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跟项目在匈牙利,我在香港,我羡慕她出国,她羡慕我留学。 今天是毕业10周年,我俩打了个电话做了一些简单的回顾,让我给她一些建议,因为最近很迷茫。 我说了一下3点,互相共勉吧: 1. 把自己的外表外貌收拾好,好的外在也能影响内在建立自信,而且比起其他的,这个也算是个人能力之内可以做到的。找到自己的风格,也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 2. 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培养一些爱好,可以让自己打发时间或者有更多的内心滋养。 3. 重视专业性,专业能力就是吃饭的工具。除此之外,有余力再去解锁其他的身份。 毕业快乐,问10年前的自己:现在的状态我可满意?
上周末跟同事兼教练去广州学滑雪。在学滑雪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学的很慢,自我怀疑,觉得丢脸,又害怕摔倒,到暗示自己,找适合的练习区域,加上教练的指点,慢慢建立自信心。 我自己觉得自信是一个收集的过程,很喜欢 gather confidence 的说法。找回自信好像只有一片自信,一会儿又不见了,一会儿又找回了,但积累自信更像是一个不断搜集拼图的过程: 有三块(片)的自信,可以去尝试五块自信的事情,十块的自信一下子挑战三十块自信的事情会有难度,就要慢慢从十二块、十五块开始,然后慢慢搜集。理论上说自信是没有上限的。 而如何变得自信其实更应该是不断收集自信。 祝我们都不断搜集能搜集的自信,让自己去做想做的事。 晚安 ---------- 0728 更新:大家感兴趣可以看我今天做的 English Vlog,简单记录了花都热雪奇迹一行: English Vlog: English Vlog|消暑去处,香港直达花都滑雪 *另,关于滑雪的视频,下次上链接给大家展示
爱凌最近在 IG 上放出了接受The burnouts 播客采访的片段,我在 YT 上看了37分钟的全视频,满屏的女性智慧和力量,不仅可以练听力学表达,还可以立马开始学习其中的一些。这就是女性力量在传播。今天先分享前半段采访: 1. Time management:时尚、滑雪、学业,每一个都需要消耗精力和时间,爱凌是怎么做到在三者之中取得平衡,且都做出了闪耀的成绩? ”Less doing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more pivoting with very low emotional toll.“ 大白话就是集中精力做好每一件事,"when you're doing one thing, it's resting from another thing" 2. Support system:爱凌的每一场比赛都有妈妈的陪同,妈妈的支持是她最坚定有力的后盾。 ”Mom is like a friend...when you get older and you have friends who are like 35...the trust is irreplaceable.“ 3. How to negotiate as a young athlete? 爱凌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一些国际比赛,她说每一次合同自己都是从头到尾参与,都要阅读,确保自己了解。关于薪酬如果有疑问,她也会直接大胆询问,因为她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价值: ”Have a sense of your vaule and don't be afraid to ask.“ 4. Being alone:虽然每次比赛都有妈妈陪同,但爱凌也珍惜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The world is just opening out in front of you. The yawning abyss of the world is one exciting thing on one hand, but kind of scary and nerve-wracking." 她坦言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当像旷野一样的人生在我们眼前展开时,可以害怕,但也要一边害怕一边前行探索。 5. Build personal brand:采访者询问爱凌有没有在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她说: ”I‘m lucky thjat I don't have a traditional career path. Fashion, skiing, school fashion together in a cool, unique, interesting way, but it actually is just me...the biggest thing is knowing myself and knowing what I stand for.“ 对自己的了解让她有能力驾驭自己,有底气为自己争取任何机会。在考虑一些品牌邀约的时候,她会想”is there any door that is going to close because of this? Are these values aligning with mine? Yes or no?“ 最关键的是如果一个很好的机会一开始并没有以”符合“的方式出现,爱凌不会直接拒绝,而是 ”find a way instead of just being no;find a way to say yes. Sometimes you can work out the third option that works out better not onluy for you but also for the other side.“ 所以对她来说,所有的机会都是展现自己的渠道:all expressions, no definitions. 这是她IG里面发过的一句话。 ”You can use these platforms in the right way and be on them and represent things that you feel you're proud of, that you kids to be proud of, that you think are influencing the next generation.“ 后半段的播客内容下次再分享~
今天看完了牛津通识读本《康德》。不过就是八篇,除了第一篇介绍生平的看得最懂。全书短小精悍,围绕着逻辑、演绎、表象、绝对律令、纯粹理性、先验理性、实践理性展开论述(第七章启蒙与律法另说),是一本入门康德的小读物。 昨天正好看到【道德】一章,其中的论点精炼出比较广为人知的:人不是手段,是目的。 1.每个人都有价值,要相互尊重 康德认为,目的本身就比手段承载着更高的价值。人之所以拥有这种终极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具备自主性、理性和自由。我查了些英文资料,更倾向于“人不应该仅仅被当作手段”的解读——即不能纯粹利用他人达成自己的目标,否则就是将对方【物化】了。因此,出于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他人的服务(比如雇人打扫),但必须给予公平的报酬和相应的尊重。 用我🇫🇷朋友的话一针见血:“不要只想着自己。” 这种理念,与当下社会盛行的、基于价值互换构建的关系逻辑截然不同。康德是在颠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但这并非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现实中,像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中强调组织的DEI(多元、公平、包容),本质上就是一种康德式的反抗;同样,职场中的“打工牛马”选择不麻木、不放弃思考,也是在捍卫自身的主体性。 2.不完全物化别人,也不物化自己 BBC ethics guide 里还提到一点:人也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作手段。我深以为然。那种将未来架设在现在之上,以持续压抑和牺牲当下的自己为“手段”、去换取未来某个理想“目的”的做法,同样值得警惕。不要物化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承认自己的价值:培养心安理得地休息和配得感。 3.把握主导权,培养主体性 对主体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有自己的内在价值(inherent worth),不需要通过向外去寻求“回声”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特性。在大事面前把握自己对命运的主导权,做决策,享受过程,承担后果,悬置别人的评价。不希求任何人对自己负责,甚至不期望任何人理解自己,也不耍脾气别人没有接住自己——因为真正的自主,首先源于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和坚守。
昨天正好做了一个同标题的 English Vlog,大家有兴趣可以点击看看(中英字幕):《高考、”第二滴眼泪“和刻奇》 高考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之一。今年的高考在上周举行,因为在参加2025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而短暂”逃出“每年对高考的讨论,反而有种释然。 从每年一种大型仪式般地谈论高考,联想到米兰·昆德拉说的”第二滴眼泪“,我开始有些反感每年的差不多的叙事,感觉我自己的回忆有几分刻奇的味道。 分享三点我对高考的理解,希望之后不用再陷入这种回忆和纪念。就像 vlog 开头我说的:keep moving forward to a bigger world, and say "HELLO WORLD":)
作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之一——高考真的是每年都会勾起回忆。今年我在参加龙舟赛,没怎么关注,反而有种释然,好像终于可以不关注了。 关于高考,分享三点: 1. 不要被高考挡住向外探索的决心和好奇心 2. "高考完了,一切就好了"是老师和家长说的假话,未来还会有数不清的考试和竞争,山的那边还是山,爬山更重要是过程的风景和收获 3. 高考会影响一些人生,但不至于决定所有,人生还长着呢,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在道德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想到什麼就先開做,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先跑出一個可行性方案,再不斷優化。 說不定跑一跑就放棄了,那也沒多少成本對吧。 腦子迷糊了,睡覺😴
我想,我可以偶尔"堕落"一点。 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也没有关系,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机会,接受当下的状态,然后等自己恢复。 抱著實在不行原路返回的心態也可以,一條路來去看到的風景也是不一樣的。
山本耀司在《十三邀》採訪時說的:自我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要讓自我去碰撞,沉澱後的才能夠看到自己用越強大的東西碰撞,越能找到自己。 一直想把人生活成一部精彩的長篇小說或一張廣袤的地圖的我就一直在這麼做。 近期的兩件小事分享一下: 1. 參加兩個 Toastmaster 演講俱樂部英文聚會 2. 練習龍舟參加了前天的2025年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比賽現場的照片:
这种轻盈不是指质量轻,而是上一条结尾有提到的一种精神不受力的状态。 我说的精神不受力,不是没心没肺和麻木,而是受力了也能尽快排解化解,抓住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过多被勾住拦住。 Move forward. 共享几句我很喜欢的话: 我期待任何未来,因为任何未来都是好未来。(据说是我加缪叔说的) 流水不争先后争,争滔滔不绝。 Be water, stay green. 如水自由流动,如树保持常青。 周末愉快!吃了牛肉干的我又快乐了👀👏
经常爬山的朋友 J 在闲聊时说:你自己把日子过得很苦。 后来反复回想这句话,好像是诶! 从社交媒体上看,以为住在港岛的朋友们工资很高,但具体问下来才发现可能大家大差不差。 不排除有些时候有来自家庭的托举,但仔细一想,绝大多数家庭应该都多少托举过(着)孩子,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仅仅是支持出去闯也是托举。 回到标题,个人生活状态跟年龄、风险敏感度、金钱观等都有关,认识到不要过得太苦,痛苦会滋生委屈和抱怨,会反噬心灵的纯粹。认识到了,但也需要反复提醒自己在实践中去执行。 很多时候说得容易做得难,因为在做的过程当中,具体什么度怎么把握都得靠自己反复试错。 最后,我希望自己精神不要太受压,其他的也明白不要太"既要又要"。 端午安康
咆哮,咆哮,be water. 曾经有过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很累的感觉,每天想走出循环但又被困在其中。 到人多的地方去沾染人气是一个办法。 最近又感觉到这海水涨潮了,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后,观察并让它穿过。 死生之外,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生嘛,可以温柔又坚定地挺住,be water.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