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作008 | Yuansi在北京做金融,还在米兰开了家排名第一的中餐馆

乐作职介所

其实很早就想找Yuansi来当嘉宾了,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那天看到她朋友圈发的《青年参考》截图☟,于是就以恭喜她上头版为由,问了下能不能录一期。想不到这位身怀六甲的爽气北京妞儿立马来了一句“明天可以哈”,哎哟这么好约的嘉宾我也是头一回遇到啊! [图片] [图片] 《青年参考》的图文采访链接在此:qnck.cyol.com ,读完这篇副标题为“不选英美澳 留学意大利”的专访,估计你会觉得这是篇藏得很深的Bocconi大学软文。身为一个因为读了Bocconi而认识Yuansi的人,其实我也和Yuansi一样真心觉得Bocconi是个好学校,值得安利。 另外一个值得大安大利的当然就是Yuansi和她闺蜜合伙开的“毛爷爷”湘菜馆啦。虽然至今我只在“毛爷爷”吃过一顿饭,但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可能因为那是我去年10月告别米兰“七年之痒”前的最后一顿饭,而且还在店里偶遇了趁着国庆假期人肉运了几十斤辣椒去米兰的Yuansi。下次回米兰,我一定要再去“毛爷爷”大吃一顿! 虽然已经荣膺TripAdvisor米兰地区中餐馆第一名,但“毛爷爷”并没有官网也没有微信公众号,只有一个微信号和一个fb页面,可见它走红靠的完全就是实力和口碑啊,真是佩服佩服!希望“毛爷爷”再接再厉冲出米兰走向全世界! Q&A: 乐作职介所 / Yuansi -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我是Yuansi,现在北京一家券商的固定收益部做债券的销售和交易。同时和朋友一起在米兰投资了家中餐馆叫“毛爷爷”,意大利文名是MAO。 -你是在什么时候有了创业的想法? 在米兰上学的时候,和我的好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合伙人有了初步做餐馆的想法,但当时还是学生,没有收入也没有初始资金。后来我2011年底毕业后回到北京工作,我的合伙人当时还在米兰上学,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所以开餐馆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在开餐厅前你俩从做奢侈品代购开始创业,这是为了积累开餐馆的原始资金吗? 一方面,但不是最终目的。奢侈品代购是最简单最能上手的行业,选择从做代购开始创业也是出于对时尚行业的兴趣。 -“毛爷爷”餐厅从策划、设计、施工,到开张一共花了多长时间?筹备中的哪个环节最让你头疼? 一年左右。 最头疼的是选址。因为一家餐厅成功与否,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我们也要精打细算。挑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现在这个性价比很高的地方(米兰Loreto地铁站附近)。 -远程摇控一家餐馆,有什么你意料之外的困难? 意大利的法律法规非常严格,超出了我的想象。由于我们做的是湘菜和川菜,油烟会比较大,所以在向ASL(米兰卫生局)申请餐馆许可的过程中,灶台的设计反复修改了好多次,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 -觉得在意大利和在国内开餐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卫生标准吧,因为意大利法律严格,我们一点疏忽也不敢有,不然会被罚得很惨。而且消费者意识也很强,会主动举报。另外还有跟邻居相处的问题,因为我们楼上是住户,餐馆油烟大,垃圾也挺多,在AMSA(米兰城市清洁公司)终于给到我们特别定做的大号垃圾桶之前,我们要和邻居共用垃圾桶,所以会尽量跟邻居们协调好。 -餐厅现在开了多久?你觉得“毛爷爷”能成为TripAdvisor米兰中餐馆第一名的原因是什么? 快一年半。 首先选址非常成功;其次菜真的非常好吃,原材料都是每天早上去市场采购的,调料都来自国内,所以口味完全不输给中国的餐馆;第三靠的是中意客人们的口碑,我们的客户非常多元,不仅限于中国人。 -接下来还想在意大利其他城市开连锁店吗? 我个人当然是想在意大利开得越多越好,但现在的一大问题是人手不够。目前米兰店里的员工都是非常优秀并且值得信赖的,我觉得短时间内很难再找到这么多好员工了,所以先专注做好这一家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赢得更好的口碑。 -餐馆之后,还想在北京开展什么副业吗? 在北京暂时没有什么创业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北京的房租太贵了。另外我在北京的工作也比较忙,还是先把米兰的餐馆办好。 -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去意大利留学? 我本科是在北京念的,一开始也是想随大流去英美留学。后来大三的时候有机会在瑞士工作,当时就很喜欢欧洲的文化,也学了点德语,就想在研究生的时候再回欧洲换个国家多学一门语言。大学临毕业时把欧洲几个国家排名第一的商学院都申请了,由于Bocconi给的奖学金最丰厚,而且欧洲朋友都极力推荐我去,再者我本身对奢侈品行业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就去了意大利留学。 -你现在是不是非常庆幸当年去了意大利而不是英美留学? 对,我觉得这一步真的走得很对。去英美很多好学校留学可能主要是为了学历,而在意大利我做了很多事情、开了很多眼界,这可能是英美留学所没法给予的体验。所以就我个人性格来说,非常适合去意大利留学。

27分钟
11
9年前

乐作007 | 学音乐的Miranda,现在加州做房产经纪

乐作职介所

Miranda是我的初中同学,回想了下,好像初中毕业后就没有见过她。但因为有社交网络的一路关注,从Chinaren校友录、MSN Space、开心网,到微博微信(前两个绝对暴露网龄),所以我知道她大学念的上海音乐学院、和同样毕业于上音的“四眼哥哥”王勇博士很熟、代班主持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的古典音乐节目(声音真的很好听,完全没有上海口音)、在上海教过小朋友弹钢琴、后来去了美国、现在美国加州做房产经纪。 这也从侧面说明,Miranda是个SNS重度使用者,我的ins和fb上也总是她第(唯)一个来点赞,让人受宠若惊。 好奇了很久这个老里巴早就考出钢琴十级的音乐学毕业生怎么就做起了房产经纪,所以找她聊了聊。身处服务行业、又做过电台主持人的Miranda,当然热情洋溢事无巨细地回答了我对于美国房产经纪和在美国买房的各种好奇,比如《不二情书》里的吴秀波能不能真实代表加州房产经纪的工作状况?外国人能不能在美国贷款买房?在美国买房要注意什么?(搞得我好像真的要去美国买房似的)所以本期节目长达1个小时,音频剪完,Miranda还仔细听了下,让我把一段她不是很确定的内容删了。 本期音频中的干货很多,亲测很催眠,睡不着的朋友不妨试试。 ----------------------------- Q&A: 乐作职介所 / Miranda -介绍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我是Miranda,现在洛杉矶做房产经纪。 -上音毕业为何转行做起了房产经纪? 因为我在美国没有继续念音乐,所以在这里做相关的工作会有点难。 其实一开始我来美国也不是做的房产经纪,但个人一直很喜欢看房子,这也算是我的一大爱好吧。学习房产经纪的课程和考执照的原因是自己想在美国买房,想了解买房子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因为不是所有房产经纪人都会告诉你所有细节,想自己学会了以免被坑。 后来觉得自己对这个行业很感兴趣,可以作为职业试试看,也可以帮到有需要的家人和朋友。 -到现在你做了多久房产经纪?觉得这个工作适合你吗? 2年。挺适合的,因为作为一个学音乐的人,我也不是很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让我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我也会觉得有点难以忍受。我喜欢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而做房产经纪可以让我认识各行各业不同的人。工作中看到很多新移民在语言、报税、投保等程序上会碰到不少疑问,我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 -转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一个是语言,因为很多专业术语生活中不会遇到。另外,法务问题也要很小心,因为美国人经常一个不对就把你告上法庭,这对金钱和时间都是很大的消耗,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每做一步都会询问公司同事的意见。 但房产经纪基本上都是自顾自的,也不太有前辈会主动把业务知识教给你,所以自己的学习也很重要。 -你的客户主要都是中国人吗?中国人在美国买房主要是用作自住还是投资? 对,因为中国客户还是喜欢说中文的经纪,沟通起来更方便。 每个客人的情况不一样,差不多自住投资一半一半。现在来美国移民的特别多是孩子在这里上学的,他们觉得迟早要买房不如先买下来,现在孩子还太小或者自己不太住的话可以先租出去,等孩子18岁或者自己更多时间待在美国了,再用作自住。 -中国人在美国一般喜欢买什么样的房子? 中国人什么都喜欢买新的嘛,所以也比较偏好新房子。尤其新移民特别喜欢全新的房子,导致供不应求,我的一个客人已经排了2个月都还没有拿到房子。 我个人是不太倾向买新房,因为周边设施不够完善,不过这还是看个人的喜好。 -做房产经纪以来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以前大家都说“无奸不成商”,但我自己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做任何工作,真诚是最重要的,也很开心因为自己的真诚获得了素昧平生的客户的信任。 在给别人提供服务时,我会反向思考自己若是身为客户会考虑哪些方面。 现在社交网络这么发达,保持好的口碑对任何行业都很重要,因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61分钟
5
9年前

乐作006 | 在纽约住了六年的Joy,还是决定回到上海

乐作职介所

这是迄今为止录得最艰难的一期节目,也是图片最多、广告最多、修改最多的一期公众号推送。大概是因为录的那几天上海连续39、40度的高温,电子设备们也都中了暑,和Joy的FaceTime及微信语音各种断断续续,最后快放弃时突然想起来,和Joy在同城啊,可以直接打电话啊!所以说在关键时刻,还是得靠中国移动啊!(表示并没有收到中国移动的广告费。) 本期嘉宾Joy,和我一样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和我一样因为不想高考而在大学念的小语种,和我一样都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和我不一样的是,我不出所料地去了意大利,而她却放弃日本去了美国。 Joy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去米兰交换了一个学期,就在我的学校,但那时我已经毕业了,所以就只是在微博上和她互相关注,并没有在米兰碰过头。我俩的第一次网友见面是在2013年,那年我美其名曰做着“自由职业”到处晃荡,终于去了心心向往的纽约,让她带着我去法拉盛吃了一桌上海小吃。虽然现在看看这些小吃并没有很正宗👇🏻,但对于当时一年回一次上海的我来说,实在是太满足了。 [图片] 今年2月,在美国待了近六年的Joy回了国。才刚半年,她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了……哈哈哈,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比我更能换工作的人! 最近,这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Joy姑娘说要我培养她为网红,也是,这年头KOL可赚钱啦,那我也开发下本所的网红孵化功能吧,向大家展示一下她的美貌和才华。顺便也帮她吆喝一下现在的工作,再征个友。 [美貌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才华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意与Joy开展商业合作者,请与她的经纪公司(也就是本所)邮件联系 [email protected]。 好了,图文版广告做完了,欢迎大家在见识过Joy的美貌与才华后,继续听识一下她的海外生活心得。 ----------------------------- Q&A: 乐作职介所 / Joy -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我是Joy,现在上海一家澳洲旅游相关公司工作。 -回国一年不到,还适应吗? 比我想象中适应得快。之前在美国生活的时候每年会短期回国,当时觉得国内有些方面不太适应,但这次彻底回到上海后,觉得上海跟纽约差别也不是很大。 -你本科学的日语,毕业后怎么想到去美国留学的? 其实当时也申请过日本的学校,但在申请过程中觉得日本文化不是很开放,而且我本科学日语也并非是因为自己有多热爱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不用高考。后来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教育实力、文化氛围和今后发展等因素,还是申请了美国的学校,也凑巧申到了,就去了。 -你在美国念书的时候还去米兰交流了一个学期,觉得意大利和美国差别大吗? 我自己感觉美国很多方面和中国完全不一样,而意大利则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不是有个说法嘛,“在遥远的欧洲有一个中国叫意大利”。 美国基本都按章程办事,条理很清晰;而意大利不是这么明确,办个事情可能一会儿说可以,一会儿又说不可以。去米兰交流前,我在美国办意大利签证的时候就体会了一下意大利人的随性。 另外,记得在意大利交换的时候,和几个同是交换生的美国人聊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吐槽学校门口卖panino/piadina的小推车前没有人排队!美国人看到意大利人在小车前簇拥成一个半圆形都笑死了,因为在美国大家都还挺遵守规则经常排队的,这场景很少见。 -在纽约这个世界中心住了六年有什么感想? 我在去纽约前并没有对她怀着很大的憧憬,而且我的学校在纽约上州,离纽约市车程大约2个小时。 后来毕业搬到纽约市工作后,一开始也没有很喜欢这座城市,觉得纽约跟上海比起来又旧又老,晚上也不会灯火通明。但是待久了,会觉得舍不得离开,可能因为在这里每天都能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人,整个城市的氛围很好,美食也多,让人想要在这里继续奋斗下去。 -那怎么想到要从美国回到上海的?有什么决定性的关键事件吗? 对于回国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关键事件,也是考虑了很久。 很多时候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遇到瓶颈,可能只有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想办法去突破瓶颈,所以我就狠下心做了回国的决定。只要下了决心就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不用再来回反复地权衡各种利弊。 -对于在犹豫要不要出国留学的人,你有什么过来人的心得可以分享吗? 如果自己有出国的想法,家里经济条件也允许的话,我觉得还是应该出去看一看。回想我当时,好像就是有股莫名的力量驱使着我出国,也没有考虑太多将来的事,要是现在的话就比较难有这样的魄力。 而且留学只是第一步,可能会觉得申请学校的过程很难,但其实更多的困难是从踏上异国那一刻开始的。无论是在上课、考试、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真的有很多。 留学带给你更多的不是课上学到的东西,而是在另外一个国家生活的切身感受,会令你对那个国家和她的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42分钟
13
9年前

乐作005 | 付佳杰一毕业就进了四大,一干就是十二年

乐作职介所

乐作职介所的第五期节目,终于迎来了第一位男!嘉!!宾!!!我激动地在介绍嘉宾出场的时候都语无伦次了。 他的中文大名是付佳杰,不过大家都习惯叫他扎总(这名字取自于他的英文名Justin的某种可能性口音)。和扎总相识在米兰,那时的他在毕马威(KPMG)的米兰办公室工作。虽然当时他在意大利才没待多久,但意大利文水平已经足够生活自理了,让我这种学了四年意大利语也不过如此的人很是佩服,所以除了工作之外也问了问他如何快速掌握外语的窍门。 自称很宅的扎总还是个豆瓣的深度用户,他的豆瓣简介由七种文字构成,我只看懂了其中的意大利文和中文。不多的中文里有一段“语言:藏缅语-彝语支-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所地话”,总之,不明觉厉。目前,他的豆瓣账号“少学汉重回沪上”有2496个关注者,经常发表一些很学术的关于少数民族问题和冷门语言学习的文章。不但在豆瓣上粉丝不少,扎总还会不时给澎湃新闻撰写些相关报道,也在知乎上热心地回答问题,搜他全名就能找到结果。 作为一个来自凉山的彝族人,扎总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声,令人感动。本来我也想让他聊聊真实的家乡,不过有别的广播节目已经约好了,那就等别家节目上线了再做分享啦。这里先转一篇2011年的《翱翔于“四大”之一的雄鹰——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之上海彝族精英付佳杰访谈》www.yizucn.com,其中一段其实不只适用于在内地生活的少数族群,也挺适合在国外打拼的中华儿女。 “不要‘自我歧视’。在内地工作,我的感受是大多数情况下,别人不会关心你是汉人还是彝人。我从来也不强调我是彝人,也没有要求过特别照顾,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感到过他人的歧视,我想原因就是我能理解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相反,当我有做得好的事情的时候,有人自然会想了解我的背景,知道了我是彝人,知道了我对彝族文化的热爱。有一回有朋友说,有内地人不知道彝族,他很生气。我说,我不生气,那是因为我们个人还做得不够好,如果我做到世界闻名,一定会有多数人知道我们。” 毕竟是多年参加毕业生招聘的毕马威老司机,扎总聊起自己的工作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想进毕马威或四大的朋友们,本期音频满满都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绝对让你受益匪浅哦。 -------------------------- Q&A: 乐作职介所 / 付佳杰 -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我叫付佳杰,四川凉山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税收专业英美文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2004年开始就职于中国毕马威,先后在毕马威北京、成都、上海、米兰等办公室工作。我的业务领域是中国税法、外汇法规、商法等相关咨询业务,以及跨境并购的协调统合。客户中外企业都有,外企稍多一些。我个人业余时间比较喜欢烹饪和旅游,也喜欢地理、历史、文化一类的书籍。 -你在四大多少年了?做过些什么工作? 2004年开始就职于中国毕马威到现在已经有12年了,一直在税务部工作。我参加过的项目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申报类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企业或个人完成法定中国税的计算和申报;第二类是咨询类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业务要求提出中国税或者外汇、商法方面的影响和实务操作,这一类工作是我工作中的主要部分,工作成果是篇幅不一的各类税务咨询报告;第三类是综合咨询类的工作,一般是协助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与律师团队一同为企业保驾护航。我在国外工作期间,主要为中资企业提供这类服务。 -你本科和研究生什么专业?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能用到吗? 因为我算是专业对口的工作吧,学过的东西经常能用到。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那时候的书本知识都很陈旧了,并且课堂上以理论为主,实务中以实践为主,还是有脱节的。所以课堂上最有用的部分还是行业内的基础常识和经济界的通识。而有的同事原来是学理工科的,他们的学识在遇到相关行业的客户时,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四大是不是不问专业,名校毕业的就行? 知乎上有个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说:就我所知应该是不问专业的。招来不少质疑。我可以解释一下:1. 中国的四大是不问专业的,只要求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本科教育;2.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非财经类专业招收比例会有波动,但总的来说一般不低于1/5。这两条是我多年一直参加毕马威毕业生招聘活动的直接经验。在入职考试时没有对专业的区分或者筛选。 -你觉得四大的工作有何特点? 四大工作的特点就是快速学习运用。大部分招入的毕业生新同事对我们的工作既不懂理论也不懂实践,都是在短期内迅速在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经常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这种快速学习的进程。还有一方面的特色就是四大工作不论什么业务线,一般都会接触到企业的整体运营或某个业务板块的全流程,这比在企业中的财务岗位只管一小片业务要学到更多的知识。 -你觉得在四大工作需要怎样的特质?你会给想要去四大工作的人一些什么建议? 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抗压能力特别重要吧,基本上每个项目都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工作上就需要多线程、时刻清醒、反应快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统一在抗压能力之下的,不然就是手忙脚乱,总是出错。当然,在这些能力之外最重要的物理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这非常非常重要。 -你会很多种语言,有什么学习语言的心得可以分享? 其实也没有,都是半罐水。我觉得对待语言和外语,我没有特别的胆怯或者怕丢脸的态度。会一句我就说一句,听懂一句就学一句。说错了也不要紧,随时张口。这样一来,说着说着就会了。基本上我学日语和意大利语都是这个路子,没有特别去上过课或者找本书做作业。我也见过中国的外语教学课堂,老师一提问,大家就埋头。语言嘛,毕竟是靠说的,不张嘴不行。要知道,美国的很多大学教授英语有口音,语法有错误,依然上课很受欢迎。

47分钟
40
9年前

乐作004 | 学了七年考古的Layla,却毫不纠结地选择从业金融

乐作职介所

本期嘉宾Layla又是位毕业自北大的女学霸,本科和硕士阶段分别都是考古学和经济类的双学位,啧啧。 跟Layla认识是在她荷兰交流期间去意大利考察博物馆的时候,她当年在我的学生宿舍里借住过一宿也不知道是几宿。她回忆意大利之旅的公众号文章。 我俩见面次数不多,好像是2次米兰、1次荷兰、1次北京。对她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片段都是我去阿姆斯特丹找她玩的时候: 1. 两个20出头的小女生因为终于有了同伴,所以厚着脸皮去逛了满城尽见XXX的(其实这3个X不是限制级的意思,而是表示渔民出身的圣人St. Andrew殉道所用的X形十字架。所以要是在圣经主题画里看到个背着X形十字架的人,那他就是St. Andrew没错啦。)阿姆斯特丹城内的最名震海外的博物馆:Sex Museum,然后被这座博物馆俗不可耐的坏品味给深深地打败了。 2. Layla某天特想吃馄饨,于是不辞辛劳地去超市买了一块肉和一包云吞皮,然后以铁杵磨针的决心愣是凭着一把菜刀把这块肉剁成了肉酱,吃上了自己包的馄饨。我当时就被这位姑娘的执着给深深地打动了。 一直很好奇学考古的Layla怎么一毕业就一门心思做起了金融还毫无怨言,趁着这次录播客终于问清楚了我心底的谜团,原来她实在是个太理性的人了!可以明确地把工作和爱好分得一清二楚、毫不纠结。而且她还特别擅长归纳总结,所以这次播客只有40分钟不到,基本没有跑题。 Layla看了文字版后觉得写出来的版本没有说的好玩儿,也不知道这是在贬我文笔烂呢还是在夸我录播客的主意好呢。 ------ Q&A: 乐作职介所 / Layla -介绍下你的工作? 我现在从事金融工作,主要做债转股企业的管理和处置。 -本科和硕士念的是考古专业,后来怎么就成为金融女了?找工作时会不会有纠结? 完全不纠结,因为我从入学的想法就是学一个好玩的专业,找一份好养活自己的工作,因此本科有修一个经济学双学位。 我觉得学生时代的特别体验是未来工作中找补不回来的,所以学生时期给自己的定位是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考古学很能满足我这个需求。但是毕业以后工作比较辛苦。当然最佳是未来从事一门结合考古和金融的工作啦,例如艺术品投资之类的。 -刚开始金融工作的时候有觉得特别困难吗? 没有觉得特别难,因为金融行业可以说没有门槛。我还看过北影、北服毕业的同学做金融,但是基础知识例如会计学、法律等还是和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有差距。 -考古专业的学习对你的金融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可能更多的帮助是在于北大这个大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以及考古非常讲究学术规范以及时间换空间的概念,这些都可以应用在金融上。 -学习考古的7年中有什么特别好玩和难忘的事情发生吗? 最难忘的经历肯定是考古实习啦,我一共实习过两次,各半年。 一次是本科第三年全班被丢到陕西农村去挖墓葬和宫殿遗址。第二次是研究生一年级去景德镇挖陶瓷遗址。 比较难忘的是我们一个比较暴力的师兄每天拳打脚踢地训练一只小狗看瓷片(希望他不会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小狗疯了冲出去咬伤了人,最后小狗被人道主义地毁灭了。 还有就是我不小心掉进去一个3米深盗洞,至今都想不起来怎么被救上来的……只记得无数双手向洞里的我伸过来要拉我出去。 开心的还是因为这是以前没体验过的人生吧。但是确实很辛苦,但听说现在实习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起码洗澡可以保证了。 -你觉得从事金融需要什么特质? 专注、敏感、身体素质好。身体素质好是因为做项目着急时候时常要熬夜、有时候连续一周睡眠都不多,身体扛不住可不行。金融行业的蝴蝶效应特别多,所以对时事得敏感,例如最近英国公投引发的相关金融市场的震荡。专注是因为金融行业本身是很枯燥的,也常和数字打交道,耐得住性子也很重要。当然我认为这三点是从事任何行业的特质。我觉得一个人同时拥有女性的敏感和男性的执行力,再加一个好体魄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力量。 -同专业的同学现在都在做什么?和专业对口吗? 转行的同学其实相当多,有IT、金融,和考古擦边的有鉴定、拍卖行业等,还有一些就是在各地的博物馆、考古所。当然还有没毕业的还在念博士。

38分钟
17
9年前

乐作003 | Yina经常去非洲,参与非盈利公共卫生项目

乐作职介所

肖怡娜(以下昵称Yina)是我在米兰的半个校友,认识她的时候,她即将从SDA Bocconi的健康管理与经济政策硕士项目毕业。说“半个”,是因为她念的SDA Bocconi(博科尼管理学院)和我念的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Luigi Bocconi(博科尼商业大学)虽然都名为Bocconi,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主要给工作N年人准备的“经验人士镀金所”,学生中很多是整天以正装示人的叔叔阿姨;而后者则是主要提供本科和硕士类商科课程的大学,校园里多是满面春风的俊男靓女(那谁,来自意大利的全球最火时尚博主Chiara Ferragni就是后者的肄业生)。而且嘛,前者的学费也比后者贵个起码一倍。 跟Yina变得稍微熟络一点,是因为她曾经在三个礼拜里和我Q&A往来了15封邮件,关于意大利学生居留转工作居留的事儿。想起来我当年跟乐作001期嘉宾杨希混熟好像也是因为这个转居留的问题,所以意大利这让人抓狂的移民政策也是侧面增进了中国留学生们彼此之间的革命友谊呢! 我当时就觉得这姑娘的锲而不舍真是了不得,到底是北大毕业的。 后来发现她还出过一本书叫《“排排”更健康》😂 😂 。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未有机会拜读。想了解这本书的更多信息?网上搜她全名就行。 办完意大利的工作居留,因为不想继续留在母校做助理研究员,Yina又跑去荷兰北部的Groningen(格罗宁根)的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哦,逆天的荷兰语,要记清楚这校名也是不容易)开读一个硕博项目。不料才过了半年,曾经实习过的意大利老牌石油公司有了职位空缺,于是她二话不说立马又回米兰工作了。毕竟,意大利天气好风景好吃得好帅哥也多嘛,其实这是我的妄自揣测哈哈哈。 再过3个月,Yina登陆米兰就要满6年了,她曾经在去荷兰前夕的2012年写了篇超好玩的《对于在意大利两年的一些吐槽》,竟然还在里面叫我学姐……我估计她那时候肯定没料到自己竟然会在米兰又待了两个两年。 我说Yina,赶紧再接再厉写个六年吐槽呗!想读的群众快来后台踊跃留言! 聊点正经的,对于想要去欠发达地区常驻的Yina,我表示非常敬佩!也是,连她的qq邮箱昵称都叫南丁格尔呢,不免想到了《太阳的后裔》。恩,Yina的颜值也是杠杠哒。 最后,祝Yina能顺利获得常驻机会,希望是个风景不错的地方,再顺便邂逅一个帅大尉! -------------------------- Q&A: 乐作职介所 / 肖怡娜 -介绍下你的工作?为何经常去非洲出差?在非洲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工作是在石油企业做国际卫生项目。主要包括石油项目的卫生评估,非盈利性卫生项目和健康促进项目。 去非洲出差多主要是因为公司的主要投资项目在非洲比较集中。 在非洲的工作内容:一是卫生评估的项目的一些实地调研,二是卫生项目的一些前期调研和后期评估。以后者为主。 -你出差去过哪些非洲国家?都去过多久?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大吗? 安哥拉、刚果(布)、加纳、肯尼亚、莫桑比克。 基本上都是一周到三周,以出差性质为主并没有常驻的经验。 以我短暂的见闻来看,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就我去过的国家而言,有相对来说秩序和发展较为好的加纳,也有贫富差距极大的安哥拉。 -目前非洲的石油开采主要有哪些国家和企业的参与? 我不算是真正石油人,所以只能说说自己浅显的看法。基本上在非洲的国际石油企业,也就是欧美和中石油石化几家具有上游开采能力的巨头,因为石油前期勘探开发的先期投入非常大,所以也大部分采取的是几个大油企合资的结构。一般来说国际的油企会被要求和开采国本地的石油公司合资,控股权和开采权要看当地国的法令。 -当地居民对国外企业来本国开采石油的态度如何?对你们的非营利医疗卫生的项目态度又是如何? 我遇到的大部分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大型石油开发项目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是很明显的。但是也有遇到过有比较大顾虑的,因为新型的石油产业会对之前的旧产业链产生不可逆的冲击。 当地居民对于我们非盈利的医疗卫生项目和教育培训水电项目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有不少当地国家觉得石油企业从当地国盈利太多,所以对于我们项目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指向性都比较大。 -你们在工作中是否会碰到在非洲的非政府组织(NGO)的医疗志愿者?你们的工作内容和他们的志愿服务有何区别? 非常多,既有类似WHO、UNDP等大型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有地区性较小些的NGO。 首要的区别是资金来源不同,所以大方向上的项目确定就不太一样。其次我们的政府关系比普通的NGO来说要敏感一些。但从具体的项目工作内容上说有很大部分的重合,我们在很多国家的具体项目运行上和大小NGO有很多合作,甚至我们还可以把有些具体的工作外包给当地的NGO,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 -是不是在非洲经历了不少生死攸关的事(比如埃博拉、索马里海盗)?经历之后还想去非洲吗? 生死攸关的事情我运气好,确实倒真的没有经历过。埃博拉的三个国家我们公司并没有项目。说起索马里海盗的话,在肯尼亚做项目调研的时候倒是稍稍有一些感受,因为我们的项目初定是在肯尼亚和索马里边界上的几个村庄,当地不久前也发生过英国人被劫持人质的事件。我们从内罗毕出发的时候是全副武装并有前英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组成的雇佣保卫陪同的,在经过一些村庄和地段的时候也需要穿戴防弹头盔和防弹衣,但是好在一路平安。 因为个人兴趣,我对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援助项目都非常有热情,所以应该有机会的话会继续去的。 -听说非洲人对中国人特别有好感?你觉得是为啥? 我觉得基本的态度和成因都很复杂,不可以一概而论,这个写一篇论文都不一定能讲明白吧,只能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当然是因为中非在政治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因为南南合作的政治导向,所以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巨大的,从基础建设比如公路桥梁建筑,到小一点的零配件、纺织品、服装、电子用品,中国企业的平台是非常有优势的。可以说非洲人的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存在中国产品,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政治态度也把中国看作合作伙伴,中国产品的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中国人极度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也都是非洲人对中国人较为接纳的原因。令一点尤其是对于曾经被欧洲殖民过的国家尤为突出,当地人民对白人的态度从内心还是比较抵抗的,有不少人曾经跟我说过这些白人都是过来做老板的而中国人是兄弟是来帮助我们建设的,这些历史遗留原因也有一些影响。最后一点我觉得中餐的侵略性真的太强大了! -有人说非洲是中国的新殖民地,你觉得呢? 我觉得在这个世纪,政治殖民是没有社会基础的,所谓的经济殖民是一个新论点,这是要看市场和政策相互影响的结果,我是非常希望中国企业能在非洲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我也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开始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能够逐渐建立起对社会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部分会选择去NGO工作,但NGO的收入会不会不够理想? 如果是在国际性的NGO(比如国际卫生组织、联合国)工作的话,其实收入都不错。但中国本土一些小的NGO,也许因为其资金来源会比较有限,所以薪水的确比较少。但总的而言,从事国际卫生领域的人肯定都不以赚钱为目的,因为以同样的工作量和智力水平,若是在金融业或者咨询业工作,肯定能赚到更多的钱。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有一份理想在? 对,尤其是那些常驻当地的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没法分开,精神压力很大,收入也不是非常理想,能坚持下来,靠的主要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大部分我认识的同行都有一份很热忱的心,人也都非常单纯。其中很多人是医生,要知道在欧美,做医生的收入和地位都非常高,但他们选择去欠发达的地方常驻,就是因为心里有理想在,欧美有很多这样的人。 -那当地的现实生活会磨灭他们的理想吗? 会啊,会有困扰,毕竟要完全离开自己原本的生活环境,在跟家人的相处和关系中会面临非常多现实的问题。 有些人会就此选择长期住在非洲,也有些人会离开、回到欧美总部工作或是转行。

49分钟
39
9年前

乐作002 | 毅然离开伦敦,投行女MsChimp在彩云之南的人和事

乐作职介所

本期嘉宾MsChimp(猩猩小姐),一位原籍杭州、在阿姆斯特丹留学、在伦敦干了9年投资银行、现在长居云南的姑娘。 这么多标签放一起,看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吧。 我俩也是在微博上认识的(掐指一算,真的在微博上认识了不少好玩的人呢!),录播客前特地去翻看了一下我和她的微博私信记录,从2012年彼此勾搭上到现在,其实就只见过两次面,而且第一次见面她就直接睡我家的沙发了。 那是2013年的米兰设计周,米兰全年最难找住宿的一个礼拜,彼时的MsChimp刚刚从伦敦投行辞了职,立马说走就走地飞到了米兰看设计周。 我俩网友见面,所幸没有见光死,倒是非常相见欢。 一起逛了好多展览,还在一个展览里对着Nacho Carbonell设计的一件奇形怪状的椅子拍了一组照片,引来旁边保安大叔的长时间旁观。后来我还把这些照片编成了我的第一个视频处女作。 说实话,在录播客前我也不太清楚她现在做什么工作,只知道她在昆明。原计划是录半个小时以内的,但最后竟也东聊西扯地剪辑到了46分钟。闲聊的内容包括:做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是否需要建筑专业的经验?建筑的完成面有多重要?清水混凝土、夯土是个啥?云南人是不是真的那么爱吃菌?去大理寻找诗意的都市人会不会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古村落的改造是否太过草率?等等等等。 总之一句话,本期播客信息量好大。当然,我知道终究是读的人比听的人多,所以在下面附上了几个Q&A。由于正在创业的MsChimp实在忙得没有时间书面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我自己断章取义地听写了一些。也是,她连自己的咖啡主题公众号(findingvintage)都好久没有更新了。 我说MsChimp是我认识的最文艺的金融女,但她说她身边有很多“腰揣一副牌,逮谁跟谁来”的金融人士。好吧,我对金融圈还是认识太少、偏见太重。 最后我要说的是,以录播客的理由和久违的朋友们聊个深度的天,还是很好玩哒!第一期节目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谢谢大家!我会努力坚持滴!!! P.S. 本期的标题是MsChimp的修改稿,原来我的版本是“从伦敦到昆明,昔日投行女是否找到了她的诗和远方?”然后被猩猩小姐嗤之以鼻,她悠悠然来了一句“诗和远方是个屁啊”。哈哈哈哈哈。 -------------------------- Q&A: 乐作职介所 / MsChimp -你在昆明多久了?目前从事什么工作? 2年多。今年初与其他两位合伙人成立了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朴相建筑),我负责事务所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和设计无关的事情都归我管。会参与见客户、定价、整理合约、执行合约这一整个流程。 我们事务所主要擅长做商业空间改造和清水混凝土、夯土、生土等新型材料,针对的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目前在云南有一定的受众,我们也是希望在合适自身的位置上发展。 -怎么想到告别伦敦去云南生活的? 也是机缘巧合。之前我对云南的印象一直很好,1999年去看了云南的园艺世博会,当时去了昆明、大理和西双版纳。之后每年回国我也会和家人一起去丽江和云南其他地方旅行。 我曾经考虑过,要是回国的话应该不会去北上广的一线城市,因为觉得那还不如在伦敦。伦敦不仅舒适,而且有更多更新鲜的事情待我去发现。 事实上中国的所谓待发展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已经聚集了很多的资源。可能是下一个经济爆发点的所在,或者说如果想做些有意思事情的话,会是相对容易的土壤。这当然是我来昆明之前的美好想法,加上后来在伦敦认识了我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所以基本没做太多考虑就回来了,当时也没想过要在云南待多久。 -在昆明的生活怎么样?会想念伦敦吗? 这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世界,伦敦对于我来说相对于第二个家乡。 我这个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异乡感,所以在哪儿都活得挺好的。我到云南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值。 -云南人民真的热忠于吃蘑菇吗?真的经常有人吃蘑菇吃嗨吗? 云南人不说蘑菇,而是野生菌。他们会把平菇、香菇这一类统称为人工菌,并且带着非常不屑的口气。 我身边没有人亲身经历过吃菌吃嗨的情况,因为只要烹饪方法ok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一般是半生不熟的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要嗨的人应该也是故意的。 -云南女人真的要比男人能干? 这个我不好说,可能是更乡村的层面,也跟民族习惯有关。比如据我所知,傣族妇女出去干活的会比较多。比起中原妇女,少数民族妇女可能显得更为勤劳勇敢。但是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所以我也很难说她们一定是这样或是那样。 -在云南是否有很多从大城市来寻找诗和远方的人? 在丽江和大理有,大理会比较多一点。昆明比较少,因为昆明毕竟是个城市,在这里没有可以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昆明有三环,立交桥比杭州还多。 但是昆明和一线城市比的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是人们的状态不一样,会比较慢,有自己做事情的文化和思路。马路上不会看到那些“白骨精”型脚蹬高跟鞋的上班族,因为没有IT、金融业,主要是旅游业、矿业、能源业,之前房地产也是一大支柱产业。 -那些去大理寻找诗意的都市人对本地人的生活是否带来什么影响? 很多人迁居到大理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其实一直都有,我觉得大理目前的状况还是比较融合的。矛盾肯定有,但总的来讲大家都觉得在大理住着还不错。 至于对本地人的影响,这个情况不仅在大理存在,在莫干山也存在。就是很多当地的农民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租出去了,一家子吃喝不愁也不知道该干嘛了,这个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大理,很多时候房租是十年一交,房东一下子能收到一大笔钱,可以想干嘛干嘛。他们当然不再种田了,很多人成天打麻将,年轻人玩游戏。 其实这些事情也很难讲,如果不是这样,又会是怎样。 -对于那些有冲动想要离开大都市退居二三线城市生活的人,你作为过来人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我不是为了诗和远方来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46分钟
35
9年前

乐作001 | 杨希在米兰开了家公关公司,名叫Europe Expo Service

乐作职介所

杨希的工作总结emoji 非常感谢杨希愿意做我的播客小白鼠,这也是我俩认识近5年来,第一次单独聊了这么久、这么正经、这么深入。 微信里的她,拥有惊人的表情包库存,时不时就发来一串哈哈哈哈。 工作中的她,没有搞不定的事儿,随时随地hold住全场易如反掌。 杨希是个典型的外向人,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呼朋唤友吃饭喝酒,而我则是个不怎么爱出门social的内向人。我俩能成为好朋友,也是挺神奇的。 我们是通过微博认识的,她有个奇怪的网名叫AliceYogurt,录播客之前发了问题给杨希,是为了让她有个心理准备,没想到她很是认真地在机场船舱里用手机敲下答案。 洋洋洒洒的近千字回复,立马击退了我心里曾经闪过的退堂鼓。 如此认真对待一切事情的态度,让我很是佩服。 后面附上杨希的书面答复,你要是暂时不方便收听63分钟的播客节目,可以先阅读起来。当然,音频里的内容要比字面丰富的多更多更多更多。 最后再次非常感谢希总给予本所的大力支持! 祝EES生意兴隆,希总事业长虹! P.S. 题图是杨希的emoji版职业总结。 --------------------- -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杨希,女,八零后非典型天秤座。在意大利快要九年了,度过了七年之痒和八年抗战,现在是稳定期。 去年开了自己的公司,做的是公关活动策划和组织,承接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旅游局的大小活动。同时,定制化的高端奖励旅游也是公司服务内容的重点。 我的工作就是带着我的员工们管理好这个小小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我应该算是一个好老板,因为不工作的时候我真的是个好朋友,但是工作的时候其实我很严厉,因为这是对我自己和员工自己负责任。 -如何开始从事这份工作的? 一切都是偶然。就像我会来意大利留学都是偶然。 要感谢五年前的第一场Italy China Career Day让我找到了研究生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很巧的是今年4.28,第六届Italy China Career Day也举行了!还让我去给大家讲了讲这些年自己的经历... -开始从事这份工作前,觉得这份工作会怎样? 开始前,我也像所有的在意大利的中国留学生以为的,这是一份“理想工作”。因为可以两国间来回跑,简直太好了!根本就是完美的工作! -开始后觉得这份工作怎么样? 连续近五年,每个月至少一个洲际往返,两到三个欧洲范围往返。别说是一个女性,就算是男性也未必会觉得轻松。 Fancy是fancy,可以米兰飞上海只为参加Tartler ball,吃一顿晚饭就回来。 第五年开始,我在飞机上醒来需要清醒几秒想想这是从哪里飞到哪里,在北京的酒店查了房卡按错成香港那边酒店的楼层数,我开始问自己这一切是为什么? -工作中最喜欢和最头疼的部分? 大量的出差。 喜欢:我是一个太爱旅行的人,爱到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终身职业。一直在路上,一直可以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看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头疼:这样就会觉得时间一直不够用,空间不够近。相见的人见不到,想去的地方一直没时间。 -工作中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以我们小小的团队完成了几乎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2015年米兰世博会,前后接待了近20个省市和企业客户代表团,举办了十几场大中小型活动,山东省代表团的经贸洽谈会,到场人员六百余人,当场收到了组委会的表扬。看着会场上四十个穿着我自己公司名字的制服的现场翻译和工作人员在来回忙碌穿梭,当时两天几乎没睡,吃住在园区的我,觉得那算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小小里程碑。 现在可以接待国务院各个部门的代表团演出表演活动,配合总领馆,可以帮各行各业的企业在意大利和欧洲做不同类型的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者,每一天我都觉得很开心,有成就! -工作中发生过的最搞笑的事? 我作为一个公认的笑点很低的人居然记不得工作中有发生过什么值得记住的搞笑的事情...我真的是想了很久... -最无奈悲伤的时刻? 从前公司辞职前,持续了近五年每个月意大利中国的往返飞行,在某一次出差返程的飞行时,刚刚坐定的我,抑制不住的开始默默地流眼泪,身心的疲惫这个反应让我越来越崩溃,只能蒙头捂脸一直哭,那时候我意识到,三十岁的我居然开始觉得累了。 -经济利益以外,这份工作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真的是,认识了很多全世界的好朋友,让刚刚而立之年的我见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得到了很多不同航空联盟的积分...😂 -最大的失去又是什么? 可能我真的忘记了怎么跟异性交往的感觉。前段时间,认识的一位新朋友,直言不讳地讲出,我已经不知道怎么跟异性交往,我身上的气质已经吸引不到正常的男人,让我那几天对自己一度心生怀疑。不过,几天很快就过去了……哈哈哈 -你觉得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需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首先是发自内心,真诚的服务精神。我真的是一个很具有服务精神的人,我真的觉得让客户和朋友得到有效帮助是一件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的事情。 再有就是乐观。必须是乐观。奖励旅游、活动策划和组织执行这个行业,做的好不好,胜败就是危机处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离不开更重要的就是一颗乐观面对,永远不慌乱的心。 -对有志从事类似工作的职场新人有何建议? 其实,第一点是,在尽可能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那个真的喜欢的而不是赚得更多的。 以及,保持你的企业忠诚度,坚持,不要觉得,哎呀这个公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不干了。每个企业都可能会有大小问题,比你想象的稍微多坚持一下再看看,再做决定。 -你现在最想体验一下什么工作? 边行走边工作。 因为穿着休闲不是在工作状态的时候经常还是会被问是不是留学生,很想有时候不再想自己的公司和生意客户,甚至父母朋友的眼光,再去只为自己再活一次。

63分钟
55
9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