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AI 工具的使用和个人思考:我们的语言系统正在被 LLM (大语言模型)渗透和”调教“,可能正在滑向同质化内容和词不达意的表达。
缘起:AI 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任务(按照一个结构自己补充提示词,然后让 ChatGPT 做任务),有同事直接把这个问题本身抛给 ChatGPT,然后让 ChatGPT 处理自己前面发出的结果。在本该自己写 prompt 的时候让位给 LLM,结果又让 LLM 处理上一轮的答案。如果对答案没有太多检视和修改,或是没有太多轮的调试直接使用,这个结果会被更广泛的真人阅读、理解和内化。这不是 LLM 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吗?
关于词不达意这里,就是语言和情感不匹配,比如我让 LLM 用比较 lighthearted (轻松的)的语气写一段话时,它其实不明白什么是轻松,也更不知道我想要的轻松是什么样的,往往它会用力过猛用一些词汇(英语为母语的朋友说有些词很少用,也不会这样用,但不是说错,就是读起来有点奇怪)。
有一句话是“Take care of language”,因为语言能表达很细腻的情感。如果一个人的词汇量比较丰富,或是情绪力度比较细腻,就能用更多的词汇表达自己。但 LLM 对语言的使用好像绕开了和“真实情感”匹配的问题,只是随机生成一些反馈,这不就是“哈哈”不再表示开心搞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可能才是比较搞笑......语言通过重复自己加码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语言的通货膨胀。
AI 画图工具也一样,用极快的速度把脑海里模糊的可能性用一个具体的形象呈现,后面就很难跳出这个框对潜意识的影响。好像阅读原著和看改编电视剧的效果一样,文字组合带来的想象力是流动变化的。大多数的视觉语言会像一堵墙堵住其他 N-1 的可能性。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