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牛津通识读本《康德》。不过就是八篇,除了第一篇介绍生平的看得最懂。全书短小精悍,围绕着逻辑、演绎、表象、绝对律令、纯粹理性、先验理性、实践理性展开论述(第七章启蒙与律法另说),是一本入门康德的小读物。
昨天正好看到【道德】一章,其中的论点精炼出比较广为人知的:人不是手段,是目的。
1.每个人都有价值,要相互尊重
康德认为,目的本身就比手段承载着更高的价值。人之所以拥有这种终极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具备自主性、理性和自由。我查了些英文资料,更倾向于“人不应该仅仅被当作手段”的解读——即不能纯粹利用他人达成自己的目标,否则就是将对方【物化】了。因此,出于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他人的服务(比如雇人打扫),但必须给予公平的报酬和相应的尊重。
用我🇫🇷朋友的话一针见血:“不要只想着自己。”
这种理念,与当下社会盛行的、基于价值互换构建的关系逻辑截然不同。康德是在颠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但这并非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现实中,像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中强调组织的DEI(多元、公平、包容),本质上就是一种康德式的反抗;同样,职场中的“打工牛马”选择不麻木、不放弃思考,也是在捍卫自身的主体性。
2.不完全物化别人,也不物化自己
BBC ethics guide 里还提到一点:人也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作手段。我深以为然。那种将未来架设在现在之上,以持续压抑和牺牲当下的自己为“手段”、去换取未来某个理想“目的”的做法,同样值得警惕。不要物化自己,看到自己的需求,承认自己的价值:培养心安理得地休息和配得感。
3.把握主导权,培养主体性
对主体性的一种解读:我们有自己的内在价值(inherent worth),不需要通过向外去寻求“回声”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特性。在大事面前把握自己对命运的主导权,做决策,享受过程,承担后果,悬置别人的评价。不希求任何人对自己负责,甚至不期望任何人理解自己,也不耍脾气别人没有接住自己——因为真正的自主,首先源于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和坚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