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
我又造了个词“启动值”,用来表示做某件事的启动成本。 最近我发现自己做事启动成本挺高的: 1. 练臀:先开髋和热身就差不多20分钟,真正可以练臀的时间所剩不多,再加上拉伸,一次训练时间没有一个半小时搞不定,有时候要两个小时才行。感叹时间不够用 2.工作:很多时候先做2-3个方案设计找到感觉了,感觉才思如泉涌了,但要么是逼近下班点,要么太累了,索性先记录下来明天再开始。也有尝试过继续做,让思路不断,做是做好了,但全身疲惫。 我自己分析这种情况可能跟我目前的工作内容——在不太相关的工作(一个本职,一个做杂事)之间切换有关。每次切换都会损耗不少能量,刚刚进入心流没多久就被强行拉出——不是周围环境谈笑风生难以注意,就是被直呼其名要求跑腿或帮手...... 我寻思着这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再做另外的好像在真实场景中很难,网上冲浪也听闻很多人现在身兼数职(多半有行政后勤之类的任务,在本职之外加入了不少 dirty work),不知道这是以效率至上的工业时代的悲哀,还是效率童话开始露出黑暗面的开始,抑或是我的进化速度不够,或者是现在社会的异化基操?? 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分享吗?我自己也想想 晚安
一直以交通工具出行的我保持着一种比较疏离的视角体验香港。 有些时候,因为工作关系跟其他同事坐在老板车的后座,伴随着轻音乐,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穿行,从高架隧道驶过时,顿生一种浪漫文艺的感觉,好像自己不是苦逼打工人,和这座城市有了些亲密互动。 香港不是灯红酒绿和劳苦大众,还有日常生活的浪漫。 (可能因为免费又不用担心目的地,可以心安理得坐在后座看风景吧) 跟随上一篇,论视觉对于感受的重要。 PS: 今晚下班沿海边从上环走到中环,天蓝得喜人,到处都是住中上环的人儿在跑步,在 CBD 的繁华中享受维港温柔的风。
自我反思和成长: 1. 很多能力和知识是工具,是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要本末倒置,"毕恭毕敬"学完每一个知识点,然后,然后不知道怎么用,这就是"掉书袋"、读死书。比如学编程,最好就是要有一个项目,比如做款xx游戏,然后反向拆解要怎么做,要用什么函数… 不要有完美主义,比如一定要学完这本书才有某个能力,边走边学,不会就学不会的。不用什么都从头开始,可以"随机补洞"。 2. 在没有找到目的前,尽可能打磨好基本工具。比如对我而言英语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尽可能学好它,利用它表达和理解,可以交友和工作。
今天划龙舟悟到了这个道理:我没有办法保证连续80下都做得很标准,所以中间会有力量的分配——前面20下用90%的力量,中间稍微轻松一点,最后又爆发,即不要平均用力做每件事情,精力能力不允许。 尽管力量要学会调配,很重要的一点是一直要跟上团队的节奏,这样才能以最省力的方式把事做成。 抽象一点说,保持在桌上比休息放下之后又再上桌要好。因为当你再次上桌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及时跟上节奏,甚至不一定能上桌,保持一直跟着走,一直在桌上。
今天刚听完一个用数据讲故事的播客(【数据会说话】),最新一期是《在中国,月薪过万到底有多难?》 主播在一开始和结束的立意很好,说到了何同学、李佳琪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精英的傲慢,最后通过数据得出一个参考: 全国月入过万的人可能占劳动人口的3%。而现在月入过万不代表之后可以,只能说明一些技能在当下有不错的回报率,更不能上升到道德层次,也无关努不努力。 正好这个引子和几天前的一个经历有点类似: 买的淘宝货要退,老板很好说话,一来一去老板亏了240,虽然为公司守住了成本,但感觉可以有更好的双赢方案。 当时的感觉就是赢了,但不开心,好像不光彩,人家也做小本买卖。希望自己能提高谈判能力,用更好的情商和能力让大家双赢。 这个时代,普通人不容易。
当我们讨论"自由"时到底什么是自由? 人人都想财富自由,但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过听说任何一个人真正的财富自由。 我觉得自由是一个很主观并且相对的概念,一定程度上需要"不自由"来界定。 但相比自由,幸福开心满意的生活能更明确。我觉得比起说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我更想追求的是一种更具体的,被工作价值成就感、人际和谐等包围的一种满意的状态,哪怕有点不太自由也没关系——有上班时间限制,有每日花费的考虑。 五一快乐!
本来想在年初的时候分享的,拖到了4月快结束,5月快开始,但印象今年也还剩6个月,不管怎样也还应该好好把握。 跟着一个博主学的: 1. 找年度关键词/主题词(也可以变成月度和季度) 2. 用具体的行为事项去实现和体现这些关键词 3. 加上时间,频率的可计量,具体的因素把它变成目标和计划(参考 SMART 原理)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设立 morning/evening routine,原理也是一样,找到关键词,然后填充行为和时间。 可以设立一个理想版和基础版,后者包括必须要做的事。 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害怕你做了计划,执行过程走样。其实有一个参考也总比你没有参考,要花心思去不断去想要做什么好。 做了计划,去执行,再反思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和了解你自己的能量、喜好的过程,伴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和两个 00 的朋友吃饭聊天,一个上班期间受伤休假大半年,刚上班第一天被炒。另一个最近上班上到脚踝,正在康复。 感叹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和身体建立联系,尊重并善待自己。
香港上海四天三夜往返游 1. 和好朋友们见面,大家聊了一下近况,两个朋友正在自由职业状态探索 2. 本科毕业10周年,回母校转了一圈,给自己一个归零重新开始的仪式感 3. 从大学开始喜欢穷游的我,对住青旅和绿皮火车的看法转变 祝我们保持青春,保持活力,保持体力,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活在当下。 以下是我的旅游行程: 周五一早起床赶稿,大约完成95%,发给编辑,然后在人山人海中过关北上搭火车。下午沉浸在阿姨爷叔的沪语课堂不能入睡。 周六一早抵达上海放下行李吃饭,饭后开始和小提琴朋友徒步外滩,晚上在大悦城和媒体人朋友边兜圈子边被身边两步一个二次元的 coser 震惊,觉得自己应该穿个汉服进去会好点。然后我们又去淮海中路走到新天地 周日一早和专业户外带队朋友挑战苏州人民亲子游爬山路线,我被吊打。晚上和三年前认识的德企工程师朋友边逛迪卡侬边聊天。 周一逛学校,见到亲爱的老师和教授。中间辅以自行车跨校区骑行,落地后步行溜达。 中午和认识五年的意大利工程师朋友吃饭,负重世纪公园饭后散步一小时,到高铁站等车期间和编辑修改稿子。横卧高铁铺上,鼾声,行驶声,小孩笑声声声入耳,不能入睡。 周二早上六点到深圳北直奔香港,放下行李冲个凉,在 jet lag 恍惚间朋友发了信息: "今天要回香港了吧?" "已经在上班路上了..." 做不了特种兵的打工人不是好牛马 Laughs out of tears. GIF 晚安😴
"希望我的死神来自西班牙",可能出自我看过的一本书。 终于更认识了自己——时间换算这块我不太行,有些人的时间观念可能在 DNA 里就是拉美系统的,可能我适应西班牙很快😆 我会在潜意识恍惚间把 15 点搞成 5 点,17 点当成 7 点吗?🙊 算时差 be like: 9+6=15->下午五点,好的,我们 17 点见🙃12 小时和 24 小时 进制无缝切换,瞬间联接,你不服都不行。 此外,我的时间跟光线强度正相关,这就导致在光强度没有太大体感差异时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无法准确预估时间,以为自己可以半小时到,然后觉得跑一下二十分钟也可以,然后磨磨蹭蹭最后剩十二分钟才出门😶好处可能是从小到大跑步从来不费力。 这也导致我会倾向把自己每天可用的时间想得比较多,日程排很多。往大了说,现实时间还会影响心理年龄🤞 现实版时间旅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