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主题“职涯规划”,在过去几集,我们在《失控的努力文化》中理解工作的意义,也访问了职业规划师,从他们如何为迷途的人指引方向,理解我们可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第三集,我们则是从各自感到好奇前辈出发,邀请他们和我们分享他的职涯,以及对于职业的看法。 最初,我们规划的题目是“这一刻,我决定一辈子只做这个工作/志业”,原因是因为,我其实很难想像,要能够像我父母一样能够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这或许是世代的差异,让我们对于职业有不一样的期待,也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选择变多了,我们可以选择、但也变得更加犹豫和不肯定。所以这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疑问:什么样的工作是能够做一辈子的呢?一个人,又是如何决定自己一辈子只做某一件事情的呢? 以这个问题为核心,我们三人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迷惘的部分,找到三位对谈的对象分,别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火旺、广告导演卢建彰,以及自由撰稿人陈怡静。三位风格各异的受访者,带出了三种不一样的、对于职涯的想像。 本集你会听到: 为什么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他人付出? “一辈子只做一个工作”或许是一道陷阱题 当人生出现迷惘,用一句咒语走出重重迷雾 时间轴: 1:58 台大哲学系教授林火旺/Shawn:从工作出发,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18:25 广告导演卢建彰/Sophie:比起能做一辈子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相处一辈子的自己 41:04 自由撰稿人陈怡静/Brenda:不规划遥远的人生蓝图,但听从自己每一次的声音 注:Shawn在节目中提到的“狗屁工作”,出自《狗屁工作》这本书中,作者格雷伯认为,狗屁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是工作者无法在工作中感受到意义;第二,工作者虽然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无意义的,但依旧需要忙碌地工作,以此显示工作是有意义的;第三,这份工作是存在雇佣关系的。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的马屁型工作,作者认为,这些工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突出少数群体的地位,是身居高位者权利与声望的象征。
在学习阶段,我们很少做出重要选择,我们按照安排好的路径,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仅有的选择或许是在专业报考上。但当时的我们,懵懵懂懂,大多数都稀里糊涂地填了个专业。 然而,在大学毕业后,我们开始要对人生负责了,我们需要选择自己的工作,去什么行业,申请什么公司,做什么岗位,在什么城市。无数的选择让大多数的我们感到迷茫,究竟什么工作才适合自己,要继续在大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深耕吗?还是需要换个方向,重新开始?要和大家一样去考公务员吗?要继续留在大城市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职业规划师,向他们请教职业规划这件事,我们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在工作中成长?如何在工作中获得意义? 如果大家听完节目后,对两位职业规划师感兴趣,欢迎通过以下信息找到他们: 韦丞,Facebook:陳韋丞職涯規劃&生涯諮詢師(https://reurl.cc/QLjLWb) Ice,微信公众号:职业咨询师ice 时间轴: 5:15 三十岁左右容易陷入职业规划的迷茫 7:41 教育体系、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对职业规划的影响 10:40 韦丞与Ice职业规划的方法 17:12 职业规划中的关键因素 23:45 如何处理兴趣、天赋、热情与工作选择的关系? 27:05 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 29:20 职业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你是否曾一边大喊「我不想努力了」,一边任凭手指飞快地打着键盘? 这个例子来自Brenda的分享,是当她看到《失控的努力文化》这本书的书名时,脑中浮现的画面。在五月「职涯发展」主题月的首週节目中,我们先不聊彼此对未来职涯的想像,而是先停下来问自己,在这个人们很努力、拼命追求生产效率的时代中,为什麽我们失去了好好休息的能力? 这週节目我们聊了: 效率崇拜,如何一步步蚕食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是否被关进了生产力牢笼?又该怎麽面对? 金句连发:#至少我们要拉住自己、#除非你离职、#免打扰更打扰 原来,「不努力」也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 时间轴: 02:58 我要有效率:Shawn挑战人类极限、实体课无法两倍速、节制地有效率 09:18 效率论点分享:人类永不满足、职场的「一家人」陷阱、生产力小物使人焦虑 21:58 不得不努力:我的心中有一个微信、出去玩扛电子铁块、老闆的工时误判 27:55 说「我很忙」是诉苦、牢骚还是默默炫耀? 33:25 放松不用练习 vs 需要练习 的两派分享
产后抑郁系列迎接最后一集,从读书会、专访到声音报导,我们以一个月的时间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讨论,并在最后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制作面上的学习、看待议题的新观点,以及我们自己如何重新看待母职以自己母亲的经历。 本集你会听到: 新闻所学生看到什么关键字就会眼睛发亮 很棒的人聚在一起就是要截图自拍 那些难带的孩子,是曾经的我们 下周开始就会新系列的节目,主题为“职涯发展”,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时间轴: 1:50 来自Brenda的邀约,Shawn和Sophie最初如何看待产后抑郁 5:38 如何找到在网路世界的产后抑郁妈妈们与侧仿者 16:02 素材爆炸、内容取舍,声音报导的困难之处 20:45 这系列的制作让Sophie决定收起冷水桶 24:18 重新认识产后抑郁:妈妈的真实想法、社会政策对妈妈带来的打击、我们自己的妈妈 36:30 放不进的内容,都在这里了 45:50 关于近况:重重的话、轻轻的说
“我觉得自己处在一个极度悲观的状态,整个人的脑袋里面都是黑色的,就算看到可爱的婴儿,我也笑不出来。”Elly回忆离开月子中心之后,世界被蒙上一层晦暗,必须努力与产后抑郁共存的故事。 【产后抑郁】系列第三集,我们访问四位曾受产后抑郁所苦的妈妈,以及三位关注产后抑郁的心理工作者和倡议者,了解什么是产后抑郁,也听听她们背后的故事。 本集你会听到: 四位妈妈从罹患产后抑郁到痊愈的故事 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师、生育改革行动联盟怎么看产后抑郁? 如何提供更好的生育环境,如何陪伴产后抑郁患者? 时间轴: 2:48 抑郁之下,Elly和Yuki看出去的世界 8:44 临床心理师曾心怡:什么是产后抑郁,为什么会得到产后抑郁 15:11 谌淑婷:现行的生产环境可能对于怀孕女性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伤害 17:36 压肚子的心理阴影、独自一人照顾孩子无法休息,Monica和象象在生产前后的遭遇如何影响着情绪 24:52 亚东纪念医院精神科医生吴珮全:产后抑郁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27:05 曾心怡:临床心理的治疗如何协助产后抑郁患者 30:27 Yuki和Monica感受到走出产后抑郁的时刻 34:05 四位妈妈受访者的建议、安慰与同理 BGM: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Frédéric Chopin, 3 Notturni op. 9
录音一开始,#乌乌医师 立刻对平均25岁、尚无任何孕产经验/规划的哩哩叩叩团队,丢出一个犀利的提问:「为什麽关注产后抑鬱这个题目?」而我们也想知道,在专科化的医疗训练下,乌乌医师是怎麽从本职的妇产科工作,关注到产后忧鬱议题? 对彼此的好奇,碰撞出这一集精彩的节目,我们从孕产迷思聊起、慢慢讨论到乌乌医师在粉专收到的产后低潮来信,也思考面对产后抑鬱时,除了个人的同理和支持,社会可以有哪些更积极的行动? 这集节目中,我们聊了: 关于产后抑鬱,乌乌医师的诊间观察和「售后服务」 从科学和政策角度切入,看产后情绪低落的可能成因 乌乌医师想开拓的孕产知识科普受众,为什麽是学生族群? 时间轴: 01:26 乌乌医师对哩哩叩叩的好奇、在诊间观察到的孕产迷思 09:55 产后低潮来信分享1:不想让别人抱孩子,是我太小家子气吗? 12:19 产后低潮来信分享2:亲餵母乳为什麽让人压力这麽大? 28:30 乌乌医师观察产后抑鬱讨论风气的变化、政策建议、如何陪伴 33:19 同理与真实:认识身体很重要、年轻妈妈的孤单感、以女性视角出发的传播
本期节目是四月“产后抑郁”主题的第一期节目,我们一起阅读了英国作家劳拉·多克里尔的《What Have I Done?》简体版翻译是《我做错了什么?一个产后精神疾病康复者的自白》,繁体版则是《孩子,我好想成为你最好的妈妈》。 在这本书中,劳拉·多克里尔详实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位对生育充满信心与满怀期待的妈妈,转变为住进精神疾病医院的患者,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母亲在生育过程中,身心可能会遭遇的疼痛与折磨。 本期节目你讲听到: 生产过程中的无力与自主性的丧失 无法入眠的疲惫的妈妈 天生自带的母性与养护知识? 如何照顾他人?如何面对自我? 时间轴: 01:25 书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产后抑郁细节 10:30 妈妈的「母性」是天生的?精疲力竭的母亲怎麽爱孩子? 15:10 我们如何理解萝拉的负面情绪:变成自己的酸民、改写故事之难、从心疼到不谅解的警醒 23:15 当朋友或自己遇到产后抑郁,我们该怎麽面对? 32:45 看完这本书,会不会不敢生孩子?
这是“哩哩叩叩”三月最后一期节目,也是“哩哩叩叩”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第二季从2021年3月4号开始,那一期我们聊了两岸的方言,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例如开启了每个月的读书会单元,也在第22期完成了“哩哩叩叩”的第一次外访,我们和德伦学姐聊了高学历青年的抑郁。在这一年中,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聊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也收获了很多听众朋友们的认可~谢谢大家! 在每年春节,我们三个人都会开个例会,讨论这一年来“哩哩叩叩”的优缺点,以及下一年的规划。因此,在今年初七的晚上,我们做了这个重要的决定~ 时间轴: 01:28 对听友们的感谢、哩哩叩叩的新决定 02:19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08:58 我们在三月对节目的分歧想法:维持更新、内容缩短、停更一个月 11:10 小聊近况:大家三月过得还好吗?
921地震20年后,房屋被重建了,那受到创伤的心呢?本集,我们邀请Ava来到节目中,分享她的报导论文《九二一地震创伤后成长: 震后家庭关系转化》,聊聊她怎么走进田野、拓展受访者地图,看见了哪些性别权力的翻转,以及创伤为小镇家庭带来哪些改变。 收听节目之前,欢迎先看Ava的专题报导网站《九二一地震创伤后成长: 震后家庭关系转化》 这集节目我们聊到: �地震像是一面镜子,反应传统社会的性别关系 �重建的路上,有人先重建房子、有人先重建情绪 �当创伤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件,该如何面对? 1:03 当创伤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经历 3:16 不被看见的东势小镇(以及研究生老实说) 6:52 走进田野、敲下潜在受访者的大门,也是敲开一座很久没有被打开的心门 10:49 要得到受访者信任前,先说说你是谁、你要什么 19:06 地震震毁家园,也松动传统性别关系、20年带给家的变化 32:51 不只受访者需要被书写,报导者也需要抒发 36:21 报导创伤,才理解有创伤是正常的
如果书店架上放着一本书,封面印着「教育」两个大字,感觉被读者拿起的机率不大,因为......好像有点无聊? 而这週哩哩叩叩读书会聊的书叫《Educated》,就是一本名字这麽简洁的书,我们大胆推测,负责中文翻译的出版社们为了避免上述的状况,各自认真地生出了和原书迥然不同的译名:繁体版书名译作《垃圾场长大的自学人生:从社会边缘到剑桥博士的震撼教育》,简体版则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让我们在翻开这本书之前,脑中浮现了形象迥异的关键字:轻小说?励志?很有意境? 即使如此,当我们开始读这本书,内容还是出乎意料之外...... 在这集节目中,我们聊了: 两种书名翻译,三种天差地远的解读 《Educated》有着励志文学的起手式,却让我们读得很揪心 在讨论教育的本质时,意外迸出意见不同(但没吵架喔)的火花 时间轴: 00:58 翻译是门艺术,尤其碰上原文书名只有一个单字更难 07:25 作者Tara与家人的关係, 让我们忍不住跺脚又觉得窒息 14:35 从「黑鬼」、「躁鬱症」和「妓女」这三个词聊起,教育如何翻转一个人的世界观? 27:35 我们各自为这本书重写结局,结果书末的「那个词」变成......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去年很火的动漫《奇巧计程车》,这部豆瓣评分9.5的高分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与冲击?我们又被哪些人物吸引着,共情着呢?欢迎大家收听这期节目~也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自己最想成为的动物�,一起在幻想的都市森林中漫步~ 提前预警,还没看过动漫的朋友们可以先暂停收听,因为这期节目涉及大量剧透! 这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01:34 与其他动漫相比,《奇巧计程车》有什么特点? 10:45《奇巧计程车》中破梗的时刻与内容 20:10 关于河马桦泽所经历的社交媒体追崇与影响力的讨论 27:05 最共情与印象深刻的人物 36:25 在想象的都市森林中,我们彼此会是什么动物
就读研究所的感觉就是,外面的人很想进去,里面的人很想出来。除了完成论文,哩哩叩叩在研究所还得到了什么?我们三人作为研究生同学,因为读书而结缘,也邀请到许多研究所朋友来到节目中分享,回顾作为研究生的这几年的时光,我们对于台大新闻所都有着满满的收获。 本集你会听到: 对于台大新闻所的基础认识 除了学历和论文,作为研究生的收获 给学弟妹的就读小意见 时间轴: 1:10 新闻所初见面前,要先在校园漫步20分钟 8:03 传播研究所这么多,为什么要选择台大新闻所? 13:26 研究生与论文的大长征,以及在这之间度过的地位万圣节 30:53 再当一次研究生,我会告诉自己:不要比较,走自己的路就好 41:17 即便这是一条荆棘路,但我想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55:02 想要读台大新闻所?以下是我们三个人的意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