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求就算不风顺,也有能力走到自己想要到的地方。 周天可以玩轮滑咯💪💪💪 晚安呐
以及过度讨好和活在自己的"人设"里,或者仅仅是一种习惯的延续,但没有为更优先和大的目标服务。 初中生教得好,姐姐阿姨我受教了😆
晚安😴
关于 AI 工具的使用和个人思考:我们的语言系统正在被 LLM (大语言模型)渗透和”调教“,可能正在滑向同质化内容和词不达意的表达。 缘起:AI 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按照一个结构自己补充提示词,然后让 ChatGPT 做任务),有同事直接把这个问题本身抛给 ChatGPT,然后让 ChatGPT 处理自己前面发出的结果。在本该自己写 prompt 的时候让位给 LLM,结果又让 LLM 处理上一轮的答案。如果对答案没有太多检视和修改,或是没有太多轮的调试直接使用,这个结果会被更广泛的真人阅读、理解和内化。这不是 LL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吗? 关于词不达意这里,就是语言和情感不匹配,比如我让 LLM 用比较 lighthearted (轻松的)的语气写一段话时,它其实不明白什么是轻松,也更不知道我想要的轻松是什么样的,往往它会用力过猛用一些词汇(英语为母语的朋友说有些词很少用,也不会这样用,但不是说错,就是读起来有点奇怪)。 有一句话是“Take care of language”,因为语言能表达很细腻的情感。如果一个人的词汇量比较丰富,或是情绪力度比较细腻,就能用更多的词汇表达自己。但 LLM 对语言的使用好像绕开了和“真实情感”匹配的问题,只是随机生成一些反馈,这不就是“哈哈”不再表示开心搞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才是比较搞笑......语言通过重复自己加码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语言的通货膨胀。 AI 画图工具也一样,用极快的速度把脑海里模糊的可能性用一个具体的形象呈现,后面就很难跳出这个框对潜意识的影响。好像阅读原著和看改编电视剧的效果一样,文字组合带来的想象力是流动变化的。大多数的视觉语言会像一堵墙堵住其他 N-1 的可能性。
刚刚听完微见 Orpheus 029: 时间隐喻与拖延症:为什么技术越高效我们越忙? 这是一期讲时间的播客,我被题目吸引听的,因为我对【科技越发展,人类越没时间】感兴趣。 穷忙、忙了一天不知道做啥了、AI 出现了也没见我工作量少,也没见我有更多时间休息和陪家人…这是我观察和体验到的,所以我好奇主播怎么去解剖这个话题。 他从时间在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表达、语言隐喻、工业时代的效率文化、效率对个体时间的剥夺和对价值的追求…来试图切开时间这个蛋糕🍰 我是下载了关掉流量听了两天听完的,等车的时候我就在想: 时间好像是漆黑混沌状态中无方向变化的一个量变的记录尺度。其他也有尺度可以记录,比如叶子颜色的变化、头发颜色的变化、身高的变化…这些都是把变化本身作为尺度,唯一和时间不同的在于不能明显呈现出变化的连续性,只能阶段性展现出变化——叶子秋天变黄,老了头发变白,每年身高长高。 时间就是一个变化的表征,却因为和效率、价值、金钱、商业、营销关联后变成一个唯一的"真理观",比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诚然这些隐喻有积极的一面,但当下我自己是被这唯一的真理观推着走,很多时候不能停在当下,一直向着某个未来奔跑。 【我喜欢的不是奔跑,而是奔跑的状态,也不管跑去哪里,好像这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里觉得至少没有浪费时间。】 时间其实本身没有价值,是人赋予了时间的填充物要有价值,比如学习比玩耍有价值。但比起说有没有用时间创造价值,不如说有没有活出一种想要的状态。 我或许创造了一些价值,比如发帖有多少人阅读,但我一直处在不满足要不断向前的状态,我不喜欢一直被时间催着走。 加缪说"我期待无论什么样的未来"。放弃对未来的意义诠释,专注当下生活体验。对时间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状态是不知道时间,不被时间推着走,也不催着时间走(有时候在麦当劳会这样,感觉一个小时过得好慢,真希望过快点👀) 为什么现代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会越来越忙?除了效率文化对肉身的压榨,我觉得还和无处不在的媒介刺激有关,这是一种从感觉和心理上的侵蚀。不论是用文字、声音、影像吸引注意力的社交媒体,还是大屏投影,时间被不断碎片化的注意力标注着,好像一秒被两张图片、五个音符、三帧视频填充,进而好像一秒被分解成更细的单位。注意力和精力不断被吸取,制造了视觉器官为主的"忙"的感受。
上次分享了一周一到两次晚上下班从地铁站负重跑回家。 最近在做/尝试的其他能量恢复的小事有: 1. 一周一次中午午休去游泳 2. 早上起床做瑜伽+晚上拉伸 3. 周末玩轮滑 4. 下班回家晚上画画 1. 总的来说对我而言恢复能量或者保护能量的方式是:运动、尝试新鲜的事、做喜欢的事(比如兴趣爱好)最后,我发现自己能量低时不会从他人角度审视自己,比如不会那么"礼貌",不会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我,这让我很轻松。以后能量高低都要试试把握主体性,别人爱说啥说啥。对了,睡前泡脚真的好舒服哦,晚安呐
昨天去看了《出走的决心》,从片头的小提琴到英文名,再到叙事,一开始觉得画面的拼接有些生硬,最终也臣服在叙事面前。 夫妻、亲自、自我、金钱、家庭权力、男女、工作事业…多普通一家人,多常见的问题,不演出来没人在意,就像"弟弟吃白面我吃窝头一样没有意见"。借用文艺的叙述方式,窥见真实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一起看见,困境需要我们一同去努力打破。 我一直对"叛逆"这个话题感兴趣,中年人的叛逆尤其性感,在我看来是觉醒,终于在死之前觉醒过,为自己活,哪怕就一次。 我对远方有某种执着,就是单纯的认为人太渺小却又伟大,在宇宙之中如沧海一粟,却又可以在 24 小时内去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天高路远,世界任我飞翔,永远在路上。 李红是千万个中国女性,和金智英也有重叠,一定程度也代表了东亚女性的一种普遍境遇:结婚前为家庭舍弃受教育机会,结婚后为自己的家庭舍弃自己的时间和欲望,活成一个家人离不开又不会特别注意的人。就像女婿会说"感谢妈的辛苦付出",所有的个人梦想和思想都被一句句"伟大""辛苦""应该做"代替。 带着原生家庭的无奈奔入新的家庭,没想到当初那个选择的爱人婚后给她更多打压、使唤和无视。电影可能有夸张,也可能只是现实的平均值,那种婚后生活让人窒息。难怪李红看到的天空是黑白的,中度抑郁后还被丈夫冷嘲热讽"她有什么好抑郁的,我才抑郁呢!" 经济基础决定家庭权力分配,赤裸裸活脱脱哇呀呀地让人绝望。有钱可以挺直腰板,伍尔夫说的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没错,那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独处,更是精神上的净地。凌晨扫大街挣钱了,李红可以自己去烫卷发买好看的塑料花,虽然丈夫要嘀咕一句"花钱大手大脚",但可以豪气地怼回去"我花自己的钱,你管不着!" 丈夫也是典型的自大又无知,自以为来到城里可以沾沾自喜了,外面做孙子求人,回家颐指气使彰显权力,张口一个"明事理",闭口一个"一家之主",还要求李红怎么不像电视里的主妇温柔体贴。 李红就是一直等一直忍,等到女儿读大学、毕业、结婚、生子、孩子读幼儿园、女儿事业稳定…无穷尽的等待,戈多总不会出现。 李红的觉醒和一个叛逆且清醒的女儿有关,让我看到了一些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可能,虽然不可避免地也同样结婚生子,面临工作家庭难平衡的问题,但女儿敢说敢质问"都说女人做母亲伟大,那男人怎么不伟大试试?你说我伟大是想绑架我做什么?你觉得成天在家带孩子很舒服吗?" 李红要买车找弟弟还钱,不还钱就法院见的六亲不认真的好黑化,但让人觉得就应该这么干。凭什么年轻时为了弟弟放弃考大学,中年还免费给弟弟打工!? 滚石不生苔藓,浮萍却也一路自由。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 PS:之前自己写过的一篇《月亮与六便士》阅后感——《你因叛逆而完整》,我写下了: 人生至少得有一次逃离,有人追寻月亮,有人泛舟而上;要么年少轻狂,要么中年补档。
昨天和法国网友 Eric 讨论法语学习,没想到一个单词 ou 顿时让我羞耻感四起。我第一反应是: Oh, I am sooo sorry... Oh, I am stupid, I forgot. 不过最后我只回复了:I remember it now. 有时候会被羞耻感、崇高感、牺牲感自我感动,其实可能只有自己在那个情绪和逻辑中,对方可能压根没有在意,退一万步说,他在意了就在意了,自己也不要陷在里面。 大大方方认错,然后改正。 Error is for strengthening neuroplasticity. 我知道是成长环境让我下意识不敢犯错,犯了错也会第一时间觉得难堪,想转移注意力,但是,管他呢,我要犯聪明的错。就算是不聪明的错,你管我嘞!你又不是我,我越错越勇,下次会做得更好;) 中秋节快乐~
发现一个吊诡的事实,我们通过对时间的分割和掌控来彰显某种"主体性",但同时也是反被时间控制着。主客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随时反转。 我觉得把控主体性的核心在于: 1. 在时间分割和填充中有一定灵活度,不是单纯被 ddl 和任务推着走,这样完成一个还有一个。也要有一定缓冲区设置,不要安排太密(对我自己说!) 2. 明确初心和目的 3. 可以没有意义和目的,至少不要太不开心和委屈自己 "责任不应该大于快乐"说这句话的场景是跟朋友讨论工作。 我觉得人际关系中也一样。 以及,关于赚钱和工作,他以"病人"的良苦用心劝我:不要太傻,身体永远第一。 累了就休息,那钱洒家不挣也罢! ----- 我明天要去看电影《出走的决心》啦,这个名字一听就是我喜欢的,I owe myself a road trip:) 太喜欢这句了:like a rolling stone:) 想起之前自己写过的一篇《月亮与六便士》阅后感——《你因叛逆而完整》,我写下了: 人生至少得有一次逃离,有人追寻月亮,有人泛舟而上;要么年少轻狂,要么中年补档。
现在我们是朋友啦!因为线上聊天线下还能见着面的能有几个呀,况且线下聊天还能继续聊得来。 这是上周五录的,一直没发,本来想着再录一次,还是算了,趁热打铁录的原汁原味。 Matt 在香港待了四天,周四离开香港去了泰国,今天刚到越南。我们保持着交流,甚至是视频电话。 总结一下见面的感受,和语音分享有很大不一样,我已经忘记语音说了啥了😆: 1. Matt 说话语速快,比托福听力还快的那种 2. Matt 是个可爱的"小话唠",分享了很多个人故事 3. Matt 虽然混迹于纽约各大小酒吧,但他不认为自己是 a party person,他说那只是在纽约的一种社交方式。(他在泰国第三天拒绝了一起认识的其他游客的酒吧邀请,他说要给自己的"社交电池"充电🤔)好吧,E 人 I 人的混合型,我也一样~ 4. Matt 回请我吃了一家地道的阿根廷牛排,他说不敢相信吃过最好吃的竟然在亚洲🌏,告诉他老父亲都不信的那种吃惊😯Matt 邀请我下次去纽约找他玩✌️😄
上次那个问我 mental health 的纽约网友明天要来香港啦! 趁这个机会,用两个多月的聊天+三次视频电话来简单叙述一下我感受到的这位朋友: 拉丁裔小帅哥 感觉日日都去酒吧、聚会和高档餐厅(或许他是美食家?😉) 跑马拉松 喜欢吃甜食 精力旺盛 性格不错 教养得体 和他约了中环码头夜跑,逛旺角书店,但具体,等见面看吧,我们 go with the flow. 我买了一本图片比较多的关于香港的书送他,准备再去挑个好的月饼送他。 祝我们交流和相处愉快,让我感受下精力旺盛的人的磁场🥰🤔😌 PS:明天一早的飞机,这哥们现在在 US Open 2024 现场看比赛,🐮人我纽约哥。
帮外滩教育写的稿件《内地高考生赴港读书,他们的‘命运之轮’转起来了吗?》昨天发布啦,感谢这个机会让我探索和反思。 最想分享的是一开始埋的伏笔和结尾的结论: 不同人怎么打留学这副牌,"命运之轮转动起来"的说法怎么被更好诠释? 目前找到的回答是:当下不断变化和进行的生活就是命运之轮,命运之轮一直在转动。生活在继续,每个人的故事再继续,命运仍在我们自己手中。 晚安~ PS:分享一下我的公号文章《留在牌桌上转动命运之轮》,祝大家转得开心:)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