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7 西贡海艺术节,连接香港的小历史与大时代

你对香港的想象,还只停留在高楼林立与都市繁华吗? 这期节目,我们跳出钢筋水泥,登上了通往香港离岛的船只,走进隐藏在城市边缘的离岛群落。今年初,丁猫参加香港第一个“跳岛”艺术节,和策展人 Alan 一起探讨:岛屿、艺术与在地故事,如何交织出香港的小历史? 西贡海艺术节,作为香港第一个以离岛为舞台的艺术节,它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展览策划,而是长达三年的岛屿对话,不仅关照海洋生态,更以社区为轴心,串联起四座岛屿的四段地方故事。 当策展团队、艺术家、建筑师与岛民共同生活和创作,在海风和潮汐间,让逐渐被遗忘的岛屿文化重新被看见。 节目里,我们不仅记录了艺术节背后的精彩故事,还试图讨论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 当“在地创作”成为创意产业热词,如何避免走向简单的景观化消费? * 真正的「社区共创」,意味着什么? * 如何理解「慢下来」的创作节奏,在喧嚣都市之外,留出空间给自然、时间与人情? * 艺术节结束后,岛屿的故事该如何延续?岛民和创作者的关系又如何持续生长? 西贡海艺术节是一个开始,更是一次提醒。它提醒所有从事空间、设计、艺术创作的人: 「面对在地文化,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深,而不是做完项目就转身离开。」 艺术节或许无法改变岛屿的命运,但提出问题的勇气,会成为新的种子,就像Alan所说:“重要的,不是提一个问题就离开,而是要一直问下去”。 如果你关心社区营造、地方保护,或正在做与土地、人、文化相关的创作实践,这期节目值得你慢慢听。 嘉宾: * Alan — OneBite Design Studio 创始人 ,西贡海艺术节策展人 |Timeline| 02:15 策展人的初心:艺术节背后的动机 07:40 海岛策展的挑战:如何连接岛屿与创作者 12:05 艺术家们的海洋记忆:每件作品身后的西贡风景 18:20 热情的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共创环节 25:45 借由艺术节,打开岛屿上闲置已久的空间 29:45 香港人最常讲“留住人情味”:艺术节想留下什么? 34:00 谨记西贡海的美好,期待更多人一起书写地方故事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艺术作品《嗨!西贡》:skhartsfestival.hk 艺术作品《流·穿越》 艺术作品《龙韵飞舞》 艺术作品《动听校园·糧船灣》 静止状态下的艺术作品「It's not here, it's over here」 闭幕式当天,公众集体参与拆除这件作品 众人围观艺术家将收回的毛线团点燃的那一刻 陪伴西贡海艺术节三年的村民大使 谢谢呢班朋友,下个海岛再相聚! |Music| Gibbian - Dime Store credits to blue dot sessions 夏日倾情 - 卫兰 The best version of me - 卫兰 剪辑:沙师弟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博客Apple Podcast给我们五星好评!

36分钟
99+
1周前

Vol.36 成都从东逛到西,捡回点人情味也捡回点自己

这一期,是一次几乎没有台本的对话,由丁猫讲述本月回家乡成都的所见所闻开始。 当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先的烟火气和草根性会消失吗?这是丁猫一直以来对自己家乡发展越来越快而心生矛盾的原因。从东边的东郊记忆到西边的西村大院,这趟“建筑巡礼”看似是走访了荣获普奖的刘家琨的两座代表作,但我们真正想讨论的,其实是这些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之间,是否还存在真实的连接。 我们聊到西村大院,它巨大的体量与割裂的使用感让人难以亲近;也聊到东郊记忆如何在运营者的不断调试中逐渐聚起了人气,但又不免落入“打卡景点”的套路中。那些原本承载城市公共性和文化精神的空间,是否还能在商业逻辑与真实生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不过,比起这两个建筑,我们还是更着迷于成都的一些“非打卡区”的街巷日常。修表的裁缝铺、推车卖猪蹄的小贩、藏在居民楼里的野梨树书店……这些低调却生动的生活场景,构成了我们记忆中那个安逸、温暖、有烟火气的成都。 在成都快速更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试图捡回一些不该被城市遗忘的日常。一点人情味、一点街头感、一点与邻里之间真实可触的关系。 城市在变,但你是否也会和我们一样,在寻找那些你熟悉的“城市的气味”? | Timeline | 01:53 成都越来越像上海,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02:46 刘家琨获普奖,重新看待西村大院和东郊记忆 07:18 为什么西村大院的商业这么难? 10:42 20多年前的紫荆也曾经是城市边缘的新区 14:58 一条具备生活气息的小马路应该有哪些元素存在? 18:05 野梨树书店用100来告别 23:58 任何一座城市都不用效仿他者 27:09 回到上海,什么是上海的烟火气?

34分钟
1k+
4周前

Vol.35 静安寺不缺话题,静安嘉里制造话题

本期播客,我们想带你走进上海一个充满话题的商业地标——地处静安寺的静安嘉里中心(简称“JAKC”)。 最近它似乎成为了上海的“话题中心”,先是罗意威之家的围挡到开幕,再到哆啦A梦在商场街区安义路上的一日快闪,以及最近多个品牌的店铺升级。再往前追溯,它最先用“安义夜巷”带起了夜市风潮,它是全国最早关注到户外运动和香氛风潮的商场之一,用社群活动代入包括“可持续”、“宠物”等标签。每一步消费潮流,它似乎都踩得又快又准。 这也不禁让我们对它的“话题度”和“出色业绩”好奇。纵使上海竞争激烈,新项目来势汹汹,从流量、话题、首店都在冲击着老商业们,但嘉里中心还是抵御住了这层竞争,依然是好内容好品牌的首选,也成功扭转了在上海的地位。 它如何做到这点的?常逛嘉里中心的客人是怎样的人群?大家喜欢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的定位是否有影响静安寺商圈的格局?它的出色可复制吗? | Timeline | 05:00 一个开局并不算最好的商业综合体 10:00 为什么商场要做社群? 13:10 回顾2019-2021年的JAKC,社群、可持续、运动户外已经展开 20:35 安义夜巷:一个能载入上海商业史册的名字 28:40 放眼整个静安寺商圈,JAKC的定位算“亲民”的 34:00 Jellycat快闪,给JAKC带来的不止流量与销量 35:00 经济下行,中产荷包变紧,JAKC如何让生意不掉? 41:00 延伸聊聊,为什么现在商场不流行找IP合作了 42:34 商场纷纷做“食集”,但也不是每家都做得好 | 文中提到的信息 | * 安义夜巷 2019年10月26日晚开始,安义路由主办方静安嘉里中心改造为限时步行街,称为安义夜巷,周五晚22点至周日晚24点进行封路,仅供行人穿梭,同时沿街会布满流动商贩。安义夜巷持续了四年,让上海市中心找回久违的夜市感。 * 上海罗意威之家 罗意威在亚洲最大的旗舰店 —— 罗意威之家,这座单体建筑引人注目的外立面镶嵌着35536块由巴塞罗那的 Studio Cumella 手工制作的金色陶瓷瓷砖。店内汇聚了品牌庞大收藏品中的精选艺术品,反映了品牌与工艺的深厚渊源。 * Jellycat快闪店 * 胡麻餐厅 胡麻是一家创意云南餐馆,以云南当地特色小吃为主,从店铺风格到菜品设计,都围绕着独特、健康的新派融合餐厅展开,自2020年在静安嘉里中心开业,人气狂飙,热度不减。是BLOOM餐饮集团旗下的子品牌之一。 * 飨识里 静安嘉里自营的美食空间,位于商场B2层,又名The Green House,以绿色和绿植元素贯穿始终,不只有餐饮区,还布局有零售业态,该区域延续了南区的特色定位,持续在挖掘有趣的小众品牌。 | Music | Let's Dance-Adrian Walther

55分钟
1k+
1个月前

Vol.34 理想与现实之间,外滩需要怎样的“200 岁”?

为什么要聊外滩? 越是熟悉的地方,越难以用单一视角概括。关于它的内容,似乎早就被谈及太多:万国建筑博览群、“中国的华尔街”、近代史的缩影等等。 2月初我们重走了外滩,作为上海标志性的区域,新与旧的碰撞,总有万般滋味。外滩临江建筑有 36 幢,是外滩的“第一立面”;非临江建筑有 141 幢,即“第二立面”。2017年起,黄浦启动了外滩“第二立面”的改造规划,在最近两年有了一些新的起色,也让外滩除了第一立面的外国建筑群之外有了新的看点:外滩源二期的当代生活方式与艺术内容的导入;老市府大楼的亮灯,以及部分尘封已久、各式风格建筑的外立面修复。 我们的聊天从“重走外滩和步道设计”开始,从主马路拐进任何一条幽巷,试图用不一样的视角打开外滩的多棱面,理解它的厚重与复杂性,穿过历史长河,也许才能更清楚它的当下与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外滩印象。 |Timeline| * 外滩步行友好并非偶然 02:33 重新理解外滩,从步行友好开始 06:09 外滩改造的智慧:2008年拆除亚洲第一湾 * “第一立面”的历史象征 10:35 如何在日常中打开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13:13 外滩在近 20 年代经历了两次重大改造 20:26 怎么看待外滩租界的历史性 * 海派文化的必然 20: 11 只有外国人的外滩,只存在十年 23:00 外滩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了人群的混杂 * “第二立面”,充满挑战的更新 26:30 外滩第二立面:从保护街区到内容型生长 32:27 外滩源二期和老市府大楼之间的关系 33:52 街区的更新,如何允许自然发酵,而非过度规划? 36:11 外滩的未来,不只是建筑和产业的更新,更关乎记忆的延续 |延展资料| 纪录片:《外滩》,B站有资源,共5集 书籍:《大都会从这里开始》,常青 《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伍江 1986 年的上海外滩 1992 年,外滩进行了上海开埠 100 多年来最大规模的整修改造工程,新外滩向黄浦江心扩展数十米 2008 年,素有“亚洲第一湾”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开始拆除 2010 年,全新的上海外滩竣工亮相,本次改造工程涉及外滩通道建设、滨江区改造、公共枢纽和地下空间开发等。 2018 年,外滩第二立面更新立面及基础要素图 洛克外滩源 老市府大楼 THE PRESS 申报馆,由复旦大学校友众筹的咖啡馆,店内收集了《申报》原版报纸等藏品 |Music| Homesick - Kings of Convenience

40分钟
99+
1个月前

Vol.33 品牌与街区,土壤与生命力|有意思现场

2025年第一期节目来自上个月,一次线下对谈活动的录音。 12月底,锐裘来到杭州天目里,参加家居品牌木墨主办的《双手做工》线下活动,并主持了一场圆桌对谈“从土壤到森林”。这个主题颇有深意,它将品牌与街区的共生比喻成一种生态,这场圆桌正好集结着这个生态里不同的角色:一个街区商业;三个品牌(咖啡、面包、零售);和一个观察者,一起探讨个体品牌的成长系统如何建立。 - 为什么很多品牌选择从街区开始自己成长的第一步? - 成长的过程中,它该如何拥抱周遭环境? - 进入更大的市场时,又是准备如何迎接复杂的考验? 也许在圆桌不一定能听到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可能会成为激发你思考城市商业生态的新视角。 |聊天的人| 席地而作 主理人 刘依达 Cycle&Cycle 主理人 浮小笙 BerryBeans 主理人 韦寒夜 檀谷 商业负责人 赵卓 主持:锐裘 |Timeline| * 为何出发? 03:25 从警校毕业生到面包师傅,从星巴克店员到品牌创始人,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16:35 “当你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 21:33 “品牌像不同品种的树, 商业运营方更像园丁” * 一家店到多家店 26:30 Cycle&Cycle 以日本为灵感,打造符合国人饮食习惯和口味的面包 30:45 BerryBeans:从自行车卖咖啡,到婚礼咖啡师 34:40 席地而作:从快闪出发,把民艺带到大城市 * 现实问题 42:43 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主理人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平和心态 50:24 品牌生长与地域关系 53:50 开店更谨慎,那选店标准是什么? 57:36 老建筑不要爆改!最小成本改造为咖啡馆,平衡效率与品质 * Q&A 01:12:36 如何利用数字化做品牌?视频号,小红书怎么提高单店效益? |Music| String Quintet No. 3 in C Major, K. 515/ III. Andante 剪辑:沙师弟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79分钟
1k+
3个月前

Vol.31 京都的反差魅力,如何用文化和商业讲述城市未来?

关西游学顺利归来!感谢东京脱线时间主播周三的在地支持! 上周我们完成了“关西有意思”游学之旅——深入京都与奈良,穿行于这两座厚重的城市,在自然与文化之间,体验地方魅力与现代商业的融合。 京都的表面,是一座年纪很大的观光地。它比东京还保留了更丰富的当地传统,人们提起“现代速度”,一定不会把京都与之划等号。但静静地观察京都,它的内里年轻又潮流。此次我们的行程重点,就是从“商业”去发掘京都的这一面,这些现代商业与本地文化交织在一起,实现了新文化商业的延续。 奈良是观光客们到访关西的一日游站点,提及最多的,是鹿和神社,还有佛像。但就是在这里,根植在奈良的小商店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没有因为时间凋敝,还做出了销往日本全国,甚至吸引无数海外游客的商品。此次在奈良的行程,我们与中川政七——这个300岁的商店品牌深度交流,最终在动人的“600年地方文化振兴”故事里,找到了“老城和现代”的答案。 本期节目聊天的内容,顺着此游学的关键点所展开: 京都百年建筑焕新(京町家巡礼); 日式美学百货与零售(Bal &新风馆); 地方文化振兴(奈良与中川政七品牌)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对京都奈良的印象。 |聊天的人| 锐裘、丁猫、Mian |Timeline| 02:28 关于本次关西游学的缘起 1. 京町家建筑巡礼 04:16 什么是京町家? 06:12 我们这次拜访的机构:京町家再生研究会 06:36 如果把京町家比作是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07:28 无论多么国际化的品牌来到京都都非常“京都化” 有代表性的京町家店铺:小川咖啡、三宅一生、LeLabo、BlueBottle、Northface、鸠居堂、Leica Gallery 2. 京都现代百货商业 * 新风馆 17:13 新风馆和京町家是两种派系的城市更新 18:07 新风馆里的BEAMS Japan 有一个小板块 TOKYO CULTUART 20:08 新风馆曾一度因亚洲第一家Ace Hotel 出圈 20:41 展开讲讲新风馆里仅 22 家但相当精彩的零售品牌 24:10 从设计师视角看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作品 * BAL 28:44 来到京都不容错过的零售百货 29:45 各自分享为什么BAL如此好逛 30:45 逛累了很适合在MUJI MEAL吃一顿美味简餐 34:15 垂直的商业空间更讲究五感体验 3. 关西地方文化品牌的延续 中川政七 37:22 中川政七不只是一家商店,背后是品牌咨询公司 37:34 成立于 1716 年的品牌,愿景是振兴日本工艺 39:05 如何创造和传承日本工艺? 40:09 如何培育人才激活地域? 42:48 中川政七在奈良的商店 - 鹿猿狐的由来 43:06 在中国反响最好的商品竟然是腌菜 D&Department 44:32 D&D的理念和开店哲学 45:10 佛光寺的店比起东京的店,更克制像整洁的仓库 |节目里提到的内容| * 京町家建筑巡礼 千年的时间给京都留下了数量不小的传统房屋“町屋”(日语:京町家)。10年前,京都就面临着要拿这些传统房屋怎么办的问题:是拆掉做新修的房子?还是保留?传统建筑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日本的“空き家”社会问题京都也面临。 京都其间魅力之一,少不了“京町家”构成的街道。很多人喜欢它呈现出来的“时间”的样子,古朴安静,还有一点更重要:这些老的“京町家”,里面的商业很时髦。不仅景色美丽,而且好买好逛,就连传统品牌在这里都有着无数个适合现代的美丽样子。 * 具有日式美学的百货购物场 - BAL * 京都重要的城市更新目的地 - 新风馆 这两个项目是诠释京都“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缩影,特意将其安排在一起,感受文化名都里,质感一流的商业代表。 * 300年的奈良品牌,盘活日本地方民艺 - 中川政七 中川政七创立于 1716 年,看名字非常普通,却有着一句振奋人心的口号 “振兴日本的手工艺”。这个百年品牌,不仅盘活了日本各地的多种传统工艺品,也孵化且扶持奈良当地的中心企业。位于奈良主城区的中川政七本店,是将“地方性”和“品牌力”结合的有力代表。 其它目的地推荐: BEAMS JAPAN,新风馆里的这家店有专门的区域展示TOKYO CULTUART 项目 SOU·SOU,成立 21 年的京都服装品牌,blog 仍保持每日更新 西阵织会馆,了解京都最古老的传统纺织工艺 灯光秀 Light Cycles,庆祝京都府立植物园 100 周年光影秀 何必馆,京都现代美术馆,常设展有北大路鲁山人、山口薰的作品 茶之路,哲学之道上的艺廊和茶空间 惠文社书店,与古董和谐相处的书店,于 2010 年被英国《卫报》评为「全球最美10 家书店」之一 京都国际会馆,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建筑之一,由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徒弟大谷幸夫主持设计 此行赏枫路线:哲学之道、法然院、无邻庵、青莲院 |延展了解| 京都,连逛百货商店都是一种享受 开发再开发,新风馆何以成为京都“新的风潮”? 在奈良逛中川政七:看这家老铺盘活日本民艺 环城骑行,一个探索京都日常的新方法 |Music|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宇多田ヒカル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57分钟
2k+
4个月前

Vol.30 2024上海新商业复盘:与其一味创新,不如安心做自己

来到 2024 年最后一个月,我们想和大家一起复盘今年上海的新开商业项目。 纵观商业综合体,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已经和十多年前的概念全然不同,很少再有绝对的商务化的商业综合体,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新项目会更强调公共的一面、生活的一面,小项目则会更突出个性,在建筑空间、场景氛围感、体验与内容定位上,尽可能错位发展。 本期节目我们主要探讨了西岸梦中心、上海荟聚、上生新所以及HAI550,这四个项目分别代表了当下上海商业的四个面向,是代表了滨水空间的消费场景、是服务于大众市场的综合场域、是上海市中心的后花园,也是具有创新理念都实验培养皿。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这些商业项目的印象。 |聊天的人| 锐裘、丁猫 02:53 非标绝非新鲜事,也无须过分追逐 * 西岸梦中心 04:38 西岸梦中心成为外地朋友来上海的必打卡目的地 05:39 “艺术”一直是西岸最鲜明的标签,如今终于补足商业的板块 11:11 滨水市集BLOOMARKET是一大亮点,打破招商逻辑,构建自营的风味体系 * 上海荟聚 21:15 宜家母公司英格卡本本分分做“聚会体验中心” 23:07 荟聚在全国的十个项目生意都很好,如何做到的? 28:01 服务大众客群本没有错,为什么却变成“没新意”? 32:28 糯叽叽的年之糕走出青浦,来到购物中心 * 上生新所 37:35 今年夏天现象级的“上生新所二期”开放 41:44 “都市森林”不是上生新所二期的全部 43:02 一个商业空间是否具有融合感,品牌调性的统一至关重要 46:59 相较于一次性打卡,社区商业更需要长期消费者 * HAI550 52:38 充满争议的开业,无论你是否看得懂,它都是一次关于可持续的实验 54:38 这栋“可持续商业”如何保证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 58:08 这样的非标项目会让没开过店的小品牌主,有了进军线下黄金路段的机会 59:32 其它几个商业项目: 花木时光里、前滩公园巷、翡悦里、徐汇万科 63:32 上海从来不缺有意思的地方,城市商业格局日新月异,运营者更需跟上市场变化 |延展阅读| 西岸十四年:从新生到爆发 当一座商场,下定决心做可持续 “都市森林”不是上生新所二期的全部 淮海中路,商业蜕变 ing HAI550, 一次可持续商业的实验与表达 音乐:The Nutcracker, Op. 71/ I. Overture (Arr. for Bassoons)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75分钟
4k+
4个月前

Vol.29 100岁新华路:有书店和影院,有营造和生活

许多城市都会有一条名为「新华路」的马路。 上海的新华路,总长2.5公里,直挺挺的街道被梧桐树簇拥着,一头连着徐汇区淮海西路的繁华,一头连着长宁定西路的市井。对一部分人来说,它就代表着一种上海社区的日常,有常光顾的十年小店,有一群住在这里的街坊朋友,有各种有意思的社区活动。 它看似平淡,却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历经百年的花园式建筑,30 岁的上海影城,慢慢与社区相融的上生·新所,以及亲民的老餐馆、菜市场、传统的缝纫铺…经历过时间淘洗的沉稳和从容,都汇聚成了新华今日的复杂与交融,市井与繁荣。 这是一期早就想聊的节目,但因为对新华路过于熟悉,反而让我们一直不知从哪里入手去讲述它。今年新华路刚好100岁,在这一年里街坊们又自发地举办了各种“庆生活动”,我们参与其中,感受到这条街道与每个人的关系,也让我们慢慢知道如何用声音去编织新华路的故事。 街区应人而厚重,身在其中的人,同样被街区滋养,生活,成长着。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和新华路的故事。 聊天的人:锐裘、丁猫 03:03 最近的新鲜事:在新华路上海影城大看《好东西》 07:30 回顾它的历史,过去的新华是否就是生活与商业兼具? 12:31 上生·新所:新华路百年历程的最佳缩影 20:31 街区赋予商业成长性,上生·新所的8年蜕变 31:16 社区营造:在地组织大鱼营造来到新华路的社区实践 35:24 新华社区友好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细节 41:52 《新华录》:一本连续做了 7 年的在地刊物 47:21 新华街区内的无障碍场所,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关怀 53:02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好社区的培养皿 【节目中聊到的信息】 * 上生新所是新华百年的开端 它的前身哥伦比亚生活圈,1924 年由普易地产统一开发。上世纪中期,这片基地及原有建筑归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使用。 2016 年,上生所迁址,改造方更新保留历史建筑,于 2018 年开启上生新所,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一。 * 孙科别墅《理想之地》展览 2020 年,孙科别墅修缮完成,补齐了上生新所历史记忆的最后一块拼图,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 * 新华路隧道 新华路隧道连接新华路和中山西路,全长 700 米,建成后,上海人第一次见到“下立交”,从此新华路也被称为“上海国宾道”。 * 上海影城 上海影城于 1991 年开业,从 1993 年起称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前夕,改造后的上海影城重新向公众敞开。 * 幸福里 幸福里的前身是上海橡胶研究所,是一个封闭的破旧厂房。2015 年,改造后的幸福里拆掉了围墙,打通了番禺路和幸福路,形成一条长 200 米的商业步行街,形成商业文艺地标。 *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 诞生于 2021 年,藏在新华路 345 弄深处,有一栋三层楼的白色小楼,户外有草坪、运动场、玩具交换屋、小菜园。 由新华路街道发起,社会组织大于营造筹款、运营并开展社区营造的共创空间。三年来大大小小的活动在这里生发,支持和激发在地居民的交流和社区参与,无数人的创新想法在这里交汇成长。 * 新华在地刊物《新华录》 由新华街坊共同参与,与新华社区一起生长的地方生活志。刊物由大鱼营造在 2018 年发起,共创计划得到新华路街道和在地居民支持,目前已持续运转到第 7 年,形成了 200 多人规模的“新华录共创小组”,已成为联结本地关系与生活的载体。 在线支持《新华录》第 7 号! 共筑宜居生活圈:社区如何深运营? 「社商+社造」会是未来城市商业的一个重要解法吗? 从地方更新,到建立具有地方精神的城市品牌 新华路MAPPING:这个百年街区为什么如此适宜生活?| 555 Project 长宁这条百年马路,为何常逛常新? 剪辑:沙师弟 音乐:小孩儿 - 靴腿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54分钟
1k+
5个月前

Vol.28 单向书店文学节归来!聊聊北京的自然浑厚,粗粝真实

南方人眼里的北京秋天是什么?是胡同里的银杏满地,是中轴线上的古建遗址,也是涮羊肉折腾的锅气。 这期播客是我们11月初在北京出差四日的心得感悟,此行我们横跨了北京东西南北不同方向,从城中到五环外的山谷,感受了雾霾与晴天的交织,又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漫步在东四,似乎并不需要开导航,凭着感觉走,总能挖到隐秘的宝藏角落。 很多人会诟病北京城有很多问题,但作为每年都要去一两次的南方人来说,北京是自然又粗粝的,是实在又浑厚的,多面性便是这座都城最大的魅力。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的北京印象~ 00:23 用“秋高气爽”形容北京的秋天再合适不过 02:22 两个南方人心里,北京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在东四】 05:21 如果以游玩的心态体验北京,首选东二环胡同,几个目的地推荐: 好住:念念行旅 好吃:胖妹面庄、哦了Ori、来坐坐、铃木食堂 好玩:共享际开放麦、Nest酒吧、Jetlag山海四合书店 【在山谷】 08:37 以单向文学节十周年,打开檀谷的山谷商业体验 09:36 北京微度假:潭柘寺烧香、snow peak喝咖啡、盘山公路骑行 12:16 两个主播眼里的“单向文学节” 【在古建】 19:29 在 600 岁的先农坛听了一场“古建音乐季”收官演出 22:17 今年北京一桩大事,中轴线申遗成功了! 28:40 为什么说北京比上海“正经多了“? 31:43 城市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城市的魅力也正是因为它足够丰富和多元 34:22 在北京经营小店的主理人,聊聊哦了和我们印象中的北京奋斗生活 37:08 《在东四》一群工作在东四的兴趣小组,特别有意思的北京在地团队 |本期亮点| 1. 单向书店文学节在檀谷 2. 2024古建音乐季收官作在先农坛 3. 南阳共享际 4. NEST酒吧,由脱口秀演员史炎主理 5. 胡同里的小餐馆儿 来坐坐: 哦了 Ori: |延展阅读| 北京商业,做自己也挺好 山谷商业,解锁更多新体验 在山谷秋日里,和文学来一场奇遇 古建音乐季,太岁殿前,书写音乐传承的篇章 剪辑:沙师弟 音乐:微笑星球 - 聂琳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40分钟
99+
5个月前

Vol.27 错峰去濑户内海,把时间花在发呆上

濑户内海几乎成为了三年一届“艺术祭”的代名词,以至于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了一点:除了跳岛和看展,还有在岛上独一无二的在地生活。 国庆后我们来到濑户内海,并选择在岛上居住了几天。因为在非艺术祭期间,反倒让我们更深度体验小岛风情和当地人朴实的生活。秋天的高松和岛屿有更多值得细细品味的闪光瞬间。希望你也有机会在非艺术祭期间,停下来,发发呆,看看海,能把时间浪费在和自然和与自己相处上,原来如此幸福。 01:39 淡季去濑户内海跳岛,真的!太!爽!了! 【住】 05:00 如何 travel like a local?先在airbnb找个好房东开始 07:30 在直岛遇到的宝藏房东女孩,是从东京搬来的“新岛民” 15:30 住在丰岛老爷爷的民宿,如同住进樱桃小丸子的家 【游】 18:39 淡季跳岛之必要:在岛上租电动自行车 20:34 欲了解濑户内海的更新史,请不要错过「安藤忠雄博物馆」 23:40 在杉本博司「时间的回廊」,感受建筑、大海、自然、时间的交织 30:50 翻山越岭来到「丰岛美术馆」,回归自然与生命的原点 【逛】 40:30 如果还有时间,请去高松的「香川县厅」 41:30 高松最好的商业设施,在高松站 43:44 离开高松前,在四国超市大采购一番吧! 【思】 46:00 如何正确做地方文旅商的开发和营造? 51:00 真正激活地方活力的,不只是旅游,是永续经营 1. 高松 * ONRE 今年新开的港口商业设施,楼上有茑屋书店 share lounge * shikoku meguru:四国巡游超市 * 今年 3 月新开,是一个面向日本四国及海外游客的美食空间,以“只有四国人民才知道的四国”为主题,在这里展示了四个县最好的特色产品。 * 高松香川县厅 丹下健山的标志性作品,于 1958 年落成,建筑对于传统木构的现代模仿,使厅舍成功成为香川县的文化地标。屋顶花园能欣赏濑户内海美景,首层的开放空间陈列诸多艺术家作品,呈现了一种面向公共的开放关系。 * 松下手打乌冬面 好吃的乌冬面,只卖乌冬面和天妇罗小食,有站立位,3 分钟出餐 2. 直岛 * 直岛町客运码头 妹岛和世的作品,码头虽小,却因为细细的白色竹子和轻薄的屋顶,和中间全透明的玻璃幕墙,给人轻盈的感觉,码头可购买抵达周边各个岛屿的船票,每个时间段都会有贴心的工作人员举着目的地告示牌提醒示意。 * 地中美术馆 非常建议游览直岛的一天从地中美术馆开始,非艺术祭期间也能欣赏常设的艺术展品,官网可提前预约时间,逛完差不多 1.5 小时,正好到美术馆餐厅用餐(下图二) * 杉本博司艺廊 2022 年 3 月开幕的杉本博司艺廊 - 时间的回廊,是将原本在直岛的空间拓展后,形成的新展场,本体建筑依然由安藤忠雄设计,室外也成为体验的新场所,备受瞩目的玻璃茶室《闻鸟庵》就放置在户外中。时间的回廊的概念和灵感,来源于杉本在小田原创作《江之浦测候所》的故事。 * 安藤忠雄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外观是传统的拥有百年历史的木造房屋,但内部确实安藤风格化突出的清水混凝土空间,馆内大量展出直岛上的项目草图和模型,古老与现代,木材与混凝土、光与暗,冲突的建筑要素就被浓缩在这个小巧空间之中。 * “家“艺术计划:南寺 安藤忠雄博物馆附近就是南寺,这是安藤与艺术家 James Turrell 合作的 Art House Project,同样是改造的传统木屋,全部暗黑的室内,走进去需要贴着墙角小心翼翼坐下,等眼睛适应后才会发现微弱的灯。整个家计划始于 1998 年,是对直岛特有的房屋和寺庙神社进行改建,目前开放了 7 处,所有作品都需要提前预约。 * 直岛当代美术馆 安藤忠雄的又一力作,面积虽小,但却与大地共构,美术馆在山坡之上,面向海的方向,巧妙地运用高低层次的墙面和弧线,想到了安藤的主旨“在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艺术”。非常推荐在日落前来到美术馆顶楼,能看到杉本博司的海与橘子海日落交融在一起的画面。 3. 丰岛 * 丰岛美术馆 建筑是西泽立卫的作品,丰岛美术馆没有馆藏,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阳光、风、水滴从圆形天窗洒落,再伴着不同季节的鸟声,构筑出大自然的原貌。来此参观的民众,眼中所景完全取决于当日天气。混凝土地面的缝隙,不时会钻出细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就是美术馆唯一的作品,来自艺术家内腾礼。 * No one wins 多重篮球框 建在居民区的一个篮球场内的特殊篮筐,由西班牙艺术团队创作,是最靠近丰岛唐柜港的艺术装置,前往心脏音资料馆的路上会经过这个展品。以丰岛地图轮廓为篮板,设置了让人不知如何下手的6个篮筐。这里没有输赢,只有快乐,或许是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吧。 * 针工厂 丰岛的家浦冈村,有一座平成年关闭的废弃缝纫针工厂的遗址。在那里放有一条鲷网渔船船体用的木模,它在宇和岛的造船厂被闲置了约30年。 废弃的船型和旧工厂承载着不同记忆的两个存在,通过艺术家大竹伸朗的视觉并置,构成了一个新的磁场,形成了共同的艺术空间。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现场免费制作拼贴作品。 * Place for sea dreamers 2022年艺术祭才出现的新作品,位于丰岛南边的海域,一个看似孤独的艺术装置,来自澳大利亚艺术家,如果傍晚时分来到这里,正好能看到夕阳下山,还有机会和当地渔民一起钓鱼。 * airbnb 推荐 直岛 airbnb (查看小红书 repo) 丰岛 airbnb (查看小红书 repo) 剪辑:沙师弟 音乐:秋光奏鸣曲 - 蒋勋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 给我们五星好评!

53分钟
1k+
6个月前

Vol.26 动手做一辆自行车,用骑行放慢生活

本期嘉宾,是两个很有意思的中美夫妻。 David 是一个有着城市规划背景的自行车开发者,也是自行车品牌 Brook & Breeze 的创始人,他的太太 Candy 是一名人类学者,也是有创造力的研究员;「Brook & Breeze」,也是他们两个女儿的名字。 David 是自行车狂热份子,从爱好到改造废旧自行车,动力驱使做出了自己人生第一款【竹子自行车】,几年后搬来上海创立了以自行车为创造力支点的品牌,他经常强调 “把自己作为引擎”,当身心动起来,感官完全打开,融入街道和外部环境,这样的探索会不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同理心。 用骑行探索城市已经是都市人的热门休闲项目,骑行热的背后,我们仍然想挖掘一下,自行车作为调动感官的“创造力工具”,它到底好在哪里?和其它交通工具最大的特性是什么?作为都市人,如何用骑行主动建立和城市的关系?又如何回应环境可持续、循环经济等等社会议题? 与这对中美夫妇深聊后,发现骑行确实能让生活节奏变「慢」,即将来到的国庆小长假,也愿你在秋风骑行中找回久违的感知力。 | 本期嘉宾 | David - Brook & Breeze 自行车品牌 创始人 Candy - BottleDream 可持续引力实验室 发起人 |Timeline| 01:44 国际航班居然可以免费托运自行车! 02:34 波士顿骑行中的乐趣:带上火车、骑去海边、参加社区音乐会 04:11 不带目的地出发,在波士顿发现了 13 个公共游乐场 10:13 自行车是能让人类移动效率更高的发明 17:53 用竹子做自行车,是David 创业的开始 28:16 80 年代的中国特别流行用一辆自行车装载一个家庭的生活 33:36 自行车是主动与城市建立私密感官连接的最佳方式 38:51 “骑自行车时,我就是我自己的能量引擎。” 41:52 一旦开始骑行,你是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验证者 43:28 David的极限骑行经历大公开 53:15 如何通过骑行与环境、家人好友、小动物之间建立深层关系 1:02:36 骑行友好城市,软件硬件支持都很重要 * * 当人们使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出行效率 * 幸福的一家四口! * Cargo Bike 能装下三个小孩 * David 推荐阅读书籍,解释了为什么自行车是人类效率提升最快的工具 * Brook & Breeze 工作室在延安西路 1221 号泛太大厦一层 剪辑:沙师弟 |Music| Color Decay - Junius Meyvant

68分钟
1k+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