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试试
上海译文的首档播客

Album
主播:
数字译文、刘盟赟
出版方:
数字译文
订阅数:
10582
集数:
24
最近更新:
1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太阳底下无新事,为什么还要重启试试? 作为上海译文的首档播客,我们“贼”心不死地想要没话找话,旧衣新裁,尝试在大家熟极而流的话题里,唠些有点新意的嗑。 那么我们都会聊些什么呢?从文化、文学、历史里的固有概念入手,尝试通过聊天给它一个新的支点,然后撬一撬,松松土,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被遮蔽、被躲藏的故事与见识。
重启试试的创作者...
数字译文
刘盟赟
重启试试的音频...

Vol.24 对话文晏|姐妹情谊,是我们在困境里维系生存的纽带

六年前的二〇一九年岁杪,受《今天》杂志委托,我曾和文晏导演做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距离她的第二部长片《嘉年华》上映已过去两年。北京那时春寒料峭,有关《嘉年华》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见面的当刻,面对国内电影与现实的种种,彼此竟恍惚有些过尽千帆的怅然洒脱。转眼六年过去,她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柏林飞回国内上映,再一次地,遭遇到一片争议与喧嚣。较之往昔,甚至更为激烈与两极。 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 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 🎉重要插播!!! 我们终于一周年啦🥺!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整整24期节目了!感谢每一位收听、订阅、留言支持的听众。 为庆祝这个特别时刻✨,我们准备了「重启一周年盲盒」!每个盲盒包含上海译文出版社精品图书1本,另随机掉落我们出品的《戴锦华导读:作为小说家的波伏瓦》视频课程兑换卡或有声书兑换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在5月6日选取点赞量最高的前十位听众,把这份小小的幸运传递给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在声音里相遇~ 【时间轴】 * 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 * 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 * 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 * 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 * 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 * 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 * 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 * 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 * 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 * 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 * 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 * 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 * 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 * 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 * 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 * 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75分钟
99+
1周前

Vol.23 对话商伟|别慌!此刻,人文学科也许春光正好!

2025年初,中国的新兴科技公司推出了开源大语言模型DeepSeek,一石掀起千层浪,不仅为国内的农历春节烧了把旺柴,更是震动美国硅谷与华尔街。随之而来的一则看似不相干的消息出现在网上,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裁撤了20多个系30多门课程,其中文科是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美国的STEM专业,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生占比不降反升。无独有偶,国内的大学这两年也陆续开始对文科专业开刀,仅西北大学,就撤销了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8个文科专业。于此形成对比的是,理工科人才却严重不足,光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103万。 凡此种种,文科在后疫情时代,再次成为被看衰的领域。之所以用“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的孩子耳边时常听到这样的“金玉良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文科犹如“二等公民”;而几乎同时,美国的艾伦·布鲁姆(Allen Bloom)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高校教育为样本,反思科学与民主的方向,痛悼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精神的败毁,呼吁重拾大学经典通识教育。 文科为什么一直被唱衰,而这次它真的会迎来自己的衰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很荣幸邀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东亚系系主任商伟老师。商伟老师自改革开放至今,近半世纪,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199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一路从求学者到执教者,如今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重镇。他的学术与教学生涯刚好也见证了文科专业这半世纪发生、发展的一重历史来路。很期待商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聊。 *前8分钟因为收音问题,音质有些不好,跟大家说声抱歉,请一定坚持到这里,之后可以放心收听🙇‍♀️! 【时间轴】 * 00:30 “文科衰落”是否是一场全球性焦虑? * 06:18 美国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关系松散 * 10:59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文学提供了一种安顿的可能性 * 17:06 哥大东亚系现状:生源未显著减少,兴趣是专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 22:54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和实际就业的矛盾关系? * 30:45 新技术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将重塑人们的社会想象 * 33:00 中国长期存在的追赶焦虑,与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 * 35:57 如果人类真的失去写作能力,我们将何以想象这个世界? * 41:36 当概括扼杀细节,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文本,更是“不可言说的震颤” * 47:55 中美人文教育模式的差异:文学史的重视 vs 文本细读的引导 * 56:17 八十年代的“文化热”:通过文学找寻自我的时代 * 1:00:39 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废料也会成为营养 * 1:05:03 这是一个全面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黄金时代 * 1:12:36 在当下,我们如何拼接自己的一手经验? * 1:16:47 跨学科的意义在于回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而非功利性的服务发展 * 1:26:05 “在与时代的关系上,我们并非完全没有主动权”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94分钟
8k+
3周前

Vol.22 对话范晔 x 滕威|对不起!我觉得网飞的《百年孤独》改编没那么成功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这在文学式微的时代是不多见,且异常珍贵的。也因此当知道Netflix买下了它的影视改编权,国内外的原著党们都开始悬着一颗心,既期待又怀疑,担心弄巧成拙,暴殄天物。然而自上个月一次性上线第一季8集至今,口碑一直保持高位,国内豆瓣评分从8.9分甚至升至9.1分,可见此次改编被大多数读者认可。 这次影视化改编,也让大家再次对《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以及它所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几何时,“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石破天惊的叙事技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读书界引爆了读者的阅读激情。许多当代中国作家,都曾能流畅地背诵出《百年独孤》开篇的那句话。由此开始,中国读者在近四十年的译介中,陆续阅读、认识了更多的拉丁美洲作家与学者。这部美剧,也提供给我们一次重新打开拉美文学与历史话题的契机:如何在当下谈论拉丁美洲这片离我们最远的土地下的故事,魔幻(magic)、孤独(Solitude)、爆炸(boom)这些我们已经习焉不察的大词,真的可以或者真的就足够用来定义或者解释这部作品以及那片大陆吗? 借着Netflix推出《百年孤独》第一季的余温,我们邀请了两位新老朋友,《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老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老师,和我们一起聊聊这部美剧,以及拉丁美洲的魔幻与孤独。 【时间轴】 🎬话题1 改编之难!来自译者和学界观众的前排观后感 * 02:38 观后感|网飞的改编成功吗? * 05:17 选择的演员是否符合读者的想象 * 06:39 范晔:影视化改编注定是一次文本的再生。好的改编也可以是“我注六经”式的。 * 08:08 滕威打分:没及格!有景物,有风物,有器物,但没人物 * 15:00 眼花缭乱但记忆模糊:剧中模糊的人物群像与梦魇般低语的旁白 * 21:52 来自译者的敏锐捕捉:为什么剧中冰块与隐形糖浆的出现顺序颠倒了 * 31:05 改编的两难:对原著忠实的复现削弱了应有的魔幻感 🎬话题2 还原历史,聚焦人物!原著中的种种失败者 * 42:48 《百年孤独》中没有英雄,只有失败者 * 48:37 拉美文学叙事传统中的“黑色传奇” * 55:24 奥雷里亚诺上校:历史,权力的附体与彻底的失败 * 59:45 乌尔苏拉:最早的消费主义者,外来与在地文明冲突的象征 * 01:05:57 形而下的乌尔苏拉与走向虚无的男人们 * 01:11:06 女性作为核心的叙事是否一定意味着女性主义乌托邦? * 01:14:34 梅尔基亚德斯:符号性,启示者与“灵媒”身份 🎬话题3 阅读提示:可以记不清人名,但需要新的大脑 * 01:17:33 读《百年孤独》记不清人名也许就对了 * 01:20:08 “新的故事不只需要新的嘴唇,还需要新的大脑”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92分钟
4k+
1个月前

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对中国内地或者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学史去管窥香港的文学。比如内地,提到香港文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提起鲁迅在1927年去香港以《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为题所做的演讲。但往往忽略他之后以香港为题所写的杂文对香港本身的冷嘲热讽。在台湾的学者那里,也曾一语了当的说:香港文学,声色犬马。这些粗疏的认知偏见作为一种谈资姑妄听之,却很难都成为我们走进香港文学的周道门径。 很多年前在香港读到陈国球老师的《香港抒情史》,一本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用情,是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后来成为编辑,认识了晚年的西西,也接触到其他一些香港的作家与作品,方能体会书里那句“香港这个名称底下有人”的深意。这里的人,皆是有情人,他们愿意称呼自己为文字手民。他们对“我城”的书写,尽管时空迥然,来路各异,却皆是至真至性的书写。我想,这也许和香港自开端以来的流转不居相仿佛,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越是轻忽飘摇,它越要用力抓住每一次着陆的泥土。对一个生活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从这个角度尝试阅读香港文学的流动与越界,认识香港这块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真正同情共感的可能。 借着“西西文学季”的在北京、苏州和广州进行为期三个多月展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著名学者,陈国球老师做客我们的播客,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有情的香港,有情的香港文学与文学史。 【时间轴】 part 1 「香港文学」的定义困境 * 03:20 在界定“香港文学”之前先定义“香港” * 05:54 香港的“属性”,从来都是流动不居 * 07:51 编纂《香港文学大系》,重建香港文学的历史 * 15:44 新文学运动在香港这个殖民城市的特殊语境中如何发生? * 20:56 语言的迷宫:殖民、国族、本土的混杂 *注:1997年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兼顾。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 * 25:52方言文学运动与《蝦球傳》:左翼,地方性与文艺大众化 * 28:16 一种语言,各自表述:三及第与半唐番文体 *注:”三及第文体”是夹杂白话文、文言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半唐番”是指中英夹杂的表达。 part 2 香港文学的自我从哪里开始? * 33:08 在“左右”板荡间,开启香港的1970年代 * 43:49 逐渐浮现的香港文学本土面貌:西西,崑南,亦舒 * 46:39 商业与文学之间:在香港如何写作? * 53:33 港台文学互动与现代主义的开端:马朗与《文艺新潮》 * 58:35 文学不是一地一景的文学,是我们可以共享穿梭的无界空间 part 3 浮城如何被书写? * 01:05:31 在借来的时空里书写: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一代 * 01:12:39 不求天佑女皇,但求天佑我城 * 01:17:56 从报纸副刊连载的《我城》,从来不曾真的完结 * 01:20:51 香港文学的风景里最动人的是“有情”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82分钟
1k+
2个月前
重启试试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