓实况近距离交流。这个也是导致 Clubhouse 迅速窜红的重要原因。 但是 Clubhouse 似乎在对其自身的平台优势与特征没有系统地进行规划策略的时候,就意想不到成为最热门的平台,所以一下子好像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更多的时候是在应付忽然汹涌而来的人流。 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Clubhouse 对内容一直没有特别的规划,因此热度来得快(人人都在谈论它),走得也快(没有特别的内容与其它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 Poy:您说得很对,常言道,得到得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不过,我猜想clubhouse 可能确实太年青了,还没有很好地适应和掌握平台这个角色的玩法。做为一个社交平台,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好游戏规划,让参与的各方互相玩起来。 这就好像一个商场,它的任务不在于把一个具体的产品生产出来,而在于,一方面关注用户,比如让什么样的产品入驻,以什么样的方式陈列,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等等。另外一方面是对商户,比如如何满足商户的利益,让商户赚到钱,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配合商场吸引用户,再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等等。 骅:对,提到盈利的模式,现在社交媒体通过与广告商的合作赚钱已经是基本的赚钱规则了。但是,Clubhouse 缺少的是清晰的盈利路径。 Clubhouse 最大的问题是不分享用户、创作者或房间的分析。当广告商与平台接触时,他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我能够接触到的目标受众群是谁,我支付了费用之后,能够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由于 Clubhouse 到现在还没有能力为广告商提供这些数据,因此在其高峰的时候失去很多赚钱的机会。至于未来,Clubhouse 如何能够赚钱,我自己觉得这与平台整体的走向与策略有关,归根结底,Clubhouse 的存在意义是什么,目标受众群是谁,与其它社交媒体平台的区分点在哪里等等。 最后我还想提的是博主技能。我觉得在 Clubhouse 上的“博主”与 TikTok,Twitter 甚至 Podcast 都不一样。Clubhouse 是通过声音与你的“观众”进行”现场“交流,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技能。 很多社交媒体的“网红”,例如TikTalk,Instagram等,上了 Clubhouse 之后可能都有点不知所措,因为他们原先更多的是通过视觉来分享。因此,Clubhouse 如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博主”培养与吸引体系的话,我认为它还是能够与其它的平台区分开来,产生自己的优势。 Clubhouse 在今年一年里,已经开始投资自己的网红,但是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的繁琐,在这个社交媒体快速变化的年代,Clubhouse至今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红培养机制”,让很多人才流失到了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Poy:的确如此。Clubhouse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拿您刚刚谈到的“”博主培养体系”来讲,以Clubhouse目前的水平,顶多算是一个青铜玩家,基本只是停留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这么一个初级阶段,基本没有运营。没有健全的赢利模式,就不会吸引好的博主,没有好的博主,就不会持续有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内容,也不会吸引用户持续打开使用这个软件,最终大家都离开了。所以,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让博主赚到钱,就是整个模式能运转起来的关键。 在北美这些平台中,对博主们最friendly的应该是YouTube,他们的广告分发系统与分账模式,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 据我了解,要想在 YouTube 平台上赚钱,creator必须在过去一年里,拥有至少 1000 个订阅用户和 4000小时的观看时间。一旦他们达到这个门槛,就可以申请 YouTube 的合作伙伴计划,这个计划允许他们开始通过广告、订阅和频道会员会费来赚钱。Youtuber们的视频是按千次广告浏览量来计费的,也是说每1000 次广告浏览量,广告商就向YouTube 支付一定的广告费,其实这样广告商们也开心,至少他们花钱花得明明白白,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而且目标受众也比较精准。会选择目标受众比较一致的视频频道进行投放。 那YouTube收到广告费以后,会分走其中的45 %,creator拿走剩下的55%。也不错哈,大家都有钱赚。 有些视频的内容,比如个人理财、加密货币等,因为话题比较讨巧,通常可以吸引更多利润丰厚的广告主来投放,那这个频道的creator就容易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 大家仔细想想,其实Youtube的这一套机制非常地聪明,它照顾了各个相关利益方。 因为它通过政策的倾向,用一个无形的手,就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尤其是creator们,一方面努力做更好的内容吸引用户,一方面想办法吸引用户订阅、点赞、加会员,这些做法都是不断地吸引用户们每天打开Youtube,在上面停留更长的时间,使它成为一个长期高频使用的APP。那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全网用户量数一数二平台,广告主们也心甘情愿地在这里付费打广告了。 骅:对,前两天,我们也看到新闻说Instagram正在筹备一个Influencer订阅的program。也就是说,以后我们上Ins收看一些内容比较独特的博主的节目的话,需要支付每月的订阅费,费用从$0.99到$99.99美元不等。 Poy:对,我也看到了这个新闻,Ins是这样解释这个项目的,“通过订阅服务,内容创作者可以与他们最忠实的粉丝建立更深的联系,并且通过给订阅粉丝提供独家内容和福利来增加他们每月收入。” 这相当于是,ins为了支持内容创作者,除了帮他们实现广告收入,也希望帮他们挖掘一些新的收入模式。 不过,现在社交媒体的内容已经泛滥,大家的注意力极度分散,Instagram的这个program是否能够成功,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骅:是的,我也很期待Ins订阅program的结果。最后,回到Clubhouse,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平台背后的技术支持都非常重要,但内容是最终能够取胜的法宝。总结我们今天的话题的话,Clubhouse 接下来要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话,内容与内容创作人才的支持培养是必须的策略,否则它不会有很长的生命力。 Poy:柠檬朋友们,我们这一期的“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期节目再见! 【收听方式】 欢迎您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iHeart Radio,Google Podcasts等平台,搜索”柠檬变成柠檬水“ 【联系方式】 微信:@reelstone;Hello_Poy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in/hua-yu-ca/

13分钟
99+
3年前

1: 与黑莓手机说再见

骅:柠檬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是“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的podcast第一集,我是俞骅。 Poy: 我是Poy。我们两个都是在多伦多生活,所以对北美的品牌都非常熟悉 ,对于加拿大的世界级品牌更是如数家珍。那最近就有一个响当当的加拿大品牌BlackBerry黑莓,今年一月初的时候,正式宣布将不再为黑莓10以及更早版本的手机提供支持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黑莓手机将不再能够使用数据、发送短信、访问互联网,拨打电话,甚至无法拨打 911。这个声明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正式与黑莓手机say goodbye了。那骅姐,你听到黑莓公司的声明后,有何感想? 骅:是的,听到这个商业新闻以后确实很有感慨,我曾经也是黑莓手机的忠实用户,黑莓公司的这个决定意味着公司正式完成了从手机制造商到软件开发的商业模式。 我大概是在2005年的时候开始使用黑莓手机的,因为这是一个“made in Canada”的品牌,所以我对它一直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大概整整使用了将近8年的时间,在2013年左右的时候才转为使用苹果手机。当初对黑莓手机那么忠实,也是因为黑莓确实为我们用户带来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体验: 首先,我想很多黑莓手机的早期用户都有深刻体会的就是它的手机键盘。在这之前,我也用过其他牌子的手机,包括摩托罗拉,埃里克森,虽然打电话没有问题,但是要texting或者email的话,非常的不方便。黑莓当时独一无二的的手机键盘是吸引我使用他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二,黑莓是最初让我真正体验到,手机可以从只有打电话的简单功能,到渐渐成为能够连接四面八方的手掌电脑。有了黑莓之后,我忽然之间觉得我可以在世界任何的地方不用电脑,就可以text,就可以上网,就可以与朋友聊天,甚至可以看视频. 想象在20年前的时候,这的确的是一种非常美妙,非常新奇的感觉。 第三,Blackberry Messenger。很多年轻一代可能对这个功能都不太了解,但是黑莓的这个功能可是现在我们大家熟悉的TikTok,Instagram,以及其他各种messenger软件与app的老祖宗,并且只要对方也是黑莓的用户,使用这个短信app流量不需要支付费用,所有深受大家的喜欢,尤其是年轻人。 第四,从品牌的魅力来讲,当时使用黑莓手机的绝大多数是公司的高管与其他专业人士,甚至是一些知名人士,例如我们看到Obama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是黑莓手机不离手的。于是,黑莓手机当时的品牌魅力与定位吸引了一大群有志于在各个不同行业力争上游的专业人士,当你手握一个黑莓手机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了你职业地位的标签。 第五,黑莓手机的原产地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滑铁卢,我们作为加拿大人,手拿一个如此酷的“made in Canada”的手机,真的会感到非常的骄傲,所以要大力支持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后来我是怎么会离开黑莓手机的呢?我想当初喜欢它是因为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离开它,也是因为其他的手机,特别是苹果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开始远远超过了它。这个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你一旦被竞争对手超过,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独特价值,顾客的流失也是很正常的了。 Poy:没错,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无论曾经多么风光,当它的价值不再被用户所需要或者说是被更优秀的竞争对手替代了,最终只能黯然离场。那对于黑莓的这一决定,是彻底的败落或是断臂重生,您能品牌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分析吗? 骅:我觉得这虽然是一个很令我们伤感的新闻,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却是一个很合理的决定。首先,黑莓手机因为许多原因,早就不是手机领域当初的天之骄子了,年轻一代的用户甚至都不知道黑莓手机是什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黑莓手机翻身,重新呈现在顾客的视角里,不但技术上要有巨大的推陈出新,在品牌上也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定位与故事。要让顾客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们自己从苹果或者三星手机转换到黑莓手机。如果真的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对黑莓公司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同时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 另外,手机市场本身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去年韩国手机牌子LG就是悄悄地退出了这个市场,其原因也是因为无法打败苹果与三星。与任何一个品牌相比,苹果手机的优势是因为苹果公司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已经为其产品建立了一个seamless的系统, 特别是与其他苹果产品相辅相成,让你对苹果的产品不得不产生依附。比如我自己,我有iPhone,iPad,apple watch,apple TV,所有这些产品都是相辅相成,游刃有余的互相切换,真的给我一个非常好的客户体验,我想其他产品真的很难与其竞争。 黑莓公司自从其手机业务开始下滑之后,一直注重在软件与cyber security技术的开发,并且在最近几年开始业务转亏为盈。在这样的情况下,黑莓手机已经没有必要继续留在手机市场与其他牌子竞争,而是可以把公司的所有focus都放到这些赚钱的业务上。事实也证明,在现有团队的管理下,黑莓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盈利情况打破了股票分析员的预测,特别是在cyber security这一块,业务更是突飞猛进,前途非常好。 我觉得黑莓公司在手机业务受到严重挑战之后没有倒闭,这本身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柠檬变成柠檬水“的故事。虽然过去的10多年公司经历了许多痛苦的转型,但是最终还是生存了下来,黑莓的这个决定更证明了公司对未来业务方向的清晰度与commitment。 Poy:黑莓、Nortel都曾是加拿大的骄傲,但如今却不再和消费者有关联了,对此您有什么评价?您觉得还有哪些加拿大品牌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再有竞争力了? 骅:我认为这个与是否是加拿大品牌没有特别的关系,这是一个市场的定律。品牌,它不只是一个logo,一个漂亮的广告,一句新潮的slogan,你也知道,我在不同场合曾经说过很多次了,我一直坚信这样一句话,品牌价值的产生来自于一个常期持续保持的承诺。这里面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一个品牌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顾客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选择其他的品牌?品牌对顾客以及社会的商业与情感价值在哪里?品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再回头看看黑莓手机,就像我刚才说的,它在20年前,成为大家热衷的产品,就是因为它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包括我说的键盘,messenger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当初所拥有的很多价值被其他竞争对手逐渐追上,甚至超过,而这个时候,黑莓的价值就已经在顾客的心目中渐渐淡去,它后来的结局也是顺利成章的了。 Poy:是的,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因为黑莓流行的时候,我那时还在中国生活,印象中只在一些美剧中有它出现的场景,在中国市场还没真正发力,就已经被苹果的来势汹汹给吞没了。它在这个市场的表现也暴露了它用户价值与消费需求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你比如说用户定位问题。你想啊,在那时,它进入中国的定位是跨国公司的高层商务人士,这个人群太小众了。要知道,那时中国市场的潜力大得惊人,十几亿人口的市场,移动电话用户不过三分之一而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黑莓却保持着它高端用户的骄傲,没有想办法下沉市场,完美错过了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的中国市场。 另外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您谈到的用户价值问题。其实按理说,保持高端定位并不算是错,毕竟苹果一直骄傲地盆满钵满地赚到了现在。但没有准确地锚定自己的用户价值,就是不可挽回的错误了。尤其对于跨国的企业来说,应该根据当地市场,调整策略,制定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一成不变是不行。 正如您所说,黑莓当时解决用户体验中的最大痛点之一是邮件。而那时的中国市场与北美市场不太一样了,还是以传统的短信、彩信、彩铃这些基础业务为主,那个时候被认为下一个金矿的不是邮件,而是手机游戏。所以黑莓踏空是再所难免的。 这也让我想起加拿大的国民品牌Tim Horton’s, 他就做得很好。大家都知道,它在加拿大主打的是平民消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像伙伴一样的角色,是邻家姑娘小家碧玉,但是我看过上海的店的照片,非常有情调,非常有设计感,非常地考究,绝对是一位大家闺秀的模样!这就是做到了本地化,差异化市场策略。 Poy: 柠檬朋友们,我们第一期的“柠檬变成柠檬水with Hua and Poy”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期节目再见! 【收听方式】 欢迎您在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Spotify,iHeart Radio,Google Podcasts等平台,搜索”柠檬变成柠檬水“ 【联系方式】 微信:@reelstone;Hello_Poy 网站:www.turnlemonintolemonade.com 领英:https://www.linkedin.com/in/hua-yu-ca/

1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