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类学
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工作,发掘组织与个体生长动力

Album
主播: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出版方:
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订阅数:
2,976
集数:
35
最近更新:
5天前
播客简介...
让一部分人先享受工作。找到身体原力,驾驭欲望职场,帮组织与个体发掘生长动力。近期关注重点话题:金钱羞耻症、全球化中的小镇青年、AI人工智能与职场、白领个体户(知识工作者的自组织与新型职业模式)以及职场健康。
职场人类学的创作者...
职场人类学的节目...

白酒遭嫌弃,因为这代人有了更快上头的酒精

职场人类学

告别了销售狂欢的双十一,还是有人偷偷花了大几千。 《职场人类学》这期在户外聊天,不聊AI给消费带来的变化之类的大话题,而是更实际的聊一聊,在买什么,为什么买。好消息是,我们还是可以说,消费升级并未消失,只是以更精准、更聚焦的方式呈现 。 一方面,大家对价格的精明计算和渠道的深度挖掘已成为常态,从降价的茅台到非官方的各种便宜渠道 ,消费者和算法一样,都在寻找最优解 。 然而,所谓不再为情绪价值付费并不成立。有人对千元级儿童摄影套餐等高体验服务慷慨解囊,孩子的笑脸,直击心灵。 情绪价值从来都是刚需。短剧就像快速上头的烧酒一样,以其简单、直接的道德爽感成功攫取大众心智。白酒,这个昔日的热门股市题材,现在则是投资者绕道走的老登品种,也许是因为年轻人有了自己的“虚拟酒精”。 但品牌试图最大化情绪价值的“破圈”尝试,又常常被反噬。 成功者往往是幸存者偏差的受益者,老板的决策思考,与圈层之外人群情绪的鸿沟,正在扩大。 我们会继续探索边走边聊(Walk and Talk)的形式,更简单直接地聊一些话题,给出更鲜明的观点。 本期职场人类: 大头 - 二胎奶爸,职场好物发现者,爱好数码测评与汽车 小梦 - 既会赚钱,也会运动,而且总能买到比商场品牌更便宜的好货 大姐 - 从体制内跳槽互联网,通晓内容与公关,理性消费感性生活 文元 - 找到身体原力,驾驭欲望职场 本期导航: 00:15 情绪价值仍是刚需 * 茅台降价:买茅台也是为了情绪价值,孝敬长辈或者过年庆祝。。 * 有些情绪很贵:有人愿意续费近 8000 元的儿童拍照套餐,因为有“摄影师、摄像师和哄逗阿姨”等服务,为了孩子的灿烂笑容付高价。 * 非官方渠道购物比官方店便宜。为了领券降价 ,要刻意绕路去参加活动。 * 一边说不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一边又在为特定体验付费 11:47 短剧就是虚拟烧酒 * 线上线下消费意愿分化:对线下实物体验,如演唱会的消费意愿增强,但对线上会员订阅等互联网服务的付费意愿似乎有所下降。 * 短剧受到追捧,因其“爽感强烈、直接,像劲大的烧酒” ,套路简单 ,能满足观众在现实中无法发泄的情绪,让“好人永远取胜,坏人马上得到报应” 。 14:39 品牌营销何必强求破圈 * 不是每次营销都要破圈:买小米的消费者,未必是信仰小米的“为发烧而生”,可能只是因为便宜。品牌“破圈”必须回归业务目标。一旦出圈,可能会因为流量和不同圈层观点的冲突而引发争议和“反噬” 。Tim引发的争议是一个例子。 * 老板与公众思维差异:老板经常不理性,提出“破圈”要求的往往是老板。因为老板成功后常认为自己是对的,与公众思考方式存在差异 。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22分钟
39
5天前

奥美最年轻GCD、前蓝标CCO祥子:希望行业不全以视频为中心

职场人类学

本期和职场人类学聊天的蔡灿祥,在奥美走过了青春10年,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GCD。离开后他负责LEO Arkr北京,再之后在蓝标任职首席创意官(CCO)。 他从2017年末加入蓝标就开始着手推动创意业务,在职期间带领团队从0开始突破创意业务,推动公司的电商、快消、3C、汽车、游戏品牌创意业务等,管理团队150余人,负责北广深三地创意业务。 他更愿意我叫他祥子。和他聊天,我的感受是,祥子对变成一个创意老爹高度警惕,所以他不太想给出什么职场建议,他只希望这个行业既能有所传承,也有所变化,可以老的年轻一点! 祥子从23年就在小红书孵化AI内容相关的事,「妙想便利店」是23年以AI为工具创造的内容账号。最近,他也同时开启了个人账号,分享一些创意心得。他说,好的创意人,应该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同时要有创意认知差。不然提案时,就别怪客户一直低头刷手机。在甲方眼里大多数agency,方案大同小异,可能还没有客户低头刷到的东西好玩。 营销行业的确正在遭遇严峻的挑战。对于行业发展的各种担忧,他说,未来行业里的公司会分成三类:低价走量的、做标准化产品的和少数提供精品化解决方案的。越来越多传统广告人眼里的门外汉正在赚到钱,这不是坏事,这个行业需要摆脱以视频TVC为核心的做法,把舞台还给用户,多一些跨界碰撞,激发更多有趣的事情,可以确认的是内容仍然是核心,但不完全等于视频。 关于前任蓝标,他也客观地谈论了一些观点,单身黄金汉应该放眼未来,离开前任,现任还远吗?有些事情,就如创意作品一样,没有对错,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本期导航: 06:35 钱不是变少了,而是变聪明了。不能怪客户在你提案时看手机,因为客户都见过啊。 08:15 一次提案时,遭遇客户盲测,要求乙方“喝两杯”再回答问题 11:27 广告创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来自于对客户产品的充分了解 12:52 时间,时间,时间。广告行业正在遭遇的围剿 16:15 AI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要么往上走,要么往下走 21:11 蓝标南迁背后的各种猜测都正常 25:46 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要变成科技公司 28:35 创意与规模化发展的矛盾何解? 32:45 这个行业还有什么是可以传承的,经验断层。越来越多门外汉在赚钱,但也不是坏事 42:01 走出在办公室里头脑风暴做创意的模式,把舞台还给用户 45:30 传统的创意人为什么都这么爱TVC 48:07 从以视频(TVC)为核心,转向以社交平台为核心 50:26 获奖这件事,也有用,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57:06 广告圈的个人IP、江湖故事与南北差异 60:20 北上广深的创意人才都在流失,在一线的都是老干部 61:38 广告人才要走向精英化与多元化:用个人带动公司,欢迎更多跨界“门外汉”进入 65:23 广告人转行也是很好的选择啊 67:00 广告公司其实很难走靠带货收费的模式 68:28 在悲观中乐观,看到人性,有失去才能有获得 74:57 如何避免被裁? 76:05 蓝标和奥美,哪个更推荐? 本期嘉宾:祥子 策划制作:文元 出品:职场人类学 录制场地提供:KeyoneStudio 欢迎添加微信 WeniWorkOn ,加入播客听友群,与我们保持联系。

79分钟
99+
1周前

40岁欧洲读博:在商业与人类学间跨界,具身体验就是研究

职场人类学

Lin曾在国内从事商业咨询和品牌策划,后来赴欧洲创业,涉足餐饮和硬件产品。他曾申请研究“饮食人类学”,165人竞争一个名额未能成功。随后,他调整方向,在四十岁时用人类学方法攻读管理学博士。 拥有咨询公司背景和创业经历的Lin一直对人类学充满兴趣。在过去的咨询项目中,他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访谈调研,为国内外品牌提供了全新的消费者洞察视角。 在研究方法上,Lin更倾向于Enactive ethnography(有时译作“具身民族志”、“亲身民族志”),强调研究者通过身体参与、感官体验和实践行动来理解研究对象的世界,而不仅依赖观察和访谈。 他以“走路”研究为例,认为要真正理解某人如何走路,不仅需要观察或询问,还需亲身跟随、用脚感受节奏、路线和身体感知,才能获得“在场”的理解。 Lin强调“问题先行,方法随问题而定”。在以“数据驱动”为主的商业世界中,他认为定性研究同样重要。定性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可复制性”或“代表性”,而在于发现可能性、意义与语境,为产品、服务设计和用户洞察带来价值。 人类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和商业。比如,针对最近国内的外卖大战,Lin关注的是这对饮食文化带来的冲击。他现在基本不点外卖,即使回国,也会步行到家附近的餐馆用餐。他说,走路去餐馆的过程提供了场景切换的机会,让人观察变化的世界,而不是老待在电脑屏幕前或密闭空间里。 Lin的话让我想到,在北京这样一个缺乏“步行空间”的城市里,大家对商业和政治的探讨看似热烈,但是否过于沉浸在一个又一个的密闭空间里,忙于坐地铁、坐车穿梭于不同“场子”之间,忽略了具身感受。 全球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正面临发展的挑战。学者如何介入现实,为社会问题提供答案,不同学者有不同做法。人类学领域也有类似讨论。除了传统人类学,快速民族志、数字民族志、视觉人类学、行动人类学等新兴领域正与社会现实深入互动,有助于学科发展,也让社会受益。 Lin每周工作学习时间达80-100小时。欧洲职场并非都是悠闲的躺平地,创业圈和技术圈也有许多勤奋的人。只是法律与社会保障对员工保护更强,而工作动力往往来自内在热爱。 也许,生活越有保障的地方,人们就越倾向于为热爱而工作。 本期职场人类: Lin - 商业人类学实践者,用民族志方法连接学术与创业,现居欧洲研究创业者身心健康。 文元 - 本职品牌公关与内容营销,期待在AI时代找到身体原力,驾驭欲望职场。 本期导航: 00:18 从国内商业咨询到欧洲创业,中年转身三次申请读博 04:09 申请饮食人类学,但在165 :1的竞争中败下阵 12:21 读人类学硕士中途退学,后转而申请商学院曲线学习人类学 16:51 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商业,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解释的 25:46 没有真正的 part-time 博士,每周 80–100 小时 28:36 Enactive Ethnography:亲自去体验,用身体去感受。商学院教授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发顶刊 30:51 走路的研究:跟着人一起走,感受他们脚步的节奏、路线和途中发生的小事 34:35 定性研究的魅力: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背后的意义 41:53 人类学在欧洲:数字民族志、快速民族志兴起,与传统长田野的碰撞 57:59 欧洲职场不全是“躺平”:创业圈和技术圈同样拼命,更多是因为热爱 01:05:57 四十岁应该在做什么?社会时钟、金钱观与生活选择 01:10:14 对消费主义保持冷淡态度的人,能做好商业研究吗? 01:12:23 带跨国公司高管进社区,让他们真切感受本地文化 01:20:22 聊山姆中国市场风波:本地农夫市场依然重要,山姆需要竞争对手制衡 01:25:46 外卖大战会如何重塑中国的饮食文化 01:28:23 走路去餐馆,不只是吃饭,还能观察街景、和店主聊天 01:30:30 步行的意义:场景切换、放空,发现城市的另一面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96分钟
99+
3个月前

浪浪山小妖怪:活在别人剧本里的草台班子,如何不负此生

职场人类学

暑期档新秀《浪浪山小妖怪》有不少惊喜,小孩子看得欢乐,职场人看得扎心,平凡人看得感动。有人说这是动画版的《年会不能停》,有人说这是无名之辈的《哪吒》,甚至《长安的荔枝》的情节,也拿来和这部电影做比较。 身为Nobody的平凡人,仓促来到世界,在草台班子的裹挟中踏上取经之路,在“天选之子”们的剧本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电影片尾说:“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具体的职场道理,但会给出一路前行的力量。“拼好团,出发。” 本期职场人类: 第五六七 - 既做过互联网大厂牛马,又混过电影圈 文元 - 本职品牌公关与内容营销,探索AI时代的组织与个人 本期导航: 00:35 《浪浪山小妖怪》不止是动画版《年会不能停》 05:20 职场梗有趣,但时代梗动人 08:45 如何重新理解“草台班子” 13:24 好的离场感对于一部商业片的重要性 16:15 浪浪山更应该对比的是《哪吒》 20:54 职场电影并不能解决现实职场问题 29:55 《年会不能停》上映前其实并不被市场看好 31:03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命运 33:45《长安的荔枝》票房出众,大鹏导演是否还心有不甘? 36:45 职场给了无名之辈一个机会,扮演一次天选之子 42:15 自我探索是在混沌中成长,我们可能高估了“初心”的价值 50:25 这世界有人记得你,看见你 56:42 大明星一样是凡人:大鹏导演隐藏起来的微博 策划&制作:职场人类学实验室

58分钟
1k+
3个月前
职场人类学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