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试试
上海译文的首档播客

Album
主播:
数字译文、刘盟赟
出版方:
数字译文
订阅数:
1.22万
集数:
27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太阳底下无新事,为什么还要重启试试? 作为上海译文的首档播客,我们“贼”心不死地想要没话找话,旧衣新裁,尝试在大家熟极而流的话题里,唠些有点新意的嗑。 那么我们都会聊些什么呢?从文化、文学、历史里的固有概念入手,尝试通过聊天给它一个新的支点,然后撬一撬,松松土,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被遮蔽、被躲藏的故事与见识。
重启试试的创作者...
重启试试的音频...

vol.27 对话成谨济:韩江小说中的“威权与身体”

嘉宾:成谨济(韩国首尔市立大学) 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颁给了一位韩国七零后作家韩江。韩江是谁?她写过什么?她又为什么会获奖?一时间让中国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单就作为一个整体的“韩国文学”来说,随着2017年赵南柱的《82年的金智英》爆火,搭乘东亚女性运动的快船,韩国文学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不算小的热潮,自此中国读者对韩国文学的认识不能说是一片空白,起码对金爱烂、韩江、赵南柱等作家的名字不会陌生。但也恰恰是“热潮”的余温尚存,让我们提到韩国文学时,总会先与女性文学捆绑在一起,成为人们认识韩国文学的象征门径,这样一来,多少也就局限了更多理解韩国文学的可能。 韩江的获奖,特别是诺贝尔颁奖词中:“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以及她在获奖演说《光与线》中写到:过去能否帮助现在?死者能否拯救活着的人?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在她诗意灵动的文字与女性书写背后,似乎潜藏着更复杂的思想与历史的景深。特别是在《素食者》之后完成的《少年来了》与《不做告别》中,光州与济州,已不再是地图上两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成为某种直面人类痛苦与深渊的象征符码。 基于此,本期播客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的成谨济老师,他是韩江的同代人,有着一些共通的时代经历与记忆,这次请成老师从同代时代人的角度,站在韩国学者与读者的立场,和我们一起从内部聊聊韩江、韩国与韩国的文学。 【时间轴】 * 00:04 除了女性主义文学,我们该如何走进韩国文学的历史纵深? * 04:21 比起韩江,在韩国国内黄皙暎、高银这样的作家更受到期待 * 08:14 对我来说阅读韩江的小说,是非常“难受”的体验 * 10:12 以尹锡悦政府的“戒严”call back 韩江的获奖 * 13:05 戒严当晚,走向国会的人就是《首尔之春》电影里那些没有死去的示威者 * 16:03 作为韩江与奉俊昊在延世大学的学长,那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底色是什么? * 22:18 1980年5月18日,光州开始出现残酷的镇压行动。《少年来了》写的就是这之后7天里发生的事情 * 29:45 “光州事件”背后真正抵抗的人并不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 * 30:19 八十年代初期学生运动的精神底色:耻辱与羞愧 * 31:52 上大学之后,才慢慢看到那些被压抑的、淡化的、掩盖的历史与文化 * 38:06 为了和民众结合,很多大学生放弃了文凭 * 38:52 韩国在八九十年代的音乐运动,现在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现象 * 44:27 通过卡式磁带以及地下印刷,左翼文化得以在当时被释放 * 47:41 劳动文学的影响力:朴劳解、白无产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 * 51:43 韩江、李在明、奉俊昊,那些“386”世代们 * 54:13 对历史持续而诚实的清理为韩江文学的血肉搭建了坚实的骨架 * 59:24 什么是济州4·3事件? * 62:15 很多人不知道朴正熙还参加过“南方劳动党” * 64:06 萨满与身体写作:韩江小说里的鬼气从何而来? * 67:45 巫是韩国传统的信仰形式 【本期歌单】 你不要担心-野菊花 你不要担心-李笛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80分钟
99+
1周前

Vol.26 对话戴锦华|上影节回顾:瓦尔达女士!我们对你略知一二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致敬单元迎来了“新浪潮的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此次影展以“沉思不停,好奇不止”为主题,通过回顾瓦尔达近60年漫长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15部影片(包括6部短片,9部长片,其中故事片5部,纪录片10部),向这位始终坚持创作、保持好奇、关心周遭世界的艺术家致敬。 早于法国“新浪潮”的小子们五年,瓦尔达就以她首部自导自编的长片《短角情事》(也有译为《短岬村》)小试牛刀,成为新浪潮的先行者。她自陈在那之前她只看过五部电影。之后她把电影当作一生志业,一会儿拍纪录片,一会儿拍剧情片;一时创作短片,一时大干长片。同时,作为女性,她不放弃生儿育女,不放弃参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如火如荼的女权主义运动,不放弃面对各种政治议题亮出自己的态度。从1928到2019,瓦尔达用自己的创作时间,亲身参与了20世纪的历史,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女性力量的代表。 * 本期播客我们非常激动地邀请到戴锦华老师时隔一年返场重启试试,通过这次影展的影片,和我们聊聊这位她最爱的女导演。 【时间轴】 01:58 为什么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这位 “老祖母”? * 04:13 当我还在捍卫胶片时,这位电影大师已经抄起DV欢快地拍了起来 * 06:29 某种意义上许鞍华之于香港新浪潮的意义,与瓦尔达之于法国相似 * 09:15 世间存在一种名曰「瓦尔达式」的生活状态 * 10:14 作为电影首作的《短角情事》:漫不经心踏出的关键一步 * 15:30 是左岸派还是新浪潮?也许根本不重要 * 22:58 曾经是小小的美丽的姑娘,后来是小小的、可爱的老太太 * 29:43 看《天涯沦落女》,如同对着我心上打了一拳! * 33:51 两个女孩在欧洲的街头流浪: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与瓦尔达的“莫娜” * 39:16 《一个唱,一个不唱》:瓦尔达的六十年代精神的延续 * 41:32 做一个永不屈从的女权主义者,管他纯粹不纯粹 * 44:50 第一次知道瓦尔达竟然和雅克·德米是一对相爱终身的爱侣 * 47:21 从来不忌惮女性主义所携带的标签,所召唤的敌意,以及可能形成的新教条 * 54:37 《达盖尔街风情》:从脐带延伸出去九十米的拍摄轨道 * 56:37 所谓的男性凝视,实际上是一种父权的权利的实施 * 59:40 “如果只选一部电影,我选……” 【延伸信息】 《阿涅斯的海滩 : 瓦尔达访谈录》 《戴锦华导读:作为小说家的波伏瓦》 【本期歌单】 Maybe Today (Satan) - Hilma Nikolaisen La Grande Ourse -Nicolas Errèra Willingly - Anna Berg 【本届上影节主题片单】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62分钟
6k+
4周前

Vol.25 对话韩少功|回到1986!我是如何“非法”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在法国去世,享年94岁。相比于很多西方文学大师作为“迟到的经典”,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被再发现、再译介的时空错位,米兰·昆德拉的“进口”与他在西方世界的被经典化之路几乎同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英语世界的出版与中文世界的面世,前后仅相差几年。这要得益于当时韩刚与韩少功根据英译本所做的翻译之功,此后这个译本和随之而来的阅读与畅销,如同一个“文本事件”成为几代读者的文化记忆。2009年在“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图书”评比中,韩少功和韩刚的译本更是名列外国文学类第四名。 米兰·昆德拉,一个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出走的作家,作为以思想性而非叙事见长的小说家,他的身份与写作,他与改革开放中国既近又远的距离感,以及他的某种不可学,让当时的中国作家与读者很难一下子给他如博尔赫斯、海明威那样“纯粹”的定位。他像一面太真实的镜子,在当时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来自自身的“容貌焦虑”,一种如何看待自身历史的怯怯追问。 本期播客,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韩少功老师,作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更是文本的创造者,历史的在场者,与我们一起聊聊他的翻译与创作之路,并尝试从外国文学的引介这个侧翼,漫谈当代中国文学的风景与歧路。 【时间轴】 * 02:31 1986,从首任美国大使夫人处第一次听说昆德拉 * 08:54 把书一撕两半,我们开始翻译昆德拉 * 09:38 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种另类的“伤痕”叙事 * 14:19 从译稿被拒到引发“昆德拉热”:打磨、审查与内部发行的曲折之路 * 20:23 兴冲冲地拜访昆德拉与始料不及地被质问 * 25:51 在“寻根”与“先锋”之间,我选择了《生命》 * 30:20 “生命(Being)”与“媚俗(Kitsch)”:所谓准确的翻译该是什么? * 40:29 梁实秋劝中国的作家都该翻译一本书 * 44:54 “轻”即是“重”,“重”即是“轻”,人生永恒的两难 * 49: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超长待机:隐秘共鸣、性与冷战思维定势 * 58:34 昆德拉的文学技巧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 01:03:33 坊间八卦1:为什么昆德拉未获诺贝尔文学奖? * 01:07:11 坊间八卦2:一本流传着的没有译者署名的译本 * 01:12:40 翻译的“较真”与小语种作家的困境 【本期歌单】 Čí je to svajbička—Mužský sbor Rovina Hey Jude—Various Artists Na to sem k vám, páni muzikanti—CM Danaj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86分钟
8k+
2个月前

Vol.24 对话文晏|姐妹情谊,是我们在困境里维系生存的纽带

六年前的二〇一九年岁杪,受《今天》杂志委托,我曾和文晏导演做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距离她的第二部长片《嘉年华》上映已过去两年。北京那时春寒料峭,有关《嘉年华》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见面的当刻,面对国内电影与现实的种种,彼此竟恍惚有些过尽千帆的怅然洒脱。转眼六年过去,她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柏林飞回国内上映,再一次地,遭遇到一片争议与喧嚣。较之往昔,甚至更为激烈与两极。 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 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 🎉重要插播!!! 我们终于一周年啦🥺!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整整24期节目了!感谢每一位收听、订阅、留言支持的听众。 为庆祝这个特别时刻✨,我们准备了「重启一周年盲盒」!每个盲盒包含上海译文出版社精品图书1本,另随机掉落我们出品的《戴锦华导读:作为小说家的波伏瓦》视频课程兑换卡或有声书兑换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在5月6日选取点赞量最高的前十位听众,把这份小小的幸运传递给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在声音里相遇~ 【时间轴】 * 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 * 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 * 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 * 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 * 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 * 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 * 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 * 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 * 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 * 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 * 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 * 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 * 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 * 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 * 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 * 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5分钟
99+
3个月前
重启试试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