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体验/体验治理为例,聊聊这类方向怎么做 03:22 一场关于「信任」的游戏 05:17 从业务目标、方向策略、指标、项目和资源分别说开去 11:58 核心困境:资源不可控、不闭环 15:57 观念改变:自上而下和潜移默化 18:14 这类方向的额外收益和弊端
一个近期感触很深的思考方式:以「一类问题」的视角去理解挑战和困难 当然这个思维方式也有一些前提条件: 1. 你的角色,你能调动的资源 2. 你自身的诉求,是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
从过去被动的、想要挣脱外部阻力成长的视角,切换到了怎么对全局更有掌控感、管理成本更低的视角,对分工的一些新理解。 00:50 理解组织内部分工模式的基础 05:31 产品和运营内部分工时,需要考虑因素是不同的 09:59 什么样的工作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分工模式 13:15 每个方向的成长都是在做好工具的同时,挣脱工具的束缚
聊聊我在判责这个业务方向做了半年的一些思考 【Part 1】 03:04 判责的业务价值:判定和落实管理责任 04:03 表层:策略角度,拆解和策略保障 08:24 内在:管理角度,为管理赋能的抓手 11:25 外延:经营角度,成本分摊的依据 16:34 挑战:准不容易被感受到,不准才容易被感受到 【Part 2】 17:40 准的构成和难点 18:00 结果/责任 = 特征 + 规则 20:12 规则的准确率很难被量化 23:26 模糊性的来源:很难实锤+成本/时效约束 25:49 模糊性的结果:真相存在每个人心中,自证很难 【Part 3】 26:50 准的解题思路 27:02 特征审核:明确能明确的+找到最粗壮的大腿 28:52 人审:搞懂人审约等于搞懂判责 35:51 不审:有些场景下是更好的选择 38:05 大腿:尽职尽责、盖棺定论 41:46 规则设计:足够白盒和健壮 43:08 追求充分但不是严格还原物理世界 【Part 4】 48:29 一些还在思考的问题 48:44 判罚模式:对标法律诉讼/仲裁 51:52 对人做功:真正的中立是下场斡旋
一个「大厂奋斗逼」阶段性复盘,聊到了以下内容: 00:26 述职的意义:真诚地面对自己,创造成长的正反馈 04:01 接受了自己的优劣势都来自于强内在动力 09:00 具体的力量、in the zone 14:53 彼得原理推演版:团队永远无法处在最满意的状态 16:34 通过关注噪音找到新的信号 20:26 试着先开枪再瞄准 23:47 关注人设、掌握自主权 27:14 把自己当作这里的人,兼容更多不一样的人
上周去一线调研,对交易产品的用户场景有了一些认知迭代,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也 echo 了「键盘侠」这个播客主题。 01:23 先讲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业务场景 03:40 说回这次调研:从冰冷的管理考核,到层层转移和加热的人情世故 10:02 触动:归根结底还是个键盘侠
关于汇报和决策的一些新理解: 00:34 科学决策是自我要求,但高质量的决策并不全部来自事无巨细的盘算 01:40 过去:充分理解和思考 Why 是借事修人,好比日常挥刀五百下 03:42 实际:老板早就有自己的判断了,你汇报的作用是提供依据/子弹/台阶 05:00 一个案例: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你是老板的抓手,不是老板的参谋 10:13 展开聊聊:老板到底关不关注分析的严谨性 12:08 展开聊聊:如何看待老板用体感做决策 15:39 汇报的真正价值是信息输入、铺垫认知
尝试一种更简单的形式,把最近一段时间针对相同话题的碎片思考串在一起讲一讲: 00:49 零散的信号做不成一锤子买卖,反而让产品经理离用户更远了 05:01 产品和运营各自的不容易,一个要写 PRD,一个要面对丛林沟通 08:51 产品转业务、转运营,难的不在一跳,而是二跳时的定位和心态 前序内容: #12 产品经理和运营的差异 Ⅰ:认知和反思 #13 产品经理和运营的差异 Ⅱ:收获
两个迁移性还不错的思路: 00:50 关键是让业务信息自动涌向自己 03:58 放出拦路虎,慢慢吃经验升级 06:18 另一个比较扎实,比较厚积薄发的思路 09:07 对重要但多数人没有体感的议题形成掌控力 12:02 在更多的灰色地带中,拥有更深入的视角 前序内容: #8 懂业务的内涵&产品经理更擅长什么
当你逐渐理解一个业务本身,再带着这些理解回来看某一个方向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00:36 国内零售太卷了,差异化的机会反而给到了零售渠道 02:57 低增长环境下,售后是线上零售挽回用户的关键阵地 04:40 第一件事:把既有的解决方案做好 / 给定原则和指标优化 05:29 第二件事: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售后多少带点销售属性 08:29 第三件事:覆盖更微弱的信号 / 还是要主动把资源花出去 11:09 第四件事:把方案自助化 / 每一种配比都是一个平行宇宙
这周随手记录的思考里,两个还算有头有尾的想法: 业务皆有周期 01:18 任何业务方向都有「周期」,就像一个业务也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03:16 任何一个方向并不是越精深越好,也要适时寻找新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宽 04:33 理解「周期」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接受它,然后学会提前观察它、识别它 审核策略更优解 07:48 关于模糊问题的策略设计,旧认知是上下游的互相兜底让双方都能更游刃有余 09:55 但问题在于,模糊问题反而更需要唯一的、明确的结论,而不是不同人给出不同的解读,互相兜底变成了循环依赖 12:21 每一个方向都应该努力让证据链在自己这环变得更健壮,而不是半吊子甩给下游
聊聊怎么识别一个方向会不会越做越窄,怎么理解和突破边界困境: 00:23 可闭环指标 R 和开放型的 0 问题 03:18 组织分工会有惯性,但挡不住隔壁有个特种兵 04:21 以公心保留火种,做体验和做策略的殊途同归 07:01 一个案例:你眼中不属于你的问题,或许在别人眼中是你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09:47 大部分方向其实都是在玩一个爬绳子的游戏 12:50 从 0 问题到千千万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