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Album
主播:
道说区块链
出版方:
道说区块链
订阅数:
1,018
集数:
664
最近更新:
8小时前
播客简介...
问道区块链,探索区块链投资之道。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的创作者...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的节目...

UNI的新提案让生态回归常识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近日,UNI生态争论了若干年的费用开关提案终于尘埃落定了,UNI决定将代币和生态的利润挂钩:将拿出六分之一的手续费回购代币。 除此以外,项目方还燃烧了占总量将近10%的代币,作为之前未进行燃烧操作的补偿。 在这条消息出炉之前,11月8日UNI的价格大概是5美元。当消息出炉后,截至写稿时为止,UNI的价格为9.22美元。 之所以代币价格大涨,我相信是因为社区终于为代币价格的内在价值找到了有力的支撑而大为兴奋,从而将这种潜在利好反映到了代币价格上。 我也为UNI的这一步感到高兴。 我觉得这个消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Uniswap为典型的加密项目开始回归常识,开始不再让代币仅仅只是个空有所谓“治理价值”的代币,而是一步步将代币价值拉回常识的判断标准:这个代币到底和项目有什么关系,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巴菲特老先生在他的言论中谈及企业如何回报股票持有者时曾经说过: 企业如果有很好的规划能利用手里持有的自由现金流去维护和建立更强大的护城河,那就好好地利用现金流,否则就应该把现金流返还给股票持有者: - 要么对股票持有者进行现金分红 - 要么用自由现金流回购股票 如果一个企业既没有善用现金流,又不用来回馈股票持有者,这个企业就不是个好企业。 无论是美股上市的好公司还是A股上市的好公司,基本上都秉持着上面的做法。 这个标准实际上应该是判断任何企业好坏的标准。 但非常可惜,在加密生态,除了少数企业(比如一些CEX)以外,绝大部分公司/团队几乎既不见它们善用现金流巩固护城河,也不见它们将收入返还给代币持有者或者用来回购代币。 这导致一大堆代币实质上只是一堆毫无内在价值的“空气”资产。 Uniswap的这一步将对改善整个加密生态的风气有着很大的意义。 不过既然Uniswap迈出了这一步,那我们就要实打实地用上面的标准来衡量UNI的代币价值了。 Uniswap现在公开的一些数据中有两个数据挺有意思: 一是项目过去30天录得将近2.3亿美元的手续费,如果换算成一年的手续费就是27.6亿美元。 二是项目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一整年)共录得15.04亿美元的手续费。 我们根据这个数据可以估算一下它的PE和“股息率”。 我们把它的手续费收入当作它的纯利,则它一年的纯利大概是(下限)15.04亿美元到(上限)27.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就是11 ~ 21。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PE 就是21 ~ 39。 由于提案规定用六分之一的手续费进行代币回购,我们可以把这个费用作为股息计算它的股息率。 它用来分红的股息大概是(下限)2.51亿美元到(上限)4.6亿美元。 我们以UNI大涨前的价格5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大概就是0.7% ~ 1.5%。 如果以大涨后的价格9.22美元和总流通量62.9亿枚为标准计算,它的股息率就是0.4% ~ 0.8%。 我把这个数据和苹果进行了比较: UNI现在的完全流通市值是92亿美元,苹果的全流通市值是3.98万亿美元。 UNI现在的PE最大值为39,苹果现在的PE是36.25。 UNI现在的股息率最大是1.5%,苹果是0.39%。 总体上看,苹果的市值是UNI的430多倍。一般来说市值越高,盈利指标就越不容易提升,或者说盈利指标就越不太“好看”。在苹果如此高的市值下,UNI的各项指标相比起苹果也没有显现出特别“好看”或者特别有“吸引力”。 这是不是说明UNI现在的盈利能力还必须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呢?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尽管这些指标看上去比较一般,但它们比起曾经“市梦率”高企时的水份已经小很多了。 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市场可能在短期内是疯狂和不理性的,但长期看它也会回归项目的基本面,渐渐反映项目的真实内在价值呢?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7
8小时前

对ZEC、Hype、Aster等项目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 AI Agents中的BYTE和FLYTE怎么样? BYTE我记得在文章中分享过一些看法,FLYTE了解过但后续没有仔细跟踪。 总体而言,这两个Agents现在判断价值和潜力都还太早,我还在观察,要看它们未来能不能被大规模使用,能不能产生真正的现金流。 我自己现在看这些单个的AI Agents都很少了,除了极少数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其它大多数都只是看一眼就放过,不会太纠结,因为现在判断它们的潜力都不太可靠。 - 对ZEC怎么看? 多年前,包括ZEC在内的几个知名隐私币我都参与过,Monero、DASH、ZEC等。不过后来统统卖掉了,我不太看好它们的前景。 这些币很难建立起复杂的生态,它们要能产生长期的潜力和价值只能靠大规模采用。但我觉得它们被大规模采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后续没有再理会它们了。 至于最近它们的猛涨,我估计也就是一阵风而已,我完全没有参与,也看不清它们未来会涨到多少。 - Hype、Aster怎么看? 这一轮,我对所有的DeFi代币都没有兴趣,这些新兴的项目我一个都没参加。它们没有一个有让我兴奋的创新点,绕来绕去都逃不脱原有的那些框架和着力点,它们的创新都只是上一轮DeFi大潮设定好的思路和架构内进行的创新。 这就好比传统的汽车工业已经100多年了,到了现今那些老牌汽车公司尽管还有创新、还有改进,但无论它怎么创新、怎么改,统统还是在燃油车的老框架内进行。 这样的行业一点新意都没有,审美疲劳了。 但电动车就不同,它不仅可能颠覆汽车行业,还可能颠覆汽车服务业,还可能成为新兴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这样的行业才有意思。 - 现在的行情手里的币怎么办?ETH跌回2500美元开始定投吗? 现在的行情下,手里的币怎么办?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分享过多次,我自己的做法很简单:手里的币就这么一直拿着,尤其会拿着比特币和以太坊。在现在这个状况下,我不会再做以前那种高抛低吸,因为我判断不了行情。 如果ETH跌回2500美元,我肯定继续定投。 - 上轮牛市大饼6.9万,整个生态总实质好像是3万亿,这轮大饼都10万多了,总市值还在3.4万亿左右。 我的理解:导致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本轮行情加密生态没有特别亮眼的创新,所以没有真正持续、长久地吸引愿意建设的资金和人才进入生态,更没有产生持续、长久、真实的价值和利润。 如果一定要找一些可以算得上亮眼的创新,我想来想去觉得能算得上的就是前期的铭文和后期的AI + Crypto。 但铭文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这个创新夭折了。 至于AI + Crypto我觉得最大的成果就是Virtual生态。但即使是这个生态,它目前的规模也还很小,也离理想状况相去甚远。 至于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绕来绕去的RWA、DAT、稳定币等等这些题材以及滔滔不绝画的那些大饼,我只能说: RWA我就不重复老观点了。 DAT我一直持中性态度,不讨厌它们但也不太喜欢它们。 稳定币的确有潜力,但离真正产生爆炸性价值还有相当的距离,怕不是一年半载能够看到效果的。我认为稳定币要看到爆炸效应还得是结合AI Agents的应用才行,但目前似乎条件还不够。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11
9小时前

关于对X402协议的理解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整个周末,网上都在热议Coinbase的X402协议。 这个协议之所以引起热议,我觉得很重要的因素是它产生了一个迷因币PING。 关于X402协议,我在上周的文章中已经分享过了。它是Coinbase发起,众多机构参与的一个支付协议。 这个协议发布后,尽管宣传文章不少,但一直以来落地实践的案例并不多。直到10月23日,这个协议产生了第一个代币PING,才让大家开始普遍关注它的实际运行状况。 这个PING代币是怎么产生呢? 简要地说,用户打开X402协议的浏览器页面(https://www.x402scan.com/),用以太坊钱包登录Base网络后,向一个网址“https://api.ping.observer/ping”发送1个USDC,就能换到(mint)5000个PING代币。 (当然,如果读者现在再上网站尝试这个操作,已经无法再换PING了) 在这个过程中,X402协议被用来接受付款铸造代币,但这并不表示这个协议只能用来铸造代币,实际上它可以用来支付任何服务,是个通用的支付协议。 这个案例证明了用户通过这个协议能够向互联网应用支付加密资产,待支付得到验证后,用户能够得到服务反馈(在这个案例中即得到了代币)。 整个过程向人们展示了X402协议完整的工作流程,也证明了协议的可行性。 不过,仔细看这个协议,似乎它存在一个弱点:当用户完成支付后,协议并没有强制的流程保证商家一定发送服务。也就是说如果商家不发送服务,用户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和当初ICO那样通过智能合约强制保证发送服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 这个短板在以后的落地应用中应该会有更多的技术来补足。 当下使用X402协议的,除了这个PING代币应用之外,还有一系列其它应用。用户可以登录X402协议的浏览器(https://www.x402scan.com/)页面来查看。 在页面上,“Top Servers”一栏按照交易量罗列了所有利用该协议进行支付交易的互联网应用。一些知名的AI应用/AI Agents都赫然在列,比如questflow.ai、heurist.ai、itsgloria.ai等。 显然,这些应用都在开始频繁尝试X402协议了。 如果X402协议接下来真的能够得到快速推广和应用,那PING的龙头效应就会非常明显-----显然,很多用户都在赌这个前景,所以PING在上线后不久旋即大涨。 现在是否买入这个代币还是要大家独立思考,自行判断。 关于PING代币以及X402的更多信息,区块律动有一篇文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文见文后参考链接)。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罗列了一些和X402密切相关的AI Agents项目。其中不少项目都是Virtual生态的AI Agents。 除了这些项目之外,这篇文章把PING这个代币和当年的比特币铭文进行了类比,认为PING的铸造过程和铭文非常类似,因此X402的火爆可能会重演铭文的火爆。 单从技术上来讲,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时空背景不同、共识不同,它能不能复刻铭文曾经的火爆,我们还是让时间来见证吧。 不过,既然技术上类似,外加当下的加密生态实在太缺乏新的叙事和新的玩梗,大胆猜测接下来很多团队都会借着这个风口冲到这个协议中铸造各种充满“噱头”的资产。 其实,我最期待的还是更多互联网应用把它们的服务和X402集成,让用户通过支付加密资产支付能够使用它们的服务。 这对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和无法用美元支付的某些地区的用户而言将是一个莫大的福音。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9980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3分钟
63
12小时前

国有资产的三化和A股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

大家好,这里是道说,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国内的投资市场一直以来也是我非常关注的。 近期,湖北省就出台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政策:国有资产的“三化”。 什么叫“三化”? 引用官方的说法就是: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 “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我们可以很通俗地理解为:把资源用各种方式打包成资产,然后把资产放到证券交易市场交易,最后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上杠杆。而这整个手法作用的对象则是一切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和国有资金。 有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述了这样一个案例解释这个过程操作的详细方式: 武汉市的某个商业大楼,如果单靠租金收益要收回成本,那得二三十年后了,效率低、周期长、见效慢,但如果把它打包成金融产品放到市场上交易,一上市就能收回成本。 通过这个手法提高的效率、节省的成本、缩短的时间简直是老老实实放租完全不能比的。 “三化”的优势就在于此。 有人说这是“Yin 吃 Mao 粮”。 我觉得如果吃的是“粮”好歹还是货能对板,怕就怕吃到后面变成“货不对板”。 任何新生事物在它刚刚发端时,我们看到的都是克制、谨慎、小心翼翼和欣欣向荣,可随着后续的发展,如果整个过程缺乏监督和治理,那事情的走向往往就会和当初相距甚远。 我不由地想起17年前开端于某个国家但最后席卷全球的事件。那个事件的根源就是投行们贪得无厌地用各种花式手法把风险等级参差不齐的资产打包成各种资产。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衡量风险、把控质量的评级机构本应尽职调查,诚实地评价资产质量,但它们却罔顾事实,狼狈为奸地给那些资产浮夸地评级,最后顺利将垃圾资产包装成了市场上枪手的投资品。这个大泡沫直到那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加息才彻底戳破,接下来整个系统便出现了后来全世界看到的一切。 这就是“货不对板”叠加无限杠杆造成的灾难。 不过我仔细想了想,我们的投行、我们的新闻监督、我们的评级机构无论在业务水平还是在职业操守上应该比它们还是要强很多,估计是我多虑了。 还是回到这个政策本身吧。 类似的政策其实并不是湖北省最先提出的,而是早几年湖南省就提出来了。为什么现在湖北又提出来了? 我估计这反映出湖北省的财政已经到了某个状况,使得在这个阶段“三化”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然而这仅仅是湖北省吗? 我估计不是。 而且既然湖北省能公开进行这样的操作,大概率是得到了权威机构的允许。而如果这样的操作能公开得到允许,那就更加证明这不单单是湖北省要解决的问题。 这“三化”到底会怎么执行和操作,其中涉及到大量的金融手法,那是专业人士才有资格深入探讨的。但这里面还是有一些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单凭常识就能大体判断的信息和趋势。 我们仅就证券市场作一些很粗浅的推演和判断。 首先,“三化”要能顺利完成: 一是需要大量的钱。只有海量的资金才能接盘这些“证券化”、“杠杆化”的资产。 二是需要有一个起码看上去“蓬勃发展”的证券市场,否则钱不可能进场接盘这些资产。 接下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具体需要的钱可能是什么量级的金额。 这又得回到问题的核心:“三化”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显然是债务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 我们国家现在的债务有两部分: 一是显性的国债和地方债。这可以从公开媒体查到数据。 二是隐性的地方城投债。这部分数据没有公开,但是在很多金融机构的内部探讨中都有过大胆的预估。 大体上来说,如果把这两部分债务合计起来,我国债务和GDP的比重和另一个国家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另一个国家的债务数据全球都看得到。 如果我们能大体判断债务和地方财政需要多少资金,大概就能判断一下“三化”需要的资金规模。 “三化”需要的资金来自哪里? 无非就是三部分: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和国家操作。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也是公开数据,我们可以大体推测需要把多少居民存款赶进证券市场,另外还需要国家额外注入多少资金。 如果我们大体猜到了多少资金可能涌入证券市场,我们就能大体猜测股市指数可能涨到的规模和层级。 写到这里,我想起A股当初成立的初衷:它原意是为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而成立的,担负的是为国(国有企业)纾困的重担。 现在它又要承担新的责任了,这一次同样是为国纾困,只不过这次要纾的困是国有资产、国有资源流动性不够、国有资金杠杆不够的困。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道说,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4分钟
45
12小时前
道说区块链的个人播客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