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学生活也悄然发生变化。AI 到底是提高效率的利器,还是取代人类的威胁?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工作中,它带来了哪些切实的帮助?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来自不同背景的留学生 Rebecca、Lydia 和 Sissi,一起聊聊 AI 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留学日常与学习方式。 「时间线」 00:00 | 开场 & 嘉宾介绍 01:13 | 有AI和没AI的留学生活到底差在哪? 02:00 | ChatGPT 是“搜索引擎”? 06:22 | AI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07:36 | 留学生如何用AI写论文、润色邮件、准备面试? 10:14 | AI是否正在影响建筑、景观等创意行业? 16:14 | ChatGPT 写论文靠谱吗?使用上的“雷区”有哪些? 23:00 | 什么样的任务适合交给AI?界限又在哪里? 25:56 | AI会不会取代某些工作?哪些行业更易受影响? 26:56 | AI让学习成本大幅降低,随时拥有“私人家教” 30:54 | ChatGPT vs 专业咨询:如何判断AI信息的准确性? 33:09 | 多语言AI仍待提升?中文、日语体验大不同 35:13 | AI提供的心理陪伴 39:10 | 如何更高效使用AI?Prompt工程也是一门技能 45:08 | 收尾总结:AI会改变世界,我们能做的是拥抱它 「本期主播」 Rebecca, Lydia, Sissi
2 个心理咨询师 VS 2个长期接受心理咨询的小伙伴 本期节目要感Glowe阁楼App的特别赞助,阁楼提供的1V1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家准备了粉丝专属福利: 1.下载后填写邀请码「xrz1」购买任意服务,可享100元立减; 2.在App首页,将为你提供免费的心理测评服务; 阁楼的咨询师确保100%持证或心理科班毕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笔试、面试、个案模拟等5层筛选,最终通过率只有3%,专业可靠。 希望阁楼可以给你一个专业安全的心理休息区。 「时间线」 08:56 线下和线上的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 11:05 找外国心理咨询师靠谱吗?有文化隔阂吗? 16:35 不同文化背景下,规则和流派不同,用母语情感交流更顺畅 21:05 Max「做咨询就是被倾听,被看见」 24:50 第一次做心理咨询是人生的分水岭,前后变化很大,情绪很顺,困扰会变小 26:22 咨询当中非常艰难的时刻有哪些? 42:52 咨询师遇到比较有困难的来访者会如果解决 52:19 心理咨询是解决生活的方式,这个方式是可持续的吗?效果究竟如何? 57:19 咨询初期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需要找到一个靠谱的咨询师 72:02 每个人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而痛苦是需要被感知到的 77:35 什么时候才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84:30 如果身边没有支持体系,那或许心理咨询师是你的解药 小贴士:心理类产品并非让来访产生依赖,而是授人予渔,让来访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心理咨询师不会直接提建议,也不会帮来访做决定噢! 欢迎来访们和阁楼一起督查咨询师的服务~ 「本期主播」 美国中学心理咨询师@杠杆 资深心理咨询师@DJ 心理咨询多年受益者@Max@Yuan
「本期主播」 环境资源经济博士后「Yuan」 「Yiwei 」医生 天体物理博士后「壳」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 「单集介绍」 讲述博士后们或是 TA 的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疯」的故事 理性与感性的天平在日常生活中摇摇摆摆 21:15 Yiwei 讲述他在医院中所看到的病人发疯实录 您可以同时在小宇宙、 Spotify 、 Apple Podcast 上收听我们的节目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在中国看病,大多数人习惯于去公立医院,因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费用可接受,但这也意味着常常需要排长队。而且中国的医保覆盖面广,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报销比例和程序可能会比较复杂。相比之下,美国的医疗体系以私立医疗机构为主,虽然服务质量和个性化体验更好,但医疗费用往往很高。即便许多人可以用保险支付医疗费用,但自费部分也远高于中国。 在医疗体系完全不同的情况之下,显然在中国的那套看病思路在美国已经完全行不通了,那么在美国我们该如何正确求医避免一日破产?如何寻找到靠谱的医生?中西医治疗又该如何选择呢?来听听两位医学博士怎么说。 「时间线」 01:15 中美医疗系统有什么不同? 14:10 看病只看头衔最高的医生? 33:10 中美医生工作环境有什么不同? 36:19 如何选医生?中美选医生有什么区别? 45:57 中西医如何选择? 51:58 中药算是药吗? 53:33 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本期主播」 DJ、Yiwei、邦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 您可以同时在小宇宙、 Spotify 、 Apple Podcast 上收听我们的节目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在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代,效率和利润往往高于一切。工人们如同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永不停歇”地工作着。直到20世纪30年代,Henry Ford引入了“eight-hour-a-day, five-day workweek” (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这才为工人们带来了更多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不过,随着后来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又开始逐渐要求员工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科技的发展下,工作的场所和时间开始逐渐变得更加自由,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也开始逐渐模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呼吁在追求事业成就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活质量。这也就催生了"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或劳逸平衡)的概念,核心在于提醒大家适当平衡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关注身心健康。 今天邀请到的三位嘉宾来自不同的职业领域,她们将在本期播客中分享自己的生活信条、对WLB的理解以及从工作中总结出的有效方法。希望这一期节目也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帮助你在忙碌的学习或工作中找到平衡点,更好地缓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时间线」 02:07 定义WLB 09:40 职场中的耗能时刻 14:55 给自己充电的时刻 20:21 不工作的时候会做什么? 37:15 如何看待工作生活不可能平衡的观点? 42:44 如何理解“平衡”? 46:00 对生命的理解如何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54:45 WLB是伪命题吗? 「本期主播」 Phoebe、Alice、Claire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同时您也可以在 Spotify 和 Apple Podcast 上找到我们
「时间线」 00:45 传统环境下长大的体验 13:00 个体面临的内外部困境 23:50 父母的态度 29:04 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体验 42:05 如何date? 50:19 择偶标准高导致很难找到伴侣怎么办 53:13 有想过要小孩吗? 「本期嘉宾」 灵儿、珠珠、Casey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同时您也可以在 Spotify 和 Apple Podcast 上找到我们
生命中不免迷惘徘徊,有了挚友的陪伴,无论是酒足饭饱之后的闲聊,还是彷徨无助时的倾吐,我们都能从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建立一段友谊并非易事,它需要互相的信任、宽容和投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观念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常常给友谊带来考验。我们不禁发问,成年后我们是否还能交的真朋友?和种族背景不同的人交朋友可能吗?另外一个引起思考的问题是友谊和爱情的关系是什么?这两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互为替代的关系,还是相辅相成?当爱情发生,友谊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和意义是否会发生改变? 友谊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对于交朋友的准则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恰恰能让我们获得启发和新的视角。今天我们邀请到三位嘉宾来分享她们各自不同的对交友的看法和心得。 「时间线」 00:52 大家的朋友圈是怎样的? 5:40 为什么需要朋友? 14:16 来到美国后,标准会有变化吗? 20:17 在美国交到知心朋友的难易程度会有区别吗? 28:19 因为政治观念不合而失去旧友? 33:33 在旅行中交朋友 42:30 成年后交朋友会更难吗? 47:34 友情和爱情的关系是什么?有了爱情还需要友情吗?可以互相替代吗? 「本期嘉宾」 DJ,Zee,Hya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传统东亚文化对父母权威的崇尚、家族荣誉的重视,往往会给子女带来沉重的精神包袱。父母对子女的期许有时也会导致他们过多地干涉子女的私人空间。在节目中,三位嘉宾们将分享她们在传统东亚家庭中的成长中逐步与父母建立边界感的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是如何处理家庭冲突和代际矛盾?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 此外,由于这三位嘉宾目前都生活在美国,她们对于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社会的观察也让她们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异,并从中学习到与家庭相处的一些方式。当然,无论成长于哪种文化背景,建立与家庭的合理界限对于维护亲密关系和个人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但建立界限并不意味着与家人疏远,而是以平等、尊重的方式重新定义亲密关系。 如果你也曾经历过与原生家庭相处的困扰,那听完本期播客后,相信你也能找到一些建立更健康家庭关系的方式。 「时间线」 00:54 原生家庭背景介绍 08:51 心理学专业背景是否有助于建立与原生家庭的边界? 13:43 中国家庭中情感关心的缺失 26:59 父母的改变 35:00 如何处理与父母相处产生的负面情绪? 40:21 如何回应父母对恋爱婚姻生育的催促? 49:16 如何与父母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 54:18 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小孩的关系有什么不同? 1:09:08 什么时候决定建立自己的边界以及如何定义边界? 1:16:44 如何借助外界资源让自己获得更多力量? 「本期嘉宾」 Christy、珠珠、Yuan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选择是一个重要却又困难的抉择。面对这个选择时,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难免会有对过分美化的职业生活的向往,以及满腔热血为全人类做出贡献的理想主义。在这种期待、向往和迷茫中,许多人匆匆做出了专业选择。 然而,往往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价值观与所学专业存在偏差。更未曾想到的是,选择一个专业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人际圈子、四年的校园生活体验,乃至将来的就业机会。 有些人或许因为现实压力而继续坚持选择现在的专业,有些人则放弃原专业,转而尝试新的领域。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三位"过来人"分享她们对不同专业的理解和专业选择见解。 她们当年是在哪个关键时刻意识到要转专业?是什么原因促使她们下定决心?工作后,对大学本科专业又有了怎样新的看法和体会?通过她们分享,我们希望能启发更多人重新思考专业选择的可能性,为现在正面临这个抉择的年轻朋友们提供一些来自不同角度的看法。 「时间线」 00:29 你的现在和曾经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32:16 是否有外在的因素影响专业的选择? 44:08 对专业抱有的期待与实际的落差 47:48 专业和职业选择和mbti有关吗? 54:14 不同专业,同学和教授氛围有什么不同? 1:14:52 理想生活和未来职业规划 1:17:17 工作后对学过的专业有什么新的看法? 1:18:12 不考虑现实原因会选择什么专业? 1:20:12 如果再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会选择什么专业? 1:24:22 对专业和职业选择的建议 「本期主播」 Olivia,一诺,Eve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三位走在人生小众道路上的嘉宾分享她们的故事。她们或是选择高中毕业后休学一年,或是离开传统职场,开启自由职业生涯。这些决定可能是因为头脑一热,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也或许是在追寻自我中发现已不知不觉与人群渐远。选择小众往往意味着放弃一部分主流价值观的认可,以及更为完善的社会支持,比如在不认可间隔年的地区失去部分职场竞争力,或是自由职业带来的财务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少对家庭的支持、对自己清晰的认知,以及强大的信念,选择这样的道路可能会显得有些冒险。 但我们同样反问,在面对升学、求职、结婚生育等等人生重大决策,我们是否一定要追随社会的主流节奏,将自己完美镶嵌进社会时钟?在这个紧缩的社会内,真正的自由往往不易寻找。我们是否能够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的节奏和信念前行,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存?在这条“非常规”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塑造了她们独一无二的自我和深刻的洞察力。 「时间线」 00:49 不寻常人生轨迹分享 13:07 作出非主流决定时在想什么? 28:44 身处在与自己不匹配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 37:51 收入和幸福感并不正向相关 51:01 从踏上非传统人生道路的那一刻开始,我拿回了对人生的掌控权 55:03 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自己过得开心自洽都好 1:00:24 如何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并走上了现在的道路? 「本期主播」 安妮,他塔拉,Max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本期内容涉及死亡、亲人离世、自我的存在性危机等话题,部分内容可能会引起情绪波动,请大家根据对自己了解选择是否要继续收听哦! “心痛,然后接受” “我觉得死亡它对我来说并不是可怕的感觉,而是一种分隔的感觉” “死亡它像是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又重新存在” “痛苦、无意义和随机” 死亡以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方式存在,将生与死分隔,让我们无法触碰到那些已逝的温度,却又允许我们在记忆中不断追寻与重构。它是我们生命中唯一确定的事实,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我们无法预知死亡的时刻,但我们知道它终将到来。 人类对死亡有限的认知和理解将其推忘内心最深处恐惧与困惑的源头。 当亲人离去,我们试图用「接受」来安慰自己,用「理性」抗衡情感的起伏。我们用这些词汇来整理缠绕的情感,却发现它们在死亡面前显得有些无力。当逝去之人的名字不再常被人们提起,当那把椅子布满灰尘,当熟悉的声音消散,我们问道:心痛真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缓解吗?接受又是否意味着忘却? 这些略带悲剧色彩的追问带领我们对于死亡进行重新思考和理解--或许死亡是一种重生,以梦与回忆的形式。或许我们从未真正接受死亡,只是学会了与之共存,不经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已故之人留下的痕迹。 此时我们放松地、公开地谈论死亡,分享各异的感受。因为面对死亡,没有唯一的、正确的、也不总是沉重的,我们只需要有自己的答案。 「时间线」 01:27 死亡相关的的经历和对死亡的看法 04:06 死亡带来的感受 12:18 对死亡的恐惧、迷茫或接纳 16:18 如何应对亲人的离世? 18:08 亲人的离世如何影响着我们? 22:51 如何理解、接纳死亡及其所伴随的痛苦和恐惧? 33:04 如何理解关于死亡的迷信? 41:30 如何理解和应对逐渐遗忘已故亲人而感到的内疚? 47:56 亲人的离去可能带来的存在性危机 51:29 不同个体面对死亡的应对机制 1:05:10 死亡并不总是那么的沉重 「本期主播」 杠杆,DJ,Selina,Hydro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本期节目嘉宾中的两位长期处于恋爱关系,另外两位则是长期处于单身状态。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选项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维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两种选项不分好坏,就像嘉宾Rose说,“无论是长期处在恋爱关系中,还是保持着母单,我觉得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和我们过去的经历有关,与我们学到的东西在我们潜意识里留下的痕迹有关。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最符合当下的状态和当前的需要的,因为我们都很舒适地保持着这种状态。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都相信要主动去爱,而不是单纯地等待被爱,而且在去爱的过程当中不要忘了爱自己,因为真实的自我才是最终最吸引人的东西。我觉得没有人会爱上一个处处在迁就,丢失了自我的人。所以无论做什么选择,大家还是要维持住那个光鲜亮丽的自己!” 「时间线」 3:37 母单的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单身? 9:18 为什么决定结束单身的状态? 12:30 为什么一直处在恋爱状态中? 21:02 如何理解“恋爱”这件事?恋爱中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吗? 33:36 有过很主动,很全心地爱过包容过自己的伴侣吗? 40:33 会因为维持恋爱状态而跨越道德界限吗? 44:00 约会的时候是想获得不同的恋爱体验还是为了发展长期关系? 50:24 恋爱关系之外,朋友与亲人关系在生活中占据多大比重? 57:37 走出分手伤痛的小技巧 1:00:04 会有天生适合的伴侣吗? 1:15:59 爱自己是什么感受? 1:19:01 长期处于亲密关系中会更能鉴别渣男吗? 「本期主播」 Rose,萌子,哈2岁,Christy 「本期音乐」 片头:Two Cigarettes, Please. 片尾:Walking and Dancing 更多World Trusters活动信息请见小红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