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8 社工尽全力提供服务,却未能改变服务对象最终结局,该如何面对?

社工杂谈

节目简介: 在本期《社工杂谈》的行业思考栏目中,小九与思蕲直面社工职业中鲜少公开讨论的话题——“社工的失败”。当社工尽全力提供服务,却未能改变服务对象的最终结局,我们该如何面对? 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分享了多段来自一线的真实案例:抑郁症青少年的危机干预、流浪老人的陪伴与遗憾、困境儿童的小组服务等。这些案例看似“失败”,却让社工在挫败感与无力感中找到了自我疗愈、专业成长与重新定义职业价值的途径。 本期节目将带你探索: * 社工工作中的“失败”是否真的失败? * 如何在无法改变结局时,找到陪伴的意义? * 从挫折到成长,社工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与反思? 如果你曾在助人之路上感到无力,这期节目会给你勇气与共鸣。 节目重要时间点与关键内容: * 00:01:09 小九分享第一反应:努力未能改变服务对象的结局时的无力感与思考。 * 00:04:12 讨论目标设定的重要性:服务目标应由社工与案主共同决定。 * 00:06:49 服务无效的原因解析:目标设定与案主意愿不符;服务缺乏科学有效性或与核心问题无直接关联。 * 00:08:08 社工需学会接受服务对象的多种结局,并明确自己只是阶段性的陪伴者。 * 00:12:32 案例分享一:助学金资助女童却因家庭环境未能改变现状,志愿者的挫败感与转型社工的心路历程。 * 00:16:18 案例分享二:困境儿童小组中被动、沉默的孩子——从短期受挫到延迟的反馈(书信的感动)。 * 00:21:47 小九总结:学会接纳不完整的自己,社工的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掌控结局。 * 00:23:18 思琪接棒分享,指出“社工失败”是行业中的隐秘话题,多数案例并非成功。 * 00:27:09 案例分享三:抑郁症高中女生危机干预的社工案例——努力后仍以案主跳楼告终,引发社工深度自我怀疑。 * 00:30:10 案例分享四:流浪老人拒绝救助,最终病逝桥洞,社工陷入无力感与梦魇。 * 00:33:01 解析社工挫败的本质:案主生命的不确定性;社会结构与环境的限制。 * 00:38:42 从失败中成长:社工从执着改变者转为陪伴者的角色转变。 * 00:44:59 社工服务的隐性意义:影响案主身边的人,延续助人价值。 * 00:47:53 结语:面对挫折,坚守信念,学会自我疗愈,社工的“失败”也是成长的起点。

48分钟
83
2个月前

vol.26 男社工如何在社工行业突围?

社工杂谈

📌 内容简介: 本期《社工杂谈》聚焦一个老问题新思考:男社工如何在社工行业突围?节目由小九与思蕲双人主持,以真实案例与数据揭示行业中的性别结构不均、职场文化挑战,以及刻板印象对男性社工的限制。同时,也从实务视角出发,剖析男性社工在儿童保护、青少年帮教、政策研究等领域的优势与困境。 🎙节目中,小九分享了他作为男社工的亲身成长经历,而思蕲则从教育、社会观念、职场结构等多个维度解析男性社工的“隐形困境”与“突围路径”。 你会听到: * 为什么社工领域女性占比高达78%? * 男社工为何常被派去搬物资,却难带小组? * 性别多样性如何真正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性别的深度对话,也是一场关于“专业性、成长性与适配性”的职业反思。 社工,是人的工作,不是性别的工作。 🕓 节目时间点关键内容整理: 00:00 - 01:36节目开场:本期主题“男性社工的突围” 01:37 - 03:24数据揭示:城市社工女性为主,农村反而男性居多 04:00 - 06:42为什么男性不选社工?工资+刻板印象双重限制 08:00 - 10:10小九实习回忆:全女机构如何反而促使自己成长? 11:07 - 12:46反转视角:为何机构管理层反而多为男性? 14:08 - 17:48思蕲视角:全球社工性别比例失衡现象与反思 18:31 - 20:11高校社工招生性别偏差现象及潜在原因 21:37 - 22:52男性社工在主流理论与实践中的边缘化? 23:22 - 25:48男社工在个案、小组中常被排斥的温柔排挤 27:05 - 29:39男性社工的三大优势:体力、理性思维、男性服务对象信任感 31:27 - 34:35男社工的流程化、模型化问题分析能力 35:51 - 37:52教材文本性别偏差 + 女性服务项目高达80%的现状 38:11 - 40:44社工突围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找到自己的角色与价值 40:45 - 41:13节目总结:社工是人的工作,不是性别的工作

41分钟
84
3个月前

vol.25 资源极度有限时,社工还能为案主提供什么样的有效支持?

社工杂谈

📌 内容简介: 本期《社工杂谈》行业思考栏目,小九与思蕲围绕一个残酷却真实的行业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当资源极度有限时,社工还能为案主提供什么样的有效支持? 节目中不仅分享了发生在内蒙古、贵州和云南等地的三个震撼案例,从漏雨的土坯房、5000元启动资金,到留守儿童采棉花换刺绣教学……你会发现真正的资源并不只来自“拨款”和“政策”,而是来自一双看见希望的眼睛和一颗真诚想为他人做事的心。 节目最后,两位主播还提出了实用且可落地的“低资源环境下社工自我赋能”策略。听完这期播客,你或许会重新理解什么是“专业”,什么是“改变”,什么才是真正的“资源”。 🕓 节目关键时间点索引: 00:00 - 01:36节目开场介绍本期主题:在资源极度有限时如何有效服务案主 01:36 - 07:20内蒙古少数民族多元社区书记案例:以场地换服务,破圈整合资源 10:09 - 15:27社工常见的三类资源匮乏:资金物资、人力专业、时间空间 17:00 - 21:15贵州辍学儿童“田间课堂”:树枝写字+野花做标本,教育资源再创造 22:00 - 25:46老旧社区“车棚变课堂”:激活沉睡空间,低成本提升社群凝聚力 27:13 - 28:34疫情期“云端互助平台”:用小程序整合需求,服务2000余人 29:00 - 31:56如何媒体发声撬动政策支持:用数据讲故事,让官媒关注底层声音 32:02 - 34:34周末一小时互助项目:中产小区的知识共享新生态 34:47 - 44:05云南“微光社工站”:从一间土房和5000元出发,激活儿童教育、绣品经济、时间银行 44:05 - 47:34总结:真正的资源是“流动”,不是“占有”,改变始于连接与赋能

48分钟
99+
3个月前

vol.23 我们与恶到底距离多远?从社会、媒体看精神健康

社工杂谈

📌 节目简介: 本期《社工杂谈》聚焦社会现实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通过这部剧讲述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引发的多方纠葛,探讨恶与善的界限、精神健康、新闻伦理等议题。小九与思蕲将深入分析剧中多角色的情感冲突,从加害者家属的无助到受害者家属的复仇,再到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揭示出“恶”并非只有一面。节目从法律与民意的对立、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以及媒体的操控性报道等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反思我们如何理解和处理社会中的不公与暴力。该剧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悬疑犯罪的紧张感,更是对人性和社会机制的深刻思考。 ⏰ 节目重要时间点与关键内容提要: * 00:00:04 – 开场介绍:节目定位与本期话题: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 00:01:05 – 剧集背景与主要剧情概述:无差别杀人案件与多角色的情感纠葛。 * 00:02:50 – 讨论主题引入:谁有权定义“恶”?精神疾病是罪恶的遮羞布吗?新闻媒体成为“第二凶手”的道德困境。 * 00:03:53 – 讨论第一问题:谁有权利来定义恶? * 00:06:30 – 精神疾病与暴力的关系:精神病患者如何被误解和标签化。 * 00:10:00 – 新闻伦理的挑战:媒体如何平衡报道的真实与流量的追求? * 00:13:00 – 群体极化理论:媒体报道如何推高公众情绪,导致恶的标签化。 * 00:17:30 – 精神健康管理的社会反思:如何避免将精神疾病患者推向社会边缘? * 00:20:00 – 伦理的反思与新闻报道的责任:如何让新闻报道承担更大社会责任? * 00:25:00 – 矛盾的媒体曝光:公众与受害者家庭如何面对媒体的标签化报道。 * 00:28:00 – 讨论第二问题:精神疾病的真实面貌与社会认知的偏差。 * 00:32:30 – 角色共情:对李小明的家庭、精神疾病患者、新闻从业者的多角度反思。 * 00:38:00 – 反思与破局:如何通过法律与理性去解决社会悲剧? * 00:40:00 – 微光与黑暗中的希望:剧中的角色如何在恶与悲剧中寻找光明。

44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2 《好东西》真的好!女性的真实人生与社会性别的交锋

社工杂谈

📌 节目简介 在本期《社工杂谈》的“看世界”栏目中,小九和思蕲深度解读电影《好东西》,这部以幽默笔触描绘女性命运与社会结构的作品,引发了对性别角色、家庭责任、成长困境与个人选择的深刻反思。节目从片中三位女性角色——王铁梅、小叶和王茉莉——展开,剖析单亲母亲的隐性压力、代际情感传承的裂痕与修复,以及女孩如何在性别规训中寻找自由。两位主播还结合亲身社工经验,探讨现实中女性如何在多重角色之间寻求自我价值,直面网络暴力与社会刻板印象。 一场电影,一次深聊,一份关于成长、平等和“好东西”的生活哲学。如果你也曾被性别期待所困、被亲密关系误解所伤,这期节目会带给你共鸣和力量。 ⏰ 节目重要时间点与关键内容提要: * 00:00:05 – 开场介绍:社工杂谈栏目定位 + 本期聚焦电影《好东西》。 * 00:01:10 – 英文片名“Her Story”的意义 + 导演邵艺辉背景 * 00:02:25 – 王铁梅(宋佳饰)的社会角色解析:单亲妈妈的多重身份与社会期望。 * 00:05:45 – 母职规训与性别分工:母亲为何要“为母则刚”? * 00:07:00 – 父职缺席 vs. 母职过载的社会机制剖析 * 00:10:40 – 王茉莉的成长视角:缺失的父爱、母爱表达的不可见性与“隐性劳动”。 * 00:14:30 – 小叶角色解析:代际创伤、亲密关系困惑与自我疗愈。 * 00:18:00 – 月经羞耻讨论:三代女性对生理认知的断裂与衔接。 * 00:20:30 – 性别刻板印象批判:男主播避谈女性产品、女孩子“不能打鼓”? * 00:25:00 – 网暴议题与王铁梅的自媒体危机:单亲妈妈如何在网络叙事中被误解。 * 00:28:30 – 三大核心主题总结:女性成长 / 性别平等 / 生活哲学 * 00:38:00 – “什么是好东西”真正含义探讨: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温暖与真实。 * 00:41:00 – 朱德庸漫画呼应:“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才是人生意义。”

43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1 职业耗竭,你不是一个人!社工如何打破“枯竭”魔咒

社工杂谈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期的《社工杂谈》节目中,小九和思蕲将深入探讨一个社工行业中的重要话题——职业耗竭。职业耗竭不仅是社工们面对的职业困境,也是每个职场人都可能遭遇的心理挑战。在这期节目中,小九和思蕲将通过真实的案例分享,分析社工如何在高压、低薪、长时间的工作中渐渐感到情感枯竭、职业迷茫,以及如何重拾动力和希望。 我们讨论了识别职业耗竭的早期信号,包括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与成就感丧失等,带你一起剖析个人、机构与社会层面的压力因素。除此之外,我们还分享了如何自我调节、建立有效的情感界限、重新发现工作中的价值,甚至如何推动社工机构和社会给予更多支持,以此帮助你在社工行业中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动力。 通过这期节目,你将获得关于如何打破职业耗竭的实用建议,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找回工作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感。 ⏱️关键时间点 & 关键内容(Timestamps) 00:00 - 01:30| 开场与话题引入 * 聊聊“职业耗竭”对社工行业的影响。 * 为什么社工行业更容易面临职业疲劳和情感枯竭。 01:30 - 06:00| 职业耗竭的信号与早期识别 * 如何判断自己正在经历职业耗竭? * 识别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与成就感丧失等症状。 06:00 - 12:00| 个人、机构与社会层面的职业耗竭原因 * 从个人压力、机构资源匮乏到社会认同缺失,我们一一探讨。 12:00 - 18:30| 如何应对职业耗竭——小九与思蕲的建议 * 自我调试与压力管理方法。 * 在社工行业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动力。 18:30 - 24:00| 从“情感海绵效应”到“设立情感界限” * 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吸附? * 设立有效的情感界限,避免“拯救者情结”。 24:00 - 30:00| 打破职业瓶颈,如何重拾工作动力? * 专业成长、技能提升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 如何避免陷入“活动机器”状态,实现职业的持续成长。 30:00 - 36:00| 机构支持与社会保障——减压机制与制度化 * 社工机构如何设计减压机制,提升员工福祉。 * 如何推动社会对社工职业的认可与支持。 36:00 - 40:00| 结尾总结:职业耗竭的背后,依旧是爱的力量 * 打破“枯竭”的魔咒,继续为他人照亮前行的路。 * 呼吁社工同行互相支持,帮助自己和他人共同成长。

57分钟
99+
4个月前

vol.20 《无尽的尽头》: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保护的是谁?

社工杂谈

📋内容简介 本期《社工杂谈》小九和思蕲将一起讨论《无尽的尽头》,深刻探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复杂性与现实困境。剧集改编自真实案件,聚焦未成年人的犯罪与成长困境。我们将一一剖析剧中六大案件揭示法律、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中的缺陷与挑战。 从角色塑造到法理困境,《无尽的尽头》带我们走进了司法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博弈,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对于每一位关注未成年人问题的听众,这期播客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与启发。 ⏱️关键时间点 & 关键内容 00:00 - 01:10| 节目开场与主题介绍 * 简要介绍本期播客的讨论主题《无尽的尽头》及其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联系 01:10 - 06:30| 剧集背景及核心聚焦 * 讨论剧集的背景(2014-2019年期间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 第九检察厅的成立,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制度化与专业化 06:30 - 12:20| 案件介绍与剧情分析 * 三少年杀人案:校园霸凌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法律困境 * 儿童盗窃案: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监护缺失问题 12:20 - 18:40| 主要角色分析与成长轨迹 * 林之桃:从冷静理性到情感共鸣的转变,检察官的职能与情感挣扎 * 白恩宇:从边缘少年到司法工作者的成长历程,社会关爱的力量 18:40 - 23:30| 法理与社会工作视角 * 讨论法律与民众情感的冲突与平衡,如何影响未成年犯罪的判决 * 司法程序与社会工作介入的关系,如何实现更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 23:30 - 30:00|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 司法系统与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案件中的角色定位 * 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与挑战 30:00 - 34:50| 法律层面的进步与反思 * 国家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创新(如附条件不起诉、强制报告制度等) * 对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处理的法律完善与反思 34:50 - 37:30| 结尾总结与未来展望 *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的未来方向,社会与法律如何共同努力 * 呼吁更多人关注未成年人权益,推动社会与法律的进一步改革

59分钟
99+
4个月前

vol.19高考志愿,人生的分岔口:聊聊那些年我们填过的志愿

社工杂谈

在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的这个时间点,本期《社工杂谈》邀请你和我们一起重返那个关乎命运选择的夏天。从“志愿填报”聊到“社工专业”,从“兴趣与现实的博弈”谈到“人生路径的意外”,小九和思蕲用亲身经历娓娓道来: * 高考填志愿的记忆中,如何面对陌生专业与调剂; * 社会工作专业的误解、价值与成长空间到底在哪; * 从“学什么专业有前途”到“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 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你,哪些才是值得参考的建议? 不论你是即将迈入大学的新生、陪伴孩子填报志愿的家长,还是曾经在岔路口犹豫过的我们,这一期都值得你认真听完。 ⏱️Timestamps & Highlights(重点时间节点与内容梳理) 00:00 – 01:40| 节目开场:介绍主题“填志愿”与主播背景 01:40 – 06:30| 高考记忆分享:05年与14年高考制度的变化 06:30 – 08:50| 选科与未来:兴趣与擅长之间的矛盾与转变 08:50 – 13:50| 被调剂到社工专业:从拒绝到认同的心路历程 13:50 – 18:30| 社工教育体验:专业吸引力在于人与人的温度 18:30 – 22:30| 专业≠职业:你所学的不必决定你的人生 22:30 – 25:30| 理想与现实落差:不美化任何专业的勇气 25:30 – 30:30| 如何理解“专业”与“学校”哪个更重要? 30:30 – 36:30| 志愿填报三建议:兴趣、优势、政策风向标 36:30 – 42:00| 提醒新生:大学自由背后的自律与自我保护 42:00 – 50:30| 直击社工:这是拿工资的“专业雷锋”吗? 50:30 – 53:00| 结语:不焦虑,不盲从,每个人都能走出路

53分钟
99+
5个月前

vol.18 写工还是社工?社工文书到底为谁而写?

社工杂谈

📋节目内容简介 文书,是社工绕不开的日常,也是许多人心头的“苦”。这一期《社工杂谈》,我们不再抱怨“写不完的总结”和“改不完的记录”,而是尝试探讨如何将文书从形式化的任务,转变为自我成长的锻炼场、专业表达的扩音器、服务对象的生命记录,乃至法律的盾牌。小九和思蕲将结合经验,分享文书思维的隐喻视角,从“文书是第二现场”到“文书是时光胶囊”,写累了的你,不妨听听这期,让文书不再是枷锁,而是专业勋章! ⏱Timestamps & Highlights|重点时间节点与内容梳理 00:00 – 01:40| 开场介绍栏目《社工杂谈》,本期主题:从焦虑到赋能,重新认识社工文书 01:40 – 04:36| “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中的“写”:为何文书成了社工的“爱恨交加”? 04:36 – 09:43| 社工文书三大分类详解:行政类、项目类、其他类;“好项目写砸了”的普遍困境 09:43 – 13:31| 案例分析:目标不清与需求不准如何拉低项目质量,SMART原则和精准人群设定的重要性 13:31 – 17:58| 社区需求共性 vs 个性解析;服务对象的精细划分助力项目“小而美” 17:58 – 23:33| 活动产出≠项目成效:为何“来了多少人”不是衡量标准?如何体现真实改变 23:33 – 27:39| 文书的隐喻(一):第二现场、法律盾牌、跨专业对话、时间胶囊等12个文书比喻首次公开 27:39 – 33:30| 标签化语言的风险:从“问题少年”到“逆反期探索者”,文书措辞如何反映潜意识 33:30 – 38:43| 留白的价值:动态评估视角与文书作为“时间的容器”;细节决定温度 38:43 – 44:02| 文书的权力结构思辨:谁在写?写给谁看?谁拥有话语权?让案主成为共建者 44:02 – 48:53| 从协和医院百年文书看社工记录的历史价值:案例、计划、回访的扎实细节令人动容 48:53 – 57:05| 社工文书不是“形式主义”:如何写出服务逻辑?如何呈现服务与改变的因果链? 57:05 – 01:00:59| 高效归档与机构标准化建议:共享资料包、人性化模板与实用技巧分享 01:00:59 – 01:05:28| 文书是“直觉知识”的提炼过程:从细节洞察专业敏感性,从记录中反思成长 01:05:28 – 01:06:38| 结语:文书是专业的底气,不是写工,是记忆者、传递者、见证者

66分钟
98
5个月前

vol.17 一位医务社工实习生的困境

社工杂谈

万众期待的新栏目《你的故事》终于迎来第一期啦! 在这里要先感谢参与节目投稿的听众小A!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将聚焦于实习生小A在某三甲医院医务社工部实习时,遇到的一位精神障碍患者的案例。患者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闯入医院,情绪激动,无法挂号,导致医院工作人员手足无措,最终被保安驱赶。我们将一同探讨医务社工如何处理类似突发事件,如何在伦理困境中做出选择,并揭示医务社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应急反应。 如果你对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挑战以及如何在医院这个高压环境中为患者提供支持感兴趣,本期节目将为你带来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重点时间节点与内容梳理(Timestamps & Highlights) 01:30 – 04:00 | 小A的实习故事引入 * 01:45:实习生小A介绍:在三甲医院医务社工部实习,面临的第一个突发事件。 * 03:00:患者的到来:精神障碍患者未挂号,情绪激动,手上持有社区证明,说明其精神状况。 04:00 – 07:30 | 事件详细描述与社工的初步反应 * 04:30:社工小A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困惑与焦虑:无法确定该如何处理这种非典型患者。 * 05:30:未能及时联系到患者的家属或监护人,保安已开始驱赶患者。 07:30 – 11:30 | 伦理困境与思琪的分析 * 08:00:思蕲分享新手社工在医院工作中的常见困境,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无所适从。 * 09:30:思蕲提到的伦理问题:精神障碍患者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是否应该被简单驱赶?此举是否符合人道主义? * 11:00:简单的驱赶行为可能加剧患者的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1:30 – 15:30 | 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建议 * 12:00:专业评估与初步风险评估:如何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与安全风险? * 13:30:建议:联系医院精神科医生进行初步评估,而不是直接驱赶患者。 * 14:00:强调多部门协作的重要性:医院、社工、保安和精神科医生的联动。 15:30 – 18:30 | 小九的进一步讨论与处理方案 * 15:40:小九补充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行为和情绪反应,不应以“怪异”标签贴上患者。 * 17:00:讨论如何通过沟通与理解,避免直接冲突,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 18:00:强调医务社工需具备快速评估患者需求的能力,动态调整处理方案。 18:30 – 22:00 | 医务社工的长期责任与医院应急机制 * 19:00:建立医院内部的应急机制和信息联动平台,确保社工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及时反应。 * 20:30:患者出院后的社会支持:医务社工如何帮助患者在出院后顺利融入社会,避免再次孤立。 22:00 – 25:00 | 反思医院的职责与医务社工的作用 * 22:15:探讨医院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病,更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弱势群体。 * 23:30:医务社工的多重角色:不仅是医疗支持的补充,还承担着心理、社会支持与资源链接的重任。 25:00 – 30:00 | 思蕲与小九的总结与讨论 * 26:00:医院的系统性改进:如何通过医务社工实现更好的资源整合与患者服务。 * 27:30:讨论医务社工的挑战:如何在医院这种高压力环境中保持专业,避免“情感耗竭”。 * 29:00:医务社工的责任不仅是服务患者,还是为医院和社会带来长期的价值。

48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