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5 茶马古道:一场100天的浪漫冒险与30年的狂飙现实
今天我们来云南旅游,喝普洱茶,经常会听到的一个概念是“茶马古道”,大理、丽江是茶马古道小镇,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雕塑。还有各种普洱茶的传说,茶叶都是驮在马背上发酵而成。云南有“茶马古道遗址公园”,但今天似乎我们很少见到真正的“茶马古道”长什么样子,茶马古道在哪里,由谁开辟,什么时候开辟,似乎这个概念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有趣的是,古道的存在时间很长,但“茶马古道”这个概念是1990年才正式被一群年轻学者提出的。直到今天也才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后不仅在学术领域,也很罕见地从学术圈破圈进入到商业和大众文化传媒领域,成为普洱茶宣传路上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帮助普洱茶被广为人知,也有很多相关影视作品。
我们的播客第16期聊过茶马古道上的巫蛊和传说(vol.16 茶马古道上的巫蛊与传说),在第33期提到过普洱茶独特的时空性,而其中普洱茶的空间扩增性就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vol.33 普洱茶本位主义:一个流动的时空,才令人期待)。茶马古道开创了一种和传统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交流方式,这些古道上的马帮,他们像希腊航海家一样,每年夏天出发冬天回家,在冒险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文明和物质的交流。
茶马古道的确太丰富太迷人,一期是没办法完全讲述清楚的(当然我们这期也很难)。今天我们试图通过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带大家回到茶马古道诞生的原点,看看“茶马古道”到底是如何发展至今成为讲述云南故事时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
这本小书的六位学者历时一百多天的徒步考察,他们各有特长,充满活力,这本书不仅是茶马古道的开山之作,更是一段关于文明交流与冒险的故事。
主播|安然 静茜
02:01 探寻茶马古道的原点:一本出版于一九九二年的经典小书
07:15 茶马古道六君子: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
13:58 考察缘起:一次方言调查的意外收获以及云南大学的学术传统
16:38安然的读后感:比想象中的难读,居然一点都不学术?
19:10 书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以及几点感触:唐僧其实可以从云南去印度,哈尼族服饰上的海贝来自马尔代夫的合理性
22:46 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云南有那么多古茶树
24:01 静茜的读后感:考察的一天,藏地的奇妙民俗,队员们差一点就菌中毒!
29:06 茶马古道的精神:冲破阻碍,跨越大山大河,去接触、去交流
29:00 如何定义茶马古道?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交通网络,一条文化走廊
31:43 茶马古道起源的两种视角:中原和边疆,官方与民间
31:58 官方视角下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
36:20 民间的叙事:横断山脉、马帮、碎片化以及逃避统治的艺术
40:51 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以及青藏线
43:35 茶马古道的特点:世界最高、最险峻、最独特的徒步路线
48:52 从西南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不仅仅是命名,更是重写历史
51:33 丝绸与茶:都是在远征世界,但影响不一样
57:01从学术概念到国保单位:茶马古道前二十年的历程
65:05 作为商业符号的茶马古道:文化IP与普洱茶的兴盛
69:37体验茶马古道:寻找理想中的古道之旅
67:42 体验茶马古道的最佳方式就是徒步,而且要像西班牙朝圣之路、日本熊野古道那样走很久
77:42当下推荐体验茶马古道的两条路线:西双版纳路线以及大理、丽江路线,每个人都可以绘制自己的茶马古道地图
80:38 当下茶马古道研究的遗憾:缺乏现场感与细节
《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这是一本出版于1992年的考察随笔,记录了6位学者在1990年7月-10月间,用了一百多天,步行在云南、西藏、四川交界处考察的见闻,其中涉及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等。借用云大的古代文学教授张文勋先生在序言里的概括:这本书有散文诗式的书写,有素描式的记录,有史诗式的叙述,也有徐霞客式的笔调。
这六位学者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因为有了这一次在滇藏川地区的深入考察以及这本书的出版,才有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以及后续的相关研究和文化遗产。
考察队员是60年代生人,他们在进行茶马古道考察的时候只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这本书的封底有这六位作者的介绍,写得很有意思。
图:《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封底的作者介绍
图:《茶马古道风情录》一书中收录的考察队照片
茶马古道的高、险、美以及丰富性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 最雄伟、最险峻 、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古道。它纵横交错于横断山脉及 青藏高原的滇 、川、藏三省之间, 其沿线地势差异最大, 地质结构最复杂, 多处于高山峡谷或急流险滩之间, 加上复杂多变的气候, 使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无比艰险又美不胜收”。
“高 ”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茶马古道大多地处海拔 2000多米至 5000 多米之间, 像滇、藏段沿途就经过白茫雪山、梅里雪山、高黎贡山 、哈巴雪山及喜马拉雅山。它或延伸于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峰, 或穿梭于高山峡谷的原始密林丛中。
“险”也是茶马古道的一大特点。这个 “险 ” 即有艰险, 又有危险 。因为古道很窄, 一般只有两尺多宽, 有的更窄, 跋涉在这乱石叠障的悬崖峭壁间, 稍有不慎, 便葬身谷底, 死不见尸。经常会遭遇突然的泥石流, 如果遇到山洪暴发, 避之不及,也会丧命。恶劣的气候加上艰险的路程, 使赶马人经常处于生与死的边缘, 山道的危险已让人心悸, 更为可怕的是匪盗的打劫袭击。在每一个赶马人的记忆里, 都遭遇过匪盗袭击, 也目睹过同伴被土匪打死, 倒在自己面前。一般商家实力雄厚的上百驮的马队, 都是人人备枪、备刀, 全副武装。
“美”是茶马古道沿途特有的自然景观。顶级徒步线路,松赞酒店的选址都是在茶马古道沿线,很适合作为隐世、徒步选择。
“丰富性”:二十多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饮食。同样是茶,但是不同民族有独特的喝茶方法。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经济贸易、文化文明的通道,是世界上最美、最高、最崎岖的道路之一,是众多民族的迁徙路线,是各种宗教、文化和多元复杂语言的传播通道,是21世纪复苏的“亚洲走廊”(Asian Corridor)
茶马古道:从学术概念到国保项目
引用周重林和凌文锋刊登在2010年《文化遗产》第4期上的一篇文章《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1992年:六人记录此次考察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茶马古道”专著。最初反响平平,当时国内流行的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谓的“茶马古道”并没有太多人讨论和关注。
2000年后,随着普洱茶的热销,以及一些影视作品的诞生,“茶马古道”主题的旅游的兴起,这一概念逐渐从一个学术概念,变成一个文化IP。
2001年,云南导演郝跃骏的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上映,拍的是云南怒江地区的马帮,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十数个国内外奖项,引发了人们对西南山区马帮的极大关注。2003年,田壮壮的《茶马古道•德拉姆》上映,在片名上就直接使用了茶马古道四个字,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2004年,电视剧《大马帮》开播,2005年7~8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了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在这两部作品的推波助澜之下,“茶马古道”成为了妇孺皆知的一个概念。
同时,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茶马古道”成为了普洱茶商家促销宣传的有效手段,从而使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如2005年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茶,直奔北京城而去,吸引了全国媒体记者和观众、读者的眼球。
2007年,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茶马古道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所长便是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研究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和学术资源忘了,研究视野是宽广,一直在出版茶马古道的相关书籍。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对茶马古道这一问题进行关注。
2008年由单霁翔等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第3040号提案,名为“关于重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案》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手丰碑。她千载不息,孕育了多姿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不朽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能够表现我国西南地区、一段时期内社会商品的互惠交换,以及思想的相互交流。随着茶马古道上所发生的宗教、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底,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云南省文物局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对茶马古道的线路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对茶马古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在自身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中国西北、西南等茶马古道现状,撰写了《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报告》。
2011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云、贵、川三省茶马古道成为国保单位的评审工作在北京展开,许多区域茶马古道从零保护状态一举升格为国家保护,这是中国西南区第一条受国家保护的大型文化线路,为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3年,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商业符号的茶马古道
得益于普洱茶的投资和消费热潮,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旅游需求激增。21世纪初,云南、四川等地经营边茶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转型困难,出现了亏损和资不抵债的情况,政府负担和包袱较重。一些民营资本意识到商机的到来,开始收购历史悠久的国营茶企,推动改制转型。普洱茶等具越陈越香的特性,港台商人看到了茶叶的金融属性,炒作普洱茶并将这股投资热引向内地。政府和一些行会组织意识到,这是发展本地经济的良好契机,也乐于协力支持。于是,各方联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其中2005年马帮驮载普洱茶进京、滇茶马帮西藏行等受到广泛关注。
各地政府意识到“茶马古道”概念在民众中深度普及,是招徕、吸引游客观光的良好契机,宣传、旅游、文物等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联动,发起了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学术研讨会、联合展览、博览会等。这时“茶马古道”已经从学术界“出圈”,成为工商业、休闲观光业、文化娱乐业等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大众化概念。也就是说,经过20年的发展,“茶马古道”已经从学术概念演变成文化符码,成为产业的文化品牌和标签,成为拉动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与“南方丝绸之路”等同类型的概念相比,“茶马古道”这些方面的价值也是其他概念难以企及的。在商业和旅游等经济价值前景的憧憬和想象力的激发之下,各方都在探讨和呼唤茶马古道的开发问题。
来云南怎么感受茶马古道文化
理想的两条线路:
1、从易武到景洪、从景洪到勐海:一河之隔,异域与汉地
2、从大理到巍山到丽江到虎跳峡:大理三道茶、巍山盖碗茶、丽江烤茶、香格里拉酥油茶;白族、汉族、纳西族、藏族;都是顶级风光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和影片
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杨静茜、胡皓明、凌文锋《茶马古道风情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杨潇的《重走》,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杨斌《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美] 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三联书店,2019.
周重林、凌文锋《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田壮壮《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
郝跃骏《最后的马帮》,2001
NHK《茶马古道》,2009.
B站up主岳路山《百日大横断》.
电视剧《大马帮》,2004.
电视剧《茶马古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