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六年前的二〇一九年岁杪,受《今天》杂志委托,我曾和文晏导演做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距离她的第二部长片《嘉年华》上映已过去两年。北京那时春寒料峭,有关《嘉年华》的议论已经尘埃落定。我们见面的当刻,面对国内电影与现实的种种,彼此竟恍惚有些过尽千帆的怅然洒脱。转眼六年过去,她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柏林飞回国内上映,再一次地,遭遇到一片争议与喧嚣。较之往昔,甚至更为激烈与两极。
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
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
🎉重要插播!!!
我们终于一周年啦🥺!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整整24期节目了!感谢每一位收听、订阅、留言支持的听众。
为庆祝这个特别时刻✨,我们准备了「重启一周年盲盒」!每个盲盒包含上海译文出版社精品图书1本,另随机掉落我们出品的《戴锦华导读:作为小说家的波伏瓦》视频课程兑换卡或有声书兑换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在5月6日选取点赞量最高的前十位听众,把这份小小的幸运传递给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在声音里相遇~
【时间轴】
* 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
* 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
* 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
* 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
* 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
* 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
* 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
* 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
* 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
* 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
* 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
* 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
* 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
* 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
* 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
* 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为什么会如此呢?
在看了一些路演的采访与网上的议论后,我很难得到答案,甚至在各种尖锐的社会议题与吐槽的包围下,变得更为困惑。《想飞的女孩》作为文晏的第三部长片,相较于《水印街》《嘉年华》,影片最终呈现的方式和她之前的影片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叙事、摄影、灯光,还是演员选择与类型考量。这一次文晏似乎都在有意触探影像的新的语言和可能性。也许通过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这些的异与同,才能够好地了解前面更为宏大的争议与遭遇吧。
正是基于一个老观众“不一样”的观影印象,六年后我和文晏导演在上海重聚,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她一起聊聊这部新片,也听她讲讲那些“不一样”,或者不一样里的一样。
🎉重要插播!!!
我们终于一周年啦🥺!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整整24期节目了!感谢每一位收听、订阅、留言支持的听众。
为庆祝这个特别时刻✨,我们准备了「重启一周年盲盒」!每个盲盒包含上海译文出版社精品图书1本,另随机掉落我们出品的《戴锦华导读:作为小说家的波伏瓦》视频课程兑换卡或有声书兑换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互动,我们将在5月6日选取点赞量最高的前十位听众,把这份小小的幸运传递给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在声音里相遇~
【时间轴】
* 01:15 为什么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重庆?
* 05:01 微观的时代史:梦想,幻灭与悲喜剧
* 07:07 江滩既是重庆人生活的日常空间,也是渴望出走的隐喻
* 11:32 代际疼痛:30年,两代人,一场瓦解
* 12:44 电影的任务是去关注个体,讲具体的人,被时代抛下的人
* 14:16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们总是要向上,但总会被往下拽
* 18:39 闪回,闪回,再闪回:用插叙拼贴流动中的情感记忆
* 30:13 从“神鸟”沦为“凶鸟”的乌鸦,是对女性困境的隐喻
* 33:05 “既然说我们是乌鸦,那我们就飞”
* 36:12 平视、尊重、真实,比光明的结尾更重要
* 40:34 都在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浪女”呢?
* 44:59 犯罪类型元素的嫁接是否会消解影片的严肃性?
* 58:28 文晏:中国之大,底层之下还有底层,我拍的只是普通人
* 01:01:04 贯穿全片的红色,是危险的隐喻,也是活着的证明
* 01:04:12 方言与国语之间,用语言表达亲密与疏离
* 01:09:16 方笛的角色设定:吊着威压飞翔,是助力,也是束缚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关于我们】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付胜昔
3个月前
河北
5
当节目尾声传来"我们一周年啦"的欢呼时,我对着手机屏幕会心一笑。恍惚间竟已跟着这档播客穿越24次思想风暴,在无数个通勤路上与主播们共同拆解影像背后的时代褶皱。重听六年前文晏导演谈及《嘉年华》时的清醒,再品今日《想飞的女孩》里重庆江滩上扑棱的乌鸦翅膀,仿佛目睹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关于女性困境的诘问,在导演刻意粗粝的镜头语言中愈发锋利。
作为从首期就开始追更的老耳朵,最珍视节目在喧嚣中保持的思辨温度。当全网都在用"渣女"标签解构方笛时,你们偏要带我们凝视威亚钢索在她腰间勒出的红痕;当大众沉溺于类型片套路,你们却从方言切换的微妙中打捞出亲密关系的残片。这种把电影掰开揉碎、让思想长出根系的力量,正是我每周准时守候的秘密。
一周年盲盒里装的何止是书籍,分明是你们持续投喂的精神养料。愿新岁继续做那面照见时代的棱镜,在众声喧哗中守住那簇不灭的思考火苗——就像《想飞的女孩》结尾处,红色羽绒服划过天际时倔强的弧线。

夏夏Z
3个月前
江苏
4
居然已经一年啦!好快哦!感觉听阿特伍德那一期还是昨天的事!重启试试一定要继续做下去!上海译文冲冲冲!上周还去上海看了你们在思南书局的博尔赫斯展,做的很漂亮很用心,本文学爱好者狂喜。希望重启试试越来越好,上海译文越来越好,是我多年来接触外国文学的桥梁。这一期里提到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立体度。世界对女性的想象力和包容度在不断缩紧,我们真的需要在电影作品里看到不完美甚至“坏”的复杂的女性角色,至少文艺作品还能容纳我们想象的空间。

璽Woo
3个月前
山东
4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真的可以感受到人们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时候的不同情感,对文导谈的这个重庆话与普通话的切换特别有感触,也深刻感受到文导在处理语言方面的细致。一周年快乐🎉
HD325929z
3个月前
浙江
3
是一岁也是千千万万岁!隔空通过声音传达的信念成了信息爆炸时代中极为真切的温暖,对话总能激发彼此与公众的思想交锋,自省与共勉时常发生,那么时间缝隙中的不断挖掘是会吸引每一位我们的聚焦锚点,能在这里相遇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让及时表达托举为一股勇敢的能量吧!重启试试,每期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