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意思
持续探索城市、空间与个体的关系

Album
主播:
Eunice丁猫、Rachelhui锐裘
出版方:
Eunice也是丁猫
订阅数:
8229
集数:
38
最近更新:
1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城市有意思」是一档关注「城市、空间与个体」的轻松谈话节目,我们期望与不同个体对话,探讨人与城市的多重关系,看见各种视角下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始终相信:城市,因人而有意思! 由商业媒体《RQ商业观察室》制作出品。 收听渠道: 小宇宙、苹果Podcast、Spotify、网易云音乐、QQ音乐、喜马拉雅FM 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小红书:城市有意思
城市有意思的创作者...
Eunice丁猫
Rachelhui锐裘
城市有意思的音频...

Vol.37 西贡海艺术节,连接香港的小历史与大时代

你对香港的想象,还只停留在高楼林立与都市繁华吗? 这期节目,我们跳出钢筋水泥,登上了通往香港离岛的船只,走进隐藏在城市边缘的离岛群落。今年初,丁猫参加香港第一个“跳岛”艺术节,和策展人 Alan 一起探讨:岛屿、艺术与在地故事,如何交织出香港的小历史? 西贡海艺术节,作为香港第一个以离岛为舞台的艺术节,它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展览策划,而是长达三年的岛屿对话,不仅关照海洋生态,更以社区为轴心,串联起四座岛屿的四段地方故事。 当策展团队、艺术家、建筑师与岛民共同生活和创作,在海风和潮汐间,让逐渐被遗忘的岛屿文化重新被看见。 节目里,我们不仅记录了艺术节背后的精彩故事,还试图讨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 当“在地创作”成为创意产业热词,如何避免走向简单的景观化消费? * 真正的「社区共创」,意味着什么? * 如何理解「慢下来」的创作节奏,在喧嚣都市之外,留出空间给自然、时间与人情? * 艺术节结束后,岛屿的故事该如何延续?岛民和创作者的关系又如何持续生长? 西贡海艺术节是一个开始,更是一次提醒。它提醒所有从事空间、设计、艺术创作的人: 「面对在地文化,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深,而不是做完项目就转身离开。」 艺术节或许无法改变岛屿的命运,但提出问题的勇气,会成为新的种子,就像Alan所说:“重要的,不是提一个问题就离开,而是要一直问下去”。 如果你关心社区营造、地方保护,或正在做与土地、人、文化相关的创作实践,这期节目值得你慢慢听。 嘉宾: * Alan — OneBite Design Studio 创始人 ,西贡海艺术节策展人 |Timeline| 02:15 策展人的初心:艺术节背后的动机 07:40 海岛策展的挑战:如何连接岛屿与创作者 12:05 艺术家们的海洋记忆:每件作品身后的西贡风景 18:20 热情的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共创环节 25:45 借由艺术节,打开岛屿上闲置已久的空间 29:45 香港人最常讲“留住人情味”:艺术节想留下什么? 34:00 谨记西贡海的美好,期待更多人一起书写地方故事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艺术作品《嗨!西贡》:skhartsfestival.hk 艺术作品《流·穿越》 艺术作品《龙韵飞舞》 艺术作品《动听校园·糧船灣》 静止状态下的艺术作品「It's not here, it's over here」 闭幕式当天,公众集体参与拆除这件作品 众人围观艺术家将收回的毛线团点燃的那一刻 陪伴西贡海艺术节三年的村民大使 谢谢呢班朋友,下个海岛再相聚! |Music| Gibbian - Dime Store credits to blue dot sessions 夏日倾情 - 卫兰 The best version of me - 卫兰 剪辑:沙师弟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博客Apple Podcast给我们五星好评!

36分钟
99+
1周前

Vol.36 成都从东逛到西,捡回点人情味也捡回点自己

这一期,是一次几乎没有台本的对话,由丁猫讲述本月回家乡成都的所见所闻开始。 当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先的烟火气和草根性会消失吗?这是丁猫一直以来对自己家乡发展越来越快而心生矛盾的原因。从东边的东郊记忆到西边的西村大院,这趟“建筑巡礼”看似是走访了荣获普奖的刘家琨的两座代表作,但我们真正想讨论的,其实是这些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之间,是否还存在真实的连接。 我们聊到西村大院,它巨大的体量与割裂的使用感让人难以亲近;也聊到东郊记忆如何在运营者的不断调试中逐渐聚起了人气,但又不免落入“打卡景点”的套路中。那些原本承载城市公共性和文化精神的空间,是否还能在商业逻辑与真实生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不过,比起这两个建筑,我们还是更着迷于成都的一些“非打卡区”的街巷日常。修表的裁缝铺、推车卖猪蹄的小贩、藏在居民楼里的野梨树书店……这些低调却生动的生活场景,构成了我们记忆中那个安逸、温暖、有烟火气的成都。 在成都快速更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试图捡回一些不该被城市遗忘的日常。一点人情味、一点街头感、一点与邻里之间真实可触的关系。 城市在变,但你是否也会和我们一样,在寻找那些你熟悉的“城市的气味”? | Timeline | 01:53 成都越来越像上海,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02:46 刘家琨获普奖,重新看待西村大院和东郊记忆 07:18 为什么西村大院的商业这么难? 10:42 20多年前的紫荆也曾经是城市边缘的新区 14:58 一条具备生活气息的小马路应该有哪些元素存在? 18:05 野梨树书店用100来告别 23:58 任何一座城市都不用效仿他者 27:09 回到上海,什么是上海的烟火气?

34分钟
1k+
4周前

Vol.35 静安寺不缺话题,静安嘉里制造话题

本期播客,我们想带你走进上海一个充满话题的商业地标——地处静安寺的静安嘉里中心(简称“JAKC”)。 最近它似乎成为了上海的“话题中心”,先是罗意威之家的围挡到开幕,再到哆啦A梦在商场街区安义路上的一日快闪,以及最近多个品牌的店铺升级。再往前追溯,它最先用“安义夜巷”带起了夜市风潮,它是全国最早关注到户外运动和香氛风潮的商场之一,用社群活动代入包括“可持续”、“宠物”等标签。每一步消费潮流,它似乎都踩得又快又准。 这也不禁让我们对它的“话题度”和“出色业绩”好奇。纵使上海竞争激烈,新项目来势汹汹,从流量、话题、首店都在冲击着老商业们,但嘉里中心还是抵御住了这层竞争,依然是好内容好品牌的首选,也成功扭转了在上海的地位。 它如何做到这点的?常逛嘉里中心的客人是怎样的人群?大家喜欢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的定位是否有影响静安寺商圈的格局?它的出色可复制吗? | Timeline | 05:00 一个开局并不算最好的商业综合体 10:00 为什么商场要做社群? 13:10 回顾2019-2021年的JAKC,社群、可持续、运动户外已经展开 20:35 安义夜巷:一个能载入上海商业史册的名字 28:40 放眼整个静安寺商圈,JAKC的定位算“亲民”的 34:00 Jellycat快闪,给JAKC带来的不止流量与销量 35:00 经济下行,中产荷包变紧,JAKC如何让生意不掉? 41:00 延伸聊聊,为什么现在商场不流行找IP合作了 42:34 商场纷纷做“食集”,但也不是每家都做得好 | 文中提到的信息 | * 安义夜巷 2019年10月26日晚开始,安义路由主办方静安嘉里中心改造为限时步行街,称为安义夜巷,周五晚22点至周日晚24点进行封路,仅供行人穿梭,同时沿街会布满流动商贩。安义夜巷持续了四年,让上海市中心找回久违的夜市感。 * 上海罗意威之家 罗意威在亚洲最大的旗舰店 —— 罗意威之家,这座单体建筑引人注目的外立面镶嵌着35536块由巴塞罗那的 Studio Cumella 手工制作的金色陶瓷瓷砖。店内汇聚了品牌庞大收藏品中的精选艺术品,反映了品牌与工艺的深厚渊源。 * Jellycat快闪店 * 胡麻餐厅 胡麻是一家创意云南餐馆,以云南当地特色小吃为主,从店铺风格到菜品设计,都围绕着独特、健康的新派融合餐厅展开,自2020年在静安嘉里中心开业,人气狂飙,热度不减。是BLOOM餐饮集团旗下的子品牌之一。 * 飨识里 静安嘉里自营的美食空间,位于商场B2层,又名The Green House,以绿色和绿植元素贯穿始终,不只有餐饮区,还布局有零售业态,该区域延续了南区的特色定位,持续在挖掘有趣的小众品牌。 | Music | Let's Dance-Adrian Walther

55分钟
1k+
1个月前

Vol.34 理想与现实之间,外滩需要怎样的“200 岁”?

为什么要聊外滩? 越是熟悉的地方,越难以用单一视角概括。关于它的内容,似乎早就被谈及太多: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国的华尔街”、近代史的缩影等等。 2月初我们重走了外滩,作为上海标志性的区域,新与旧的碰撞,总有万般滋味。外滩临江建筑有 36 幢,是外滩的“第一立面”;非临江建筑有 141 幢,即“第二立面”。2017年起,黄浦启动了外滩“第二立面”的改造规划,在最近两年有了一些新的起色,也让外滩除了第一立面的外国建筑群之外有了新的看点:外滩源二期的当代生活方式与艺术内容的导入;老市府大楼的亮灯,以及部分尘封已久、各式风格建筑的外立面修复。 我们的聊天从“重走外滩和步道设计”开始,从主马路拐进任何一条幽巷,试图用不一样的视角打开外滩的多棱面,理解它的厚重与复杂性,穿过历史长河,也许才能更清楚它的当下与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外滩印象。 |Timeline| * 外滩步行友好并非偶然 02:33 重新理解外滩,从步行友好开始 06:09 外滩改造的智慧:2008年拆除亚洲第一湾 * “第一立面”的历史象征 10:35 如何在日常中打开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13:13 外滩在近 20 年代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造 20:26 怎么看待外滩租界的历史性 * 海派文化的必然 20: 11 只有外国人的外滩,只存在十年 23:00 外滩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了人群的混杂 * “第二立面”,充满挑战的更新 26:30 外滩第二立面:从保护街区到内容型生长 32:27 外滩源二期和老市府大楼之间的关系 33:52 街区的更新,如何允许自然发酵,而非过度规划? 36:11 外滩的未来,不只是建筑和产业的更新,更关乎记忆的延续 |延展资料| 纪录片:《外滩》,B站有资源,共5集 书籍:《大都会从这里开始》,常青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伍江 1986 年的上海外滩 1992 年,外滩进行了上海开埠 100 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工程,新外滩向黄浦江心扩展数十米 2008 年,素有“亚洲第一湾”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开始拆除 2010 年,全新的上海外滩竣工亮相,本次改造工程涉及外滩通道建设、滨江区改造、公共枢纽和地下空间开发等。 2018 年,外滩第二立面更新立面及基础要素图 洛克外滩源 老市府大楼 THE PRESS 申报馆,由复旦大学校友众筹的咖啡馆,店内收集了《申报》原版报纸等藏品 |Music| Homesick - Kings of Convenience

40分钟
99+
1个月前
城市有意思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