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虫山茶话会
茶的科普、吐槽、展望&云南趣事

Album
主播:
Jingxi_ccs、存在的安然、茶者无喧
出版方:
杨静茜
订阅数:
9541
集数:
57
最近更新:
1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由长虫山茶叶研究所孵化出的播客节目,我们是一群对茶行业有很多热爱,也有很多意见的人。在这个节目中,有茶的科普、吐槽、展望,也有与云南有关的趣事分享。节目(争取)每月更新两期,欢迎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 欢迎加入听友群,参与我们的茶话会,可添加微信安然:luenron或静茜cyber-jx
长虫山茶话会的创作者...
Jingxi_ccs
存在的安然
茶者无喧
长虫山茶话会的音频...

vol.57 普洱茶的“越陈越浓越香”:从经验之谈到科学实证

小马回归,几乎一年都没参与播客录制的他埋头科研,最近两篇普洱生茶仓储风味的研究成功发表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一篇滋味的文章发表在Food chemistry:X,另一篇香气的文章发表在Current Research in Food Science。 小马的这期solo,从茶学的视角,给大家展开讲讲怎么把越陈越香这样一个经验命题转化为科学命题。 主播|小马 本期节目有大量的专用名词,可参照以下文字内容进行收听: 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引用最多的两个史料: 嘉靖42年(1563年)李元阳《大理府志》: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民国”六年(1917年)《路南县志》中赞叹云南宝洪茶:“藏之越久越佳。” 马泽如和马祯祥的口述:“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做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一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 “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 仓储问题不仅仅只有我们在关注,也不仅仅只有普洱茶被关注,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都有研究。 普洱生茶:宁井铭团队-新疆,广东仓储的7542,探讨了仓储时间和仓储环境的变化,刘仲华院士团队是取了下关沱茶,从新茶到最长仓储22年的茶样,香气的变化。类似的研究也比较多,总体来说是香气的研究多于滋味,究其原因,就是滋味总呈现为苦涩降低,这成为了一个显学了,就是儿茶素类特别是复杂儿茶素egcg等的降低自然而然就降低了苦涩味,这在仓储过程中是一个普遍规律 我们经常提到的茶多酚是茶叶中占比最大的一类物质,这其实是上世纪70s中茶所提出的命名方式。指的是在茶叶中含有多个酚羟基的这类物质,包括儿茶素,黄酮,花青素等,除了多个酚羟基之外,还具有c6c3c6的黄酮结构,所以扩充到整个植物界,这类物质被称为类黄酮,包括:黄烷醇、黄酮醇、黄酮、黄烷酮、花青素、异黄酮和查尔酮。 我们最熟悉的儿茶素就是黄烷-3醇类,70年代陈椽先生确立六大茶类分类依据的论文中,就是以黄烷醇作为 不同茶类生化成分的差异物,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的。另外两点一个是物理差异,就是颜色的不同。一个就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艺制程的不同。 所以现在有人说六大茶类是根据茶多酚的多寡作为化学指标这是不对的,因为陈椽先生提出的是儿茶素,儿茶素非常容易氧化而减少,用来表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氧化程度。但是可能黄酮或者黄酮醇之类的变化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某些工艺下还是增加的,那他们合并为茶多酚总量的话,儿茶素少了但是其他类可能多了,是不是作为氧化程度的指标就不准确了。 那我们是怎么开始的,就是找规律,首先提取特征:滋味和香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我们要找到一个和品质正相关的因子,以滋味来讲,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老茶的浓厚味强于新茶。这里的浓厚味不等同于厚,因为相比厚度的话,显然经过微生物发酵的熟茶,茶汤厚度远远高于陈年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老生茶,但是浓,就是熟茶难以表现的。这里在英文语境下,熟茶的厚通常被称为mellow和thick,醇厚。而老生茶的浓厚味则是Kokumi,这最初是由日本科学家提出来的,表达了厚度thick,满口感mouthful还有continuity持续性,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够增加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有一些增味的作用。这是不是很符合老生茶滋味的感受,虽然苦涩降低但是滋味浓厚,并且有很不错的回甘,余味较长。Kokumi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第六味觉,也找到了它的味觉受体,和甜味苦味的受体一样都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CaSR钙敏感受体。印象中好像是在二型味蕾细胞表达与T1R家族有协同作用。 同样,在香气中,我们也要找到类似的感官规律,与仓储时间和品质正相关。仓储良好的老生茶香气显然区别于熟茶的陈香,stale,这在英文语境里也有霉味的意思,我觉得挺不好的。老生茶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以木质香为最主要的特征香气变浓。木质香如何定义呢,其实大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非常具体的感受,而是把它当成一类气息类型。比如说有些香水有木质调,我们的沉香,檀香,崖柏还有很多红木都具有本身的木质香,作为一种香气的描述符号,有很多具体的香气都可以归为木质香然后,我们想要把这种感官特征跟其他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来鉴定出到底是哪些成分导致了这样的特征风味,就需要对感官描述进行数字化的定量,说白了就是需要打分。这种打分并不是我们随口一说,审评人员需要根据标准品的浓度表现出的滋味强度进行打分定义,比如说我们最常说的苦涩就是用咖啡碱和EGCG来作为标准品进行分值的定义,Kokumi呢也有其味觉标准品,就是谷胱甘肽。香气主要是定义香气类型,比如使用己醇表示“新鲜”,苯乙醇表示“花和果味”,薄荷醇为“草本”,1-八烯-3-醇表示“坚果”,,雪松醇为“木质”,3、5、5-三甲基环己烷-1、2-二酮的“烟熏”。 经过这样的训练,并且我们需要挑选能够稳定打分的审评员来进行评价,需要六个以上。通过这样的打分,就是定量描述分析QDA,通常会做成雷达图,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从数据上看到不同茶叶最主要的感官特征的强度差异。 然后,我们想要把茶叶成分和感官特征联系起来,得出一个普适规律的话,那么数据量越大,结论越具有代表性。 怎么扩大数据量呢,一方面是增加样本数量,另一方面是检测出更多的物质。 另一种增加数据量的方式是提升技术手段,检测到更多的物质。 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整体而言,这些变化引起普洱生茶的鲜味、苦味、涩味随仓储逐渐降低,而酸味与浓厚味(Kokumi)则显著增加。 滋味成分上 我们熟悉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酯类和非酯类儿茶素的总含量显著降低(P < 0.01),而总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 < 0.01)。除CG和GCG外,8种儿茶素中,除CG和GCG外,其他6种儿茶素(C、EC、EGC、GC、ECG、EGCG)在贮藏过程中持续显著下降(P < 0.01)。没食子酸等酚酸显著增加(P < 0.01),特别是在中期储存期间,这是由于ECG和EGCG等酯类儿茶素的水解,而没食子酸的缩合导致长期储存后鞣花酸的积累。正因为这样的规律,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得出苦涩味的下降和儿茶素相关,这从过往的研究和标准品的滋味添加实验都能验证。 但我们还是需要找到和仓储品质或者说如果我们认为仓储品质来越好的话,就是和仓储时间正相关的物质,这怎么我们熟知的品质成分都在降低呢。有什么升高呢,之前提到的茶三素,但是本文没有测定,主要原因就是虽然它升高了,但如果就是这类物质是最关键的老茶的品质成分的话,那红茶呢,茶黄素茶红素非常高,黑茶类包括普洱熟茶茶褐素极高,没有人会认为熟茶做到老生茶带来的那种品质体验吧,不能这样去类比。 当然显然熟茶的醇厚度比老生茶也要强,这点有茶褐素的功劳,我们云农茶学院的刘晓慧老师和我师妹做了这个课题。但是茶红素和茶褐素是很复杂的儿茶素,多糖,生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的复合物,结构并不清晰,是一类并非一个物质。那我们说生茶的Kokumi浓厚味的增加,就还需要用更多的数据量去更精确的筛选出相关的化合物或者类别。 代谢组学的代谢物我们先根据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分类:类黄酮,有机酸、140种酚类、133种脂类、122种氨基酸、108种生物碱和125种萜类。61种酚酸,16种酚酸酯和10种单宁酸 普洱生茶(RaPT)在自然存储过程中,其化合物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大类别: 黄酮类: 以儿茶素类为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如EGCG、ECG)的显著减少。 儿茶素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和糖苷类儿茶素明显减少。 黄酮醇苷类水解为游离型黄酮醇,花色苷类也水解增加游离型化合物。 黄烷酮类显著下降,查尔酮类显著上升。 形成儿茶素衍生物(如普洱素、茶螺素、Teadenol A等),增强口感厚度与鲜爽度(Kokumi味)。 酚类及酚酸类: 酚酸酯(如茶没食子酸酯、绿原酸)水解,游离没食子酸、咖啡酸明显增加。 没食子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酚酸类(如香草酸)。 香豆素类、甲氧基酚类含量增加,简单酚类含量减少。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氨基酸含量(尤其是L-茶氨酸、蛋白氨基酸)明显减少,导致鲜味(umami)下降。 氨基酸衍生物(如N-乙酰基氨基酸、肽类)积累,增加口感厚度(Kokumi味)。 有机酸、糖类与嘌呤类生物碱: 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含量变化较小,但可能影响酸味(sourness)。 单糖类含量增加,二糖类(如蔗糖)减少。 嘌呤类生物碱(咖啡因、茶碱)含量下降,降低苦味。 和Kokumi相关的化合物类别: 儿茶素衍生物: 如普洱素(Puerins)、茶螺素(Teasperin)以及含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黄烷-3-醇(EPSFs)。 氨基酸衍生物和肽类: 如N-乙酰氨基酸(油酰甘氨酸、N-乙酰酪氨酸)等 糖醇类化合物: 山梨糖醇(D-Sorbitol) 化合物均展现出很强的与钙感受受体(CaSR)的分子对接结合能,支持了其为关键Kokumi味化合物的假设。 香气方面 普洱生茶在仓储过程中香气的变化表现为: 新茶阶段:主要呈现新鲜、花香和果香。 陈化阶段:新鲜和花香逐渐减弱,木香、草本香、坚果香和烟熏香逐渐增强。 陈年阶段:以木香为主要特征,伴随明显的草本、坚果和烟熏气息。 整体表现为香气类型逐渐从新鲜、花果转变为以木香为主导的复合陈化香​ 一个反直觉的发现:香气化合物的数量和含量均在仓储中增加 醛类,酮类,酸类,酯类杂环化合物都在仓储中增加,但是就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虽然组间按照平均值比较的话,有这样的变化规律,陈茶老茶都高于新茶。但是由于组内样本的差异比较大,所以统计学分析中没有显著性。显著性最强的一类,是酰胺类。 关于香气有一类物质出镜率很高,就是萜类,萜烯类化合物,就是异戊二烯为基本单元的一类物质,代表物质:柠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薄荷醇(menthol)。 主要存在于柑橘类、水果、薄荷等植物中,贡献清新、柑橘香或花香。 因此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分类方式将这些化合物分为脂肪族,萜类,还有芳香族,萜类化合物整体含量相对稳定,但组成和类型发生显著变化。 部分萜类化合物显著增加,尤其是具备陈化香气特征的特定萜类化合物。 二氢猕猴桃内酯(Dihydroactinidiolide)明显增加,从新茶阶段103.86 μg/kg上升至陈化阶段的272.09 μg/kg,陈年阶段为264.82 μg/kg。呈现甜香、花香、坚果香和木香,对陈香形成有重要贡献。 α-松油醇(α-Terpineol)仓储过程中含量显著增加,特别在陈年阶段明显上升。 表现出明显的木香和烟熏香特征。过去我认为烟味通常都是工艺造成的,当然这也是最大的因素,现在看来也是有可能在转化中产生类似烟味的香气物质的。 3,5,11,15-四甲基-1-十六碳烯-3-醇(3,5,11,15-tetramethyl-1-hexadecen-3-ol)仓储过程中明显增加,尤其在陈年茶阶段,其含量显著提高。具备明显的木香和草本香气,推测可能由植物中叶绿醇的异构化反应产生。 其他萜类化合物变化: 如β-环柠檬醛(β-cyclocitral)以及荷叶醇(hotrienol)等萜类化合物呈现下降趋势,这些化合物多表现为鲜爽、花香、果香类气味,其减少与鲜爽感降低相对应。 芳香族化合物(Aromatics): 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如1,2,3-三甲氧基苯、3,4-二甲氧基甲苯)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大幅增加,是木香和陈香的重要贡献物质。 呋喃类与吡咯类化合物(如1-乙基-2,5-吡咯烷二酮)在陈化和陈年阶段大量增加,贡献坚果香和木香。 整体趋势表现为醛类、酮类、甲氧基芳香族化合物和萜烯类在仓储中增加;而与新鲜和花香关联的醇类则显著减少。​

42分钟
1k+
1周前

vol.56 边地茶事:泰北美斯乐、金三角、咖啡与乌龙茶

去年长虫山小卖部上了一款云南东方美人,很多朋友喝到后觉得很好喝的同时也惊讶原来云南也有乌龙茶。提到云南乌龙茶,其实背后有一段非常丰富的故事,我们今天想详细展开聊一下,但在此之前,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云南再往西南的泰国北部。 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4集《他乡,故乡》讲述了来自中国台湾的制茶人阿铭在泰国北部山区美斯乐种茶、制茶的故事,片中很大篇幅聚焦了他制作的东方美人茶,这种“虫做一半,人做一半”的茶,也用一杯茶勾连起喝茶叶品种、制茶技艺以及茶汤审美的流动。美斯乐,是泰国北部重要的产茶区,这里虽然地处泰国,但是人们讲中国话,饮食习惯也和云南差不多。这群人为何会生活在这里?山坡上连片的茶园是谁种的?这里的东方美人茶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一一探寻。 主播|安然 静茜 嘉宾|缪芸 缪芸: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人类学博士,现就职于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领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转型、社会转型和社区发展,近期关注云南的普洱茶、咖啡、松茸、葡萄酒等作为当地重要经济来源的地方风物产业。她关注的议题主要围绕不同的地方风物特性如何造就不同的区域发展路径,以及如何重塑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网络。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02:49 美斯乐历史溯源:地缘政治视角下的金三角、孤军后裔、山地生态 05:18 台系乌龙品种引进与制茶工艺本土化 06:50 缪芸田的野观察:咖啡、茶以及云南方言和美食的亲切感 08:27 静茜十年前的田野记忆,一些机缘巧合的相遇 13:53 罂粟替代种植工程中的台湾技术援助与产业扶持 18:51人类学者在美斯乐的工作状态:很多时候就像开盲盒 28:21 从景迈山到美斯乐,最大的不同的什么? 30:05 美斯乐的茶叶品种,以及乌龙茶制作工艺 33:19 美斯乐茶叶的流通体系 39:45 一个美斯乐茶老板从云南西双版纳进口普洱茶的传奇故事 44:33 流动的边界:阿卡人族群迁徙史·美斯乐三重文化层积 46:45 当地的教育,泰文学校和华文学校 51:00 云南、台湾、以及美斯乐东方美人的品鉴,三款茶的区别在哪里? 61:25 给美国咖啡公司写信的阿卡青年 70:10 缪芸写景迈山的书记推荐:《命运·主场·限:一个茶村的生长故事》 片头/片尾音乐: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本期节目两大彩蛋!不要错过! 彩蛋1:我们将送出两本由缪芸签名的《命运·主场·限:一个茶村的生长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留言截止日期为4月3日20:00。 彩蛋2:我们准备了5份美斯乐东方美人茶茶样,每份6克,刚好一泡。本期节目播出后,前5位在长虫山小卖部下单云南东方美人茶的茶友将会同时收到一份美斯乐东方美人茶茶样,大家可以对比品鉴,喝喝看有什么不一样。 本期节目提到纪录片及其论文: 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陈君玉《泰北华人村新生代华裔语言生活研究》(云南大学博士论文) 赵敏《泰北美斯乐的茶叶生产与茶文化》(《农业考古》,2018年2月) 李祺 《泰北云南籍华人融合问题:以美斯乐为例》(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以下美斯乐茶园、街景照片,由缪芸提供:

78分钟
1k+
4周前

Vol.55 茶马古道:一场100天的浪漫冒险与30年的狂飙现实

今天我们来云南旅游,喝普洱茶,经常会听到的一个概念是“茶马古道”,大理、丽江是茶马古道小镇,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雕塑。还有各种普洱茶的传说,茶叶都是驮在马背上发酵而成。云南有“茶马古道遗址公园”,但今天似乎我们很少见到真正的“茶马古道”长什么样子,茶马古道在哪里,由谁开辟,什么时候开辟,似乎这个概念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有趣的是,古道的存在时间很长,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是1990年才正式被一群年轻学者提出的。直到今天也才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后不仅在学术领域,也很罕见地从学术圈破圈进入到商业和大众文化传媒领域,成为普洱茶宣传路上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帮助普洱茶被广为人知,也有很多相关影视作品。 我们的播客第16期聊过茶马古道上的巫蛊和传说(vol.16 茶马古道上的巫蛊与传说),在第33期提到过普洱茶独特的时空性,而其中普洱茶的空间扩增性就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vol.33 普洱茶本位主义:一个流动的时空,才令人期待)。茶马古道开创了一种和传统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这些古道上的马帮,他们像希腊航海家一样,每年夏天出发冬天回家,在冒险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文明和物质的交流。 茶马古道的确太丰富太迷人,一期是没办法完全讲述清楚的(当然我们这期也很难)。今天我们试图通过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带大家回到茶马古道诞生的原点,看看“茶马古道”到底是如何发展至今成为讲述云南故事时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 这本小书的六位学者历时一百多天的徒步考察,他们各有特长,充满活力,这本书不仅是茶马古道的开山之作,更是一段关于文明交流与冒险的故事。 主播|安然 静茜 02:01 探寻茶马古道的原点:一本出版于一九九二年的经典小书 07:15 茶马古道六君子: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 13:58 考察缘起:一次方言调查的意外收获以及云南大学的学术传统 16:38安然的读后感:比想象中的难读,居然一点都不学术? 19:10 书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以及几点感触:唐僧其实可以从云南去印度,哈尼族服饰上的海贝来自马尔代夫的合理性 22:46 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云南有那么多古茶树 24:01 静茜的读后感:考察的一天,藏地的奇妙民俗,队员们差一点就菌中毒! 29:06 茶马古道的精神:冲破阻碍,跨越大山大河,去接触、去交流 29:00 如何定义茶马古道?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交通网络,一条文化走廊 31:43 茶马古道起源的两种视角:中原和边疆,官方与民间 31:58 官方视角下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 36:20 民间的叙事:横断山脉、马帮、碎片化以及逃避统治的艺术 40:51 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以及青藏线 43:35 茶马古道的特点:世界最高、最险峻、最独特的徒步路线 48:52 从西南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不仅仅是命名,更是重写历史 51:33 丝绸与茶:都是在远征世界,但影响不一样 57:01从学术概念到国保单位:茶马古道前二十年的历程 65:05 作为商业符号的茶马古道:文化IP与普洱茶的兴盛 69:37体验茶马古道:寻找理想中的古道之旅 67:42 体验茶马古道的最佳方式就是徒步,而且要像西班牙朝圣之路、日本熊野古道那样走很久 77:42当下推荐体验茶马古道的两条路线:西双版纳路线以及大理、丽江路线,每个人都可以绘制自己的茶马古道地图 80:38 当下茶马古道研究的遗憾:缺乏现场感与细节 《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这是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考察随笔,记录了6位学者在1990年7月-10月间,用了一百多天,步行在云南、西藏、四川交界处考察的见闻,其中涉及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借用云大的古代文学教授张文勋先生在序言里的概括:这本书有散文诗式的书写,有素描式的记录,有史诗式的叙述,也有徐霞客式的笔调。 这六位学者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因为有了这一次在滇藏川地区的深入考察以及这本书的出版,才有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以及后续的相关研究和文化遗产。 考察队员是60年代生人,他们在进行茶马古道考察的时候只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六位作者的介绍,写得很有意思。 图:《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封底的作者介绍 图:《茶马古道风情录》一书中收录的考察队照片 茶马古道的高、险、美以及丰富性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 最雄伟、最险峻 、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古道。它纵横交错于横断山脉及 青藏高原的滇 、川、藏三省之间, 其沿线地势差异最大, 地质结构最复杂, 多处于高山峡谷或急流险滩之间, 加上复杂多变的气候, 使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无比艰险又美不胜收”。 “高 ”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茶马古道大多地处海拔 2000多米至 5000 多米之间, 像滇、藏段沿途就经过白茫雪山、梅里雪山、高黎贡山 、哈巴雪山及喜马拉雅山。它或延伸于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峰, 或穿梭于高山峡谷的原始密林丛中。 “险”也是茶马古道的一大特点。这个 “险 ” 即有艰险, 又有危险 。因为古道很窄, 一般只有两尺多宽, 有的更窄, 跋涉在这乱石叠障的悬崖峭壁间, 稍有不慎, 便葬身谷底, 死不见尸。经常会遭遇突然的泥石流, 如果遇到山洪暴发, 避之不及,也会丧命。恶劣的气候加上艰险的路程, 使赶马人经常处于生与死的边缘, 山道的危险已让人心悸, 更为可怕的是匪盗的打劫袭击。在每一个赶马人的记忆里, 都遭遇过匪盗袭击, 也目睹过同伴被土匪打死, 倒在自己面前。一般商家实力雄厚的上百驮的马队, 都是人人备枪、备刀, 全副武装。 “美”是茶马古道沿途特有的自然景观。顶级徒步线路,松赞酒店的选址都是在茶马古道沿线,很适合作为隐世、徒步选择。 “丰富性”:二十多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饮食。同样是茶,但是不同民族有独特的喝茶方法。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经济贸易、文化文明的通道,是世界上最美、最高、最崎岖的道路之一,是众多民族的迁徙路线,是各种宗教、文化和多元复杂语言的传播通道,是21世纪复苏的“亚洲走廊”(Asian Corridor) 茶马古道:从学术概念到国保项目 引用周重林和凌文锋刊登在2010年《文化遗产》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1992年:六人记录此次考察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茶马古道”专著。最初反响平平,当时国内流行的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谓的“茶马古道”并没有太多人讨论和关注。 2000年后,随着普洱茶的热销,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诞生,“茶马古道”主题的旅游的兴起,这一概念逐渐从一个学术概念,变成一个文化IP。 2001年,云南导演郝跃骏的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上映,拍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马帮,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十数个国内外奖项,引发了人们对西南山区马帮的极大关注。2003年,田壮壮的《茶马古道•德拉姆》上映,在片名上就直接使用了茶马古道四个字,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2004年,电视剧《大马帮》开播,2005年7~8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了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在这两部作品的推波助澜之下,“茶马古道”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一个概念。 同时,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茶马古道”成为了普洱茶商家促销宣传的有效手段,从而使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如2005年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茶,直奔北京城而去,吸引了全国媒体记者和观众、读者的眼球。 2007年,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茶马古道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所长便是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研究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和学术资源忘了,研究视野是宽广,一直在出版茶马古道的相关书籍。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对茶马古道这一问题进行关注。 2008年由单霁翔等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第3040号提案,名为“关于重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案》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手丰碑。她千载不息,孕育了多姿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不朽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能够表现我国西南地区、一段时期内社会商品的互惠交换,以及思想的相互交流。随着茶马古道上所发生的宗教、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底,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云南省文物局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对茶马古道的线路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对茶马古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在自身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中国西北、西南等茶马古道现状,撰写了《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报告》。 2011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云、贵、川三省茶马古道成为国保单位的评审工作在北京展开,许多区域茶马古道从零保护状态一举升格为国家保护,这是中国西南区第一条受国家保护的大型文化线路,为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商业符号的茶马古道 得益于普洱茶的投资和消费热潮,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旅游需求激增。21世纪初,云南、四川等地经营边茶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转型困难,出现了亏损和资不抵债的情况,政府负担和包袱较重。一些民营资本意识到商机的到来,开始收购历史悠久的国营茶企,推动改制转型。普洱茶等具越陈越香的特性,港台商人看到了茶叶的金融属性,炒作普洱茶并将这股投资热引向内地。政府和一些行会组织意识到,这是发展本地经济的良好契机,也乐于协力支持。于是,各方联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其中2005年马帮驮载普洱茶进京、滇茶马帮西藏行等受到广泛关注。 各地政府意识到“茶马古道”概念在民众中深度普及,是招徕、吸引游客观光的良好契机,宣传、旅游、文物等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联动,发起了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学术研讨会、联合展览、博览会等。这时“茶马古道”已经从学术界“出圈”,成为工商业、休闲观光业、文化娱乐业等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大众化概念。也就是说,经过20年的发展,“茶马古道”已经从学术概念演变成文化符码,成为产业的文化品牌和标签,成为拉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与“南方丝绸之路”等同类型的概念相比,“茶马古道”这些方面的价值也是其他概念难以企及的。在商业和旅游等经济价值前景的憧憬和想象力的激发之下,各方都在探讨和呼唤茶马古道的开发问题。 来云南怎么感受茶马古道文化 理想的两条线路: 1、从易武到景洪、从景洪到勐海:一河之隔,异域与汉地 2、从大理到巍山到丽江到虎跳峡:大理三道茶、巍山盖碗茶、丽江烤茶、香格里拉酥油茶;白族、汉族、纳西族、藏族;都是顶级风光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和影片 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杨静茜、胡皓明、凌文锋《茶马古道风情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杨潇的《重走》,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杨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美] 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三联书店,2019. 周重林、凌文锋《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田壮壮《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 郝跃骏《最后的马帮》,2001 NHK《茶马古道》,2009. B站up主岳路山《百日大横断》. 电视剧《大马帮》,2004. 电视剧《茶马古道》,2005.

87分钟
2k+
2个月前

Vol.54 在日本大阪开中国茶馆是一种什么体验?

大阪一家名为FLOW LIFE STYLE的中国茶馆里,安然与小高聊开了。 小高从昆明到日本,一开始学习精品咖啡和咖啡店铺经营,但最终选择在大阪开设一家中国纯茶馆,用云南茶打开市场。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茶有何特别?一杯茶的滋味能否跨越国界获得认可? 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家异国的中国茶馆,一起探索一个空间,一杯茶汤背后的故事。 主播|安然 嘉宾|小高 云南昆明人,在日本生活了11年,目前在大阪经营FLOW LIFE STYLE中国茶馆。小高大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在料理专门学校学习咖啡综合科(为开设咖啡馆而设的学科),主攻咖啡师专业。毕业后,在大阪的 MEL Coffee Roasters 工作,该店店长是日本 SCAJ 咖啡赛事手冲比赛的总评委。在 MEL 工作期间,每天参与杯测和咖啡出品的练习,并定期接受感官训练。 时间轴: 01:23 小高一开始学的是咖啡,为什么选择开一家中国纯茶馆? 05:20 日本的喝茶氛围,不了解的人很多,但喜欢的也在增多 08:19 居然!日本的茶叶市集也开始出现云南百年古树白茶了 08:39小高在日本开茶店都做了哪些准备:从学习到实践,准备了七八年的时间 11:00 FLOW LIFESTYLE 是泡茶的过程,也是喝茶境界 13:59 吧台泡茶,用咖啡店的方式,一对一与客人交流 16:16 经营茶店的思路,根据日本人的喝茶喜好和习惯,来准备产品 19:08意外:小青柑受到日本消费者青睐:滋味、独特外形及冲泡的仪式感 23:08 日本对中国茶的印象与选择:喜欢、认知与距离感 27:05 日本男生更接受普洱熟茶,偏好鼻前香的女生们更喜欢乌龙茶 27:50 日本消费者最关注的茶叶问题:六大茶类、cha和tea以及冲泡方法 29:24 中国茶的魅力:丰富性和多样性 31:30 在茶馆的氛围里里“被治愈” 37:56 在小高的茶馆不仅可以喝云南茶,还可以吃到香菜馅的水饺 FLOW LIFE STYLE账号以及地址: 店铺地址:大阪府枚方市東香里元町 28-37 营业时间:周二—周六,上午11:00-下午5:30 店内&产品照片: 请设计师专门设计的产品包装 喝茶体验

39分钟
1k+
3个月前
长虫山茶话会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